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军来到回牛岭下,仰望陡峭的山顶,皆说:“他们若用箭矢和巨石自上而下攻击,我们将损伤严重,这可怎么办?”
  金军因此在山下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发动进攻。
  然而不久,山上的宋军竟自动散去。
  金军于是轻轻松松地就跨越回牛岭,向平阳府挺进,进而攻克平阳府。
  平阳府失陷,标志着宋国在河东地区的防御已全线崩溃。
  不久之后,西路金军便抵达黄河。
  在河东战区,西路金军攻势凶猛,势不可挡,宋军已全线崩溃,一泻千里。
  而在另一个战区即河北战区,东路金军更是长驱穿插,纵横自如,虽然中山、河间等重镇依然在宋军手中,但都已成为孤城,形势岌岌可危。
  金国最高决策层远在东北上京,因而无法及时掌握河东与河北前线动态情况,所以,对于东西两路大军的进军事宜,完颜吴乞买只能令元帅府根据实际情况从长措置施行,不必事事请示。
  而两军元帅,名义上由完颜吴乞买的弟弟完颜斜也担任,但完颜斜也留在上京担任谙班勃极烈,与完颜宗干一同治理国政。
  因而元帅府实际上是设在完颜宗翰军中。
  所以,完颜宗翰实际上成为金东西两路大军的最高指挥官。
  出兵前,完颜宗翰曾召集金军高级将领在云中元帅府开过一次会议,讨论过对宋政策问题。
  当时完颜宗翰决定,履行完颜宗望代表金国与宋国达成的议和协定,也就是,若宋国能割三镇土地并赔款,金军则停止南下,若宋国不割让三镇,则用武力夺取之。
  也就是说,就算是第二出兵,完颜宗翰其实也没有渡过黄河的打算,他那时的最终目的还是与宋国以黄河为界画河而治。
  可是,在顺利攻占太原和真定之后,完颜宗翰综合河东河北战场的情况,认为宋朝廷腐败,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在平定军高级将领会议上重新做出部署,将东西两路大军的作战目标改变为——会师于汴梁城下。
  换而言之,这时金人对割三镇已经没甚么兴趣了,他们胃口大开,企图吞并宋国更多的领土,掠夺更多的财富和美女,强盗本质完全暴露了出来。
  得知金军即将度过黄河,赵桓君臣慌了,一方面赶紧派遣求和使去太原、真定谈割地议和一事,另一方面组织增强防御保卫京城。
  前者没甚么可说的,数波求和使都去金军中乞降,让宋国颜面扫地且不说,关键是,还被金人利用,结果麻痹了宋朝廷。
  后者。
  赵桓君臣已做出了明确部署:
  一、在京城四周设置四道总管,即北、南、西、东四个防区,分别授权给大名府知府赵野、河南府知府王襄、邓州府知府张叔夜和应天府知府胡直儒,由他们全权负责各自防区内一切事务。
  二、部署宣抚司守卫黄河。令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兵十二万守卫河阳一带,以阻挡西路金军;令宣抚使范讷统兵五万守卫滑州、浚州一带,以阻挡东路金军。
  三、派出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为巡按大河使,率五千骑兵前往黄河岸边巡视。并且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大量金银财帛,让李回带去犒劳守河士卒。
  从赵桓君臣的部署上,不难看出,赵桓君臣是以黄河天险部署的防御。
  在赵桓君臣想来,十几万将士必能将金人阻挡于黄河北岸,然后再跟金军慢慢和谈。
  金军先锋完颜娄室领兵抵达河阳附近的黄河北岸时,折彦质已率军退出河阳,退至黄河南岸,并与李回带来的五千骑兵汇合。
  金军在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两军夹河而扎营。
  完颜宗翰对先锋军渡河很不放心,先后派出十几名探马,打探宋军河防情况。
  探马们陆续回报说:“南兵甚盛,未可轻渡。”
  完颜宗翰于是召集将领们来开会,讨论渡河问题。
  会上,有人建议先休整几日,然后再战。
  完颜娄室不同意,说:“宋兵虽多,不足畏也。与之战,则胜负未可知。不若加以虚声,尽取军中战鼓,击之达旦,以观其变。”
  众将领皆赞成。
  晚上,金军战鼓咚咚,持续响了一夜。
  (据说,后来金军士卒敲累了,便把羊绑在鼓旁,让羊来敲鼓。)
  黄河南岸的宋军听见金军鼓声如此密集,担心金军利用浮桥进攻,于是放火将河阳浮桥烧掉。
  这时,在黄河北岸,尚有宣抚司属官二三百名,地方官员多名,以及众多逃难的民众,还有战马约一万匹,都没来得及过河。
  望着黄河河面上的熊熊火光,两岸哭声一片,痛干云霄。
  另外,宣抚司还有许多金银缣帛,也没来得及运到南岸去,仅抛弃在河阳黄河滩内者,大约就有一百余万贯。
  次日黎明,完颜娄室听说黄河南岸的宋军已不见了踪影,于是派银朱孛堇率领三千人马,与已投降的威胜军原知军张克佐一起,从清河界出发,前去探寻渡河之路。
  银朱孛堇与张克佐来到黄河边上,发现河水并不太深,于是率军涉水而过,然后悄悄在宋军营寨之后扎营。
  折彦质手中虽然号称有十二万兵,但大半是收拢过来的太原解围战的溃军,还有一些是新招募的民兵。
  这些人全都似惊弓之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折彦质对自己的队伍还是了解的,知道这支临时团起来的部队有多不堪一击。
  因此,见金军在背后扎营,折彦质以为金军全都渡河,于是急忙率中军往南撤退。
  其他各军见主帅已撤,皆不战而溃。
  十几万人马的溃散,一发就不可收拾。
  结果,酿成无法挽回的大溃败。
  李回闻金军已过河,也急忙往南逃。
  跑到孝义桥时,李回留下将士在此捍敌,自己则沿着山路逃至颍昌府,然后终日饮酒自乐。
  大敌当前,李回竟在颍昌府与万官宴饮。
  随行官吏与将兵皆深感愤怒,欲寻机杀掉李回。
  金军骑兵主力来到河阳北岸,见宋军不战而溃,大喜!
  金军一边命令大军赶紧过河、一边将河阳城内的居民从城中赶出,让他们挖掘陷落在河滩内的各种金银缣帛。
  被赵桓君臣寄予厚望甚至认为万无一失的黄河天险,就这么被金军越过去了,然后金东西两路大军就像两柄钢刀一样直奔东京插来……
  ……


第六百零七章 王者归来
  ……
  对于任何君王来说,割地求和都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赵桓也不例外。
  冯澥和李若水离京去天原办理割地求和那天,赵桓心里非常难受!
  赵桓找出那些反对弃地的奏疏,认真阅读了几篇,忽然觉得这些说法也很有道理,特别是太学博士万俟虚、监察御史晁贯之等八人,方略优长。
  赵桓决定亲自召见一下万俟虚与晁贯之,于是令唐恪安排万俟虚与晁贯之入宫奏对。
  万俟虚和晁贯之接到通知之后,先来到都堂见唐恪,然后对唐恪说:“三镇乃祖宗之地,岂可弃之?金人之志不在于割地,实欲侵犯中原,他们只是以三镇为起点罢了。公为宰辅,应召天下之兵与之力争也。”
  唐恪说:“屡次出军屡次败衄,再召兵也无益,徒费刍粮扰劳百姓而巳。守信割地,诚为上策。且皇上欲据耿南仲王尚书提议,再遣康王出使。诸公召对,不宜高论,以免皇上愈加疑惑。”
  万俟虚和晁贯之又来到睿思殿,对赵桓说:“河北三关,曾被契丹乘晋开运之难而抢夺占有。后来,周世宗御驾亲征始收复其地。河东太原,刘家父子据有数代,周世宗一征,太祖太宗再征,这才征服。积二十年之功,残数万人之命,这才统一,与中国成为一体。
  三镇,得之诚难也。
  且无太原,则不能控制西北;无瀛州、定州,则不能保卫京城。三镇,对于中国犹如人之四肢。如果一肢有病,就想去掉,则人不为全人,甚至危及全身矣。况三镇之民,皆陛下赤子,割地则弃民,为民父母而弃其子孙,岂为万全之道乎?
  冒顿,乃一戎人也,宁肯弃金帛妻妾,必不忍弃地。故终能威敌,而保有疆土。今陛下富有四海,为中原之主,奈何反而弃土,为邻国所耻哉?
  大臣以弃地为国是,乃忘万世之业,而苟图目前之安。其议计疏拙,致国家面临倾危,诚可痛惜!
  东汉邓骘欲弃凉州,虞诩说:疽食浸淫,将无限极。南唐锺谟愿弃江淮,宋齐邱说:卖国窥利,徒倾社稷。为人臣而愿弃国之地,岂是忠于主哉?”
  赵桓问:“形势所迫,奈何?”
  万俟虚和晁贯之又道:“金人率众自北而入,必将深入内地侵犯京师。为今之计,当召四道兵马二十万,与京城守兵环城列寨,以卫王室。然后,以羽檄召天下勤王兵,分别屯驻于京郊。金人来后,断绝其物资,使其无所掠夺。他们远离本土,长途奔袭,必不能持久。待其困弊,然后击之,诚为万全之计。”
  赵桓听后,对于弃地之策又开始有所动摇,又想督兵与金人交战。
  次日,李若水突然派人传回来消息说:“途中碰到游骑,道路传言金人已渡河矣……和议必不可谐,请皇上早做守备,速下哀痛诏,征兵于四方。”
  赵桓大惊,赶紧召集宰执商议对策。
  唐恪、耿南仲、聂昌、何栗等宰执闻讯,皆不以为然,他们仍坚持认为,有李枢密(李回)和折副宣抚(折彦质)统帅十几万大军防守黄河,金人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河。
  可紧接着,又传来边报说,敌军兵临黄河,河防十分危急。
  赵桓急令殿前司殿帅王宗濋,速派人出去打探。
  王宗濋派使臣马纲作斥堠,带人出城侦察。
  下午,马纲便回来报告说:路上遇到一些溃兵,据他们说敌军已开始过河,我十几万黄河守兵已溃散,折副宣抚和李枢密都不知去向。
  赵桓与宰执们这才傻了眼,然后面面相觑,皆无良策。
  赵桓忽然想起李若水的建议,于是下哀痛之诏,号召福建、浙江军民勤王。
  在主战的同时,因金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赵桓又抱希望于割地和谈。
  赵桓在派李若水去见完颜宗翰之余,又派王云去见完颜宗望。
  而王云则坚持让赵构一同去见完颜宗望。
  王云的理由是,康王英武威猛,与二太子关系友好,金人对康王很畏服,请康王出面,才有希望让东路金军停止进军,而且,二太子曾说过,必须要有亲王与两府宰执奉使求和,或许可解除战祸。
  宰执大臣们其实不太同意赵构去议和,他们的理由是,上次顶替赵构的肃王赵枢出使金营,结果被金人扣留挟走,至今一去不回,生死不明。
  可在王云极力坚持下,赵桓最终决定:派遣康王再次出使宗望军中,王云为副使;答应割让三镇,携带衮冕、车辂以行;并尊金主为皇伯,上尊号为大金崇天继序昭德定功休仁惇信修文成武光圣皇帝。
  赵构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即入宫上奏,请求派文臣耿延禧(耿南仲之子)和武臣高世则二人任参议官,一同随行。
  很快,赵构、王云、耿延禧、高世则,以及都监东头供事官蓝珪、康履、黎楶,入内西头供奉官杨公恕、内知客修武郎韩公裔等人,便离开东京汴梁城,前去真定府找完颜宗望议和……
  就在赵构离开东京汴梁的同时,本应该在吴哥城坐等梁山大军灭亡朱罗国的李衍,听闻金军已经过河直奔东京汴梁城而去之后,权衡一番,然后只带着五十艘宝船和两百艘大海船以及解烦军和踏白军悄悄回汉城去了。
  李衍之所以这时回汉城:
  一方面是,李衍担心,赶不上靖康之耻,失去问鼎中原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这次李衍再去中原,可是准备在中原扎根,问鼎中原,所以得做不少准备。
  再有,灭朱罗国的战斗虽然还没有结束,但石宝和卞祥所率领的右路军这次真是发了狠,竟比岳飞和韩世忠率领的左军都快了两天打到了朱罗国的都城之下,然后左右两路军一起发力攻打下了朱罗国的都城。
  不过——
  在朱罗国的都城被攻破之时,朱罗国的储君跟着混乱的人群逃出了城,然后辗转去了喀喀耶迪(紧挨着朱罗国的一个小国),再然后登基并号召朱罗国的属民起来反抗水泊梁山的侵略。
  如此一来,朱罗国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朱罗国的战火一时之间根本平息不了。
  见此,李衍决定将第四厢派去朱罗国换回第一军,慢慢灭掉朱罗国。
  而李衍则,王者归来!
  ……


第六百零八章 如梦初醒
  ……
  悄悄的回到了汉城之后,李衍立即开始着手为出兵中原做准备。
  其实,主要的布局,李衍早已布完。
  像时迁和走报机密特种营的精锐,早已混入汴梁城之中。
  像金军南下沿路的所有城镇和要点,朱贵都已开设了酒店。
  像许贯忠早已将十万大军分别调到水泊梁山的几个港口驻扎,随时都能登船出征。
  像济州岛上的八万匹良马全都已经被皇甫端养得膘肥体壮。
  像出征的粮草物资、武器装备,早已经秘密运到水泊梁山的各个港口,随时都可以装船。
  等等……
  李衍如今做的准备,其实主要就是确认之前的布局是否完全落实,然后密切关注宋国目前风云突变的形势,准备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出兵!
  ……
  金军渡过黄河不久,殿帅王宗濋就进奏说:据探马所报,金军先锋已到达汜水关(又名虎牢关,位于后世河南荥阳汜水镇),正抢渡汜水河,朝京师方向奔来,京西提刑许高,以及守卫汜水关官兵,皆望风而溃。
  赵桓大惊,急忙下令关闭汴梁城的城门,切断进城道路,守城诸军与百官疾速登上城墙,严阵以待,同时,令礼部侍郎梅执礼为清野使,立即在城外实行清野。
  汴梁城中的市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惊慌不安的景象。
  也就在这时,金使保静军节度使杨天吉、昭德军节度使王汭、贝勒色啞览吹蕉┿炅骸
  金使这次前来,名义上是议和,实际上还是打探宋国的虚实。
  见到赵桓之后,杨天吉说:“兵已临大河,距离京城咫尺之间。两国战争累年,生民涂炭已久,此缘小人用事,起此兵端。今欲休兵致好,以誓书遣臣等来,复两国之欢好,只求以黄河为界。不知陛下是否同意?”
  此时,金军已经渡过黄河,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除中山、河间等少数城镇、据点),已尽归金国所有。
  更重要的是,金军已经直奔汴梁城杀来。
  这种被利剑指着咽喉的情况下,赵桓除了答应金军的勒索,哪还有其它办法,至少赵桓是这么认为的。
  王汭见赵桓同意了割让黄河以北,大喜,不过仍不动声色说道:“陛下敦信许和,乃两朝休兵之幸,未知遣何人报聘?”
  赵桓道:“待与大臣商议之后,再决定人选。”
  王汭道:“今春议和退师,以三镇为约。陛下遣张邦昌、路允迪割地,此二人皆非宰执,皆临时骤然提升。其衔命而往,果然半途而废。今我们倾国而来,就是要处理失信之公事也。若不派遣左右亲信大臣一往,必不能取信。”
  对于王汭的这个要求,赵桓也点头答应。
  杨天吉和王汭见赵桓对他们提的两个要求皆满口答应,相视一笑。
  接着,杨天吉又提出,要取走蔡京、童贯、王黼、马扩、吴敏、李纲、张孝纯、詹度、陈遘等九家家属。
  赵桓道:“蔡京已经身亡,王黼和童贯已经诛杀,马扩现不知所在,吴敏责授节度副使涪州安置,李纲责授节度副使夔州安置,张孝纯知太原,詹度安置在湖南,陈遘现在知中山,他们的家属都不在京城,其中有的在远处,有的已不知去向,这需要慢慢寻找,待找到后给你们送去。”
  杨天吉和王汭觉得,赵桓此话说的很实在,就没再坚持这个条件。
  第二天,赵桓令唐恪起草并签署敕书。
  何栗见到敕书后大吃一惊,说:“不奉三镇之诏,而从画河之命,何也?”
  何栗拒不签字,并请求辞职。
  赵桓于是免去何栗的中书侍郎职务,令他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但留在京城,领开封府事。
  同时,赵桓任命尚书左丞陈过庭为中书侍郎。
  赵桓又御批道:“以金人欲割地,须两府二人,令各自陈,愿出使者。”
  陈过庭首先表态说:“主忧臣辱,臣愿效死前往。”
  唐恪、曹辅等皆迟疑不答,耿南仲以自己年老为由而推辞,聂昌则以家中有老人需要侍奉而拒绝出使。
  赵桓听罢,挥泪而叹息。
  没有人再主动前往,赵桓只能强令。
  因此,赵桓又御批道:“过庭忠谊可嘉,特免。差耿南仲使斡离不河北,聂昌使粘罕河东,日下出门。”
  耿南仲与聂昌见赵桓发怒,强命他二人出使金军,办理交割河北与河东,不敢抗命,只好答应下来。
  不过答应归答应,耿南仲与聂昌还是拖拖拉拉的不肯出京。
  仅此一事,忠奸立辨。
  然而——
  直到这时,宋国是战是逃是守还未达成统一,朝堂之上仍在激烈争吵。
  有大臣认为:“敌军乘机渡河,击鼓而南行,很显然有轻视我军之意。现在,我们不如在京城四方十里之内,各屯兵二万,坚据要害,以挫败敌之阴谋。再从别处调兵万骑,前来助之,绝敌粮道。坚壁清野,以待敌粮草困乏,且竭力使其无法四处劫掠。安排间谍侦察其内情,寻找敌之薄弱环节。不时出兵,探其虚实。再令河北各地郡邑结营自守,并赶紧派使者北去拜康王为元帅。令康王集中河北兵力,扬言率兵直捣燕山,以动摇敌之军心。然后,康王秘密领军渡过黄河,汇合四方勤王之师,绕到敌军背后,夹攻敌军。若如此,则敌不难亡也。”
  也有大臣认为:“现在敌兵气焰嚣张,而我军挫衄久矣。闻敌深入,气益不振。若是再战,仍不能胜敌,反而有伤国体。不若保护皇帝出城,以避敌锋芒,然后徐议御敌之策。若孤城自守,能坚持多久?”
  还有大臣认为:“城中有大军七万,据坚城而守,以待强援,不需数月,金军必定北去,恁地时,再精练大军,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大臣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究竟该如何选择?
  赵桓仍是犹豫不决。
  一连数日,宋国的一众大臣们都开会到深夜。
  可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主张。
  几日后。
  夜里二更时分,斥堠马纲又回来报告说:“贼马的确已渡河。”
  对此,宋国的大臣们还是不全相信。
  赵桓于是再遣使臣刘嗣率领三百骑兵从封邱门出城,往远处侦探。
  第二天一早,刘嗣驰马回来报告说:“我军刚到陈桥,便遭到金人掩杀,受伤者有几百人。”
  至此,赵桓与宋国的一众大臣才如梦初醒:原来敌军已到达汴梁城北郊的陈桥。
  赵桓君臣,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仓皇不安!
  ……


第六百零九章 侥幸
  ……
  赵构一行人,出京之后,一路驰马北上。
  为表彰赵构为国解忧、不惧生死的品质与精神,赵桓晋升赵构的母亲龙德宫婉容韦氏为贤妃,也就是韦贤妃,赵构为安国、安武节度使。
  赵构一行人,到达相州之后,相州知州汪伯彦,立即领兵出迎,保护赵构等人入城——此时,金军已经度过黄河,在相州西南濬州卫县一带,还有金兵驻扎,距离相州不足百里。
  赵构不知道的是,完颜宗翰已派出一支由四百铁骑组成的队伍到濬州一带迎接奉使北上的赵构。
  在黄河岸边渡口,金兵向摆渡人打探赵构一行的下落。
  摆渡人告诉金兵,康王过河已经累日矣。
  金兵于是又派出一群游骑北去追赶。
  途中恰好遇到巡检任永吉。
  任永吉的说法与摆渡人的说法一致。
  金兵于是放弃追赶赵构一行。
  可以说,赵构此行真的很危险,如果被那四百金骑找到,赵构也难逃被虏北上的命运。
  赵构一行人从相州出发,继续北上,去往磁州(后世河北磁县)。
  明知金军已经度过黄河,赵构还要继续北上磁州,有两个原因:
  一是奉赵桓之命去磁州考察宗泽——宗泽曾上奏说,磁州拥兵一万五千人,并不断上奏说已剿除许多金人,赵桓不知道宗泽说得是真还是假,所以派赵构顺便来查看一下。
  二是奉赵桓之命去磁州崔府君庙烧香祭拜,求崔府君保佑大宋江山永固。
  宗泽很快便得到赵构前来磁州的消息,因此,亲率磁州官员在距离磁州城六七里之处迎候赵构。
  赵构来后,磁州官员皆立于道左,行拜谒之礼。
  宗泽则直接劝赵构说:“肃王一去不返,今金人又诡辞以招大王。金兵已迫近,再去何益?愿勿行!”
  赵构不置可否道:“大军现在何处下寨?皇上有口谕,令我考察军寨情况。”
  宗泽回答说:“军兵皆请假回家洗濯去了,若是敌军至,则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