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楚臣-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或者说,乌金岭大捷给诸人带来强烈的信心,不用担心付出没有回报。
  再说了,之前是韩家死命的往里填,每月要填进去六七万缗的钱粮,现在是他们十几家凑起来,每个月还填不了三五万缗钱粮的缺口了?
  至于韩谦种种作为会动摇世家宗阀的根基,这时候对韩家、陈家、乔家也产生不了多少负面影响。
  易奴婢为仆佣,他们日常奢侈享受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而大量的田宅转售出去,一部分换作棠邑、叙州境内的工坊、矿场,可以视为能源源不断孳息的粮田、奴婢、牲口。
  以往冯韩两家就极擅经营货殖,宣歙两州的世家宗阀,对这也不会排斥。
  另一部分作为借款充入叙州官钱局,弥补棠邑建设及军资所产生的缺口,也会计算一定的钱息。
  在乌金岭时,韩谦与王珺便预料到韩府今日宾客满座的情形,韩谦忙于整备防务,很多事情都由王珺负责,也是王珺叫韩道昌带着具体的要求回金陵城跟各家谈。
  第一点是要求各家今后两年内,作为借款或者说存款,填入叙州官钱局的钱粮,每个月不能低于十万缗。他们即便是出售田宅,也要将这数补足,韩谦同意拿叙州官钱局的股数,折算钱息摊算给各家。
  第二点是要各家主动放奴婢赎还良籍,并要鼓励奴婢迁往棠邑做工,或购置田宅安家落户。
  而购置田宅者,棠邑也会比照之前在淮东的做法,以极低廉的售价帮他们在棠邑安家落户;即便这些奴婢没有积蓄,到棠邑做工,会提供简易屋舍,也可以先从官钱局拆借钱款购置田宅。
  这个做法,同时需要各家在宣歙两地宣扬。
  第三点就是各家倘若希望宗族内的年轻子弟,能得到韩家的举荐入朝或到棠邑、叙州任吏为官,都需要先送到历阳学堂入学,然后再择优举荐。
  第四点则是要求各家积极到棠邑或叙州开办各种工坊及矿场,而种植园暂时仅限甜蔗、棉花、桐油树、药材等有限的几类。
  特别是药材的种植,虽说数百年来僧院、道观都有人工种植药材的先例,但在当世还不成规模,诸大药铺子都主要是收购野生药材。
  而药材的品种涉及极为繁复,韩谦在叙州仅是叫杜七娘她们尝试种植着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以及几种止血消炎的药材,规模都很有限,更不要说系统计的去梳理药典了。
  韩谦他跟王珺提及这事,都深以为憾。
  现在叙州、棠邑是要往更精细的方面去深耕,棠邑有的是富足而肥沃的丘山、旱水田资源,而后续随着棠邑所直接参与的战事规模扩大,伤药开销极大,王珺就特地叮嘱韩道昌要优先在棠邑、淮阳山推动药材的人工种植。
  棉田、蔗田以及桐油树的种植,叙州、棠邑都在大力去做,都有相当大的规模,并不需要诸家太迫切的参与进去。
  而整个大楚境内丁口估计在一千五百万到一千八百万人之间,大多数民户还都相当穷困,棉织业、制糖业乃至制皂业,短时间内市场都不可能无限制扩大下去。
  这时候就更需要扩大可对外大宗输出的商品种类,而不是无限制的扩大棉田、蔗田的种植,以免产生严重的过剩。
  而宣歙两州背依浮玉山、黟山,诸家几乎都有经营药材铺子,推动这事有便利条件。
  一直商议到凌晨,诸人带着满意的答复与许诺,才告辞离开韩府。
  ……
  ……
  太后崇佛向道,隔三岔五便到崇福观敬香供神。
  作为皇城之内皇家道院,崇福观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云朴子还得封崇福院使。
  这一日,太后又到崇福观来敬香,供过神后,在观中小憩,云朴子陪在一旁,讲些古往今来的秩事,给太后解闷。
  临到黄昏时,太后才着宫侍牵着刚蹒跚学步的二皇子,起驾回宫。
  “太后将二皇子留在身后,这往后还是要立二皇子为嫡啊?”云朴子恭送到观门外,看到太后王婵儿抱起二皇子登上凤辇,颇有感慨的问了姚惜水一句。
  “陛下正年少气盛呢,说立嫡这事未必太早了吧?”姚惜水看了云朴子一眼,风轻云淡地说道,“李皇后得了心疾,怎么都不放心由她照顾二皇子,太后才将二皇子接到慈寿宫的。”
  “也是。”云朴子说道。
  “云道长对乌金岭一战,有何看法?”
  “老道在皇城之中,也是闲云野鹤一个,能对乌金岭大捷有什么看法?老道听说韩侯爷上书要请朝廷将左龙雀军从舒州调出去,却不知道姚姑娘你怎么看乌金岭大捷?”云朴子反过来问姚惜水道。
  姚惜水嘴角抽搐了两下,她能怎么看,她都想将杨致堂、杨元演、王文谦有一个算一个,拉到跟前来,问他们怎么看,与虎谋皮的感觉爽不爽?
  她都恨不得将徐明珍拉到跟前问一问,与李遇齐名的大楚名将风采何处,大好局势,数倍于敌的精锐兵马,在物资、人马更容易调集的内线,怎么就被韩谦打得跟条狗似的?
  到现在,织造局派出去的斥候密间都还没有查清楚乌金岭一役的诸多细节,似乎韩谦在淮阳山真有神助,一夜之间借来天雨山洪,将敌营冲溃……
  乌金岭一役对大楚的局势将要改变的太多太多,她也早就听人禀报说韩府这几天宾朋满座、夜夜笙箫。
  特别昨天韩道昌返回金陵后,沉默许久的富陌今日午前还特地到韩府“请罪”,但被拒之韩府门外……


第六百一十七章 传议
  韩谦奏请左龙雀军从舒州移出,即便政事堂诸公都能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但这事牵涉极大,谁都不想轻易表态,或者心里还有着拖延时日看形势有无新变化的心思在。
  不过,这事很快在中下层官员及市井街巷间传议开来。
  李知诰能谋善断,自幼随父生长营伍之中,为信昌侯收为养子以来,建立功业无数,也为新帝登基建立赫赫功劳。
  李知诰从军近二十年,大小诸战经历百余场,掰开来揉碎了去看,会看到他并无错漏失策之处,完全有资格代表年轻一代跻身名将之列。
  而无论是主持围攻金陵城,还是统领诸部禁军收复滁州、巢州,李知诰都积累了统领大规模兵马的丰富经验。
  除了老一代的杜崇韬、周炳武、张蟓等将帅外,年轻一代的侍卫亲军及禁军将帅之中,也就郑晖堪与李知诰比肩。
  然而世人的眼球永远都盯着最耀眼的那一个,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渣渣。
  而说起光芒,谁身上的光芒,能及上得黔阳侯韩谦呢?
  尽管黔阳侯是那样的不讨人喜欢,甚至让人厌恶,但说到赫赫战功,谁又能与他相提并论?
  左右五牙军及右神武军覆灭于洪泽浦、钟离城,摸着良心说,责任完全不在李知诰,甚至李知诰也是受牵累者。
  要是延佑帝、昌国公李普没有中文瑞临设下的圈套,即便前年冬季梁军南援增持寿州军,他们还是能守住滁州、历阳、庐江等淮西南主要城池,等到第二年开春冰雪融化后,继续消耗寿州军的实力,一步步的将防线往北推进,直至完全消除金陵事变对大楚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这也是最为稳妥,也是为沈漾、杨恩等人称道的用兵之道。
  韩谦虽然几次力挽狂澜,但都是剑走偏锋,从来都不能称之正道。
  然而世人乃至中下层官吏,他们更期待奇迹,而唯有剑走偏锋的传奇才符合他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期待。
  韩谦没有斩获乌金岭大捷之前,京中的氛围对李知诰还友好一些。
  乌金岭大捷的消息传到金陵城之后,中下层官吏及市井街巷之间,再议论延佑帝登基之后近两年来的江淮战事时,就难免会有人指责李知诰当初在巢州用兵迟疑,大半年都没能攻下巢州城,才是左右五牙军及右神武军不得不冒险、终致惨败的起因。
  虽然韩谦有意拖延十数日将传出乌金岭大捷的消息,致使邓泰在舒州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棠邑兵第一时间接管龙潭河两岸的控制权,将左龙雀军与寿州军隔绝开来,但邓泰、李知诰甚至慈寿宫这边,却都不能吐露丝毫怨言。
  毕竟棠邑兵孤军穿插杀入淮阳山拼死拼活时,左龙雀军在庐江防线上可是纹丝未动啊!
  难道说这时候能有脸站出来抱怨,黔阳侯没有及时通禀乌金岭大捷的消息,致使左龙雀军错失出兵的时机?
  他们就不怕被世人喷一脸的唾沫星子,还特么要不要脸了?
  而韩谦上书奏请左龙雀军移出舒州之事,市井街巷乃至中下层官吏,绝大多数都是支持的,再结合之前淮西禁军久攻巢州不下致大楚水师主力覆灭,甚至有人痛斥左龙雀军就是浪费国帑、吃干饭的。
  御史台的言官们风闻奏书,不仅一封封奏书将中下层官员及市井民议传达上来,甚至有御史直接上书弹劾新津侯及左武卫军、左龙雀军诸将消极怠战。
  拖延到三月下旬,崇文殿、慈寿宫与政事堂诸公达成一致,由枢密院调左龙雀军移驻随州,敦促李知诰从桐柏山、淮阳山的缺口,加强对淮河上游地区的进攻。
  在这风口浪尖,李知诰更进一步出任节度使一事,也没有人提及。
  三月下旬对棠邑军的封赏也颁传下去。
  韩谦因功得授正三品千牛卫大将军、兵部尚书衔,兼领棠邑行营都统制置使,以及行营制置使府统辖淮西军政,许募三万兵卒编棠邑行营左右制置军,着度支使司照禁军三万正卒标准拔给军资粮饷。
  乌金岭大捷,棠邑诸将得到赏赐,除了一大堆九品到四品不等的武官头衔外,能谈得上实惠的只有锦帛九千余匹、良骏四百匹以及宫制金银制钱万余枚等物;此外,战亡及伤残将卒拔给抚恤军功三十二万缗,算是朝廷近年拔出最大一笔赏恤钱了。
  朝廷挤出这笔赏功抚恤钱,极为不易,但除了韩道铭坚持外,沈漾、杨恩等人也是主张从牙缝里挤出来,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叫棠邑军将卒记得他们是大楚的将卒、大楚的子民。
  进入四月,左神武军与右龙雀军的换防也彻底完成,李知诰则继续加强对光州东部、霍州西部的攻势,占领淮上重镇义阳,迫使徐明珍将温博调到西边担任主将,使温博担任光州刺吏,抵挡李知诰的攻势,让他们这两个老对手再度纠缠到一起。
  梁军主力在梁帝朱裕的统领下,以魏州为中心,围攻晋国南部重镇泽州、潞州,暂时无力南顾,而寿州军要堵住左武卫军、左龙雀军从桐柏山东口北进,完全无力再对淮阳山发动什么攻势。
  徐明珍次子徐嗣昭最终于四月下旬率部从巢州城北撤。
  从地形上,位于巢湖北岸的巢州城,并不比安丰寨以及东面的磨盘谷居南太多;而此时寿州东翼的防御形势,看上去跟洪泽浦水战之前没有大的区别。
  当时对寿州军来说,也是滁州失陷,主要依托巢州城与楚军精锐对峙,他们也是因为被驱逐渡江、作战物资紧缺,将卒士气及战斗力都要弱过大楚禁军。
  但是,当时他们强守巢州城,也是兵行险策,主要就是赌年轻气盛的杨元溥会失去耐心,就是赌庸碌无能的李普不会甘心被李知诰喧宾夺主。
  他们这时候还能赌什么,赌韩谦哪一天同样会中他们的圈套?
  相比两年前,此时淮阳山脉东北麓的山口落入棠邑军的控制之下;而李知诰率数万精锐兵马正从桐柏山东口进攻寿州的西翼。
  这两路楚军兵马拥有超过六万正卒、四万州兵或辅兵。
  而沿淮河两岸,韩元齐、陈昆两部兵马被杨元演的淮东军牵制住,他们在淮河中上游能调动的也仅有六万正卒、三万屯兵或辅兵,总兵力已经处于劣势。
  遭逢新败不说,能预见的未来,寿州物资将会再度严重紧缺起来。
  他们即便还牢牢控制光霍寿濠四州,但几番损失,四州在籍民兵、军户总数下降到十一万户左右,而他们要维持九万之数的兵马,差不多达到一户养一兵的程度。
  兼之有逾一半精壮劳力都要编入军中,农耕生产更多的仅能依赖于老弱妇孺进行,即便光霍寿濠四州的土地再广阔、肥沃,粮食等物资产出也极为有限。
  汴京每个月从颍宋等南部诸州调拨逾五万石粮谷接济寿州,但徐明珍也仅仅是能勉强维持这么庞大的兵力,而与棠邑兵对峙,特别是野战中,对兵甲战械的要求极高,寿州军犹是倍感吃力。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指望韩谦会犯低级错误,除了收缩防线,还能有其他什么选择?
  相比较之下,杨元演在淮东却是最为轻松。
  这主要寿州军在乌金岭惨败,西线形势岌岌可危,令韩元齐、陈昆变得谨慎起来,日常仅维持小规模的袭扰作战,这也使得淮东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大减,甚至在寿州军撤出滁州期间,还趁机出兵占领石梁县。
  形势的改善,以及朝廷从三月份往后每个月拨给五万石粮谷赈济灾民,淮东得以加快恢复屯垦的速度。
  而在王文谦、阮延等人的推动下,淮东军也在楚泰扬等地,在原有的屯垦体系基础之上,建立独立于中枢之外的屯营军府体系,共编兵户近九万户,差不多占到淮东人口的一半。
  相比较柴建驻守五指岭防线时的无作为,郑晖率右龙雀军南下,便与湖南行尚书省宣慰使黄化等人着手筹划清剿马氏叛军余孽、收复永郴两州之事。
  除开辰思业叙四州外,在湖南正式推动行尚书省之制时,并未将与传统意义属于荆襄区域的鄂州划入。
  不过,湖南行尚书省掌握邵衡郎岳潭五州,地方军政体系在这五六年间得到彻底的梳理,实录丁户四十万户,二百七十万口,所征得田税口赋及诸种杂捐,甚至比江东诸州还要略高。
  目前江东(含两浙在内),共录有十四州,世家宗阀拥有大量的奴婢,加上栖身山林的逃户,大量丁口都在州县掌握之外,目前在籍户仅有四十余万户,三百万人丁。
  说实话,要不是削藩战事之后,对湖南及鄂黄江池等州的田亩丁口进行较为彻底的梳理,大幅提高这些地区输入中枢的岁入,这两年都未必能支撑住江淮战事的巨额开销。
  照道理来说,北线战事未靖,还要拨付钱粮助淮阳渡过难关,朝廷实在是难以再难支撑另一场大规模的战事,不过叛逃南投永州的苗勇,与赵胜、罗嘉两部叛军起了内讧,不仅郑榆、郑畅二人外,湖南宣慰使黄化等人也主张尽快解决这些叛军,将郴永等州收归大楚疆域……


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
  延佑四年春夏两季,邵衡积极筹备对永郴两州的战事。
  桐柏山东口的战事,也由进攻转为对峙。
  李知诰在夺得义阳城之后,受限于桐柏山东口通道年久失修,太崎岖、狭窄,粮秣军资输送不便,限制对光霍两州的用兵规模,便停止军事扩张。
  除了着重经营义阳城外,李知诰征调上万民夫扩建从礼山县通过桐柏山东口进往义阳的通道,为下一步的军事进攻做准备。
  而淮西在乌金岭大捷之后,更是进入难得的平静期。
  寿州军大范围收缩东翼的防线,棠邑行营制置军接管新的辖地,要操训将卒,要整饬防线,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内线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前期积累的伤亡也不少,短时间内再想发动大规模的战事,必然会错漏百出。
  相比较梁军主力围攻晋国南部的潞州大半年未下,而河淮之间春夏之交旱情严峻,大楚今年完全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秋时节,延佑帝、太后也难得下令打开皇城四门,放平民百姓进入皇城赏灯,普天同庆。
  宫里也早就在玉带河的北岸搭设一座彩棚,中秋节这一天,朝臣也都受邀登上彩棚,与陛下、太后及后宫诸妃嫔一起饮宴赏月。
  延佑帝、太后及后宫妃嫔坐在居中的主棚里,诸王公大臣与诸将吏坐在两面的侧棚里。
  入夜后天色薄阴,圆月虽说没有被薄云完全遮住,但也单薄得跟剪纸似的,在玉带河里落下一个暗淡的倒影。
  除了平时关禁在宫城里的妃嫔,看到南岸熙熙攘攘的人群颇为兴奋外,对诸多朝臣而言,却没有什么太多的乐趣兴致可言。
  更多的人,还是将今夜视为一种特殊的大典,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有赐座,不需要像往常的大典一站就是半天,常有人体力不支昏倒过去。
  当然,大家还是和乐融融与左右交头接耳谈笑风生。
  这三四年间,大楚经历太多的动荡,乱极思治、乱极思安,能有当下祥和静谧的夜,在座诸多人多多少少还有些珍惜的。
  赏月宴开始没多久,沈漾、杨致堂、韩文焕、韩道铭、郑榆、张潮等人,就被召到主棚赐座饮宴。
  沈漾、杨致堂二人率众登上主棚先谢礼。
  谢过礼后,沈漾待要坐下,却看到陛下脸色有些阴翳,心里奇怪,之前看陛下还兴致颇佳,是刚才袁国维站在陛下身边说了几句话,坏了陛下的兴致?
  袁国维说了什么?
  身为宰执,沈漾就挨着杨元溥而坐,他见太后王婵儿正转过身的诸妃嫔说着话,便压低声音问杨元溥道:“陛下有什么烦心事?”
  杨元溥脸色阴翳的望了一眼过来,说道:“袁国维又提告病归养之事,真是扫兴,难不成朕真是负他之人?”
  沈漾脸色也是一沉,知道陛下在心烦什么。
  张平、袁国维、姜获等人在金陵事变之前,就主持内府事务;金陵事变期间,宫禁里绝大多数的宦臣都卷入叛乱,那在收复金陵城后,不管怎么说,都只能任用资格最老、功绩最大的张平、袁国维、姜获等人执掌内廷。
  不过,沈漾也知道陛下猜忌张平、袁国维、姜获等人韩谦关系密切,受韩谦的影响太深,在登基之后便大力提拔安吉祥、陈如意等人分张袁姜三人的权柄。
  而张袁姜三人也是难得的知情识趣,虽然身居内侍、少监之职,但平时在宫里多闲云野鹤,将诸多事务都交由诸常侍等领事宦臣负责。
  乌金岭大捷拖延十数日,信报才传到枢密院,明眼人心里都清楚韩谦这么做的根本用意,就是要抢在左龙雀军北上之前,控制住巢湖西岸。
  虽然事后没有人就这事去指责韩谦,但袁国维当时奉旨慰劳,人就在乌金岭,却没有及时传回消息,他毫不掩饰的跟韩谦穿同一个裤裆,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沈漾还以为陛下会找机会收拾袁国维,却没想到陛下他难得的先隐忍下来了,一直都没有提这事,袁国维却三番五次告病想要归乡养老。
  沈漾沉吟片晌,说道:“袁大人正值力壮之年,或许只是不耐烦署理内廷里的繁琐事务,陛下或可使之监军棠邑……”
  “沈相,陛下有何所示?”杨致堂好奇的凑过头来问道。
  使袁国维出任棠邑行营监军使,必然要经过太后及政事堂的议决才能最终定度,看到杨致堂、郑榆乃至韩道铭等人都好奇的看过来,沈漾也不加隐瞒,径直相告。
  杨致堂先是一愣,心想大家都知道袁国维与韩家早就穿同一条裤裆,使袁国维到棠邑监军,能对棠邑多出半点约束来?
  不过他转念一想,正因为袁国维与韩谦关系甚密,遣袁国维出监棠邑,朝谦及棠邑将吏都不会强烈的拒绝,这事前期看上去并不能怎么增加朝廷对棠邑的约束力,但监军制度好歹算是恢复过来了。
  而只要内廷宦臣出监诸镇的制度恢复过来,即使早期更多仅仅是象征性的意义上的,但随着中枢的实力一点点恢复,通过监军之制以及其他手段,多管齐下,对诸镇的约束力也会一步步的加强,从而削弱藩镇割据地方、与中枢分庭抗礼的隐患。
  杨致堂以往或许不会支持沈漾这点,但看到棠邑、襄北在淮东之后,势力扩张快得有些超乎想象,他倒觉得沈漾此策甚妙,与郑榆、张潮等人对视了几眼,便都点头言是。
  韩道铭脸色阴郁,他们这个层次的人要想明白里面的关窍,实在太容易了,但正因为如此,除非袁国维坚持不奉旨,要不然的话,棠邑还必然要吃这个暗亏不可。
  不过,袁国维之前几次想要告病还乡,或许是真厌烦了朝堂之中的尔虞我诈,就想着归乡虞养天年,过几年的舒坦日子,但这件事后,袁国维倘若还要是坚持告病还乡,在世人的眼里,是不是就会变成棠邑及韩家为了抵制朝廷恢复监军之制,而暗中迫使袁国维告病还乡呢?
  那样的话,怎么看都是棠邑及韩家变得有些忘恩负义、里外不是人了啊。
  韩道铭当场也没有表态,毕竟今夜仅仅是赏月饮宴,沈漾、杨致堂他们可以说是随口这么一提。
  他夜里反复思量,在这事上拿不定态度,便写信派人送过江告诉韩谦这事,看韩谦如何定度。
  韩谦的态度却很随意,他不拒绝在棠邑行营制置府先恢复监军之制,但同时要求大楚镇边诸军都要恢复监军之制,不能仅仅针对棠邑一家。
  不管怎么说,棠邑行营制置军,全面推行募兵制,受中枢的制约,也就比淮东略紧而已;真要全面恢复监军之制,怎么也是李知诰、郑晖、顾芝龙等人更难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