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良跃农门-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欣意会,出去跟关文耳语了两句。
关文点头,便对老关头说道:“要是爷爷想说是咱们关家终于有重孙子继承家业了,‘承’字可以用,那用‘秉’字、‘继’字也不错。我是觉得,用‘承’字到底是重了字,不大好。”
老关头抿了抿唇,阿秀在一边柔声说了句:“还是先让道士算一算命,看侄儿命里缺什么,到时候再取名字不好些?”
老关头这才作罢。
才出生的孩子一天一个样,这才几天的功夫,那表面的皮肤就从红红皱皱的变成嫩嫩白白的了。杏儿照顾小儿子,难免忽视了大儿子,但小康也一点儿不吃醋,说是跟他扬儿哥商量好了的,要当好哥哥。
李欣和杏儿看着都觉得欣慰。
杏儿的舅家第三日也来了人,她舅舅、舅娘和两个表嫂都来看望她。
杏儿这个舅舅便是小康的亲爷爷,外甥女兼儿媳妇生子,他来也是礼数。
等人都出了去,屋里只声杏儿、小娃子和钱舅娘时,钱舅娘便拉了杏儿的手,期期艾艾地说了自己的打算。
钱家想把小康接回去!
杏儿吃了一惊,忙拒绝道:“舅娘,小康是我的儿子,即便是我有了这个小的,也必定不会疏忽了小康,阿武也是待小康如亲儿子一般,这……”
钱舅娘忙摆手说:“我跟你舅舅不是这个意思……”
安抚了杏儿,钱舅娘才把他们老两口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小康亲爹是个读书人,钱家失了一个儿子本就悲痛。如今杏儿又有了儿子,忙着照顾小儿子肯定对大儿子有些疏忽。小康亲爷爷亲阿嬷就想着,自己儿子已经去了,读书是没指望的,他儿子却也不能荒废掉,他毕竟不是关武的亲儿子。
“你舅舅想着,送小康去读书。”钱舅娘叹了口气,说;“小康他爹那么聪明,只可惜他命不好,没考上大功名就去了。小康看着也挺聪明的,以前身子不好,我们也想着那就算了,身子不好没得念书识字,想想也累他身体,还是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只觉得他到底是没福气。可后来小康身子越发好了,你这也生了第二个,是他们关家这辈的第一个孙子,大家肯定都疼着。”
“舅娘……”
“阿武对小康好,我们也知道。可是到底不是亲爹。你舅舅想送小康念书,算是让小康他爹有个继承人,阿武对小康再好,能送他去念书吗?那花费可就大了去了……”
钱舅娘叹了口气:“所以你舅舅才跟我商量着,把小康接回去,一来给你们减轻点儿负担,这小的一个还要吃还要穿,你也照顾不过来;二来呢,我们老两口也老了,没事儿带带孙子孙女儿的,送他去念书也负担得起……”
“舅娘,你跟舅舅的意思我都知道了。”杏儿笑着说道:“不过这个事儿,真的不用担心的,小康念书的事儿,我跟阿武都商量过了。”
钱舅娘挺意外:“商量过了?”
“嗯,商量过了。”杏儿笑着说道:“阿武没有任何意见,大嫂年前回娘家,还专门就学塾先生的事情去问了她弟弟,回来我们也商量了,等我做完月子就去寻那两家学塾看看先生如何,开了春就把扬儿和小康送去开蒙了。”
钱舅娘更是意外:“你大嫂也要送她那养子去念书?”
杏儿点头,说:“是啊舅娘,所以你不必担心,小康我会照顾好的。”
☆、第五百四十章 定先生
诚如杏儿所说,她和李欣一句商量好了,开了春送两个娃子去学塾启蒙。前往地方看先生也是在计划之中的。
杏儿都这般说了,钱舅舅和钱舅娘自然也只能点头,不打算把小康接回钱家去了。
孩子的洗三和满月宴都办得极隆重,这毕竟是关家第一个亲孙子,扬儿和小康一个是养子,一个是继子,都做不得数的。这也是老关头强烈建议的,身为晚辈,关武和杏儿也不得不照办。
等杏儿出了月子,便与李欣商量着去看看那曲先生和傅先生了。
关文如今是在镇上做着生意,因为有了红欢当做脚力,隔天来回倒也不觉得多费工夫。正好这日关文回了来,李欣便让他和关武陪她们妯娌一起去学塾看看,顺便也带上扬儿和小康。至于小娃子便嘱托给了杏儿娘照看。
如此家中便没了人,关文和关武都锁好了各自家中的门窗,先朝曲先生那边儿去。
因曲先生的学塾挨镇上近些,当时建造地想必也好些,看上去还有些气派。据说曲先生因为性子豪爽耿直,念书的时候便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具是家中有些根基的,所以即使是当个学塾先生,养家糊口也丝毫没有问题。
同李铭说得一样,曲先生的确是有些恃才傲物,说得更直白点儿就是个愤青。因为屡次不第,所以对官场有消极之心,只觉得考录官看不中他是因为里边儿有猫腻,而非他学识不佳。所以自暴自弃。这种人自我感觉良好,李欣是不大欣赏的,看他教下边儿的学子那种巴不得把人脑袋给掀开把自己的思想灌输进去的劲头,李欣生怕他以后把扬儿和小康也教成他这副德性。
要让李欣说。只会觉得这曲先生跟关止承还有些像。关止承没考上童生试之前不也是抱怨说定是有人使了银子占了他的位置吗?
好在曲先生不像他那样生了歹毒心肠。曲先生更加是自恃清高,也不屑于使贿赂这种手段。
从曲先生这边儿回来,下晌便去了傅先生那边儿。
傅先生人要年长些,瞧着的确比曲先生稳重许多。教书的时候不骄不躁,且兼顾着每一个学子,有人不明白便会停下,等大家都明白了再继续说。
关文也去打听过,傅先生这边儿念书的娃子也不过只有二十来人,而曲先生那边儿却有四十来人。整个荷花村、下河村要念书的孩子几乎都是去这两个先生名下读书。顾先生坐镇的是李家村附近的学塾,一般也是李家村的娃子去那儿念书。
有送孩子去傅先生处读书的人家跟关文透露,傅先生什么都好。脾气好,有耐心,必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进度。只是有的孩子聪明学得快,有的孩子愚笨学得慢。傅先生总是会等着学得慢的学上来了才继续讲解文章下去,这就使得学得快的孩子不高兴了——这不是拖后腿儿浪费时间吗?
所以一般而言,学得慢的孩子喜欢傅先生,学得快的孩子,也就不怎么喜欢傅先生了,认为每日留在傅先生那里也没学什么,枯坐了一天。束脩却是一样教着走的。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关文、关武等人回家便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先是问过了两个孩子的意见。
扬儿和小康毕竟年纪还小,评判先生想不到太多的因素,尤其是小康,立马就开口说:“大伯娘。去曲先生那里好了。”
李欣笑道:“哦?为什么小康想去曲先生那里?”
“曲先生讲典故什么的。讲得可好了。”小康眼里闪着崇拜的光:“我就隔着墙边儿听了一会儿,我就觉得他讲得不错。”
“那傅先生呢?”杏儿摸摸他的头问。
小康立马就瘪了瘪嘴。摇了摇头说:“傅先生不好。”
“傅先生哪儿不好了?”杏儿一愣,她和李欣商量的时候可以都觉得傅先生要好些,虽然理由不同,但殊途同归,去看一看学塾和先生也不过是为了安个心罢了。
小康低声回道:“傅先生要等着后边不会背书的人背了才继续讲课的,可是我记性那么好,书背得肯定很快,岂不是要等很久……”
李欣笑了笑,小康既然发表了意见,那还是问问扬儿。
扬儿见李欣看过来,水亮亮的眼睛眨了眨,说:“我觉得傅先生那里好。”
“哦?”李欣又笑道:“你又是怎么觉得傅先生那里好了?”
扬儿缩了缩脖子:“傅先生看起来很温和,手里没有舀教鞭,桌上也没有放教鞭。曲先生说话好激动,手里舀着教鞭还一晃一晃的……”
虽然核心意思没直接说出来,却也差不多了,扬儿是觉得傅先生不会打人,而曲先生会打人。
关文和李欣都怔了一下,二人同时想到,扬儿怕是想起了以前他落到魏二手上被魏二两口子收拾的场景吧,他还是怕被打的……
杏儿刚生了儿子,正是母爱泛滥的时候,自己也想到这一层,急忙将扬儿揽在了怀里,轻言细语地安慰着。
小康见扬儿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微微嘟了嘟嘴,委委屈屈地说:“那……那就听扬儿哥的好了,我也怕先生会打人……”
关武失笑,说:“你不惹先生生气,先生打你做什么?”
扬儿就摇摇头,小大人样地说:“这谁知道呢……”
全家人便都笑了。
于是先生的事儿便定了下来,送往傅先生处。
傅先生的学塾在下河村的东北角,隔荷花村也进,走访的时候李欣留意了下,按照正常的脚程大概要走半个时辰。
当然,要是套上车的话。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就能到。
找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天气也晴好,李欣和杏儿便收拾了一番,也好好蘀扬儿和小康收拾了一番。务必使两个小人儿看起来精神。妯娌两个送这两小娃子正是去拜访先生,交束脩入学塾启蒙。
傅先生得知消息,匆匆忙忙地迎了两位女客。因见没男客陪着,便也叫了自己的媳妇来相陪。
从这一点上看,傅先生倒是一个懂礼知矩的人。
李欣和杏儿奉上礼物,将来意说了一遍。
傅先生捻了捻自己的美公髯,点点头说:“是一点儿都不识字认书呢,还是早前教过些的?”
李欣忙答道:“早前教过些,买了千字文给他们看。叫他们读和写,已学了一半了。”
傅先生看起来极为满意,又从中抽取了些考了扬儿和小康一番。两个小人儿都乖乖答了,小康显得略胜一筹,毕竟他的记忆力是要比扬儿好些。
傅先生的媳妇在旁边凑趣道:“这两个小人儿倒是看着便是乖巧懂事儿的孩子,不知道两家是……”
李欣忙道:“一个叫魏怙诚,一个叫钱学康,我们都是关家的。”
这名姓和家族对不上号,傅夫人少不得懵住。
杏儿开口解释了一番,末了道:“如今便都是我们家的孩子,两人便是堂兄弟,同来同往。”
傅夫人感叹道:“你们真是心善之家。”
傅先生答应收下扬儿和小康。叮嘱了要自备的东西,并说了要教的束脩银子数目,也不过是每月半两银子,实在是便宜。
如今看来傅先生人还是豁达的,于金钱上并没有多少计较。
其实不然。傅先生只负责教书。并不提供学子的笔墨纸砚和书本,需要用。都得自己去买。而顾先生他们束脩收得相对较高,实在是因为文房四件等东西都是他们备下的,学子只用便可。
扬儿和小康便开始成为读书郎了,每日一早去,午间在那边吃一顿,下晌回来。当然,午饭还是自备的,若要吃新鲜的,先生那里需得另付银钱。
家里先是阿妹出嫁,再是扬儿念书,如今关文也隔天才回来,一下子便显得冷清了。除了老关头,也就只有杏儿常来坐坐,妯娌两个聊聊新出生的娃子。
关武已经去请道士看了,道士说小娃子生来带火,五行缺水,若是不使个水旁的字给压着,有引火烧身之险。
杏儿便急了,这事儿一家人聚起来一说,老关头也舍了要什么“继”啊“承”啊的名字,正巧小康和扬儿看百家姓翻到一个带了火旁的耿字,关武大掌一挥便说定下这个字。
关耿。
这个名字便被定了下来,以后也不用小娃子小娃子地叫了。
老关头让请了村里的老人做见证写到了族谱里边儿,阖上族谱的那一刻便老泪纵横。
闲着没事儿,李欣也跟杏儿嘀咕了要套个车。关文没有时间,李欣便只能找了木匠造了个车胚子。
头疼的便是这拉车的。
李欣倒是觉得马脚程快,可红欢被关文骑去了,况且一般而言马这种用于行军打仗的牲畜是不好买的,程序挺复杂。买个骡子或者驴吧,李欣又觉得有些傻乎乎
的。
杏儿笑她:“又不是没坐过驴车和骡子车,这会儿倒是觉得上不了档次了?”
李欣横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买头小毛驴回来。
好歹也算是有车一族了不是?不但自己以后出行方便些了,就是扬儿和小康,要是哪天脚疼不想走路去学塾,也可以坐了车去。
主意舀定,李欣便托人去买了只小毛驴,花了七两银子,瞧着年轻力壮的,还不怎么乱叫。
听说驴叫是很难听的。
红欢那处马厩就暂时让这头驴给占了,扬儿和小康回来后惊奇地围着这头笨驴转悠,笨驴顿时发出了难听的叫声。
☆、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来得女
时间一溜而过,转眼便开了春,到了四月。
这段时间李欣往镇上去得勤了些,沈夫人那边儿催促她研究新的护肤品单子,想要扩建一个作坊,多产多销,最好还能研制出不光女人用,男人也可以用的,以扩大客源。
另外,沈夫人还希望李欣能多研究出些品种来,不光局限在护肤、净手净面方面,既然都是提取香味,若是能有液体状的香露便更好了。
就这个问题李欣几次与沈夫人讨论都未果,少不得来回折腾。
沈夫人说,若是这生意能越做越大,成为沈府一项不得不重视的产业,李欣能得到的好处自然是不会少的。
李欣每月从沈夫人手中得到的分红不少,她算是主要的“技术骨干”,沈夫人对她也极其大方,就像去年过年,沈府还送来了不少吃穿用品,说是年底沈府送的礼。
沈夫人做人做事都很周全,李欣对她也是既感激又忌惮。以前她想抽身从这档子生意中离开,沈夫人没有允许,她便只能这般继续做下去。
但到底这般看来,沈夫人对她是没有恶意的,只希望能跟她联手把生意做大做好。
李欣自然也十分投入其中。
李欣自己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账。
除了从沈夫人那儿得到的分红,她还有冯德发那边儿养蜂得来的蜂蜜,去年荷塘那边儿卖的鱼和莲藕也是一笔收入。如今也让关武继续种了藕种,又花了银子把周边儿几个池塘子给买了下来,通了暗沟,连成一片好让都能吃水管理。去年并没有太过顾及山中果树。关文关武也不过陆陆续续采摘了一些,收入不多。至于家中的水田,因为关明的惫懒不打理。去年收成也并不理想。
意外之喜便是阿荷带来的给她的红利,以及吴师傅用她的壁炉手艺给人造壁炉付给她的分成。
虽然这些零零散散的收入比起她从沈夫人那儿得到的钱财显得太薄了些,但到底是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
如今家里边儿屋子也扩宽了,越来越有“富态”,有了小驴车,出行也方便了,扬儿和小康也能去开蒙念书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说不定真跟王道士说的一样。这片山是个福地呢?去年好几次他们都化险为夷了。
如果王道士所言是真的,那么……是不是再过一两年她也能有孩子,而不是会一直“无子”下去?
李欣看得出来,关文还是很渴望孩子的。
忙忙碌碌中,李欣都差点儿忘记了。自己的娘亲已经要到了临产期了。
这天杏儿抱着小耿儿跟李欣闲谈,说到她娘家的事儿的时候才让李欣猛地反应过来,她娘生孩子怕就是在这几天了吧?只是娘家那边儿还没传消息来,少不得让李欣有些担忧。
过了两日,李二郎满脸带笑地来给李欣递消息,说刘氏生了。
李欣忙准备了要带回娘家的礼,嘱托了杏儿几句,拉了小毛驴跟李二郎一同回李家村儿去。
到了李家才看到家里已经是喜气洋洋的了。
路上李二郎已经说了,刘氏是前日中午发作的。昨儿晚上才生出来。接生婆说刘氏到底是年纪大了些,有些体力不支,这孩子呢也磨人,在娘的肚子里要磨很久才肯出来。
见李欣来了,围在刘氏身边儿的女人赶紧都让开,拉了她去挨着刘氏坐。让刘氏把娃子抱给姐姐看看。
刘氏脸上笑得灿烂,跟李欣说:“我就说小娃子说得灵,扬儿不说要个小姨姨,这可不就有个小姨姨了吗?”
李欣赶紧小心地抱过娃子,旁边儿有人打趣刘氏说:“都盼着你再生个儿子呢,结果是添了个女儿。本想着你当家的会失望,好歹是老来得子没得成,得了个闺女,谁知道你当家的高兴地比你当年生你家老大的时候还开心!”
刘氏得意地笑:“我们家不缺那臭烘烘的男娃子,就喜欢香喷喷的女宝宝。”
刘氏撑了撑腰半坐了起来,问李欣说:“欣儿,你瞅你这妹子,跟你长得像不?”
才出生的娃子,李欣是向来看不出来到底像谁的,只能抿唇笑了笑,说:“像,我妹妹当然跟我长得像。”
小宝宝在姐姐怀抱里乖乖的,软软的小身子被李欣抱在怀里,让李欣只觉得心里柔软地一塌糊涂。
但此时就有那没眼力界儿的开口道:“欣丫头啊,你娘都给你添了个妹妹了,你啥时候给你娘添个外孙呐?可得赶紧了!”
周围的人顿时都有些尴尬,刘氏心中大怒,想冲开口的人骂两句,李欣却清清淡淡地说:“我的事儿,就不劳烦婶子操心了。婶子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女儿和儿媳妇儿吧。”
刘氏便立马附和道:“就是,你个老虔婆子,不会说话就别乱喷口水!”
众人纷纷打圆场,不让那语气酸溜溜的人继续说话。
张氏端了鸡汤进来喂刘氏喝,大家都纷纷让开,闲说了两句便告辞了。李欣这才想起问刘氏:“娘,你有奶吗?妹妹是吃你的奶还是……”
“我这儿没多少奶,你大哥给捉了头羊来,说要是不够备用。”刘氏回道:“你二弟妹倒是说她那儿还有些奶的,九儿如今已经开始吃些米糊糊了,她那奶汁儿也还没收,不过她的奶也不多,你妹妹吃也都不大够。”
“羊从哪儿逮来的?”李欣好奇道。
“哪用得着逮啊!你大哥自己个儿去捉来的。”张氏让刘氏喝了汤,给李欣使了个眼色,让李欣别再问。
李欣便收了这个话题。改而又问起自己这小妹妹来。
“刚出生的时候,那嗓门儿亮堂得哟,啧啧啧……”刘氏一脸的兴奋:“隔壁好几家都能听见,你说你妹子这嗓门儿大不大?以后有出息!”
李欣附和地笑笑。可惜妹妹从她来就没嚎过,她也不知道妹妹哭起来的声音如何。
刘氏又说:“这孩子像我,你爹高兴。孩子没出来就给孩子取名,多半还是取的女娃子名。你爹这会儿去地里忙活去了,昨儿还说呢,给你妹妹定下了名字,就是不知道他这取的是啥名。”
等到晚晌的时候李厚仲终于乐乐呵呵回来了,瞧见李欣也在便更加咧开嘴,说:“欣丫头回来了啊?你有妹妹了。嘿嘿……”
瞧她爹笑得那傻样,李欣也蘀他羞得慌。点了点头,说:“娘说爹给妹妹取了名了?”
“取了取了。”李厚仲乐呵呵地说:“问了同村好些个后生,听你妹妹嗓门儿大得很,就叫‘歌’。往后让她跟对面山头的小子们对唱去!准保比他们嗓门儿还响亮!”
李欣顿时被噎住——给小耿儿取名字的时候还看了道士测了吉凶的,怎么轮到自己妹子,这一条就省了?
李厚仲说:“咋没请道士看?早前取名字就请道士看了的,你王伯伯说,我取的这些个名儿都温和得很。今儿早上我还去问了王道士,舀了你妹子的生辰八字给她算,看这名字成不成,他说你妹妹八字生得好,以后要嫁个好人家。名字也都温和,只要不相冲,就是锦上添花!”
李欣撇撇嘴,不知道王道士到底是说真的还是敷衍她爹的。
不过这到底是妹妹而不是自己闺女,爹娘要怎么定名字就这么定名字好了,李歌、李欣。从名字看倒也是两姊妹。
晚间李欣去问了张氏话,问她怎么在屋里的时候拦着自己不让自己说话。
“妹妹你忘了,你让你大哥帮你买的那十多亩的荒地?”张氏斜了她一眼,似乎是指责她记性不好。
李欣忙点头:“我知道啊,大哥不是说没怎么开荒,给干了别的事儿吗?”
“你当你大哥做了什么别的事儿?”张氏道:“你忙,也不多过问……那片儿地草多,你大哥把那片儿给围了起来,请了人养羊。本来大家不喜欢吃羊肉和羊奶,但你以前跟我说过去腥味儿的法子,所以我跟你大哥一合计,你大哥便觉得养羊不错,于是就定了干这个。”
农林牧副渔,发展牧业当然不错啊!
李欣笑道:“我给忘了。大哥打理地过来吗?”
“能打理过来,如今草还多,倒是没关系。”
李欣思索了下,道:“我跟大哥商量商量。”
李大郎和李欣坐了下来,李欣开门见山道:“大哥,草要是吃完了便不大好,你最好把地给划出两块来,等这边儿的草被羊吃光了,再把羊赶到那边儿去吃,等原来吃过的草地的草长起来,这样循环反复的,羊的草才够吃。”
李大郎立马点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