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南皇-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羊能吃人,那为什么别的东西不能吃人呢?”李贞道:“孩儿且问父皇,对我大唐威胁最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这个。。。。。。应该是突厥吧?”李世民故意道。
“。。。。。。”李贞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李世民,意思不言而喻。
“好吧好吧,是父皇不对,不应该和贞儿开玩笑。”李世民抱歉的笑了笑,接着面色一肃:“如果说哪个国家对我大唐威胁最大,那定然是吐蕃无疑了。吐蕃建立于高山之上,万山丛中,从军事角度来说,算是据险据高而守。也就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下来攻打我们,我们想要攻上去却是损伤巨大。
如果只是损伤大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听经营吐蕃的商人们说,我唐人去吐蕃,十有八九都会得一种怪病,头痛,头晕,疲倦,呼吸困难,十分奇怪。如果真要攻打上去,只怕路还没有走一半,部队就要折损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算能走上去,只怕也拿不动兵器,拉不开弓箭了,去了也只能是送人头。
何况据说吐蕃近年来出了一个十分有作为的赞普,叫做松赞干布,虽然年幼,却已经显露才能,很是厉害,据说有一统吐蕃之势,对大唐威胁就更大了。所以父皇一不虑突厥薛延陀,二不忧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不怕高昌吐谷浑,唯独这吐蕃却一直如鲠在喉,让父皇吃不下睡不着。”
“父皇果然不愧千古名君,这眼光确实犀利。”李贞由衷的赞佩道,不愧是千古一帝,这战略眼光,要不是自己有后世的经验,还真比不过他。
“贞儿莫要胡说,以后也莫要再提什么千古名君,父皇还当不起。”李世民有些不好意思了,脸都红了,连忙问道:“难道贞儿你也认为吐蕃乃我大唐要害?”
“不错,孩儿说的正是吐蕃,请父皇去舆图来。”
地图很快取来,李贞也不客气,指着地图一一介绍道:“父皇请看,东*突厥乃病中狼王,看似强大,实则虚弱,此战必可灭之;西突厥有名无实,乃守户之犬,不足为虑;高句丽不过一狂吠之犬,抬手可灭;高昌吐谷浑之流更不需多提,如非需要缓冲吐蕃,又岂容他们存在?至于倭国,新罗百济西域诸国,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小孩子的打闹,不值一提。可唯有这吐蕃,自立国初就处于先天不败的地位,就像父皇说的那样,他们随时可以打下来,我们却不能随意攻打上去,他们可以雄踞高山坐观天下,我们却只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小心提防,实在是我大唐心腹之患。要不是他们内部混乱,高原上也不止吐蕃一个国家的话,只怕他们早就打下来了。但如果能让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整合实力,他早晚都会与我大唐有一战。”
第九十章 定国五策(5)
第九十章定国五策(5)
“而且父皇请看舆图,这吐蕃国面积虽然不如我大唐,但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李贞拿着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的小棒,指着吐蕃周边的国情:“吐蕃西南紧邻天竺,西邻勃律和大食,南有迦楼缕波和南召,东北方有吐谷浑,而剩下的东南方,东方、北方、西北方,都和我大唐相邻,父皇你曾也是马上打天下的将军,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吐蕃可以随时出击,可以从几乎任何地方侵扰我大唐,而我大唐却只能被动防守。”李世民的面色阴沉,无论是谁面临着这样一个随时都可能抢劫你的邻居,心情都不会太好的。
“原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是结交吐蕃的敌人,比如他旁边的吐谷浑,以及依旧苟延残喘的象雄等,但现在孩儿却有了一个更好的方法。”李贞放下木棒,端坐。。。。。。李世民怀中:“父皇既然已经警惕了吐蕃,自然应该也知道,吐蕃虽然地处高山,国中也尽多骁勇之士,但所谓有利就有弊,高山虽然给了他们以最好的屏障,但也不是没有弱点的,父皇也知道,山地,特别是极高的山地一般情况下都是十分贫瘠的,这也就代表着吐蕃的粮食的匮乏。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太过寒冷,吐蕃只能种植一种名为青稞的粮食,而且产量还不高,种植成本极高,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别的粮食可以种,只怕没人会种这种坑爹作物的。”
“所以贞儿的意思是。。。。。。”李世民有些明白李贞的意思了。
“我们把羊吃人反过来用。”
“反过来用?”
“不错,吐蕃不是缺粮食吗?那我们就交好吐蕃,同时大量输送粮食进入吐蕃。”李贞靠着李世民的胸膛眼睛半眯,仿佛睡着了一般,口中嘀咕道:“吐蕃粮价价格很高,而大唐这几年的粮食却是大丰收,如果我们将大唐的粮食运到吐蕃贩卖,并且价格要和他们本土青稞价格差不多的话,自然就不会有人买口感不怎么好青稞,没有人买青稞,那种植青稞的人自然会大大降低,甚至根本就不会有人种了,到时候。。。。。。”
“到时候吐蕃的粮食就会完全掌控在大唐手中。”李世民豁然喜道:“而只要完全控制吐蕃的粮食,甚至控制一半的粮食,到时候吐蕃是死是活,就轮不到他们自己说了算了。”
“确实是这样没错。”李贞闭着眼赞同道:“不过此举最好在短时间内就开始实行,因为根据血龙卫外事衙门的情报,吐蕃的那个松赞干布确实是一个英主,虽然年纪不大,但却不能小觑。根据外事衙门的推断,如果松赞干布能有大魄力,短时间内或许就可能统一吐蕃(在历史上一共也就用了三年),到时候再用此策必然会招致松赞干布的警惕甚至反击,恐怕为时已晚。”
“当然要用,明天父皇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李世民也是个果断的性子,再说这一策对大唐并没有什么损失,就算失败也不过失去一些粮食,只要成功就能控制一个国家,这么稳赚不赔的生意为什么不做?
“这就是儿臣的五策了,不知父皇准备选用哪一策啊?不同的决策,价格不同的哦。”说完五策,李贞突然精神了些,双眼眯成一条缝,笑的好似一只小狐狸。
“贞儿,你真会败父皇兴致。”李世民被李贞打断,不悦道,正意淫着呢,你就给我泼冷水,没这么做生意的。
“嘿嘿,是孩儿不对,不过父皇你也要仔细想想哦。”李贞一副吃准了你的态度,反正饵料已经下足了,不怕你不上钩。
“这个不急,贞儿你且等一等,我和几位大人商量一番。”说完李世民道:“王亭初,宣房相、杜相、魏相、王相、温相速速来见我,就说十万火急,对了,你亲自去请,不得让任何人知道这个消息。”
“是,奴婢明白,奴婢这就去。”王亭初不敢怠慢,连忙退去。
他刚才一直都伺候在李世民身边,自然是听到了父子二人的交谈,在心中震惊李贞的头脑的同时,王亭初也将李贞划为了倾尽全力也要讨好的人之一,他算是看明白了,以李贞的天资,就算当不了皇帝,一个实权王爷也是跑不了的,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不但不能得罪,还得倾尽心力讨好才对。
“那你们商量吧,儿臣睡一会儿。”李贞是真的困了,迷迷瞪瞪的就要睡下。
李世民见李贞有点睡着的样子,连忙揉了揉李贞的头:“贞儿先别睡,等一会儿房相他们来后,还得你帮着讲解呢,你要是睡了,父皇我可不懂这么多,万一没说过他们,你的小心思可就白费了。”
“嗯嗯,先让我睡一会儿嘛。”李贞还是觉得困,他实在是高估自己的精神劲了,说起来毕竟是个小孩子,尽管灵魂是大人的灵魂,前世熬夜通宵也都锻炼出来了,但身体上的困顿可不是精神能抵消的。
“那好吧,你先睡一会儿吧,父皇等下再叫你。”看着李贞证都睁不开的眼睛,李世民心中闪过一丝心疼。
李贞很聪明,这也没什么,事实上他所有的儿子就没有一个不聪明的,但在所有聪明的儿子中,唯一懂事的却只有李贞一个,李贞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不管这懂事是真的还是装的,都让他欣慰。
“嗯嗯。。。。。。”李贞嘴里含含糊糊咕哝了一声,便沉沉的睡了过去。
房玄龄很生气,这也正常,任是谁在忙完一天公务后,刚刚睡着就又被人叫醒,想来他的脾气都不会太好。
不过房玄龄的这股气却注定要不得发泄,因为叫醒他的不是别人,正是皇上身边的心腹太监王亭初——倒不是王亭初有多么受李世民宠幸,以至于连自己这个左相都不敢得罪他。而是因为在现在这个点,叫醒自己的人还是皇上的腹心,还特意告诉自己要保密。。。。。。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大事儿了,而且还是十分紧急的大事儿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了。
而王亭初也证明了这一点:“皇上特地交代,此事十万火急,玄武门那边奴婢们已经安排好了,房相且自去宫中,奴婢还要去杜相他们家。”
“到底怎么回事?”房玄龄穿着衣服,安抚好家人之后,边走便问:“我也没得到什么特别的消息啊?难道前方战事有变?”
王亭初小声道:“具体的奴婢不敢多说,只能告诉相爷,此次事情与八殿下有关。”
“越王?”房玄龄更惊讶了,李贞的聪慧他是知道的,而且福缘深厚他也很清楚,但李贞太小了,又能掀起多大的事情来?
“相爷进了宫自然就知道了。”王亭初不敢多说,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多听多做少说话,也因此他才被李世民相中,成为了身边的贴身太监。
“也好,我且自去,公公(好像的确是这么叫的,比如高力士就被叫做高公公)一路小心。”
“相爷也请小心。”
第九十一章 定国五策(6)
第九十一章定国五策(6)
在门口和王亭初分开,房玄龄一路上都在思索李贞究竟又闹出了什么幺蛾子。不过一直到了宫中,也没有猜出究竟是什么事情,只能大致推算到,应该和突厥有关,因为李贞后日就要去军中前线,在这个时候能让他搞事情的也只有和突厥有关了。
“皇上吗,房相来了。”一路畅通无阻,甚至都没有经过搜身通报,小太监就领着房玄龄进了书房,显然是提前得到过吩咐的。
“见过皇上。”
“噓!”李世民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稍微指了指旁边的小床:“爱卿且稍等一会儿,等杜爱卿他们到了再说。”
顺着李世民的手指,房玄龄的目光也自然而然的跟着移到了那张小床上。在看到小床的瞬间,房玄龄的瞳孔顿时就是一缩,那张床他太熟悉了,那是李世民平时在处理公务累了的时候,用来小憩的床。
而以李世民的勤恳,在这张床上睡过的时间恐怕比在御榻上睡过的时间还要多。从某方面来讲,这张小床的地位甚至是不下于御榻的。可如今他看到了什么,此刻在这张不下于御榻的小床上,居然睡着一个孩子,不用看这孩子的面容,房玄龄就知道睡在上面的肯定就是引起这次宫中聚会的罪魁祸首——当今越王李贞。
李世民自然注意到了房玄龄的表情,面色自然道:“这次在叫你们来之前,贞儿可是给朕大开了一次眼界,也为朕解决了诸多难题,等讲完的时候已经十分困顿,所以朕就先让他睡一会儿,房卿也先休息一下,等杜卿他们都来了,再跟你们详说。”
“不过这孩子可一点都不轻啊,明明只有四岁,朕居然都抱不动了,也不知道怎么吃的。”说到这个,李世民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个。。。。。。殿下天生神力,平日里吃的多,自然身体就重。就好比臣那不争气的次子,他一人吃的比我们全家吃的都多,身量也是极重。”房玄龄连忙附和道,他也是个识趣的,这小床虽然在某方面来说地位堪比御榻,但毕竟不是御榻,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小床而已,只要李世民不追究,谁都没法说什么。
房玄龄并没有等多久,很快李世民要找的几个人都被叫了来。
“皇上,不知深夜叫臣等来,究竟是何事?”能说这话的也只有魏征了,也只有他一个人敢不给李世民一点面子。
“魏卿不问,朕也是会说的。”李世民没有一点不快,只有满心的无奈,他对魏征这老家伙是真的没有一丝办法了。实际上今天晚上是没有魏征什么事情的,因为魏征现在并不是三省的宰相,但正是因为怕了魏征,李世民怕他日后找自己麻烦,所以才将他给叫了来,直接堵住他的嘴。
“不过该怎么开始呢。。。。。。这么说吧,与其是我将你们叫来的,不然说是贞儿把你们叫来的。”李世民总结了一下语言,缓缓道:“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今天晚上我批改完奏折,正要休息一会儿,贞儿却突然求见,然后。。。。。。事情经过就是这样了,你们怎么了?”
却是李世民在讲完之后,发现在座众人都是表情各异,有惊讶的,有惊喜的,有惊骇的,也有惊异的。。。。。。虽然众人表情各异,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都是一副被惊到的样子,显然对于李世民的话对他们冲击不小。
良久,房玄龄才缓过神来:“所以皇上将臣等叫来,就是为了商讨这件事?”
李世民颔首道:“不错,贞儿虽然狂妄无知,但他所献的这定国五策也确实很有道理,尤其以羊吃人这一策,更是闻所未闻,然而仔细想来,却有相当大的操作性。”
“不过此举是建立在我们此次能够击灭突厥的基础上,朕无法在人前提出,只能辛苦诸位爱卿今晚好好论证一番了。”说着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杜如晦,房谋杜断可不是说说的,杜如晦性情果决,谋猷经远,绸缪帷帐,和多谋的房玄龄正好形成一对亲密搭档,房玄龄多谋划,堪称一步百计,但他也只能出办法,究竟用哪一个办法,却还需要杜如晦来拿主意。
“克明,你怎么看?”
“咳咳咳。。。。。。咳咳咳。。。。。。臣觉得。。。。。。觉得可以一。。。。。。一试。”杜如晦的身体已经极差,历史上他也正是在今年年中去世的,为此李世民罢朝三日,率领百官拜祭,追封杜如晦为司空,并追封为蔡国公。
不过这是在历史上,如今有了李贞的参与,杜如晦的结局如何就不一定了。
“克明,你的身体。。。。。。”李世民十分担心,实际上杜如晦从染病就已经不怎么参与政事了,只是这一次的事情非同小可,往小了说是一次战后决策会议,往大了说则可以说是影响大唐未来国策的一次会议,因此即便担心杜如晦,但这一次李世民却必须得到这位善谋断的老友的分析。
“陛下放心。。。。。。臣并无大碍。”杜如晦粗喘了几口气,仿佛缓过来了,缓缓道:“越王殿下的谋划可以说对大唐百利而无一害,说句难听的话,就算这一切都失败了,对我大唐又有什么损失呢?但如果成功了,那大唐收获的可就不只是一个突厥了啊。”
说来说去,还是失败成本太低了。就好比后世的彩票,只需要两块钱,就能参与五百万的大奖的博弈,赢了就能得到五百万,失败了也不过就是失去两块钱而已,在一顿饭都要好几十的后世,谁还在乎两块钱的损失不成?
何况这一次大唐的成功率可不是区区彩票能比的,就算再怎么挑刺贬低,至少五成的成功率还是有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搏一把?反正失败了也不过就是损失一些钱粮而已,这么点损失站在国家层面来说,甚至还比不上两块钱。
温彦博也赞成试一下,不过补充道:“克明说的有理,不过臣有几处不明白的地方,还请皇上准许臣询问越王殿下一番。”
“大临(温彦博字)此乃老成持重之言,朕又岂无不从之理?”李世民答应的痛快,李贞受到的却是痛苦。
第九十二章 定国五策(7)
第九十二章定国五策(7)
“啊呜!早知道就不向父皇你进策了,好困呜。”这种从深睡中被叫醒的感觉真的很不爽,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也幸亏他的心性不是孩子,不然这会儿早就哭惨了。
“贞儿莫要胡说。”李世民这个尴尬啊,但也只能温声和气的哄道:“只是几位大人问你几个问题,等问完你再睡就是,父皇保证不再叫醒你。”
“好吧好吧,快问吧,真是的。”李贞一脸嫌弃,嘟嘟囔囔道:“一点小问题还要劳烦我这个孩子,你们到底是怎么混上宰相的?”
“额。。。。。。”几位宰相顿时苦笑不已,为官半生,到头来居然被个小屁孩鄙视了,自己还不能反驳,这感觉真的很不爽。
“贞儿莫要胡说,几位大人都是有大本事的,不是你那些小聪明能比的。”李世民很想笑,心头暗爽不已,平日里被你们这些老家伙们挤兑的不轻,现在终于轮到你们了,而且还是被朕的儿子挤兑的,我看你们有没有脸反驳,这真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是,大家快问吧。”李贞这会儿也清醒一些了,不由催促道:“天都快亮了,你们再不问我可就睡着了。”
“是,那就由臣问第一个问题吧。”魏征首先开口道:“敢问殿下,这羊毛织成布,成本如何?
“呐,这个我得算一下,按照十斤羊毛价格一文钱,运费加损耗差不多也有一文钱,脱脂需要也差不多一文钱,纺线要五文钱,织布也差不多是这个价,染色又要三文钱大概。。。。。。这么算起来的话,十斤羊毛大致需要一加一加二加五加五加三等于。。。。。。一两银子左右,没错,是这个价。”李贞的心黑起来李世民都挡不住。
“。。。。。。”沉默,无比的沉默,所有人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李贞,李世民则捂着脸蹲在角落里,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许久之后,房玄龄才涩着嗓子道:“那个。。。。。。殿下,虽然臣的数术不是太好,但简单的加减法还是没问题的,根据殿下您给出的消耗,臣算出的价格大概在十五文左右,和殿下您说的一两差的有点多啊。”
李贞理所当然道:“有差价是肯定的啊,我辛辛苦苦把羊毛从草原上运过来,然后又要脱脂又要纺线又要织布,最后还要染色,总不能按成本价卖给你吧?我总要多多少少赚一点吧?这不过分吧?”
“赚一点当然没问题,谁也没有意见,但殿下您赚的是不是有点太多了?”王珪一直没有开口,此时也忍不住了:“成本只要十几文,你居然要卖一两,这差不多已经是一百倍的利润了吧?”
“十斤羊毛大概能织两匹布,也就是一匹布才半两银子而已,而一匹布就算作十套衣服,十斤布就是二十套衣服啊,二十套衣服能卖多少钱?”李贞给他们算了一笔账,然后摆出了我是为你们好的无耻表情,道:“再说你们不要忘了,现在市面上最便宜的麻布,一匹也不止半两银子吧?我倒是想卖的便宜一点,但如果再便宜的话,就凭我这羊毛布的成色,你觉得这市面上还有别的布的生存空间吗?到时候你让那些靠织麻布为生的人,要怎么活?别说是麻布了,就算是丝绸也得为我的羊毛布让路吧?”
“这。。。。。。殿下说的好有道理,臣竟无言以对。”王珪瞬间拜服,虽然明知道李贞是在为自己赚大钱找借口,可偏偏他说的有道理,王珪一时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这个先不说,等道最后再商量,咱们先问下一个问题。”因为被李贞的无耻打败,现场的气氛一片尴尬,李世民及时出来救场:“大临,你不是有问题吗?你的问题是什么?”
“是。”温彦博顺势转开了话题:“敢问殿下,这定国五策确实于国有益,但未免有些阴损,也太过伤天和了吧?”
“。。。。。。”李贞横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哎呀,是臣的过错,殿下勿怪。”温彦博连忙道歉,在心里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这都问的什么狗屁问题啊?国与国之间交锋,还管你阴损不阴损,伤不伤天和吗?我特么的脑抽了吧才问这样的问题?
“其实臣的问题是这样的。”温彦博重新整理了语言:“是吐蕃的问题,殿下也说了,吐蕃赞普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如果让他意识到我们的运粮计是一个阴谋的话,很可能会立刻断绝这条路,那我们的决策就会失败,不知道殿下有没有补充的方法?”
李贞道:“其实这一策我还没有说完,咱们去卖粮食不要他们的钱,而是要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易。”
“货易货?”李世民皱眉道:“吐蕃苦寒,那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父皇,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国家。”李贞喝了一口茶提神,解释道:“毕竟能成为一个国家,地域再怎么小也只是相对的,那里面究竟有什么特产,这个谁也说不准。
就好比倭国,父皇是知道的,倭国人矮小丑陋,性情残暴,性格扭曲,但你千万不要因此就小看了倭国这块地方,根据老爷爷的书中的记载,倭国盛产金银铜,就在那么小的一块土地上,其金银储量有大唐的三倍还要多,铜储量也十分可喜,而且倭国乃是火山国家,盛产硫磺和硝石,煤矿储量也十分惊人。
再有高句丽和新罗以及百济,这三国地处白山黑水之间,药材产量惊人,而且那里土地肥沃,几乎种什么都能丰收,更要命的是在一个名为釜山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