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泪水再也忍不住了,伏倒在崔氏脚下,哽咽道:“母亲,儿回来了,儿现在是大唐的官身了,母亲今后不用再受苦了!”

崔氏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如断线的珠子一般潸然而下,只是抱着高明博放声痛哭。自从燕郡和怀远军城相继落入契丹之手后,渤海国内便断了营州的消息,崔氏这一年来担惊受怕,也不知梦中哭醒了多少回,此刻乍然见到儿子完好无损的跪在自己面前,哪管他担任了什么官职,发了什么大财,只是不停的暗自念叨:“老天开眼,佛祖保佑,儿子还活着,儿子还活着……”

母子抱头痛哭一回,只哭得全家人都跟着抹眼泪。听到高明博说的那句“母亲今后不用再受苦了”,高尧义脸上就是一红,暗暗自责,高杨氏则浑身都不自在,眼瞟夫君的脸色,见他没有顾得上怪罪自己,才松了口气。

哭罢多时,高明博擦干眼泪,起身后又恢复了那个平日里冷淡肃然的密谍头子形象,手指押在一旁的十七郎,向张小花吩咐道:“将他绑了,好生看管,回头某有话要问。让大伙儿分作两班,甲胄兵刃不得离身,好生看顾好前院后门,以防不测!”

张小花躬身应道:“是。”

高明博又转向高尧义:“大人,究竟怎生回事,还请跟儿子说说,儿子或许能够替大人分忧。”

高尧义见儿子带来这些人迅速接令行事,凛然而遵,不免又是一番感叹,老怀欣慰之下,笑道:“九郎使得好部下。”他是带兵的大将,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行色间的杀伐彪悍之气。

高明博也不在意,这次带来的五十人中,调查统计局行动人员就有十人之多,都是接受过营州军新兵训练的,那几个行商所带的侍卫扈从也都是精挑细选的豪客游侠,真正打起来,谁也不惧。

高尧义郑重的将自己这个顶着大唐使者身份的儿子请入正堂落座,又叫过三郎、五郎、六郎等几个年轻人中比较出色的,一起商讨时局应对。

年轻的几个兄弟都对高明博的经历比较好奇,就缠着让他先讲述一番。高尧义也想了解自己这个儿子如今的根底,便在一边默默听着。

高明博便将自己当年在燕郡如何打理高氏营生,如何在破城之际东躲西藏,如何逃出燕郡在乡间颠沛流离等等讲了出来,听得高尧义和几个兄弟都是脸上动容。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苦楚,听完之后对高明博都不免佩服了几分。

接着,高明博又讲起自己如何去柳城投军,接受军务训练,如何进入营州军总部虞候司的故事。当然,他略去了行人处和调查统计局的事情,这些都是营州军的机密,其内部的保密制度还是在李诚中的指导下由高明博亲手制定的,他自然知晓其中的轻重。

“九弟,这个虞候司统战处从事是几品?”高家六郎忍不住问。

“致果校尉,正七品。”高明博回答。这是营州新军衔的品级,随着将来营州军进一步扩大和改革,高明博的品秩也将不断提升。

“统战处是做什么的?”六郎追问。

“专门对外联络的衙门,比如营州与契丹、渤海、奚人,或是将来与宣武、河东各镇打交道。就像上个月,营州军战胜了契丹乌隗部,乌隗部打算投降,便是由统战处负责商谈乌隗部的投降条件。”

“乌隗部降了营州?”高家三郎悚然动容。

“是。他们已经降了。商谈投降的事宜便是由某负责的。”高明博自豪道。。。)

列表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十章西京变(十)

高家一直在渤海国西部备边,这两年被契丹压着打,没少吃过乌隗部的苦头,此刻听说过去那个强大的对手竟然转眼间就降了,都不由好生震惊,看高明博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佩。?快来吧;。!

过了半晌,众人才回过神来,高家六郎又道:“哦,那九弟不就是营州的鸿胪寺卿了?”

高明博想了想,摇头道:“不是。统战处管的是大唐内部各族、各州、各藩的事务,所谓‘统战’,按照李将军的话来说,就是‘建立统一战线,防止大唐分裂’。鸿胪寺卿应当管对外的事务。李将军说过,外交和内政是两码事,如今就连大唐朝廷都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高家六郎皱眉道:“对外事务?”

高明博点头道:“比如极西诸国,李将军说过,西域之外还有很多国家,比如大食、大秦,还有什么高卢、英吉利等等,这些当属于对外事务。而凡是承认大唐宗主的国度,都应该由统战处管理。”

高家六郎恍然,道:“原来如此,比如日本国也应该归九弟管理吧?”

高明博点头道:“是啊,可惜现在还管不到。”他记得当时讨论统战处职权的时候,曾经就日本国问题询问过李诚中,李诚中当时也拿不准,一旁的冯长史却斩钉截铁的肯定说,如果按照李将军的说法来划分职权,日本国事务应由统战处管理。因为日本国本名“倭国”,一直向大唐朝贡。认大唐为宗主,就连现在的“日本”之国名也是由武皇于长安三年御准之后才正式通行的——作为朝贡国,没有宗主国的同意,他们是不能擅自改动国名的。

这一点与渤海国类似。当年大祚荣建国之后。为了获得大唐的认可,以则天神圣皇帝赐封其父的“震国公”为国名,取名“震国”,并多次遣使赴长安,希望大唐朝廷能够承认。他的努力和诚意最终还是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其后,睿宗于先天二年派遣郎将崔忻赴敖东城,赐大祚荣“渤海郡王”封号。授职“忽汗州都督”,于是大祚荣终于平息了多年来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国号改为“渤海国”,名正言顺的当起了国王。

等高明博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便开口问自家父亲高尧义:“大人,为何咱们家被大伯和四叔他们困在了府里?”

高尧义叹了口气,道:“此事说来话长。这几年大唐内地越发混乱,朝贡使团每次回来后都会讲述路上的所见所闻,这些事情让国中重臣们都很是不安。”

他口中所说的朝贡一事是渤海国惯例。渤海国是事大唐最为忠诚的藩属,与半岛上的新罗一样,年年派出使团朝贡,从不曾间断过。哪怕是黄巢乱兵肆虐中原的时候,渤海国和新罗的朝贡使团依然坚持不辍。绕过战乱频繁的大唐腹地,抵达长安。后来在长安找不到天子了,就一路折向西川,向躲避到西川的天子朝贡。因为路途不畅,常常一个往返便要耗去超过一年的岁月,有时候上一个使团还没有返回,下一个使团便出发了。

高尧义继续道:“如今国中重臣们为大唐的事情吵个不休,渐渐分为了两派,以朱大相为首的一派认为朝贡已经没有意义,大唐已露将亡之兆,渤海却无覆灭之忧,朱大相以为,渤海人今后应当‘自主国事’,不必再向大唐朝贡,更不必每任国主都等待大唐册封。”

渤海国循唐制,设三省六部,三省即政台省、宣诏省、中台省,分别对应大唐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六部为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也就是大唐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政堂省管理行政、司法、领典百司,统领六部,职权最重,其主官名为大内相。宣诏省主官和中台省主官分别为左相和右相,三相之中,以大内相为尊,是为百官之首。

高尧义口中的朱大相就是大内相朱承明,他的官位相当于大唐武德年间的李世民,李世民当时的官职就是尚令。

“另一派则以鸿胪寺卿、王弟大封裔为首,大鸿胪认为,无论大唐是否将亡,渤海国都应向中原称臣。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传承绵延,底蕴深厚,不管将来谁做了中原之主,都是天下公认的共主,渤海国任何时候都回避不了接受中原节制和管辖的问题。只要大唐存在一天,渤海国就要向大唐朝贡一天,如果大唐李氏真的亡了,那么渤海国就像下一个中原之主臣服。

我们的祖上是靺鞨人,靺鞨人与关外各族一样,无论何朝何代都是认中原为主的,哪怕是草原上崛起一时的匈奴、鲜卑、突厥、吐谷浑,最终都接受了中原的册封,就连现在强盛起来的契丹,不也一样么?而且大鸿胪还认为,渤海人两百年来已经习惯了说汉言,写汉字,我们学到了中原的官制、军事、手艺、学识,就连我们的国名,都是大唐赐封的,如果我们变了,渤海还能叫渤海么?渤海人还是渤海人么?”

高明博是深以自己大唐官员的身份自豪的,如今听了父亲转述大封裔的言语,不禁抚掌道:“说得好!如果我们变了,我们就不是渤海人了!”

高尧义苦笑道:“可惜有些人对此并不认同,至少朱大相就不这么认为,他不想只做一个藩国的国相,他想成为可与大唐政事堂诸公分庭抗礼的宰相。”

高明博问道:“王上怎么说?”

高尧义摇头:“王上不理政事多年了,他虽然偏向于认同大鸿胪,但却不愿操这份闲心,事实上宣王大仁秀之后,咱们渤海国政务不都是操于大相之手么?所以朱大相如今占了上风……”

高尧义所说的事情,便是渤海国如今的“朝贡之争”,即渤海国内部关于是否继续向大唐朝贡的争议问题。引发朝贡之争的,表面上是朝贡是否能够继续获利的问题,实则是渤海是否脱离大唐的问题。

大唐太平之时,诸藩争相朝贡的意图有很多方面,除了获得大唐册封之外,获利是个关键因素。藩属国携带本国特产敬献天子,往往能获得天子厚赏,有的时候,这种厚赏几乎相当于其敬献的十倍还不止!

可现在大唐衰落了,天子连自家屋宇都没有钱修,怎么可能厚赏得起?所以这些年来,朝贡基本上是赔钱的买卖,越来越多的藩属已经以道路不靖为名停止了向大唐的朝贡。如今朝贡最勤的只有渤海国和新罗国,新罗是希望大唐帮助他们稳定日益动荡的江山,而渤海……渤海则找不到别的客观原因,只能归结于其对大唐的忠心。

朝贡之争只是第一步,由此牵扯下来的争论则是是否继续承认大唐宗主地位。这个问题就远远不同于是否朝贡那么简单了,如果这个问题对于别的藩属来说只是名义上的考虑,那么对于渤海来说就是国本问题——因为渤海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全部袭承唐制的,就像鸿胪寺卿、王弟大封裔所说,如果变了,那么渤海还是渤海么?渤海人还能算渤海人么?

如果要进一步深究其本质,朝贡之争则是渤海国内新旧势力权力争夺的开始。新兴的渤海权贵们要向过去的渤海权贵发起挑战,争夺国政的控制权。以朱氏、崔氏、金氏为主的新兴权贵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朝堂中获得的一些官职,在朱承明千辛万苦登上大相之位后,他们终于决定向旧有的大、高、乌、杨、李等五大豪族动手,目标直指五大豪族手中的军权。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下去,朝贡之争导致的渤海国权力争夺将会延续二十年,直到将渤海国最后一分元气耗尽,然后被契丹开国皇帝阿保机灭国。

高明博想不到那么多,仅以他的观点而言,只是不希望渤海国从大唐脱离出去,他向自己的父亲问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大伯为何支持朱大相?他为何将大人你囚禁于府中?”

高尧义叹道:“朱大相许咱们高家封国。”

“封国?”高明博不禁一呆,随后笑了:“如何封国?”

“以鸭渌府为国,向国主称藩。”

高明博顿时无语,先不论其余,只在这一府之地建立巴掌大的所谓“国”,听上去就可笑之极,而且最关键的是,朱大相既有让渤海自立之心,又怎么可能再容许境内冒出一个藩国来?

“大伯相信?”

“他当然相信,连国名都起好了,就以朱大相许他的西王为名,国名‘大西’。”

“大人你相信么?”

高尧义苦笑:“为父若是相信,怎么会被圈禁于府上?”

高明博想了想,又道:“大兄呢?怎么不见大兄?”

高尧义道:“你大兄在河州掌军。”河州毗邻扶余城,是渤海国抵挡契丹入寇的第一线,高家嫡长子高明恪是右领军卫中郎将,一直在河州防御契丹。

“大人被圈禁的事情,大兄知道么?”

“你大伯圈禁为父,就是要以为父作质,让你大兄不敢轻举妄动,他又怎敢率军回来?”

“三叔呢?”高明博三叔高尧礼是鸭渌府太守,刚才没见到他,是以此刻发问。

“你三叔和为父一个心思,所以自然也是一个处境,都在家里圈禁。”

好吧,现在高明博总算是明白了,他脑子转了转,追问道:“现在大伯已经在西京动手了,那么上京呢?上京又是如何?”。。)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十一章西京变(十一)

高明博在渤海国西京右领军卫大将军府上和家人商讨的时候,李诚中正在柳城迎候由长安来的宣旨宦官。;!

由长安前来宣旨的中官名叫韩全诲,是枢密使宋道弼的亲信,掌掖庭。之所以来了个北司中官,而非惯例的南衙文臣,是因为旨意被给事中崔如毫不客气的封驳了,崔如是执掌政事堂的宰相崔胤之族侄,当然要按照叔父崔胤的意思来办理。枢密院以天子之诏连下三次,均被封驳,于是出中旨,以内廷宦臣前来封宣。

唐制,给事中封驳后的诏书不具效力,此中所谓“不具效力”,乃指接旨臣子可不予施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抗旨不遵”,“抗旨不遵”在唐代中后期是常有的事,只要是没有经门下省法定程序审核通过的旨意,以中旨形式强行下达之后,朝臣均可违抗,并非后世大逆不道的行为。但诸如此类封官赏爵的中旨,很少有臣子会不愿接的,如果臣子接了旨意,中旨依然有效。所以唐末之时,中书令、平章事、侍中、门下侍郎等高职满天乱飞,是个节度、刺史就都有这类加衔,大都是以中旨的形式颁赐的。

李诚中当然不会脑子烧包到不接这道封赏自己的中旨,他当即召集柳城文武,就在中南海大堂上会聚,恭领旨意。

韩全诲清了清嗓子,唱到:“诸文武,恭领皇帝制文!”

李诚中、冯道、姜苗、周知裕等数十人躬身,默然等候。

“皇帝制曰:

门下:设官分职。昭器使之无遗;锡类施仁,知蒙恩之有自。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今东贼劫扰幽燕,肆虐之于猖獗,天下骇达,近在禁中。游击将军李诚中,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复故土。朕甚嘉之。朕闻褒有德,赏至材,兹授尔营州都督,进壮武将军。期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许开营州都督府,都督关外诸军事,锡之敕命于戏。威振夷狄。另加丕绩,彰故令名,不吝爵赏,以示荣德!钦哉。”

李诚中是头一次接天子诏书。之前已经向韩全诲身边的小宦打听过其中的仪程,却发觉根本没有那套后世的焚香、下跪、山呼万岁的虚礼。直接到韩全诲手中接了便是,于是再次俯首。道了声“是”,便上前恭恭敬敬接过这卷在黄轴绢布上拟就的圣旨。

接过来之后,他仔细看了一遍,见最后落款是:

中书令臣:徐彦若宣

中书侍郎臣:张景贠奉

给事中臣:阙

这三个落款是表明诏书的程序完备,可以颁行。前两个都有人名签押,只给事中写了个“阙”,他有些不明所以,抬头看向韩全诲。

韩全诲苦笑道:“李都督,给事中崔如得崔相授意,三次封驳诏书,宋枢密和景枢密无奈,只得下了中旨,这便是咱家适才所说的意思。”见李诚中还有些不明所以,补充道:“给事中不愿签押奉行,枢密院便算他缺席休沐,所以填的是‘阙’。”

李诚中这才明白,不过倒也无所谓,只要诏书有效便好,管他是正式制文还是中旨。当下大摆酒宴,款待韩全诲。他又专门向韩全诲打听了一番这次诏书宣达的情形,听说刘仁恭封了辽东郡王,周知裕晋了忠武将军,品级仍在自己之上,这才放下了心思。

韩全诲得了宋道弼和景务修的叮嘱,刻意结交李诚中,将朝中的现状全部抖露出来,当然其中充满了对崔胤等人勾结外藩、独霸朝纲的恶毒嘴脸予以毫不客气的批评,并对张居翰强力推荐、宋道弼和景务修顶住巨大压力为李诚中加官一事辛苦奔波的细节重重描述了一番,言辞间不遗余力的显露了北司中官们对李诚中的赞赏和推崇。

李诚中现在对天下形势的见识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穿越初哥一般茫然,他一边听韩全诲讲述,一边暗自印证和分析,觉得韩全诲应当没有说瞎话,虽然言语间或许夸张,但大致实情应当比较符合。无论怎么说,张居翰极力举荐应当是真的,圣旨上给事中不列名签押也是事实,乃至封驳之事也**不离其中,而韩全诲这种级别的中官重臣不远千里过来宣旨,并刻意结交也在眼前。

他没有文臣们对中官的那种天然厌恶感,人家对他好,他当然也愿意接纳,于是宾主相宜,商谈尽欢。酒宴上发现韩全诲吃素,李诚中连忙命人立刻布置了菜蔬瓜果,令韩全诲很是感激,尤其是第二天,李诚中由韩全诲吃素猜测到此人恐怕信佛,便亲自陪同韩全诲去了一趟和龙山,到龙翔寺敬香礼佛,并安排龙翔寺住持善行法师为韩全诲诵经祈福。

这年头,中官早已不受藩镇待见,韩全诲这些年也是受过朝中重臣和藩镇节帅们欺凌过的,比如崔胤,比如韩建,或是对他呼来喝去,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直斥怒骂,或是肆意鄙薄。就算是外间传闻与他交情深厚的李茂贞,对他其实也更多的是利用之心,并不怎么看得起他。可这次来到柳城,人家李将军不仅款待照顾,还细心揣摩他的喜好,就连上香礼佛的小事,都派兵封锁了整座寺庙,清空山中闲杂人等,充分显示了对他的尊重,让他不禁大为感动。

临别之际,韩全诲想起宋道弼所云“此人乃吾辈中官知交”的话语,双手拉着李诚中的胳膊连连晃动,感激之下几乎哽咽,久久不愿离去,倒令李诚中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李诚中连忙命左右取过几个小箱子,借机脱离了韩全诲一直轻抚他胳膊的双手。打开箱子让韩全诲一一过目,道:“韩中使,一点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这是赠韩中使的。嗯……这几个是赠宋枢密、景枢密、刘中尉、王中尉他们的,还请韩中使代为转达。”

韩全诲连连惊呼:“这可怎生使得!”又道:“如今咱们中官式微,可惜不能替李都督再尽些心力……”

李诚中故作不悦:“韩中使哪里话来?莫非李某便是那般势利之人?千万别提什么要帮我的话,否则便是瞧不起李某!无论如何,韩中使将来如果得了大用,那李某没什么好说的,如果韩中使在宫中不甚得意,营州的大门永远为韩中使敞开!”

韩全诲更是情难自已。眼圈都红了,以袖拭泪,只是啼道:“咱家知错了,咱家知错了。”

好不容易将韩全诲送走。李诚中立刻开始恶补关外各族的历史知识,这是他入住营州之后所欠缺的功课,也是营州都督一职对他提出的必要要求,要知道,诏书中可是有一句“都督关外诸军事”的。关外泛指关墙之外。就这么一句话,可着实了不得,虽只是一州都督,却几乎等于给了他当年大唐安东大都护的权力。也算是宋道弼等人不遗余力拉拢他的厚礼了。

为李诚中补课的自然还是冯道,冯道这几年很是用心研读了关于东北的史料。占据柳城后,又向吴中佐借了许多这方面的藏书和地方志记。对关外各族的情况可谓精熟。此刻,他正在向李诚中讲解契丹和渤海的掌故。

“万岁通天元年,武皇登基的第七年,营州发生了一次变故。当时关外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白灾,各族百姓生活无着、饥寒交迫,时任营州都督的赵文翙不但不事赈济,反而借此搜罗各族中的美人珠玉,对各族首领和贵人压迫过甚,视为奴婢。他的行为激起了各族百姓的仇恨和怨望,终于导致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的反叛,李尽忠率兵攻陷营州,斩杀了赵文翙。当时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也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武皇大怒,当即兴兵,以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出关征讨,并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统筹全局。但八月底,唐军在黄獐谷遭遇了李尽忠的埋伏,全军覆灭。”

黄獐谷一战也是大唐年间比较著名的设伏歼敌的典型战役,此战后契丹人声势大振,在关外各族中威名渐显。这一战李诚中也略微知道一些,只是对前因后果知道得没那么详细。不由叹道:“契丹人还真是能打,这一战我听说过,尽显契丹人的敏锐战场嗅觉,利用地形以逸待劳,最终大败唐军。”

冯道道:“都督说得是,胡人善战,李尽忠谋略过人,但这一战虽然胜了,却令东北各族明白了一个道理。”

李诚中一愣,问道:“什么道理?”

冯道笑道:“正是这一战后,拉开了大唐全力平灭东北叛乱的序幕,从此之后的几个月里,东北各族终于彻彻底底的明白,为什么自古以来草原上出了那么多雄杰,无论多么英武,不管怎样豪迈,最终都要向中原俯首称臣。”

李诚中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