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跪的双脚发麻,头晕眼花,才终于又看到那两个揍的他半死的少年出来。
  “把信带给崔知悌,滚吧。”
  二少年扔下一封信,然后笑呵呵的转身进门去了。
  崔管事捡起信,想要起身,结果发现腿已经麻了,站不起来了。
  “还站在那边做甚,还不赶紧过来!”崔管事冲着远处还站在那的几个随从怒骂。
  崔府。
  崔知悌气的浑身发抖。
  崔管事浑身是伤的跪在下面泣诉李逍的无礼和野蛮。
  “李家小儿敢欺我如此耶!”崔知悌怒喝。
  崔管事连忙又添油加醋一翻,说那李逍在坊内当着许多街坊邻居的面,公然说要纳二娘子为妾,说以后你就是他的岳父云云。
  这下崔管事更怒了。
  崔二娘子那是他的心头肉啊,二娘子今年刚好年芳二八,这个年纪虽然不算年轻,但也不算大。若不是崔知悌一心想要在五姓七家中为女儿选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婿,又岂会拖到今天。
  只要他愿意,那么女儿早就出嫁了,从四五年前开始,就不知道有多少媒人踏过他家的门槛来提亲。提亲的人有许多勋戚名门,甚至还有宫里的。
  可他崔知悌的女儿岂是谁都能娶的?
  朝中当权勋戚,不过是群暴发户而已,就算是宫里的人,他也拒绝了。除非是入宫为妃,否则他崔家女是绝不会入宫的,更不会给那些宗室做妾。
  女儿年岁渐长,可崔知悌也绝不愿意放宽条件。
  就算五姓七家里暂时没有合适的俊彦,那也情愿再等一等。
  李逍算是什么东西,他居然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他蓝溪李家有什么资格,也想攀附许州崔氏。
  李逍,你彻底点燃了我崔家的怒火!
  “对了,那田舍儿还让小的给郎君带了一封信。”
  “信呢?”
  崔知悌不想看,但一边的王氏却出声了。
  王氏此时比崔知悌更怒,二娘那是她嫡出女,身份尊贵,李逍却敢如此污她女儿名声。
  崔管事连忙把信奉上。
  “夫人,有什么可看的,我们崔家跟他李家算是彻底结怨了。”崔知悌恼怒道。
  身为士族名门的尊严,已经被那田舍汉践踏成泥了,必须得讨还尊严。
  谁知道,王氏看完信后,却眉头皱起,然后对着崔管事和其它奴婢道,“你们都退下!”
  众人退下。
  厅中就剩下了王氏和崔知悌。
  “夫人?那小儿信中写了什么,可又是什么污言秽语污了夫人眼睛?”
  王氏摇摇头。
  “夫君,李逍信中说了诸多印刷术之神奇之处,一套九经如果印刷千套,成本每套不过五十贯,若印上万套,每套不超过二十贯。尤其是这雕版制成之后,还可以反复使用,若有人借雕版,还可以收版费·······”
  “李逍还说,陛下要印一万套九经和一万套五经正义。”
  崔知悌瞪大眼睛,不敢置信。
  一套九经只要二十贯?那可是五十多卷啊,如果让人抄书,光是抄书钱就得五十多贯了,何况还要纸墨笔钱呢?最重要的是他听到那句皇帝要印一万套九经。
  一万套啊,让人抄,得抄几辈子。集中全长安的抄书人,几年也抄不出一万套啊。
  “那小儿定是在吹嘘!”
  “李逍邀请夫君去参观李家的雕版印刷坊,参观朝廷债券的印刷情况。”
  这下崔知悌不说话了,李逍既然敢邀请他去看债券的印刷,那么就说明他并不全是吹牛,否则岂不一看就破。
  债券虽不是书籍,但都是印刷,自然也相差不了太大。
  “这小儿所欲何为?”崔知悌相信,李逍写信说这些,又要邀请他去参观债券雕版印刷,肯定不是为了吹嘘。
  王氏放下手中书信,长叹一声道,“李逍说愿意将此雕版印刷术卖给我们崔家,要价一万贯,以及·····”
  “以及什么?”崔知悌追问。一万贯虽多,但如果雕版印刷真有如此神奇,那一万贯完全物超所值。
  “李逍要一万贯,还要我们家二娘做他的媵妾!”


第278章 卖女儿
  一万贯钱换来雕版印刷术,崔知悌估计不会有多少犹豫,只要李逍诚意想换,他是愿意的。毕竟这印刷术的厉害之处,他心里清楚。
  但如果李逍非要崔家再搭上二娘,崔知悌就不免犹豫了。
  二娘可是他的嫡女,打小就长的好看,如今更是出落的十分漂亮,虽不敢说倾国倾城,但那也是有闭月羞花之美色。尤其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歌善舞还会诗词,甚至还精通算数,懂得查账管家。
  这样的一个女儿,崔知悌向来是当宝的,那是准备以后嫁给五姓七家某个继承人,以后要当世族掌家夫人的。
  “那李逍定是耍我们。”崔知悌恨恨道。
  王氏却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或许李逍是顾忌我们崔家名头,又或许他也知道自己保不住印刷术,于是便想卖个高价。一万贯钱不是笔小数,对李家来说更是。而若能再娶我们二娘,那以后就能攀附上我们崔氏。”
  “可李逍早就娶妻,还怀有身孕,马上就要临盆生产了。我崔知悌的嫡女,怎么可能给李逍做妾?”
  若是说他之前提出的把婢生女儿给李逍作妾,李逍愿意的话还不错,哪怕加个万八千贯钱补偿下,他都愿意答应李逍换取印刷术。
  可是要嫡女给李逍做妾,这不可能。
  王氏也是叹气连连。
  雕版印刷术如此厉害,若是崔家拿到手,以崔家的能力,定能保住印刷术不失,到时一万贯钱不过是很快就能赚回来。最关键的还不是钱,而是这可是件对天下所有读书人来说都极为重要的东西。
  一想到,从此天下书籍尽出于崔氏,王氏都不由的激动的面色发红。
  “夫君,这雕版印刷术一定得夺到手,而且要快,迟了,只怕就被其它人下手了。”王氏咬牙说道。
  “可这李逍是个妄人!”崔知悌岂又不知厉害,但李逍这样的人太对打交道了,总是不按套路来的。
  “不如先答应李逍的要求,咱们想办法先把印刷术拿到手再说。”王氏道。
  先假装答应,然后把印刷术弄到手,到时再把那个婢生女送给李逍为妾好了。
  “让为夫好好想想。”
  崔知悌捋着胡须,有些犹豫的道。
  胜业坊,李府。
  李逍悠闲的喝着茶,鱼饵已经投下,他在等着崔家主动上钩。
  如果崔知悌够贪心,那么他就会上当,若是他不贪,也没关系,只当是个乐子。
  “阿郎,赵郎君回来了。”老钱禀报。
  一听赵持满回来了,李逍不由的精神一振。
  “赶紧把二哥请进来。”
  前段时间,李逍让赵持满在长安招募一群闲人恶汉,准备组建一支捕奴队去百济大干一票,进展很顺利。赵持满在长安的那群人里有挺高的威望,李逍开出的条件又很诱人,受招进来不但有很高的底薪,而且还有极高的业绩奖金,到百济去捕到的奴隶越多,那么提成奖金就越多。
  另外李逍甚至还许诺给他们每人一份保险,万一出事还有很高的抚恤赔偿。
  这方面李逍还是很舍得下本钱的,毕竟要让别人卖命,再说了,这钱又不白花。
  这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抢劫更赚钱,而捕奴队,其实就是殖民雇佣军。历史上的那些殖民者,哪个亏过本?
  赵持满的精神不错,这段时间东奔西走,总算有了些事做,让他可以暂时忘记如今的境遇。
  “三郎,船厂已经找好了,按你的吩咐,我们订购了三艘木兰舟。完全按照你的吩咐打造,增加了那个水密舱,另外还找匠人试做了你所说的风帆,那匠人见了你的图纸,佩服的五体投地,说从来没有想到,风帆还能做到这种地步。八面来风,除当头风外,其余七面风向皆可利用,不管顺风逆风都能航行,只要有风就行,这可是相当了不得。”
  李逍拉着赵持满坐下。
  “二哥辛苦了,我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陛下新赐了我一个岛。在百济西南海边,位于耽罗岛和武珍州之间,这岛挺大,足有我们蓝溪乡那么大,虽然说岛上山多,可正好做为我们捕奴队的大本营。”
  赵持满一听也是精神大振。
  “这个岛叫徒山岛,前有武珍州,后有耽罗岛,有朝廷东征水师护庇,安全无比,又紧邻百济西南海岸,正是可攻可守,能进能退。”有了这个岛,那对他捕奴事业肯定是极有助益的。
  “船什么时候能造好?”李逍问。
  大唐的造船厂很多,而且造船技术比较先进。隋朝之时,数征高句丽,每次都有庞大的水师渡海东征,仰仗的可正是这十分先进的造船技术。
  “快了。”赵持满边说边拿出了一艘船模。
  李逍仔细的盯着这条船,这就是赵持满为他订的木兰舟,这是用木兰树所造的船。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到此时,木兰舟已经不再仅是用木兰树造的船,不少唐船都以木兰舟为名,用以代指那些先进的大船。
  李逍让赵持满订制的木兰舟,是巨型远洋海船,按赵持满的介绍,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可乘数百人。
  不忧巨浪,而忧浅水。
  正所谓言大船者,莫若木兰舟也。
  这种船结构坚固,抗风浪强。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木兰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泣上,甚至有海商驾船直抵波斯湾。
  因为木兰舟的坚固安全,在海商里十分有名气,许多到大唐来的大食商人,都宁肯囤货等待木兰舟到来。他们从中原回大食的时候,也是乘木兰舟到南印度,甚至直抵波斯湾,然后在海岸的河口港换乘小船回去
  李逍仔细的检查这条船模,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木兰舟,而是经过李逍提供的图纸进行过改造的木兰舟。


第279章 海贼团
  唐宋海外贸易比较之技术篇
  概况
  一、造船业:唐宋——造船规模
  造船技术
  二、航海技术:唐代——天文定位术
  地文导航术
  季风知识
  宋代——指南针
  海洋知识「天气预测
  季风知识
  航海指南」
  三、综述
  一、造船业
  1.唐代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如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常「今江苏常州」、苏「今江苏苏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绍兴」、台「今浙江临海」、婺「今浙江金华」、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扬「今江苏扬州」等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东方沿海的登州「今山东烟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厂,能造各种大小船只、海船、战舰等。不但造船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艺水平日益先进。;大历、贞元年间;有一种称为“俞大娘”的航船最大;能载重万石;“操驾之工数百”。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唐时中国有一种‘苍舶’;长达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
  经过前代长期不断的积累,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称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60年和1973年;在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和江苏省如皋县的遗址中;发现了使用钉榫结合技术的唐代木船。其中施桥唐代木船整个船身是以榫头和铁钉并用联结的;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均与左右船舷榫接;船舷则由四根大木料以铁钉成排钉合而成。如皋唐船的船底部用整木榫接而成;两舷和船隔舱板以及船舱盖板均用铁钉钉成。两船的木板间都以桐油、石灰填缝。牢固的结合技术使唐船具有较强的抗风浪冲击和抗沉能力。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的造船业,连接船板还仍使用原始的皮条绳索绑扎的办法。船的坚固性和抗沉力增强了,就有可能多设船桅、船帆,更适合远洋航行……
  2.宋代
  到了宋代,造船业更是进步。一如唐代,宋代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又推动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宋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船只的船底、船舷、甲板由众多舱壁支撑,使全船具有整体刚性;大大加强了船舶的横向强度和抗风浪、抗沉能力。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正由于中国海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这就与唐朝时,中外商人僧侣多乘外国蕃舶有很大的不同。说明着宋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曾率人对唐朝疆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已具有航海的实用性。
  ⑵地文导航术
  地文导航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辨识航线沿途所经的地理坐标物。数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唐代中国航海家已能通过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测量陆标。李淳风等人所注释的《海岛算经》体现了这一成就;表明唐代中国的海岸测量术和地文导航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数据。
  ⑶季风知识
  至唐代;中国人利用季风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唐代僧人义净赴印求法;就是充分利用季风航海的实证。义净在咸亨二年「671年」初秋便到广州;但因为东北信风还没有来临而未能立刻成行;只好等到农历十一月;利用东北季风起航。返航时;则选在夏秋;利用西南季风东归。这说明;至少在唐代;中国人已初步建立起了与信风相关的航海定量概念;不仅掌握了季风来临的规律;而且能准确推算出东北季风来临的时间;能及时远航。
  2.宋代
  “到了宋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当时的社会重大需求、科技的全面发展以及历代航海技术的广泛积累等诸因素的强力刺激与推动下;产生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先进的磁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娴熟的季风航海技术与远洋船艺技术为科技背景;中国古代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转折用英人李约瑟的话来表述;就是中国人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从“原始航海”时期进入了“定量航海”时期。在这一


第280章 失眠
  崔知悌失眠了。
  连续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夫人王氏让他睡不着就数钱,一贯一贯的数。结果每次数到一万贯的时候,他更睡不着了。
  “夫人,真要拿一万贯给那李逍?”
  王氏也一样很精神,昏暗的卧室里她两眼放光,“李逍要是真敢收才好,一万贯换个印刷术我们不亏。”
  一万贯钱,能在京畿买上几座不小的田庄。不过比起印刷术来,这确实又算不得什么。
  “我只怕这李逍没安好心啊,印刷术如此厉害,他岂会轻易给我们崔家?”
  王氏哼了一声,上次李逍骂了她的乳娘,后来又打了崔家的管事,虽然说伤了崔家的脸面,可毕竟只是两个下人而已。李逍还真敢跟崔家来硬的不成?
  “那李逍手握着印刷术也没能力保住,他要是聪明,就知道卖给我们,他得一万贯钱财,岂不是很好?”
  王氏算定李逍是不敢玩崔家的,打两个下人也不过是眦一下牙而已。
  “可那李逍还要求我们把二娘许给他。”
  “那是痴心妄想,二娘岂会嫁给他,岂能嫁给他,他心里没有半点数吗?妾身看这李逍提这要求,不过是漫天要价而已。”
  崔知悌终于下定决心,打算做这一单买卖。
  “一万贯买印刷术是值,可我们也没有这么多钱。”他忍不住叹息。这年头如崔家这样的家族,家财万贯是自然的,数百年的积累,财富充足。不过再有钱的人家,谁也不会在家里存上万贯的现钱。
  崔家的财产,也跟大多数士族一样,主要还是买田置地,以及不少的商铺宅子,另外他们还会拿出许多钱来放贷。
  “把家里藏的金和银拿出来,再把库里的绢拿出来一些,要是不够,就再拿两个庄子出来凑。咱们得抓紧时机下手,万一这李逍找别人,那就晚了。”
  一万贯很多,但换个印刷术肯定值,崔家不出手,肯定会有别人愿意出手。
  没有足够的现钱,那就先凑一凑,家里藏存的金银,以及田庄都可以拿来充数。
  ·······
  长安,北苑。
  李逍放了个小长假回来后,便先来到自己的北苑试验田视察。今夏,北苑足足种植了六百亩玉米地。
  一片片土地又平又直,平整的整整齐齐。
  黝黑的昆仑奴在玉米监官吏的监督下努力的干着活,平整的地里已经冒出了绿色的玉米芽,昆仑奴正在松土、拔草和间苗。
  间下来的苗也不能浪费,得马上拿到另一边的空地里去移栽。等以后种子足够了,就不用这么小心,到时可以稍微粗种,直接把玉米种子撒到地里就行了,不用搞的这么精细,甚至就算间苗,间出的苗也就如杂草一样扔掉了,不用跟宝一样的还要拿到另一块空地里去种植。
  有人间苗,有人松土,有人拔草,还有人浇水。
  一片悠闲的田园景色。
  李逍背着手漫步其间,看着这一大片玉米地,很满足,这是他带来的改变。今夏播下六百亩玉米,秋收时就能有几十万斤玉米了,到明年春,就能够种上更多的玉米。
  皇帝在北苑又划了一千亩地给玉米监,这些都是官田。
  玉米监在北苑只种了六百亩玉米,在蓝溪种了三百亩玉米,在沙苑种了一百亩,另外在京畿的二十二县都各种了十亩玉米试验田。
  玉米试验田亩数扩大了,种植范围也扩大了。按李逍与李治所商议过的,明年春就要在关陇、河中、河东、河朔等地全面推广玉米种植,到时将在这几个道种植十万亩以上的玉米,玉米种植范围将遍及到这几个道的每个县中,另外玉米监也将在河北、淮南、山南、剑南、江南等各道设立新的玉米试验田,在各地试种玉米。
  朝廷计划用三年时间,用玉米取代原来粟、黍种植面积的一半。
  副监李元芳这段时间天天扑在试验田里,还不停在北苑、沙苑、蓝溪以及其它京畿诸县试验田之间跑,人晒的黝黑,都跟那些昆仑奴快一样黑了。
  “元芳啊,你可是监副,负责抓总就是了,具体的事务,交给下面的官吏去做嘛。”
  玉米监今年种了一千亩地,又有了之前夏收的丰收,如今朝廷十分重视。前段时间又给了李逍不少官吏名额,现在北苑、沙苑、蓝溪三大试验区,各升级为七品的囿监,各由一名七品的囿监负责,京畿二十二县,也各设了一位八品监丞负责蹲点。
  原来玉米监不过几名官员,十几个吏员,百多昆仑奴,而现在,可是鸟枪换炮,九品以上官员都有三十多个,流外吏更是多达二百来人,除了原来的那百多昆仑奴,朝廷又特划了一千多户贱籍给玉米监。
  玉米监甚至还特旨被提升为五品的衙门,李逍这个监正自然是五品,而李元芳这个副监如今也提升为从五品下,跟着李逍,简直是平步青云,可玉米监出的成果,别人也是无法置疑的。
  李元芳呵呵的笑笑,穿上了绯衣银鱼越发不敢松懈了。
  “多跑跑也不累,玉米长势都很好,比我们春播的还好。”毕竟已经收获了一季,现在再种第二季,大家都有了些经验。
  而且现在的天气也比上季好的多。
  “我们玉米监手里现在有朝廷批给的试验田一共一百顷。玉米种了一千二百亩,还剩下的地,按三郎你的要求,我让人给种上了辣椒和高粱。”
  李逍点头,有李元芳这样可靠的副手,他这个一把手就相当轻松了,提出要求,他自然会负责执行到位。
  “三郎,种辣椒我倒理解,毕竟现在辣椒挺值钱的,可种高粱干嘛,高粱也不值几个钱啊?”
  朝廷在京畿二十二个县划给玉米监四千亩地,又有原来北苑、蓝溪、沙苑三大基地的六千亩地,足足万亩田地,还基本上都是比较优质的良田。
  拿这么好的良田来种高粱,他确实不太理解,毕竟高粱虽也曾是主食之一,但价值远不如粟、黍,更别说如麦稻般值钱。除非灾荒之年,否则高粱都只是做为牲口的饲料的。
  李逍笑而不语,他是不会告诉李元芳,高粱可是能够酿酒的。专门从别的酒坊里买酒糟也不是长久计划,毕竟买的多了人家也会涨价,再一个酒汗虽然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