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大半年来对李诚中嘴里不停蹦出来新词早已习惯,便不以为意,只不过这个所谓“宣传科”究竟是什么根底,他打算下来之后再好好问问。

能够得到“科员”这个官职,宗亮心里大喜过望,他知道“科员”是冯司士手下第一批文吏中的佼佼者,是准备大用的人才,自己如今能够名列其中,表明他终于摆脱了市井,正式步入柳城的“庙堂”,将来在柳城的仕途必将一片广阔。

一干“降臣”都是羡慕不已,吴中佐更是哀叹连连,他已经琢磨过味儿来了,敢情这位李将军就是个大老粗,自家今天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知如此,何必耍文,若是也如宗亮一般来点市井言辞,这“科员”一职,哪里还轮得到别人?

只听李诚中又小声问冯道:“刚才那个吴中佐如何?”

冯道回答:“此人学富五车,熟读经史子集,尤擅法典律令,可叹胡人不会使用。”

李诚中道:“我刚才听他说话,似乎是这么回事。干脆成立一个法律科罢,以他为科员,可道你看如何?”

冯道微笑,点头称善。

吴中佐今日心情大起大落,由落又起,沮丧中忽见仕途又重新呈现眼前,顿时激动得无法言语,只觉李将军果有识人之明,可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将军也!”

第三十一章营州经略(三)

这书终于有了第一个执事,谢谢猪猪的厚爱!

————————————————————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诚中在营州“得道”,他身边的部将从属必然相应的纷纷升官加爵。这也是藩镇中默认的军头制度,同时也是军头们能得部下效死的直接驱动力。否则主官拼死拼活一个人累,没有旁人襄助,再牛比的穿越众,再能开金手指,也是注定扑街的命。

对一心一意扑在民政上的冯道来说,在他打定主意随李诚中出关闯荡的那一刻起,便逐渐打上了李诚中的烙印,当然,他身上同时也有刺史张在吉的烙印,是张在吉征辟并启用了他。冯道在为李诚中处理民事政务上可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让李诚中能够抛开繁杂而琐碎的事务,全身心投入到军队建设上。

经过大半年的磨砺,年轻的冯道也逐渐展现出了性子中的沉稳,在与最底层百姓的来来往往中,他对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需求更加理解,行为方式也更为变通,在与李诚中的同甘共苦中,两人之间的友情逐渐加深的同时,相互间的配合也熟稔有余。

作为李诚中身边的唯一一个文官,冯道在论功行赏中自然排在了第一。

冯道的正式官职是平州刺史府六曹之一的司士曹,这个官职如果在太平年间,应该为七品或六品,但在这个乱世之中,朝廷对官职的封赐已经成为了一种荣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藩镇属官的品阶早已与往日有了天壤之别。

强势一些的藩镇,封赏部属官阶之时,可以同时向朝廷行文讨要,朝廷也不敢批驳,比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或者宣武节度使朱全忠。还有一些与朝廷相距较远,或者与朝廷有过明显不合的藩镇,便只能在自己的职权下封官,因为他们向朝廷讨要官职的公文,一般会被政事堂拖延下来,往往无疾而终,比如西川节度使王建,还有就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刘仁恭为儿子刘守文讨要义昌军节度使官职的时候,朝廷不是很爽快,当时刘仁恭为此曾经谩骂过天子,因此两边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刘仁恭向长安讨要官职的公文都会被拖延很长时间,到了后来,不是特别需要的官职,卢龙方面就不会去触政事堂的霉头,这也直接导致卢龙辖下各官的官阶不是很高,绝大部分只能在节度使本职范围内解决,一般不会超过五品。

周知裕的四品宣威将军和张在吉的兼职营州刺史就需要长安政事堂批复,但他们收服营州的大功在那里摆着,政事堂诸位相公也不至于厚着脸皮硬撑着不给,只不过批复必然要晚到数月,当然卢龙军全镇都不在意,他们已经自己默认了这次升迁。

基于以上原因,冯道的平州刺史府司士曹仅为八品小官。

冯道的功绩是看在李诚中眼里,记在李诚中心里的,他还记得当年曾经答允过冯道,要帮助他成为营州刺史,因此,李诚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冯道一步步攀升而努力。

节度府在这次营州重置的调整中默认了平州系对营州的统辖权,任命张在吉“兼知营州诸军事”,可在平州内部,无论周知裕也好,张在吉也好,都很清楚营州到底谁说了算,对于营州刺史府的组建,必然要征询李诚中的意见,这种“征询”更带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意味在里面。…;

李诚中回来的时候,在平州刺史府待了一天,与刺史张在吉讨论的重点便是新营州刺史府的构成。在谈论这个问题的之时,李诚中对张在吉显然没有对周知裕那么客气,语气依然恭敬,但态度却十分鲜明——营州是我李诚中的,营州刺史府属下的官吏当然由我李诚中来举荐!

这个年头,有兵就是王,对于李诚中的营州,挂名刺史的张在吉显然很懂规矩,他只做了一项任命,即任命冯道为营州刺史府长史,官阶正七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诚中付出重大代价,他答允每年上缴平州刺史府钱三万贯、牛二百头、羊两千只。

当然,李诚中也不是没有所得,契丹人不重农耕,这一年里整个营州的田亩都处于需要重新复耕的境地,所以他和张在吉达成了协议,即以钱两万贯、牛两百头、羊三千只的代价,购买了一万多石粮食,其中包含一千石种粮。按照每人每月半石的耗粮数,这些粮食可以养活一万耕农两个月,若是佐以羊肉混合,可以让一万耕农四个月不用为吃饭发愁,为营州的复耕打下重要的基础。

此外,李诚中又花了一万贯,购买了大批锄头、斧子、镰刀、犁具等,这些都是冯道指定购买的物资,李诚中现在有钱,买起来毫不吝啬。为了满足李诚中的采购,张在吉组织大批工匠开始打造,预计将在两个月内分批送往柳城。

冯道对自己获得营州刺史府长史一职十分欢喜。长史本为幕僚官,即掾属之长,秦汉之际,丞相、三公等大员府中所置长史权势极重。唐制,上州或中州均设有长史一职,位在别驾之下,却已经没有了实权。但与刺史府中的长史所不同的是,边境大都护府中的长史,却又掌有大权,地位很高,有时甚至能得到举荐,直接出任节度使。天宝之后,大唐各都护府逐渐消亡,长史一职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可以说,长史之权可轻可重,视所属机构而定,营州本为都督军府,李诚中为冯道讨来的长史一职,实则是着眼未来。冯道现在是营州刺史府长史,名义刺史在平州,他就是大唐在营州的最高文官,实际代行刺史事。李诚中在白狼山时曾经答允过冯道,将来帮他登上营州刺史之位,如今也算完成了大半。

李诚中一回柳城,立刻和冯道商议起了营州刺史府属下架构和管理的设置。

对于李诚中从平州刺史府空手而回,冯道有些诧异。所谓空手而回,不是说他没按照与冯道的约定,购买粮食和农具,而是说他没有带回相应的空白告身。

“没有告身,就没有办法任命正职属官,难道将军打算让他们都在刺史府中为幕僚佐二?”

“不是,该任命就任命,如果我要回来一堆空白告身,乱糟糟的也没什么意思。”李诚中笑道。

“没意思?将军以为没意思,可别人不这么看。有官身和没有官身是两回事!”冯道有些不满意李诚中无所谓的态度。

“谁说没有官身?咱们当然要给他们官身。”

“没有告身,何来官身?”冯道问。话题又绕了回来。

“咱们自己来任命,自己来制作告身,何必非要从平州讨要?不就是一页帛纸么?到时候束手束脚,很多事情没办法处理。”

冯道气急反笑:“没有平州方面认可,咱们的告身就是违制的!莫非将军打算造反?”…;

对于冯道扣过来的大帽子,李诚中不是很在意,这年头,天下藩镇几乎都等同于造反了,只不过大家谁都不明说罢了。

“不是造反,我的意思,是在长史之下设立官职,这些官员挂名于长史府,而非刺史府,这样的话,一应任命和设置就不用跑去平州讨要了。”李诚中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的用意是想寻求一种体制外的体制。

“长史是无权任命有品阶的官员的,说到底,就算挂名在长史府下,还是幕僚佐二,没有品阶,没有出路,谁能踏实任事?”冯道耐心解释。

李诚中摇头,道:“可道还是没听明白。这么说吧,当官必备两个要素,一为权,二为职。现在营州咱们哥俩说了算,虽说是挂靠在长史府名下,但权力肯定能够满足。至于职位,也就是你说的品阶,这个好办,走军职便可。我是柳城军使,我有权任命军职,凡是我的任命,平州方面不可能不同意,走的只是一个备查的过场。无论文职还是军职,只要给他一个正式品阶,他就是朝廷承认官员,这就是他的出路。”

冯道呆愣了好半天,终于回过味来了:“权由长史府出,职由军中任免?”

李诚中点头:“就是这个意思。既然是长史府的幕僚,咱们就不必依照朝廷成例,因为长史府幕僚并不在朝廷官职体系内,为了避讳,咱们可以将这些官职和机构换个名字,这样的话,谁都说不出个不是来。”

冯道笑了:“你说的那个什么‘宣传科’和‘法律科’,是不是早就想好的?”

李诚中笑道:“正是。我的打算是,在长史府下设立幕僚机构,初步打算设立九个科室。即办公室、人事科、度支科、法律科、宣传科、农业科、工业科、商贸科、催税科。”

冯道悟性很强,想了想,问:“人事科就是司功和司士两曹?度支科和催税科是司户和司仓两曹?法律科是司法曹?工业、农业和商贸科又对应六曹中的哪一曹?办公室又是什么功效?”

李诚中道:“咱们不要去对应刺史府各曹,咱们就自己搞。”

冯道又问:“不作对应,节度府和平州的公文流转和执行怎么做?”

李诚中道:“一年内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节度府的钱粮催缴不会直接落到营州头上,至于上缴平州的那一份,我已经和张刺史谈妥,每年钱三万贯、牛二百头、羊两千只。”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三十二章营州经略(四)

李诚中苦心构思的营州管理体制,属于游离在朝廷常制之外的一种形式。从名义上来说,这套管理机构属于营州长史府的幕僚,与朝廷和节度府无关,一应权责都集中到长史本人身上,朝廷或者节度府需要联系营州事务的时候,全部由长史本人担待。而在实际管理营州的时候,则由长史府属下各科室来分别履行公权,承担官府职能。换句话说,这些人对长史冯道负责,而非对节度府和朝廷负责,也就是后世俗话说的编外聘用人员。

由于李诚中和刺史张在吉达成了协议,又因为他和周知裕的特殊关系,营州实施的其实是一种行政军事大包干的制度。在民事上,由长史冯道作为承包人,一应政务由冯道具体操办,每年的税费按照承包协议上缴。在军事上,由李诚中作为承包人,一应军务由李诚中打点,完成节度府和兵马使周知裕交办的任务。

冯道认真的思考着,在心里消化了很久,终于接受了这套古怪的体制。实际上这套体制是他无法拒绝的,因为赋予他的民事权力太大了,说白了,一旦这套体制运行起来,冯道就是营州事实上的最高民政长官。他甚至隐隐觉得,自己在营州的权力,比朝廷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共有的权力还要大许多。

“将军刚才说,这些官员的职级由军职中出?”

李诚中道:“没错。咱们所设立的这九个科室,初步定员为主任科员一人、副主任科员两人、科员六人……”

冯道笑了,插话道:“合九九八十一之数,是否有逾制之嫌?”

李诚中道:“纯属巧合,具体人数可以再议。科员的职衔为陪戎副尉,秩从九品下;副主任科员为陪戎校尉,秩从九品上,也可以称为副科长;主任科员为仁勇副尉,秩正九品下,也可以称为科长。”

冯道点头:“有了朝廷承认的品秩,他们也算有了官身,做起事来才名正言顺。”他实际已经看出来,在这套体制下,官员的品秩出于军职,而军职告身由李诚中来发放,李诚中实际将人事任免权牢牢掌握在了手中。当然,冯道内心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这是个军头当政的年代,作为营州事实上的主人,李诚中必须掌控一切,如果李诚中不这么做,冯道反而心中不安。

冯道算了算,道:“各科室人员还是再核定一下吧,以实际需要定员,可好?”

李诚中道:“这个你来考虑吧。咱们现在真正管辖的只有白狼山至柳城的土地,所以你这个长史府要代行柳城县令的职责。”

两人商议了一番,最终将长史府各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初步确定下来。

长史府增设副处长一员,秩别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以副手身份协助长史处理公务。

办公室为协调机构,负责上情下达和协助长史,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人事科负责考评官吏功绩、人事任免等事宜,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度支科负责拨付和调度财物,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四人。

法律科负责刑名诉讼,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两人,科员四人。

宣传科负责教化宣达,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一人。

催税科负责征税、加赋、派役,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两人,科员六人。…;

农、工、商三科各负责本业事,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以上共计四十六人。

冯道想了想,道:“现在某手下共有文吏一十七人,员额不足。”

李诚中道:“可以通过考试来征辟。先在这十七人中作一次简单的考试,分派出各人职责,然后在柳城全城内考试,征辟新的文吏。”

冯道皱眉:“将军打算开科考么?恐怕有逾制之嫌。”

李诚中笑道:“不是科考,咱们叫他‘营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

……

一天后,赶在南下进行“人口普查”的各小组动身前,李诚中和冯道联合主持了第一次‘营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考试地点位于营州都督府大堂之上,参加人员为冯道手下的十七名幕僚。因为时间仓促,考试只有两道策论题。其一为《试论营州军事》,其二为《营州民生解》,各限三百字内。两道策论都比较空泛,主要考察的是幕僚们对当前军事和民事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思辨推论的能力。

说实话,目前冯道手下的两派幕僚中,白狼山“科员”们作文章的能力显然比不上柳城“降臣”,无论辞藻还是语句,或者文章的结构上,都一塌糊涂。但李诚中和冯道关心的是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在这方面,白狼山“科员”们要占一些便宜,他们对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多多少少要更加熟悉。

当然,无论考试如何,李诚中和冯道都已经做好了全部确认及格的准备,也就是说,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具有相当的水分,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从程序上明确他们的长史府官员身份,同时验证一下长史府举办考试的能力,另外,作出适当选拔,对于其中的部分佼佼者,将授予副科长乃至科长的级别。

这十七人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有六人,分别是程奢、程岱、刘子旭、刘中佐、宗亮和高文允。程岱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程奢被任命为人事科副科长,刘子旭为度支科副科长,宗亮为宣传科副科长,高文允为催税科副科长。

刘中佐则因为在两篇策论中发挥出色,得到了李诚中和冯道的一致认可,被确认为考试第一名,授予法律科科长一职。这位柳城学问最为精深的读书人在接到“仁勇副尉”告身时,立刻回到家中,召集全家老小,含泪祭祖。

光化三年四月二十日,营州都督府门前八字照壁上贴出了营州长史府文告,宣布将于五日后举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凡有意者皆可报名。文告随后张贴在柳城各处,引起了全城轰动。

钱五常是幽州吴记商号的三掌柜,作为一个岁数不到二十五的年轻人来说,在家世毫无背景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吴记这么一个大商铺的三掌柜,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读过几年书,但经史不透,他的特长是算筹,账房中是一把好手,能够成为三掌柜,也是靠了这个本事。

钱五常在去年的商铺分号盘账中,查出了沧州分号的一笔大额出入,沧州分号掌柜们以坐支的形式悄悄隐匿了五千贯,这些钱是五年时间里逐渐套出来的,一点一点逐渐抽出,然后被几个掌柜瓜分完毕。沧州分号的账目十分混乱,钱五常在盘账中认真核对了库存,经过对比后找到了一处极为细小的误漏,由此揭开了沧州分号掌柜们集体瓜分主家财产的大案。他本人也由此荣升为幽州总号的三掌柜。…;

本来以钱五常的能耐,更应该专注于账房,可要想真正进入总号执掌核心账目,必须立下终身契约,这对志向高远的钱五常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东家对他的选择感到十分可惜,但又怜惜人才难得,最终让他从账目中脱身出来,改跑营生。

钱五常是第一次带队前来柳城,五驾大车,装了些盐、布等最基本的货物,这次主要是为了在商路重开之后的试探,看看关外营州如今的状况,为下一次正式开辟商路做准备。

货物十分好卖,他带领着车队刚到柳城城门口,便被一家王记商铺设在这里的货栈全部吃下,价格也很公道,令人满意。生意顺利完成的钱五常将商队一行安顿好之后,便离开了客栈,四处走动,看一看柳城风物。

信步游走在柳城街头,可见诸色人等,从衣着打扮上看,胡族较多。因为没有经历刀兵之灾,柳城诸项民生都很安定,商铺开门、货郎游走,大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随便选了几家商铺进去看看,发现胡人的购买力很惊人,货物的价格也较高。钱五常便旁敲侧听打探了一番,这才知道,原来平州军占据这里后,并没有抄掠契丹人财物,而契丹人的富有,则在于这些年的抢掠,尤其是对渤海国靺鞨人的抢掠。

钱五常没有兴趣关注于打仗的事情,他的关注重点在于,这里的买卖很好做,只要手中有货物,不愁卖不出去,因为胡人有大把的钱财、牛羊和山货,而缺乏布帛、盐、农器等日常的用品。于是他有点后悔刚才出手太早,同时他还准备明日就催促商队返回幽州,这次要多带一些货物,大大赚上一笔才好。

走到营州都督府门前时,他看到了张贴在八字照壁上的文告,于是停步。作为行商,关注官府的通告,了解民生治策,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他认真看了起来。

营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通告?这是什么考试?钱五常继续往下看,通告中对应考人员条件作了限制——能识文断字,然后又对公务员的职责进行了解释——办理公务的差员。公务即指官府差事。看到这里,他有些略略明白了,这是营州长史府在征募幕僚。接下来,则是公务员一经征募后的待遇,在列名的种种待遇中,钱五常吃惊的看到,三类不同等次的公务员均会被授予正式品秩,虽然是军中的品秩,但那也是朝廷认可的官身!

钱五常大是不解,左右看看,照壁前没什么人,只有一个跨刀的军卒在照壁前值守。犹豫片刻,他上前招呼:“不敢请教。”

“何事?”

“不知这长史府征辟幕僚为何能授品秩?这品秩是否为朝廷所认?”

“当然为朝廷正式品秩,授予品秩的是某家将军。”军卒回答很爽利,看来已经解答过不知多少次这种问题。

“哦,为何授予长史府幕僚品秩?”

那军卒笑道:“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么说吧,满营州算起,只有一个文官,就是咱们刺史府的冯长史,明白了么?”

钱五常一呆,随即恍然。他大感兴趣,问道:“既如此,便等于科举了?可这些公务员却又不是朝廷承认的官身,这科举又谈不上……”

军卒道:“某家将军说了,这不是科举,这是招募考试,但这些公务员也是有官身的,以军职出身,最低授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对钱五常来说,这是一件趣事,他弄明白后,笑了笑,继续沿街信步而行。可走着走着,文告上的语句越来越频繁的闯入脑海之中。

“不问人等出处……”

“识文断字……”

“授予告身……”

他猛然停步,迅速转了回来,将文告再次细看了一遍,却见考试日期正是今日,算算时辰,应当是已经开始了。他心中怅然一失,看了看值守的那个军卒,忍不住问:“某来迟了,却不知是否还可参加?”

那军卒想了想,道:“某帮你问问。”随即转身进了都督衙门,过不多时,他从大门出来,冲钱五常道:“快些,某问过宗副科长,他让你进去。”

第三十三章营州经略(五)

钱五常进入都督府时,看见中庭、大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