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孩子惊恐的瞪着眼睛,浑身颤抖的看着对面肃穆的大唐和渤海联军军阵,有几个忍不住大哭起来,却被几个维持的僧兵揪出来乱棍胡打一气。孩子的父母从阵列中抢出来趴在孩子身上抵挡军棍,却被这些僧兵当场斩杀了十多人。

李诚中顿时看得心头发冷,他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钟韶轻声道?”都督,敌军半阵而立,我军应当中道击之。”这是昨天就拟定好的作战计划,专门针对金弓裔这种下“法旨”的堂堂之阵。

李诚中强掩内心的气愤,道?”下令吧,这些僧兵一个不留,我不想在俘虏中见到他们。”

金弓裔的摩震大军足有五万人,以摩震军的指挥水平,要将五万大军列阵完毕,没有一个多、两个时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战书,不,“法旨”中,要求李诚中遵循的决战时刻是午时,离此刻尚有一个多时辰。

摩震军的大阵刚排出来一小半,钟韶就让令旗手发令了。

黑色三角小旗在高台上连挥三次,示意箭幕覆盖三轮。一声鼓响,联军本阵腾出一片箭雨,洒向了敌军。前一片箭雨刚刚落下,第二片箭雨再次升腾,紧接着是第三片。李诚中没有舍得使用巨弓大箭,大箭耗费材料太多,用在这种烂军之上太过浪费。

金顺吉很是看不上联军这种不打招呼直接动手的战术,撇着嘴内心里鄙视了一番,暗骂“王师无道”。

虽然“无道”,但效果很好。金弓裔的本阵是装备有大盾的,但大盾需要布阵完毕之后才能拉上来配发前排军士,所以箭雨一落,立刻造成巨大的伤亡。

金弓裔还在左右顾盼着手下大军,看着无边无际的队列进入战场,正感觉“一切良好,天下我有”,冷不丁敌军就发箭了,这一下把他气得够呛,和手下军将们一起张嘴就骂。可惜骂声被一片惨呼声掩盖,没有传到敌阵去,其实就算传到对面去,李诚中他们也听不懂。金弓裔手下的直系军将基本上都是苦哈哈出身,没有资格接受“国学”教育,所以只会说新罗语。至于大纛之上的那几个标识为“摩震”、“弥勒佛”的文字,则是标准的唐文,他的手下军将们也基本看不明白。

好在身边的亲军侍卫带得有小盾,十几面小盾立刻护住了金弓裔,否则这位弥勒转世金身恐怕就要倒在第一轮箭雨之下了。

三轮箭雨之后,摩震军已经彻底混乱了,这种混乱并非来自僧兵,僧兵是经历过许多场战事的,对于伤亡的忍耐度也很高,过去与花郎道兵对阵的时候,正是他们对伤亡的极大忍耐力令他们成为了战胜的一方。只不过僧兵没乱,奈何百姓乱了。金弓裔为了充数而临时抓来的百姓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事,让他们壮壮声威可以,或是跟在后面追击逃敌也能勉强堪用,要想经受箭雨洗礼而不乱,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上万百姓顿时犹如没头苍蝇一般,转身就逃,将数千僧兵和几支摩震国的次军暴露在联军眼前。

联军令旗兵再次摇旗,两支白色三角旗右后向前坚定的挥了出去,一通鼓响,高明熏和李元广分率左军、右军斜刺里杀出,扑向摩震军仍在原地支撑的军阵。

李诚中闭眼摇头,他早就知道渤海军士没有经受过什么严密的训练,这也是第三次看他们进攻敌阵——第一次是西京城下、第二次在虎飞岭口,但他仍然忍不住暗自咒骂了一句?”什么玩意儿!”

有了营州军在身后支撑,渤海军士不可谓攻得不猛,他们也确实士气如虹,但这种乱糟糟的一拥而上,让李诚中很是鄙视,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是在群殴!

事实证明,金弓裔的僧兵作战经验要比渤海军士丰富,他们团聚在一起,结成密集的阵型,带给扑过来的渤海军士不小的杀伤。两军胶着在一起,厮杀声震天,渤海军士却一时半会儿攻不进去。

鏖战良久,钟韶下令,令旗兵再次挥旗,杨越全率千牛卫万人加入了攻击。渤海军士打不过金弓裔的僧兵,那就用人数压垮对手!这种战术很简明,却十分有效,僧兵面对数倍于己的渤海军士,又没有营州军那种组织严密的体制,自然再也支撑不下去。

李诚中再次撇了撇嘴,道?”很无趣。”自从进入新罗之后,李诚中才从穿越者迷雾中苏醒过来,将过去那种被教科书渲染成所谓“英勇的农民起义”这一概念抛出了脑海之中。他真正认识到,其实无论任何朝代,纯粹的农民军战斗力都是低得吓人的,能够形成燎原之势,主要原因还在于与其面对的官军战力更加低得吓人!可是等官军患过劲来,起义军的好日子便到头了。当然也有几例能够最终成功,基本上都是参加农民军的主力改变了构成性质,要么就是其中混入了大量的其他阶层人士掌握了农民军的话语权。

韩延徽也在一旁点了点头,随即懒洋洋的去找崔和了,他想跟崔和商讨一下,大军的粮草有没有宽裕,他很想在此地征召一批百姓,再次解送营州。(未完待续。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三十四章诸侯之定(十三)

第三十四章诸侯之定(十三)

看着眼前混乱的战场,看着成群的新罗百姓四散奔逃,看着渤海军士如猛虎恶狼一般在战场上驱赶厮杀,李诚中忽然下令道:“知会各部,我只要僧兵的脑袋,其他都不计入功勋!”钟韶答应一声,连忙派人进入战场传令。;!

身旁的虞候和渤海军将们都面面相觑,看着李诚中忽然拉下来的脸,不明白这位都督怎么发怒了。在大伙儿的心中,这些百姓既然加入了战场,就必然要以敌军身份待之,甭管是不是老弱妇孺,都应该照杀不误。尤其是新罗兵部大监金顺吉,他可是知道根底的,别看眼前情状似乎十分凄惨,但若是对方胜了,这些百姓转眼就成为比贼军主力还要狠恶的歹徒,他们爆发出来的那种盲目性和破坏性,比贼军主力都不遑多让。

但李诚中的骨子里带有穿越者来自后世的不同观点,否则前年在贝州一战中也不会拼死去阻止同伴屠城了。他此刻忽然生起一种莫名的感慨,在将来的历史记载中,自己会留下怎样的一笔?在大唐的历史上会得到正面还是负面评价他尚不清楚,但至少在新罗的史书中,自己必将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李诚中的命令是非常管用的,他的军令很快传遍战场,渤海军各部都逐渐停下了对百姓的杀戮,只是将百姓们驱赶到一处后让他们投降,但是对僧兵就没那么客气了,见一个杀一个,尽数割下了脑袋。

最终金弓裔还是没能跑回松岳城,他前一天施展弥勒观心**太耗体力,所以很快就被眼尖的杨越全抓了,连同王建以下数十名摩震国文武“大臣”,都被五花大绑押送至李诚中面前。

李诚中对金弓裔这些贼军首领不感兴趣,好吧,其实李诚中也知道,如果按照后世的评价,无论如何残暴,金弓裔也会被书写为“农民义军首领”,正如后世对黄巢的记载一般,他只关心一件事情,所以他将韩延徽叫到身边仔细叮嘱了一番。在这次大军出征中,韩延徽是学识见地最高的一个,也是最能揣摩李诚中用意的人。

韩延徽将金弓裔以下数十人提走,开始审讯,当然,审讯老手高明博必然在一旁帮忙。

经过一番身心上的极度摧残,金弓裔终于低头。

“金氏弓裔,本为山中匪首,借称弥勒转世,蛊惑百姓聚集,阴谋自立邪教,意图裂地敛财……金氏弓裔,以上为你的自认壮,可有异议?”一旁的新罗通译代转韩延徽的话,向金弓裔问道。金弓裔是底层小民,没有接受过“国学”教育,所以他听不懂唐言,更不懂唐文。

“无异议。”金弓裔趴在地上奄奄一息。他虽然弄不清楚为什么对方一口咬死自己是山中匪首,但此刻不堪折磨,只求速死,至于身份问题,他已经不关心了。

“很好,画押。”

金弓裔被军士抓起手掌,在自认状上按了手印。

“拖出去,下面带王建。”

……

不久,一份贼军首脑的集体供认状呈到了李诚中面前,他看完之后表示满意,将金顺吉招来,将供认状丢给他:“金大监看看,这是贼首所述,还请金大监转致王京,载入史册。”国内的史官不会轻易擅改历史,但以李诚中对新罗人的认知,他知道这个群体是“文过饰非”的好手,对于这样一份将新罗农民起义的性质定义为“山中匪首暴*”的文书,必然会有着极大的兴趣。果然,金顺吉看完之后笑了,然后向李诚中行礼拜谢。

李诚中不知道这么做有没有用,但能够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吧,自己尽力而为即可。所有人都以为李诚中是为了彻底平息新罗的内乱而争取“大义”名分——就连韩延徽和高明博也这么认为,只有李诚中自己知道,他努力争取的,是自己在史书中的好名声。

此刻的松岳府已经几乎是一座空城,为了凭凑五万大军,金弓裔将凡是能够那得刀、提得动棍的城中百姓都带了出来,不管年龄亦或性别,所以此刻坐镇城中的摩震国最后一个“大臣”龙建手中是无兵的。当渤海军士冲入城内时,龙建悬梁自尽了。

“这个人是王建的父亲?”看着吊在梁上的龙建尸首,李诚中很惊讶。

“是。此人乃铁原郡太守,父子二人罔顾国恩,投了逆贼!”金顺吉对龙建很是气愤,提刀又上前在龙建吊在空中的尸首上斩了几刀。

李诚中惊讶的不是堂堂王京头三品贵族为何要投靠一个无赖和尚,他惊讶的是父子两人为何有不同的姓氏:“王建为何不姓龙?”

对于这个问题,金顺吉语塞,他一时不知该作何解答。实际上半岛土著原本是没有姓氏的,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比如刚刚被俘获的金弓裔,原来就是一个无名氏。后来土著们立国后,便按照中原的姓氏来给自己取名,其中一些是贵族们自己起的姓氏,更多的则是中原皇帝或边郡上官们的赐名,这才有了起名字的习俗。但这种习俗直到今日也相当混乱,甚至很多大族至今都搞不懂,到底是第一个字为姓还是后一个字为姓。眼前龙建、王建父子的例子就是一个,他们认为第二个字才是姓,也就是说,他们出自建氏家族,如果将来王建有了儿子,他儿子的名字应该称为“某建”。

对于这个问题,李诚中也只是随口一问,得不到解答也没关系,事实上他也没有追问,却令金顺吉下定决心,回去后就向王上禀报,彻底的清理一下国中姓氏问题,以免被大唐都督看扁了。

李诚中不想再往半岛南部继续打下去了,消灭了梁吉和金弓裔,剩下的都是些小股叛军,新罗王庭手中的花郎道兵再无能,也应该能够对付得了,至于西南部割据在全州和武州的甄萱,就连新罗王庭都予以了事实上的承认,李诚中还费那个心思作甚?当然,李诚中自家心里也觉得,留上一个割据势力在新罗国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就在大唐和渤海联军消灭金弓裔的消息传出后的第五天,百济的使者来到了松岳城,请求大唐都督的接见。这位使者名叫金刚,是百济藩王甄萱的四子。李诚中再次为这种混乱的名字所困惑,不够有了龙建和王建父子的例子在前,他也没有再度惊讶,只是宣金刚晋见。

甄萱是地方民出身,从军后因功迁裨将,于武州起兵,势力逐渐扩展到全州,占有故百济旧地,自称百济王。与梁吉和金弓裔不同的是,甄萱向新罗称藩,并无颠覆新罗的意思,他只想在自己的地盘上成为一方诸侯。

甄萱共有四子,长子神剑、次子良剑、三子龙剑、四子金刚。这次来求见李诚中的金刚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金刚一进门,就深施一礼,口中唱道:“百济国王,新罗西面都统治会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昼行泉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甄萱之子金刚,叩见大唐都督,叩见渤海友邦诸公,叩见兵部金大监。”这么长串的官衔要想一口气说下来很不容易,不过金刚显然练过,所以唱得很顺。

金刚唱得很顺,但李诚中听得很别扭,他问旁边的金顺吉:“这官名是你们国主赐封的?”

金顺吉微显尴尬,“唔”了一声,便不好再说。实际上这么长的官名,新罗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乃是甄萱割据之后上表请封的,新罗王庭拿甄萱没办法,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李诚中转向金刚,看着跪在地上这个文弱的儒装男子,怎么也看不出来哪里有“金刚”的那份魁梧,不免摇了摇头,道:“起来回话。说吧,此来何事?”

金刚起身,恭恭敬敬道:“父亲命我前来,一为拜见上国都督,恭听上国令谕,二为犒赏三军,感谢上国出兵平灭新罗内乱,三为向都督致意,不知都督还有和所需,百济甘为附骥。”

李诚中笑道:“你们倒是机灵,我正欲提师西下,与甄将军会猎于南原,你就自己跑过来了。”

金刚心中一惊,面上却不动声色:“甄氏侍新罗大王甚恭,待上国以诚,不知都督会猎之说从何谈起?”

李诚中道:“待上国以诚?自封大王,谋立百济,不知谁给你们的权力?”

金刚道:“国号乃新罗所赐,有国书为证。”

李诚中道:“新罗王为尔等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大唐眼中,这里只有一个藩国,就是新罗,没有什么百济,百济早就被大唐平灭。”

金刚话语一滞,不知该怎么谈下去,金顺吉则在一旁感激涕零。

金刚想了想,道:“从今往后,百济愿奉都督之命,为大唐持节守边。”他十分聪明,否则也不会为甄萱看重,话语中直指关键——百济国今后听李诚中的号令,只求能够得到李诚中的认可。

有了这番表态,李诚中也不为难金刚,他本来就想在半岛上留下一个割据的势力,今后也好方便控制这片土地,当下道:“念甄将军对新罗还算恭敬,本督也不欲太过为难。本督打算在全州设熊津都督府,你家只需依本督三件事,本督便向大唐天子请旨,封你家为熊津都督,如何?”

金刚大喜,忙道:“请都督分说。”

李诚中淡淡道:“一、去百济国号、去百济王号,二、甄氏奉大唐为主、退出武州,三、向营州岁贡,受营州都督府节制!”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三十五章春夏(一)

第三十五章春夏(一)

光化三年末至天复元年初的整个冬天,李诚中都是在关外度过的,其间连定两国,将国政摇摇欲坠的渤海和新罗稳定理清后,重新纳入了大唐的宗藩体系。这种新的宗藩体系比起过去而言,要更加深入一层,除了其国内内政自处外,有关涉外、涉军的事务全部被李诚中掌控在了手里。

当李诚中率领营州军和怀约联军由新罗国松岳北返渤海国西京,停驻三日后折而向西,大军回返营州。渤海国王大玮瑎、王太弟大封裔、太傅乌胤度及大相裴頲等人齐聚西京,为李诚中送行。其后,以大玮瑎为首的渤海君臣更亲自送过正州,在正州城西目视着营州军和怀约联军的身影消失不见,这才回归本国。如此大礼,是渤海国建国二百年来首次,但李诚中当得起。

且不说李诚中出兵为渤海国厘定上下朝纲,稳定时局,诛除朝中叛逆权臣之功,单就南征新罗时为渤海国牟取到的新罗以北汉州、朔州、溟州三州之地,就值得渤海君臣对其感激涕零。

李诚中最终没有再继续南下,他停留在了松岳府,发出都督令谕,招新罗大王金嶢至松岳府相见。大军虎视眈眈,新罗王怎敢不来,他也顾不得继续在王京享乐了,屁颠屁颠带领众文武赶至松岳,当然,新罗人一贯的病态骄傲使然,他们在出行前发了个诏告,将此番君臣赴松岳拜见李诚中之行称为“北狩”,点花郎道兵一万“出征”,说是要平定金弓裔之乱。

新罗君臣当然不敢带兵去松岳见李诚中,他们将花郎道兵一路上分拨停驻下来,美其名曰“镇守后路”,等到了松岳城下时,只剩君臣数十人。

新鲜出炉的熊津州都督甄萱早已赶至松岳,他已经去了百济国号和百济王号,只等从李诚中手里接过新官职的任命。至于之前的“新罗西面都统治会兵马制置持节都督全武公等昼行泉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汉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官衔,也弃之如敝屐——与大唐任命的“熊津州都督”相比,那串官衔虽然听上去唬人,实际上就是个屁。

李诚中设宴款待了新罗王及甄萱,重新任命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这是每一任新罗王都要领受的大唐官职,只不过金嶢的天子册封一直没有送到,并且他还正式任命甄萱为熊津州都督。让金嶢和甄萱过来不是为了宣布他们的官职,李诚中要在松岳会盟,会盟的各方除了他所代表的大唐外,还有渤海国王太弟大封裔。

会盟自然是要签署协议,虽然在这个时代,一纸协议不过是张随时可以撕毁的废纸,但李诚中就是看重这个东西,所以协议还得拟定。代替他出面商讨协议文本的是韩延徽和高明博,这两人不仅态度强硬,而且擅于察言观色,揪住对方心里发虚的地方穷追猛打。

这份《松岳新约》中,除了奉大唐为宗主等老一套条款外,重中之重在于重新确认各方地盘。新罗北方三州划归渤海,在全州设置大唐熊津州,武州、熊州和尚州还给新罗。

渤海国方面大喜,他们对李诚中的紧密跟随终于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此番出兵收益极丰!甄萱也很高兴,虽然将武州退还给了新罗,但从此后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唐熊津州都督了,可与新罗王分庭抗礼!新罗君臣则又喜又忧,武州、熊州和尚州已经从治下脱离了十年,如今能够收复故土,也算不错,但汉州、朔州和溟州的割让,以及全州的分立则让他们很是痛心,按照新罗君臣的想法,大唐李都督应当将这些地方全数还给新罗才是正理,他们苦苦纠缠于此,希望李诚中收回成命,但他们忘了三个字——凭什么!要不是李诚中率军南下,新罗此刻还龟缩在康、庆两州之地,恐怕再过几年就要灭亡,哪里会有如今的形势。

对于新罗君臣的纠缠,韩延徽铁青着脸不发一言,高明博则继续着他与契丹人谈判时的狠状:“新约便是如此,其中条款不得有只字更改!贵国唯允与不允!”

当然答允,也只能允了。

除了地盘的重新划分外,新罗的外事和军权也被李诚中收到了手中,同时,新罗还要岁贡营州三十万贯,至于他们是否继续向长安朝贡,李诚中不管。

李诚中还在为将来是否干脆将新罗收入囊中而犹豫,以免半岛上出现一个将整个东亚都划入其历史领土的奇特国度。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当金弓裔和王建被新罗君臣喜气洋洋的带回王京之时,后世的那个王朝便已经在起源上就断了根子。

带着如此丰厚的收获,李诚中回到了营州,途径怀远军城时,他将怀约联军及联席本部八虞候留了下来。此时的怀约联军兵力已达五千,除了原有的两个暂编骑兵营外,高明熏、乌荥力和杨越全也各率军一千加入,其中高明熏所部为骑兵。甄萱也派自家四子金刚带兵一千加入了联军,这样,新的怀约联军便有了四个暂编骑兵营和六个暂编步卒营。如此规模的一支军队放在怀远军城这个战略要地,足以威慑各族。当然,这支军队的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完好的训练,作训司立刻在怀远军城成立新的训练大营,抽调作训司骨干教官前来整训。

需要说明的是,怀约联军的军费不由营州负担,出动兵员的各方要按时将军缁粮秣交至怀远,由怀约虞候联席本部统一调配。

四月一日,李诚中率营州军本部返回柳城,张兴重、周坎、姜苗、冯道、刘审交等营州文武郊迎十里。

春风已至,吹得柳城郊野一片温暖。和龙山上新绿了好大一片,草垫也由黄渐新,田垄间已经插上了新的秧苗,新修的水渠正在向里面倾注着白狼水,好一派生机盎然。

冯道站在郊迎的文官队列之前注目眺望,远远看见一片旌旗自远方而来,人群中立刻便是一阵涌动。

刘审交不由自主的踏前几步,并立于冯道身旁,说了一句很明显的废话:“都督回来了!”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冯道看着身旁这个至交好友,想起去年秋天他对李诚中怒气冲冲的样子,不由一笑:“求益老弟,某之言如何?”

刘审交知道冯道还在笑话自己去年的沉不住气,不由赧然道:“可道兄莫在揶揄某了,某早已知错。”

“此‘穷兵黩武’之策如何?”

“甚好!”

李诚中的‘穷兵黩武’当然“甚好”,自去年冬天最后一个月开始,信使便自东来,不绝于道。

“西京大捷!都督大破渤海军,一战定乾坤方来归!”

“上京大捷!都督入上京,斩叛逆朱承明以下首恶二十七人,重定渤海朝纲!”

“都督提兵南征新罗,已入朔州!”

“都督兵围北原,降北原贼帅梁吉!”

“松岳大捷!都督大破伪摩震军,伪摩震王金弓裔等尽数成擒!”

“松岳会盟!都督重定新罗疆土!”

……

一条条捷报传至柳城、燕郡、锦县,将整个营州的目光都凝聚在了东方。随着捷报而至的,则是源源不绝的丁口移民、汗牛充栋的巨量物资、堆积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