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不服,复反?
  那就打好了,我大中,兵强马壮,武器先进,难道还能怕你一个小小的藩国?
  面对议论纷纷,李衍毫不动摇,吩咐下去,立即贯彻这议和条约。
  李衍为何要坚持这霸王条约?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正像那些赞成这一条约的人所想的那样,李衍也觉得,许你女真人做初一,就许我李某人做十五。
  当然,作为一国首脑,一个势力的最高决策人,李衍不可能这么肤浅,也不可能这么意气用事。
  李衍之所以坚持这个条约,主要还是因为:
  首先,大中前前后后杀死了十几万女真人,还阉割了数万女真人送去无休止的挖矿,并掠夺了大量女真女人,已跟睚眦必报的女真人结下了不死不休之仇,这种滔天倾海的仇恨,除非一方灭绝,否则绝对不可能终了,对此,李衍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就算大中现在甚么都不要跟金国议和,等金国缓过来劲之后,也一定会找大中报仇。
  既然如此,那大中索性趁女真人之危多向女真人勒索一些,因为这样可以此消彼长,推迟女真人找自己报仇的时间。
  其实,这些全都不是李衍跟金国签署这个霸王条约的真正原因。
  说实话,别看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上等人参两万斤,鹿茸一万斤,貂皮一万张,马牛骡各一万头匹,驼一千头,以及每年七百万两白银的岁币不少,可李衍根本就看不上这些财物。
  这次燕京被岳飞攻克了之后,李衍得到的可不仅仅是燕京和一些女真女人,还有大量的财富。
  金人欲北归,他们想带走的,当然不仅仅是他们的家眷,还有他们从北宋包括他们从辽国掠夺的大量珍宝、财物。
  而那些金人在上战场之前,又将他们的家眷和财物全都放在了燕京。
  结果,这些全都岳飞、王德一锅端了。
  后来,在献俘的时候,王德将这些珍宝一并献给了李衍。
  可以说,金人南下,不仅寸金未得,还要搭上不少。
  当然,李衍看不上这些战争赔款和岁币,更多的还是因为李衍掌控了海上国际贸易。
  去年年终,蒋敬跟李衍报了一笔账。
  这笔账中,有两笔是最耀眼的。
  一是,去年一整年,大中的海关收入高达一亿两千多万元。
  二是,大中官家海商,也就是以扈成为首的官商,去年一整年赚了两亿八千多万元。
  仅这两项,大中去年一整年,就收入了四亿元!
  紧紧抱住海上国际贸易这个聚宝盆的李衍,哪里还看得上金人答应的那点战争赔款和岁币,更何况,金人最后到底能给多少战争赔款和岁币,还未必可知,兴许,给了第一笔战争赔款和岁币之后,两国就再次开战,后面的全都变成了一堆永远都兑现不了的数字。
  所以啊,李衍真正想要的根本就不是钱。
  那是甚么?
  答案是……领土。
  准确的说是恩州…围场以南到燕云以北的这部分领土。
  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眼中,长城以外的地盘,对于汉人而言,毛用没有,汉人只要得了燕云,把胡人锁在长城以外,就可以过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了。
  而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眼光的李衍,却清楚的知道,这么想是大错特错的。
  ……


第七百七十三章 霸王条约(下)
  ……
  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看来,汉人只要收复燕云,将胡人锁在关外,他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而在李衍看来,这是非常短视的。
  时常有人拿李衍跟唐玄宗相比。
  那这次还以唐玄宗为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大唐帝国战功赫赫,自开国始便积极进取,以钢铁般的意志,打垮一个又一个对手——在北方,廓清漠北,使中国声威远达北西伯利亚;在东方,征服朝鲜,并在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在西北,降服西突厥,使得西域在汉之后又一次回归中国;在中亚与南亚,大破中天竺、远征小勃律、大勃律,战胜阿拉伯等。
  到了唐玄宗时,大唐帝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元盛世。
  这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没有之一。
  盛世之盛,主要在于经济及文化。
  若论武功,唐玄宗时代仍然不及唐太宗时代,唐太宗的战略是大纵深的围歼,不打则罢,一打势必要一战定胜负,贵在速决,而不打持久战。
  唐玄宗时的战略格局没那么大,多是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或是一城一池的争夺,或是边界线上的拉锯战,难以看到初唐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战争场景。
  可虽说如此,但在唐玄宗早期,他的功绩仍丝毫不辱没他的先祖。
  唐玄宗早期的战争十分频繁,而且范围很广,与突厥、吐蕃、契丹、突骑施、大食、南诏均有军事冲突,几乎与周边有实力的政权都交锋过,几乎都是大胜而归。
  而其中战果比较大的是平突厥之役与中亚争夺战。
  与唐太宗平突厥有所不同,唐玄宗平突厥更多倚靠回纥等游牧部落的力量,实际上是以夷制夷的手段。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
  中亚争夺战则是盛唐军事史最精彩的篇章,唐、大食、突厥、吐蕃四大势力角逐于中亚,尽显纵横捭阖的智谋,高潮迭起、险象环生,精彩纷呈。
  由此可见,初时的唐玄宗是多么睿智神武。
  然而——
  唐玄宗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在唐玄宗晚年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强安在了杨玉环身上,说因为杨玉环勾引唐玄宗,使得唐玄宗无心朝政,才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也造就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
  其实这是错的。
  明朝那么多皇帝很久很久不上朝,其统制不也照样持续了很多年嘛。
  清朝是外族入侵,其统制同样持续了很多年,如果没有赶上那个大时代,兴许会持续更多年。
  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在制度上。
  唐玄宗以前的唐朝之所以强盛,那是因为那时期的唐朝牢牢的控制两原,即中原和草原,也可以说唐玄宗以前的唐朝是二元帝国。
  到了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唐玄宗在即位之初太过“英明神武”了,有些飘飘然,亦或是被那些文臣所蛊惑,他竟然主动放弃了草原。
  结果,导致草原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再举个例子,举个跟李衍切身相关的例子。
  那就是金朝的灭亡。
  世人皆知,金朝亡于蒙古。
  可很多人却不知道,本在金朝控制下的蒙古是怎么崛起的?
  蒙古之所以可以崛起,那是因为金朝的皇帝跟唐玄宗一样,自己放弃了草原,才导致蒙古崛起,最后灭掉金朝。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金朝的皇帝,一再汉化,将都城先从上京迁到燕京,然后又将都城从燕京迁到了东京汴梁,最后彻底放弃对草原的控制,然后蒙古崛起,灭掉金国。
  当然,金朝迁都,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那就是金朝的那些军事贵族权力太大,他们牢牢的限制住了金朝的皇权,因此,金朝的几任皇帝才不得不汉化、不得不向南迁都,以此来摆脱金朝的那些军事贵族的控制。
  而明清两朝,前者虽然出了好几个长久不上朝的昏君,后者虽然是入侵的外族,可其朝的统治却是非一般的长久,并且在统制其间相对较为安稳,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既控制了中原,又控制了草原。
  所以,要想让自己建立的王朝长久一些,能禁得住一些风雨,李衍除了要坐稳这中原的江山,也一定要控制好草原。
  而只要李衍得了恩州…围场以南到燕云以北的这部分领土,就可以将自己的手伸进草原之中,拥有草原视野,然后李衍就可以利用和操纵草原上的部落矛盾,分而治之,操控草原,这才不会给蒙古、女真灭亡自己江山的机会。
  所以,李衍才坚持这个霸王条约。
  李衍想干的事,谁能阻止得了?
  很快,中金议和的条约就正式开始实施。
  不久之后,金军就撤出了燕京,大中全面收复燕云地区。
  紧随其后,岳飞、刘锜、吴玠亲率二十五大军一直护送金军撤到达赤峰府(李衍为大定府改的名),逼迫金军尽快交付赤峰府——大有,“你们金国如果不交付,我们就自己动手抢”的意思。
  迫于中军带来的强大压力,也迫于大金国目前的尖锐形势,不到六月,仅仅是五月中旬,金人就从赤峰府全部撤走,将赤峰府交给了刘锜。
  可这并没有完,岳飞和吴玠随后继续率兵北上。
  金国的高层哪能不知,岳飞和吴玠此举是逼迫他们尽快将答应给的金银财物交付?
  不久之后,金国发生一场规模不小的内乱,幸得完颜斜也及时带兵回去,才镇压下了那场叛乱。
  这场叛乱过去不久,金国就将该交付的战争赔款和岁币全部都交付了,中金两国也正式递交了国书,双方休兵,暂时和平相处。
  谁都知道,中金两国的和平是暂时的,等双方准备好了,还得再战。
  换而言之,双方随时都有可能再起战端。
  而最先爆发战争的,一定是地处两国之间、蒙冀辽交汇处的赤峰府。
  因此,赤峰府变得至关重要,非猛将、能官不能镇守这里。
  李衍在自己手下一众文武中筛筛选选了一番之后,亲自点刘锜为赤峰节度使镇守赤峰,并任命陈遘为赤峰知府,二人为大中镇守北方边境。
  李衍选刘锜和陈遘镇守赤峰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刘锜稳重善战,由他镇守赤峰府自然是合适的,可事实上还有比刘锜更合适镇守赤峰府的人,这个人就是在收复燕云过程当中立功最多的岳飞。
  然而——
  不知为甚么,李衍选了刘锜,没选岳飞。
  至于陈遘。
  从能力上来说,陈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陈遘原来是宋臣,不久之前才投大中的。
  任用这样一个人,驻守这么关键的地方,真的没有问题吗?
  刘锜比不比岳飞更适合镇守赤峰府,陈遘有没有问题,这都得等以后再说,因为这项任命很快就尘埃落定了,没有任何悬念。
  与赤峰府相比,大中的人现在更关心,谁来镇守更为重要的燕地?
  要知道,这里才是汉人安全的真正保证,万万不容有失!
  对此,人们有很多猜测。
  而人们猜得最多的还是,由岳飞来镇守燕地,这也能解释为甚么是由刘锜而不是由岳飞来镇守赤峰府。
  可不知道为甚么,李衍却迟迟没有下达让岳飞镇守燕地的命令……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和平时期
  ……
  随着中金议和,大中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趁着这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和平时期,大中大力发展。
  年初,李衍以铁腕手段在河北、鲁地、河南三地强行推出的玉米和红薯,如今大发神威——河北、鲁地、河南三地的红薯多是一年两熟,春薯如今已经收获,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其产量着实是高得有些吓人,其亩产量竟然是原来年头好的时候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一倍还带拐弯,而夏薯的长势,甚至比春薯还要好,如果不出现意外,红薯的亩产将是原来年头好的时候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三倍,有可能更多。至于玉米,虽然还未收获,但根据去年实验田的经验以及目前的长势,其亩产有可能还要高于红薯。
  当然,这也是因为天遂人愿,今年的雨水不多也不少,注定了是一个大丰年。
  在这么好的年头,不仅河北、鲁地、河南三地大丰收,江淮,荆楚,陕西,河东,包括燕云、平滦营三州,也都会有很不错的收成,至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更是大丰收或是将要大丰收。
  这让李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由于天灾人祸,前年,中原地区的很多地区都是颗粒无收,去年,虽然大中官吏竭尽所能的劝农,但因为该播种的时候很多地区都还未被大中收复、收复的地区人心也还未稳定,进而导致很多地区都错过了播种的时间,以至于去年中原地区也没有收获多少粮食。
  这么说吧,这两年,中原地区所需的粮食几乎全都靠日不落舰队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等地运送,给大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要知道,中原地区可是有几千万人口!
  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单靠外面救济,根本就救济不过来。
  不用多,如果再像去年一样,中原地区吃得每一棵粮食,都得靠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运,最多两年,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就全都得被中原拖垮了。
  万幸!
  李衍挺过了这最难的一关!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衍时常对左右说:“收复燕云、辽州(李衍将恩州…围场以南、松亭关…榆关以北的大中地盘,包括赤峰府,画到了一起,成立了一新州,李衍为之命名‘辽州’),朕固然高兴,但朕更高兴的是玉米和红薯能在我大中移植成功。”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大中的政策再好,也不如实实在在的粮食能安定人心。
  大中朝建立仅仅一年半多一些时间,李衍取代赵氏当皇帝仅仅一年半多一些时间,中原人就不再挨饿了,很多人家甚至还攒了一些余粮。
  再加上,大中收复了燕云、辽州,与西夏结盟,与南宋议和,让天下太平。
  如此大中、如此李衍,慢慢为饱受苦难的中原百姓所接受,赵宋慢慢被中原人所忘记。
  大中和李衍的统治趋于稳定。
  不过——
  李衍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都没敢放松警惕,因为,除了东面的大海,如今的大中,北面是金国、蒙古诸部,西面是西夏,南面是南宋,没有一个让李衍可以掉以轻心的。
  时进九月,应李衍所调,岳飞和他所统率的七八万义军从北面撤了回来——回来的,只有岳飞私自招募的河北、燕地的义军,至于岳飞原来所统帅的中军,则继续留在燕地驻守。
  李衍虽然没有跟岳飞说调这些义军回来是做甚么的,但根据中军的传统,岳飞大致也能猜到,李衍调这部分人马回来,应该是想让他们接受新兵部和政治部的轮训,这也是所有中军将士都必须经历的训练。
  对此,岳飞很支持。
  因为,经过新兵部和政治部训练过的将士,普遍服从性更高,归属感也更强。
  按照李衍颁下的圣旨中交代的,升王德为副都统,岳飞将燕地的兵权暂时移交给了王德,然后就带领他自己招募的义军南下。
  其实——
  对于朝廷招他们回京,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心里其实很没底。
  可岳飞却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此行,只会有升赏,不会有其它。
  事情果然如岳飞所说,李衍和朝廷果然也没让岳飞失望,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到了东京汴梁城之后,李衍亲自一一接见了他们,并给了他们大量赏赐,房产、钱财、美人,应有尽有,同时依照他们以往的功绩升了他们的官职。
  在这之后,李衍也亲自跟庞荣等人解释了,去新兵部和政治部进修的重要性。
  有李衍这个皇帝亲自出面跟他们说这事,而且还是在升赏了他们之后,别说庞荣他们心里本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有,也全都能过去。
  李衍摆平了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剩下的将士就好处理了。
  大中的新兵部和政治部是非常成熟的,在岳飞、庞荣等人的配合之下,他们很快就将这七八万义军分成若干部分,分别整训。
  处理好这七八万义军之后,岳飞也就暂时闲了下来,每日就是上上朝或是去图书馆看看书。
  在这期间,李衍一直没有召见岳飞,也没有升赏岳飞,就好像故意晒着岳飞一般。
  有些人见此,再结合李衍亲自处理了岳飞招募的义军一事,认为李衍这是在惩罚岳飞,还有些人甚至悲观的认为,今年还不到二十六岁的岳飞,仕途可能已经走到了进头,更有甚者,认为李衍这是准备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收揽武将的兵权,而岳飞只是开始,很快吴玠、韩世忠、杨沂中、王彦、张宪等将的兵权也将被李衍收回,以后大中将与四临和平相处。
  对于这些议论纷纷,不论是李衍,还是岳飞,都没有发声。
  这一日。
  早朝结束了之后,李衍叫住了准备随人群一块离开的岳飞,“岳爱卿,朕有话要同你说。”
  其他文武大臣见状,心知这对君臣可能是要摊牌了。
  岳飞应道:“诺。”然后就随李衍离开了捶拱殿。
  在李衍的带领之下,君臣二人没有去后殿,而是去了垂拱殿后面的花园当中。
  走了一会,李衍突然停下来,然后转过身看着岳飞说道:“朕没想过让你岳鹏举镇守燕地。”
  岳飞听言,拜道:“诺。”
  李衍看着岳飞,问道:“你就不好奇朕为甚么不让你镇守燕地?”
  岳飞答道:“简在帝心,臣只需遵命行事即可。”
  李衍听言,一边道:“这是朱武跟你说的吧?”、一边在一旁的木椅上坐下。
  如今,锦衣卫和脱胎于军情部的都尉府已经将眼线安插得到处都是,李衍怎么可能不知道老好人朱武已经找岳飞谈了好几次安抚岳飞?
  岳飞没否认道:“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衍听罢,不置可否的又道:“对于外面的那些传言,你怎么看?”
  岳飞没有犹豫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说道:“他们不了解官家,官家绝不是他们所想的那种没有进取心的帝王!”
  李衍不动声色地说道:“哦?你是这么认为的?”
  岳飞点了点头,道:“臣敢拿臣的向上人头担保!”
  李衍看着岳飞问道:“你对朕就这么有信心?”
  岳飞道:“就像官家对臣有绝对的信心一样,臣对官家也有绝对的信心。”
  李衍听罢,笑道:“你怎么知道朕对你有信心?”
  岳飞道:“如果官家对臣没有信心,不可能一直支持臣,而没有官家的支持,臣也绝不可能收复河北和燕地。”
  李衍上下打量了岳飞一眼,道:“你岳鹏举也学会溜须拍马了?”
  岳飞道:“臣说的是心理话,臣可以指天发誓。”
  李衍没让岳飞发誓,而是又道:“那你再猜猜看,这段时间朕为甚么不安排你职务?”
  换一个人,肯定会说:“臣猜不到。”不管他能猜到,还是不能猜到。
  可岳飞没有,他直接说道:“官家应该是想让臣带兵伐宋。”


第七百七十五章 迁都(上)
  ……
  “官家应该是想让臣带兵伐宋。”
  听了岳飞很肯定的猜测,李衍盯着岳飞的眼睛看了好一会,才不置可否地说道:“你还真敢猜……你知不知道,擅自揣摩皇帝的心思,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臣子是因此而死的?”
  岳飞言之凿凿地说道:“官家绝不是这样昏庸的帝王,而且,官家一定知道,臣拥有铁血丹心,致力精忠报国,所以,官家一定不会因为臣乱猜官家的心思,而诛杀臣!”
  甚么都让岳飞给说了,还将李衍说得无比英明神武,搞得李衍都不知道该怎么将这次谈话进行下去了。
  最终,李衍只能略带调侃地说道:“你倒是一点都不自谦。”
  岳飞道:“臣所说之话,无一句违心之言,自无不敢说之理。”
  虽然岳飞说得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都是谦恭有礼,可李衍总觉得跟岳飞说话有点费劲,甚至有点难受。
  基于此,李衍也就不想再跟岳飞绕弯子了,进而直说道:“你猜对了,朕是准备让你率军伐宋。”
  岳飞听罢,顿时喜笑颜开,随即保证道:“臣保证替官家灭了赵宋!”
  李衍道:“你先别忙着保证,今年,朕无论如何都得让军民修养一年,伐宋,最快也得等到明年。”
  岳飞听了,不改笑颜道:“无妨,这都九月份了,离明年只有不到三个月,臣等得了。”
  李衍又道:“还得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岳飞道:“臣明白,臣也等得了,只要官家让臣去伐宋就行。”
  既然已经说了,那李衍索性也就跟岳飞说透,道:“朕准备让你组建一支平南军,用以伐宋,这支军队,初步定为三十万,包括杨沂中手上的十五万大军和你这次带回来的七八万大军,另外,朕准备再从北线掉回来几支部队,给你凑足了三十万大军。”
  岳飞听言,在心中盘算了一会,然后说道:“从北线调回来的部队,能不能让臣来选?”
  这其实也是一个禁忌,因为但凡是当权者,都讨厌手下人搞山头主义。
  李衍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你都想要谁啊?”
  岳飞张口就来,道:“臣要王贵、吴璘、王德、牛皋、王胜、李宝、李彦仙、卢俊义、杜壆、史文恭、杨再兴、李颜光……”
  听了岳飞索要的人,李衍放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