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东京城中到处都在议论李衍在三日后登基一事。
  这也正常,毕竟这是改朝换代的大事,又与他们切身相关,他们怎么可能不议论?
  甚至,当着李衍的面,他们就已经小声议论起来。
  李衍就在这纷纷议论声中,带着随从人员进入宣德门后面的皇城之中。
  入了宣德门之后,东西有左、右升龙门及两廊,正北在宫城中轴线上即为大庆殿。
  大庆殿,共九开间,左右有东、西挟殿各五间,殿后有后阁,阁后有斋需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
  闲言休赘。
  李衍带着文武百官来到大庆殿的正殿之后,站在门口四下看了看,然后就径直向着只有皇帝才能坐的龙椅走去。
  看了看这张无数人向往的椅子,李衍转身坐了上去。
  见此,跟李衍进来的文武百官全都激动不已!
  在赵鼎和许贯忠的带领下,文武百官齐拜道:“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三日后才举行李衍的登基大典,可从李衍坐到龙椅上的这一刻起,李衍其实就已经是皇帝了,这是见证这一刻的人的共识。
  品味了一下当皇帝的感觉,李衍才道:“免礼平身。”
  文武百官直起身体后,李衍又道:“我们有都是时间庆祝,所以不急于这一时,当务之急是先让朝廷运转起来,这样才能不给敌人可乘之机,才能不愧对黎民百姓。”
  文武百官齐声道:“诺!”
  李衍也不啰嗦,直接道:“我……朕任命,闻焕章为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太宰),赵鼎为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少宰),许贯忠为枢密使,朱武为框密副使,唐恪为尚书左丞,蒋敬为三司使,陈公辅御史大夫,李光为御史中丞,郭永为吏部尚书,赵开为户部尚书,乔道清为兵部尚书,裴宣为刑部尚书,汤隆为工部尚书……”
  这些任命,是李衍与闻焕章和赵鼎商量过无数次后又深思熟虑了很久的结果,他们这些人就将是这个新兴国家的中枢,承载着无数责任与希望。
  对于自己在新朝将担任甚么职务,其实大多数人都已经有数,因为之前李衍已经亲自跟他们谈过话了。
  当然,也有意外的。
  比如王时雍和徐秉哲,比如李光。
  王时雍和徐秉哲很意外的没有听到对他们的任命,这让他们不禁有些忐忑!
  直到想起,一会李衍要单独跟他们谈话,王时雍和徐秉哲才心下稍定。
  而李光则真真是意外了。
  从李衍所宣布的顺序来看,他李光的职务一定不低,因为第八个就念到了他的名字,尚在六部尚书之上。
  如果按照宋制来看,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台的次官。
  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台谏,另外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凡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
  如果碰到一个重视台谏的皇帝,那御史台的权利可是非常重。
  而御史台的次官御史中丞,是从二品,位高权重。
  此前,李光只是侍御史,而且还是不久前赵桓刚提的。
  (侍御史,御史台下台院、设侍御史四人之一,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正五品。)
  如今李光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更为关键的是,原宋朝的官员当中,只有唐恪和他直接得到了任命,就连一直极为活跃的王时雍和徐秉哲都没有得到任命。
  而且,所有人都清楚,原宋朝官员必然会降职使用,毕竟,水泊梁山有一大批官员,新朝一定会以水泊梁山的官员为主,唐恪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他李光的职务不降反升!
  这让李光着实是纳闷不已!
  宣布完任命之后,李衍就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去了。
  闻焕章正在来的路上,因此,由赵鼎带着中书门下的人去了中书省。
  由许贯忠带着枢密院的人去了枢密院。
  由蒋敬带着三司的人去了三司院。
  吏、户、兵、刑、工部尚书带着各自所统领的官员去了自己的衙门。
  等等……
  李光原本也想跟陈公辅去御史台的。
  可就在李光转身之际,内侍突然叫住李光,道:“李大人,陛下宣你觐见。”
  ……


第六百五十五章 史上最亏本的买卖
  ……
  “李大人,陛下宣你觐见。”
  陈公辅听了内侍之言,笑着对李光道:“你先去见陛下吧,回头咱们再商量怎么建设御史台。”
  陈公辅原来就是宋官。
  而且,陈公辅和李光都与李纲是好朋友。
  因此,李纲与陈公辅原本就认识,甚至彼此很熟悉,也可以说,他们本就是好友、是知己。
  所以,李光自然知道,陈公辅见识不凡,为人正直敢谏,不畏权贵,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谏臣。
  仅从李衍任命陈公辅为御史大夫一事之上,李光对李衍的肯定就又增加了三分——在李光看来,有陈公辅主持中央监察机构,百官定无人不畏服。
  李光微微一拜,道:“李光去去就回。”然后就着跟内侍去了李衍目前所在的垂拱殿……
  垂拱殿也叫常朝殿,并不似大庆殿那么宏大,也不似崇政殿那般空旷威严,乃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之所,于福宁殿南,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
  李衍将帮自己处理政务的女官们全都安置在这里。
  李光入内,见到这么多女官,眉头就是一皱,心道:“我必谏之。”
  李光拜道:“臣李光,拜见陛下。”
  正在批阅奏折的李衍,听言,放下手中的笔和奏折,然后抬起头看着李光,道:“朕在支持朕为君的名单之中看到了你的名字,这很好。”
  李光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是目前最适合为君之人。”
  李衍问:“这就是你的全部理由?”
  李光答道:“是的。”
  李衍问:“你不留恋赵宋?”
  李光答道:“国家非一人一姓之国家,乃是天下人之国家,赵氏于臣有恩,乃是私德,为国家选明君乃是公德,李光不敢因私废公。”
  李衍没法去判断李光所说是真是假。
  关键是,李衍不能跟一个已经过去了的朝代较劲,那样除了显得自己太没有气度,不会有任何好处。
  所以,李衍并没有深究此事,而是又道:“听说,你与李纲是好友,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能否给他写一封信,请他来担任尚书右丞?”
  李光道:“为陛下和国家引荐人才是臣分内之事,臣回去就给李纲写信。”
  李衍点点头,道:“除了李纲以外,你认为谁堪用,谁堪大用,堪何用,写个奏折给朕。”
  李光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李衍为甚么把他叫来了!
  没错,就是荐才。
  如今,李衍已经入主朝廷,即将登基为皇帝。
  在一般人看来,当务之急最重要的应该是准备李衍的登基大典。
  而在真正睿智的人看来,当务之急应该是吸收原宋朝的人才,免得人才流失,更重要的是,免得人才被敌人得去。
  想明白这些,李光在心中感慨道:“难怪陛下能有今日!”
  李光应道:“诺!”
  不过——
  也有一事,李光想不明白,那就是李衍为甚么为让他来荐才?
  似乎是看穿了李光的心思,李衍微笑道:“想不明白朕为甚么让你荐才?”
  李光道:“臣愚钝。”
  李衍道:“其实,在很久以前,朕就注意到你了,宣和二年,朕曾跟赵佶做过一笔交易,当时朕就跟赵佶要过你,不过却被赵佶给拒绝了。”
  听李衍提起那笔交易,李光不禁感慨万千!
  那次,李衍用了不到两千万贯铜钱和铁钱加上三千多万贯的玻璃和香皂,从赵佶那里换去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更关键的是换走了大量的人才。
  那些人才当中,包括李衍的五虎上将之三韩世忠、吴玠、杨沂中,还包括一大堆梁山军优秀将领,像王彦、吴璘、杨政、郭浩、杨从义、王俊、成闵、解元、王胜、岳超、陈桷、呼延通,这些将领皆是当世悍将。
  很多人都说,大宋的军队之所以不堪一击,全是因为李衍通过那笔交易将大宋的优秀将才全都换走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要知道,当初李衍换走韩世忠等人时,他们中级别最高的也只不过是副指挥使,很多甚至只是伍长、什长一类的基层小军官,甚至就是普通的士卒。
  所以,更多的人则认为,是赵佶有眼无珠不识真正的人才,而李衍则是慧眼如炬能从一大堆庸才之中选出真正的人才,然后加以培养运用。
  当初,李衍除了要了韩世忠等低级将校以外,还要了赵开、刘韐、宗泽、李纲、张孝纯、王禀、张叔夜、詹度、陈遘、李若冰等人。
  这些人在那时也全都不怎么突出。
  如今再来看。
  赵开成为户部尚书,为李衍发行纸币,名扬天下。
  刘韐在真定府数败金军,最后忠国而死。
  宗泽如今是残宋最能战的将军,与金军交战十三次,皆胜。
  李纲曾在宋朝最为难之际力挽狂澜救了大宋。
  张孝纯、王禀死守太原府二百五十余日,直至弹尽粮绝,才一个被俘,一个投河而亡。
  张叔夜是在金军第二次围城之时唯一一支来勤王之师,也曾数败金军。
  詹度、陈遘死守中山、河间二府,以至于,河北之地尽失,而二府至今还在汉人手上。
  李若冰改名李若水,拼命护着皇帝不让金人脱去皇帝的龙袍,痛骂金人失信,而被金人所害。
  如今再来看,当初李衍所要的人,很多都是忠臣、能臣、良将,给三五个,就已经是国家的巨大损失,赵佶却只留下了当初处于高位和名声显赫的几个,还没有重用,做了一笔史上最亏本的买卖。
  如果赵佶能重用这些人,大宋又怎么会亡?
  话又说回来,李衍在六七年前就看出来了这些人是忠臣、能臣、良将,其眼光何其毒辣?
  两相一对比,高下立判。
  而李光之名,也恰好在那份名单之中,更是那份名单之中为数不多还在宋朝廷任职之人。
  如此一来,他李光被李衍破格提拔重用,也就全都说得通了。
  见李光似乎想通了,李衍道:“为了从赵佶那里弄来一些真正的人才,朕费了很大的力气调查了当时赵佶手下的官员和将领,并亲自从中圈定了朕所看好的官员和将领,而你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这里,李衍微微一笑,道:“世人都说朕看人准,可谁又知道,在这背后,朕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多少功课?就以你李光为例,朕曾看过有关你的所有档案,包括在你身上发生过的一些小事,像你童年时不做恶作剧,你父称赞你说:‘我的儿子是云间之鹤,将要使我家业兴旺。’,像你父去世后,你居丧尽礼如同成人,有人送来财物,你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礼法。朕曾亲自对你进行过评估,认为你有成为千古贤臣的潜质。所以,朕相信,你一定能很公正的为朕引荐一批治国良才。”
  李衍这么说,当然是在故作高深,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李光,全都是因为李光是与李纲、赵鼎、胡铨并称“南宋四名臣”,以“才识高明”、“当世君子”名留史册。
  李光还能说甚么,除了暗暗佩服李衍的英明以外,只能拜道:“臣一定为陛下、为国家举荐一些贤才!”
  ……


第六百五十六章 堪比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
  ……
  对于李光临走之前所谏的“武后之祸”,李衍知道,李光所指的是自己任用女官帮自己处理政务一事。
  对此,李衍其实已经加以防范了,绝不会让后宫干政。
  至于再进一步的防范,李衍则不准备实施了。
  如果李衍不勤政,无论放权给谁,都会酿成祸端——交给太监,就会出现权监。交给大臣,就会出现权臣。在历史上可以找到无数这样的例子。
  所以,这种事,是不可能以制度杜绝,只能靠掌权者自己把控。
  李衍自信,在自己这一代,绝不会出现权监、权臣以及权后。
  至于子孙后代。
  没有千秋万代的江山。
  儿孙自有儿孙福。
  李衍死后,哪里管得了它洪水滔天?
  总之,李衍只能管好自己这一代,其余的,也就是尽量做。
  李光退出去了之后,李衍让内侍将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的王时雍和徐秉哲叫进来。
  王时雍和徐秉哲进来之后,立即一拜在地,道:“臣王时雍/徐秉哲,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衍和颜悦色道:“两位爱卿,免礼平身。”
  听了李衍之言,王时雍和徐秉哲的最后一丝忐忑也没有了——李衍若想治他们之罪,绝不会对他们如此和颜悦色。
  王时雍和徐秉哲慢慢直起身体。
  不过——
  在直到一定程度了之后,王时雍和徐秉哲便不敢再直了,然后王时雍就保持这个恭敬的姿势双手托起一方玉玺,道:“陛下,此乃前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专门制作的传国玉玺,代表着大宋的传承,臣署理汴梁城的这段时间,命人将之妥善收好,现将它承献给陛下。”
  当初,赵匡胤建立宋国时,找不到秦制传国玉玺,于是命人专门制作了这方传国玉玺,上有篆书“大宋受命之宝”六个字,代表大宋传承之宝。
  金人曾索要过这枚大宋传承之宝,宋臣骗金人说宝玺早已随葬,因而得以保全。
  (历史上,这枚玉玺后来被张邦昌献给了赵构,赵构因为有这方玉玺,才有了继承赵宋的一些资格。)
  李衍看了看王时雍手上托着的这枚传国玉玺,然后示意李师师将这枚玉玺接过来——李师师是掌玺女官,专门负责掌管玉玺。
  看见李衍的示意之后,李师师起身来到王时雍面前接过玉玺。
  王时雍本不敢看李师师。
  可就在两人交接玉玺的过程之中,王时雍还是在无意间看到了李师师一眼,随即瞳孔就是一缩——他一下子就认出了相貌与十几年前没有任何改变的李师师!
  这时,李衍的声音响起:“认出来了?”
  王时雍赶紧下拜,道:“臣……臣不敢!”
  李衍微笑道:“你不用小题大做,朕并不在意别人知道师师在朕这里,不妨告诉你,师师是朕的幸运星,朕起家的部分资金也是师师资助朕的,这样的奇女子,能成为朕的妃子之一,是朕的荣幸。”
  听李衍这么说,王时雍才暗松了一口气。
  王时雍道:“陛下与李……娘娘郎才女貌,合该在一起。”
  李衍今天很忙,有不少人要接见,因此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直接道:“你去师师的桌上看看。”
  王时雍不解,不过还是立即应道:“诺!”,然后就跟着李师师到了李师师的桌前。
  两人站定,李师师指着最左边的一方玉玺道:“这是秦制传国玉玺,官家十一年前得自这座皇宫。”
  “十一年前得自这座皇宫?”王时雍微微一怔!
  不一会,看见面前的李师师,王时雍猛然间想起,十一年前传得沸沸扬扬的,皇宫遭到盗窃,流失了重宝,后来又有传闻说,那重宝就是秦制传国玉玺,还有传闻说,那秦制传国玉玺被李衍所得……
  跟那重宝一块消失的李师师,如今已经出现,王时雍心道:“那些传说全都是真的?”
  李师师为王时雍解惑道:“当年,梵楼有一条隧道,可以直通皇宫,是赵皇为方便听本宫抚琴而命太监张迪所挖。”
  谜底全都揭开了。
  这一刻,就连王时雍这个奸臣,都不禁摇头,心道:“上皇……赵佶如此昏庸,也难怪赵宋会灭亡。”
  这时,李衍的声音又响起:“此事,你可以宣传,但不要以官方的形式宣传,传说最好。”
  这是宣示正统,也是打击赵宋,手段虽然不光彩,但绝对会有效。
  你不能说李衍卑鄙,政治斗争当中,永远只有胜负,没有君子,残宋的势力还很强大,赵构手上还有数十万人马,不能因为自己占了上风,就放松警惕。
  王时雍立马拜道:“臣明白该怎么做了。”
  李衍示意李师师继续。
  李师师指着第二方传国玉玺道:“这是辽国的秦制传国玉玺,是杨再兴将军从天祚帝身上搜到的。”
  此事,世人皆知,王时雍自然也知道。
  李师师又指着第三方传国玉玺道:“这是辽国的传国玉玺,也是杨再兴将军从天祚帝身上搜到的。”
  “这几方是天祚帝的玉玺。”
  “这几方是北辽的玉玺。”
  “这方是高丽的传国玉玺。”
  “这几方是高丽睿宗和高丽仁宗的玉玺。”
  “这方是泰封的传国玉玺。”
  “这几方是泰封高宗(弓复)的玉玺。”
  “这方是日本的传国玉玺。”
  “这几方是白河法皇、鸟羽上皇、崇德天皇的玉玺。”
  “这是李朝的传国玉玺。”
  “……”
  “这是占婆国的传国玉玺。”
  “……”
  “这是高棉国的传国玉玺。”
  “……”
  “这是朱罗国的传国玉玺。”
  ……
  听李师师介绍完,王时雍已经没法形容他自己的心情了。
  仅从这近百方玉玺上,不难看出,李衍那堪比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
  这比任何传承都有说服力。
  李衍的声音很是时宜的响起:“朕任命,王时雍为礼部尚书,徐秉哲为礼部侍郎,你二人全权负责朕的登基大典,一切人员财物随你们调动,另外,对外宣传一事,也由你二人全权负责。”
  王时雍和徐秉哲不约而同的一拜在地,同时朗声道:“诺!”
  事实上,从之前李衍宣布六部尚书之五仅礼部尚书没有任命上,王时雍就隐隐猜到,李衍有可能任命他为礼部尚书。
  虽然礼部尚书这个职务比王时雍之前的吏部尚书、开封府尹没高甚么,可在这种别人都降职只有他平调的情况下,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
  更何况,王时雍还是主持一方的大员,拥有实权。
  再者说,新朝才刚刚开朝,他王时雍有都是机会再进一步。
  总而言之,王时雍对于李衍对他的安排非常满意。
  王时雍已经想好了,哪怕只有三天时间,他也一定要为李衍办一个宏大的登基大典!
  ……


第六百五十七章 权力的奴隶
  ……
  就在李衍跟王时雍、徐秉哲谈他对自己的登基大典的要求时,垂拱殿外侯着一大堆人。
  这其中就包括陈希真和范琼。
  跟王时雍、徐秉哲一样,陈希真和范琼也还没有得到李衍的任命。
  而跟王时雍、徐秉哲不同的是,李衍并没有说要召见陈希真和范琼。
  因此,陈希真和范琼不像王时雍、徐秉哲那样心里有底。
  范琼看了看高高升起的月亮,道:“都快戌时了,王时雍和徐秉哲还未出来,我看,官家今日应该不会召见咱们。”
  陈希真也觉得今日有些悬了,毕竟现在实在是太晚了。
  陈希真道:“官家应该是在跟王大人和徐大人谈登基大典一事,否则不会谈这么久。”
  范琼道:“这么说来,王时雍真能担任礼部尚书之职?”
  陈希真道:“八九不离十……其实,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没有人比王大人更适合主持礼部。”
  范琼也知道,王时雍担任礼部尚书,主持李衍的登基大典,是最合适的。
  不过范琼还是口不对心说道:“小将还以为,这礼部尚书会是国丈的。”
  陈希真心里何尝没有这个期望,哪怕他知道王时雍比他更适合当这个礼部尚书。
  陈希真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安慰范琼,也安慰他自己,道:“官家向来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范大人为官家献上整个赵宋皇室之女,又立有守城之功,何愁不能得到官家重用?”
  范琼一想也是,道:“范琼能立此二功,皆靠国丈指引,待见到官家,范琼必如实禀报。”
  陈希真笑道:“范大人言重了,老夫……”
  就在这时,王时雍和徐秉哲从垂拱殿中走出来。
  王时雍和徐秉哲一派的原宋朝官员见状,立即呼啦啦的围了上去,然后叽叽喳喳地问道:
  “王大人,官家有何指示?”
  “不知官家授徐大人您何职?”
  “二位大人,可有我等效力的地方?”
  “……”
  徐秉哲伸出双手叫停众人的叽叽喳喳,道:“官家已任命王大人为礼部尚书,负责主持官家的登基大典,本人填为礼部侍郎,辅助王大人筹备官家的登基大典。”
  听了徐秉哲此言,王时雍和徐秉哲一系的官员纷纷祝贺道:
  “恭喜二位大人,贺喜二位大人!”
  “官家知人善用,让二位大人主持登基大典,乃致明之择!”
  “二位大人若有用得上我等的地方,我等必效犬马之力!”
  “……”
  王时雍哪能不知道这些人围在这里等他、吹捧他为得是甚么?还不就是为了获得他的引荐,进而再次获得权利?
  权力是巨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