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慨,有这么一位体贴下属的好上司,还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气啊!

传达完周知裕的口头命令后,赵在礼还向李诚中解释了命令背后的来由。经刺史府和兵马使衙门合议,榆关内五十里内所有无主的农田,全部交由平州军收割,所获粮食作为平州军征募新军的募兵费。

谈到了募军的事情,李诚中不免要详细问一番。赵在礼有些兴奋的道:“三营新军已经募齐,目前就是缺军官,尤其是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而且,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因为契丹人屡屡犯边,节度府准备重新调整新的方案,允许各州依据财力扩充至三营或五营不等,这道命令不久即将传达下来。今年看上去是个丰收年,因此张使君和咱们家将军初步议定过了,平州军准备扩充到五个营头!”

这个消息让李诚中很受鼓舞,目前他已经是平州军内军阶最高的一批军官之一,而且极受周知裕器重。当平州军扩军的时候,他的未来会如何,已经可想而知。受到了利好消息鼓舞的李诚中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眼前这些田地里长势可喜的粮食都是平州军的合法财产,若是没有抢收上来,那就是对平州军的最大犯罪!因此,他毫不客气的将赵在礼的中营甲都列入了每天十六小时工作制当中,甚至连赵在礼也被他赶下地里田间亲自操刀收割,让从没干过农活的这位将门之后叫苦不迭。

经过半个多月的抢收,榆关守军终于赶在秋收期结束的时候,将榆关内的农田全部收割一空,就连关外二十里范围内那些因无人照看而近半荒芜的农田也抢了回来。经过清点,合计得粮一万七千余石,关内亩均一石三,关外亩均七斗。丰收的喜悦映在每一个人脸上,望着堆积如山的粮秣,李诚中咧着嘴笑了一夜。

抢收完后,李诚中还在自己屋内考虑如何装车运回平州,姜苗就急匆匆打关城上下来,一边下来还一边大声向李诚中招呼:周将军来了!

周知裕来得很突然,也很简单,不仅是他来了,就连平州刺史张在吉也一同来到了榆关。两个平州最高级别的军政大员同时出现在了关城下,随同的只是周知裕的几个亲卫和节度府的几个参军幕僚。

因为秋收的缘故,关城上的城楼至今没有修葺,李诚中带着周知裕和张在吉上到城头视察一遍,详细解说完上次和契丹人作战的细节之后,众人又转到了他居住的地方进行军议。这是一个简陋的军舍,这样的军舍沿关城内的校场边上一溜排开,共有六十余间,士兵每伍一间,伙长以上军官每人一间。房间不大,李诚中所居住的房间已经是整个榆关内最大的,这么些人进去连站都站不下,因此,周知裕吩咐只由队正以上军官及刺史府几位参军幕僚参与军议,才勉强都坐了下来。李诚中的床铺上则挤着坐下了张兴重、周砍刀、姜苗和赵在礼。…;

周知裕和张在吉首先夸赞了榆关守军在这次应对契丹人扰边的战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武,以及秋收中的辛苦劳累。接着,周知裕亲自宣布了表彰和奖赏。

李诚中因带领所部及时赶到榆关,并成功守住关城,晋左营甲都都头、秩仁勇校尉、正九品上,因在秋收中组织得力,保障了平州军未来扩军的军粮,检校御侮副尉、秩从八品下,待报节度府核准后,将去掉“检校”二字。短短一个多月,李诚中由伙长而队正、由队正而都头,阶级由陪戎副尉而陪戎校尉、再跃迁仁勇校尉、检校御侮副尉,秩别更是连升四级,用后世的话来说,算得上“火箭式”干部了。

这样的升迁,其实有周知裕补偿他贝州攻城大功、北撤保全士卒的功劳以及参与谋划保全健卒营体系的辛苦在里面。在周知裕看来,李诚中这样既能打仗、又对自己忠心的军官,实在是难得的心腹,是将来“足堪大用”的人才!周知裕现在手头缺的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官,在他的设想中,李诚中将占据未来平州军五个营之一的营指挥使一职。

自从前几日接到节度府传来的新的各州整军方案,周知裕就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若不是考虑到升迁太速对年轻军官的成长不利,而且对整个平州军的平衡不利,此刻李诚中任左营指挥使的请求就已经在去往幽州的路上了。

除了李诚中的嘉奖任命外,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也得到了晋升。三人在榆关战事中作战有功,均升任检校都头,秩别为任勇副尉、正九品下,待将来再有功劳后转为正式的都头军官。其余有功的下级军官,则由李诚中按照军功大小提议晋升。

张在吉同时行驶刺史辟署权,因冯道在这次战事中的良好表现,正式征辟他为平州刺史府司士曹,官阶正八品上。从官阶上来说,冯道一跃而位列在李诚中之上了。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文官的品阶就算再高,与武人的权力和地位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

宣布完冯道的任命后,张在吉谈了谈这次节度府新颁布的各州整军饬令,按照这份饬令,张在吉和周知裕商议之后,决定将平州军扩充到五个营,共计两千五百人。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张在吉和周知裕并没有向大伙儿透露,最让他们感到满意的是,除了规模的扩充上得到了幽州方面的同意外,就连军官的任命和编制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松解。换句话说,平州军在这条新的饬令里,得到的是整整五个营的正规军官编制,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十七章白狼山水间(四)

初秋的夜格外凉爽,月如银盘,挂在榆关的天空上,洒下银色的光华,浸润着关外无声的荒原。

关城之上,周知裕望着夜色,缓缓道:“近来边关屡屡告急,契丹人沿边墙各处关口纷纷袭扰,更是一度攻破了镇远。若是放在当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和周知裕同登关城赏月的还有刺史张在吉、左营甲都都头李诚中、司士曹冯道。三人听了这话,都是一阵叹息。

众人默然,忽听张在吉吟道: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李诚中没听懂,但是知道这位刺史是在吟诗,张在吉吟诗和后世朗诵是不一样的,吟诵的时候带着一丝关白古腔,似唱非唱,似吟非吟,在寂寂的夜晚中传出去很远,十分有韵味,听得几人如痴如醉。李诚中是第一次听唐人吟诗,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虽然没有听懂,却觉得非常好听,等张在吉吟完,便按照后世的习惯“啪啪”鼓起掌来,口中道:“使君好文采,好诗!”

张在吉转头看了看他,笑道:“这不是某写的,这是高常侍开元年间所作。当年他东出营州之时,就是从榆关北边的卢龙塞过去的,留下了这首《塞上》。”

冯道知道周知裕和李诚中都是武人,周知裕他尚不了解,但李诚中肯定不清楚这里面的故事,便解释道:“高常侍就是肃宗朝曾任淮南节度使和剑南节度使的高公,名适字达夫,爵渤海县侯终散常侍。开元年间,高公云游幽蓟的时候做了这首诗,诗里讲的是当年赵国大将李牧扫平胡虏的故事。”

李诚中恍然道:“就是和岑参齐名的高适啊?这个听说过,他的边塞诗很出名!”

张在吉和冯道都问:“李御侮也知道岑参军?没想到李御侮对高公的边塞诗也有涉猎,却不知最爱哪首?”

见周知裕也好奇的看过来,李诚中有些慌了,他穿越前学习一直不好,尤其是背诵和记忆方面更是一塌糊涂,这时候有一种当年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提问的窘迫,连忙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好不容易想起一首后世但凡初中文化程度都能随口背出的边塞诗,却想不起来究竟是不是高适的,只得道:“记得一首,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张在吉笑了笑,没说话,冯道接口道:“李御侮竟然读过这首,难得!此诗甚好,某也爱读。不知李御侮还读过别的么?”

得到了鼓励,李诚中不禁有些洋洋自得,福至心灵之下又想起一首,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张在吉和冯道点头,示意赞赏,于是李诚中竟有些飘飘然了,他对自己居然能和唐人讨论诗词感到无比自得。

等几人沿关城继续走的时候,周知裕落到后面,趁张在吉和冯道没注意,一巴掌打在李诚中后脑勺上,低声笑骂:“不懂就不懂,装什么门面!你说的这两首我也听过,压根儿不是高常侍所作!竟给某丢人!哈哈!”说着,自己也哈哈笑起来。…;

四人在关城上边走边谈,最近心情大好的周知裕兴之所至,热血上涌,遥指关外大声道:“待某家大军练成,必定提兵出关,早晚收复此地,岂容我汉家百姓受此屈辱,怎能让契丹小儿辈猖狂!”

李诚中想起一事,道:“我手下有个弟兄原是关外百姓,逃难入关后新入的营。他前几日央求我出兵解救被困在关外的乡邻,当时秋收正忙,我答应他会考虑此事……”

张在吉叹道:“这几月里已有数万百姓逃入关内,但仍有更多的百姓至今还在契丹人的淫辱之中,吾辈既为平州官吏,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实在痛心之极!”

周知裕想了想,问:“你手下弟兄所说的那些百姓在何处?若是离得近,咱们倒是可以派人去接回来。”

李诚中道:“说是在白狼山,我当时忙着秋收,也没细问。我这就去将他唤来。”

李诚中所说的那个弟兄就是在榆关守城中立了大功,被晋升为伙长、陪戎副尉的刘金厚。刘金厚何时见过这么大的官,他来到关城之上后,慌得有些站不住脚,好在李诚中连忙安抚,才稳住心神,将事情禀告出来。

刘金厚住在白狼山脚下,和关外无数难民一样,在契丹人的劫掠下,刘金厚一家慌慌张张逃入关内。但还有同村的许多人当时走的不是榆关这条路,他们躲入了白狼山中,希望等契丹人抢完之后再回到家里。躲入白狼山中的百姓有很多,其中就有刘金厚的大伯、二叔等几家人。可是契丹人抢完之后并没有离开,似乎打定主意留下了,现在已经两个月过去,刘金厚十分担忧逃入山中的亲人和相邻们是否还活着。说到这里,他眼泪就下来了。

“大概有多少人?”张在吉紧锁眉头,担忧的问。

“怎么着也有三、四百人的样子……某也说不清,当时太乱了……”刘金厚忙道。

张在吉看看周知裕,周知裕看向李诚中:“李御侮……依你之见,出关是否可行?”

李诚中道:“我这些天也考虑过,此刻契丹人并未叩关,他们一直盘桓在白狼水畔,似乎没有再继续攻打的意图。只是从白狼山到榆关有五十里,就怕撤退的路上被契丹人堵在半道上,事情就会很棘手。”

周知裕道:“那你意下如何?”

李诚中咬咬牙:“虽然危险,但我还是想去试试,毕竟是几百条性命。哪怕他们都死了,也要见到尸体才罢休。”

周知裕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带甲都、乙都便去白狼山转转,小心一些,尽快把百姓接过来。至于榆关,有我在这里,你且宽心。”

一夜准备,等天还没亮,李诚中带领甲都、乙都一百八十人出发了。经过关下门洞的时候,李诚中回头向关城上看去,周知裕和张在吉都在关城上冲他挥手致意。李诚中点了点头,当先迈步,向榆关西北五十里外的白狼山行去。

冯道就在李诚中身边,他坚持要同往,按照他的说法,他要效仿当年的高常侍,借此机会见识见识关外的风土人情。李诚中一再强调此行危险,冯道却均一笑了之,李诚中去找张在吉,想让这位刺史劝说一下冯道,张在吉却道:“年轻人多走走是好事,不行万里路,何以知天下事?李御侮就带上他吧。”

两都士兵是按照李诚中带队从魏州北返的队形行进的,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赵大带了一伙人押着两辆马车的辎重粮秣同行。赵大本来是不愿意带兵的,可李诚中专门在甲都里编制了一伙辅兵,强行命令赵大带领,干的是后勤事宜,所以赵大也只能被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伙长。…;

因为两个都的军官都是随同李诚中从魏州撤回来的原健卒营老兵,对于这种行军方式非常熟悉,所以一路上十分顺遂,没有遇到拦阻的契丹人,只是晌午的时候在路上见到一次契丹游骑。契丹游骑离着一里外的地方跟随了半个时辰,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当时两个都的士兵都很紧张,但是军官们对此都习以为常,在这些军官的呵斥中,所有士兵都保持着队形,只是加快了些行军的速度。

这些兵都是关外逃难的青壮,逃难前便生长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对于路途都很熟悉。再加上刘金厚这个对白狼山、白狼水了若指掌的本地人,到了天快黑的时候,眼前终于出现了白狼山的身影。一片莽莽的群山,矗立在荒野之中,显得格外狰狞。

到了一处山口下,李诚中示意歇息片刻,甲都和乙都的士兵都送了口气,纷纷散开。这时候就显现出两个都士兵的区别了。甲都是跟随李诚中从平州急行军赶至榆关的,散开之后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做着甩手、舒展胳膊和腿脚的动作,显得游刃有余。乙都就差了一些,绝大部分都倒在地上呼呼喘气。两都一比,高下立判。

张兴重和周砍刀都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李诚中没有说什么,他们两个还是跑过去找姜苗,询问甲都士兵们的这些动作是个什么意思。等得到姜苗的确切答复后,两人也吆喝着把躺在地上的乙都士兵拽了起来,有样学样的跟着甲都士兵慢步松弛。

等歇息了片刻,李诚中带领两都士兵转进了山口,寻了一处被风的山坳,支起帐篷,扎下了营寨,布置好岗哨。等赵大等人把两都士兵的饭菜做好,大伙儿就美美的吃了起来。趁这个工夫,李诚中将刘金厚找了过来,商议明天进山的路线。

“顺山道向北一里,有一处当年的老军寨,某小的时候,经常去那里游玩。那处军寨已经破败了,但屋子都是挖在山壁上的,仍然可以住人,某估计乡亲们如果在的话,肯定都藏在那里。只是这一里多地不太好走,明日弟兄们要辛苦一些了。”刘金厚如是说。

第三十八章白狼山水间(五)

正如刘金厚所言,这一里多的山路确实不太好走。两旁的悬崖峭壁下,一条曲折的山路蜿蜒而上,其间趟过一条乱世嶙峋的溪流,攀过两段险峻的山坡,直走到天光大亮,李诚中才看到堵在两山拗口间的那面石墙。

这面石墙不算高,也就一丈出头,长约五十步,正卡在两山之间,将进山的唯一通道严严实实的挡住。石墙一侧的位置已经残破,之上撑着一些木架木栏,依稀能够分辨出当年作为寨门和寨楼的模样。李诚中看了看两边的山壁,几乎垂直向上,高达十余丈,山顶似乎还有一些残存的木屋。他暗自点了点头,也不知当年是谁修建的这座军寨,就这个地势,只要放上一队兵,就能死死卡住进山的通道,外面来上再多的敌人也丝毫不惧。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处。

心有余悸的看着两边的山崖,李诚中停下了脚步,抬手示意队伍戒备。两都士兵立刻在军官的呼喝下抽出家伙,刀枪冲外,弓弦上箭。

李诚中仔细打量了一番两边山顶,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又转过头来盯着眼前的石墙观看,同时侧耳倾听,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听到一声动静。他将刘金厚从队伍中唤了出来,问道:“你说的军寨就是这里吧?”

刘金厚点点头,眼神中有些急切。李诚中道:“你带人进去看看吧,我感觉里面似乎没人。小心些,有情况立刻回禀。”

刘金厚应了声“是”,回头冲队伍中喊了一嗓子,他手下的那伙士兵立刻从队伍中出来,跟在刘金厚身后,鱼贯从石墙那处破损的寨门口进去。过了片刻,刘金厚的身影出现在石墙处,大声道:“都头,里面没人,一切安全。”

李诚中一招手,两都士兵列队通过石墙,进到寨子里。

这是一座简陋的军寨,除了石墙之外,没有什么看得上眼的屋舍,有的只是沿山壁凿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窑洞。除了简陋之外,这座寨子还透着一股子残破的味道,那种被岁月浸透了的残破。李诚中在一处凹进去的山壁边发现了一些木栏遗迹,从这些满是苔藓的木条摆设上看,此处原来应该是个马厩,规模不大,恐怕也就能存养十数匹马的样子。在另外一处角落里发现了几座石头搭建的灶垒。

山壁上的窑洞、破损的马厩、几座石灶、一面寨墙,以及围在当中可容纳几百人操练的小校场,构成了这座军寨的全貌。军寨的后面是一道更加低矮的石墙,石墙外一条山道越来越高,通向山后。

冯道来到李诚中身边,低声道:“李御侮,灶中的木炭还未燃尽,寨子里当是有人,刚离开没多久。”

李诚中点了点头,那些木炭他也看到了,有几根还透着火红。姜苗也过来禀告了对山壁上那些窑洞的搜查结果,有很多窑洞都有人住过,而且似乎所住之人刚走。他刚要找刘金厚过来细问,就见刘金厚对着寨子后面那条山道大声喊了起来:“柱子!是某,是某啊!”边喊,刘金厚边跑了过去,就见山道旁的树后面慢慢探出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那汉子精瘦精瘦的,张大了嘴,瞪着跑过去的刘金厚,半天都没说上话。

等李诚中赶过去,刘金厚也拉着那汉子过来了。

“都头!这是某家堂弟……堂弟,这位是某家都头!”刘金厚在这里相互介绍,那汉子却没听明白,疑惑的问:“都头?”刘金厚挠了挠头,解释道:“就是某家上官!”那汉子这回听懂了,赶忙躬身施礼:“这位上官好!”…;

李诚中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半年多了,这个时代没有电视、电脑、电影等等可供人消遣的娱乐,也没有后世玲琅满目各种可以让人大快朵颐的美食,他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也经常抱怨一两句。但有一点是他很满意的,那就是在礼节中没有跪拜。他深受后世电视剧影响,以为古时候下级见了上级必定是要磕头的,尤其是清代那些磕头磕到地砖响,口中自称奴才的嘴脸,他常常感到厌恶,并以之为耻。

在唐末,虽然乱世当中人命如草、生活艰难,但下级见了上级不用下跪磕头,不必口中时刻自称“小人”、“奴才”,在这里,就算是一个种地的老农,见到刺史这样的大员,他也只需微微躬身,而刺史也会点头还礼,他能站着说话,自称“某”或者“我”,刺史也会和他一样如此自称,而不是口口声声“本大人”、“本官”。

李诚中笑着虚搀了一下那汉子,然后开始问话。那汉子实在是朴实得过头了,似乎对当官的很是敬畏,在李诚中面前说不出什么话来,李诚中只好暂时后退,让刘金厚与那汉子攀谈,那汉子才说话利索了一些。

汉子叫刘金柱,是刘金厚的堂弟,随同乡躲在白狼山中已近两月,这次李诚中带队进山,早被山口警示的百姓发觉,于是众人连夜撤出了军寨,躲到了后山里面。刘金柱因为腿脚利落,被安排在通往后山的山路上偷瞧,一俟这拨军兵有什么举动,便可早早报知后山。他因为看到了刘金厚也在军中,惊讶之余忘了躲藏身形,才被刘金厚发觉。

躲在白狼山中的百姓数量大大超过李诚中的预料,据刘金柱所说,足足有七、八百人,除了刘金厚本村乡邻外,还有其他村户的百姓。百姓们平时居住在军寨里的窑洞中,以挖掘野菜和山中捕猎为生,只是因为逃难到此的人比较多,这个月里,野菜已经基本挖完,山中也越来越难以捕兽,大伙儿的生活越发艰难了。按照刘金厚所说,这个叫刘金柱的汉子原本是相当壮硕的,之所以如此精瘦,完全是饿出来的原因。

在刘金厚和刘金柱的召唤下,躲入后山的百姓渐渐回到了军寨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老弱妇孺,像刘金存这样的青壮,只有不到二百人。李诚中很惊讶的看到这些老百姓回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拖着一扇木板,等老百姓将木板重新安置在窑洞上时,才恍然醒悟过来,他们逃离军寨的时候,居然连门都卸走了。李诚中命赵大将车上的粮食取出,就着火灶开始熬粥,百姓们见状都纷纷围拢到了火灶边,一个个伸着脖子往里挤,在军兵的维持下才勉强稳住,只是眼睛都盯着火灶上的大铁锅,不住的咽口水。

逃难到此的百姓主要来自白狼山下的三个村子,以刘、郭、程三姓为主。由于卢龙军逐渐退出关外,这片土地早已没有了正经的官员管理,所以村子里做主的是村中耆老,李诚中便将三姓中说话最有分量的三位耆老请到了面前。三位耆老从外观上也看不出有多大岁数,总之看上去很老就是了,虽是在山中已有两个月吃不饱,但三位老人家却似乎都很矍铄,精神头也都还好。

李诚中连说带比划,将此行的意图告知了三位耆老,他说完后,长舒了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