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为女主哥嫂-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奶奶和爸暂时不同意盖房,麦一山没有再坚持。反正作为儿子,真到家里房子不能住时,他会给翻盖新的。

    或者等大家都赚够了钱,一起盖房也可以。那时就不用考虑在村里太冒尖。

    麦一山收拾新房,麦爸和麦奶奶也经常过去看。

    “一山,你把房子整理好,家具也打上,是想搬进来住吗?”

    麦一山:“奶,不是说房子放着才会放坏吗,等这边安排妥当了,您和爸都搬过去住吧。”

    麦奶奶连忙摇头:“我一个老婆子,还用得着住新房。不住。要住你自己过去住,留着以后结婚住。”

    麦奶奶对孙子才是实心实意的,哪哪都为他考虑。她生怕自己过去住,把新房糟蹋了,再让田家或田园不愿意。

    麦爸也赶紧表态:“小秋还没结婚,都搬过去也不合适。我和你妈住这边,不搬。要是你想我们住好点,等以后老房子没法住了,你给修修也行,翻盖也行。”

    麦一山知道老宅子那边,以后旧村改造,都会拆了搬楼上去住。如果翻盖新房,他打算多盖几间,以后换成楼房也好。最起码不用往里贴钱。不过离旧村改造还早呢,以后再考虑这事不晚。

    麦妈不在家,麦一山觉得家里气氛轻松很多。有啥事他和奶奶、爸商量着来,没有他妈胡乱掺和,一点都不用劳心生闲气。麦一山盼着他妈在外面多住些日子,或者像前世一样跟她妹妹一起住,他只养他爸挺清心的。

    然而,京市那边,麦妈正跟闺女告别,打算返家。


第69章 第 69 章


    “小秋; 在大城市真好赚钱; 等你放假以后,我再过来吧!”麦妈在京市赚了钱; 心里欢喜地很; 所以她打算以后放假还来。

    然而麦秋觉得不方便,不想跟她妈同屋同床睡觉; 只笑着说:“妈,等下次放假再说。我还不知道能不能继续跟巧玲姨合作呢。”

    “咋不能合作了,你俩接着一起干; 多好的事; 不是挺能赚钱吗?”麦妈不理解其中一些门道。

    麦秋没有跟她妈详细解释,提着一袋子路上吃的东西,送麦妈上了火车。

    麦秋不是不想继续跟万巧玲继续合作; 而是以后的事说不准,万一她找到更合适的赚钱门路; 也许还不想靠画服装图赚钱了呢。

    因为麦秋画出来的图,不是每张都让万巧玲看上。有些图万巧玲直接说不好卖。她感觉这点挺烦人的; 因为她不愿意受人制约太多。

    不过再没找到更好的赚钱方法前,麦秋暂时不会放弃跟万巧玲的合作。除非万巧玲先放弃。

    麦妈坐上火车以后,脸上一路带着笑。这不是她意外赚到钱了吗; 俩月有三百多块呢。这对麦妈来说; 真是喜出望外; 让人一看就是好事加身。

    不过麦妈还挺谨慎的; 她怕有小偷偷钱; 临上车前把大部分钱缝到裤腰上,取都不好取,更别提偷了,肯定偷不走。

    她之所以高兴,不仅是因为赚了钱,而且还能回家跟乡亲们吹嘘一番,她可是逛过北京城,在京城住了俩月的人。

    这不,火车上有个跟她搭话,她说去京市看上大学的闺女了,住在亲戚家。

    有个大学生闺女,周围的乘客对她恭维了一番,麦妈眉飞色舞的,感觉火车上不认识的乘客也没那么可怕。人家一听她有大学生闺女,还用羡慕的眼神看她呢。

    麦妈非常幸运,路上没有遇到坏人。就算有隐藏在暗处的小偷,也偷不去她藏好的钱。

    来回做了几次车,麦妈有了经验,不再像第一次出门时胆怯。到站后,没有让家人来接她,她自己一路顺利回到家。

    麦妈到家时,丈夫上班去了。麦奶奶去帮孙子看瓜园,顺便干点力所能及的活,麦一山也忙着干地里的活,所以麦妈吃了个闭门羹。只得扭身去地里找人要钥匙。

    麦妈去京市时,并没有穿多好的衣服,只穿着家常便服,还带了一身干净的替换衣服。她在京市住了俩月,麦秋最后并没有给她钱,而是让万巧玲给她做了一身衣服穿。是一件淡蓝色小翻领衬衣,和一条稍微合体一点的直筒裤。

    麦妈回来时就穿的这身衣服。

    麦奶奶:出去一趟,还混上新衣服穿了,看来儿媳妇在外面混的不错啊。

    麦奶奶看着儿媳妇满脸笑容的样子不顺眼,“你还知道回来,我寻思你把家把男人扔下不要了!”

    麦妈一听婆婆的话,赶紧把脸上的笑收起来,把想显摆的话咽会肚子里。

    至于被婆婆噎回去的话,麦妈想有空说给别人听。

    她知道因为自己离家太久,让婆婆生了怨气。不过麦妈想到裤腰里的钱,想到在京市的见识,就算婆婆训她,她一点都不后悔跑着一趟。

    “妈,我刚坐车回来,累了,家里的钥匙呢?我先回去洗洗歇歇,明天来地里干活。”麦妈赶紧把活揽下。

    麦妈说去地里干活,并不是帮麦一山种地,而是忙活家里那二亩地。夏收后,麦家那二亩地里种了玉米,苗还小,需要拔草,施肥啥的。

    麦妈不想说,但是麦奶奶没放过她。她得问清楚儿媳妇出去干了啥,还有小秋那个心野的闺女,咋放假都不愿意回家?

    “对了,小秋为啥不回家?还有,你去了怎么也不回来了,在那里呆了这么长时间,住哪里了,都干啥了?”麦奶奶跟警。。。察审问犯人似的,

    婆婆这么一问,麦妈说起来刹不住车了,把去京市的见闻,大声讲给婆婆、还有在地里干活的儿子听。

    “妈,小秋不回来,是因为想留在那里赚钱。你说不知道小秋多厉害,就靠着以前胡画乱画的底子,竟然能画好看的衣服。她小时候要是跟人学画画,说不定能当大画家!小秋画了图,跟人合作……”

    麦妈主要是想在婆婆和儿子面前显摆,证明闺女靠画衣服赚钱有能耐。一山能赚钱也没啥,还是闺女有本事,靠笔杆子,坐在屋里涂涂画画就能赚钱。一山也赚钱,要不没钱起房子。可他赚的是辛苦钱,跟闺女是没法比的。

    麦妈知道闺女赚了钱,又比过儿子,瞬间觉得自己能挺起腰板说话了。是闺女给了她底气,才让她挺直腰板。婆婆不会再嫌弃她向着闺女了吧,她偏心没错,要不闺女能这么有出息?

    麦妈又讲起闺女带她逛了京市好多风景好的地方,“我去看了□□,还逛了故宫,听说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

    她还掏出麦秋买的果脯,“妈,您尝尝,这是小秋买的京市特产。对了,我还带了两只烤鸭回来,晚上咱自家尝尝。”

    烤鸭是密封袋装的,还有果脯都是麦秋花钱买给家里的,也就那么个意思。一暑假她赚了千把块,可是一点没给家里人。

    麦妈讲这些时,脸上一直带着笑,比手画脚地讲述她的见闻。

    麦奶奶心情比较微妙。她不太喜欢心里藏奸的孙女,并没有为麦秋能赚钱而高兴。

    等麦奶奶听到儿媳妇扯起闲篇时,摆摆手示意让她回去,“你不是说累了吗,赶紧家去歇歇吧。”

    麦妈闻言,拿着要到手的钥匙,提着行李回了家。

    等麦妈走远,麦一山跟奶奶说:“奶,我有钱,你要是想去北京玩,我抽空带你去。不光去北京,去上海,去海边玩都行。”

    麦一山想起了后世的老年旅行团。不管奶奶想去哪里,他都愿意带她去见识见识。

    麦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这么大把年纪了,腿脚不灵便,哪能出远门?一山,你有钱可不能乱花,以后结婚还得养孩子,供孩子上学,花钱的地方躲着呢。听奶的,把钱都存好。”

    麦一山觉得现在带奶奶出门不现实,他实在出不出身来。不过等个一年半载,他跟媳妇结婚后,去京市买房时,可以带上奶奶一起去逛逛……

    但是眼下麦一山忙着种地,忙着赚钱,积累买房的资金,真没空出远门。等卖完这茬西瓜,他还得种大棚,忙着呢。


第70章 第 70 章


    等丈夫下班回来; 麦妈又兴奋地给他讲了去京市的所有事。

    “你不知道; 北京可好了,早晨买啥饭的都有……”

    麦妈显摆完后,还悄悄跟丈夫透露闺女赚了多少钱。

    麦爸听闺女俩月赚了千把块,真惊讶了,“你说她赚了千把块?”

    “是啊。咱闺女靠笔杆子都能赚这么多钱,能耐吧?”麦妈脸上带着明晃晃的得意; 都不带遮掩的。

    麦爸接着问:“那她给你钱了吗?”

    “她说她赚的钱还有用呢; 我没跟她要。”麦妈是个理解闺女的好妈妈,麦秋说那些钱有用,她果然没再要。

    麦爸听完不舒服了。儿子赚了钱,媳妇一个劲儿跟儿子要钱;闺女赚了钱,媳妇大方地不追着要。对待俩孩子,明显是两种态度吗?

    麦爸:“她还上学; 手头留那么多钱干嘛,你怎么不问她要回来?”

    麦妈听了丈夫的话; 一下子扔了手里的擦脚布,瞪大眼反问:“一山赚了钱,不也不给我吗?小秋有钱想自己拿着怎么了; 她还能用那些钱生钱呢。你别觉得你儿子赚钱能耐; 我闺女也不差!”

    麦妈这事要搞家庭分裂?如果让卖奶奶听到,说不定会让她滚去京市; 跟麦秋一起过去。

    在麦爸心里; 闺女和儿子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一直供闺女上学; 但在他心里,儿子以后才是家里的顶梁柱,麦家的一切由儿子继承,麦家的香火更是得由儿子延续。

    麦秋学习再好,也是要外嫁的闺女,她顶多能给家里增点光。

    麦爸都没指望麦秋工作后回报家里多少钱。因为麦秋大学毕业后,很快要找对象结婚。结婚后肯定得先顾她的小家,有心有能力才能帮衬娘家;没心没能力可能也就给娘家送点节礼。要是嫁得远了,说不定节礼都不能及时送。

    因此,麦爸从没指望闺女能回报家里多少。可麦秋现在还上着学,手底下用得着留那么多钱吗。把钱交给她妈,以后她结婚时给她置办嫁妆也行。

    麦爸想到闺女除了给家里买了点吃的,给她妈做了身衣服,也没给其他人买点东西,他这当爹的更是毛都没有。还不如儿子孝顺呢。

    算了,不想了,闺女自己能赚钱也行,以后他更不用给她钱了。让她自己留着置办嫁妆,以后家里能帮上她的也不多了。

    麦爸想到这里,跟媳妇说:“算了,她要自己收着,就收着。你不要小秋的钱,一山的钱你就好意思要了?以后你也不许问一山要钱。”

    麦妈想说俩孩子不一样。可在麦爸眼里,以后还是靠儿子多,更不做糊涂事能伤了儿子的心。

    自打麦一山赚了钱,对他爸还是不错的。一山经常给他买烟买酒,还买他爱吃的东西。可算是换得了麦爸的真心。在某些小事上,能起到阻止偏心妈的作用。

    麦一山赚了钱,他妈可是三番五次跟他要钱。他把大钱都存到最近的银行里,小钱让奶奶收着,用时先取钱也不嫌麻烦。

    因为他并不敢在家放太多钱,一是怕有小偷,二是防着他妈。万一他妈在他屋里翻出钱,收起来不给他,麦一山还能怎么亲妈?所以为了避免麻烦,麦一山只得存到银行。

    最近几天麦妈天天晚上早早吃完饭,收拾利索了,穿上麦秋给她买的新衣服,到大街上乘凉时跟人显摆,顺便跟人讲她在京市呆了俩月的经历。

    很多人捧场问京市的情况,也有问麦秋放假还留在哪里干嘛。

    麦妈把麦秋靠画图赚钱的事,宣扬出去。她生怕隔壁田家人听不见似的,说得特别大声。

    田妈听到麦妈的话后,撇撇嘴不做声。麦秋有出息,她闺女也不差。再说了,等过几年看,麦秋不知道嫁多远,反正肯定不会嫁到村里。可她闺。。。女嫁到路对面,啥时候想见了,喊一嗓子就能叫应。她才不羡慕李香兰。

    麦妈被好多人羡慕嫉妒,一时风光无限。就是没有打击到她的老对头李玉梅,心里略不爽。也难怪,隔壁田园嫁给她那能赚钱的儿子,李玉梅心里应该跟得意吧?

    都怪儿子不听话,才让她这当妈的憋屈。麦妈临睡觉前,还想了不少。麦妈还跟丈夫抱怨儿子,麦爸却不愿听她瞎叨叨,转身睡自己的觉。

    麦妈的经历,确实让很多女人羡慕。好多当妈的回去跟自家孩子说:“孩儿啊,你也跟麦秋学学,你看看人家,不光能考上大学,还能靠画画赚钱。别的我不盼,就盼着你以后考个好大学,有了出息,才不会被别人瞧不起……”

    田妈却把李香兰的话当笑话讲给丈夫听,“哎,刚刚你听到一山他妈说的话没?”

    她不等丈夫回答,继续说:“你看她说那么大声,生怕别人不知道她闺女有出息,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去北京逛了一圈,有啥了不起的?咱再干上几年,给孩子盖好房子,咱凭自己的钱,想去哪去哪?”

    田爸笑呵呵地问:“你也想去逛北京了?”

    田妈在丈夫面前没绷着,“她李香兰都逛了北京城,以后有机会,我也得去逛逛。”

    虽然田妈说要出去玩,可不知道到时能不能出远门。家里的事不少,万一以后有了孙子孙女和外孙,她还得帮儿女们看孩子。

    田爸哈哈笑着说:“等秋后算算家里多少钱,先给孩子们盖房,等家里没事了,我带你去出去逛。说起来,我也没去过北京城。”

    田爸是男人,考虑的不如女人细心。他还真打算有了闲钱后,去首都逛逛。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很想去长城看看。

    田园不知道爸妈说起有闲钱后旅游的事,如果知道的话,肯定赞成,她出钱都行。重活一辈子,该好好孝顺父母。

    其实卖早点赚钱是赚钱,但是真得累。天天早起就是个事。田园本来提议早晨请人帮忙包包子,让她妈少干点,轻松点。可是田妈舍不得雇人,非得自家人干。

    这事只能等过两年再考虑。估计等爸妈给三个哥哥盖好房,心里没了压力,再随着时代发展改变了观念,家里人手不够的话,应该能同意请人帮工。

    田园有自己的打算。等她结了婚后,想早点摊位让给娘家干,馅料秘方她白给都行。田园有顾虑,怕婚后再掺和娘家生意,会让嫂子们有想法。不过这事到时再说。

    她打算以后自己再开个小饭店,卖炒菜啥的。钱不少赚,还不用这么忙。

    麦一山这边,算了算村里种西瓜的大概亩数,再估摸一下西瓜的总产量,据他估计,就算附近的厂子都用西瓜法福利,可能都卖不完。到时,附近的市场肯定是供大于求,肯定不好卖。

    这边不好卖,村里的人不能眼看着西瓜烂在地里,应该会去城里卖,到时大家都去城里卖西瓜,可能会影响他的西瓜销售量。

    考虑到这些,麦一山在西瓜成熟前,直接跑到市里去,向市里的单位推销西瓜。经过他多次努力,托关系找人帮忙,终于跟市里几个单位谈下订单。等西瓜成熟后,中秋节之前,他会分批给那几个单位送过去。

    西瓜送去后,再结货款。

    只是,有个单位拖欠货款,幸好中间有人帮忙,他才没被拖欠太久。麦一山以后不想再卖给企事业单位了。

    至于糯玉米,因为吃过的人都知道味道好,他自己开着三轮车到城里卖,并不愁卖。

    麦一山的西瓜卖得还算顺利,有的人种了大片西瓜,没考虑到销售市场前景,临了却不好卖。


第71章 第 71 章


    总有那贪心不足的人; 想赚大钱,却没有匹配的能力。红星村跟麦一山学种西瓜的人中; 还真出现俩这种人; 两人是吴来金和吴来银两兄弟。

    这俩人在村里名声不太好; 比较讨讨人嫌; 他们属于爱占便宜不吃亏的,是那种脸皮比较厚的人。比方说当他们家的地邻倒霉; 因为他们能年年往别人地里移田垄,每年移一点; 当时看不出来; 可是过几年以后,就差了不少,能让地邻察觉到他们干的缺德事。

    农村种庄稼都是有数的,比如说一亩地种多少沟麦子; 种多少垄地瓜,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体数目。吴家两兄弟移田垄几年之后; 再迟钝的人也能察觉到不对劲。种完数了数,差几沟麦子; 或者差两垄地瓜; 心里不就琢磨怎么回事吗?

    再加上吴来金和吴来银奸猾名声在外; 很快有人察觉到他们可能忘自家地里赶田垄; 占了自家的地。于是地邻找到村委; 让村委重新给量地; 不只给自家量; 连两边的地都量。

    左右邻居有几亩地,大家心里都有数;村委那里有分地记录,更是清楚。

    不量不知道,一量才知道吴来金太不是东西了,竟然占了自家一分多地。怪不得看着自家的地越来越窄。吴来金这是占地多久了,分地这几年,自家少打了多少粮食?

    地邻气得脸红脖子粗,要找吴来金算账。他还跟村委请求,让吴来劲赔偿他家这几年少打的粮食,马上把他占的地还回来。

    吴来金知道占地事发,耍赖说这是今年才移的田垄,这不还没收成,赔啥赔?他没沾到便宜,不赔!

    气得他的地邻当时就跟他打了一架。打过后吴来金更不赔了,他还讹人说,地邻把他打上了,找人家赔医药费。

    快把他的地邻给气死了。

    碰到这种癞皮狗,村委也不好解决。田大伯倒是跟吴来金说过,让他赔地邻点粮食,这事算了结了。可吴来金当面答应得好,就是不付出行动。

    真是拿这种赖皮没办法。就算报警抓起来,顶多关他几天就放出来。再说农村人遇到这种事,很少有想起让派出所帮忙解决的,都是找自家兄弟们或村委帮忙解决。

    在农村这种老赖有的是。他们还特有颜色行事,不敢欺到村干部头上,怕村干部给穿小鞋。可是对普通村民,他们就不客气了,可着劲占便宜耍赖。

    地邻也不是好惹的,吴来金家不是一块地,有好几块地呢,他就不信这王八蛋没占别人的地。于是,他找到吴来金其他几个地邻,说吴来金说不定也占了他们的地。

    其实不用这人刻意说,听到风声的,已经找村委帮忙量自家的地。

    因为吴家兄弟名声不好,最后所有是他们地邻的都找村委重量了地。除了吴家的地邻,更多重视土地的村民不放心自家的地邻,不管有没有被占,纷纷找村委量地。

    村委先给吴家兄弟的地邻们量地,量完发现,果然吴家兄弟一个德行,多多少少都占了别人家的地。

    不是所有被占地的人都好欺负,那些兄弟们多的人家,直接联系几个亲兄弟找上门,跟吴家兄弟干架,让他们赔粮食或钱。不赔砸他家大锅和水缸,不让他家过日子了。

    吴家有贼心没贼胆,遇到比他们强悍的,只能认怂赔偿。别人家从吴家兄弟那里要到赔偿,也去联系亲戚家的表兄弟们,去吴家要赔偿。

    反正那次闹得很大,吴家兄弟没占到便宜,最后赔给几家一点粮食。

    因为吴家兄弟胡乱占地,给村委造成太多太多麻烦,在村干部那里留下坏印象,在村里的名声更是臭不可闻。可是人家照常厚着脸皮过得自在,完全不把那事当回事。

    当初他们厚着脸皮来跟麦一山要西瓜苗,麦一山本着不得罪小人的想法,看在同村的面。。。子上,意思意思给了点种苗。他们倒是想多要点,可麦一山说不够分的,没有再给。

    这不到种第二茬时,吴家兄弟听说能用熟西瓜种子留种,他们想多种,就自己育苗,然后一人种了二亩地的西瓜。

    系统出品的西瓜种子确实好,产量高,亩产万斤还多。它有一个好处也算是坏处,就是扎堆成熟。如果不赶快销售,只能像麦一山那样分批种植才行。要不然扎堆熟,卖都来不及。

    吴家兄弟一共种了四亩地,有四万多斤西瓜。长得好是好,可西瓜扎堆成熟后,他们发现不好卖了。

    他们种西瓜时,怕人家说他们种的多,所以没请教麦一山。他们看苗长得好,都种上了。

    吴家兄弟育苗,本就比麦一山育苗晚,比好多村民种的晚。那些早熟的,只种了半亩地或几分地的人家,已经卖了不少西瓜,吴家兄弟才开始卖。

    谁家没有个三亲六戚,有门路的,卖西瓜时找门路卖到厂里当福利,没门路的,在附近的村镇或起大早去城里卖,几天下来,也能卖个差不多。出去卖西瓜的人,都说是红星村种出来的西瓜,倒是不愁卖。

    因为红星村的西瓜出了名的好吃。

    这时周围的市场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吴家兄弟发现西瓜在周围不好卖了,只能拉出去卖。可是他们家又没有三轮车拖拉机,只有板车,卖西瓜只能拉着板车去别的村镇卖。

    板车走得慢,装西瓜也不多,吴家兄弟看着满地的成熟西瓜,发愁怎么能早点卖出去。才开始他们拉着板车出去卖西瓜,晚上回来后累成狗。连续卖了三天,就撑不住了。

    吴来银找到他哥,商量西瓜盖怎么早点卖出去。

    “大哥,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