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宣武军的骑兵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一切都是未知数,还需要战场上的进一步打探,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宣武军中最善骑战的张存敬和李思安的去向,也许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这两个人——尤其是张存敬,他们出现在哪里,必然就意味着宣武的骑兵主力在哪里。

寻找张存敬和李思安的任务当场交给了高明博,张兴重的意图是,希望尽快确认宣武军骑兵主力的位置。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策略,只要机会合适,就立刻调集怀约联军、赵州军两支骑兵集团——如果他们在淄青的话,或者还可以再加上辽东保安军,以一万五千骑组成重拳,一举摧毁宣武军这支刚刚成型的骑兵,继续确保河北的骑战优势!

一万五千骑,这应当是近百年来卢龙所能聚集起来的最大规模骑兵力量了,如果不考虑后勤供应的话,以这样规模的骑兵集团,只要使用得当,几乎可以横扫天下藩镇!

这个计划很符合李诚中的心意,但能够实现,除了张存敬和李思安应该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外,同时需要后勤司给予倾力协助,并且以后勤司的力量,能否完成这一庞大的补给重任,也是个未知数。

这项计划不是现在就能议出来的,所以只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军议中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有关编制的重新拟定。

卢龙军现在实行一军两厢十营制,加上军部直属的双编制老营,总兵力六千四百余人。现在关键问题是军和厢这两级编制显得有些尴尬,打一场大战不够,打一场小战浪费。从上党行营和博昌行营的指挥效果来看,行营几乎已经将军和厢废弛,直接指挥到了营一级作战单位。

这样的指挥效果,其实与李诚中的指挥理念是很吻合的。后世的作战部队里,常常是师、军级高层,乃至军区一级的高级指挥系统,直接指挥到连、排,这种扁平化指挥体系是军队发展的终极,在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中,美国的指挥系统甚至做到了最高指挥系统直接指挥一个班的极致。中间几级编制实际上起到的是训练和驻守的作用,在实际战斗中指挥效果不明显。

李诚中也想扁平化指挥,但由指挥部直接指挥都、队,在当前的条件下显然不现实,原因不解释。因此,他以组建行营的方式,尝试由指挥部直接指挥到营一级军队。但目前来看,仍旧显得太过超前。

经过一年的检验,李诚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军队体制改编的最新轮廓,军队的编制中增加团级。其地位介于厢以下、营以上。由此形成完善的“二五制”体系,即两队为一都、五都为一营、两营为一团、五团为一厢、两厢为一军。

此为军队固定编制,训练和驻守时以此为基础。到了战时,这样的编制就可以极大简化行营的指挥,遇到小规模军务,可以调动一营;遇到中等规模作战,可以调动一团或者一厢,遇到大规模战事,可以出动一军;决战的时候,以数军出动。设行军总管统辖。

新的编制带来的问题是要继续扩军。队、都、营的兵员不变,团为1060人,厢为5336人。其中营、厢设指挥部,团不设指挥部,由左营主官代职。军辖两厢及老营,共计11768人,相当于扩军接近一倍。

队正、都头、营指挥等职衔不变,团设指挥使、教化使、虞侯使,由左营指挥、教化和虞候兼任。故一团之中,左营高于右营。厢设都指挥使、都教化使、都虞侯使,秩别与原军一级主官相同。军设统制、点检、司马,军衔为正四品至从四品品不等。

军以上无固定编制。有大规模战事时,设行营总管和监军,分司指挥和教化职能,虞候部由总署临时组建。或从虞候司选派,或由各军司马抽调。

目前,卢龙节度府军事参谋总署正式在册纳入编制体系的野战部队包括:沧州军、莫州军、幽州军、营州军、魏州军、定州军、妫州军、赵州军和怀约联军。加上后勤司直接指挥的十个后勤营,共计战兵七万人,如果再算上辽东保安军和幽燕保安军的话,可以用于大规模野战的部队计有八万人。这里并不包括各州预备旅、营等两万多可以担负辅助作战任务的地方驻军。

军事参谋总署曾经做过与主要藩镇如河东、宣武、西川、淮南之类军队的比较,河东常备军力为六万至七万人之间,宣武为二十至三十万之间,西川有五到十万,淮南有四到六万。

就常备兵力而言,卢龙军已经可以保证坐稳河北之地了,但其中的战斗力不好评估。在各镇常备军中,有数目不明的牙军,其战斗力十分强悍,其次才是大量的其他常备军队。卢龙军已经不存在牙军一说,如果非要说牙军的话,或许乞活买统领的警卫营能够算作牙军,但警卫营的战斗力能不能超过沧州军下辖的各个营头?恐怕乞活买自己心里都没有底。

而外镇牙兵的战斗力又分好几个层次,虞候司曾经做过评估,从上党行营和博昌行营的历次战斗来看,如果不依靠近乎豪奢的装备,卢龙军的平均战力与各镇大将手下的牙兵差不多,但比厅子都、元从亲军、黑鸦军等威名显赫的大帅牙兵却有所不如。

不过一场战斗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些因素,谁胜谁败不是纸上就能比划清楚的。其中涉及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仅仅一个后勤供给的问题,就能决定一场战事的走向。

不过值得李诚中自豪的是,卢龙军的后勤体系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就算是以堪称豪奢的待遇来供养十万军队,也完全没有问题,至于再多,就算不清楚了。算不清楚,那就进行“试点”!

“从怀约联军开始吧,改起来容易一些,也是时候将其纳入正规编制了。”李诚中想了想,决定先从怀约联军开始“试点”。怀约联军兵额本身就在一万出头,不需要扩军,也不需要大动,他的指挥体系一直有别于其余八军,算得上是卢龙军中的另类,李诚中打算这次将其正规化,同时看一看军制变动是否能够有效运作。

“一个月时间,怀约联军整编完毕。如果可行的话,从十二月开始,幽州军照新编制扩军,争取明年二月前完成。如果一切顺利,再挨个扩军,第二批规划为沧州军和莫州军。”一旦怀约联军试点成功,李诚中决定先从幽州军开始扩编,这支军队就在身边,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也容易随时调整。

等到幽州军扩编完成后,再扩编卢龙军中的两支一等主力:沧州军和莫州军。至于其他各军,还需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根据后勤司的供给能力再行考虑。可就算如此,也相当于在明年上半年再次扩充一万五千人。

张兴重犹豫片刻,代替没有参会的赵弘德回答:“可能负担会很重。”

李诚中一笑,道:“是很重,可再重,能比宣武和河东他们更重么?”

第七十二章转折(四)

ps:感谢铁人兄和hansire的打赏,感谢龙天空下、我是大穷鬼、oleia、niuniumaomao、每天听书、萨克森柯堡、周行不怠等兄弟的月票鼓励。

燕王府的军议,是军事参谋总署最高的决策会议,哪怕如高明博这样被军中称为“四总管、两总座”之一的巨头,在张兴重、姜苗和周坎面前也有些插不上话。直到事关卢龙命运的这些重大政策议论完毕,才轮到高明博禀告。

天复三年到天佑元年,是调查统计局大规模扩张的时期。数百名秘密探报从幽州出发,以商贾、游侠、僧侣、溃兵等名义向中原渗透,已经在河东、河南、西川、凤翔、淮南、吴越、荆南等地建立了数十处可靠而稳定的情报占,大量的消息反馈回幽州,经由调查统计局内部分析比对之后,摆放在卢龙一众高层的案头。可以说,天下间没有任何人如卢龙军高层这般对各地形势有着这么清晰的认知。

这些情报和消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卢龙军的决策圈子,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最简单的一个例证就是,卢龙军“两河轮战”的方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其影响而出台的。

今天的军议通宵达旦,后半段几乎就是高明博一个人的舞台,他重点介绍了近期内各处藩镇的形势,每一家都有所涉及。

河东全力在晋州出击,占据上风!

凤翔开始重整军力,初步估计在三万人上下,对西川的向北蚕食有所限制!

西川调兵两万出山南,隐隐有剑指中原之意,宣武康怀英坐镇陕州,正在催运补给,以防西川!

荆南赵氏兄弟在邓州大展神威。一战大败杜洪、马殷、雷彦威,杜洪授首、马殷逃奔河南,雷彦威被东逃窜,臣服淮南。一个新的割据势力出现在了荆南,天下震动!

因为赵氏兄弟向淮南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吴王杨行密得以抽出兵力,李神福和王茂章各统一军,分别屯于寿州和楚州,竟有北伐之意!

不需卢龙再去串联,天下藩镇竟然自觉不自觉间。形成了对宣武的联合讨伐之势!这一连串消息从高明博口中报出来,喜得李诚中等人兴奋不已。

张兴重迫不及待问:“究竟怎生回事?西川王建不是朱全忠的盟友么?怎么进兵山南了?赵氏兄弟在荆南起兵的事情某等知晓,却不知竟然一战而定荆南,这下子可有朱氏小儿的苦日子了!嘿嘿!对了,吴王到底怎么回事?去岁刚和朱氏小儿达成了密约,怎么就翻脸了?似乎吴王还有家中子侄在宣武手中为质吧?他也顾不得了?”

高明博道:“蜀王打的旗号是相助梁王平乱,说是要替梁王讨伐赵氏兄弟,但天下皆知,一旦西川兵进了山南。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退出去了。至于淮南,却是不太知情。不过咱们派往宣州的细作回报,九月间时,朱延寿、安仁义叛乱。后为淮南大将王茂章、李神福合力剿灭。调查统计局猜测,此事或与宣武有关……”

……

绛州,临时行在。

梁王铁青着脸,眼珠子瞪得如铜铃一般。望着堂上众人,肃杀之意直冲霄汉。

堂下趴伏一人,四肢颤栗。哆嗦着不停磕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良久,梁王终于从鼻孔里哼出一口浓重的浊气,挥了挥手,冷然道:“拖下去,砍了!”

两名军士虎狼般闯上前来,拖着堂下之人出了节堂,那人哀嚎一声,竟是连抗辩一句的力气都没有,就被拉到门口直接枭首。

事涉袁象先和蒋玄晖二人,梁王帐下文武无人敢上前求情。对袁象先和蒋玄晖素有赞誉的敬翔和李振更是垂首而立,不去碰梁王的霉头。

不知为何,袁、蒋二人竟然吃了熊心豹胆,为谋一些私财,竟然敢擅做主张,挑动淮南内乱。要是真个挑成了也罢,可朱延寿和安仁义俱都身死宣州,不仅没有成事,反令吴王知晓了其中内情。如今梁、吴刚刚达成一年的盟约已被彻底撕毁,淮南兵已经屯集北疆,随时可能直捣宣武腹地,值此多难之际,却让宣武如何应对?

敬翔低头沉思,心里揣测其中是否别有内情?一会儿又怀疑是否袁蒋二人之所以如此任意妄为,全因之前自己对他们赞誉过多而导致自信心膨胀?

李振则是心头有愧,暗自着急,心里琢磨着议事之后赶紧遣人回一趟汴州,速速将那两箱金锞子分还给袁蒋二人,无论如何须得赶紧撇清关系。

所有人都在等待梁王对袁蒋二人的处理决定,一时间堂上鸦雀无声。

梁王独坐帅案之后,额头青筋暴起。虽说杀了这个袁象先派往淮南挑事的心腹,却始终压抑不住满肚子怒火。其实这件事情要放在平日里,事机不成也无所谓,吴王杨行密翻脸就翻脸,宣武何时就怕过淮南?

可眼前却不同啊,自从太子跑到幽州之后,自己非但没能达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夙愿,反而惹得天下藩镇群情愤慨,放眼河南四周,卢龙、河东、平卢、凤翔、荆南,全是自己的敌人,曾经以为的铁杆盟友王建都在蠢蠢欲动,再加上一个淮南,这叫梁王如何不头疼?再凶猛的老虎,也架不住群狼撕咬不是?

该死的袁象先,该死的蒋玄晖,真会挑时候啊!

梁王很想狠下心来处理袁蒋二人,可是,再一琢磨,还真没法下得去手!袁象先是自己的外甥,素来善讨自己欢心,袁氏又是宋州豪族,是支持自己立身的重要支柱,动了袁象先,不说感情上过不去,光是河南众豪门是否还会支持自己,就得重新掂量掂量。至于蒋玄晖,那是自家乡党,是少时起便于微末之间跟随自己从军的好弟兄,真要杀了他,如何向老部下们交代?

反过来再一想,抛开二人求财的私心不提,煽动淮南内乱,怎么说也算不得大过,若是前两年间,甚至还当论功。只不过,现在可真不是时候啊!

梁王内心里反复纠结,其实已经不太想追究袁蒋二人之过了,这份心思节堂上众人都慢慢领悟过来。敬翔和李振都在琢磨着怎么帮袁蒋二人转圜之际,建武军节度使朱友宁在旁边插言道:“叔王,其实此事也没什么大罪过,淮南若敢兴兵,咱们扫平了便是。叔王也不必太过苛责他们,某以为他二人大抵不过是为求财罢了。听说此二人在河北之时,便擅长营生,也曾为咱们宣武得过许多战马,叔王念在他二人有功,便饶了他们这一遭罢。”

这话一出口,敬翔和李振心里都是大惊,暗道朱家子侄果然都是心狠手辣之辈,也不知袁象先和蒋玄晖哪里得罪了朱友宁,竟遭此人落井下石。

果然,梁王奔来还打算宽宥袁蒋二人,听了这话后却脸色沉了下来。朱友宁这话听上去是在为袁象先和蒋玄晖开脱,实则是提醒梁王,这两个家伙为了谋财,当年就曾经与卢龙私下里沟通,这次挑动淮南内乱的事情,说不定和卢龙那边也有些关系!

梁王闷声道:“少说这些捕风捉影的事!”

朱友宁躬身应道:“是。”

敬翔和李振心中暗叹,袁象先和蒋玄晖今番要遭难了。

梁王摆了摆手,又道:“暂且不说这些腌臜事,先说说究竟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兴绪,你先说。”

李振低头想了片刻,理了理头绪后道:“如今局面确乎有些危险,但咱们自己个儿不能乱。淮南杨行密虽有北寇之心,但某以为却非急务。淮南兵少,又向习水战,若是果然北犯,只消令宽仁将军和峻葔将军严加防范便是。”

杨师厚和李晖二人的统兵才能,已经在去年直捣宣州一役中有所证明,二人如今也成为了宣武军中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李振说他们能够顶住淮南兵的进攻,并非虚言,这是节堂所有人都承认的公论。

“除了兵来将挡之外,咱们还需知道,淮南自来便与吴越不睦,双方争战已近十年,其仇怨不亚于咱们与河东。只消殿下修书一封,送与钱镏,与其相约共同攻打淮南,想必钱镏没有理由不答允。哪怕钱镏并不真个出兵,咱们只需将此事宣扬开去,杨行密知道了之后,恐怕就不敢兴兵北犯了。如此,则淮南无忧。”

“再说淄青。有通美将军坐镇兖州,平卢军不可能有西顾寸进的机会,唯一可虑者,只在卢龙骑兵。前些时日,咱们派往淄青的骑兵败了,不过此为以少击多之故,非战之罪。只需知会通美将军,咬牙顶上三个月,待秦州下一批战马长成之后,淄青战局便可大大缓解。”通美是葛从周的表字,葛从周的军事才能不需解释,由他领兵,足可托付一方。

“至于西川王建,某以为,且放他入山南与赵氏兄弟争斗也好,如今的关键不在山南,不在淄青,不在关内,更不在淮泗。三晋之地自古为表里山河,坐拥天下形胜,只要一战而定河东,咱们宣武才算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其余诸藩皆不在话下。”

第七十三章转折(五)

ps:感谢eagle周兄的打赏,感谢大尾巴鹰、复方醋酸、floeberg的月票鼓励。

李振的一席话条理十分清楚,各处应对都有方略,说得众人都是不住点头。

梁王赞道:“不愧是某之肱骨!”然后又问:“然则河北如何?”

李振道:“河东为近忧,河北为远虑,目下只能先顾近忧,待扫平河东,再做进兵河北的打算。”

梁王叹道:“难道就容许李诚中猖獗下去?”

众人默然。

卢龙这两年迅速崛起,李诚中不仅收复了整个河北之地,还到处出兵招惹宣武,淄青方向能够见到卢龙军,河东方向同样能见到卢龙军,而且听说卢龙还在秘密联络吴越和凤翔,到处挑动是非,弄得梁王常常顾此失彼,极为令人讨厌。

之所以到现在没有出兵河北的打算,除了实在顾不过来外,地形所限也是重要原因。河北地势平坦开阔,对骑兵作战极为有利,想要抗衡卢龙骑兵,就必须集结一支至少能够与之相持的骑兵。光化年间,为了对抗八千霸都骑,梁王几乎把家底子全掏出来,也才拼凑出四千骑兵。如今地盘大了,树敌多了,再想像当年那样拼凑骑兵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必须依靠兵力优势作战。当年宣武军还能找到魏博、成德之流带路党,现在整个河北都在卢龙治下,这需要多少兵力往里填?虽说宣武还控制着相州、卫州部分地区,算是在大河北岸打下了钉子,但十多万、甚至二十万大军的渡河,又该怎么去组织?而一旦过河,更大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怎么样隔着这条大河保证数十万大军的供应?

上述问题光是想一想。就足够令人头疼。梁王开始后悔起当年没有一鼓而下幽州了,若是当时能够彻底扫平河北,哪里会出现如今这么多问题?可是……当年放弃河北攻势而抽兵西入长安的策略,又能谈得上不好么?宣武稳坐天下藩镇霸主的交椅,可全是因为当年的那次选择啊……

梁王皱眉苦思,堂下鸦雀无声。他的头绪又开始混乱了,于是再次望向诸文武,希望能够听到更好的建议。

只是就连李振都没有什么好计策,别人又能相处什么点子来呢?梁王扫视节堂上的十多名心腹文武,最后看向了敬翔。

“子振。孤也知道,如今顾及不过来李诚中小儿,但孤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却不知子振何以教孤?”

敬翔心念电转,他其实已经心有所得多日了,而且方略近乎成熟,只因为怕触怒了梁王,便始终藏在心里,一直找不到机会进献。如今看来,这会是一个好机会么?

“哦?子振似有所得?且说将出来,不要有顾虑!”梁王期望的看着敬翔。

敬翔咬了咬牙,心头一横。终于开口了:“殿下,却不知殿下是否有效齐桓之意?”

“齐桓?”梁王讶然,注视着敬翔,等他解释。

“不错。正是桓公。”话既然已经出了口,敬翔便不再犹豫,目光炯炯。回视梁王。

春秋时,公子小白继齐国第十五任国君,是为桓公。在齐桓公的统治下,齐国逐渐强盛,后来以“尊王攘夷”的旗号,会盟诸侯,成为史载中的第一位霸主。

梁王虽然起自黄巢乱军之中,但并不是个没有一点学识的大老粗。祖朱信、父朱诚,都在村中私塾担任教师,以教童子儒业为生。朱全忠幼时便受父亲熏陶,识字读书,长成后虽然成了市井泼皮,但却与其他泼皮不同,是个有文化的泼皮。因此,齐桓公的故事他一听就懂。

敬翔让他效桓公旧事,并不是说让他学习齐桓公内修政治、外伐夷狄,也不是说让他去争当所谓的诸藩霸主——宣武早就是了,不需要再去争取。敬翔的真正用意是点醒他,让他暂缓谋朝篡位的心思,用天子的名号,将天下藩镇团结起来,稳固宣武当前的地位,扭转四处交战的不利局面。

怎么样团结天下藩镇?会盟天下诸侯,效桓公尔!要做到这一步,首先是要尊王,重新树起李唐皇室的旗号;其次是要真正推行“效战国”之策,将土地分封出去,承认列国之治。只要完成了这两步,梁王相信,宣武当前面临的困境立刻就能够得到扭转,四战之地也再非负担,反而能够成为“四通之地”!

能够成为一国之君,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如果不是梁王还梦想着称帝,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选择。试问天下,有那个藩镇能够挡得住如此诱惑?

眼见梁王沉默不语,敬翔加重语气道:“效桓公旧事,会盟诸侯,还可北伐夷狄!”

这句话,令梁王更加砰然心动。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尊的是周天子,攘的是夷狄。北击山戎,难伐楚蛮,最终成就一代霸业,号令所向,诸侯无有不从。谁敢不从,就召集天下诸侯打谁!

让梁王心动的是,所谓夷狄,眼前的河东不就是其中之一么?众所周知,晋王李克用本姓朱邪,为沙陀人,除了晋王本人以外,河东大将中至少一半都出自沙陀。沙陀又名处月,为西突厥一部,再往上追溯,河东大将们都是匈奴!

“怎么做?”梁王大感兴趣,向敬翔问策。

“大封天下,会盟东都,北伐河东!”敬翔十分郑重的吐出了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虽然很短,却意味着宣武的策略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对于天下形势的影响,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敬翔的话音刚落,没等梁王有所表示,节堂内的诸文武立刻群情涌动,一片哗然之后,人人脸露兴奋之色。

朱友宁带头,第一个躬身进言:“叔王,敬相所言极是,某附议!”

氏叔琮是第二个响应的:“某附议!”

接下来是朱友恭、张归厚等等大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