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午后)-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一道选择题吧。

原来前来议事时,想趁机将王钦若弄下去,但最后还是高拿轻放,放过了王钦若。

以他现在的地位与威望,足以能让王钦若十年内不得起用。

不过生气归生气,临到头来想一想朝堂。大家还不是一样,难道寇准做事用人就能称为公平?

让他们以后慢慢斗去吧。

然而宋九却没有想到,这不是最后的选择题,选择题无处不在。

第二天赵恒起驾回京。

离开京城很久了,幸好王旦做得真不错,否则赵恒御驾亲征这么长时间,可能后方就会出现许多小麻烦。

宋九则是去了辽东。

尽管朝廷同意了宋九的归化政策。以及几个新路的划分。

然而还有的大臣表示了反对,幽州路面积太大了,它几乎囊括了辽国原来八成直辖面积,近百万户人口。

因此整个幽州实际变成了六大部分,第一便是幽州附近各州县,北达燕山,东临大海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山海关,南到宋九原来建议竖立起来的绿色长城。

那道长城依然保护着,禁止百姓砍伐,不仅是因为可以做为一条紧急防线。中原的最后屏障,对水土保护也很有利,不仅是黄河,如今拒马河也从太行山带来滚滚泥沙。

其次便是中平府,辽国的中京地区。南接山海关燕山,管理着原来辽国中京范围,然后是上阳府,就是辽国上京一带,不过直接管理的范围变小了,从西南的大水泊开始,到永安山、兔儿山与馒头山,东接大兴安岭,就是金山。再次便是长春府,北到鸭子河上游的金山城,突吕不室韦部,铁骊部,南到重新改成四平的原辽国通州,上面还有,室韦部与室韦王府,然而太远了,而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宋朝对之只采取了羁縻政策。东部一直到大海,这片广大的区域便是吕阳府治辖范围。仅是一个吕阳府管辖的面积就可以相当于宋朝以前最大一路的两倍面积!余下的辽南地区便属于东阳府治下。

六个区域,宋九请求留下六员大将,杨延昭,魏能,杨嗣,张凝,田敏,李继宣。

另外就是吕夷简等五名官员,看守五府,协助宋九治理幽州路。

吕夷简顶在最前线,上阳府,这里情况很复杂恶劣,而且交通落后,好在萧燕燕治理下,也出现了农耕方式。

然而相比于其他五府,上阳府最让人头痛了。

吕夷简是官二代,可能官二代是一个贬义词,在宋朝就有人认识了,因此不断提拨寒门子弟,不是寒门子弟会出众,相反的许多寒门子弟做官后十分贪婪,这主要就是不让朝廷形成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从而影响朝廷的统治。

然而官二代除了一些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不孝子弟外,也有一些好的,比如他们对金钱不那么渴望,比如他们在父辈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一旦成为官员后更富有经验。

吕夷简就是后者,上阳府最头痛,可也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大家争的便是东阳府,这里汉人多,基础好,而且多是富裕之处。争来争去,寇准发威,用人不避亲仇,让王曙去了东阳府。

余下的吕阳府要好一点,宋九以前去过女真,虽然渤海国灭了,但哪里的百姓与宋朝很亲近。余下的两处就头痛了,长春府北部各族,包括一些女真部,一些室韦人,以及其他诸族,与辽国十分亲近,并且暗下收留了大量潜逃过去的契丹贵族。而且这里地广人稀,除了一条混同江,鸭子河,交通仍不便利,天气又是无比的寒冷,而且离中原太遥远了。中平府离幽州近,但是山区多。

山区多不怕,关健除了狭隘的山海关走廊,余下的多是奚人,正是这些奚人,将会比契丹人更头痛。第一他们与契丹人非是宋朝君臣想的那样,仇深似海,相反的他们融合得很好,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对契丹很忠心。

与被宋军杀死了多少士兵无关,北方素来尚武,手段过于软了,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当然,也不能在治理时还那么强硬,软的时候软,硬的时候硬。但麻烦的他们对宋朝必然会反感。

其次宋军掳走了许多百姓,大量燕云百姓逃亡到燕山以北,这里有许多河谷地带,适宜种植,萧燕燕与韩德让又鼓励百姓这么去做,于是这里许多河谷被开垦出来。这是好事儿,可坏就坏在这些奚人身上。

大量汉民迁移过来,于是这些奚人坐在画圈,这是我们的地,你们开垦种植就必须交地租,于是一个个变成了地主。宋九不岐视任何民族。

但这种风气肯定要不得的,汉人不能凌驾于其他各族之上,但其他各族不能高汉人一等。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以后北方各族将会桀骜不驯,到时候想治都治不起来。

可是也不能让出去,不要说这里有许多百姓,就是没有也不能让,一让,单薄的山海关走廊随时能被切断,那么关外就丢失了。明朝种种错误,宋九是不会再犯的。然而这样一来,中平府地区将会更加头痛。

实际在宋九心中,吕阳府同样会头痛。现在女真对宋朝抱有好感,可就象夫妻一样,谈恋爱时必然很愉快的,一旦结婚后柴米油盐,生活中无数琐碎事一起来了,夫妻必然会磕磕碰碰,女真也是如此。而且他们离中原又那么地远,这里汉人又很少,如果基础不打好,长久后说不定还会有女真崛起的情况发生。

那一府都头痛。

反正都一样,于是让李迪去了中平府,张知白去了吕阳府,最头痛的长春府得要一个有手腕的人来,于是让王曾去了长春府,而且给他配置了李继宣,以及数万骑兵,一边训练,一边屯田。

一切在草定当中。

可是宋九万万没有想到高丽人却给他出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第五百二十六章好邻居(上)

大凌河战役过后不久,朝廷听到高丽北边重将正带着高丽军队在鸭绿江边与孙全照对峙。

毕竟是一个小国家,在夹缝里生存不容易,而且他们对宋朝没有危胁,况且打了那么久,死了那么多战士,赵恒也不想再打下去了。而且高丽一直是宋朝的属国,那怕兵败于辽国,仍暗中与宋朝通好,派使诚贡,又派了一些青年学子来留学,甚至还有人担任着宋朝的官员,如宋朝名臣广东转运使康戬即是高丽留学生,于是便派曹利用去高丽谈判疆界之事,让高丽国王王讼速速下旨,两国罢兵,同时暗中吩咐曹利用,若是在谈判不利的情况下,可以让出长白山卢毛朵部以东的曷懒甸与曷懒河东边支流以东(指图们江,在这时将龙井和龙的图们江支流当成了主流)的山区。

这样划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最好的西侧平川地带,辽国已经让给了高丽人,东边的高山地区宋朝即便不让,也无法有效管理,山大林茂,孤悬于海外,百姓凶悍。

但以鸭绿江与图江们为界,便联成一个整体,并且有明显的地标可以区别各自疆域,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宋九没有同意,说了四个字,得寸进尺。

高丽人继承的乃是新罗与百济遗产,只是如今高丽开京的南部地区,那怕唐朝衰落,平壤城仍然被唐朝掌控着。不过朝廷可以不必要追究谁能掌控着图们江以东的大山地区,但必须要在地图上标明这是宋朝的疆界。这样以后若是发生纠纷,就能有大义与正名。

这倒是一个解决办法。赵恒便同意了。

然后曹利用迅速骑马去高丽,此人可能在另个时空上名声不大好,然而用来做谈判却是第一流高手,乃是宋朝有名的铁公鸡。

数次出使辽国,面见辽国两个皇帝,面无惧色。

曹利用去了高丽,赵恒安抚百姓,入驻中京。随后上京拿下,到车驾去了上京,再返回闾山,这已到了九月中旬。

他风尘朴朴地回来,却带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

如果此时萧燕燕攻下宋朝开封,能从内库与国库里得到多少财富?

会让她十分失望,钱粮帛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两千万缗。因为两库的钱帛用之一空了。但她能从开封得到多少财富?那就不好说了。将会以亿为计算,甚至若将所有士兵的掳掠收缴上来,数量还会翻倍。

无他,京城里富人太多。

宋朝攻陷辽国三京,是同样的道理,南京与西京因为辽国权贵及时撤离。所留下的财富并不多。但大凌河一战,曹玮从后方包抄,大多数权贵来不及逃走,便一一被攻陷。

但就是宋九也不敢放手掳掠,打压一批权贵。拉拢一批权贵,这才是王道。

因此反抗的精英。以及辽国建国以来的王族与后族,以及其他对宋朝始终抱有敌意的权贵,大臣,以及将领,有的被处决,有的被带到开封,辽国打到现在,国库里财富同样剩得不多,所得到的财富便是来自这些权贵之手。

而且这次为了以后能长久的治理,一再下令,禁止百姓骚民,当然这有一个首要的前提,那就是丰厚的赏赐。

此次战役打下来,仅是赏赐抚恤,朝廷就花了八千多万缗钱或者其他的财富。河北耶律隆绪投降赏了第一次,进驻幽州改名为北京赏了第二次,进驻中京赏了第三次,进驻上京赏了第四次,祭镇赏了第五次。

道理简单,有惩高梁河不赏将士愤怨之戒,不断地赏赐,能刺激士气,能收住将士的心,而不去抢掠扰民。赵恒离开闾山时,就连一个小小的押运粮草的厢兵都能得到几十缗的赏钱。至于牺牲烈士的家属最少一户能得到两百缗以上的抚恤金。

其中近三千万缗钱便是来自缴获的辽国财富。

实际若再狠狠心肠,能缴获更多财富。

不过宋九也不敢了,怕激起民变。

而且眼下国库虽艰难一点,但能熬得过去,拿下辽国是要治理的,而不是来抢掠的。

这种打压一批拉拢一批的手段,让许多辽国豪强纷纷倒戈,不过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弊端,那就是有一些人顽强反抗,还有一些豪强纷纷逃亡。

到了今天,仍有好几个城池没有拿下来。

但也正常。

比如元蒙攻打南宋,南宋坚守了多少年?甚至若无金人南下入侵成功,宋朝继续统一着中原,元蒙都未必能将宋朝消灭。

再比如清朝入关,吴三桂是罪盔祸首,但另一个罪人便是李自成。起义军横扫整个江北,甚至包括江淮地区,李自成本人性情残忍猜疑,喜欢杀人砍足剖心为游戏,直到牛金星投靠他,才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蛊惑人心,得到更多百姓来投。但莫要忘记了,那个国家不让百姓交税还能存在吗?看看李密在瓦岗寨攻下洛阳所做的事,最后有没有成功?

因此整个中原城防让李自成与义军化为灰烬,清朝这才轻易地入关,轻易的占据中原,但到了江南,仍遭到汉人的顽强反击,如史可法在扬州……

这些反抗是谓必然,毕竟萧燕燕与韩德让大治辽国,颇得人心,与史上辽国灭亡时截然不相同的,就是那样,耶律大石还带走一部,到了西域成功建立了西辽国。

与部分辽国豪强兵士继续反抗无关。

而是这些逃亡的豪强。

有的逃亡到大漠,不过大多数部族将他们杀死献给宋朝请赏,只有部分部族收留,还有的逃到东北最深处室韦人哪里。或者逃到了高丽……

曹利用到了高丽。

高丽王王讼派权臣金致阳亲自谈判。

一是谈疆界,二就是谈这些逃亡的豪强。他们逃亡倒也罢了,还带过去许多百姓,孙全照手中的兵力很少,边界线又十分漫长,而且他兵力又被康兆牵制着,无法拦截。因此曹利用警告高丽勿要收留逃亡过来的豪强与百姓。

对于第二条,高丽人唯唯诺诺。

然而对第一条,高丽人却不认同。居然还让他们考证出来两个古地名,盖马大山与单单大岭。

若按照后世的说法,盖马大山就是盖马高原上的狼林山脉,单单大岭便是汉四郡玄菟、临屯二郡东侧的分水岭,后来朝鲜境内的剑山岭、阿虎飞岭,在盖马大山的南面,一直延伸到汉江。

但古代考证很模糊。许多人以为它们就是长白山脉的别称,实际这条延伸到汉江的山脉体系也是属于长白山脉的。

而且这次高丽又将故高句丽的种种考证搬将出来。

不过曹利用对高句丽有了准备,首先论证秽貊族,他们发源于如今的长春州到吕阳府一带,在长白山西侧山下还有一支别种秽貊,开始称为夫余。然后转换为高句丽,高句丽壮大后又分为五族,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然后建立了一些小国家,如沸流国、黄龙国、荇人国、盖马国。这些都能在中国历代史书上找出来的考据。

盖马国便是活动在盖马高原上的一个小国,后来盖马国被高句丽消灭。盖马大山渐渐不见于地名。

因此盖马大山与西侧的盖马平原,无论从盖马国,或者高句丽来考证,与如今高丽一点关系也没有,你们乃是新罗与百济的种,与高句丽有屁的关系?

为了这些考证,不知耗死了多少宋朝文吏的脑细胞,如今终于成了曹利用谈判的依据。

然而高丽那边也不知从哪里找出一些乱七八糟的考据,甚至连神话传说、笔记野史都搬了出来,将曹利用气着了。

谈判进行了好些天,曹利用忽然醒悟过来,为什么宋九一心要先将这个所谓的盖马大山定下疆界,单单大岭不能要了,那个一直延伸到汉江,一旦要下,整个高丽一切成了两半,高丽是不会同意的。

但占据了盖马大山与盖马高原,宋朝就能据高临下,那么高丽人就会变得老实了。

当然高丽人也不是傻子,实际如今盖马高原因为地形之原因,仍生活着各部秽貊人,余下的都被融入东北各族。

无论是宋朝或者高丽得到它,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统治,不过高丽人之所以争,也就是要的这种地形。

可以说它与鸭绿江成为高丽的重要门户。

这时曹利用又接到一些消息。

这次谈判暗中其实就是宋九授使的,因此准备充足,曹利用不仅带了一些随从过去,还带了一些精明强干的斥候,潜入高丽,打听消息。

原来渤海国在东北设置了一个长白山的东北部(割让给俄罗斯的沿海地区以及吉林东部地区)设置了许多府治辖当地,如安远府、安远府、定理府、率宾府,长白山东部又设龙原府,盖马高原又设南海府,名义上这些地区包括整个渤海国都属于唐朝营州平卢节度使羁縻。后来辽国崛起,攻下渤海国的长岭府(桦甸),渤海国灭亡,但沿海一带因为地广人稀,辽国仅是羁縻,并没有派兵讨伐。

这几个渤海故府大多仍保留着,包括率宾府(府城在海参崴上方的双城子),它的治辖区就包括如今零散的秽貊各部。

辽国强大后,秽貊各部向辽国诚服,因此其地域属于辽国(范围在兴凯湖以南,包括海参崴延吉以及曷懒甸,盖马高原)。

辽国许多豪强逃亡,西北逃向大漠,北方逃向室韦,辽东逃向高丽。

逃向高丽的豪强与精英有的人与秽貊各部酋长有些来往,于是在高丽人支持下,他们前去盖马高原策反各部,让他们向高丽倒戈。

曹利用来谈判,拖了一段时间,已经有一些部族表示向高丽人诚服了。于是高丽人无耻地说了一句,若没有我国牵制,贵国如何能灭掉辽国?

而且秽貊人主动来投,非是我国想要强行占领这些地方。

贵国难道为了这些山区要对秽貊人动武吗?

动武不值,论道义,我们高丽人也有功劳,你们宋朝吃了肉,总让我们喝点汤吧。不过这次汤有些浓儿,高丽人不仅索要盖马高原,还索要图们江所有流域与靺鞨池(牡丹江南侧)以南以东所有地方,包括东到大海。

第五百二十七章好邻居(下)

面对这种达到无敌高度的无耻精神,即便铁公鸡曹利用也无辄了,只好返回。然而他在半路上看到高丽人继续在收留逃过来的原辽东百姓与豪强。

宋九听后叹了一口气:“我朝周边地区,要么冷,要么热,要么就是很难生存的戈壁沙漠等干旱地带或山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主流思想是反对开边的。”

曹利用点头。

其实就是所谓的高丽,宋朝也不大感兴趣,若不是辽国太强大,死死抓住宋朝的门户燕云不放,宋朝都不会这么大规模对辽国用兵。

包括大理,河湟,河西走廊,宋九尽管提出来了,然有许多大臣不赞成将来对他们用兵。

“这想法实际真的错了,包括辽东,用之,你可以拭目以待,再过几年,看看辽东还是不是苦冷之地?”

“就象岭南那样?”

“那恐怕不行,岭南因为天气原因,一年可以三熟,辽东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不过岭南那边天气热,天冷不怕,棉花普及了,辽东也有许多石炭矿藏,大不了冬天多穿一些衣服,不出门便是。但是热怎么办?不能扒皮去热,而且因为炎热,蚊蝇密集,毒物遍布。因此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不过南方天气很恶劣,但胜在庄稼容易丰收,北方虽寒冷,但胜在土地肥沃,即便西部大漠地区,若是大家有意识的保护水土,定牧定耕。也不是不能定居之地。”

“高丽人敢这么做,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我朝不是辽国,正是因为主流思想反对开边,所以攻击力不强,高丽人不畏惧,第二个原因这个民族的顽强与无耻,大家都轻视了。”

曹利用大笑。

“第三个至今东北境内还有一些反抗力量,但征战快一年了,几乎动用了全国八成以上的禁兵。以及无数乡兵、厢兵与百姓,将士渐渐厌战,国家财政也到了承受范围的极致。相信高丽也清楚知道这一情报。高丽那边虽然国家小,甚至都城开京还不及我朝一个州城大,但大多数城池傍山而建,易守难攻。因此辽国动用了几十万军队,才攻破了开京城。最后面对高丽人的反抗,以及我朝的牵制,还不得不退兵,甚至裂土给他们。”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用之,错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朝开边政策的错误。因为文明种族的不同。打败他们难,征服他们并治理他们更难。但骨子里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打败的方式。就象交趾,当时我因此而被罢官,实际那次罢官我并不怪太祖皇帝。然而却不认同太祖皇帝的想法。”

“自汉武用兵,国家困弊后。大家讲道义,对内讲道义那是为了治理,然而对外讲道义,能讲得通吗?如后来对匈奴讲道义,西晋亡国了。如对南诏讲道义,结果唐兵大败,巴蜀几十万百姓掳之一空。如对党项讲道义,差一点危害整个西北。如对交趾又开始讲道义了,虽然他们很老实,然而与南方生蛮配合,大肆购买我朝百姓做奴隶。若继续这样下去,相信交趾必危害南方边境。”

宋九忽然想到前世,中国讲道义啊,结果培养了许多好邻居,自己四面楚歌。

美帝不好啊,打得许多小国家国不象国,家不象家,可人家朋友就是多。

“其实这想法是错误的,汉武帝那样做不是错了,生生打出一个北方几百年的和平,他错就错在过份用兵,导致穷兵黜武。唐太宗也是如此,两征高句丽,用兵太重。然而适度地用兵呢?不求治理,只求催毁。就象我在岭南所做的那样,大肆掳掠财富,使得那次用兵军费得到保障,而且让南方许多蛮部震慑。迁移百姓,使岭南迅速进入开发发展阶段。至于掳掠过后的交趾是什么样子,与我朝有何干系?即便现在国家还有许多贫困百姓呢。自己的百姓都没有治好,还能管得外部百姓是死是活?再看看交趾如何?生生打出了几十年南方和平。若非候仁宝那次掉以轻心地用兵,导致白藤江兵败,交趾会更老实。”

“这就是内外有别。”

宋九想了想,觉得与曹利用谈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提醒他,然后思路清晰地回京禀报给赵恒。

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递向京城。

其实这还是他的适度用兵,不忘武备的思想,向美帝学来的。

不要说什么道义了,即便没有道义,没有出兵的理由,也能找出借口,没有借口也能创造借口。

一种浅攻战术发扬光大的适度攻击性的思想。

不过宋九马上就头痛了。

辽东还有一大堆事,内部没有完全平定,况且平定后如何治理,也让人头痛万分,想治容易,想治好则很难很难。还有呢,在上阳府大家很高兴,万族来朝,但不是每一个部族都来朝的,有些部族对宋朝抱有着敌意,虽不多,但大多数部族对宋朝则是持着观望与怀疑的想法。

高丽又来生事了。

若听之任之,他们会拉拢更多的秽貊人,甚至长白山部(白池两侧,生活在长白山的部族),甚至卢毛朵部(长白山北部,敦化到延吉一带的部族)。

但想让他们听话,讲道义是不行了,必须用武力,然而现在宋朝如何用兵?辽东有驻兵,未来将会有多达十万以上的禁兵在此练兵,驻戍,以及震慑各部族。但发起征高丽的大会战,这点兵力仍然不够,不打痛了那还不如不打。

要命的在宋九计划当中,高丽十分重要,一旦疏浚混同江,使船只能航行到混同江。甚至鸭子河,高丽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这道选择题比是否打压王钦若更难选择。

景德二年第一场雪到来时。宋九终于接到了赵恒的诏书,与高丽务必不得生事,即便是所谓的盖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