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弟!阿弟!切莫小心,莫摔着,周围皆为长者,不可失了礼数脸面……”还没从那少年直接跳车的诧异中缓过神来,伏泉便听到一阵悦耳的急切声,那声音十分动听,一听似乎便能想出这声音是何等佳人传出来的。
很快,一个穿着素色女裙,容貌清秀美丽、神情委婉的女郎便从车上出来,她慢慢下车,一边告诫幼弟规矩,一边又慢慢搀扶着另一个娇小女孩出了马车,完全一副贤良聪慧的长姐样子。
这两个出来的女子,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蔡琰和她妹妹蔡琬了,当然,现在蔡琰的字还是昭姬。
《说文》有言,琰者,璧上起美色也,即美玉之意,蔡邕为蔡琰起这名字,自然是希望女儿如美玉般貌美,也如美玉一样,有美好品德。
而古有琰圭,即圭的上端尖锐者,是古代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且圭同珪,蔡邕为子起名蔡珪,除了应承琰字,自然也是希望儿子继承美玉的外貌和品质,并且要学会忠孝。
至于蔡琬的“琬”字,却是为了和蔡琰的“琰”字相对,古代琰琬都称美玉,也是蔡邕希望小女儿和大女儿一样都有美玉的外貌和品质。
伏泉上次见到蔡琰时还是在五年前,那时她才十岁,形似瓜子的脸庞丰满洁白,带着些婴儿肥,只是让人觉得小女孩漂亮、可爱,长大后一定是个美女。
现今蔡琰十五岁了,体型长成,容貌渐开,眸子似水,越发清丽脱俗,比少时蔡琬亦艳丽一分,便是石人见了也会怦然心动,果然是后来汉末三国出名的美女,配上蔡邕这大儒父亲调教出的学术气质,实在是清丽不可方物。
蔡家家中女眷和子女出来,自然也要和众人见礼,行礼完后,本来应该回城赴宴,可谁知伏泉看着蔡琰鬼使神差的出口道:“昭姬琴艺天赋高绝,数载未闻,必有精进,可否在此献上一曲?”
说罢,伏泉毫不犹豫的从随从手中,取来他的那副上好古琴,一副蔡琰不谈不罢手的表情。
众人见此皆是诧异不已,一时之间,谁也不知道伏泉这是怎么了,但是蔡琰神色平静,看了眼伏泉后,恭敬行礼道:“骠骑有令,昭姬自当献曲,却不知骠骑欲听何曲?”
“凤求凰!”
此言一出,在场诸人皆惊,不少人这才明白伏泉要干什么了,纷纷用一副暧昧眼神看着伏泉和明显貌美的蔡琰。
怪不得这位骠骑将军,要把蔡邕征召入朝,还直接就给了三公太尉之职,原来是早有预谋,惦记上人家闺女了……不过,确实蔡家女的确貌美,看来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难过美人关,连伏泉这个杀伐果断、历经无数战争的骠骑将军,也栽在美女手上。
一时间,在场多数人都这般想着,唯有马日磾等老人精,却似乎从中看到了一丝不同的东西。
至于其他人里,只有伏完和蔡氏族人眼神各异,伏泉则是脸色通红,暗道这侄儿得权忘形,想要女人私下说便好,何至于这么情急,大庭广众这么干,不觉得丢人吗?
很快,伏完又想到妻子刘华提起宫中那位说的事情,暗想自己回去必须好好教训这侄子一顿,在那事情没定下来之前,就算你要将蔡邕女娶进门,那也不能做正妻。
蔡氏族人则是有些担忧,除了蔡邕神色莫名,拳头似紧紧捏紧外,其他蔡氏族人,却是一脸担忧的看着蔡邕,毕竟说这话者是如今权倾朝野的骠骑将军,还是他举荐的蔡邕,若是因此得罪对方,那可如何是好?
“诺!昭姬甚羡慕前汉司马相如为求得卓文君之事,其所做曲亦爱之,这便为诸位献丑!”
出乎众人预料,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蔡琰却只是开始有些错愕,但很快恢复镇静,毫无犹豫的回应伏泉。
随后,接过伏泉手中古琴,当下也不推迟,走到原本伏泉弹琴的案几上,先是调试了几番古琴,这才开始弹奏。
只见,蔡琰手抚七弦,琴声“叮叮咚咚”响起,填满静室。曲音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恰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众人闻后,皆露讶色,他们多数人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对于音律或许弹奏不行,但是听曲子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他们都是是听出了,蔡琰如今的琴艺,已迈蔡邕。
心里面,众人不由暗叹,可惜了如此才女,或许随着父亲困守家族,才刚刚见识到外面世界,却已经被人所惦记。
当然,他们心里面自然不无存着想要为自家子侄或者自己娶这样妻子的幽怨,只是,随着现在权势滔天的骠骑将军对蔡琰这般赤裸裸的表露爱意,谁敢捋其虎须,和伏泉抢女人,不要命了吗?
这时候,有人想起,似乎伏泉少时便和蔡邕有旧,莫非那时候就惦记起人家女儿了?这也太可怕了吧!
然而,更令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却听那弹奏的蔡琰竟然在弹奏之时,直接开口唱道:“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声音清脆动听,但大多数略一失神后心思便不在在此了,而是望向蔡琰。因为蔡琰所唱,正是前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凤求凰》,她被逼谈曲,按理不该唱这词,可是她现在唱了,这说明什么?莫非这蔡邕女也对伏泉有意不成?怎么会这样?难道两人早有奸情?
另一边,蔡邕心中有些愤懑,他没想到原本自己认为是知心朋友的伏泉,竟然早就打了他女儿的主意了。
若是换了他人,有伏泉的一半成就,人品不差,蔡邕早就应允此事,可是换到伏泉,一个他当做朋友的人,竟然觊觎他的女儿,无论如何都让蔡邕有些接受不了。
当下,他就想拒绝,不过看着女儿竟然亲自唱起《凤求凰》,蔡邕有些犹豫了,莫非女儿对伏泉也要有此意?
而且,想到自己已是年近六十高龄的老人了,无数比他年纪轻、学识浅、资历差的人,都位登三公九卿之列。他觉得,可能一旦自己拒绝伏泉,伏泉也许发怒,很有可能他就会自此失去三公之位,他能甘心吗?
不,他蔡邕不甘心,他明明有一身的才华还未施展,怎能失去这机会,心里面,蔡邕开始动摇起来……
第六百六十八章 变相移民
《凤求凰》的插曲,很快便随着一曲终了而揭过,在场众人心思各异,但却无人再提及此事,只是送蔡邕入雒阳城,一路上心思各异而已。
路上和马日磾同行时,伏泉特地观察了他的神色,见马日磾神色上似乎也有些迷惑不解时,这才心安,让这老家伙多去将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也好,省得带坏了他预定的老丈人。
其实,伏泉本来根本不想做这般为之的,他后来之所以在蔡邕来时,如此厚颜无耻的让蔡琰弹奏《凤求凰》,仅仅只是为了转移众人注意力而已。
毕竟,如马日磾这种出仕朝堂多年的官场人精可不少,难保没其他人看出伏泉的心思,因此,转移别人注意力就很有必要了。
现在,伏泉就是用他对蔡琰有意思这件事,来让其他人误以为他是因为想要得到蔡琰,才举荐蔡邕为太尉的。
反正,无论其他人相信不相信这事情,想要想清楚这里面的奥妙,很显然也得有段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伏泉接下来的动作也就足够了。
接风宴是在伏泉的骠骑将军府举办的,伏泉以此来显示自己对蔡邕的重视,能来参加的无不是雒阳朝堂内外有头有脸的人,仅从骠骑将军府外,那些繁多的马车,便能知道有多少达官显贵来此。
当然,既然是在府中举办宴会,自然有私宴的性质,因此除了在前院所办的男人宴会外,后院也有以伏泉府中女眷作为主人,接待其他来此的女眷,这自然是考虑到蔡邕家中的女眷所准备的。
十天前,伏泉原本在凉州的数十名妾室以及几个女儿,也都来到了京师,他们和其他入京为官的官吏家眷一起,由马腾之弟,如今被伏泉举荐为虎贲中郎将的马举,率领一部凉州精兵,护送入雒阳城内。
有着伏泉的“特殊命令”,还有从家仆处听到的伏泉强求蔡琰弹奏《凤求凰》一事,夭儿、卞萦、杜白等妾室,自然对于今日主要接待的蔡邕家女眷格外欢迎。
其中,她们特别是对待蔡琰,可谓是格外上心,各女都竞相与其敬酒,更有不嫌事大者,直接口呼蔡琰为“妹妹”,真是令这后院酒宴一时热闹非常,一时又尴尬无比。
不过,这一幕,却是让在场其他官员女眷所有所悟,暗道看来今日雒阳城外传闻不虚,蔡邕能登三公之位,除了他的名声和资历外,也就是靠了他这个让骠骑将军念念不舍的女儿了。看来,她们得赶快和蔡琰交好才是,而且回家之后,也得让自家男人多和蔡邕这个绝于仕途多年的家伙,多亲近才是。
后院如此,前院就不说了,作为接风宴的主角,蔡邕本就是能喝之人,而伏泉今日又似乎心情极好,连连知会众人痛饮,参加宴会的人自然不敢藏拙,纷纷只欲喝得伶仃大醉才肯罢休。
当然,既然伏泉让他在后院的女人那般重视蔡琰,自然他在前院也得做出一番模样,因此,酒宴喝的大酣后,伏泉却是装醉似得不断吟唱《凤求凰》的一些词断,还连连口呼蔡琰琴技高超,只可惜今日酒宴不宜令她来前院继续弹奏云云,酒后真言不断。
众人是怎么劝也劝不住,但是心里面,他们却是更加确定伏泉举荐蔡邕为三公,确实是因为蔡邕有个让伏泉惦记的女儿才会如此。
三日后,朝会,崇德殿内,百官齐聚,小皇帝刘崇先是特别接见了太尉蔡邕,而后又在宋太后的穿针引线的插嘴牵引下,以伏完、蔡邕、马日磾、杨彪三人皆为知识渊博者为由,下诏令四人于华光殿侍讲,轮流教授天子刘崇。
这份恩宠,来得出乎四人以及伏泉和其他朝官的意料,同时,伏泉又觉得在情理之中,不由高看了宋太后几眼,暗想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位真实历史上被废的大汉皇后了,这份拉拢人心的手段,可是把如今雒阳城内的几大势力全部都安抚了,手段可见一般。
看来,宋太后历史上被废,除了刘宏本身的原因,可能也有其母族势弱,压制不住何家人的原因吧!
而宋太后的手段之所以厉害,那就在于他用一个区区帝师的称呼,给了如今雒阳城内的三大势力,琅琊伏氏、弘农杨氏、右扶风马氏一个定心丸,只要他们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背叛皇帝,那么他们的性命甚至家族都将昌盛。
而蔡邕掺和其中,不过是凑巧因为其在三公位置,而被宋太后加上的。记得当初举荐太尉人选时,宋太后可是直接有意杨彪的,说到底弘农杨氏也是如今天下一等一门阀,而且除了和党人走的近,与何家暧昧而已,不过最终也没有真的付出实力帮助何进,自然值得宋太后拉拢。
至于帝师代表什么。想想看,教授天子,成为帝师,先别说这是什么样的荣耀,就说日后,除非你涉嫌谋反大罪,但只要这天子刘崇尚在朝廷一日,他可以恨你气你不让你做官,但绝对不敢害你,甚至你犯小罪还得主动把你脱罪了。
其中原因,自然是离不开一个“孝”字了,大汉以孝义治国,而为帝师,也是长辈无疑,皇帝除非想被人指着脊梁骨骂,否则,绝对不敢因小事而治罪为难自己的老师的。
待帝师一事过去,伏泉便开始上奏了他对于袁绍谋逆案的最终定论,很明显,那场谋逆案如袁术、何颙、刘表、淳于琼等人,尽数被伏泉定罪为谋逆重臣,斩首示众,唯刘表等汉室宗亲,因不忍辱没刘汉皇室颜面,赐死之。
这份定论,自然引起朝堂不小的波澜,不少蛰伏未谋乱的党人都认为其中有人涉事不深,罪不及死罪云云,而且又找理由说大汉朝规定,“谋反”、“谋大逆”等罪犯皆即时处死,现在让刘表他们活了那么长时间,不该再下令处死,向小皇帝和宋太后求情。
只是,小皇帝如今自是听命于生母宋太后,而宋太后对党人恨之极深,不说他们不少人随袁绍谋乱,就是以前,党人可是全心全意帮助何进和他的外甥刘辩夺天子之位呢?
现在,宋太后掌了大权,面对昔日仇人,如何会绕过他们?直接一一允许伏泉所奏,甚至她的心里,都感觉赐死刘表等人便宜了他们,若非是他们汉室宗亲的招牌在那里,宋太后肯定不会只是简单赐死的。让他们在百姓辱骂声中,被公众杀死,把他们的谋逆罪行公示天下,这才是宋太后最想看到的事情。
至于那些求情人,用什么谋逆应该立即处死的鬼话,宋太后却是一脸鄙夷这破理由,当初伏泉进京,平定袁绍一党叛乱,哪有那么多人手和时间去一一斩首?他们难道不知道为何如此吗?
随着宋太后死死下令,那些求情人士眼见形势不对,只能退下,不敢再言求情一事。
之后,随着党人逆贼判决后,自然是对谋逆党人亲人和家族的惩罚,其宗族嫡系亲属,逆贼嫡系亲属以下,皆斩之,无论长幼,不留活口。
而其家族,除了汝南袁氏和刘姓宗亲的家族未被迁徙外,其他各参与谋逆的党人家族人等,无论近亲远支,全部被朝廷流放塞北长史部或者凉州边郡敦煌、酒泉、张掖等地屯田。
让那些刘姓宗亲家族不迁徙,自然是因为大汉天子姓刘,对待族人自然要网开一面,否则,牵扯到那些刘汉皇室的宗族近支,那不是连天子都要牵扯进去吗?
至于汝南袁氏,却是暂时还不到将其连根拔起的时候,终究这件谋逆事情涉事的除了袁绍、袁术兄弟,和其他几个当时在雒阳的袁氏近支远亲外,多数袁家人不在此列。而且,袁愧这个现任袁氏家主身份特殊,再加上天下之间袁氏门生故吏在地方为官者也很多,伏泉可不想没把这些人一一清理完,就对袁愧动手。
否则,若是袁愧一死,那些袁氏门生故吏开始人人自危,这时候再来几个汝南袁氏的近支远亲族人登高一呼,说不得会来一次“诸侯讨伏”,伏泉不傻,绝对不会给人口实为乱的。
所以,他故意留袁愧和其他汝南袁氏族人的性命,而只针对袁绍、袁术等参与谋逆的袁氏族人,就是要一点一点的把汝南袁氏给磨死。而且,一旦那几个袁氏子弟亲族尽死,伏泉知道,仅凭这个,也会令汝南袁氏元气大伤,日后再等他将汝南袁氏在地方上的门生故吏全部清除替换,那在整治袁氏,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当然,伏泉的处罚也有令人看不懂之处,那就是按照汉室对待处决谋逆罪犯的一概处置,那些罪臣妻子亲族基本上都是要被灭族的,可是伏泉竟然放了他们性命,只是流放他们到边境,这实在是让有些朝臣看不懂。
很快,便有一名一直在朝堂保持中立议郎出列,抗议此事道:“自古谋反大案,所犯事贼子,皆灭其族,今骠骑所治之罪,臣以为过轻,望太后、陛下三思,勿令逆贼家族有再行谋逆之机也!”
这话得到很多人同意,不过他们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敢出列谏言,毕竟党人纵然元气大伤,但其所剩势力,依然不可小觑。而且,就是那些涉事治罪的党人,他们自己家族虽然毁了,但他们可还有姻亲家族在,若是那些和他们关系好的姻亲家族,怪罪他们多事,害得他们的姻亲子嗣灭亡,那也是祸事。
好在,还是有人出来,说出了他们不好说的话,只是,对方的未来,却是让不少人担忧。
对于有人阻止诏书,宋太后却是早有伏泉告知诏书内容是提醒,已有准备,因此很快回道:“卿之意,孤亦明也,然天子年幼,即位不过数月,多加杀戮,恐有不详,亦损名声,故放其等生路,以造福社稷!”
宋太后这话彻底堵死了那议郎,毕竟,皇帝刚刚即位,若是因为这事情上任就多造杀戮,造成名声不好,的确也是大事,当下只能退下。
伏泉见此,连忙起身出列道:“陛下仁德,赦免罪臣亲眷,大汉之幸!”
一个小小的马屁,就这么拍了出来,很快,其他反应过来的百官公卿,也跟着出列附和。
霎时间,整个崇德殿内,出现了一派歌功颂德之声,只把小皇帝刘崇听得飘了起来,脸上都像是乐开了一朵花一样,虽然他年纪尚幼,但不代表他听不懂这些人夸自己,而小孩子心性,也最爱别人夸自己。
之后,侍中刘岱突然趁此时出列道:“启禀太后、陛下,逆贼袁绍妻乃臣族人,汉室宗亲女,不想所嫁非人,臣启奏,念其出身,免其死罪尔!”
这话说得很是时候,小皇帝还在兴奋头上,而宋太后也刚刚免除了其他刘姓涉谋逆之事的党人家族迁徙,自然不会对这么一个宗室女过分在意,即使她是袁绍的妻子。
当下,宋太后道:“准!”
刘岱见此,大喜行礼道:“太后、陛下仁慈,谢太后、陛下隆恩!”
对于一个女人生死,伏泉也不在意,更何况他记得袁绍后妻刘氏,可是在真实历史上,邺城被曹操破后,主动献出儿媳甄氏给曹丕只为求生的,这样无情的女人,真是除了嫉妒,和靠着男人争权夺利外,一无是处,放了也不足为惧。
之后,见无人继续反对让那些罪臣家属流放边地,伏泉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之所以没对那些人下手,自然是为了向边地移民做准备,而与不断号召中原百姓移民边地,给予各种优惠吸引他们移民相比,迁徙这些各地方的世族豪强去边境,才是最省力也有效的移民手段。
毕竟,就算那些家族因为谋逆的事情,族人元气大伤,但他们在当地的势力还在,而一旦他们要被强制迁徙边地,自然要为了家族生存,在边地布置。
这样的话,他们在当地的家仆宾客,还有一些依附他们的姻亲势力,都得跟着带到边地,而他们要在边地屯田,保证家族能重新昌盛,同样要召集许多人手,如此以他们在当地的名望,自然能号召出不少人去边地。
如此,原本贫瘠、地多人少的边地,注定要多出不少人了,伏泉想着或许塞北长史和凉州边地的狭地都可以因此再向外拓展一番了。
并且将这些世族豪强迁徙走,也是变相减轻中原的压力。毕竟那些地方世族豪强走,他们原本的土地必定被伏泉派人代表收回,其他豪族之人要是敢觊觎,伏泉不介意以此为罪,用军队强行把贪污的家族移动到边地,这样又可以多出一大片田地。
而在这中原土地已经不满足于大汉人口的时代,这多出来的土地,伏泉再以朝廷命令,等地其他无地流民,也是可以缓解不少社会矛盾的,完全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第六百六十九章 扫定南匈奴屠各
自蔡邕入主太尉以后,伏泉所行兵事变动皆与蔡邕报备,可是虽然蔡邕名为太尉,是中央掌控朝廷军事的最高长官,然而其所提修改伏泉军事部署的建议,皆被起诏的尚书台以各种理由驳回,唯有伏泉没有提出的建议,才被同意。
一次两次被驳回,蔡邕或许看不出来,但是次数多了,蔡邕再傻也知道里面有猫腻,当下不甘受辱,往皇宫求见皇帝、太后,言明诸事。
只是,小皇帝刘崇如今尚不管事,一切朝政军事,其实皆由宋太后所管,而对于兵事,只要不是涉及到其权利根本的事情,宋太后也根本不想得罪伏泉,所以对于蔡邕所告,仅以安抚为主。之后,诏伏泉入宫私聊,但见伏泉对此意向明确,不为所动,故而就此罢了,对于蔡邕所求,其实对他并无太多帮助。
蔡邕苦等不少时日,期间更是连连进宫催促,但是涉及到伏泉所定军事行动依旧被用各种理由驳回,最终也是看出来是不可为,也就干脆不对伏泉所提军事行动有意见。
而朝中其他人,也就此看出来这蔡邕作为太尉,其实根本压制不住伏泉这个骠骑将军,不少人暗中言语,伏泉不尊重蔡邕这个老丈人云云,但如马日磾等人却是看出了伏泉这一套迷魂眼的背后故事,因为北疆的高官已经在蔡邕吸引朝臣的时间里,被伏泉全部换成自己人了。
这段时间里,天下州郡长官可谓变化极多,不说那些多数任职中原富庶地方的袁氏门生故吏,都被伏泉以各种理由,或平调贬谪凉州、益州,或直接罢免,比如兖州刺史乔瑁便被伏泉以在任无功罢免。
凉州是伏泉经营老巢,至于益州,在原来益州刺史何苗被朝廷处死后,便被宋太后族人宋果接任,其跟随故车骑将军宋酆多年,无论是年龄资历都够担任一州刺史,去处理何苗曾经掌管的益州事情,也是合适人选。
而那些袁氏门生故吏去这二处为官,明显没有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