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杰在河南、北直隶搅得天翻地覆,满清在这两省的统治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多尔衮是个极为保守的人,他肯定不会冒着老巢被端的风险任由多铎在外面劫掠。
综合考量下来,朱慈烺认为满清肯定是想等过完这个年最好是开春后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如今山西、陕西、河南、北直隶连成一片,随着统治地区的增加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多尔衮的面前。
那就是如何养活这么多军队。要知道清军现在不光是八旗军,还有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部的藩兵,以及各地投降整块编制的绿营军。
全部军队加在一起有几十万人,光靠存粮肯定支撑不了多久,即便是勒紧裤腰带并依靠晋商的关系筹买粮食也最多就能撑个半年。
这就意味着多尔衮必须要打下湖广或者山东其一,以解决几十万军队吃饭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分析,满清和大明之间必有一战,且很可能就在来年开春之后。等到开春运河解冻,至少满清在攻打山东时可以依靠运河运送军粮,以减少损耗。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布置好千里防务。
第二百二十章 湖广山东,国运之争
朱慈烺决定就防务问题和重臣商议一番。
参与这次密议的只有兵部尚书路振飞、礼部侍郎文安之两人。
二人入宫后便乘坐朱慈烺特赐的肩舆一路行到乾清宫。
乾清宫东暖阁里烧着十几盆炭炉,十分温暖。
二人面君行礼后朱慈烺赐下锦墩,命二人坐下叙话。
这也是朱慈烺的一个习惯,在和亲信交流时习惯于都坐着。
文安之和路振飞早已习惯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二人屁股皆是只沾了锦墩小半边,腰杆子挺得比值。那如坐针毡的模样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朱慈烺沉声道:“徐州总兵高杰大破东虏,擒伪总兵祖可法,功劳甚大,朕已经核准了他上报的有功将士名单。”
“陛下赏罚分明,大明将士必为陛下效死命,大明中兴在即!”
作为兵部尚书,北伐这件事涉及到路振飞的业务工作,朱慈烺方才那句话他是必须得接的。
朱慈烺对于这样的片汤话并不怎么在意。他召二人来是商议应对满清的总体防务的。大战一触即发,必须尽可能的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安排好。
他微微一笑道:“本兵觉得东虏下一步会先打哪里?”
路振飞神情一滞,随后起身朝挂在墙面上的皇明舆图走去。
这副舆图绘制了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部辖区,路振飞走到山东德州的位置点了一点道。
“陛下,以臣之愚见,东虏必先取德州。”
朱慈烺饶有兴致的问道:“本兵何出此言?”
“陛下请看,山东与河南、北直隶毗邻,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东虏的威胁都极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东虏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朱慈烺轻点了点头。
“为何本兵认为东虏一定先取德州?”
“陛下,若是没有半年前的德州之战,东虏确实没有必要一定先取德州。但那次德州大战,东虏败的太惨了,九酋如果不先拿下德州找回面子,怕是东虏内部都会对他口诛笔伐。”
路振飞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看起来多尔衮是大权独揽,但满清内部的矛盾还是很多的。豪格正在隐忍蛰伏,只要寻到机会一定会跳出来炮轰多尔衮。
最好的切入点自然是那次德州惨败。
而对于多尔衮来说,堵住众人之口的最好方法便是把德州拿下来。
“本兵接着说下去。”
路振飞得到朱慈烺的认可自然极为激动,他沿着德州往下一划,继而说道:“东虏夺取山东的另一个目的便是控制运河。大运河联通南北,山东段尤为重要。控制了大运河便控制了南北转运,所以东虏势在必得。”
稍顿了顿,路振飞深吸了一口气道:“所以臣认为,陛下应在山东布下重兵。这一仗事关国运,容不得出半点差池。”
朱慈烺也起身朝舆图走去。
“本兵说的这些很有道理,以爱卿之见山东应该派多少士兵驻守?”
路振飞毫不犹豫的说道:“至少十五万人。”
朱慈烺听得直皱眉。
十五万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便是把现在山东的明军数量全加上也没有这么多。
其中高杰部约有五万,秦拱明部约有两万。除此之外还有五万神策军。可神策军中有两万已经调往登莱。也就是说,整个山东西北部可供调遣的兵力也就是十万左右。
按照路振飞的意思,还得往山东调五万人。
“文卿,你怎么看?”
文安之见皇帝终于想起自己,长出了一口气。
“陛下,依臣之见,东虏未必会把所有兵力投注到山东,而是很可能会兵分两路。一路取山东,一路取湖广。”
文安之的这一番分析和朱慈烺的看法相吻合。
湖广是天下的粮袋子,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满清都没有理由不打湖广。
尤其是在满清已经占据陕西的情况下。
他们可以分别从陕西、河南派兵进入湖广,如果顺利在控制了长江水道后可以顺江而下直逼南京。
分兵夹击是满清惯用的伎俩,攻打陕西时多尔衮不就是命阿济格和多铎分别从潼关、陕北榆林方向进军的吗?
“以文卿之见,东虏会先攻取湖广何处?”
“必是荆襄!”
文安之斩钉截铁的说道:“控制了荆襄,便可以向湖广各处行军。南可威胁岳州、东可进逼承天、武昌。臣以为若守湖广,不在于固守长江,而应该把防线推到襄阳府。”
两个重臣一人提出一种可能性,文安之认为满清进攻湖广的可能性很大,路振飞认为山东是其必攻之地。
接下来便该朱慈烺权衡了。
从兵员的绝对数量上来讲,湖广的兵比山东的多的多。
因为在左军叛乱中,除了左良玉的嫡系各营被剿灭,余下的各营都被打散整编,交由马进忠、金声桓、堵胤锡等人统领。至于袁继咸也兼任提督操江,负责长江沿岸防务。
可以说湖广不缺领兵的文武官员。
湖广缺的是精锐军队。
山东有高杰,有秦拱明,就连神策军也经历了平叛刘泽清、刘良佐的实战洗礼。
可湖广的这些军队,除了金声桓、马进忠的嫡系营兵,其余整编的军队都属于不入流的。让他们欺负欺负普通百姓或许还可以,指望他们顶住清军的猛攻不太现实。
不过朱慈烺曾经给堵胤锡下过一道密旨,命其把握时机招降顺军余部。
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如果能够招降成功绝对是可堪一用的。
历史上以李过为首的忠贞营可是抗清主力,何腾蛟都能靠着顺军余部和满清打一打,朱慈烺当然不认为自己会做的比何腾蛟差。
唯一的问题是湖广如今的派系实在太众多了。如果招降顺军余部成功,情况会更为复杂。
朱慈烺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把黄德功部调到湖广,二是把留守南京的五万神策军派驻到荆襄。
只有朝廷在湖广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才能压服各个军头,不然仅仅靠堵胤锡和袁继咸两个文官是压不住局面的。
……
……
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桂英的选择
综合考量了一番,朱慈烺还是觉得湖广的局势更复杂,更严峻。
派系林立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湖广随时都是一个炸药桶。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使朝廷在湖广拥有绝对的权威。督抚重臣代表朝廷,代表天子,必须具有说一不二的威势,而这需要军队撑腰。
思来想去朱慈烺还是觉得应该把黄得功派往湖广。
此人对于朝廷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又有能力和威望可以压服众将,对金声桓、马进忠也是一个牵制。
至于留守南京的五万神策军朱慈烺准备用作机动兵力,针对局势随时调往各处救火。
山东方面嘛朱慈烺暂时也拨不出更多的人手。
不过他打算下一道圣旨给登莱巡抚张肯堂,命他随时保持与高杰、秦拱明等总兵的沟通。若是东虏南下,则必须第一时间率兵救援。
因为历史原因,整个山东半岛被朝廷人为的划分成了山东镇、登莱镇两个镇。
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扯皮。
朱慈烺下这道圣旨就是为了告诉张肯堂,抗虏无小事,必须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果张肯堂推诿不去救援山东镇,朱慈烺绝对不会轻饶。
算上登莱镇的兵力,山东的军队也有近十五万了,勉强达到了高杰的要求。
朱慈烺之所以没有将手中的五万神策军派出就是因为顾及到将来可能不止一个窟窿要填,手中有兵才能更好的救火,不然只能望火兴叹,甚至葬身火海了。
至于这仗究竟要怎么打,还得打起来再看。
朱慈烺现在能做的也只是未雨绸缪。
只希望堵胤锡那里不要让他失望,尽早招降顺军余部吧。
……
……
得知李自成的死讯后,刘芳亮、刘体纯、左光先、袁宗第等人悲痛不已。
他们几经辗转最终和田见秀、高桂英汇合。
摆在他们面前首要问题便是何去何从。
清军虽然已经退兵短时间内不会威胁到众人的安全,可顺军早已不是当年的顺军,几十次败仗打下来兵员折损严重。屋漏偏逢连夜雨,又赶上李自成暴毙,整个顺军内部群龙无首,每个人都很茫然。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高桂英。
她毕竟是李自成的妻子,是大顺朝的皇后。听她的意见总没有错。
高桂英也确实是个做大事的人,强忍着丧夫的悲痛召集众将商讨出路。
在乱世手中有兵才是王道,这支顺军虽然折损严重但还是有几万人马的。
有了这支军队就有了和各方谈判的资本。
当然,在高桂英看来顺军能有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投靠明廷,要么去四川找张献忠,希望他看到昔日情分上接纳顺军余部。
不论是哪一种顺军都会是寄人篱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凡大顺还有一点根基在,高桂英都不会选择看别人脸色。
至于降清是绝对不能的。
顺军之所以会落到如今这个地步,高桂英之所以会经历丧夫之痛都是因为鞑子。
如果谁敢在高桂英面前提出降清,她一定会立刻命人把其绑了斩首。
“玉峰,你说说看吧,咱们现在该往哪里去?”
湖广如今是明廷的地盘,如果继续留下去难免和明军起摩擦。
“皇后,我觉得往长沙去好一些。”
田见秀沉吟了片刻沉声说道。
“长沙?”
高桂英觉得有些诧异:“为什么是那里?”
“皇后,湖广是天下粮仓,鞑子迟早会打的,北面的荆州、襄阳府直面河南,我们若是留下迟早还要和鞑子打起来,倒不如把困难交给明军处理。明军在长沙一代基本没有什么驻防兵力,我们前去长沙一来可以休养生息,二来可以再扩充一些兵马。”
高桂英犹豫道:“这样的话会不会引起明廷的反感?”
“如今顾不得这些了,我们要是就这么降明,肯定得不到什么好下场。但要是去长沙走一遭再坐下来谈,就主动了许多。”
谈判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置于无可选择的境地。
那样的话将会十分的被动。
偏偏顺军余部就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
田见秀的意思是降明可以降,但得从长计议。等到顺军兵员得到补充,元气得到恢复再去和明廷谈判。
“嗯,你说的我明白。”
高桂英叹了一声道:“要是一功和过儿在就好了。”
阿济格猛攻陕北时高一功和李过率部驻防在榆林。
后来李自成作出放弃陕西的决策,带领一支军队辗转河南来到湖广。
这支军队里却没有陕北的李过、高一功。
不过后来高桂英得到消息,李过,高一功也率部撤离,走汉中进入了四川。
四川如今的局势也十分复杂,明军,西军,当地的大小土司。
李过、高一功这么贸然的进入四川,处境十分凶险。
在高桂英看来,李过、高一功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快离开四川这个是非之地。哪怕是沿江而下来到湖广都比夹在明军、西军、土司兵中间的好。
“皇后,我们等不了他们了,他们要来湖广早就来了。”
刘体纯一句话把高桂英拉回了现实。
是啊,他们如果能来湖广早就来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把顺军的这点香火保存下去。
“好吧,我们去长沙!”
高桂英最终下定了决心。
“不过我与诸位约法三章,咱们去到长沙后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烧杀劫掠,不然将来怕是无法与明廷商谈归附之事。”
这是高桂英最担心的地方。
顺军毕竟是流寇出身,有地盘的时候还好,恢复了流动身份后怕是又把那些积弊暴露出来。
今日不同往日了,往日有李自成在,便是再难也能把大旗重新竖起来。可现在李自成已经不在了,顺军必须夹起尾巴做人。
“皇后,你就放心吧,弟兄们心里有数。”
一直默不作声的袁宗第终于说话了。
他在这次清军围剿之中损失惨重,麾下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即便是想像以前那样大肆劫掠也做不到了。
“咱们不抢府县,黑吃黑好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官绅勾结,无法无天
日上三竿。
何荣像往常那样掀开被子坐起身伸了个懒腰。
看着身旁那勾人魂魄的可人儿,何荣咽了口吐沫。
就是这具曼妙的胴体,昨晚让他恣意驰骋。
何荣不知道梅开了几度,最终耗尽了气力,倒头呼呼大睡。
再醒时已是正午了。
随便穿戴好衣裳罩了件外袍,何荣便踱步向院子里走去。
冬日的阳光没有那么耀眼,但照在身上仍然暖乎乎的。
何荣走到院子正中便开始舞拳。这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便是起的再晚也总归要舞上一通再去吃饭。
仆人们早就见怪不怪了,恭顺的侍奉在一旁,准备等自家老爷舞完拳便将方巾,热茶送上前。
何荣今日的心情显然很不错,多舞了半盏茶的工夫,等到一通拳打完已经是大汗淋漓。
仆人连忙上前送上方巾,何荣一把扯过囫囵个摸了把脸。
仆人又将热茶奉上,何荣灌入一口漱了漱,噗的一声喷了出来。
“这茶的味道怎么这么苦?你是怎么做事的!”
何荣随手就将茶杯丢了出去,只听一声脆响,茶杯摔得粉碎。
那仆人吓得连忙跪倒在地,叩头如捣蒜道:“老爷恕罪老爷恕罪,都是小人办事不利。”
何荣狠狠一脚踢去,将那仆从踢翻在地。
“真是一个没用的废物,老子养你何用!”
何荣哼了一声,甩袖扬长而去。
那仆从仍是瑟瑟发抖,直到何荣走远才敢站起身来。
在遂昌县,何家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要想弄死一个仆人简直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
不止一个婢女因为无意间触怒了何荣被乱棍打死,官府不也什么都没说吗?
蝼蚁小民只求苟活于乱世,偏偏有时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实现不了,想想真是叫人心酸。
哎,要怪只能怪自己命贱吧,要是生在了大富之家,就该轮到自己颐指气使了吧?
……
……
遂昌县令沈拙这些日子很忙,自打巡按御史孙懈安来到遂昌后,他便形影不离的陪着。
一来是为了献殷勤,二来也有监视的意思。
只有让孙御史时刻处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他才能感觉到安全。
让沈拙感到欣慰的是,这位孙御史醉心于游山玩水,似乎对巡视工作并不怎么上心。
这自然是极好的。
陪上官吃喝玩乐是沈拙的特长,在他看来只要拍好了马屁,把孙御史伺候舒服了这档子事便算过去了。
遂昌县的风景秀丽,尤以山景秀美著称。只要孙御史不去金矿山,去哪儿都好说。
今日孙御史点名要去游赏桃花山,沈拙自然二话不说的应下了。
巡按御史的仪仗打起来,一群人前呼后拥好不壮哉。
桃花山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后山有一大片桃林,春日时分,放眼望去一片桃红。
当然这个时候是看不到桃花的,整个后山光秃秃的,有些萧瑟。
沈拙提议去逛逛岳王庙。
孙懈安欣然应允。
等到了岳王庙中孙御史即兴赋诗一首,沈拙趁机大拍马屁,把孙懈安吹嘘的如同李太白杜子美再世一般。
可惜好景不长,正当沈拙想要继续溜须拍马时突然闯出一个妇人,跪倒在孙懈安面前哭诉道:“御史大老爷替民妇做主啊,民妇有冤屈要诉。”
沈拙一时愣住了。
这深山之中怎么突然冲出一个鸣冤的妇人?
等到他反应过来,孙懈安已经被吸引了注意。
“大胆莽妇,竟然刚冲撞御史大人的官驾。来人呐,把这莽妇给我叉出去!”
沈拙又急又气大手一挥,便要叫衙役上前拿人。
“慢着!”
孙懈安却是挥手喝止了沈拙的举动,不疾不徐的说道:“本官想听听她有什么冤屈要诉。”
“这……”
沈拙一脸为难道:“下官担心这莽妇扰了大人游玩的雅兴。”
“无妨的,为民做主是为官者的本分。”
孙懈安只一句话就把沈拙挡了回去。
御史大人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沈拙再坚持也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显得自己做贼心虚。
他只得稍稍退开几步,却不忘狠狠瞪上那妇人一眼。
孙懈安冲那妇人抬手道:“你且起来回话。”
那妇人却是摇了摇头:“御史大人若是不替民妇做主,民妇便不起来!”
孙懈安捋了捋胡须道:“本官是想替你做主,不过那也得等你先把冤屈说出来才行。”
那妇人咬牙道:“民妇要告的就是遂昌县的县令沈拙,还有何家的家主何荣!民妇的儿子死的冤枉啊,民妇要讨一个说法!”
便是沈拙养气的工夫一流,听到这番话也是忍不住了。
“大胆刁妇,竟然敢污蔑朝廷命官,来人呐把她与我拿下!”
“放肆!”
孙懈安冷冷扫视了一眼蠢蠢欲动的衙役,冷冷说道:“本宪就在这里,我看谁敢妄动!”
那些衙役面面相觑,被孙懈安的官威一震都不敢上前了。
“你继续说下去。你的儿子是怎么被害死的。”
那民妇见孙懈安拦住了要行恶拿人的衙役,心道终于遇到了一个肯为民做主的好官,眼泪唰唰的就流了下来。
“回大人的话,民妇是遂昌县猴头山人,丈夫去的早,民妇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一年前民妇的儿子周铁牛跟同村几人一起去矿里采金。一开始每个月还托人送工钱回来,可后来他们几人就没了消息。民妇放心不下,便和同村几个老姐妹一起去矿上想要寻一寻。谁知到了矿上就被何家的打手赶了出来。”
说到伤心处,那妇人哽咽的说不出话了。
孙懈安并没有催问,而是由着那妇人平复了心情。
“民妇后来多方打听,才得知民妇的儿子和同村的几个小子已经被何家的人打死了!”
那妇人猛然转向沈拙。
“民妇和几位老姐妹咽不下这口气,便寻思着到县衙鸣冤。大伙儿凑了凑钱状师都请好了,去衙门那天民妇临时有点事耽搁了,待赶到县衙才发现那些先民妇一步的老姐妹们都被收了监关押了起来。这真是官绅勾结,无法无天啊!”
第二百二十三章 贴加官
沈拙的面色已经变得惨白,呆呆的站在那儿如同一尊石像一般。
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会有一个刁妇突然冲出告黑状。
偏偏这是他最怕孙御史知道的事情。
遂昌的金矿一直是何家把持,那些但凡想逃走的矿工被抓到后都是直接打死。
对此沈拙是心知肚明的。
可他只能选择沉默。一来何家在遂昌的根基十分稳固,他这一个外来的和尚即便想插手也是有心无力。二来沈拙本人也拿了何家不少的好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沈拙自然要庇护何家。
对于那些敢来衙门告状的矿工家眷,沈拙一概会命衙役把其锁入大狱收监。这些人要是不肯改口,绝对会不明不白的死在狱里。
沈拙这么整死的矿工家眷没有几十也有十几了,本以为做的天衣无缝,谁曾想还是百密一疏。
难道这真的是天意吗?
“沈县令,你有什么要解释的吗?”
孙懈安冷哼一声,扭过头来冲沈拙质问道。
“下官,下官冤枉啊!”
只要还有最后一丝机会,沈拙都不打算认命。
“看来本宪要好好审理一番此案了,沈县令如果想证明清白的话便随本宪走一遭吧!”
……
……
巡按御史在巡视过程中的权力极大,但本身并没有审理官员的权力,最多只是上疏弹劾。
但锦衣卫有这个权力。
等到失魂落魄的沈拙被带回遂昌县城,立刻被隐藏在暗处的锦衣卫拿下带回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