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镇国公主-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一场战争新闻和网上众说纷纭,彼时我又事不关己、从未认真关注过,然而回想起来,以美国之强盛,却不能迅速臣服比它弱得多的伊拉克,反而深陷泥潭,这就是因两方所愿意付出的代价和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有时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因此战争形势,未必纯由国力决定,然而换个角度想,考虑到美军之伤亡比之伊拉克的伤亡,以及最终局势的走向,战争背后,打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一场、两场,或是一年、几年的战事,所谓战略,该是更长远的布局,何地该建多大的城,何处该由多少人据守,边疆无数道,孰为轻孰为重,哪些战役可失,哪些不可失,都是学问。
我一面思考着,慢慢向母亲道:“军国枢机,儿不敢置喙,单以一家而言,若是派人在外,则此人之行程、该由何人接应、此去所为何事、所费几何、如何知道他办事好坏、办好了是真因他办事好还是因天时地利、办坏了是他之过还是旁人之过、如何功过赏罚、如何使人用心办事而家中亦能效法之…都是儿所当思虑。以此推之,军中亦如是。唐休璟上疏请收安西四镇,儿请阿娘考虑:收复此地所费几何——不止钱帛、兵员,还有于百姓、百官、外藩之人心,于我国家之镇守、管理、军事屏障,以及于今后之影响;收复此地收益为何——亦要考虑钱帛、人心等事,不单是今年、明年,或是数年之后,亦是十世、百世之认定;收复此地之时机如何;收复之手段。”
母亲失笑道:“朕要问的正是收复之时机与手段,你倒好,反问起朕来了。”
我道:“兵者国之大事,陛下总理万机,天下情势,尽在陛下掌中,宰相诸公及儿妾辈不过佐陛下理一二琐事,怎敢妄言国之大事?”见母亲不置可否,方道:“自三代而下,中原与外藩之战便未曾止息,先唐自高祖而下,便与四藩征战,我国家秉持礼义,敦睦四邻,然而边陲豹狼之心不已,我不犯人,人亦犯我,我示之以礼,彼则以我为弱,故尔自长远看,定有大战。战者,兵、将、粮、器、城、君、臣。方今天下,户数涌增,丁口数倍于当年,赋税亦数倍之,国有宝藏、户有余粮,军器之械、足敷使用,城墙数十年中修葺数次、烽火一日一报不曾有间,君上圣明、德临四海,臣僚齐心…”这倒不是我在拍马屁,母亲用人一向果敢,登基之初大肆任用酷吏,尚有万马齐喑之嫌,近来朝局稳固,却日渐宽松,如狄仁杰这样的我所知道(且仅知)的名臣不提,新近提拔的李昭德等人办事也很干练,关键的是,时人多好战功、重声名,母亲执政之初,失去不少疆土,国中其实颇有非议,一旦国家安定,收复的呼声一定很高,母亲身为皇帝,不可能不顾虑人心向背,且现在比之当年,国库更为丰裕,人丁增长数倍,打起仗来也有底气——照这样看,唐休璟的提议正是时候,而去年崔明德让独孤绍请缨,也正选在了最好的时机。
我偷偷看了崔明德一眼,补完了最后一句话:“儿以为,现在所缺者,只有一个‘将’字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还有一更婉曌哒~
第301章 心魔(十八)
婉儿踏着雨走到仙居殿时,暮夏的天空还未曾有一丝亮光,寝殿的灯却已自门窗缝中透了出来,丝丝缕缕,照得凌晨的上阳宫朦朦胧胧,有了几分仙境的味道。
门外的小宫人远远见了婉儿便露了笑,待她近前时轻轻道:“陛下说承旨来时若下雨,可在偏殿更衣再进去。”笑着又补了一句:“是特地叫人取了合适的衣裳来的。”
婉儿看见徐长生躬身自里面退出来,垂了眼,一语不发地换过衣服,徐徐入内,见武后——而今是神皇陛下——披衣散发坐在床沿,穿的却不是男装,而是一件淡紫色的襦裙。
这位陛下自登基以来便意气风发、万事顺意,今日不知为何,却颇有疲惫之意,见婉儿进来,也只微微抬了抬眼皮,并不说凌晨急召是何用意,却道:“陪朕走走。”
婉儿轻轻一礼,便要去拿衣服替她更衣,她却摆手不用,竟穿着那身半旧裙衫,步出寝殿,沿仙居殿而后,绕过庭院、曲廊,将至洛水长廊时忽地停了脚步,眯着眼向外张望。
婉儿知道她在看什么——宫人们看见她来长廊,赶忙将长乐椅搬了出来。
婉儿记得那一年她收到这椅子时快活的模样,连着许多日,她都是躺在长乐椅上见大臣的,逢人便问:“这椅子如何?”大臣们早知她心意,都说“绝妙”“巧夺天工、闻所未闻”,连椅子带人都夸得天下少有,而她则笑眯眯地躺在长乐椅中,不厌其烦地听着人们吹捧她的小女儿。宫中传言,都说她的长女是被先帝的废后虐待而死,然而那位以亲王礼下葬的安定思公主在废后的宫中一直长到了六岁,婉儿不相信以她的手段,在六年的时间内都对此无能为力——最初她虽是被遮遮掩掩接进宫的先帝才人,无位无分,后来却宠冠六宫,皇后一废,先帝马上就要立她为后,为此不惜违逆太后,何况她的长女活得如此艰难,长子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地长大——婉儿坚信,那位公主之死,或有废后虐待的原因,她作为亲生母亲,却也难辞其咎。或许正因为如此,她才将这位长乐公主视如掌中之珍、眼中之宝罢。
然而也正是她,亲手将这个小女儿关到几近癫狂。婉儿想起阿青报说“长乐公主已经十日未眠”时她低垂的眼,那一刻她的手是抖的,可是手抖着,说“她一日不认错,就一直这样关着”时声音并没有任何变化。
这母女两个,都是奇妙的人。
婉儿慢慢跟着她上到长廊,看见她把手搭在椅背上,身形微转,目光掠过洛水,投在高高的宫墙之上,天光未明时,那里黑沉沉的,如巨兽蹲据,天光渐亮时,城墙上的旗帜才鲜明起来,虽是改换了大周的旗帜,然而粗看之下与大唐却依旧无甚分别,至多是换了颜色和名目,建制沿革,到底还是承自大唐。
正如她,看似呼风唤雨,说到底,却也不过是一个倔强的母亲——这样一想,婉儿竟觉得她比往常看起来要亲切了几分,忙忙收束心神,忘掉了这危险的想法,果然已见她转了头,如平常那般看似和蔼实则威严地看向自己:“这些年,你年年都向长乐公主第送年礼?”
婉儿头与手都低得恰到好处:“妾亦按时节向宗室诸王、诸公主和庐陵王妃送节礼。”
她笑:“可你不曾向旦儿送礼。”
婉儿不紧不慢地道:“陛下明旨不许皇嗣结交外臣。”听见她说“可你不是外臣”时面色亦无变化:“妾虽是内官,却跟随陛下出入外朝、草制拟令,无外臣之名,却有外臣之实,故陛下不许皇嗣结交外臣,妾亦不敢与皇嗣结交。”
她许久都没有说话。
婉儿知道她在打量自己。跟了她这么些年,婉儿已不似最初时候那么战战兢兢,也多少都能猜知她的想法,然而被她这样打量时,心中依旧会惶恐忐忑。她一定已看破了自己的小心思,知道自己刻意强调的“外臣”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安定公主和武氏诸王可以进献一百个、一千个徐长生,却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上官婉儿。
所以徐长生姊妹可以在她面前肆无忌惮地笑,随意的向人泄露她的近况,上官婉儿却只能在她的打量下战战兢兢、惶恐忐忑。
婉儿静静地等着,没有等多久,就听见她略带笑意的声音:“怨不得太平和你亲近,你与她倒不无相似之处。”
数年以来,她第一次提到长乐公主的名字。
婉儿略加思虑,轻声答道:“妾不明白。”
她笑着瞥了婉儿一眼:“你明白的,你与她与我,我们都明白。”说完这句,似是累了,就在长乐椅中坐下,眼睛闭着,像是睡着,又像是未睡,婉儿习惯地要去替她捏肩,她却睁开眼示意婉儿不必,再看对岸时目光炯炯,全不似她如今的年纪,更没有分毫一夜未眠的样子:“周兴上密奏,说长乐公主家奴与宫中之人勾连,意欲拥立皇嗣、图谋不轨。”
婉儿心头一跳,正在思量该如何回答,却听她又道:“有人说:‘公主人在掖庭,皇嗣深居东宫,两人都在陛下眼皮底下,诬陷不得,所以自奴婢入手,挑拨陛下疑心——此举意不在实证,而在引起陛下猜疑之心,欲致陛下以不慈之名,实是险恶至极。’朕问他:‘你就这么肯定这是假的?万一真有其事呢?’他说:‘陛下是公主和皇嗣的母亲,自古有闻以子废父,未闻有以子废母的。’朕说:‘自古亦未闻有女皇帝。’”笑意微收,抬起眼皮来看婉儿:“你以为呢?”
婉儿低垂了眼:“妾以为,这个人一定没有做过母亲。”
她失笑。
作者有话要说: 三更,滚去睡…晚安。
第302章 论事
向来军国大事,皇帝虽有决定之权; 却也不得不经政事堂商讨; 母亲既当着这么多人面说“朕以为然”; 多半是已和宰相们商量定了,才会露出这样的口风,且唐休璟身为西州都督,大老远上疏入京,还令母亲深以为然; 奏疏中一定已将包括以谁为将在内的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因此母亲今日来问我们,与其说是资诹; 不如说是栽培——而今之朝臣; 若略去各自的庶族、士族、勋贵、外戚、诸武宗室、诸李宗亲等细分不表,可粗略分为三类:亲李之大臣及诸李; 亲武之大臣及诸武,谁也不亲、只忠心于母亲,或者说; 只顺着母亲的意思爬的人。而眼下在御前的这些人,应当都被母亲视作了第三类,也是势力最弱的一类。母亲想要皇权稳固,便不可能只靠两派相斗,必然也要有紧紧依靠于她的势力,否则君令不行,无以制衡。而这些只能依附于母亲存在的御前近人便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婉儿和贺娄氏这样的天然与母亲便是同盟的女人——却不知我被母亲算在了哪里?
崔明德的意思,是想以我为诸李之首,然而我之本心,却又不愿完全被归在李氏之中。自三代以降,至我前世的共和国时代,母亲是唯一的一位名正言顺的女性国家元首。在她以前,没有人做成这件事,而在她之后,世人对女性的束缚越来越多,哪怕到了号称文明的新时代,社会风气依旧是鄙薄女性、尊崇男权的。有幸生而为母亲女儿的我,不想就这样被归入保守的李氏正统,虽然那一方是我的嫡亲父系。
我默默地抬头看了母亲一眼,看她意气风发、顾盼自如的模样,斟酌词句道:“以谁为将,干系兵权,儿不敢妄言,不过此既是长远谋略,则选将之事,不止在一人、一时。”
见母亲终于露出些感兴趣的模样,继续道:“唐都督既已上疏,陛下又意甚心许,眼下以谁为将,必然已有定论,因此儿的意思,不在眼前,而在以后。”
崔明德想必已猜到了我的第一重意思,嘴角不易察觉地撇了一下,可惜她一定想不到我接下来还要说什么:“此时能为总管领兵、出镇吐蕃之人,必是已在军中颇有威望、能独当一面者,其人年纪,少说也在四十以上,以行伍论,能再领十年、二十年的兵,已是不易,而十年二十年之后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于今至多三十岁。此时能为大将之人,必已卓有功勋,而十年、二十年之后能为大将者,此时则未必便可知晓。若再向后推,三十年、五十年之后,又该是谁,就更难说了。”
母亲挑眉看我:“世事多变,三五十年后之事谁说得准?且朕问的不过是一事,你却扯到这些事上,未免文不对题。”
我笑道:“陛下要立万世基业,自然要做万世打算。且吐蕃自隋时便与中原为乱,于今已有百年,而今日本朝所赖以抗击吐蕃之策略,许多也承自彼日,因此儿以为今日所商讨虽是眼下,然倘若能以此时之先例,为后世万世之法,则庶几不辜负陛下改元革新、创业大周之心。”
母亲盯着我看:“接着说。”
我道:“行军打仗,虽有天分之说,然而历来也自有兵书军法之学,惜乎古来文章圣贤皆有其徒,开宗立派、述圣传道,兵书阵法之学,却依旧是各自体悟,未成宗派,倘若能仿文章诗词等学,于国子监中单立一学,为军学,学生皆如治经般习兵法、兵书,考校中式,则如儒生一般,授以军职,外放历练,朝廷查其优劣功过,优异者则更加意委培,莠劣者则予以罢斥,再按年纪分等收用,未来十年、三十、五十年之将帅皆有储备,则一旦国家有事,何愁无人可用?”
我所说的当然是理想状态,空以书本考察是不可能百分百培育出将领的,正如国子监中的人也未必就能个个都能成宰相一样,重点在于,专设军校培养人才,一则可给更多人机会,令学问不再为一家、一人所垄断,二则可促进理论交流,免得打仗等事,还只靠个人摸索,而无系统,三则是示天下重武之意。
方今文武尚不分家,打仗打得好,也能入朝为相,不像后世的几个朝代那样重文轻武,我不知这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然而若是能设一规范,早早地将“军事”这件事列为一项学问,说不定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风气。
我觉得母亲会同意我的想法,不单是因她登基后开设了武举,也不单是因设军校能增强她的权威、扶植效忠于她的将领,更因她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身为皇帝,天然地便能在青史留名,可留下的到底是怎样的名声却个个不同。母亲虽改元易代,形同开国之君,偏偏是以女主临朝,不但天然地便有些难以言说的劣势,后世之继承还是个老大难题。也正因此,我相信母亲比之男人,更愿意有些为后世所仿效的创举。
母亲坐直了身子,定定地看我:“你一向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嘴上说得倒是新颖,真要去做,却还要列一条陈,细细呈奏,才知可不可行。”
我听这意思便知母亲已是意动,躬身道:“儿回去就上疏。”
母亲嗯了一声,半晌才道:“写一策论即可,不必特地上奏疏。”又看其他人:“唐休璟所奏之事,你们怎么看?”
贺娄氏道:“妾以为陛下圣明聪断,唐都督久历边陲,二位都以为此事可,便该是可。”
母亲轻轻点头,听婉儿道“它事妾或有进言,此事妾却未有深知,不敢妄议,敢请陛下宽限时候,容妾细想”,也以目光默许,目光一转,看向阿青,阿青倒也干脆:“妾听陛下的,无论此事好与不好,只要陛下说可,妾也就以为可。”
这三人的意思其实与高延福相去不远,只是各自叙述,却比他那□□的马屁听得顺耳多了,母亲面露微笑,最后看向崔明德,这小娘自我说话时便开始蹙眉思索,到现在眉头也没松开,被母亲看着,竟也没反应过来,还是贺娄氏推了她一下,方抬头向母亲道:“去岁独孤绍上疏言事,内中有边贸等项,妾自当时以后,颇有留心,方才公主又说,两国交战,打的是国力,而非简单的两军相争,妾亦深以为然,因此有些浅薄的想头,愿献一疏,试为陛下言之。”
母亲见我们的态度都非常之端正,微微颔首:“一时半会,的确是难为你们,给你三日时间,三日后各呈一论,为朕言之——此系禁中事,不必言之外朝。”
作者有话要说: 高延福:别的也就算了,连拍马屁竞争都这么激烈,心塞塞。
那啥,作者菌要回老家过年,依旧是没有网,所以今天一更,明天一更,然后1。25…2。2之间就要停更,2。3、2。4、2。5三天双更,其后正常日更。
第303章 喝汤
自御前退出后我便一路向阿欢那里去,走到一半已见她的宫人在路上徘徊; 见了我便迎上来:“王妃说; 院里炖了好羊汤; 公主若无事,可过去坐坐,喝碗汤暖暖。”
我知阿欢担心,笑应道:“好。”快步过去,未到门口已见她近身的两名宫人在向外张望; 进去后又见阿欢立在廊下; 一路过去,按礼数一躬身道:“阿嫂。”
她将我打量一眼; 露出些笑来:“不是那事?”
我摇摇头; 想起今日奏对时母亲的模样,隐隐生出些得意; 故意扯着她的袖子道:“听说有好吃的,在哪里?”
她白了我一眼,引我到里面; 我们所住乃是隋时所设离宫,虽稍加修葺,屋中格局却都还是旧模样,以时下的眼光来看,颇已有些简陋。室内一角设着暖炉,不是摆在案上的那种火锅似的炉子,是可以生火取暖的那种,暖炉上有架子,架上设着一口小锅,以小火炖着一锅汤,汤沸了,正一小波一小波地向外冒奶白色的小泡泡。暖炉旁以砖石砌高尺许,做成像是炕一般的床,床上又设小几,几上方摆着宫中用的精巧小火炉,只是炉上无锅、碗,却放了一个小铁板,板上烤着羊肉,肉切得又薄又方,已烤得微微卷起来,发出滋滋的响声。
她笑着看我,神情中颇有些得意:“我这烤肉,比之你念念叨叨的‘韩国烤肉’如何?”
我又惊又喜,自己便钻到那石床上,动手向肉上洒了一层盐、胡椒和孜然,看烤得差不多,先替她夹了一块,她也上来,与我隔着小几面对面坐着,小小咬了一口,我问她:“如何?”
她点点头:“不错。”吃完忽地问我:“为什么不是赵国烤肉、燕国烤肉、匈奴烤肉,而是韩国烤肉?我观史书,韩国即在今日许州附近,去神都不远,未曾听此地有这样的吃法。”
我暗自好笑,面上一本正经地道:“神仙起的名字,我怎么知道呢?反正好吃就行。”
她便不言,羊汤炖得差不多,亲向内加了蔬菜,再以竹瓢取汤盛给我,汤内洒满了胡椒,一碗下去,便觉全身发热,再看她时,也已微微透了汗,脸上又红又润,身上的香气偶然自那一头侵来,混在羊汤与胡椒的香气中,一时竟分不出是食物闻着更香,还是她闻着更香。
我又替她烤了一片肉,夹过去时却将箸直接伸在她唇边,她眼光向外一瞥又转回来,一口咬住我的箸尖,却不马上松口,拿眼看着我慢慢将肉咬下去,我看得眼中发热,口中发干,忙忙地又喝了一碗汤下去,却更觉燥热,没事找事地同她说些话,又提起我的盘算:“今日阿娘考问边事,我提议在国子监设立军学,选恩荫子弟入内学习,考察中式,可授军职,以为国家储备之才。”
她倒是立刻便明白了我的打算:“设立军学——教书之教习、所授之兵书、察举之考官,都由陛下亲选,将来为官,也由陛下亲自授职。”
我笑道:“不止于此。”
她看我一眼,略想了想,道:“独孤绍再打几仗回来,便可让她在军学中做教习,免去戍守边关之劳?”
这我倒是没想到,怔了怔,颔首道:“我开始没想到这个,只是向阿娘提议,不单要重视而今之武将,还有注重培养十年、二十年后的武将,以阿绍之能,若得阿娘栽培,十年之后,为一方总管,不是问题。不过你这样一说,做教习倒也是可行之法。”以阿绍这样真正上过战场的为师,比之只会泛泛而谈的书生们自然是强多了,这样对阿绍也有好处——只不知她肯不肯。
阿欢斜眼看我:“你和崔二待久了,也学了她那个样子,遇事不好说眼下,光说未来,她还不过说几年情势,你倒好,一开口就是十年百年,难为陛下竟没骂你。”
我对她吐舌头:“边疆我既不懂,又干系着兵权,怎么好随便议论?阿娘又一定要问,也只能说起未来了——总不能叫我回想过去几年朝廷是如何丢安北、安西的罢?”说起这个,便爬到她身边,扯着她的袖子道:“阿娘说,光是想法没用,要我写个条陈,三日后递上去,我看这几日你还不很忙,能不能抽空听我说说我的想法,看有没有什么缺漏?”
说的时候顺口,真要想如何去做时才发现这事实在复杂:兵者国之大事,涉及兵权的往往都是敏感问题,连带着军校也是个敏感问题。虽说可设在国子监下,可地方、人员、物帛的调配却未必能与四门、太学等一致。教材、教员、考试也都是大学问。此外,如何保证学员们对国家的忠心也是要考虑的——这是国家军学,选进去的都是品官子弟、天之骄子,又经精心培育,出来势必大有可为,大臣想要图谋不轨,哪怕是宰相,没有军权,那也是空想,可掌兵之臣图谋不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忠心之外,考核中式的学生们如何选官也是一个大问题,授予的职位低了,朝廷没有面子、军学没有吸引力,授予的职位高了,一则军事不比别个,理论学得再好,带兵打仗上也未必可靠,二则职位高了,人人为之竞利,既失培育人才之本心,也易出腌臜龌蹉的勾当。最后,军学总不能只拘于理论之上,学生们最好能有些实践训练,骑马、挽弓、射箭、举力等等为兵士的基本功固然必不可少,调度军队、带兵布阵最好也能现场实训——想想前世军训中所训练的那些东西,不知有没有什么可以用在这里?不过这样一来,事情就更复杂了。
我默默地想了又想,思绪从军训飘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