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振南明-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毛病,那就是太容易冲动,且有的时候自信过头了。
文安之决定把曾英调到身边勤加敲打着。这样曾英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成长。
至于袁宗第、刘芳亮等人文安之也打算人尽其用。毕竟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将,闷起来不用太可惜了。
顺军士兵也都是极强的即战力,对上西军非但不吃亏还可能占据优势。
至于这些顺军旧部将领的忠诚倒是不需要太过担心。
因为这些将领都将自家子侄送去了南京读皇明军校。
文安之活了一辈子,当然明白这种“恩宠”实际就是变相的留有人质。
顺军诸将十分配合,因为他们要表明态度,表明自己对朝廷对天子的忠心。
有了这些人质在手,只要不被逼到绝路,袁宗第、刘芳亮等人就不会做反叛的事情。
文安之也就可以放心的用这些归降的猛将。
当然文安之还是留了一个心眼,那就是往各营之中派去了一名监军。
当然,这是对顺军旧部、明军旧部、以及神策军一视同仁的。
不管是谁都必须接受。
文安之相信袁宗第、刘芳亮等人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至于这些顺军将领的统兵权,文安之并没有做过多调整,还是命他们各自统领旧部。
因为他清楚这是刘芳亮、袁宗第等人的底线。
如果文安之要强行打散顺军进行整编,一场冲突将不可避免。
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军肯定会逐渐融入明军的体系,没有必要急于求成。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文安之可不希望把顺军诸将赶到朝廷的对立面去。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
欲速则不达啊!
……
……
第二百六十一章 组建巡抚标营
曾英是个聪明人,新任四川巡抚文安之到重庆后的种种举动他都看在眼里。
看得出来文安之很看好曾英,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前任巡抚陈世奇是曾英的伯乐。正是陈世奇的简拔,曾英才能一路做到参将。
但他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副将、总兵,甚至是封伯封侯,这才是曾英的追求。
为此他不惜改换门庭,投到文安之麾下做事。
当然,这有很大的难度。
毕竟曾英身上打着浓浓的陈世奇的印记,让文安之接受自己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曾英并不急于一时,只是在文安之第一次召见他时侃侃而谈,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当然曾英所说的那些话并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他这些年来的见解。
在与张献忠长期的斗争中曾英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方法,他发现张献忠不具备李自成那样的雄心壮志,拿下成都后既没有提兵北上夺取汉中的想法,也不厉兵秣马南下平定川南土司,而是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过起皇帝的瘾。
所以曾英建议文安之一步步蚕食张献忠的控制范围,把他困在成都附近。
一次只动一点,这样可以降低张献忠的警觉。等到张献忠彻底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文安之可以径直收网,将西军一网打尽。
这样的计谋对李自成是无效的,因为李自成本人心怀天下,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应。
而张献忠不会。只要最切身的利益没有被动张献忠就不会舍命相搏。
文安之很赞许曾英的想法。他也认为以现在的局势,明军全力攻打成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能够拖住张献忠,给各路明军一个磨合熟悉的机会,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毕竟文安之出任四川巡抚后,帐下听堪的军队有三个部分,若是做不到号令统一,光是军队内耗就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故而文安之决定先稳固防守,确保重庆无忧。
这也是天子的底线。
在陛辞时天子曾经拉着文安之的双手,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可以接受成都一时陷于敌手,但一定要保住重庆。
文安之并不能太理解天子的这一想法。天子一点也不着急,仿佛能够预料到未来半年、一年甚至几年会发生什么大事似的。
不过文安之得承认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
要是今上也像先帝那样催促督师巡抚尽早出征剿贼,文安之也不得不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这种情况下和张献忠对决,即便明军人数占据优势胜算也不会超过三成。
曾英还建议文安之往成都方面派驻哨探,长期驻扎在这一地区刺探军情。
张献忠不如李自成,对于反间的重视不够。
文安之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够刺探到成都方面的军情,实在是在划算不过了。
当然人员挑选是个难题。文安之暂时缺乏可以绝对信任的心腹,说白了就是无人可用。
如果直接用曾英等老明军中的斥候,肯定不太合适。
原顺军的夜不收更不能胜任这一任务。
至于神策军,本就是天子亲军,文安之若是从中选用人手有僭越之嫌。
所以文安之必须迅速组建一只巡抚标营,再从中挑选人手派往成都驻扎刺探。
在曾英的建议下,文安之正式开始招募巡抚标营士兵,范围是整个重庆府。前来应募之人必须家世清白,无作奸犯科的记录。
因为巡抚标营的士兵待遇丰厚,很快便有大量百姓前来应募。
在曾英的帮助下,文安之一共招募了两千人,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标营。
至于训练之法文安之却并没有按照曾英的建议,而是仿照神策军的训练之法进行系统的训练。
这手头倒是有现成的教官。
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些刚刚应募的新兵蛋子便面貌焕然一新。
通常情况下巡抚标营的作用就是保护巡抚本人。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用巡抚标营亲自上阵杀敌的。
换句话说真到了那个时候说明情况已经坏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巡抚标营上阵做殊死一搏了。
文安之暂时不需要考虑这种情况。他要做的就是训练出一只绝对忠于他的军队而已,至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需要是明军当中最强的。
到目前为止,文安之和曾英之间很愉快。
文安之并没有表明态度直接招揽曾英,曾英也保持着对文安之应有的恭敬。
也许有一日曾英会成为文安之的嫡系,但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
……
……
“父皇,儿臣听闻明廷派遣文安之接替陈世奇出任四川巡抚。他这一次倒是带了不少人马来啊。”
大西皇宫内,张可望忧心忡忡的禀报道。
张献忠灌了一口美酒,毫不在意的说道:“望儿啊,你也太小心谨慎了些。不就是些兵马吗?咱们和明军这些年打的仗还少吗?总的来说咱还不是胜多败少?”
“父皇,若只是那些不堪用的明军,儿臣自然也不会心忧,只是儿臣听说这些明军中混有不少顺军余部。”
张可望苦口婆心的劝道:“父皇还是小心为上。”
“顺军余部?”
张献忠挑了挑眉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望儿你快快说与咱听。”
张可望长松了一口气,这便把听到的传闻一股脑儿的禀报给了张献忠。
“若真像望儿你所说的,那这事情还真有些复杂。”
张献忠的眉毛都快拧到了一起,重重的一拍大腿道:“望儿你说李闯老八队那些伙计真会听命于文安之来打咱老子?”
闯军和献军曾经有着极好的同盟关系,虽然最终双方翻脸,但怎么着比闯军和明军之间的关系要好点吧?
“你说说看,刘芳亮、袁宗第他们会不会是诈降?”
张献忠自己就曾经屡次投降明廷,可没过多久就会再次举起反旗。
以己度人,他当然认为顺军余部也是在诈降。
“回父皇的话,儿臣认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可咱们也得做好最坏的打算。”
……
第二百六十二章 练兵当如神策军
“咋的,他们还真的准备给明军做卒子卖命?”
张献忠瞪圆了眼睛道。
“父皇,儿臣以为只要咱做好了自己,不管对手是谁都不用怕。”
张可望对大西军现在的战斗力是很有信心的。加上他大力推行的军屯制度,至少在短时间内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嗯,是这么个理。不过鞑子在北面虎视眈眈,东边又来了这么一支明军,咱是腹背受敌啊。”
张献忠戎马倥偬了大半辈子,对于形势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大西军如今必须早做决断,要么全力击溃其中一方,要么干脆率部转移。
不管是哪一种难度都是不小。
“父皇,定国前些日子跟儿臣偶然提起,说想要提兵攻打云南,您看?”
打云南?
张献忠愣了一愣。
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你怎么看?”
“禀父皇,儿臣以为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如果要尽遣大西军主力攻打云南张可望是不同意的,因为如此一来他们便没了退路,除了破釜沉舟别无他法。
而如果只是派出一只偏师做试探性进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云南的土司不比四川的少啊。”
张献忠感慨道:“即便拿了下来怕是也不好治理。”
西南云贵川基本都面临土司众多这一难题。别说是张献忠了,便是大明朝廷也为此伤透了脑筋。
就说万历年间,朝廷派大军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虽然最终朝廷获胜,播州也改土归流,但国库存银大量消耗,大明国力也渐渐衰弱。
朝廷能灭了一个杨应龙却灭不了所有土司。
张献忠自然也不行。
别管是谁,要想在云贵川任何一地长期统治,都要和当地众多的土司合作。
“这样吧,望儿,你且先不要跟定国说。咱老子找个机会亲自跟他聊聊。”
“儿臣遵旨!”
孙可望虽然心中十分失望,却还是双手抱拳领命道。
……
……
“抚台大人,这就是咱们现在正赶制的竹筏。”
曾英一边给文安之介绍,一边向前走去。
“这个是长舟,这个是快蟹,这个是舢板……”
曾英对于水战还是懂一些的,侃侃而谈道:“咱重庆的江河不比长江宽阔,造太大的船没有意义,因为转向都困难。更不用说那种笨重的海船了。这几种小船最适合在重庆打造,而且造价便宜,花不了多少银子。”
文安之轻点了点头道:“造制这样的舟船五百艘,需要多少时间?”
曾英思忖了片刻道:“如果叫所有工匠全力赶造,最多一个月足矣。”
“这么快?”
文安之颇是感到有些惊讶。
龙江船厂他也是参观过得。那可是大明最大的船厂,一个月也仅仅能赶制几艘最多十艘大海船。
想不到这些小江船打造时间竟然如此之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能造出五百艘。
“也不能算快吧。这些小江船构造简单,用料也不多。如果工匠人数跟上,还能造的再多一些。”
“嗯,如此甚好。”
文安之微微颔首,表达了对曾英工作的认可。
“抚台大人,卑职建议除了赶造舟船,还应该多在险要处搭建铸造炮台。这样才能确保封锁江面,万无一失。”
既然文安之决定以固守为主,曾英自然要努力往这个方向来靠。
而要稳守,搭建修筑炮台是必须的。
“这件事本抚全权交给你去办。”
文安之拍了拍曾英的肩膀和声说道。
曾英闻言大喜。
文安之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做,说明是想考察他啊。
事情办好了自然有奖赏,事情办砸了便得吃板子。
这也没啥好说的。
曾英自然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在文安之面前好好表现。
“抚台大人放心,末将一定不负大人嘱托。”
……
……
修筑炮台需要动用大量的人手,耗费巨额银两。
这本是曾英一个小小参将做不到的。
可曾英得到了文安之的大力支持。可谓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如此情况下,曾英也充分展现出能力,将工匠调配的井井有条。
由于他是将领出身,更明白在哪处修建炮台有利于封锁江面,故而可以一次到位避免做重复工。
天气渐渐暖了起来,明军的训练也从五日一操改为一日一操。
文安之完全按照训练新军的方式训练原重庆明军以及刚刚归降的顺军余部。
新军训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上量。不但要每日操练,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
每日天刚一蒙蒙亮就能看到士兵们沿着江岸跑步拉练。
用皇帝陛下的话说这叫锻炼体能。
只有体能上去了,在进行阵列演练,乃至实战中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不然很可能动作都会出现变形,战斗力自然无法保证。
一开始重庆明军和顺军旧部反应都很强烈,不少士兵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是呕吐的情况。
文安之却并没有因此改变训练方法,只是叫出现反应的士兵稍稍休息,然后跟上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们出现反应的情况越来越少,他们已经适应了新的训练强度。
接下来文安之开始让士兵们开始阵列演练。
在阵列演练中出任教官的都是神策军的军官。他们对于阵型的理解十分深刻,能够让士兵高效的完成阵型变换,没有对余的动作。
干净利落的变阵,这在实战之中十分关键。
因为一丝一毫的拖拉都可能导致破绽的出现,从而被敌军抓住猛攻。
神策军的阵型变换强调化零为整、化整为零。
每一处细节看似简单,但要想掌握好必须经过大量的演练。
一开始重庆明军和顺军旧部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可神策军的将领没有丝毫的生气,反而耐下心来进行指导。因为他们一开始也是像这样的,只要用心去体悟,迟早能够熟练掌握各个阵型间的变换。
曾英同样学的很认真。神策军的这一套东西他从未在兵书上看到过,却十分有用,学到了便是赚到了。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朕要在山东挖战壕
南京,成贤坊。
靠近里街的一家酒楼大门前站满了值守的护卫。
二层靠窗的一间雅间里一个面容俊秀,举止文雅的年轻人正端着一杯香茗细细品着。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身着员外服,头戴东坡巾的中年男人。
“陛下,您此番微服出宫究竟是为何啊?”
原来这位举止文雅的年轻人就是大明帝国的现任皇帝朱慈烺,而坐在他对面的“员外”就是兵部尚书路振飞。
朱慈烺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而说道:“本兵觉得大明与东虏交战,何处是长何处是短?”
天子发问路振飞必须得作答。
他微微拱手道:“禀陛下,东虏所长在于骑射野战,大明官兵擅长据城防守。”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说的不错。兵法之中强调扬长避短。只有发挥出优势才能克敌制胜。”
文安之直到现在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皇帝陛下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只是恭敬的听着。
“朕在登基后便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发挥官兵善于据守的优势,后来朕想到了一个点子,又找到了一个人,他帮助朕实现了设想。这个人或许本兵也见过,是皇明军校的一个生员,名叫宋应星。”
朱慈烺顿了一顿道:“这件事朕一直瞒着本兵,是因为之前还没有落实。现在却是可以让本兵瞧一瞧了。”
路振飞已经被朱慈烺勾起了兴趣,和声道:“还请陛下让臣开开眼。”
“本兵且随朕来。”
朱慈烺一甩袍袖起身朝楼下走去。路振飞连忙跟上。
朱慈烺下楼后并没有离开酒楼而是朝酒楼后院走去。
从步入后院的那刻起路振飞便感到惊讶不已。
只见院子里被挖出许多壕沟,一排排整齐的排列着。
走进一瞧却发现每道壕沟都很深,便是跳下一个人都不会冒头。
路振飞还没有反应过来朱慈烺便跳了下去。
这可把路振飞吓了一跳。
朱慈烺是大明天子,万一磕了碰了有个什么好歹,他岂不是就成了罪人了。
“陛下小心!”
路振飞本能的呼喊道。
“本兵莫慌,朕没事。这壕沟里很宽敞,本兵不妨也进来看看。”
天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路振飞当然不好拒绝。
他咬了咬牙纵身一跃跳进壕沟里。
路振飞虽然是文官,但平日里也会练武打拳,故而身手并不比朱慈烺差。
他稳稳的站在壕沟之中,根本不用人扶。
四下环视了一番,路振飞发现这个壕沟的内部空间真的像天子所说十分宽阔,一点也不显得促狭。
别说是蹲下转身了,就是躺倒在里面睡觉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陛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
好端端的酒楼怎么会在后院挖这么多壕沟?
“这酒楼连带着宅院都是朕叫宋应星买下来的,用来试验战壕的挖掘。”
朱慈烺解释道:“本来朕是想在军营校场试验的,但寻思着这件事还没有落实,应该控制一下知悉范围,这便叫宋应星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路振飞听罢直是有些哭笑不得。
皇帝陛下平日看起来十分严肃,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可这“不正经”起来,也是可以的。
很明显这座酒楼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完成皇帝陛下所说的试验。
只是路振飞还是不太明白,挖几个壕沟对于大明对抗东虏有何帮助。
“朕管这种壕沟叫做战壕。”
朱慈烺解释道:“别看它其貌不扬,但在阻击骑兵推进上却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战壕也可以减弱火炮的威胁。满清的强大便强大在骑兵和火炮上,废了他这两点,此獠便不足惧也。”
路振飞将信将疑道:“陛下,这战壕虽说很宽很长,但毕竟不可能一直挖下去,东虏绕开不就行了?”
朱慈烺笑道:“本兵说的不错,东虏看到战壕第一反应肯定是绕开,可朕的战壕也不是随便挖的啊,都是卡在东虏的必经之路上,他如果要绕开,那就不可能攻打重要的府县州城。另外战壕和棱堡也是配合在一起的,山东沿线大大小小的棱堡修筑了有几百座了吧?这战壕挖起来可比棱堡修筑快的多。朕想让将士们用战壕把棱堡之间的缝隙填上。”
挖战壕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给出一个样例便可以叫人参照着去挖。
最重要的是人手一定要充足。
而这是大明眼下最不缺的。
不管是丁壮还是士兵,都可以前去挖战壕。
朱慈烺觉得最多一个月时间,就能完成他的要求。
“陛下是想逼着东虏攻打棱堡?”
路振飞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棱堡,却见过朱慈烺画的草图。
从草图上就能看出棱堡比一般堡垒还要易守难攻。
如果东虏选择强攻,势必会损失惨重。
可问题是棱堡之间是有无法覆盖到的区域的。如果东虏绕行,那棱堡群就没了作用。
天子现在似乎想靠挖战壕在棱堡群之间编出一张网来,让东虏无路可绕。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赌博。
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例子。
如果要是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要上前劝谏了。
可路振飞却是极为开明的一类人,十分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不错!东虏不去打棱堡就得越过战壕。而无论他们选择哪一种,都会死伤惨重。”
朱慈烺虽然从未在实战中感受过战壕带来的益处,但后世大量的战例足以给他信心。
就比如普法战争,战壕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火枪、火炮的出现,战壕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而如果东虏在碰壁后选择强攻棱堡群,则更是朱慈烺愿意看到的。
坚固的棱堡可以最大限度的消耗满清的有生力量。
损兵折将后满清将领肯定会恼羞成怒,妄图孤注一掷以求翻盘。
等到他们深陷泥潭之中,明军便可以从两翼杀出形成包抄合围。
以守代攻是明军当下最好的选择,而棱堡和战壕给这一战术提供了可能。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沽口
北直隶,大沽口。
港口内稀稀疏疏的停靠着几十艘船,显得十分荒凉。
在几十年前,这里曾是整个北直隶沿海最大的港口。
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大沽口距离天津卫很近,从南面来的商船往往会选择在此停靠。
可崇祯年间连年战乱,导致走海贸的商人数量锐减。即便继续做海贸的也多是往西洋、南洋去,很少往北边走了。
等到清军入关接管了北直隶,情况进一步恶化。
大沽、北塘、新桥海口、乐亭、昌黎……
几乎北直隶所有沿海重镇都再没有什么商船停靠。
商人们显然更愿意在南面捣鼓些名堂出来。
这日一早,冯老七像往常那样走到戍堡外解开裤带掏出那玩意放水。
还别说,憋了一夜尿泡直接胀满了。
一开闸放水,便如涛涛江水般喷涌而出。
冯老七长长呼出一口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