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镇国公主-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道:“谁说我没想正事,我…我方才还在想一件正事呢。”
韦欢挑眉看我,我却真是有件要事,因命人唤了宋佛佑与新选的宦官丞冯世良来:“我见你们平日交代事情,无非是廊下、檐下,也没个固定的地方,且早上也有人来,午后也有人来,一日之事,竟是一次回不尽的,处置起来也不方便。不如在书房外另辟一间,我宫中一切文书往来、账册籍簿,以及常看之书,连我素日上学所备要之物皆存于此,也设几榻座次,你们平日里要听事、要听人回话,或是有什么要处置的,就在这里,也省得在外面当众吩咐,或有斥责打骂,既不机密,也失体面。若有大事,我在此召你们三个一体相见,也更便宜。”
其实我的住所往往也如贞观殿,有听事、受朝之前庭正殿,只是从前我年纪小,殿中事一向直接报到母亲那里去,那正殿除了领受圣旨及节庆日阖宫上下向我庆贺外并无他用。如今母亲既准我自主,我便也仿了前朝的例,设了个议事堂。这么一来,韦欢、宋佛佑和冯世良办事有了固定的地方,处置起来更名正言顺,且这里一切灯烛铺费,皆从我的等级中出,所用物件既佳,亦无克扣之虑,若一时渴了饿了,亦随时有人供奉,再则我亦可常常在他们议事时过来,看看这些事的处置程式,宫中之事,也不至如从前那般茫然懵懂,一无所知——这是我早就想好的章程,本还想回京再办,今日见韦欢站在库里办事,甚是辛苦,索性先提了出来。
如今我在自己宫里说话极算数,又是对这三人都好的事,果然他们都无异议,我本想将此事交给韦欢,想到冯世良是新选到我这里的,还不知其人如何,便笑眯眯将这差使交给了他。
第122章 行露(六)
“公主宣韦欢。”
来人有些眼生,不似太平近前的人,而且太平召唤时从未用过“宣韦欢”这样生硬的词句,然而这行宫里的内侍本就疏逖,传话时也多错漏,因此韦欢只狐疑地看了他一眼,问:“公主说了是什么事么?”
这身高与韦欢相仿佛的小内侍昂着头,趾高气扬地道:“公主自有考量,我们怎敢妄自揣测?”
韦欢看他这副做派,倒不像行宫的人,更像是久在宫里混迹的,越发狐疑,淡淡道:“郎君稍等,我去去就来。”
那人露出不满之色:“公主召见,你还这样怠慢?”
韦欢当着他的面从边上拿出短刀,故意□□一点,令寒光在那人脸上一闪而过,再插入刀鞘,配在腰间,又将太平丢弃不用的弓箭取了,背在背上,淡淡一笑:“好了。”
这人见韦欢这般作态,眯眼将她上下打量片刻,才缓缓出去。韦欢随着他一路向外,见他绝不走大道、正道,反倒尽往那小径上钻,走的又是猎苑的方向,心内越发生疑,反手拔了一支箭,慢慢道:“圣驾马上便要启行,公主忙着陛见、登车还来不及,怎么倒往这别院里走?”
那人瞥了韦欢一眼,却比方才客气了些:“小人只是听公主吩咐,并不敢问,你若不信,一会见了公主再问就是。”
韦欢笑道:“是么?”却站住了脚,一手挽了弓,另一手将箭搭在弓上,再抬头时箭头已经瞄向那内侍,他不防韦欢有此一招,吓得退了半步,厉声道:“这是陛下行宫,你敢放肆?”
韦欢冷笑着端着弓走近一步,这人被迫得又退了一步,便不敢轻易言声,只两眼愤恨地瞪着韦欢,颤声道:“某可是内侍省下有造册名姓的人,你不过一介宫婢,敢再造次,某便叫人将你就地正法!”
韦欢笑得更欢了:“原来是内侍省下有造册名姓的人,我见郎君这样眼生,还以为是行宫里的人呢。却不知郎君在内侍省是什么职位?妾虽不才,在宫中也待了些时候,内侍省上自杨翁、高翁,下至六局掌固、给使、寺人,大约都能认得,不知郎君为何如此面生?”
那人白了脸,站在那里说不出话。
韦欢又走近了几步,几乎与那人挨着站时才停住,手微微上抬,箭头顺着那人的外衣向上,渐渐地抬到了他的胸口——他也不过是个十四五的小内侍,本就没有韦欢高,如今瑟缩着越发显得矮了。
隔得这么近,韦欢可以清楚地看见汗水从那人的额头上冒出来。这小内侍生得极白,此刻头脸和脖颈都因紧张而泛红,再出了汗,竟显得粉面桃腮,全不像是男子,连声音也比方才更尖利了:“你…你再敢动一下试试?某…我…马上便会有人教训你。”
韦欢笑着摇了摇头,将弓微微一斜,箭头就从胸口转而指向脖颈:“这是长乐公主的弓箭,我纵然用此箭杀了你,也没有人胆敢追究。”
这人彻底地软了下来,哆嗦着道:“韦…韦四娘,韦姐姐,我…小人只是被人所迫…并非诚心要与四娘过不去…四娘…韦娘子…求娘子饶小人一命。”
韦欢笑着看他:“你说你是为人所迫,那迫你的人,到底是谁?”
这人仓皇地四下一顾,哆哆嗦嗦地道:“小人…不能说。”
韦欢啧了一声,手又向前挪了半寸,箭头直直对着这人的正脸:“张嘴。”
他抖了抖,颤巍巍地张开了嘴。韦欢将箭头对准了他上下唇之间,满意地看见他惊惶地张大眼,流着口水求饶:“韦…娘…”一语未尽,林中传来一声呼哨,一支羽箭自远方飞来,在喉结处横穿而过,这人脸上还留着惊惶的脸色,整个人直直地往前一扑,韦欢连忙闪开,转身看时,只看到远处武敏之穿着胡服,对她露出一个笑容,对空中射出一支箭,调转马头,向车驾驰骋而去。
四面隐约传来马蹄之声,韦欢不假思索便向车驾跑去。所幸此地宫苑不广,韦欢很快便跑了出去,有卫士追来喝问,韦欢便将太平的弓箭一亮:“公主漏了弓箭,叫我去取。”远远见太平骑着马向队伍末尾走,忙气喘吁吁地跟过去,还不及见面,就看见武敏之自队伍中闪了出来,一鞭抽在太平的亲卫背上,又腆了脸,伸手要去扯太平的手。
韦欢一箭射出,直直地中了武敏之的马腿,他的马嘶叫一声,踢在太平的马臀上,太平的马骤然便冲了出去,韦欢将弓箭向边上牵马的从人一亮:“我是长乐公主的人,借马一用。”不等他回应便夺过缰绳,策马而出,与武敏之两人一前一后地跟在太平身后。韦欢也不知自己跟出了多远,也未留意身边到底有谁,她只是紧紧地追着太平,手握得太紧,手指节已经泛了白,面上却努力镇定,不住对着太平的方向露出安抚的微笑。
太平似是看见了她的笑,没有再像方才那样尖叫,只是死死地揪住了马鬃,脚尖翘起,脚掌只有一小半踏在马镫上,竟是还没忘了骑马的姿势。韦欢心下稍安,嘶声叫道:“勒马!”说了好几遍,太平才听见,一手攥住缰绳,韦欢的手指甲早已扣入掌心、肌肤破裂流血,却浑不自知,脸上明明已吓得僵了,却还硬挤出一抹笑,迫着自己镇定地指点太平,等终于见她勒住了马,被人抱下来时才松了一口气,下马时只觉一脚高、一脚低,仿佛整个人都踩在云上一般,有心要好生安慰太平两句,看见武敏之也靠近下了马,便觉怒火中烧,几步靠近,在太平的臀上一拍:“装晕!”
这小娘子平时虽然痴傻,关键时候倒还机灵,眼一翻便刚刚好好地晕了过去。韦欢抬头看着穿着全套礼衣、骑着披彩帛的仗马就匆匆赶来的天后陛下,看她面上心疼的神情只一闪便过,抿着嘴,将已松开的拳头又握得紧紧的。
母女天性,不至于此。她这样想。可是想想天后赐予太平的短刀,又生出几分动摇——那一位,毕竟是前无古人的天后陛下。
韦欢看了一眼被众人拥着的太平,这人平时无事也要带上三分笑,那眉间唇上,总是弯弯的极讨人喜欢,可如今那小脸上早已没了一点血色,两眼又闭着,乍眼看去,仿佛已死过去了——呸——总之是苍白无力,与七娘那时候的神情简直一模一样。
韦欢想到七娘,便觉胸口一阵闷滞,连吸好几口气,才定定上前:“婢妾有事,请单独禀报陛下。”
皇后闭了闭眼,半晌才道:“等回宫再说。”
韦欢又握紧了拳,垂下头去。众人拥着天后和太平走远了,她还站在原地,垂着手,一动不动。良久,有内侍自帝后车驾过来,寻了她道:“陛下有令,命你骑马跟上前队,随车驾左右,未入宫前,公主左右,暂由你辖制。”说着让出身后之马:“你乘此马。”
却正是御厩之中,太平骑过的那匹飞龙。
第123章 未来
父亲虽下了封禅诏,这些日子收封禅表也收得十分开心,可是每每我们当他的面提及封禅这个话题时,面上却总要露出几分犹豫,我问了许多人,最后还是苗神客半遮半掩地告诉我,父亲下过好几回封禅诏,可是只有我出生那一年真的成了行。其余时候,不是遇见荒年,就是遇见兵灾。今年边犯、旱灾都有,父亲怕此次封禅依旧不能成行,所以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我窥知父亲心思,再见他时,便不大提封禅这事,只是到底对和亲这事心有余悸,便费尽心思想从父母那里探听些军情。
好在今年母亲出了以役代赈的法子,壮丁们都征到了军中,既不怕他们生事,关中的粮食压力也大减,父亲又下诏大出洛阳仓米往赈京师,今年的旱情较去年虽更重,流民、盗匪、饿殍倒都比去年更少。
七月里,刘仁轨打了一场大胜仗,吐蕃请议和,朝中纷争不定。去年吐蕃强,我们弱,朝中有不少人主张和亲,今年打了胜仗,又有许多人跳出来说要继续打下去。大臣们从含元殿吵到宣政殿,又从宣政殿吵到贞观殿,好几次我去向父母问安时都能看见几位相公、甚至几位尚书在那里争得眼红脖子粗。太子和李睿也频繁地被召进宫。太子倒是一如既往地主张息兵养民,只是较从前措辞更温和了,并且因着今年是打了胜仗再议和,也不似去年那般执着于和亲。李睿对这些事一向是一问三不知,每次大臣们吵成一团,他便抱着玉圭,摆出一副深沉凝重的模样,偶尔看见偷偷猫到御座后的我,便以玉圭遮脸,对我吐舌头做鬼脸。
我私下里跟韦欢合计,以父亲和母亲一意要封禅的心,再考虑到父亲的身体真是一日不如一日,恐怕这仗最终是不会打下去的。果然到了八月里,这争执便有了结果——议和,以许王叔的三女儿、我的堂姐封义安公主,和亲。
紧随其后的是另外一条诏令,以驸马都尉赵瑰之女为冀王妃,两人的婚事都定在明年年初。义安公主过几日便会被接进宫来住,许是觉得亏欠的缘故,父亲下令,她的一切月例、衣服、铺宫都与我等同。
我说不出心里该是什么滋味。
兜兜转转地,最终还是和亲了。虽然不是我,虽然是以大国贵主的身份,虽然是打了胜仗之后。可是和亲就是和亲。如今这时代,哪怕身为皇亲贵族,能享受到的医疗、交通、饮食也都有限。中原繁华之地尚如此,何况那比边塞还更边的吐蕃?
李睿也沉默了许多天。为了准备封禅、亲王婚礼和和亲这三桩大事,我们八月里就起驾还京了。往年这种时候李睿都喜欢在路上呼朋引伴、斗鸡打猎,今年一路除了向父母和太子夫妇问安,或是偶尔骑马到我的车边问几句起居外,竟是连弓箭都没碰过。等进了京、将分别时,却忽然又催了马来寻我:“兕子,四哥进京,阿耶必有赐宴,到时我与你偶舞向爷娘献寿罢。”
我已是坐车坐得昏昏沉沉,被他一语又惊醒了:“什么?”
他两腿踢开缰绳,心神不宁地跟着我的车走了一段,才道:“我明日进宫找你,你记得这事。”说着竟不等我回话,调头便走了。
我扒着窗棂看他,见他离去时也是没精打采的模样,这小小少年从前除了打球、打猎和找女人什么都不会,现在却也要成亲了,还是要娶一个他最不想娶的女人。可那又怎么样?这年头的婚姻根本就不考虑本人的意见,这一桩甚至都没怎么考虑过母亲的意见,父亲喜欢、出身高贵、血缘够亲近、人长得不错、家里名声好…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感情什么的,根本不在考虑之中。就连如今这样抗拒的李睿自己,为了这些世俗的意见,到最后多半也妥协了,和赵丽质生一个或几个儿子,嫡子,继承他这全大唐最尊贵的亲王爵位。不知侄子们会像李睿那样顽皮淘气么?会不会也像他们的父亲那样,会在特别正经的场合特别不正经地对自己的妹妹做鬼脸?会不会听说哪里有鬼,自己不敢去,却怂恿着哥哥妹妹一起去?他们的童年,会如他们的父亲那般无忧无虑,还是会压抑黑暗,充满了对祖母威权的恐惧?他们的未来会怎样?而我的未来又会怎样?李睿娶妻之后,我是不是很快便要出嫁了?会嫁给谁?阿欢呢?她又会怎样?
“二娘。”韦欢又在唤我了。每次都是如此,我出了神,她将我从无边的神游中拉回现实,若没有了她,以后可由谁来唤我呢?不,不,若没有了她,以后我大约也不会常常这样出神了罢。
韦欢看我还是迷迷瞪瞪的,又叫了我一声,同时用手来抚我的手背——韦欢这个小骗子终于遇见了对手,如今新拨过来的冯世良是个彻底的大忽悠,做什么都有套说法,据他说,像我这样的小孩子,不能大声惊动,免得魂魄浅,被吓到就会失魂。因此最近我宫里的人行动都格外轻柔,韦欢还小心翼翼发明了一整套的叫我回神的流程——先摇摇我的袖子,若我没察觉,便轻轻唤一声,若还不行,便在我手背和手心上来来回回地抚摸,再不行,便推一推我,或是摸一摸我的脸。
我没等韦欢再有所动作便对她笑了笑:“我没走神,只是…有些累。”
她似乎有些失望,又马上蹲在我面前,自下而上的看我:“坐了这些时候,是要累了。回去叫人给你揉揉。”
我低头看她,她也早显出疲态,一个呵欠憋在嘴里,偏不肯打出来,两眼倒依旧是亮晶晶的,眼睛里像是在想什么,又像什么都没有。我问她:“阿欢,六郎要成亲了,你怎么看?”
她嗯了一声,道:“冀王成亲,下来…便是你了罢。”
我小心翼翼地问她:“那你…你家里对你,有什么打算呢?”
韦欢道:“我又不比崔娘子、王娘子她们,我进了宫,已经是宫中的人,我的事,我家里早已做不了主了。”
我从不曾想到这一点,绝望中忽然又生出些许希望来,试探般地道:“若是…我是说若是…若是我想请你到我府上,以后一直做我的身边人,你…愿意么?”
韦欢目光灼灼地看着我,我简直想不到自己居然会说出这样露骨的话,一时间脸上滚烫,可是再仔细一想,这话其实并没有任何露骨之处,一个公主,和她要好的玩伴说“你很好,我想留你在身边”,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我为什么要害臊呢?就算我想把朱镜、蓬莱两殿的宫人都带出去,一辈子留在我的府上,那也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什么好心虚、好脸红的?只不过那么多的人我都不喜欢,我只喜欢这一个罢了。只不过这喜欢恰好地有那么一点点出格罢了。只不过,这出格出得有那么一点点大,不是略微违背情理,而是…颠覆了如今这年月人们认可的伦理道德罢了。这些伦理道德最终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失去其地位,千年以后,大部分的年轻人们几乎都不会理解这些东西的含义。如今的君臣、父子、夫妻,在后世虽然还有些许影响,可是那时候早已没有了皇帝,儿女和妻妾们不再是某些人的私产,而是法律上活生生的人。在那个年代,子女们可以大胆地同父母争执吵架,夫妻过不下去可以和平离婚,另觅佳偶,女人不出嫁虽然会被议论,可是终究也还是有立足之地,同性恋们虽然依旧见不得光,可是毕竟还有条生路,而在这里…在这里,哪怕是全天下最受宠的皇帝少子,依旧只能娶一个自己讨厌的人,哪怕皇帝同母的亲生妹妹、养了许多个面首、光明正大地强抢民男,也只能和驸马过着同床异梦的日子,生了好几个儿女,彼此假装成一对正常的夫妇厮守在一起。
我脸上的烧退了,想必如今脸色也正常了,说不定还比平常要更苍白,因为我这会儿心里难受,心跳得有些不大正常。韦欢还看着我,隔了一会才起身,弯腰在我身边坐定。她的手压着我的手,这天气暑热还未全褪,她的手里湿漉漉的,覆在我的手上以后,连我的手也湿漉漉的。我呆呆地看她,她抬手将手心里所有的汗都擦在我的衣袖上,露了满满一口牙齿对我笑:“说你痴,你还不信。你要嫁人,我们这一宫的人自然是要跟你出去的,不然陛下精心挑选这么些人是为的什么?偏还要特地问一遍。”
“那你的意思呢?”
她歪头看我:“什么?”
我盯着她,几次想问,又失了勇气,良久,才低了头,望着自己的脚尖,闷闷地道:“没什么——对了,你替我打听打听,有薛绍这个人吗?”
第124章 习舞
李睿说练舞的话竟不是玩笑,次日我自延英殿下了课——返京之后,母亲便看上了紫宸殿之侧的延英殿,将西边一间小偏殿收拾出来做了我的学堂。这里与台省颇近,向来少有后宫涉足,母亲为了不引物议,还特地派了八个宫人来这里照看我,出入又命女官赞导,颇为郑重——在门口便被他拦住,这厮戴着伶人乐官才戴的长脚幞头,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兕子,我叫了左教坊张四娘来,我们到你那里学去。”
我因今日苗神客与刘祎之具被诏入见,下课颇早,本还有心要与韦欢一同去苑中骑马玩耍,有些不情不愿地道:“你与谁偶舞不好,偏来找我,也不怕你丈母生气!”
不提还好,一提这话,李睿便沉了脸:“我是男子行辈,在外行事,与她有什么关系!她要管我,我倒偏不如她意。”
我见他作色,不好火上浇油,认真劝道:“毕竟男女有别,阿兄还是寻别人一道罢,到时惹人说话,阿娘面上也不好看。”
他不领我这份体贴,倒嫌我不开窍,顿足道:“阿娘的脸都给人落尽了,你做女儿的不说帮衬阿娘,反倒尽说些长他人志气的话,阿娘真是白疼了你了。”
我的心都已飘到韦欢那里去了,又生生被李睿给扯回来:“什么叫做‘阿娘的脸都给人落尽了’?六郎在说些什么呢?我怎么越听越不懂了。”
他看我的左右,我身前身后都是人,然而这些人都是母亲派的,倒并无可虑之处,李睿也知道,却依旧将我扯到一旁,低声道:“今年以来,太子阿兄屡屡受阿耶训斥,本来已经监国,又被勒令回去读书,四哥远在吴地,多年不曾入朝,非时非节,突然就入京觐见了,延安姑祖母与母亲一向不睦,阿耶却选她女儿做我的王妃——你还看不出来么?阿耶是恨阿娘杀了那个才人,在生气呢!太子阿兄这样迂腐不知变通,我们两个若再不争气,阿娘可怎么办?所以我说,我们两个一道好生将各色技艺都练一练,到时四郎来了,处处都要将他比过去才好。阿耶见了我们的好,才不会想留四哥在身边,太子和阿娘才安稳——你懂么?”说到最后,手指在我头上一点,戳得我头上生疼,一把将他拍开:“阿娘朝中号二圣,中外称陛下,泰山封禅亚献,尊号圣文天后,古往今来,几个皇后能得此殊荣?我们两个好好地安生不要惹事就是最好的了,什么争气不争气的,你别胡乱出头,闹出笑话来,反倒折了阿娘的面子。”
他不信,只是嘟囔:“无论怎样,我们做儿女的,舞蹈献寿总是没错的罢?你看你上回献舞,跳成什么模样,再看看赵氏…”
我瞪他,他便改口道:“如今谁家的男女不会跳几段舞?偏你一个笨手笨脚的,骑个马也叫人心惊胆战,跳个舞又活生生变成谐优,你这样子,还不好生跟人练一练,还有韦四,看着那样伶俐,偏也陪你一道胡闹,我们都是看你是小女儿的份上,不同你计较,以后你嫁了人,为舅姑上寿,也这么跳一段看看?京城里还不传遍了!”
我立刻就翻了脸:“什么嫁人不嫁人的,我嫁了人,就不是公主,非要看人家的眼色过日子,不委曲求全地跳个舞、讨好舅姑,就过不了日子么?你是做哥哥的,就这么见不得你亲妹妹好?”
他自知失言,低了声气道:“我也不是这个意思…只是那么些兄弟叔伯,难得进京一次,肯定使尽花样讨好阿耶,我们两个总不能比他们还差罢?你就略微地学一学,学好了,我们在阿耶面前出个风头,得了赏,面上也有光不是么?”
他自从开了府便越来越自矜身份,少有这样恳求我的时候,一旦软语款求,我反倒不好拂他意了,只是道:“学舞是无妨,不过我们分别在自己那里学一学,到时候和着乐声一齐动就好了,哪怕跳得不好,也总比你天天向后宫跑,惹得内外非议好罢?”
李睿一怔,我见他表情就知他根本没向这些事上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