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数十年,塞外夷狄一代之人尚难,三代以内,必化为中国之民,边塞数万里地,唾手可为大汉疆域,北方自此再无胡族犯吾大汉天威也!”
此话一出,石破天惊,满殿从高踞上位的皇帝刘宏,到其身边诸常侍,阶下虎贲、羽林卫士,以至公卿百官,尽皆面露震惊之色,陷入石化之中。
大汉边塞军屯,自前汉文帝时,便已有之,甚至汉武帝定西域,就有大力发展屯田之功,但从来没有人提出,靠着屯田,学习先秦诸夏贵族,四处征讨夷狄,化夷为夏的事情,彻底将塞外苦寒之地,纳入大汉版图的建议。
毕竟,抛却塞外之地苦寒的因素,以大汉从陆上、海上两天丝绸之路的探索发现,自然知道塞外之地,可是相当于不亚于中原的广茂土地,征服实在是太难了。
不说每次出兵,所花费的庞大的后勤压力,便是征服之后,如何移民扩边,也是问题。毕竟,作为中央政府而言,不可能在花费重金打造边塞防线,驱赶胡人以后,还要在贴钱给流民牧边,终究这又不是后世生产力高效的时代,中央政府可以靠着人口基数的税收,去花那么多钱去倒贴。
想想看,汉羌百年战争,东汉打光了国库,前后花了两百多亿钱,才靠着“凉州三明”平乱成功。如果汉朝之后真的还有钱,怎么可能没有能臣异士,甚至于英明的汉桓帝本人,看不出学习汉武帝,打造西北,控制西域的重要性呢?
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打仗费钱,政府平了羌乱以后,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打造西北。否则,如果汉桓帝有汉武帝经过文景二帝的积累,可以财大气粗的“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的屯田规模的话,凉州恐怕此时早就成为汉桓帝攻伐被隔绝的西域的桥头堡了。
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字伦……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隗既宠贵当时,伦亦有名于世。年六十余卒。
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冀用寿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荣,少知名,桓帝时为侍中……司隶校尉应奉、河南尹何豹、雒阳令袁腾并驱争先,若赴仇敌,罚及死没……
摘选自《后汉书》
《后汉书》里两相印证,当时主持雒阳粱家财产的就是袁氏中人,而粱家的钱认真算的话,百亿都不算多
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为汉三策
崇德殿内,一时鸦雀无声,伏泉口中画的饼太大,吓得满殿文武思维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
边塞数万里地,唾手可为大汉疆域,北方自此再无胡族犯吾大汉天威!
这是要直接一口气把塞外全部吞下啊,难道你伏流川就不怕大汉自己撑死吗?
百官公卿无不是这样的想法,先不说他们对塞外苦寒之地一点儿想法都没有,就是有,明白建设一地,就要花费无数钱粮人力建造的他们,也不会愿意花费那么多代价去建设。所以,一时间,朝堂百官纷纷像是用看傻子的眼光,去看伏泉。
“拓土万里?”坐于殿上的皇帝刘宏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口中喃喃数语后,连忙十分急切道:“卿所言真如是乎?”
“确如是也!”伏泉含糊回道,具体确没多说,因为他知道这里面要花费的代价有多少,如果详细说的话,恐怕会让贪财的刘宏退缩。
如果刘宏退缩了,那么自己屯田移民的谏言恐怕就得夭折,毕竟,在封建时代,在中央集权制度还没崩溃的时候,至高统治者的意愿是十分重要的。倘若有了刘宏的鼎力支持,即使这之中阻力很多,会妨碍到不少利益集团,但这政策也能实施下去,因此,现在就得捡好听的给刘宏听,把这大饼给刘宏彻底画圆满,让他不吃也得吃,坐实了他的屯田移民的想法。
伏泉的预谋没有白费,此刻刘宏的表情,任谁看了,都感觉对方不可能是皇帝。如果没有他那身象征着其大汉至高统治者身份朝服外,估计根本没有人能想象的到他是皇帝,用后世的话来讲,他的样子实在是太猪哥了。
究其原因,自然是伏泉的饼令刘宏不得不狂热的心动,毕竟,从古至今,只要有名利心的皇帝,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拒绝不了开疆拓土的诱惑!
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自称九州万方之共主,其命源天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是代天牧狩,执掌四海的主人。
自然而然的,每一个自称天子的中国统治者,都会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只要条件许可,中国天子从来都一点儿不介意自己的领土扩大。
为此,有好大喜功、沉迷享乐的皇帝,在百姓困苦的时候,还不忘一边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同时在不断压榨民力。当然,也有皇帝,即使自己心中欲望很多,但为了开疆拓土,彻底当自己的欲望埋在心里,就是自己的皇宫简陋,所穿所迟衣服食物简单,也要省下军费,去给麾下的将士增补衣甲武器,进而不断扩张疆域……
现在的刘宏就是如此,在听到自己可以拓土塞外数万里后,当即就变了自己的想法,本来他最多的想法就是按照前汉武帝的办法,掌握肥美草原土地,为大汉牧马预警,一来增加汉军马匹的质量,二来就是防止有其他胡人入侵,这些草原可以作为提前预警的缓冲点而已。
这种想法老套也没有意思,所以刘宏不怎么在意,只是,随着伏泉那可以拓土数万里的话说出来,刘宏就变得热切起来了,毕竟就算是塞外没用的土地,只要他拿下,一样可以名垂青千古。
不说其他,就说战国七雄中,身处北方的燕国虽然是最后的姬姓王国,并且领土广阔,但战力却是七国中的“万年小受”,是谁都可以去欺负一下的“弱国”。可是,就是这样的效果,在燕昭王姬职即位以后,命令燕将秦开率军攻略,竟然向西进攻了辽水附近的朝鲜,甚至一举攻到了鸭绿江南岸,夺地二千余里。
只是,这两千余里明明就是那时候的塞外苦寒之地,是其他国家都不在乎的穷苦地方,可就是这样,燕昭王仅仅凭此就被人铭记,就算没有其他的贤明之举,至今也没人会说其不是好君主。
对比现在,如果因为自己,能将塞外数万里地,全部化为汉土,这如何不使刘宏动心?更何况如今那时候的“苦寒之地”,也已经变成了可以耕作的土地,虽然收成不如中原沃土,但起码也可以保证当地军民自给自足,勉强温饱,若是这样,千百年后,因为自己拿下的地方也变成可以耕作的土地的话,刘宏相信,他肯定会因此获得一个不亚于先帝桓帝的谥号和名声,所以十分上心。
不过,刘宏动心不假,但是有人不会愿意刘宏动心,以及这政策实施,特别是朝堂之中,那些本就与伏氏、宋氏不对付的政敌们。
很快,便有朝官按耐不住,只见有一议郎起身出列,对伏泉喝道:“伏巴郡勿建言祸国之事,致陛下失政,国将不国。”
一语说完,满殿又惊,纷纷望向那议郎,待看到那年轻的议郎模样后,纷纷低头,并不言语,准备坐看这两个政治死敌,在朝堂闹腾。
伏泉自己听到那话,也是一愣,暗道自己这建议怎么会祸国,致使国将不果。待看到那喝骂自己的议郎,他面目也是疑惑,因为他确定这家伙他自己不认识,真是奇哉怪哉,屯田这种国策都有人骂。
“敢问屯田移民如何祸国?”伏泉冷冷反问道,此时身在朝堂,他自然要据理力争,否则,岂不是坐实了自己屯田的建议是错误的,要知道这可是关系到自己对于边塞决策的未来,是自己想到的现在这个时代,对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最好的征服扩张办法,自然由不得对方胡乱阻止,致使计划夭折。
那议郎丝毫不惧,似乎早有准备的回道:“敢问伏巴郡,尔空口移民屯田,化塞外为汉域,可知此策自世宗孝武皇帝时,便已知后果。当年孝武皇帝屯田西北,平定西域,虽有胜绩,然至今时,西域之民尚为蛮胡,非吾汉民,于窴、鄯善、疏勒等国更绝丝绸之路,以此观之,屯田移民之策,只可为战事攻伐之用,想化胡地为汉疆,乃贻笑大方之举耳!”
说到此处,那议郎又转身向刘宏行礼道:“骑兵陛下,伏巴郡此策乃无用之策,臣议郎苗望陛下切勿覆世宗孝武皇帝之辙,致大汉社稷不顾,方今大战未久,应体恤民力,修生养息为宜。”
好嘛,伏泉冷冷望着那议郎,暗道对方可真会挑事,直接用汉武帝屯田移民西域的事情来诡辩,若是换做他人,还真不好反驳,可惜,自己早有应对,注定你想要阻止也不行。
只见,朝堂之上的刘宏出现一丝迟疑神情时,伏泉却是又说道:“启禀陛下,臣之策非世宗孝武皇帝屯田之法也,若循先法,应为诸夏扩张之法也,昔宗周唯镐京一地,至后却享有中原,诸侯臣服,各族蛮夷皆为中国之民,此举岂可与世宗孝武皇帝之法类同?况世宗之法,本只为定西域,征匈奴之策尔,并无拓土西域之心,如何可比今日?”
一语说出,顿时那议郎语塞,没想到伏泉竟然有这种反驳。可是,他和伏氏天生便是政敌,自然不能任由伏泉独占朝堂,赢得帝心,眼神一转,却见他灵机一动道:“伏巴郡所言屯田移民,其策如何,下官不知,然若田可用,昔日世宗孝武皇帝之西域诸胡,如何未为汉民耶?故下官敢问巴郡,若尔策可用,如何可使塞外蛮夷,成吾汉民?”
接着,那议郎顿了一下,语音加重道:“需知,塞外之民,分布颇广,若以军屯治之,汉胡难融,语言不通,矛盾必重,倘若大汉无力治边,恐今日之塞外,又将为昔日之凉州羌也!塞外胡乱起,大汉可有钱粮,远涉千里,平定胡乱乎?昔日羌乱花费两百余亿,以此观之,若平塞外胡乱,大汉靡费有几何?三百亿?四百亿?五百亿乎?”
随后,那议郎又对刘宏行礼道:“以大汉今日之国力,若行此法,必胜祸国之乱,社稷之忧,故以臣愚见,陛下当弃此念,并严惩献此祸策之贼,其人为汉臣,实为汉贼耶!”
“竖子!朱氏儿侥有何氏姓,今日竟敢如此辱吾家,老夫今日必杀这二姓贼!”伏泉被骂,自己还没准备如何还击,朝堂便有人起身咆哮大喊,若非顾忌身份,恐怕看这架势,直接殿前动手也有可能,毕竟对方这话已经触及到伏氏的名声和前途未来了。
这人不是别人,自然是伏泉的伯父伏完,毕竟那人骂伏泉为汉贼,对于伏完来说,就是说伏氏不忠大汉,要灭家族根基,他能不激动?不过,伏完的话,也是让伏泉心中一动,因为他倒是知道这个自己不认识的议郎,为什么要如此锲而不舍的针对自己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叫何苗,是宋皇后敌人何贵妃的兄长,自己政敌何进的同父异母弟,因其朱氏之子,故又称朱苗,所以伏完刚才骂他为“二姓贼”。
“伏司隶,殿前失仪,罚俸一岁,日后切勿犯之!”殿上的刘宏抢先在光禄勋要治伏完的殿前失仪罪时,惩罚道,随后又转头望向伏泉道:“何卿所问,伏卿可有应对?”
此时,刘宏最想知道的是关于拓土的问题,对于伏完的殿前不敬罪却是一点没有上心,更何况对方也情有可原。当然,最重要的,却是刘宏心里也不想治罪伏氏,毕竟伏氏现在对他极为重要,所以就如此轻飘飘的含糊应付治罪,这就是简在帝心,得帝王宠信的好处了。
朝堂百官见此,虽有人对无法靠这来打击伏氏而惋惜,但是,他们也不敢去追究,毕竟皇帝都不追究了,他们追究也是自找没趣。
而这边,伏泉在伏完谢罪后,这才向刘宏行礼道:“启禀陛下,何议郎所问,臣有法治!”
“何法?”
“回禀陛下,臣有三策,可化胡为汉。其一,移幽、并二州精骑,入镇塞外,尽逐不服王化之蛮夷于丁零、坚昆,任其自生自灭,并下严令,服王化者汉民,皆穿汉服,言汉语,留汉发,辅以游骑四查,凡不守此法者,皆杀之!”
“其二,拔贤明蛮王夷酋,给予官职,杂以汉官为辅,令其劝服部族言汉语、通汉文、明汉制、通汉法,穿汉服、留汉发,习汉俗,听君王之命,从汉官威严,守大汉铁律,学本朝前事,岁以钱粮赐之,令其众无衣食之忧,如此,其众必多慕王化。此法,可取赋税,易于统摄,三代以内,则其众必自认汉民而不知其先祖种源也!”
“其三,强迁塞外胡人至蜀地、荆南,令其开垦荒地,并如二法所言,习汉语、通汉俗,明君王之令,以华夏博大文明同化之,如此,则塞外将再无蛮夷也!”
三策说完,群臣震惊,崇德殿内,又是一片鸦雀无声,实在是伏泉所说的太过出人意料,可又在他们的情理之中。
在场朝臣,多是高官,是大汉的统治高层,见识自然不低,当然明白伏泉话语里的可行性。然而,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宏,却没有群臣那般见识,所以又令伏泉继续详细讲解。
随后,伏泉听令,将自己所想三策,逐条讲解,把心中所想尽数吐出,里面夹杂了后世的许多被天朝验证过的经验,直到嘴中干涩,这才结束自己的高弹阔论。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回报的,因为随着伏泉的讲解,不只是皇帝刘宏,就是满殿朝臣,也多是膛目结舌,他们之中随多有地方良吏出身,知道伏泉三策的作用,但是也不是十分细致了解,而伏泉口中的经验之谈,很多都不是他们所知道的,这不得不让他们震惊,原来屯田移民还能这么干!
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
自汉以后,真正第一个将屯田发展到极致的是曹操,面临三国时期的人口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较之刘备、孙权,在中原实行的更厉害的全面化的军事屯田管理制度。
朝堂上的公卿百官,对于屯田移民的认识自然没有伏泉认识深刻,而且伏泉的策略,在他们看来完全没有问题,并且提出的实在是太好了,认真分起来的话,却是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策。
比如伏泉所提出的第一策,实为下策,认真实行起来的话,必可保大汉国百年安宁。
只是却颇有些治标不治本,不能永保大汉边境平安,因为那些被大汉驱逐到异国的蛮夷,很有可能会在异国和其他蛮夷融合,最终恢复元气,形成更大的势力,并且最终再次入侵汉境。因此,此策虽实行操作简单,汉军花费钱粮不会太多,但只可为下策。
第二策却是中策,其类似于羁縻制度,和大汉现在对于边塞匈奴、乌桓、羌人等民族苏勇的策略类似。不过伏泉所献却又有所不同,若大汉坚持此法,不过分压迫蛮夷,终有一日,必可同化其族。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其古已有之,然无论哪朝,多是赐予虚位王爵,实行自治,伏泉加以更改,变虚为实,立成万世之良法。伏泉所献之策,根本目的是慢慢同化异族,如同后世天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一样,很难出现蛮夷反叛的事情,除非中央政府彻底衰弱。只是此策花费钱粮人力靡费太多,所需时间也长,也许三代、五代,甚至百年,所以是为中策。
而作为上册的第三策,却是最毒之策,因为用此策,武力压服,至多三代之后,塞外之地除非是有其他外敌入侵,否则便将不复有蛮夷了。
这也很好理解,这就是和后世移民多数移民美利坚的华人一样,最终很多人都只说自己来自华夏,但却是美利坚人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人生活,最终只能被同化,现在如果大汉将那些蛮夷,强制迁徙到早已经被大汉控制的蜀地、荆南等地广人稀的地方,再用武力强制镇压他们,三代以后,他们的后人即使知道自己出自塞外,恐怕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蛮夷,而会是认为自己是汉人,是中国之民。
一旁的何苗呆呆的看着伏泉,他想要反驳伏泉的三策,可是却根本无处下手,毕竟他对于屯田移民的理解,也只有本朝以来的经验而已。和伏泉这个总结了后世经验,对比如今大汉形势,所提出来的征服三策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其实在伏泉心中,有一个最好也最有成效的计策,那就是彻底展开大屠杀,按照他当时在塞外斩杀鲜卑胡人的办法一样,凡是不服从王化的,高过车轮的就地屠杀,留下妇女为汉人生儿育女,没有高过车轮的小孩子慢慢教化,根本就不需要废其他那么多事情了。
不过,这实在是太过血腥,伏泉想来恐怕即使满朝公卿心中清楚,这是非常简单有效而且恶毒的办法,也不会答应的。毕竟,以儒经为官方学问的大汉,主流思想恐怕也只是对于危及自己统治的同族百姓会下屠刀,至于异族,在他们的眼中,能和圣人一样,教化诸胡万民,使他们知礼仪,通文明,恐怕才是最好的。
伏泉若是说出,必然会引来一群儒士君子的嘲讽,从他大战归来后,就不知一次听闻朝野之中,对于他屠俘以战养战的策略的痛骂和批判就可看出来,要不是自己是偏师出塞,情有可原,恐怕他们会闹得更凶了。
因此,几番思索,这一策最终还是被伏泉私藏了起来,而是用了对于如今的大汉百官而言,可以接受的三策。
只是,何苗无话反驳,但是其他议郎可不会如此,只见,曾经和伏泉在荆州有着不小纠葛的议郎杨璇,起身出列向皇帝刘宏行礼后道:“伏巴郡所献三策皆为良策,然依伏巴郡之策,拓土塞外,根本之策乃汉民移边,今巴郡以牛马假贷,屯田赐地为诱,固可引无地之民往塞外,然巴郡如何可保出塞汉民,皆可还利于朝廷?又如何可保,汉民长久于塞外?”
伏泉看了眼面前的杨璇,非常疑惑他怎么入朝,有过前番的结识,已知杨璇为人的他知道,这杨璇并不是有意针对自己,其实只是在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深入的询问而已。
只见,伏泉回道:“塞外之地,皆为沃野之地,若以军屯管之,民无惰心,数年以内,必有大收,则若假贷合理,数年之内,牛马之利,必获利繁多,又可得万里沃土之税,利国利民之举也。”
顿了一下,伏泉接着说道:“至于令汉民长久于塞外,此亦有法解也,百姓出塞,若回中原,必为塞外无亲眷也,今大汉灭鲜卑,俘虏妇女数万人,可将此数万妇女,一同赐予出塞汉民,令其成婚立家。如此,不数年,汉民有地有妻有儿,有此三者,敢问何人欲回中原?”
杨璇听后一愣,若有所思,然后不再言语,和刘宏行李后,便回自己座位,显然对于这屯田移民之策,他不会有太多异议。
终究伏泉第一是吹塞外土地都是沃土,田产无数,当然群臣是对亩产抱有疑问的,只不过在想到可以多田地收税,弥补朝廷亏空,所以没有反对。第二,伏泉所提的用俘虏的鲜卑妇女,给那些跑到塞外的单身汉们成家,让他们有妻子有孩子有土地,想想看现在的大汉会有什么样的人去塞外?那就只有那些穷困潦倒,希望去塞外拼一把,混口饭吃的穷苦汉子而已,只要用一个家在塞外困住他们,就不愁这些人会愿意回到中原,去过原本的苦日子。
其实不只是杨璇,就是朝堂其他百官公卿,也没有异议,毕竟伏泉几乎把各种屯田移民可能出现的大问题,全部说出了解决办法,他们再想反对也没有理由,剩下的情况,也就是看坐在殿首的刘宏,该如何选择了。
毕竟,无论如何处理,那屯田移民前期投入的钱粮,绝对不会亚于一场大战,以大汉如今刚刚大战鲜卑的国力来看,肯定会更加吃紧。就是不知道皇帝刘宏会不会舍得下那些血本了,只是,如果下血本的话,恐怕各地要收重税弥补西邸亏空了。
“伏卿,塞外之地,果可为沃土乎?”刘宏沉寂良久,终是下不了抉择,毕竟如果塞外之地不能种成沃土良田的话,他如果下令假贷的话,肯定要让国库亏本,甚至可能会让整个大汉因为财政赤字崩盘,自然就让刘宏犹豫不决。
“回禀陛下,臣敢担保,塞外之地,必为沃土,若广耕作屯田,大汉数岁便可收数万良田之税。”伏泉行礼正声回道,对于塞外那些土地,其他地方他保证不了,但是塞外东北,必定是沃土,毕竟后世的东三省,可是号称天朝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