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宝钞司,既然掌管着制造粗细草纸,完全可以创办一个报社,发行报纸,只要附上几篇自己的文章,还有那些重臣的观点,一定可以热卖,再加上一些小广告,嘿嘿。。。仅仅是广告费这一项。。。”
  说着说着,贾亦韬将自己逗笑了,忍不住地发出“嗤嗤”之声,双肩都在耸动,折服于自己的创举,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除了一些重要机构,使得二十四衙门中的许多机构盈利了起来。
  一旦改革实行,最起码,十二监、四司和八局的薪俸有了,这每年得为朝廷节省一笔多大的开支?
  何况,这还仅仅是最保守估计,按理来讲,除了这些开支,由二十四衙门所衍生而出的生意,盈利肯定还会有剩余,反哺朝廷的财政。
  紧接着,贾亦韬将主意打到了八局上面,确切的来说,是银作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以及司苑局,虽不敢保证他们的手艺是天下第一,那也绝对是超一流的水准。
  “哼。。。皇家人虽多,但也不可能天天用得着这些衙门,不能养闲人,全部都得给我挣钱去!”
  渐渐地,贾亦韬开始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结合着现代的一些理念,所见所闻,对二十四衙门的一些机构进行改革,让他们挣钱、获利,而不仅仅是围着皇家,那样也太浪费资源了。
  呼。。。
  一个时辰过去了,随着最后一个字完成,贾亦韬顿时长长呼了一口气,脸上现出轻松之色的同时,更是得意与兴奋不已,欣赏着自己的杰作。
  “皇上,太监总管曹化淳,秉笔太监王承恩求见!”
  随着张彝宪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贾亦韬从yy之中清醒了过来,将改革二十四衙门的规划图纸放在了龙案之上,这才淡淡的回应道:“让他们进来吧。”
  吱呀
  两扇门被轻轻地推开,发出一阵长长的细微之音,张彝宪领着曹化淳和王承恩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三人,三人的面容憔悴,干瘦而枯黄,尽显疲惫之意,显然刚经历过一场牢狱之灾,耗尽了他们的精气神。
  “曹化淳,他们就是吴家幸存的三人?”
  “草民见过皇上!”
  随着贾亦韬的这么一询问,最后的三人连忙跪倒在地,纳头便拜,山呼了一句的同时,曹化淳紧跟着向前一步,回应道:“正是,皇上,他们就是吴家幸存的三人,分别是吴用誉、吴逢元和吴邦宰。”
  贾亦韬轻轻点头,以示回应,同时看向三人,目光在吴用誉、吴逢元与吴邦宰之间逡巡不定,面有感慨之色,虽有心表达歉意,但碍于帝王的尊严,天子无错事,全是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所为,于是将到嘴的话语全都给咽了回去。
  如今这个时候,最为敏感的时刻,他贾亦韬最应该树立威信,容不得丝毫瑕疵,不为那些大臣所诟病。
  何况,黄山冤案乃是发生于前朝,自己现在替他们翻案,已经是天大的恩德。
  “苦了你们吴家了。。。。”
  脑海里闪过那些念头之后,贾亦韬还是语重心长地吐出了这一句话,进而又说道:“相信你们已经从曹化淳那里得到了消息,你们吴家的案子平反了,不仅全部获释,还将返还家财。。。”
  贾亦韬的话语一顿,似乎觉得这样的处理过于薄情了,于是看向掌印太监张彝宪,转而说道:“传旨下去,敕封吴养春父子三人为皇商,大明第一义商,并由皇家出资,修建牌楼,以表彰吴家父子的义举,体恤朝廷的艰难。”
  “是,皇上,奴才遵旨!”
  随着张彝宪的离去,吴用誉、吴逢元与吴邦宰愣神了那么一瞬间,随即就反映了过来,高兴莫名,感动不已,有一种久旱逢甘霖、沉冤得雪的感觉,心中痛快无比,一扫所有的雾霾,暂时忘记了所遭遇的种种不幸。
  “谢主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这一声山呼,还有连连的叩拜,磕了三个响头。
  “好了,你们起来吧,不用跪着了。。。”
  等到三人站起之后,贾亦韬的神色随即一敛,平静地看着三人,连连说道:“听曹化淳讲,你们吴家有做珠宝生意,是不是真的啊?你们三个人生意做得又如何?”
  这一刻,不仅是吴用誉、吴逢元和吴邦宰疑惑不解,就是曹化淳与王承恩也不明白皇上为何这样问,三人的心里犹如悬着吊桶一般,七上八下的,对视了一眼,轻轻一点头,不敢过多的迟疑,吴用誉代表的回答道:“启禀皇上,是的,我们吴家确实有做珠宝生意。”
  吴用誉吞咽了一下口水,心里愈发的忐忑,有一些紧张地继续说道:“至于草民三人的生意本领,经过老爷的多年刻意栽培,算是略有小成,懂得一些经营之道。”
  听着吴用誉的回答,言词充满着书生之气,贾亦韬想起了一些事情,不禁心中一番感慨。
  “有一些记载果然是真的,中国古代众多商人团体之中,属徽商最为文雅,最重教育,素有‘左儒右商’之称,兼具爱国情怀,比如晚清时期的胡雪岩。”
  贾亦韬微微摇了摇头,以此摒除脑海里的杂念,看着紧张的三人,毫无征兆地忽然说道:“吴用誉,吴逢元,吴邦宰,朕有意封你们一个官做,当朝廷的皇商,意下如何?”
  求收藏求推荐,拜谢了


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门(下)

  刹那间,大殿里变得极为寂静起来,每个人都在屏息凝神,贾亦韬更是直直地看着三人,神情显得是那么风墙云淡,并无强迫之意。
  此刻,王承恩与曹化淳满脸的错愕,前者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作为掌管御马监的太监,又兼管皇店之权,王承恩好想阻止贾亦韬的这个决定。
  最终,摄于贾亦韬那若有若无的威严,还是将到嘴的话语给咽了回去,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看着皇店这块“肥肉”离自己而去。
  似乎是几年的牢狱之灾使然,使得吴用誉、吴逢元和吴邦宰有一些精神恍惚,反应变得有一些迟钝,也许还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庆幸,三人一时有一些晃神,怔怔的看着贾亦韬,好像还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时,曹化淳已经反应了过来,看到三人的模样,一想到他们的遭遇,可谓是到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想通了这一点,很是理解三人的心情,面带三分笑意,连忙的催促道:“快啊。。。还愣着干嘛?赶紧谢主隆恩啊!”
  自古以来,尤其是中国的商人,巴不得能够与衙门搭上关系,顶上一个皇差的名头,那样的话,生意将会好做得多,毫不客气的讲,畅通无阻,堪堪能够形容。
  尤其是吴家这样的商贾,格外想要交好朝廷,博得一个美名,谋得个一官半职,否则,也不会那么积极地向朝廷捐输,出手就是二十万、三十万。
  求贵,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商贾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
  一日而五中书之命下,吴家领中书衔的吴养京、吴养都、吴养春、吴继志、吴希元,不就是发生在二次捐输白银三十万两之后吗?
  所以,三人兴奋了,兴奋地难以自抑,经曹化淳这么一提醒,当即就反映了过来,连忙磕头跪谢。
  “谢主隆恩,草民愿意接这份皇差。”
  很显然,这一切都在贾亦韬的意料之中,不管是皇商之中蕴含的暴利,还是天威使然,都容不得他们拒绝。
  “好了,都起来吧。。。。”
  贾亦韬吐出这么一句话之后,稍稍一顿,看到三人很是痛快地答应下来,露出满意之色,转而看向王承恩,朗声说道:“王承恩,你带他们下去吧,连同御马监掌管的皇店,一并交给驸马巩永固,朕还会有其他的安排。”
  “是,皇上,奴才领旨。。。。”
  王承恩的双腿很沉重,不再掌管皇店,好像跟割了他的一块肉,神情是那么的萎靡不振,转身看向吴用誉、吴逢元和吴邦宰,丢下一句话之后,径直就往外走。
  “你们三个跟咱家走吧。。。。”
  曹化淳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看着四人离去的背影,尤其是目光始终在王承恩的身上打转,配合着他那看似平和的笑容,颇有幸灾乐祸之意。
  然而,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多久,随着贾亦韬的声音响起,听到后面之言,曹化淳再也笑不出来了。
  “曹化淳,你过来一下。”贾亦韬平静地吐出这一句话之后,示意曹化淳走到近前,同时从龙案上抄出一张名单,缓缓说道:“既然你已经掌管东厂,身为东厂提督,朕现在就交给你个秘密任务。”
  曹化淳的脚步明显停顿了一下,稍稍一愣神,转瞬就反应了过来,继续向前走,直至停在龙案旁,躬身就要询问,却又被贾亦韬给打断了。
  “喏。。。朕这里有一份名单,全都是山西的晋商,你立即遣出东厂的密探,给朕密切监视这山西八大商贾及其家族生意的动向,一旦查到什么,没有朕的旨意,切不可轻举妄动,如果出了什么岔子,朕拿你是问。”
  “是,皇上,奴才遵旨,一定办成此事!”
  曹化淳的心中一紧,颤了颤,出于本能的反应,还是立即恭敬地回应了一句,等到心绪稍安之时,接过那份名单,快速浏览之际,忍不住地一阵暗自猜测。
  “难道皇上真是为了银子急了眼,想要效仿魏忠贤,拿商人做文章,查抄那些商贾的家产,以此补上军饷的亏空?”
  容不得曹化淳继续深想,在这个时候,贾亦韬再次抄出了一张纸,这次虽然不是一份名单,但曹化淳看到上面的内容之时,心里顿时就是一惊,贾亦韬的声音已经再次响起。
  “化淳啊,你也知道,朝廷现在的财政非常的紧张,不仅辽东的军饷亟待解决,陕西又遇到百年难见的大旱,还有其他地方,处处都要用钱,所以,朕准备精简宫里的宦官机构,以此节省钱银,好缓解朝廷的财政支出。”
  说话之间,贾亦韬将手里的改革方案图纸递了出去,同时继续说道:“当然,司礼监和御马监,以及你现在掌管的东厂,朕是不会动的,只有这些衙门。而且,你听好了,朕说得是精简,不是裁撤,不要有抵抗情绪喔。。。。”
  曹化淳的脸色僵在那里,只觉得嘴里有一些发苦,失神的看着图纸上的内容,那罗列而出的一个个衙门名单,尚膳监,四司除了惜薪司以外,全在“精简”的范围之内,还有八局的银作局、针工局、内织染局。。。。。。
  这一刻,曹化淳只觉得自己的脑袋有一些不够用,无法接受贾亦韬的改革,虽然很想大吼般的拒绝,但奈何不过是一个奴才,只能强压着心里的那股躁动,耐着性子的说道:“皇上,这样做的话,是不是有一些不和礼法,有失皇家和朝廷的体面啊?毕竟,自古以来,这些都是皇家独享之物,特有的标准,岂容他人沾染?”
  “不不。。。化淳,做人不要这么狭隘嘛。。。。”
  贾亦韬连连的摆手,脸上堆满了笑意,更是说道:“换个角度来看,朕这是与民同乐,让百姓们了解到帝王家的生活,这有何不可?”
  “可是。。。可是。。。。”
  曹化淳不甘地还想再争取一下,却又被贾亦韬给打断了。
  “平常之时,这些衙门都是处于闲置状态,无事可做,经朕这么一整改,他们就不再无事可做,还可以挣一些银子,以作离宫之后的生活之资。而且,如此一来,还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才能,提高他们的手艺,也能为朝廷省一笔开销,有何不可?”
  看着贾亦韬一脸坚持的模样,谁也改变不了,曹化淳放弃了,却转而说道:“皇上,即便是要精简这些衙门,予以改进,但。。。这毕竟是宫里的衙门,将其交给外臣管理,是不是有一些不合适啊?”
  贾亦韬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嘲讽之意,转瞬就恢复了正常,随即回应道:“化淳啊,这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之所以这样做,朕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宦官不可以轻易出宫,还是交给外臣管理比较合适,方便。何况,巩永固乃是朕的妹夫,皇亲国戚,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与此同时,贾亦韬心中在暗想,如果不是朕的基础还不够牢靠,还没有完全掌控军权,哪还会和你一个宦官在这里啰里啰嗦?
  哼。。。之所以这么反对,无非是没有分到改革之后的最大利益,私心作祟,用得着说得那么冠冕堂皇吗?
  贾亦韬的心里鄙夷了一番,似乎察觉到了皇上的不高兴,带给自己一起全力和荣耀的给予者,曹化淳心里一惊,连忙做出了补救措施,提醒道:“皇上,奴才这里没有问题,就怕那些大臣们会反对,出言阻止?”
  求收藏求推荐,拜谢了


第十二章 崇祯时期的最大威胁

  日落日出,朝廷之上。。。
  贾亦韬意兴阑珊的坐在龙椅之上,任凭下方的百官争执不休,吵得不可开交,贾亦韬稳坐钓鱼台,不动如山的坐在那里,仿佛这一切都和他无关一般,百无聊赖之际,不时地拿起身前两侧的奏折,翻了翻。
  “启禀皇上,微臣要弹劾内阁首辅施凤来,此人乃是魏忠贤的余党,还有内阁之臣,黄立极、张瑞图和李国普三人。,在前朝之时,他们主持内阁之际,无所作为,任由崔呈秀胡作非为,祸乱朝政,置之不理。”。。
  监生胡焕猷刚刚抛出这一番言论,不啻于引爆一颗重磅炸弹,立即遭到了许多官员的攻击,予以反驳。
  “哼。。。臭小儿,好大的口气,不过是一名微末的监生,也敢弹劾内阁四大臣,真是自不量力,好胆。”
  “无知小儿,你这是以偏概全,罔顾事实,谁人不知,前朝之时,魏党势大,内有魏忠贤一干阉人虎视眈眈,外有崔呈秀与徐显纯、李实等党羽权倾朝野,在那个时候,谁敢忤逆魏忠贤的意思,做出头的椽子?”
  “就是,四位大人不过是委身求全,等待时机,予以致命的一击,皇上即位之时,四位大人可是极力支持的。还有铲除魏党之时,四位大人也是出了很大的力。”
  。。。。。
  随着许多官员的群情激愤,一起攻击胡焕猷,有那么一小撮的官员虽然是沉默不语,但心里却是在暗自腹诽,说的倒是好听,一口一个铲除魏党,一句一个拥立皇上之功,你们这些人都是魏党,说出这番言辞,也不觉得害臊,羞得慌?
  此时此刻,贾亦韬好像沦为了一个局外人一般,暗自的高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关于二十四衙门的改革,自己只是提了那么一嘴,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真是让人意外。
  看着争执的场面,贾亦韬虽然面无表情,却是在暗自冷笑,脑海里更是浮现出一连串的念头,不断地提醒贾亦韬,以便看清眼前的本质。
  魏党余孽依旧势大,东林党也是包藏祸心,现在还不是彻底清除魏党余孽的时候,魏忠贤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随着魏忠贤的自杀而死,后两者已经不足为虑,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现在最重要的是,铲除五虎和五彪,属他们的威胁性最大,对朝廷的危害最大,五虎五彪不除,臣心、民心难平,江山社稷难稳,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逼得他们狗急跳墙,适得其反。
  而且,五虎之中的崔呈秀已死,五彪已除其四,刚刚将徐显纯、杨寰、孙云鹤、崔应元投入大狱之中,交给刑部,至于其他人,就先暂缓一段时间,稳住魏党,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动其他人。
  否则,一旦逼得过紧,人人自危之下,魏忠贤的那些朋党将会全体暴动,后果将是沉重的,谁也无法承受。
  贾亦韬暗暗点头的同时,也明白,这个声音乃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残存的一丝意识,在提醒着自己。
  这一刻,贾亦韬有一丝明悟,眼前这热烈的场景,看似是魏党与监生的彼此攻伐,实则却是魏党与东林党的暗中交锋,再一次较量,很显然,后者还处于非常弱势的处境。
  至于“三饷”与“二十四衙门的改革”,这些官员反应的之所以没有那么强烈,一是两党争斗激烈的原因,二是两党都想向自己这位皇帝表忠心,以此表忠心,从而好博出位。
  何况,改革的是宦官机构,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冲突。
  根据脑海里那个声音的提醒与点拨,虽然看清了目前的局势,但贾亦韬却是高兴不起来,不禁心中暗道:“难怪有一些历史学家秉持这样的观点,崇祯之时,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辽东的后金,也是小冰河时期的各种天灾,四处暴动的农民起义也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主要还是来源于朝堂之上的党政!”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贾亦韬深深地认同了这个观点,这些朝廷重臣早已无心于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更加对辽东的后金威胁漠不关心,而是痴迷于党争,玩弄权势。
  至于黎民疾苦,后金威胁,不过是他们攻击对手的一种策略而已,并未真心想要解决问题。
  一念及此,贾亦韬的心情愈发的沉重,不禁想起了一句话,重病须用猛药,而大明王朝就是已经病入膏肓,必须来一副虎狼之药,方可实现中兴。
  暗暗点头,想到小冰河的即将大规模爆发,还有后金的威胁,贾亦韬愈发坚定自己的信念,感觉局势的紧迫性,必须尽快掌控军队!
  至于两党之争,那就让他们使劲地斗去吧,自己坐山观虎斗,好坐收渔翁之力,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使得两者的势力趋于平衡,再慢慢削弱。
  只要掌握了军队,就能大刀阔斧的改革!
  恍惚之间,贾亦韬不禁想起了明末时期的几支军队,战斗力最为彪悍,关宁铁骑,天雄军,秦军,白杆子兵。。。。
  自然而然地,贾亦韬就想到了他们的主帅,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一代女将秦良玉。。。。
  “等到那些皇家店铺正式开业,运营起来,稍有盈利,有了银子,就可以召集那些名将,组建天雄军和秦军,以及加强版的白杆子兵,替换京城的三大营,还有那些禁卫军。”
  贾亦韬的心里刚浮现这个念头,就立即被自己给否决了。
  “不行,局势越来越严峻,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弄到银子,组建天雄军和秦军,前者拱卫京师的安全,为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保驾护航;后者镇守于陕西,防止民乱。”
  呼。。。
  贾亦韬暗暗长呼了一口气,神色一敛,愈发的凝重起来,再次心中自语道:“看来,得尽快开掘朱元璋留下的那批宝藏了,只要掘取其中的一处,天雄军与秦军的初期军饷也就有着落了。”
  刹那间,贾亦韬的神色转瞬恢复了正常,再次变为了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淡淡的瞟了一眼还在争执不休的百官,满脸的漠然之色,就不再理会朝堂上的争论,而是信手拿过一本奏折。
  一看之下,贾亦韬的神色明显好了许多,嘴角微微掀起一个弧度,淡淡的笑意随之浮现,忍不住地喃喃自语道:“还真是没有想到,巩永固的动作这么快,这才不过几天的时间,皇家拍卖行居然就已经弄好了,马上就能开业了,看来自己应该去看看,首日的生意怎么样?第一桶金有多少?”
  求收藏求推荐,拜谢了


第十三章 微服出宫

  几天之后,贾亦韬正在看着一本奏折,锦衣卫指挥使洛养性就站在对面,一脸的恭敬之色,虽然眼前的这位皇帝年仅十七岁,但即位以来的种种举措,杀伐果断,沉着冷静,使得洛养性心寒,不由自主地有一些犯怵,心存紧张之感,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片刻之后,贾亦韬这才抬起头,终于将手里的折子看完了,合上之后,在空中晃了晃,神色古无波澜,淡淡地问道:“上面写得都是真得?福王骄奢淫逸,为祸百姓,强抢民女;唐王沉迷于女色,宠幸于姬妾,想要立幼子为世子,不惜囚禁长子、长孙,想要弄死他们。”
  洛养性迟疑了一下,身体为之一颤,最终还是咬着后槽牙,硬着头破的回道:“启禀皇上,确确实实是真的,末将敢以项上人头担保,若有丝毫作假之处,甘愿领取污蔑皇族宗亲之罪。”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怎么调查的这么快?”
  虽然有置疑之意,但贾亦韬问话的语气是那么的轻飘飘,漫不经心,不以为意,更是将手里的那份折子随意地扔在龙案上,直视着洛养性,等待着对方的答复。
  很显然,洛养性敏感地扑捉到贾亦韬言这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那一丝意味深长的态度,不禁微微松了一口气,相对而言,回答的话语也轻松了许多,不再那么拘束。
  “启禀皇上,前朝之时,唐王与福王就有案底,留有罪证,末将调出这些档案之后,以此为根据,立即派人火速赶往河南的河南府和南阳府,着手调查,加以印证,多方求证之下,确实如奏折之中所言,所以才会这么快。”
  虽然有理有据,有事实作基础,但洛养性还是那么的没有底气,心里是那么的紧张,毕竟,事情牵涉到皇室宗亲,一个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贾亦韬没有继续追问,前朝为何没有追究两个藩王罪责?
  原因很简单,福王朱常洵乃是天启皇帝的亲叔叔,地位崇高,深得先皇万历皇帝的宠爱,自己的亲哥哥,不,应该是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