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喜雨农歌-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春雨此刻反倒是平静了下来,她听着她娘说的那些话。心里却是想着自己竟是从来没有听过她娘这般严厉的声音,又想到这都是为了她。于是心下便是泛起一阵感动。
此刻她是觉得别的都不重要,面子不重要被人看热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她家人失望了,重要的是她现在很急切的想知道。周旭安到底是发生啥事情了。肯定是很大的大事,所以他才没有如期而至,过来迎娶她。没有别的任何埋怨或怀疑,春雨就是知道,自己是深深的相信着他的。
“娘说的对,他定是有大事,不然那不会不来的,我会等他。吉时哪天都有,今日错过了。明日也是一样的。”春雨开口说道,然后便是掀开了盖头,一脸的平静。
她这话刚一说完。还来不及看周围人的反应,就听到一声哽咽的声音:“大少夫人,大少爷如果知道你这般信任着他,定是欣慰的,也会少些愧疚了。”
这声音是从大堂的门口传来的,春雨手里还拿着红盖头。闻言转身一看,就看到了眼圈红红的阿财。他似乎是跑得很急还有些喘气呢。
“……”春雨见状便是明白,周旭安是有大事了,不能来迎娶她却是让阿财过来传话,那定然是巨大的变故的。想来也是不能让太多人听到吧……想到这里,春雨又转过头,朝李铁头和李刘氏磕了一个头说道:“爷、奶,孙女不孝,让你们大老远的过来,却是没有顺利出嫁,孙女给你们赔礼了。”
“爹,娘,女儿让你们操心了。”春雨又朝着她爹娘说完后,又是向着她叔婶、姑姑、姑父们行了礼道了歉,这才又说道:“今日虽然没有把婚礼进行下去,但是我心里已是认定周旭安了,所以这堂迟早是要拜的。只是现下他有事情,我定是要了解分详的,所以请恕我的无礼,先行告退了。”
她这一番话说完,家里的长辈都纷纷表示理解。于是春雨和他们告别了之后,便是让阿财去外面的后门口那里等着,她则是让采薇和采桑两个丫鬟扶着,回到后院她的东厢房里,换了件成亲第二日穿的衣裙。只是颜色却是水红的绣着桃花的薄衫褂子,下面则是秋香色涟漪襦裙,发型则是换成了简单的侧寰髻,簪上金缠丝桃色珍珠花钿,很是有新嫁娘的模样。
然后便是从后门那里出去了,也没有带采薇、采桑两个丫鬟,直接吩咐让阿财驾车去周府。
“少夫人,你就别为难小的了,大少爷说了让奴才把他的话带到就赶快回去,不然周府会乱……额,那个,大少爷让我带的话也只有让你相信他就是了。还有交代道说……反正你暂时是不能去周府的,如果到时候有什么风声的话,大少爷希望你们全家直接离开京城,回到陌山去就是了。”阿财犹犹豫豫的说道,大少爷不让他给少夫人说太多,自己也是怕她不依,这才稍微多说这么一点点,希望她别再问了。
“……到,到底是何事?竟然严重到这般地步了!”春雨听了这话突然说声音变大了,好容易才按捺住不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问道:“阿财,我知道是他让你不要多说的,可是如果你不说的话,我就自己去问了。”
“……”哎,他就知道,依少夫人的这种性子,怎么可能会不追究到底啊。大少爷,你这下可是太不冷静了,才没有想到自家夫人的脾气吧。想着这些,阿财也只好认命了,说道:“少夫人你上车吧,这是路边说话实在不方便,我们去找个安全的地方再说,毕竟这是大事。”
“去雨初香吧……”春雨点头说道,这城里面的酒楼,估计是都不安全的,还是城外的自家酒楼靠谱多了。
阿财一想倒是合适,便赶紧让春雨上了车,然后就快马加鞭的往外城赶去了。因着这个时候已是黄昏近中了,街上的行人倒也不多,阿财于是把马车驾驶的飞快。不消两刻钟就到了外城那里的雨初香酒楼,然后就和春雨一起去了二楼最靠里面的雅间里。(未完待续。)
☆、第三百话 道观隐事
因着这事关重大,所以雨初香今日暂且是关了门店,店里此时除了掌柜和留了个沏茶的外,其余的都是让回去了。
二楼的雅间内,掌柜的让店小二上了一壶茶后,便是都下了楼,只留了春雨和阿财面对面坐着,听着他开始说起事情始末来。
说起这件事情,首先要说的便是那周府的老爷周百达的修道之路了。且说周家当时来到京城后,因着周旭安在京城的名气,又加上官家的看重,周家在京城也算是有着一席之地的。于是一向乐得享受的周老爷更是如鱼得水的,在这京城过了y8i一段悠哉美好的日子,后来听得这京城的大老爷们许多都爱去那道观听得道高人讲道,添香多的运气好的还能得到高人给的丹药,据说是能益寿延年的。
要说这周老爷此时算是过得惬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不过有一样却是不得不担心的。那就是他毕竟已是到了知命之年,这好日子还长而他以后还有多少时间享受,却是说不准的。于是有次他便带着家人去了城外的一处道观还愿,顺道看看那里的道士高人是否属实。
结果到了那个三清道观里,竟是真的找到一个高人,那就是道观里的客卿道长一清真人。那一清真人据说是云游四方、神秘莫测的,因着有次机缘巧合成为这里的客卿道长,每年只有几天才来这里讲道的。其他时间根本见不到,所以京城许多豪族都是趁机过来听他讲道。因而周老爷也是觉得自己是与道有缘,不然怎么第一次来道观。就遇到了得道高人呢,还受了他的引导,竟是觉得自己应该修习道法。
于是等那一清道长走以后,周百达就又经常来这三清道观,与那据说是一清道长的弟子的静玄道长一起研究道法,久而久之竟是越来越痴迷。直到后来就演变成开始炼制丹药了,甚至把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置之度外。不再关心。
这也就算了,关键是他听得了那个静玄的话。前些时日竟是带着能懂他心意,愿意与他一起悟道的妾室罗姨娘,搬离了周府,去了城外玉石山的一个新建的道观里入住。而那里的观主竟然是静玄道长。原来这静玄不想再呆在三清道观里。当个不甚出彩的道长,便是说动周百达出了一大笔钱,在玉石山寻了一处风水宝地,建了一座玄机观。而静玄因着之前熟知的香客不少,于是便告知了他们,一时间那玄机观倒也香客偶有,也是没断了香油钱的。
本来除了周百达携小妾不回周家外,也没甚大事,只是后来却是出了大事。原来一位香客带着自家女儿来此上香。却是在走时在道观附近丢了女儿,本来这事情说到哪里也是与道观没有关系的。只是要是寻常的人家也就算了,然而谁让这丢女儿的人是那都察院的右佥督御史夫人。而那丢的十二岁女子正是右佥督御史王大人家的千金。所以这事定是不能小瞧了的,牵扯到官员所以那京师提刑按察使司便是不敢接手的,于是便转接到了顺天府。
这顺天府自是与那管理这老百姓们的案子的提刑按察使司不一样,里面的可都是精英,特别是那里有个况修的捕案使,那可是曾有过神断名号的前神捕况钟的儿子。况钟如今在苏州担任知府,而他儿子则是留在了京城。也是很受官家的赞誉的。
这案子既然顺天府接手了,那况修自然是要出马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前往玉石山的玄机观查勘。结果他果然是不愧对自己的父亲,这才是去了三天便是发现了问题。那玄机观竟然真的是内有玄机的,那地基上面是普普通通的一处道观,而那下面却有处打造隐秘的地下室,而且还是连着七八间的,里面装饰的竟也是豪华的紧。
虽然去了那里什么也没有,但是疑点却来了,想他一个修道之人,又是靠着周百达的资助,建起这一处道观已是吃力了,何来又建造这么华丽的底下阁室呢。而也没有理由抓起来这静玄道长,但况修是谁啊,是经历过了许多奇怪的案件,也侦破了许多案件的捕案使,怎么会轻易的被糊弄了。于是便假装带着人马离开,其实暗地里却是在观察着这里。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一队人餐风露宿的在附近的山上潜伏了五天后,那静玄便是露出了马脚,他夜里派人驾着马车想要运走什么。却是被抓了个先行,只等着况修带着人打开那些大箱子后,才明白了那箱子上面打的小孔是干嘛的。原来里面竟是装着不少的少女,她们都是手脚被绑着,嘴里也塞着布,箱子上的那些孔是为了让她们呼吸透畅的。而她们也是从十一二的到十四五的,竟是有十三个人之多,那之中自然也是有王大人家的千金的。这些少女除了那个王小姐外,其他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也有京畿地区的村落女子,所以一时丢了许久也没惹起多大的注意。
只是这下里面有了个官家小姐,这下事情可是严重的了,于是那静玄道长,连同着那周百达和罗姨娘一起,还有这道观的另外两个道童,都是被抓到了顺天府衙门,关在牢狱中接受审判。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不能解决的大事,周旭安只要是多多活动一下,再请了京城好一些的状师过来,说是周百达只是在道观求道,并不知情便是了。谁知道那道观的两个小童不经审,几个大板子下去全都招了,还连带着说了一件惊天的秘密。
原来审问时,周百达还来不及通知周旭安过来,他和罗姨娘也确实是蒙在鼓里的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审问时两人强辩说不知,而静玄也只是说着那些女子是他被一个山东****胁迫,寄留在道观的,拒不承认他借着道观,行那贩卖少女的罪名。可是这一切却是完全被那两个童子破坏了,只因为他们被打了几大板子,连酷刑也不用上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话 吴王造反秘事(上)
原来这两个童子竟然还是那静玄道长俗家的亲戚,因着家里生活困难,便是跟着在京城混得像模像样的表叔静玄来这里混了。却是没有想到他们一开始便是能拿到很多的银子,听了静玄的解释,说是他是一清真人的得意弟子,所以这里的人们都信任他,所以香客很多钱自然也多了。
只是后来他们得了钱多了,便是也更加贪婪了,再加上静玄也对他们熟悉和信任了,便告诉了他们一个秘密。原来在那玉石山上的一处破观那里,就是他赚钱的秘诀。
详问之下那静玄却是神秘,不再多说了。直到后来静玄忽悠了周百达出钱,在那玉石山的破观那里,推到从新建座大的玄机观,去了那里之后,静玄才与两小童说起了。
原来他与一伙儿人贩子勾结,借着道观香火鼎盛、来往香客多,便是掳走一些面容交好多女孩子,然后送与那破庙下建造的地下红媚阁,在那里经过调教后,就把那些女子送往一处地方,只是具体是送往哪里?那静玄却是不说透的,两个童子见此事得钱更容易更多,便是动了念头,和静玄一起加入了这事情之中。
只是后来有一次他们撞见了那静玄与人贩头子的接头谈话,这才明白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的谈话中竟是说起了一个叫吴王的人。说是他是汉王遗子朱瞻壑。因假死逃过圣上的诛杀,现在纠集了在他父王叛乱中侥幸逃过一劫的部署,准备再次密谋造反夺回王位。他们已是经过三年多的暗暗招兵买马。队伍逐渐扩大,现在已是蓄势待发的。因着这过程需要大量的金钱,所以才干起了来钱最快的贩卖人的买卖。至于这些女子则是为了那些手下的部将们的娱乐,而特意掳来的一经调教后便是会送去那些地方。
而那个叫吴王的两个小童不知道,顺天府尹和况修却是再明白不过了,所以他们听了这个震惊的消息后,便是不敢隐瞒上报给了圣上。
且说到这个汉王遗子朱瞻壑。其实早在他父亲汉王彻底叛变前,也就是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庚申病重去世。而这时候亦是他皇叔仁宗登基之时。所以仁宗普一登基便是感念自己的侄子年轻轻的便是病逝了,于是便封了他个爵位吴王,并且在那大清河北岸上一处风水宝地让人给他盖了吴王墓。
不过其实之前时汉王朱高煦趁他父王出战在外不在南京,私自挑选了各卫壮士。然后还又募兵三千人,也不编制隶属兵部,纵使他们四处劫掠、无恶不作。当时的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惩处后,朱高煦竟然还大怒,直接手持铁勺残忍的击给兵马指挥徐野驴的脑袋开了瓢。所以等着成祖回到南京听说了之后,便是再也忍受不了这个儿子的狂傲作死,就要把他贬作庶民的时候,好在有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极力劝解,这才只是削其两护卫。处死其左右狎昵数人,并且让他立刻赶往封地乐安州,命其即日启程。以此来揭过此事了。
可是朱高煦到乐安后,心中更是怨恨,便急于谋反。后来仁宗多次以信警告,他却不肯悔改。后来成祖北征而死,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情况。迅速报告其父,一昼夜信使往返六七次。朱高煦也连日派人潜入京城。伺机叛乱。
对于自家弟弟与父亲的密谋,朱瞻壑自然也是知道的。不过他却是极力不赞成的,但是无奈终究是自己的亲人,所以不忍心高密。别看他在父亲和外人眼里一向懦弱不成气候,但实则是聪明的紧,只是平日里藏拙了而已。于是他便买通了父亲的亲信枚青。且说这个枚青是从小被他父亲买回来的,虽然忠心难免却有些贪财,所以他趁机套出了他父王即将造反的消息。
而他也是知道他父亲汉王的叛乱终究是会失败的,造反是等于谋逆是要诛灭全家的,虽然仁宗品行仁厚也对弟弟友爱,但不代表这些他不在意啊。于是朱瞻壑便想着自己既然管不了也不想作死,那就悄悄脱身吧。于是便与那枚青串通好,实行了装死这一办法,那枚青帮着他瞒天过海的寻了个与他有几分相似的人杀掉,当作他葬了。而他则是带着足够自己下半辈子无忧的银子,坐船出海去了海外的岛屿了。
只是他没有想到,后来他父王在宣德元年终于决定要发起叛乱,在八月份的时候他派遣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城,约集旧功臣为内应。结果被英国公直接捅破到宣宗那里,所以很快就失败了。但是宣宗与他父王仁宗一样仁义善良,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建造房屋,将他们禁锢于内。而王斌等那些与他合谋之人均是诛杀,本来这样也算是对他不错的结局了,结果汉王又作死惹怒了他侄子宣宗,所以落得全家被诛杀。
如果说这场叛乱中最幸运的,莫过于枚青了。他也是早就准备了后路,所以才继续当汉王亲信,想着万一成功了他岂不是飞黄腾达了,但如果说是失败了他也早就准备好了后路,那就是在潜入京城办完事情后他便是偷偷的准备好了船只,只等着看汉王造反的结果了。后来结果果然是失败了,于是这个所谓的亲信枚青很是得意的悄悄溜走,还带着从汉王府偷走的一大笔银子。
他这一逃却是想着越危险的地方就是越安全的地方,于是便又回到了乐安州。直等到宣德四年,遇到那一批曾经的暗卫天翼,他也是安全无忧的度了这么久的好日子。天翼是汉王有段时间突然心血来潮聪明了一下,便暗自成立的一批暗卫名字叫天翼,总归有一百人也都是些精兵的。他们不同于汉王那明着养的三千护卫的那般肆无忌惮的蛮横,而是由汉王的另外一个亲信混蓝掌管着,那混蓝与枚青是同时进了汉王府的,感情也是好得如亲弟兄。(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二话 吴王造反秘事(下)
且说汉王等到造反那日却是突然神经又抽了,竟是让这比他那三千亲兵还精兵的天翼卫,留在了乐安州后备待命。而是带着他那只会欺掠百姓的恶霸军团去了,所以结果显而易见的……
直到后来汉王兵变失败,混蓝便悄悄带着天翼去了乐安州的一个叫胡山的落脚,因着没有生计也没有银两,这些人又都没有家,于是他们便在那里落草为寇了。后来也是巧,他们劫了枚青的商队,所以混蓝与枚青两兄弟相认了,关系却是变得更加的亲密了。
而后来枚青又机缘巧合遇到了一清真人,听得了那真人的一句无心之话,便是深信自己乃不是平凡之人,也不会籍籍无名的度过此生,而他的这个想法一旦滋长便也停不下来了。
于是他便竭力寻找汉王叛乱中侥幸存活下来的余孽,威逼利诱之下,说的他们同意了再次密谋一次造反事情。而且他因着是知道那吴王假死的事情的,于是便稍加修饰,说了他自己便是那假死躲过一劫汉王世子,被封作了吴王的朱瞻壑。以此来迷惑那些人,说自己是为了夺回他属于父王的宝座,有着正统的真龙血脉。
所以他们便开始长达三年的布置和安排,竟是像模像样了起来,但是这一切还不足以和宣宗抗衡。毕竟说不定在宣宗眼里,他们这一股小小的造反队伍,都像是跳梁小丑一般可笑的。于是他便派人悄悄潜到京城,见了赵王朱高燧。赵王曾年是与汉王密谋过造反,后来得了刚刚即位的他大哥仁宗的善意警告,吓得不敢再与二哥汉王密谋造反了,并且还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等职位。老实的在家里当了个赵王,直到去年病逝,宣宗念起情分还追封了他简王之号,俗称赵简王。
而赵王去世之前与他意想不到还活着的侄子,他二哥的长子已是被追封了吴王的朱瞻壑的信使见了面后,竟是心中隐藏多年的不甘,再次涌上心头了。所以他有些蠢蠢欲动了,还好及时被他儿子安阳郡王朱瞻镐发现,并且成功阻止了。枚青此番是有些托大了,不但在自己的羽翼还不丰满时就轻易的暴露了自己,而且还是由那与当今圣上这个堂兄是一心的朱瞻镐知晓了他造反此要事,果然是有够笨的。
这不,赵王这边刚刚是接了密使传过来的信,那边就被朱瞻镐发现阻止,并且扣留下了密使,经过一晚上酷刑的的审问,竟是明白了个一二。原来那枚青是借吴王的名誉给赵王写的信,并且他也算是有些头脑的,那个密使是临时训练的,对他们的事情不甚了解,只是个传信的密使而已。而且那信上也只是说了吴王假死的消息,如今想东山再起替他父王汉王报仇,并且夺得王位,还说他已经是有了一支与他父王当时的军队相比,还要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金钱和兵器,足够密谋造反了。其余的都没有详细说,而且他们的藏身之地也是没有说的。
所以朱瞻镐只能从这密使身上下手,最后也只是知道了一些皮毛,比如这人是从武定州过来的,他也没有见过那所谓的吴王,只见过一个自称是武平将军的。
朱瞻镐听了这些却也是推出了一二,便是赶紧急急的上报去给了当今圣上。一方面时为了表示衷心,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让他父王摆脱被猜忌的嫌疑。毕竟赵王之前与汉王密谋造反的事情,宣宗还有他的父皇仁宗都是知道的,只是鉴于赵王在酿成大错之前及时刹车,这才原谅了他。而这次如果再有反叛之意,就算对皇叔再是仁慈的宣宗,也不会原谅了,而连带着他朱瞻镐大好的前程也怕是会毁于一旦的。
只等着朱瞻镐把这事情禀告给了宣宗,宣宗大为震惊赶紧召开内阁密议,召见的人又内阁大臣‘三杨’,还有蹇义、夏原吉、英国公张辅和龙虎大将军刘先锋等。
这下先是说到那吴王所在的武定州了,这武定州原来是不叫这名字的,而是叫做永安州。那可是宣宗平定汉王之乱之前,汉王就藩的封地。所以现在说是吴王出现在那里,也算是情理之中,不过这也有可能是有人借着那朱瞻壑之名密谋造反的。他们竟是猜到了真相的可能,所以不得不说这些元老级别的大臣们,果然是毒辣无比的。
至于如果是有人假借吴王之名,那么他会是谁呢。现在就是针对于这些,君和臣便是在御书房的内阁,进行了许久的讨论。最后的推论,可能是与那女真族的内乱有关。本来女真族的首领猛哥帖木儿早在永乐年间已经向明廷称臣,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并且还协助明廷打败了不服的招降的朝鲜,深受明廷任重。只是后来女真别部的杨木答兀联合了各地的野人女真百余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的住所,并将凡察等人的住所也围困起来,放火烧杀。猛哥帖木儿虽然拼力冲杀,但终因寡不敌众,与其长子一起被杨木答兀杀害,好在其弟凡察在拼杀中,冲出了强敌的围杀。
所以猛哥帖木儿遇难后,明廷本想任命其弟凡察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掌领左卫卫事。结果那杨木答兀等联合的部落不想投和,于是宣宗便想派一位得力干将过去,协助凡察灭了杨木答兀等不受降的,从新使得凡察继承他哥哥猛哥帖木儿的位置,建立起女真部与明廷的友好关系。
只是这事情也只是刚刚发生,所以宣宗还未来得及与内阁商量好派谁过去,却是又出现了这么一档子的事情来。于是他们怕那假冒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