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鸿训的心情也着实不错,愉快的说完这些话之后,这个时候,卢象升却是紧接着插嘴了,不无担心地说道:“皇,微臣始终觉得,如果只是凭这些原因,恐怕还难以让野猪皮轻易范,应该再增加一些筹码。”
“呵呵。。。这有何难?不是增加筹码吗?咱们大明有的是筹码,由不得野猪皮不得不答应,不得不低头?”
崇祯突兀地来了这么一句,听得众人满头雾水,实在不知道,崇祯哪来的那么大的自信,可以让皇太极轻易范,不得不答应那些近乎于屈辱的条件。
如今之时,众人实在想不出,除了之前的那些威胁,大明还能有什么筹码?
“你们怎么忘了?朕可还记得,野猪皮父亲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还在沈阳的东郊,以及爱新觉罗氏的祖坟永陵,也在辽东抚顺的吧?”
显然,崇祯看出了他们心的疑惑之处,也并未让他们等得太久,不等众人开口询问,他自顾自地说了出来,脸更是浮现出了恶魔一般的坏笑,但并未挑明天花源的计划。
在场之人,都是聪明之人,经崇祯这么一说,相继反应了过来,又怎么会还不明白他的意思,究竟是打得什么主意?
“朕虽然不知道福陵与永陵的占地面积有多大,但肯定小不了,让他们后金腾出一个方圆三十里的无人区,野猪皮并不吃亏。”
“何况,要无大明军队的保护,驻扎于一侧,恐怕野猪皮的父亲、爷爷、奶奶等先辈,早被人给挖了出来,暴尸荒野,朕没有向他皇太极索要这笔军费开支,已经非常不错了,已经够意思了。”
听到崇祯的这一番话,众人有一些无语,或许平常人不知道,或许一般的官员不了解nèimù,但他们这些朝重臣却是清清楚楚,心里跟明镜似的。
那哪是派大军驻守福陵和永陵,防止被破坏?
根本是监守自盗,里面的陪葬品都快被皇你给掏空了,全都用作了大明的军费开支,里面也剩下一些石雕之类的东西,以及还算颇有价值的棺材。
这个时候,在众人暗暗腹诽之际,崇祯的话语一顿,转移了目光,直直地看着刘鸿训,径直地说道:“刘尚书,你这样告诉建奴的使臣,他们要想保住永陵和福陵不被破坏,要想里面的死人不至于被人弄出棺材,暴尸荒野,野猪皮必须答应朕的条件,尽快将那些人交给大明处理。”
“而且,只要将名单的所有人交给大明,朕可以在这里承诺,只要他们愿意,野猪皮随时可以迁坟,迁走福陵和永陵,而在这段时间里,朕可以保证,他的祖先不会被人打扰。”
“不然的话,如果时间拖得太久的话,朕可不敢保证福陵和永陵会不会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
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应不正常
简单,直接,大白话。
尽管有一些不习惯崇祯的这种说话风格,但众人听得还是感觉很提气,虽然有一些耍赖的感觉,但内里却是不无软硬兼施之意,逼迫皇太极不得不答应,不得不尽快做出抉择。
而这,在这之前,不管是对后金,还是其他藩属国,都是从所谓有的。
尽管手段有所欠妥,有失光明磊落,以挖人祖坟相威胁,以大军压境相逼,再许以利诱,重重手段之下,一环紧扣着一环,直至对方妥协,服软,直至最后不得不低头。
毫无疑问,眼前的这位年轻帝王,有时候行事太过天马行空,手段过于下作,有失于大国的风度,更像是一个当街耍无赖的小混混。
然而,就是这多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叠加在一起,使得大明缓解了危机,渡过了财政极其紧张的难关,直至现在,步入了发展的正轨。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眼前的这位年轻君主,也不是一无是处,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是那么下作,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手笔。
民兵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在局部地区实行变相的土地改革,格外重视百姓的生存问题,孤儿院,忠贞营,大胆地尝试开放海禁,创办大明日报社,创办皇家军事学院。。。。。。
哪一个不是创举,几乎都开创了一个个历史的先河?
细细想来,随着崇祯一个又一个的政策涌现众人的脑海里,这才恍然醒悟过来,看似一个个不着调的举动,却是暗含深意,有着不一样的目的,虽有加强皇权之意,但无一不是增强了大明的国力。
尤其是皇家军事学院的出现,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却为大明笼络了大量的将才,极为缓解了军队对将领的需求,在辽东之战中,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更是大放异彩,立功无数。
可以说,辽东之战,不仅收复了失地,让大明扬眉吐气,还一举奠定了皇家军事学院的地位,成为无数热血青年追捧的学员,更是获得了无比重要的认可。
系统化的军事教育,既有战术,又有战略,更是培养学员的实战经验,凡是以才能为先,学员之中,没有家世之别,更没有祖先庇荫,一切全都靠自己。
想起了这些的众人,又想到了另一点,那就是皇上的大笔钱粮的投入,大部分都是自掏腰包,很少花费在个人的私欲和生活所需方面,就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佩服不已,超过了历代的好几位皇帝。
渐渐地,回想起崇祯之前的种种作为,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之后,必有更加伟大的意图,只为恢复大明的往日辉煌,实现中兴,众人越来越接受崇祯的行事风格,特立独行的做法。
“对了,毕尚书,林尚书,北方的互市进行的怎么样了?”
这个时候,就在众人思绪翻飞之时,崇祯转而看向了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商部尚书林宗载,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进而又补充道:“目前为止,从北方的互市之中,在这方面的税收,朝廷的财政收入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
随着崇祯抛出这个问题,众人的目光集中向两人的同时,原本沉重的氛围也是为之一滞,变得轻松了起来,很显然,这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毕自严和林宗载彼此对视了一眼,前者更是露出了一个鼓励性的笑容,就像是资深的前辈对后面的一种勉励,一种让对方有着表现的机会的那种感觉。
显然,林宗载明白了毕自严的心意,也就没有再推辞和谦让,当先予以了回答了起来。
“启禀皇上,根据我们商部的统计,去年下半年之时,从实行新的互市规则开始,参与互市的商户只有三十家,商人百余人,到了今年上半年之时,随着大明宝钞的推行,力度越来越大,商户暴增到了两百家,商人近六百人,目前为止,商户是四百家,商人逾千人。”
“而且,随着大明银行的越来越多,遍布大明各地,宝钞已经有了取代白银的趋势,尤其是在北方的互市方面,在与那些游牧民族的经商过程中,已经完全取代了金银和铜币,鲜有人再兑换成现银和现金。”
“尤其是宝钞的便于携带特性,可以在大明银行的任何一个银行,将磨损的旧钞兑换成新钞,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仅是咱们大明的百姓,就是那些北方民族,也是趋之若鹜,用来购买东西。”
。。。。。。
然而,听到林宗载汇报的这些消息,崇祯的反应很平静,隐隐间,不仅没有一点的高兴之意,眉宇间反而有一丝凝重与忧虑萦绕其中,却是转瞬即逝。
“好了,朕知道了~”
最终,崇祯还是打断了林宗载的讲话,声音虽轻,却有着淡淡的不耐烦之意,更是转而看向了毕自严,询问道:“毕尚书,在北方的互市之中,朝廷的财政收入如何?”
显然,在场之中,没有一个人发现崇祯那一瞬间的情绪波动,表情变化,毕自严也是如此,自顾自地汇报了起来,满脸的喜悦之色。
“启禀皇上,根据北方各地汇报上来的信息,目前为止,仅仅是税收一项,朝廷的财政收入就增加了一百万,是今年上半年的三倍有余,是去年下半年的将近十倍。”
尽管早就有所了解,早就听到过这方面的消息,众人还是被毕自严回报的信息给震撼到了,但更多的还是高兴与激动,毕竟,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朝廷的财政收入开始步入正轨,进入不断地增长阶段,迈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也就是说,面对强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无疑,这将大大缓解这一压力。
当然,众人也能明白,今年下半年的北方互市为何这么繁荣?为何生意这么火热,成交量大幅度攀升?
原因无他,随着辽东之战的结束,随着大量的中小部落被灭,牛马羊等牲畜的生意,势必变得火热无比,自然而然地,相比于平常,商人可以买到更多的这些牲畜。
然而,出乎所有的意料,崇祯的脸上依旧没有笑容,还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但眉宇间的凝重却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浓郁,清晰可见。
这一刻,众人终于发现了崇祯的反应有一些不正常,太过于平静,平静地有一些出奇,平静地有一些诡异,完全不像是皇上以往的风格。
。15
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搞军事演练
“毕尚书,如果朕没有理解错误的话,也就是说,除了辽东之战带来的影响,在北方的互市之中,大明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获利极丰?”
刹那间,毕自严的心中一动,有一丝明悟,大概猜到了崇祯的意思,想要表达什么,略微思考了一下,还是沉吟道:“是的,皇上~”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表面之上,那些北方民族看似买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生活所需,却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长期以往下去,等到他们的牛羊等牲畜卖完了之后,就无法再购买大明的商品?”
“是的,皇上,正是如此!”
渐渐地,毕自严心里有一种不好的感觉之时,愈发确信了自己的猜测,这个时候,其他人也相继反应了过来,明白了崇祯的深意,明白了他的表情为何那么的古怪?担心的又是什么?
听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不仅不高兴,反而还是一副担忧的表情。
这个时候,崇祯沉默了,露出凝重的若有所思之色,其他人的神色也是不太好看,再无刚刚的轻松与愉悦,气氛也渐渐变得压抑了起来,显得很是沉重。
在场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初登仕途的新鸟,听到崇祯的这一番话,都不由得想起,自从大明建国以来,由于贸易的不平衡,在互市演变的过程之中,和蒙古人的矛盾与冲突。
即便是与蒙古的蜜月期,关系最好的时候,三娘子主政宣府以北的察哈尔右翼的蒙古部落之时,因为互市的贸易不均衡,引起的摩擦,还是时常发生;发生的恶性的军事冲突事件,从未间断。
无人不知,北方的游牧民族,除了善于骑射,多是以畜牧为生之外,根本就是一无所长,鲜有农业基础。自然而然地,在互市的过程中,自然占不到便宜,互市进行的越久,随着财富的流失,心怀愤愤之下,他们就会抢掠商旅,袭扰大明边境,从而获得财富。
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往的时候,互市的规模很小,不仅一年只有一次,而且每一次的时间持续的都很短,原因很简单,不会做生意的蒙古人,又无其他所长,一旦看到挣不到钱,就会不守规矩,大肆烧杀抢掠,贪婪与暴戾的本性一展无遗。
因此,崇祯的意思也就再明显不过了,繁荣的互市之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虽不至于立即爆发,但也不会距离太久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毕竟,如今的互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次数增加了,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若无意外的话,蒙古人的那点财富,很快就会流失殆尽,到汉人的手里。
何况,那些蒙古部落有大有小,底蕴不一,原始财富有大有小,自然,坚持的时间也会有所长短。
不难想象,变穷的蒙古人,就是卜失兔这些首领能够忍得住,他手下的那些小头目,一定会寻隙滋事,眼红互市中蕴含的巨大财富,贪婪的心性催使之下,袭扰边境,将会是必然。
“霍尚书,你们兵部要准备好了,要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北方的边防,尤其是进行互市的城池周遭,更是巡防的重点,要多派一些巡逻的骑兵小队。”
在沉重的氛围之中,转头看向霍维华的同时,崇祯终于开口了,不等霍维华做出回应,进而又补充道:“而且,每隔一段距离,还要增设几座狼烟台,并且告诉巡逻的骑兵小队,若发现敌情,有小数量的蒙古人越境,手中握有武器的话,他们可以直接发动攻击。”
“是,皇上,微臣领旨!”
“皇上,微臣以为,正如您教微臣的一个道理,最好的防守,莫过于进攻~”
这个时候,霍维华刚刚作出回应,卢象升站了出来,忽然来了这么一句,在众人注视之下,旁若无人地继续说道:“既然如此,咱们何不主动出击?在互市的附近,搞几场大的军队操练,威慑一下那些蒙古人?”
闻听此言,不管是崇祯,还是在场的其他众人,都是眼前一亮,操练军队,展示一下军队的实力,尤其是强大的火器威力,目前为止,无疑不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毕竟,现在的蒙古各族,尤其是土默川一带的卜失兔等蒙古各族,还算老实,并没有什么不善之举,大明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与其交战,如此一来,也就只有军演这最好的选项了。
“皇上,老臣赞同卢大人的这个提议!”
在众人心念闪动之时,内阁首辅周道登站了出来,出言力挺,进而补充道:“而且,老臣以为,除了在边境搞几场军队操练之外,除了将动静弄得越大越好以外,还可以邀请卜失兔等蒙古首领在旁观看,才能将震慑的效果达到最大。”
耀武扬威。
毫无疑问,周道登说了这么多,就是在褒义地阐述这四个字。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霍维华也反应了过来,接过周道登的话头,紧接着说道:“皇上,微臣也赞同周阁老和卢大人的提议,不仅如此,微臣还觉得,在邀请卜失兔这些蒙古首领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人,在旁观看操练,比如在互市的那些商人,尤其是那些蒙古的商人。”
崇祯的神情早就发生了变化,那种凝重之色,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微笑,带着若有所思之意,而又掺杂着点点的意兴阑珊,颇有深意,但更多的还是欣赏与赞同,目光在三人之间来回逡巡不定。
在心灵深处,崇祯有一丝顿悟,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军事演习,不仅是磨炼军队的作战能力,更是在秀肌肉,一展自己的实力,从而震慑周围的敌对国家。
不可否认,军演乃是最贴近实战的存在,是和平时期最好的秀肌肉手段,,最能有效地威慑一下对手。
但是,这样也存在着莫大的缺点,即便再如何的贴近实战,军演就是军演,说白了一点,就是一场高级游戏,展示的不是士兵的互相配合,也不是军队的协同作战,而是武器的先进程度。
毕竟,再如何的模拟实战,也无法让士兵拥有实战经验,唯有武器的威力,才会有最直观的感觉,更具有震撼性的威慑。18
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权与教权的冲突
“好~就这么办,在北方的各个互市地区,进行军队的操练,演示一下咱们大明的火器威力,震慑一下蒙古族中的一些贪婪之辈,想要不遵守规则之人。”
脑海里浮现这些念头之时,崇祯看向三人的目光,不由地掺杂了复杂之色,却是在欣赏的频频点头,不无赞赏来了这么一句,进而又补充道:“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霍尚书,北方的各个临近边境的城池,也要增加火器营的huǒyào储备。”
“是,皇上,微臣领命~!”
霍维华的双手交叉在一起,呈抱拳之势,躬身回应了一句之后,进而补充道:“微臣马上就责令军器局,日夜赶工,扩大huǒyào的生产,尽早运往北方的各个边境城池,交到城防营手里。”
“嗯,那朕就放心了~”
崇祯轻声回应了一句的同时,面露满意之色,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交代道:“同时,不仅要增加边境城池的huǒyào储备,还要加强对储备huǒyào的监管,防止流落于民间,更不能落到他国之手。”
闻听此言,众人的心里都是一惊,立即明白了崇祯的意思,寥寥几句话,却有着两层意思。
无疑,一旦那些军用huǒyào流落于民间,将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而落入他国之手,若是籍此研制出huǒyàodepèifāng,对于大明的危害,将会极其深远。
毕竟,huǒyào的配置,尤其是军用huǒyào的配比,一直都是大明的最高机密,除了军器局的专门工匠,即便是身为兵部尚书的霍维华,也很难知道huǒyàodepèifāng。
紧接着,崇祯的目光再次回归到了刘鸿训的身上,神色之中,带着几分郑重之意。
“刘尚书,你们礼部也可以着手准备一下了,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一个使团,前往倭国,进行谈判,索要回郑芝龙的妻儿,平安地带回大明。”
“是,皇上。。。。。。”
刘鸿训还未说完,就被崇祯给打断了,后者一副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的样子。
“对了,谈判之时,使团可以抛出一个条件,只要他们倭国人同意放人,大明对其的勘合贸易,将会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十年一次,变为一年一次。”
随着招待外国使团方式的改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大减轻了大明的财政压力,听到崇祯的这番话之时,众人的反应很是平静,并未有什么抵触情绪。
否则的话,若是放到以前,听到崇祯要放宽勘合贸易的xiànzhì,众人一定会竭力反对,实在是,以往招待外国使臣的方式,太过于劳民伤财,太过于铺张浪费,若是每年一次的话,非得将大明吃穷不可。
“当然,朕还要强调一点,如若倭国不肯放人的话,不妨让使臣明言,倭国那样做的话,扣留大明将领的家属不放,形同于对大明宣战。”
“一旦两国开战的话,或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莫要说没有了两国之间的勘合贸易的可能,休想从大明买到任何的东西,就连途径大明沿海的商船,只要是出发于倭国,不管是他们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商船,都将遭到大明水师的截留。”
强势,一如既往的强势,众人忍不住地一阵发呆,愣愣地看着崇祯。
当然,在场之人最大的感受还是,皇上对郑芝龙无以伦比的重视,为了救出他的妻儿,不惜向日本动武,一念及此,还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些许的嫉妒与羡慕之意。
这个时候,容不得众人继续深想,似乎也未想过从他们那里得到回应,崇祯转头看向了一侧的冷晓磊,点头示意的同时,淡淡地说道:“好了,将那份材料给诸位大人看一下吧~”
“是,皇上~”
显然,这一切早就准备好了,事先有过交代,冷晓磊回应的同时,更是在他的带领之下,几名锦衣卫相继拿出了一份材料,几乎是同时递给了以周道登为首的几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众人快速浏览各自手中的资料之时,崇祯并未闲着,依旧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诸位爱卿,你们手里的这份资料,就是郑芝龙在倭国多年的所见所闻,当然,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还是倭国人对待天主教的态度,可谓是越来越严,越来越xiànzhì那些洋人的传教范围。。。。。”
渐渐地,不管是因为浏览内容的深入,还是耳边响起的声音使然,众人的一颗心都是直往下沉,暗暗心惊,越来越明白,崇祯为何那么排斥那些洋人传教士,严禁他们在大明宣传天主教。
毫无疑问,根据天主教的教义,教皇的权力太大了,已经超过了当地的主政者,凡是天主教的信徒,就要对教皇有着绝对的忠诚,更是具有相当的排他性,排斥其他宗教的存在。
无疑,这与皇权有着极大的冲突!
可以说,相比于倭国,皇上的态度已经好的太多,xiànzhì那些洋人传教士的手段更加的柔和。
“朕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人和洋人的关系非常不错,更有人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了信徒。”
就在众人心怀忐忑之时,崇祯非常突兀地来了这么一句,使得他们愈发的心惊与紧张,而崇祯却是满脸的漫不经心之色,淡然地继续说道:“当然,朕并不会干涉你们的信仰问题。”
话语一顿,崇祯的神色变得极为郑重起来,语气稍稍放缓,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后面的一番话。
“之所以谈到这件事情,朕就是想让你们向那些洋人传达,他们要想在大明进行传教,要想在大名各地zìyóu出入,在这之前,就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在这大名境内,分清主次,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听朕的?还是听他们的教皇的?”
这一刻,大殿里一片寂静,众人互望的同时,更是流露出果然如此的样子,洋人的活动范围之所以受到xiànzhì,之所以无法zìyóu地宣扬天主教,发展教徒,关键的症结所在,还是在于皇权与教权的冲突,谁主谁次?
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