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七十六章转折(八)

ps:感谢老马的天空,冷雨洗春秋,无风而翔的月票。老婆出院了,最近更新不稳定,大家多多保函。。。。。。

李振没有舌战西川群臣之意,他等待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他不再绕来绕去,于是直奔主题。

“某家王爷意图重奉天子威权,行效战国之策!”

又是一句令满座皆惊的话语。

“效战国”由来早已,一百二十年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分别称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始开“效战国”先河。虽说“四国”刚立两年,就在天下群讨声中灰溜溜撤号去国,但这一苗头却从此隐藏在了天下武人的心中。

黄巢之乱后,武人们的权势越发不可控制,天子李晔虽然做过恢复中央权威的努力,但很遗憾的搞砸了。朝中部分重臣为了延续李唐天下,于是重提此事,希望至少能够保住李唐天下共主的地位。天子于消沉之中默许了这些朝臣的提议,于是吴王、越王、梁王、燕王、蜀王相继出现,实际上已经是开启了“效战国”的方略。

但宰相崔胤并不同意,他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李德裕那样的权相,与天子坐而论道,恢复政事堂的权柄。于是“效战国”之策在艰难中徘徊,一直拖到天子为中官所挟,西狩凤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子虽然已经成了傀儡,但大唐三百年统治下来,李唐一直就在人们心中。试问天下,有几个人有真正的谋朝篡位之心?又有几个人有谋朝篡位的实力?以大义之名,披着合法的外衣成为所有人承认的一国之主。这又是多少人的夙愿?

成为一国之君,能够开社稷、守宗庙,可以合法的定官爵、收甲兵、纳赋税、专刑杀,这是多么的诱人!从此以后,为君授臣,从此以后,世代相袭,从此以后,位列史传,这又是何其美妙的事情!

一时间。蜀王呼吸凝滞,举着酒盏的手腕都在隐隐颤抖!

宴中众人俱都失语,出现了片刻的冷场。继而又一片哗然,许多问题被连续不断的抛将出来。

“果真?梁王要效战国?”

“西川如何立国?国号为蜀?”

“陛下怎么说?是陛下的意思还是梁王的意思?”

“诸藩怎么说?”

“河东会答允么?卢龙呢?平卢呢?凤翔呢?”

……

李振微笑举箸,慢悠悠的吃着菜肴。

等喧哗声逐渐消去,节度判官冯涓开口问道:“李观察,此非儿戏,可作得准?”

李振点头:“自是准数,若有虚假。李某天厌人弃。”

“此次分封,共有几家?怎么分封?”

“以都畿为天子所享,供养太庙;其余各道,封国建极。”

“可否细为解说?”

李振放下盏箸。直指西川众人最关心的问题:“剑南道、山南西道立蜀国,蜀王殿下从此后,为蜀国国君!”

“然则陇右和山南东道……”

李振笑道:“冯老何求之多?有两川之富庶、山南之屏障,已可护宗庙万世了吧?”

冯涓干笑一声:“呵呵。某只是想问问梁王的意思罢了。”

李振道:“陇右及邠水以西之关西各州为岐国,山南东道为楚……”

冯涓打断道:“赵氏兄弟?”

李振点头:“某家王爷欲请天子旨意,封赵匡凝为楚王。”

冯涓抬手。示意懂了,让李振继续。实际上李振没有说完,梁王的意思是让赵氏兄弟退出山南东道自襄州以北的地区,这块地盘准备封给梁王的铁杆死忠马殷,让他建国为荆,以为蜀、楚和宣武之间的缓冲。作为回报,梁王答允赵氏兄弟,将岭南道以北的六州之地划入楚国范围。

当然,这些都是宣武自家的意思,一切还要看赵氏兄弟愿不愿意,不过以敬翔和李振的判断,这么大的诱饵,不愁对方不上钩。

李振继续道:“岭南道之南及黔中道,以封州刺史刘隐加镇海节度使,赐爵彭王,许其立国,国号待定;以琅琊王王审知晋闽王,于江南西道之福、建、泉、漳、汀诸州立国,国号待定;江南东道北部各州,许越王钱镠立国为越;淮南道、江南西道,许吴王杨行密建国为吴……”

“缁、青、密、登、莱诸州建齐,某家王爷拟为王师范请旨,晋爵齐王!如此,则缁青不战而定……”

西川众人都暗自点头,王师范起兵的最重要理由就是梁王不尊奉天子,如果梁王真的将都畿让出来供奉李唐,那么这条理由就不成立了;再加上让王师范一越而为国君,确实有极大可能与宣武罢兵。

“河东呢?河北呢?”王宗佶在座中追问,这两家才是梁王行“效战国”之策最大的变数,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让此策流产。

李振笑道:“晋阳以北立晋国,以晋王李克用为国君;晋州左近四州立郑,加李嗣昭为郑王;泽州、沁州、仪州立韩,加李嗣源为韩王。加李承约魏王,赵霸为赵王、高行周冀王”,各分河北之地;李诚中以幽州为界,据其北地而为燕王。”

蜀王以下,西川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梁王这是要各个击破啊,分明是与晋王、燕王势不两立了。不过这一招也十分歹毒,很有可能成功。

“然则河南之地,梁王欲立国为梁了?”蜀王幽幽发问。

“非也,非只河南,宣武控制之地,皆为大梁属地。”

蜀王点头,想想也是,梁王自家不占尽好处,怎么可能主动行“效战国”之策呢?

“何时大封天下?”

“梁王欲于东都会盟天下诸藩,就定在四月初一。届时天子将祭天地、告太庙,于乾阳殿大封诸侯。还望蜀王殿下参加盟誓,以定天下之秩!”李振说罢,将梁王亲笔所书、邀请蜀王东都会盟的信件呈上。

蜀王展开细看,沉思不语。

李振知道蜀王担心什么,因道:“殿下勿虑,为示尊奉天子之意,某家王爷必将归还都畿于上,各家国君均可带兵入洛阳拱卫。为显示诚意,某家王爷只领牙兵万五驻洛阳。”

再往后,就不需要李振再说什么了,剩下的事情,西川众人肯定要私下计议。接下来的宴席索然无味,众人都没什么兴致,草草了事。

李振回到馆驿后,以厚礼拜望唐道袭、王宗佶,两人都表示将竭力劝谏蜀王。他还想走走杜光庭、冯涓、韦庄、张格等人的门路,但这几人都爱惜羽毛,只说暂时不方便见面,待迟些时日再说。

李振也不勉强,他相信自家这边抛出的条件绝对诱人,蜀王不可能不答应,他也知道蜀王的忧虑在哪里,不过自己代表梁王显示了足够的诚意,相信蜀王有很大可能会前往东都。

毕竟这是千年以降之大事,受天子封建、与诸侯会盟,如此旷世大典,谁都不愿错过。

李振优哉游哉于成都闲住了六七天,逛了市集、拜了宫观、赏了雪景、购了蜀锦,终于等来了蜀王的再次召见。

这一次的召见更显隆重,蜀王以下、西川数十文武都到齐了,蜀王亲自降阶而下,将李振迎入郡守府,把臂相谈、言笑不禁。

李振知道,此事成了!

蜀王当场宣布,将于三月初一启程赶赴东都,朝见天子。他还请李振转达向梁王的致意,并希望与梁王结兄弟之谊。同时,蜀王略显歉意,向李振道:“不是孤信不过梁王,但如今兵荒马乱,他们都不放心孤只身上路,故此只得带些亲卫前去,还请李观察替孤向天子和梁王致歉。”

李振暗道“信你才怪”,口中却连称“无妨”,又与唐道袭、王宗佶等人商议了蜀王的大致北上路线,即由房州北上,过均州而入洛阳。驻守房州和均州的宣武军到时候要让开这条路,至少退出三十里外,以免两军产生误会。

李振说,到时候蜀王进入都畿之后,宣武将提供五千人的粮秣供应,以示梁王的诚意。蜀王到底带多少兵进洛阳,宣武方面无法估测,但想来绝不可能只有五千之数,只不过宣武不会冤大头到承担所有北上军队的粮草,因此抢先提出来,就是告诉西川,你们带多少兵来洛阳,我们不管,但我们只提供五千人的吃喝用度,其余自备。

李振在西川停留到正月底,然后满载着西川的特产,着着急急回返绛州。他此行出使西川,可谓来得急,走得也急。之所以着急回去,是因为心里有一只野兔在上蹿下跳。走的时候,梁王刚定下天下藩镇的封国大略,也许说不准回去之后,宣武帐下各文武的封国方略也出来了呢?

也不知自己会封为什么?王爵李振是不去想了,就算封国,也不会以王爵封国,更多的可能是以公侯伯受封。不同的爵位受封的土地是不同的,其中的相差也许在十倍之计,李振不贪心,能得一郡之地,他就满足了。

但愿能得郡公之位吧,如果是国公当然更好,既便是县公、县侯或者县伯,也是不错的……李振憧憬着,回归绛州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第七十七章转折(九)

ps:感谢七款兄的打赏,弈风兄的月票。

二月中,李振赶回了绛州。时逢河东大雪,无论晋州也好,泽州也罢,都无法大规模用兵,故此河东军和宣武军的没有发生激烈的交战,战线一直维持在绛州和泽州左近。

这场大雪为宣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梁王的紧急召唤下,来自河南的援兵相继进入上述两地,绛州兵力达到十五万,泽州也几近五万。

在李振出使西川的这一个多月里,宣武军除了调整兵力部署外,还在敬翔的主持下拟定了即将颁布的爵位制度,等李振回到绛州后,梁王帐下文武们个个喜气洋洋,整座绛州城重新焕发了生机。

事实上,李振还未抵达绛州,便接到了麾下佐吏向他急送而来的诏书草本。这是有关梁王将来立国后所施行的爵位颁布诏令,当然,现在梁王还没有立国,所以诏令只是草本,不过这本诏令已经算是成型了,只待立国后便可颁布。

李振边走边看,看完后对这套爵位体制已经堪称熟悉。

在即将成立的梁国,梁王之下爵位共分七等,分别是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县子和县男,基本上沿袭了唐爵制度。

所不同的是,唐爵九等,其中的亲王、郡王不在此列。梁国本身也是大唐的封国,梁王就是亲王爵(也称嗣王),一国无有二主,故大梁只有一个王,不设其他王。唐爵中的开国县子和开国县男则去掉了“开国”二字,意思不言而喻,此两等爵位只食封邑而不之国。

故此,梁爵中真正能够之国的就是五等爵——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其中,国公与开国郡公可封一州(郡)之地。国公只封朱氏,开国郡公可封外姓;开国县公可封一县之地。上述三爵,均可世袭,是真正的封国。

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可封一县之地,也可之国,但不得世袭,得爵者逝后将封国缴还国君,子嗣袭爵每代降一等,两代之后无封爵。

李振看完之后,便即明了。他觉得自己或许能得县公之位,至于郡公,则需要努力争取。回到绛州后,他立即向梁王缴令,将出使西川的一应事宜禀告梁王,其中自然不乏褒奖自己功劳的言辞,目的就是一个,争取郡公之爵。

二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往各路藩镇的使者陆陆续续回到了绛州。他们带回来的消息令整个宣武军高层都感到振奋莫名,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效战国”之策得到了天下藩镇的热烈响应,此策之颁行基本已成定局。

三月初一。沸沸扬扬的宣武军大议事在绛州召开,凡是能够赶来的文武,都亲身而来,不能赶来者。如葛从周、杨师厚、贺德伦、张存敬、李晖、李思安等,也派出身边的心腹幕僚前来参逢。

梁王行在于三月初三初步宣读了内定的封爵诏令,当然。要正式颁布,还需立国之后。

在这封诏令之中,将宣武众文武一一封爵,可谓皆大欢喜。

得封国公者,郢国公朱友珪、均国公朱友贞、康国公朱友孜,皆为梁王之子。安国公朱友宁、广国公朱友谅为梁王亲侄。

得封郡公者,敬翔、李振、朱友恭、氏叔琮、葛从周、康怀英等。得封县公者,裴迪、张存敬、贺德伦、杨师厚等。

得封县侯者,李思安、李晖、王彦章、王晏球、张归厚。其余县伯十数人。

县子和县男二爵此次不曾言及,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故待立国之后再予颁布。

李振回到自家寝舍,便命人去取天下山川舆图,但被告知此图已被借光,画师们正在加紧赶制,可见如今舆图之抢手。好不容易等了两天,李振终于得到一幅舆图,也不管上面油墨未曾干透,连忙展开细看。

卫州……卫州……卫州在这里,李振手指点在卫州,重重地在上面戳了一下,然后围着卫州周边划了一圈。

封国二百里!

卫郡公是李振未来的封爵,作为郡公,他未来的地盘将是整个卫州,这也意味着,他将来会是卫国的开国之主。

李振重重的将身子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浊气,感觉身体飘然欲仙,那份畅快妙不可言。他又盯着舆图开始琢磨,国都是定在卫州城好呢,还是在共城好?卫州城作为郡城,更加繁华和宏大,但却在卫国边境附近——李振已经以“卫国”称呼卫州了;共城虽然不如卫州城,但却在卫州中央,更加安全。

考虑来考虑去,他都没有定下来,决定向袁象先问问情形再说,于是提笔修书一封。袁象先和蒋玄晖事涉淮南内变一事,虽说梁王至今没有惩处的决定,但李振知道,这是梁王想要暗地里搞清楚二人是否与卢龙有所牵连。想到这里,李振又犹豫了起来,这个时候给袁象先写信,无异于授人以柄。于是他又将书信烧了,决定将来有机会再亲自跑一趟卫州,实地了解情况后再定国都,反正也不急于一时。

李振忽然长身而起,又趴在舆图上找寻陈州的位置,虽然陈州他很熟悉,但依旧再次看了一遍。

同样是封国二百里,敬翔所获得的陈州却与李振有所不同。陈州紧邻汴州之南,是宣武军控制下的腹地中央,物产富饶且不说了,关键是位置紧要,可谓肘在腹腋之间。李振慢慢品味着其中深意,暗自点头又摇头。

将丰饶的陈州划出来给敬翔立国,想必梁王自家也是肉疼得紧,按照这次封国的情形,大部分宣武重臣都在河南之外受封,直白一点说,就是他们的封地还不在宣武手中,或者说正处于交战之地,并不完全在宣武手中。比如李振自己受封的卫州,就在宣武军和卢龙军的对峙战场上,又比如氏叔琮封地绥州的大部分,至今还在河东控制之内。

想要真正之国,还必须打下来再说。这种分封方式,是梁王鼓动手下文武将官效死的最好诱饵。等到封国诏令一下,想必氏叔琮会拼死攻打绥州,而李振自己,都有了亲自向梁王请兵北上的念头,他现在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将卢龙军赶出卫州了。

因此,梁王封国敬翔于陈州,既可看出对敬翔的信重,又暗藏着对他的戒心,如果敬翔有什么异心,大军随时可出汴州,一战而定之。就李振自己而言,让他选择的话,他宁愿离汴州远一些,比如现在的卫州就不错,如果能再远些当然更好。不过也不能太远,太远了,得不到宣武军的庇护也不安全。想到这里,他又对当日节堂上自己对行“效战国”之事不发一言而感到庆幸了。

……

关内,岐州南,陈仓。

屯军于此的凤翔牙将郭启期正在帐中议事,大帐内十多名军将不发一言,木然立于两侧,帐下跪着两名凤翔小校,不停磕头求饶。

郭启期冷着脸,待两名小校求饶完毕,方道:“某已于出征前言明军法,有懈怠慢军者,杀无赦。你二人不必多言了,俯首认罪就是,至于家眷,足可放心,某必请命于殿下厚待之。”说罢,挥手令刀斧手拖出去斩了。

凤翔军论个人武勇,其实足堪一战,但这群兵痞太过油滑,不听军令者比比皆是,天复年间连番惨败于宣武,主因便在于此。后来岐王接受郭启期的劝谏,着力整顿军纪,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这次郭启期领军出征,除了想要截断秦州与宣武间的联系外,还有着借机申明军法的用意。这两个小校等于撞到了刀口上,郭启期将二人斩首,正是为了警示全军。

斩了两个小校,郭启期再次重申军令,帐中将佐凛然奉命,效果非常好。他暗自点点头,正要宣布散去,帐外值星军士进来通禀,说是凤翔来使,送来急文。

郭启期连忙展开观瞧,立时一愣。公文由岐王府所发,加盖了岐王殿下的金印,还有岐王李茂贞的亲笔签押,做不得假。郭启期连看数遍,向来使问道:“殿下何意?”

来使回答:“殿下不曾说及,只说待将军回转凤翔后,有急事相商。”

郭启期叹了口气,出神半晌,摇了摇头,向帐下军将发令:“各军整理装束,明日启程,返回凤翔。”

两万大军出凤翔而南,在陈仓停驻了一个多月,却又莫名其妙原路返回,让郭启期百思不得其解。

他急速带兵返回凤翔后,缴了兵符,匆匆求见岐王。

“此行可好?”岐王问。

“还好,一切顺遂。已查明宣武借陈仓小道,暗通秦州,故此卑职已率兵截住陈仓,再有旬月之间,恐怕秦州张存敬便无法再支撑下去了。到时,咱们也可向晋王、燕王有所交代。只是不知何故撤兵,却是前功尽弃了……”郭启期疑惑的问道。

岐王呆呆地望着窗棂外正在落下的鹅毛大雪,过了良久,才在油灯的碎爆声中缓过神来,幽幽道:“梁王欲请天子令,行‘效战国’之策。来使言,关西诸州、陇右等地,由孤任处,可建岐国社稷。”

郭启期浑身一震,半晌无言,心里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滋味。

过了片刻,岐王又道:“四月初一,梁王与天下藩镇会盟东都,天子将祭天地、告太庙,颁布分封国事诏。还有一个多月,你去好生准备准备,到时率军护卫,孤要亲赴洛阳。”

第七十八章转折(十)

ps:感谢铁人兄、无赖缭乱的打赏,感谢我是大穷鬼的月票。

天佑二年三月,春风送暖,北地冰河解冻,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之年。

李诚中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七年,他煽起的蝴蝶翅膀终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年代的历史走向。按照原有的轨迹,天子李晔已经于去岁被朱全忠弑于东都,谥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皇九子李祚将登基,成为大唐最后一任皇帝;宣武军势力达到历史顶峰,具备了一镇而抗天下之势,过了三年,梁王废唐,建立大梁。

但因为李诚中的到来,一切都不同了。宣武或许可以称为诸藩之霸主,却仍旧没有达到一己之力而服天下的程度;天子李晔仍然在洛阳皇宫里活得好好的——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新立的太子是李祯,这个孩子在幽州过得不赖,天天都可以吃饱,而且吃得还挺好。

最后,梁王暂时打消了取唐自立的想法,历史上没有完成的“效战国”之策开始推行,也不知能不能延续住李唐的天下。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效战国”之策得到了天下藩镇的群起响应,整个大唐的武人们,眼睛都盯向了洛阳,心怀忐忑的期待着将于四月初一举行的天下藩镇会盟。

岐王李茂贞将兵马撤离了陈仓,秦州通往河南的小道解除了封锁,张存敬松了一口气;蜀王下令西川兵不得越过房州,山南北部地区的宣武守将们终于踏踏实实的睡了几天好觉;荆南的赵氏兄弟赶到了襄州城下,他们的到来并不是为了进攻襄州,赵匡凝派使者入城,商议北上的通道;淮南李神福和王茂章也从符离和下邳分别撤回了淮南,他们看到了宣武的诚意,宣武军将吴王二子杨隆演归还淮南。并重邀会盟,吴王已经在考虑派谁赶赴东都了。

除了上党地区仍在激战外,天佑二年的大唐可谓天下承平,就连对峙于绛州城下的宣武军和河东军都相互停止了挑衅,整整两个多月间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锋。

敬翔力主的效战国之策,除了将宣武从泥泞中拖回来之外,还带给宣武的敌人以沉重的压力。从二月开始,卢龙军高层便明显感受到了这一压力。

李诚中是头一次见到了来自宣武的使者,实际上这位使者并不是宣武臣僚,他只不过是宣武军从东都朝堂上随意指派的一个翰林编撰。使者的家眷被宣武军囚禁。条件是让他走一趟幽州,传告卢龙关于会盟东都的事情。

梁王告诉李诚中,将请天子令封国天下,李诚中可于幽州之北立燕国,建社稷、立宗庙。同时,梁王还“热忱”邀请李诚中于四月初一赶赴洛阳,参与天子昭告大典和诸侯会盟。这无异于宣武方面对李诚中的羞辱,河北之地被割去大半,这事搁谁身上也受不了。

张兴重、姜苗、周坎等卢龙高层勃然大怒。要求李诚中将来使明正典刑。来使很委屈,申辩说自己是被迫而来,此事实在与自己无关。

紧接着,李诚中接到了李承约、高行周和赵霸的陈情书。因为梁王分别向三人派来使者,允诺了魏王、冀王、赵王之位,邀请他们参与东都会盟。也许宣武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在卢龙军的体制下。上述三人调不动一兵一卒,这样的分封与玩笑没有什么分别;又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