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灵帝传说-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峰跟吴清浣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吴清浣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吴清浣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吴清浣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唐朝的刘仁轨。

刘仁轨,生于公元601年,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别名刘响村,在此村的西边桥头有刘仁轨宰相的墓碑}。

他是唐朝大臣,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海军统帅。

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

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唐,连年大兴土木,并且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里,刘仁轨自幼便过着清贫的生活。

从隋大业七年{611年}起,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战乱使刘仁轨无法正常谋生,很多时候都是清闲在家中。但他并没有将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而是依旧专心学习。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将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草稿后,便提笔改了几个字,使所奏表章焕然一新。

任瑰见到表章后,惊异不已,立即将刘仁轨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

不久,又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

在烽火四起的隋末,刘仁轨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地做起,一直到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出兵百济。

平定百济之后,俘其国王及太子,在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并且留刘仁轨镇守百济府城。

面对强敌环视,刘仁轨孤军镇百济而获得国际名声。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三章 王润贞与徐苕郎

相传刘仁轨出身贫寒,后虽身居显位,但从不矜倨。

他每次接见年轻时的旧友,都是穿着很朴素的衣服。

当年刘仁轨任陈仓尉时,相士袁天罡曾对他说:“君终当位邻台辅,年将九十。”后果如其言。

刘仁轨虽身为文官,但在古稀之年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确实难能可贵。

而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也使刘仁轨成为华夏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的海军名将。

公元663年,倭国认为帮助百济驱逐唐兵,是进入朝鲜半岛的好机会,于是倾全国之兵渡海作战,攻取数城,然后直扑百济旧地。

唐廷也没大意,急诏右威卫将军孙仁,率近一万唐兵从海路乘军船驰援,与刘仁轨会师百济城,从而“兵士大振”。

会师后,刘仁轨以“擒贼擒王”的战略,会战倭国水军于白江口,四战皆捷,水陆连胜。

倭军几乎全军覆没,倭国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从此“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当时唐朝水军为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一千多艘。倭军虽在数量在多于唐军,但唐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

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四百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674年,刘仁轨以鸡林道大总管身份出击新罗,使新罗王臣服。

685年,他劝谏武则天勿专权,反而被武则天命为文昌左相。同年病故,年八十五岁。

在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朝统治者对东征将领可谓精加选择,充分发挥了这些军事将领的指挥和作战才能。

如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有统御之才”,李绩“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等,都是唐军将帅中的佼佼者。

而刘仁轨则更要高出一筹,不但智勇双全,而且有较高的政治才能,虽然孤立百济,却能使当地百姓“大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据说,刘仁轨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一个战胜倭国侵略军的将领,也是华夏国第一个取得海军大胜的将领。倭军被刘仁轨战败后,九百多年未曾骚扰朝鲜半岛。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刘仁轨,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贝叶灵符,有无上威力妙用,善恶转移之间,大千世界任何事物,哪怕化成劫灰,立可返本归原。

它是形如一片手掌大的翠绿树叶,并无符号字迹在上,只是金光隐隐,祥辉浮泛。只要学会佛家诀印,再以本身真灵主持,便能由心运用。

此时,刘仁轨拿着一把长戟,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刘仁轨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刘仁轨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刘仁轨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吴清浣,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吴清浣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吴清浣,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吴清浣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明朝的王润贞。

这是明神宗万历年间的一个春日,在常山郊外的一座山亭里,正进行着一场奇特的考试。主考官是两位慈眉善目的老伯,应考的则是两位年轻公子,一位叫徐苕郎,一位叫刘汉老。

这次考试不为功名前途,却是为着争娶一位美女。

是哪家的姑娘能有这般殊荣呢?那便是考官之一沈必贵的女儿王润贞。

既然是沈家的女,为何又姓王呢?这里面就有些小曲折了。

王润贞的母亲是有“常山美人”之称的童婉秀,嫁入了书香门第的王家,本是夫妻恩爱和乐,谁知天降横祸,在女儿王润贞两岁时,夫婿便抱病而死,留下孤儿寡母,无所依靠,只好改嫁到沈家做了填房。

后夫沈必贵是个厚道的商人,家境富庶,前妻早逝,膝下无子。续娶童氏后,童氏也未生育,家中便只有一个童氏带来的孩子王润贞。沈必贵把她看成是亲生女儿一样,呵护备至。

母亲是大美人,女儿长成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十四岁刚过,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光鲜照人。后父关心女儿,自幼就请高师为王润贞授教,四书五经,诗词音律,般般通晓。

闺有好女千家求,待到王润贞年过及笄,上门提亲的媒人踏破了沈家的门坎。

沈必贵与童氏千斟万酌,最后筛选出两个女婿候选人,一个是徐苕郎,一个是刘汉老。

这两个年轻人可以说是半斤八两,各有长短:两人都是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且又都与王润贞同岁。徐苕郎家境清贫,但才名较盛;刘汉老家有万贯,人也算风流倜傥。

掂来掂去,二老不知定哪个为好,征求王润贞的意见,润贞羞答答地说了一句:“还是以才气定度。”后父沈必贵忽然计上心头,于是便设计出这么一场择婿的考试。

正值阳春三月,花开似锦,沈必贵特意在郊外一处山环水绕的清静之地设下酒宴。

为着慎重起见,还专门请了族中一位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老人沈耕云做参谋。徐、刘两位公子接到请帖时,都只以为是沈家已相中自己,特设宴欢叙亲情,心中暗暗欣喜。

待来到山亭中,却发现彼此还有一个情敌在场,很快就明白了这次酒宴的用意所在,不免有些紧张起来。

沈耕云先是目测,打量着两个年轻人:徐公子布衣布巾,朴实无华,神情谦和,略带几分腼腆;刘公子锦衣华冠,气宇轩昂,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人。这乍一看,两人难分高低。

下一步就是笔试了,沈耕云沉吟片刻,便说出了四个诗题。

这四个题目很有趣,乃是当地水云寺中挂着的四幅条画的名称,分别是:“惜花春起早”、“爱日夜眠迟”、“掬水日在手”、“弄花香满衣”,恰好与当前的时节相合。

亭中石桌上,沈家家人早已摆好纸笔墨砚,两位公子分别入坐。

剩下两位老人,不想去打扰年轻人寻诗觅句,就悄悄地举杯对饮。刚刚三杯酒下肚,徐公子便轻轻走过来,恭恭敬敬地交上了诗稿。

沈耕云细细品读过徐苕郎的诗,不禁频频点头,口中赞道:“诗意清雅,才思敏捷!”

再看那一边的刘公子,面前桌上几张白纸,每张纸上仅写了一个题目,在砚中不断地拍着笔,迟迟却提不起来。虽然赏花观月的雅事他也见得多了,可要写成诗句,却不知从何下手。

他见徐公子早已交了卷,沈家两位老人也不断地赞赏,心中更加着急,脑子里一片空白。

最后,他只好走到老人眼前,推说身体不适,涨红着脸,先行告辞了。

不用说,这场择婿考试的胜利者,是徐苕郎了。两厢情愿,徐家与沈家择吉日为儿女订了婚,说定等徐苕郎秋天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再为他们完婚,那可是双喜同贺了。

东床女婿,半个儿子。沈家条件较好,便就把徐苕郎接到家中,在后院中给他整理出一个宽敞清静的屋子作书房,好让他安心读书。

一次,母亲童氏偶染风寒,王润贞守在床前,伺候汤药。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四章 生死恋

徐苕郎闻讯前来探病,与未婚妻不期而遇。这一对未婚小夫妻,虽然订过婚,又同处一家之中,但为“男女授受不亲”之训所束,却是从未谋过面。

此时徐苕郎猛然看见娇若春花的未婚妻,不由得心儿乱跳,狂喜不已,只觉心中藏着干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惊慌之中,匆匆找出袖中的一幅红笺,塞给了王润贞。

虽然只是一帧空无一字的纸笺,仍惹得情窦初开的王润贞激动莫名,似乎那笺上浸满了徐郎难言的深情。她端视良久,忍不住在红笺上题下了一首诗:“茜色霞笺照面匀,王郎何事太多情;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

诗笺由王润贞的贴身小婢,送到了后院徐公子的书房中。徐苕郎见诗笺如获至宝,当即就提笔写诗作答。于是,小婢顺手又带回了王润贞的闺房。

这一送一带就不可收拾,以后这小婢就成了他们两人的信使,三天两头传递诗笺。

一对有情人虽然不能见面,两颗心却被往返的诗笺紧紧联在一起。

再说那落选的刘公子,凭着自家的赫赫家财,却没有敌得过那个姓徐的穷小子,心中一直怀恨不平。转眼秋天来临,徐苕郎与刘汉老同时到省城参加乡试,谁知却双双落榜。

刘汉老落榜还确实因为才疏学浅,才情横溢的徐苕郎为什么也会名落孙山呢?

原来,当时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格式刻板,内容空洞。徐苕郎的才情,根本发挥不出来。有才不取,落第归乡的路上,徐苕郎不免向同科赶考的同乡人发了几句牢骚,评说了一通八股文的不是。

不料这话被刘汉老听了,便牢牢记住。等回到常山后,刘汉老花钱买通了关军,凭着徐苕郎路上的几句牢骚话,就让官府给他定了个“反对圣学,污蔑科考”的罪名。

这罪在当时是足可以杀头的,徐、沈两家祸从天降。幸亏沈必贵拿了银子,四处打通关节才免了徐苕郎一死,却被发配到遥远的辽阳戍边。王润贞躲在闺房中,偷偷地哭成了泪人。

徐苕郎远别的悲伤还未平息,沈家不幸又遭变故。

冬天里,沈必贵染上了重疾,医药无效,新年不到就撒手归西了。

沈必贵死后,留下了一大笔家产,本应归童氏母女继承;可是,沈氏家族的一些兄弟,贪婪无义,只说童氏母女算不得是沈家的人,强取豪夺,把家产瓜分一尽。逼得王润贞母女俩离开家门,无奈之下,只得在市中开了一间小小的茶店,靠卖茶勉强维持生活。

既然是当市卖茶,王润贞不得不放下大家闺秀的面子,笑脸迎客。美人儿抛头露面,难免不引来一些狂蜂浪蝶,幸好王润贞持礼有度,一般的市井之徒也难以占到便宜。

不久后,府中的一个吴指挥偶然路过小店,一眼便看中了柜台中的王润贞。以后他又连着来喝了几回茶,对王润贞的美色垂涎不已,于是派人带了聘礼登门求亲。

来人假装好意地劝说:“徐公子远戍辽阳,死生未卜,姑娘何必苦苦等他,不如早早跟了吴指挥享清福。”王润贞却坚决不肯答应,对母亲说:“徐郎为儿遭祸,背弃不义,儿宁愿等他到白头!”母亲同情地点点头,委婉地拒绝了说客。

吴指挥色心既起,哪肯轻易罢手,又接二连三地派了人来软磨硬逼,最后甚至把彩轿抬到了茶店门口。王润贞心意已决,定不肯负于徐郎,见吴指挥逼得急迫,索性摸出一把剪刀,对准自己的颈部,厉声喝道:“只要让我上了轿,我必死在轿中!”

吴指挥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强娶王润贞的念头,却在恶怒之下,令手下的人动手捣毁了王润贞母女的茶店,以泄忿恨。王润贞母女俩又一次失去栖身之地,踉踉跄跄流落街头。

正巧遇见当初与沈必贵有些交情的老驿丞杜君常,可怜她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便在他所管的驿站中拨出一间偏房,暂时安顿了她们。

一天,有四位戎装兵卒投宿驿中。童氏正在灶间烧饭,听到四位兵卒中,一个操本地口音的年轻人的声音似乎有些耳熟,便掀开门帘看去,情不自禁的疑声道:“难道是他?”

童氏心里有些疑惑,索性凑上前去探问:“敢问客人尊姓大名?”

那年轻人转过头来,见到满面灰尘,发髻蓬松的童氏,脸上闪出一丝讶异,却似乎又拿不定主意,只是喃喃地回答:“晚辈姓徐名苕郎。”

“果然是你!”童氏不禁失声悲哭道,“我是你的岳母啊!”

徐苕郎这时也认出了她就是未婚妻王润贞的母亲,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涌上来,但心中不解岳母为何会流落到驿站。这时童氏已稍稍镇静下来,含着泪将家中这两年来的变故,大致叙述了一遍,徐苕郎听得心如刀绞。

随即,童氏把徐苕郎让进屋里,见了王润贞。一对牵肠挂肚的情人,历经磨难,竟又在这种境地不意相逢,那滋味是悲是喜,难以说清。

碍于童氏在场,两人也不便靠得太近,只是你望着我,我看着你,眼中的泪无声地淌下,无言地交流着两年来的相思之苦。童氏察觉到了什么,只说先去烧饭,便退出门去。

屋中的一对恋人,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夫夜里,童氏和徐苕郎就分别把他们的际遇,告诉了杜君常和与徐苕郎同来的士卒。

众人都为他们嗟叹不已,同声道:“今日相遇,是天赐良缘,不可错过机会!”

于是分头张罗,当夜就在驿馆里给他们完了婚。

简陋的洞房,没有红纱罗帐,没有绣被锦褥,只有一对大红蜡烛,照着两个久别重逢的新人。

他俩一会儿眉开眼笑,一会儿热泪满腮,都紧紧搂住对方,生怕一松手,一切都会云散烟消,不复重来。徐苕郎这次与其他三个同伴是奉命往海南送公文,路过此地。

因公务紧急,不可耽搁太久。可新婚燕尔,怎忍别离!

那三个同伴体谅他的苦衷,便商议好由他们三人前往海南办事,到那边只说是有个同伴半途得了病,在驿站中调养。待他们返回时,再来会上徐苕郎,一同回辽阳复命。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时间,可对徐苕郎与王润贞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

他们千恩万谢地送走了三位士卒,盘算着怎样享受这十几天的蜜月时光。

不料横祸难挡。不知怎的,徐苕郎偷度蜜月的事,就传到了对王润贞耿耿于怀的吴指挥耳中。

他挖空心思都没得到的美人,竟然被那个戍边的穷小子搂进了怀中!他霎时妒火中烧,命令手下士兵,以“怠慢军务”为理由,逮捕了徐苕郎,并将他一顿乱棒打死在公堂上。

消息传到驿站,王润贞痛不欲生。她本想追随丈夫而去,但又对丈夫不明不白地丧命而心有不甘。于是,她请人写下状纸,到县府里击鼓告状。

谁知那个吴指挥早已跟县令大人通了气,县令对王润贞的状纸不理不睬,还斥责她扰乱公堂。

官官相护,自古皆然。王润贞深知,要想靠县府伸冤,那是痴心妄想了。

正在这时,吴指挥又厚颜无耻地派了人来说亲。王润贞顿时有了主意,让母亲答应下亲事并定了迎娶吉日。待嫁之日,她不准备嫁妆,却日夜磨着一把锋利的匕首。

就在王润贞准备亲手刺杀仇人的计划还没有进行时,监察御史傅经纶巡视来到常山,恰好下榻在王润贞借居的驿站。

听人说傅大人秉公行事,执法严明,王润贞抱着一线希望,递上了状纸。

傅大人对这件案子十分重视,派人传来了吴指挥,亲自升堂审讯。

开始吴指挥矢口否认打死徐苕郎一事,还谎说他是逃避军务外走他乡了。

很快,傅大人根据蛛丝马迹寻线索,派人在城郊的一座废砖窑中,找到了徐苕郎血肉模糊的尸体。吴指挥被依法处死,徐苕郎的遗体则由当地官吏厚礼安葬。

在出殡的那天,王润贞一身白衣白巾,扶棺而行,悲伤难以自持。

送葬的队伍来到郊外坟地,人们忙着行礼下棺,没注意王润贞悄悄走到附近的一口深水池塘边,回头望了一眼徐郎的棺木,纵身跃入塘中。

待人们发现后,将她打捞起来,她已经气绝身亡,只好把她和徐苕郎合葬在一个墓穴中。

一对挚情恋人,生前饱尝离别之苦,死后终于能够长相厮守。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五章 名将周德威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王润贞,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落魂钟,摇动时可以使人失魂落魄,重心不稳。

高峰跟王润贞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王润贞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王润贞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王润贞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周德威。

周德威,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人,勇而多谋,久在云中{今山西大同},谙知边事。

唐乾宁中,他随晋王李克用攻王行瑜,以军功由铁林军使升检校左仆射、衙内指挥使。

唐光化二年{899年},梁军围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听说周德威勇猛,曾明令生擒周阳五者为刺史,而挑战者却被周德威擒获。

天佑三年{906年},周德威与李嗣昭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迁检校太保、代州刺史、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救李嗣昭,随晋王李存勖击败梁军,解潞州之围,授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授蕃汉马步总管。

开平四年,在柏乡之战中,周德威向晋王献退军高邑{今属河北}、诱敌离营、以逸待劳之策,大败梁军。

乾化三年{913年},领兵攻幽州{今北京},灭大燕,授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

贞明三年{917年},坚守幽州,契丹军围攻二百日不能破。

周德威用兵持重,能攻善守,常出奇制胜,为开创后唐屡建功勋。

贞明四年,胡柳陂{今河南濮城西}之战中,晋王不听其用兵之策,为梁军所乘,周德威战死。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周德威,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天璇神砂,由佛家八功德池中的神泥所化。

祭出时,宛如数十百丈长大的一股五色星砂,具有极大的吸力,星光看去虽只绿豆大小,但一撞上,便互相激撞爆炸,随灭随生,变化无穷。

此时,周德威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周德威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周德威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周德威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王润贞,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王润贞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