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可世很快就率领本部人马来到白沟河边。
  一到,杨可世就分一半兵马给赵明,让他指挥将士守住大桥,谨防辽军冲过来。
  忽然,杨可世发现,河北岸一个辽军军官正在摇旗指挥,而辽军骑兵纷纷往西而去。
  杨可世对部将说:“河流上游必有可涉水之处,必须分兵去抗击他们。”
  恰在此时,种师道派遣泾原老将赵德率军前来增援。
  杨可世见之,便对赵德大声喊道:“赶快往西去!西边可能有辽军过河了!”
  赵德还没来得及前去,辽军就已经从上游过河,然后驰马而来。
  过河的辽军,人数虽不多,但气势汹汹。
  赵德见状,便想避其锋芒。
  杨可世见状,大骂:“老匹夫,安得逃跑?你何以报答国恩!”
  杨可世骑马离开河桥,亲自迎战西来之敌。
  辽军趁机冲过白沟河桥,与西来之辽军分左右两翼,将宋军包围。
  杨可世所部憋着一股火,死命与辽军大战,杨可世甚至一度冲到了对岸,还差点跟耶律大石来个王对王。
  可惜!
  辽军也憋劲,也同样悍不畏死,关键是人马比宋军多。
  双方在白沟河两岸展开了一场血战。
  战了近一个时辰,赵明胳膊中箭,所部已溃败后撤,杨可世身中铁蒺藜箭,伤及骨头,血流满靴,他“怒发裂眦,鞲臂以捍,口衔鞚,堕两齿,胸腹中流矢,亦手杀数十人。”杨可世号称“万人敌”,的确名不虚传。
  后来,种师道亲率大军赶来,将辽军驱逐到河北岸去。
  这天夜里,为防备辽军过河偷袭,种师道令“四边将,列声金鼓”。
  耶律大石的确有乘夜过河偷袭的意图,可他听到南岸整晚鼓声不断,怀疑宋军也许会趁夜色北上,于是下令全军保持戒备状态。
  天亮后,耶律大石率军来到河岸,只见对岸宋军坚守壁垒,戒备森严,遂不敢贸然过河作战,两军便形成了隔河对垒之势。
  同一天,辛兴宗率领西路军按计划进驻范村。
  范村村东有一座孤山,令宋军意想不到的是,北辽四军大王兼北枢密院使萧干,竟敢悄悄登上孤山。
  萧干见宋军新来,毫无准备,遂回去亲起大军来攻。
  (其实,耶律大石和萧干之所以同时向宋军发起进攻,也跟耶律淳准备向宋国称藩有关,他们对宋国一肚子气愤,认为大宋破坏百年盟约,出尔反尔,很不诚信,耍小心眼,根本靠不住,所以,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宋国。)
  不久,萧干便率军前来,随即突然向范村发动进攻。
  宋军前军将领王渊,以及宋江、刘光远、翟进、赵诩等将,各率所部与辽军接战。
  可辽军攻势凶猛,竟将宋军诸将围堵在孤山之下,主将王渊更是中枪差点坠落马下。
  正在胜败未决之时,辛兴宗亲出军门,以上将军节钺督战,才将萧干打退。
  很快,宣抚司便发来文牒令种师道与诸将商议是否退军?
  种师道立即召集和诜、杨可世等将开会。
  经过这两战,诸将一致认为,辽军实力尚存,不把西军主力调来恐怕难以取胜,不如先回师雄州,再商议下一步的打算。
  和诜认为,两军彼此初无战意,都是因为杨可世擅自过界杀敌,以致兵结不解,现在两军隔河对垒,如果突然撤退,就是自示其弱,若辽军乘机追袭,结果难以预测。
  种师道觉得和诜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于是令他将这个看法写成报告,禀报宣抚司。
  童贯对东西两路军的表现很不满意。
  当初,出兵之时,童贯满以为可以震慑辽军,甚至幻想可以一举收复燕京。
  没想到,跟辽军交手了之后,不仅没赢,还稍稍落了一点下风。
  面对这个情况,童贯决定执行赵佶巡边三策中的下策,也就是“全师而还”。
  稍后,童贯命令种师道率东路军退回雄州,辛兴宗率西路军退回广信军。
  接到童贯的撤军命令之后,种师道打算马上组织撤军。
  杨可世对种师道说:“现在辽军的气焰很是嚣张,若知道我军有撤退之意,必定随后袭击。”
  种师道深以为然。
  黄昏时,种师道下令,先将大批辎重悄悄南撤。
  半夜时,大军开始拔营南归,种师道令精锐军马殿后掩护。
  尽管宋军想秘密撤走,但还是被辽军发现了。
  耶律大石得到消息后,当即骑马来到河岸往南岸眺望。
  见宋军主力果然撤走,只留下少量兵马守关,耶律大石马上派人去向萧干报告,同时令轻骑兵立即集结过河追击。
  白沟河距离雄州仅三十里路,中间有一个地方叫古城,辽军在这里追上了宋军。
  两军相接,鏖战激烈。
  实时,北风,大雨,震雹如拳椀,人不能相视。
  可环境虽然如此,但耶律大石及手下辽军骑兵仍衔着宋军不放。
  马军对步军的优势,在此战之中显现得淋淋尽致。
  宋军负责殿后的精锐军马很快就被数量数倍之的辽军骑兵击溃,然后辽军骑兵一路掩杀,宋军大溃,甚至就连都统制种师道和与监军崔诗都差点死在辽军的这波攻击之下。
  童贯得到消息之后,当即下令:大军不得入城——童贯担心宋军入城时会将辽兵引入城内,那样的话,雄州可能就会陷入辽军之手,遂下令关闭城门。
  宋军将士见状,纷纷大喊:“别关闭城门!”
  可童贯视若罔闻。
  不多时,西路军的杨可世和女婿马彦传及大将杨惟中也来到城下,与辽军激战。
  (这里有个疑问,史书记载说,“兴宗遣中部将杨可世援之”,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杨可世此时在东路军中,不知是记载失误,还是宋军中有两个杨可世?)
  童贯站在城楼上观战。
  见城外战况激烈,童贯便派遣辛企宗和辛永宗带领胜捷军出城增援。
  胜捷军的纪律虽然不行,但关键时刻还是很能打的。
  在胜捷军加入战团之后,辽军的攻击立即一缓。
  耶律大石见无法再产生更大的战果,便带着辽军退去。
  此战,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计,兵甲辎重漫野。
  傍晚,种师道接到宣抚司命令,令他在雄州城外扎营结寨,收拢队伍,原地待命。
  风雨虽已暂停,但天空依然灰暗无光,地上到处是积水、到处是泥泞。
  种师道凝望着黑沉沉的天空,心情无比复杂,他知道,他在劫难逃,虽然此败并非他一人之过。
  远处城墙上的童贯,面沉似水,“谁该为此败负责?”
  童贯和种师道很快彼此看向对方……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咽不下这口王扒气
  ……
  梁山军与联军的决战其实早已经开始了。
  这可不是以前那些直接就领兵冲击的小儿科——那是小股部队的决战,而不是二十万人马的大决战。
  这是一场有可能决定国运的大决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十万,辎重不计其数。
  提前七天,李衍便亲起大军离开朔州,直抵清水河畔。
  在离开朔州之前,亲自去清水河畔勘探过当地地形的刘锜,就已经同李衍以及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将和李助、陈箍桶、娄敏中等参谋一块定下了此战的战阵——新月阵。
  新月阵是由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首创,以少胜多击败罗马军队从而流传千年的经典阵形。
  李衍多少知道一点新月阵,因此拿出来与众将讨论。
  老实说,李衍拿出来的其实只是一个大框,其具体怎么布置,都是由刘锜、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将和李助、陈箍桶、娄敏中等参谋一块讨论出来的。
  大体是这样的:
  正中间是三军步兵(踏白军、刘锜军、吴玠军),排成新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两边也是步兵(岳飞军、韩世忠军);在新月形阵的两端,是骑兵。
  另外,由解烦马军保护的李衍,在此阵正中间,吸引联军的主力攻击,然后逐渐后退,诱敌深入,再然后通过两翼骑兵的向心攻击收拢口袋,从侧面给予敌人决定性的打击。
  老实说,如此布阵,李衍多少是要冒一些风险的。
  不少人因此反对刘锜等人这么布阵,还有人想让刘锜代替李衍。
  后来,李衍力排众议,说:“刘锜在中军,天祚帝未必能率主力来攻,唯有我在中军,他才能不顾一切率主力来攻……此战关系到咱们的未来,不能因我一人的安危,而不尽全力,而且我相信咱们梁山军的将士,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战胜天祚帝东拼西凑出来的乌合之众。”
  李衍肯以身冒险以及所说的相信梁山军将士的话,让全军上下士气高涨。
  在这样的士气之下,梁山军离开了朔州,来到了清水河畔。
  刚到,在刘锜的指挥下,众将就按照之前制定好的摆出了新月阵,然后安营扎寨。
  次日,天祚帝率领联军也到达了清水河畔,与梁山军隔河对峙。
  联军的阵势呈现一个大大的“∧”型,正是有名的攻击阵形——锥行阵。
  根据联军摆的阵型,刘锜等人猜测,其强大的兵力应该都集聚在顶点与两翼,越往中后就越是空旷虚弱,如果梁山军能绕到他们后面去进行袭击,就会形成极可怕的千年杀效应。
  不过联军的锥型阵两翼十分绵长,此地又是一马平川,要在二十多万只眼睛的监视下绕到联军的后面,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理,联军也不可能在李衍这边二十多万只眼睛的监视下使用甚么阴谋诡计。
  因此,此战必定是一场堂堂正正的大决战。
  这么大规模的大战,自然是不可能由一两个人指挥,它需要一个庞大的指挥团队,否则非乱套不可。
  而即便是有这个指挥团队,刘锜也将整个大军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军,由韩世忠负责指挥。
  第二部分,中军(包括后军),由李纵配合刘锜指挥。
  第三部分,左军,由岳飞负责指挥。
  第四部分,右军,由吴玠负责指挥。
  通过千里镜仔细观察完联军的阵型之后,刘锜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辽主东拼西凑起来的联军的战力还是强劲的!”
  刘锜的意思,李衍等人明白。
  正因为联军还有强大的野战能力,才敢摆出锥形阵这个攻击阵型。
  另外,联军还派了一支精骑沿着河岸巡视,以防梁山军这边派出一偏师偷偷渡河,绕到后面对联军使用千年杀。
  可见,联军不仅有战力,还有高手指挥。
  清水河,深处两三米,浅处尺许。
  深处几乎不用考虑。
  哪怕使用飞桥,恐怕也难以在十多万人马的眼皮子底下渡过这几十丈宽的清水河。
  所以,只有那几处浅处才是过河的通道。
  而联军一到清水河畔就将那几处浅处全都占了,并派游骑从那几处过河,在属于梁山军的河岸建起了堡垒。
  换而言之,联军一开始打的就是主动进攻的主意。
  这也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他们向来是主动进攻一方。
  而梁山军这边,以步军为主,自然是以守为主,这也符合农耕民族的特点。
  双方摆开阵型了之后,便开始试探性的攻击。
  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的布局基本上完全形成。
  联军守住了他们的锥形阵和清水河,将梁山军挡在了清水河以东,而在清水河以东的上百平方里地区,则处处都是梁山兵马的人影。
  ……
  联军的中军大帐前。
  见对面的梁山军有条不紊,天祚帝道:“这群贼子倒是有点本事。”
  李良辅道:“不只是有点本事,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这是一等一的强军。”
  天祚帝的脸色有些不好看,道:“就是再精锐,他们也只有两三万骑兵,在这空旷无险之地,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咱们马上民族的对手,之前咱们之所以连连失利,主要是因为他们龟缩不出,如今中朕计也,在这一马平川之地与咱们决战,他们焉能还有取胜之机?”
  与此同时,天祚帝在心里又补充了一句:“退一万步说,就算打不过,咱们还可以逃,这么大的决战,想要全歼一方是绝不可能的。”
  其实,这才是天祚帝敢跟李衍决战的底气——打不过,他还可以跑嘛,而且,作为这一个逃跑专家,他看得非常准,此战不可能全歼任何一方。
  至于天祚帝为甚么要打这一仗,其实并不像他宣扬的那样,想要收复失地,想要诛杀叛逆,事实上他已经想好今后就在辽西建国了,那里有肥沃的牧场,完全可以供他猎玩,又何必去招惹那些他根本打不过的女真人?
  天祚帝之所以打这仗,只是因为他咽不下这口王扒气,一想到他心爱的元妃和其她妃嫔在李衍身下承欢,他就恨不得将李衍满门抄斩、将李衍千刀万剐!
  所以,天祚帝才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跟西夏和蒙古众汗借来大军找李衍报仇。
  李良辅其实也认同天祚帝所说的,骑兵对步兵,最少一比三,甚至有可能达到一比五、一比十,尤其是在这平原之上,所以,从兵力上来说,他们这边有着绝对的优势,根本没有赢不了离开天险、长城、关隘保护的梁山军的道理。
  李良辅提醒天祚帝:“希望陛下言而有信,莫要忘了许诺我国的土地。”
  天祚帝道:“你放心,朕说话算数,只要赢了此战或是捉了李衍,让朕出了这口无尽恶气,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伊实伊喇图鲁泺以西的大片土地就都是你们西夏的!”
  ……


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的妃嫔是我睡的
  ……
  西夏人,包括蒙古诸部,之所以这么卖力,全都是因为天祚帝许以广袤的土地。
  这其中又以对西夏人的许诺最为重大。
  如果天祚帝的许诺全都兑现了,那么西夏的国土面积甚至可以扩大三分之一。
  而且还不仅如此,天祚帝甚至大手一挥,将部分云地也许给了西夏。
  而燕云之地向来是游牧民族最喜欢的土地,因为那里先进、富饶,得之便能让西夏的国力大增。
  所以,李乾顺才借了三万大军给天祚帝,甚至连最精锐的铁鹞子都借给了天祚帝。
  这次联军所布置的锥形阵就是以锐不可当的铁鹞子为“尖锋”。
  ……
  此战,双方皆拖不起。
  此战的地点是清水河,既不挨着朔州,也不挨着天德军,双方的辎重都得从后方运上来。
  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消耗非常巨大,暂任转运使的赵鼎,组织了十万民夫(其中大半是预备役)来运送辎重,才能暂时保证这十万大军消耗。
  天祚帝那边因为大多是游牧民族,所以情况能稍微好一点,但也赶来了几十万只军需牛羊。
  因此,双方谁不可能长久地耗下去。
  当然,相比较而言,李衍这边更急切一些。
  尤其是,六月三日,李衍突然收到了一封密报——宋军大败。
  这对于梁山军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梁山军上下都不希望同是汉人的宋军尤其是宋军中的精锐西军遭遇如此大败,而且大败大宋西军的还是辽军——正与他们对决的辽军。
  得知这个消息的包康等人,全都劝李衍暂时压下这个消息不跟将士们说。
  可李衍却将众将聚集到一起,然后将密信传了下去,同时道:“宋国的西军败了,败给了对上女真人一败再败的辽军,有人因此说咱们汉族人打不过游牧民族,有人还让我压下这个消息,当然他们是出于好心,怕你们未战先怯,可他们不知道,你们是天下第一强军,你们战无不胜,你们可以横扫那只七拼八凑的杂牌军!”
  众将听罢,齐拜道:“我等必不辜负大都督所望!”
  李衍道:“好!那明日咱们就跟那支杂牌军决战!”
  ……
  次日。
  三更做饭,四更全军饱餐一顿,五更梁山军中的号角一遍又一遍地吹响起来,各路兵马闻声则人配甲、马就鞍,十万大军全部准备开战。
  河对面的联军早就发现了梁山军的举动,而且今日是六月初四,是李衍和天祚帝约定的决战的日子。
  因此,联军也早早的就做好了决战的准备。
  可就在已经休好产假的梁红玉帮李衍披挂的时候,李助和公孙胜突然联袂来见李衍,然后由公孙胜道:“大都督,今日恐有大雾。”
  这是非常重要的消息,重要到有可能会影响到整场大战的胜负!
  李衍立即对马灵道:“去叫刘锜过来。”
  不多时,刘锜就骑马而至。
  等刘锜进入大帐,李衍就将李助和公孙胜观察到的天象跟刘锜说了。
  刘锜道:“无妨,咱们梁山军的将士皆识鼓令,提前交代他们一番,并让他们在头上束根红带,再以鼓指挥他们作战即可。”
  李衍道:“那行,你去安排吧。”
  各就各位了之后,李衍按照他们之前制定的计策冲阮小七点点头。
  阮小七见了,呲牙一笑,然后大手一挥,早就挑出来的五百个汉、契丹、溪族、蒙古、西夏大嗓门汉子,同时拿起扩音器,然后同时上马。
  尔后,阮小七就带着这五百人来到阵前,之后这五百个汉子按种族排成五行。
  阮小七抽出自己的战刀一指那一百个汉人大嗓门汉子,他们同时将扩音器放在嘴边,然后整齐喊道:“耶律延禧听着,你的妃嫔是我李衍睡的,你的六个女儿也是我李衍睡的,你的云地是我李衍抢的,你的燕地也将是我李衍的,听闻你自幼习武,尤擅马战,我李衍认为这是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笑话,你如果如此英雄,怎么会被女真人从北撵到南,又被我李衍从东撵到西,还被女真人掘了你们契丹人的祖坟,被我李衍抢了你的妃嫔、女儿以及传国玉玺?耶律延禧,你如果还是一个男人,还想找我李衍雪夺妻夺女灭国之恨,就一个人来到阵前,你我一对一斗上一场,我李衍用自己的名誉保证,你如果赢了,梁山军立即从云地退走,并把你的妃嫔、女儿、传国玉玺以及你们辽国的皇室之女全都还给你,如果我李衍死在你的兵器之下,把命都赔给你——你敢吗?”
  一百个汉人喊完,阮小七又一指一百个契丹人,契丹人见状,立即用契丹语整齐喊道:“耶律延禧听着……”
  然后是一百个溪族人用溪语整齐大喊。
  再然后是一百个蒙古人用蒙古语整齐大喊。
  再再然后是一百个西夏人用西夏语整齐大喊。
  一百个人同时整齐大喊,又用上了扩音器,还在这空旷无阻之地,以至于几乎每一个联军将士都能听清他们喊得是甚么。
  这让天祚帝羞愤不已!
  其实不只是天祚帝,其他契丹人,也都羞愤不已!
  这个经历太丢人了,而且这帮狗日的还他妈当众喊出来!
  契丹人,包括联军中的很多将士,都希望天祚帝能出阵跟李衍一决胜负,然后报仇雪恨!
  可惜!
  天祚帝听说过,李衍是一员万人敌的猛将,曾经在一场战斗中屠杀了数千人(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被人夸大了)。
  天祚帝心道:“朕擅长的是射箭,并不是与人比斗,如果与李衍比斗,岂可以己之短战李衍之长?再者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宝石岂可跟劣石同焚?”
  因此,天祚帝咬着牙对李良辅说:“给朕冲,打败梁山军,捉了李衍,朕将西京也送给你们夏国!”,然后大喊:“谁能捉了李衍,朕赏牛马羊各十万,封他为万户侯!”
  对于天祚帝不敢自己找李衍报仇,只敢让他们卖命,联军将士无不鄙夷天祚帝,进而士气一弱。
  李良辅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大将。
  一见周围人的表现,李良辅就知道,不能让这种情绪再蔓延下去了,否则,不打,他们就已经败了。
  所以,李良辅大喊:“活捉李衍,赏牛马羊各十万、封万户候!全都随我冲啊!”
  言毕,李良辅就给铁鹞子的总指挥李乾锐使了个眼色。
  李乾锐见之,一夹胯下战马,就带头冲了出去。
  三千训练有素的铁鹞子紧随李乾锐身后也都冲了出去。
  尔后,在天祚帝、李良辅等人的指挥之下,联军按照之前制定好的攻击阵形,分段冲过了清水河,随即向梁山军发起了进攻……
  ……


第四百七十四章 同室操戈
  ……
  见将敌人嘲讽过来了,阮小七赶紧带着手下的五百个汉子回来,而刘锜则一摇手中战旗,同时响起一组信炮。
  等候多时的杨再兴,看见令旗,听见令鼓,立即脱离大军,奔向东北方向。
  李良辅见之,当即就判断出来了,这支只有三千人却有近万匹高头大马的军队不是短途冲锋而是长途奔战,说得再清楚一点,这支部队向东北而去,那就是要迂回袭击他们的右翼,甚至有可能是想绕过右翼赶到锥行阵后方来个千年杀!
  但面对这一切,李良辅并没有派出任何兵马阻截,就任由它向东北而去!
  看见梁山军两翼各有一两万精锐马军,而中军却只有寥寥的三千多马军,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