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就是公审、分粮、招募移民。
  这种事,李衍早已经不自己管了,更何况还只是这么一个小城。
  目前这段时间的移民主要是往海南省移,因此,程万里人就在洋口港接收移民,另外户曹蒋敬也在洋口港,派人将他二人接来,李衍也就不用再管登州的事了。
  ……
  县衙门前。
  见人们踊跃报名参加移民,李衍估计此次在登州最少能招募五万移民,然后跟一旁的宗泽道:“宗大人可看见主事的那位程大人?你看他,多意气风发,仿佛全身都是干劲,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宗泽不言也不语,仿佛没听见李衍说话一般。
  见宗泽不接话,李衍也不恼怒,而是自顾自地说道:“因为他可以专心干有意义的事,现在的大宋朝廷,最让人失望的就是,不给想做事的人机会,在位的都是些溜须拍马媚上欺下之徒,像宗大人你这样有能力又一心为国的人,只因如实上凑一些事,就被逼告老还乡,赵佶那个昏君竟然还准了,我实不知这样的朝廷有什么值得你效忠的?”
  宗泽升任登州通判之后,发现权贵势力大肆吞并土地,登州仅宗室官田就有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纳租万余缗,都转嫁到了当地百姓身上。
  宗泽忿然上书朝廷,陈明实情,请求予以豁免,终于为登州百姓免除了沉重的额外负担。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宗泽遭到了那些权贵势力的迫害,不得不主动提出告老还乡。
  让人心寒的是,没过多久,赵佶(其实未必就是赵佶批的,因为赵佶现在正忙着修仙,可能没有时间管这些小事)就准了宗泽的告老还乡。
  更可气的是,宗泽结庐山谷间拟著书自适以度晚年,竟然被人诬告蔑视道教,要将宗泽发配镇江“编管”,他的夫人陈氏听此噩耗一病不起,紧接着就撒手人寰。
  也就在这时,李衍将登州打了下来,截下了要被发配的宗泽。
  宗泽没接李衍的话茬,而是道:“据老朽所知,这一年至少有二十万……”
  李衍道:“五十万。”
  宗泽眼睛微微动了动,然后道:“李寨主要这么多农户作甚?”
  李衍照实道:“我将高丽近半之地打了下来,乐浪郡和真番郡现在已经是咱们汉人的了,我准备移两百万汉民过去(因为又将庆尚道占了,一百万汉民已经不够了,所以李衍等人准备移两百万汉民过去,那样汉民和高丽民的比例就将超过二比一,高丽,至少李衍的占领地将彻底汉化),让这两个郡永远都属于咱们汉人……”
  高丽的事是藏不住的。
  李衍和梁山军在高丽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赵佶等人就是再昏庸再不作为,也一定会听到风声,只是早晚而已。
  甚至用不了多久,高丽还会遣使臣来找赵佶告状,要知道,再怎么说,宋国现在都还是高丽的宗主国。
  所以,李衍压根儿也没打算一直瞒着此事。
  听李衍说自己打下了高丽近半之地,宗泽先是目瞪口呆,随即又是不敢置信!
  可过了一会之后宗泽又信了,因为宗泽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合理解释来解释李衍为什么要费劲巴力将这么多农户弄出海。
  李衍语气诚恳的接着又道:“宗大人,过来帮我吧,我保证不让你虚度余生,也保证不让你有遗憾!”
  ……


第二百五十一章 破军星
  ……
  宗泽逃了。
  谁也没想到,看似老迈的宗泽,竟然是一个绝顶高手,照顾(看管)他的二十几个人竟然全都被他杀了,然后他悄无声息的逃出了登州城。
  得知宗泽逃了,李衍久久不语。
  李衍是真心想改变宗泽的命运,不想汉人的脊梁宗泽,处于弥留之际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然后溘然长辞。
  然而,有些事终究不能按照李衍的意愿发展。
  再说宗泽。
  逃出去了以后,宗泽找到了他的儿子宗颖,然后用了一夜时间写一封有关李衍打下登州、占领高丽近半领土之事的奏报,并附带了他的应对之策(大意就是,剿灭水泊梁山在国内的据点,在登州驻大军阻止李衍移民,派大军去半岛上剿灭李衍,必要之时可以联合高丽剿灭李衍。从宗泽出的应对之策上不难看出,在宗泽看来,李衍要比田虎、王庆、方腊危险,如果能彻底剿灭李衍,甚至可以帮高丽人一把,因为高丽人不会来抢夺大宋的领土,更不会成为大宋的心腹大患。),随后打发宗颖将奏报送去东京汴梁。
  宗颖不敢怠慢,第二天天还没亮就骑马望东京汴梁而去,一路之上夜宿晓行,一刻也不敢耽搁,十几日便来到了开封府,然后将宗泽的奏报递交了上去,再然后就如石沉大海一般。
  直到一个多月后,梁师成才看到了这封被压在最下面的奏报。
  这里解释一下,并不是梁师成消极怠工,而是宗泽的身份有问题。
  宗泽现在是待罪之身,他的奏报自然得放在最后面,而一国之事多了,尤其目前还是一个多事之秋。
  所以,宗泽的奏报才一直拖到现在才被梁师成看到。
  梁师成拿过一看,高丽被分成了三部分,其中一部分还是被大宋的一伙贼寇占去了,这可是大事,所以,梁师成二话不说,就去找赵佶汇报去了,至于宗泽所写的应对措施,梁师成只看了一眼,说了三个字“想当然”,然后就扔到了一边。
  可不是想当然嘛。
  北边和西边这两个战场,每年都要消耗数以千万贯计的钱银。
  大宋哪还有钱再在东边开一个战场?
  而且,宗泽还想去高丽剿匪!
  这不是疯了嘛,去高丽剿匪那可是远征,军费将多到难以计算,不说其它的,单单是造船,就得花上数以千万贯的钱银。
  赈灾。
  剿匪。
  为赵佶修建万岁山。
  哪哪都是大数额的开销。
  大宋哪还有钱了?
  而钱还只是一方面,还有兵。
  虽然不管兵,但梁师成也清楚,大宋其实并没有多少兵,用什么去东边开一个战场?用什么去远征?
  梁师成找到赵佶时,二千余道士刚于上清宝篆宫举办完千道会,听灵素宣谕,此时赵佶正在设大斋宴请大宋的一众“神仙”,并商量,天下道士,可免阶墀迎接衙府,郡官、监司相见,都依长老法。
  赵佶说:“此法最好,朕明日就下旨。”
  也就在这时,梁师成来了。
  即使位高权重到了梁师成这种地步,见到这一众“神仙”,也不敢怠慢,而是先行个告罪礼,才跟赵佶汇报了高丽一分为三一事。
  听完梁师成的汇报,赵佶也是诧异不已,忍不住道:“高丽丢了一小半领土?还是被李衍那个贼寇夺去的?”
  不怪赵佶如此诧异,要知道,一年前高丽还派使臣来宋,赵佶至右文殿策封了高丽进士,还赐了高丽祭器,不想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高丽就只剩一半了!
  林灵素眼珠一转,然后道:“恭喜教主道君皇帝,贺喜教主道君皇帝!”
  赵佶不解:“请问仙师,这喜从何来?”
  林灵素扶须笑道:“教主道君皇帝开疆拓土难道不是大喜事吗?”
  “这……”
  赵佶不是听不明白林灵素的意思,而是这是不是有些太过想当然了?
  林灵素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这两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其间熙河、环庆、泾原还发生了地震。
  乖乖,他林仙师都不知道这大宋怎么就这么多灾多难,莫不是哪个神仙要灭了大宋?
  不不不,万万不能这样,他林仙师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可不能就这么结束了。
  甭管有用没用,林仙师可是真心为大宋祈祷,希望大宋越来越好。
  可惜!
  祈祷好像失败了,大宋的灾难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
  这不行。
  这样下去谁还信他林仙师?时间久了,怕是连赵佶这个最虔诚的信徒都会失去,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必须得弄出来点功绩,这才能保住他林灵素的仙师之位,这样才能永享荣华富贵。
  而这次就是一个好机会,古往今来,于皇帝而言,最耀眼的功绩莫过于开疆拓土,假如他能将这事办成了,那他林仙师之位怕是一直能当到死。
  想通这些,林灵素道:“那李衍乃是破军星转世,为纵横天下之将,他生来就是为教主道君皇帝开疆拓土的。”
  听林灵素这么说,赵佶有些意动,道:“这……仙师能确定吗?”
  林灵素咬死道:“就在刚刚我已用天眼观看了那李衍之相,确是破军之格,恭喜教主道君皇帝得此纵横天下之猛将!”
  好话谁不爱听,即便它有点悬。
  赵佶大喜,道:“那朕该如何做?”
  林灵素道:“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教主道君皇帝只需静候佳音即可。”
  赵佶忍不住道:“朕真的什么都不用做吗?”
  “富贵险中求,我若亲自为官家办成此事,还有谁能动我之位?”
  念及至此,林灵素作揖,道:“如果教主道君皇帝不放心,贫道亲去一趟,为教主道君皇帝点化了那破军星,如何?”
  赵佶听言,忙道:“这如何使得,千道会还要举办,仙长还要宣谕,怎能亲去?”
  林灵素道:“诶~教主道君皇帝乃我道门教主,贫道为教主跑一趟腿,如何不该,且那破军星也需要大法力之人点化,才能为教主道君皇帝所用。”
  听林灵素这么说,赵佶不再阻拦,道:“那就辛苦仙师了。”
  ……


第二百五十二章 忠臣良将
  ……
  虽然林仙师说得挺好,还愿意亲自去点化那破军星李衍,可赵佶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跟他的一众臣子商量一下如何应对此事。
  因此,已有些日子不上朝了的赵佶,再次上朝。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杨戬的声音一落,梁师成就出列,道:“今有原登州通判宗泽奏报,贼寇李衍于月前打破登州城,另外,宗泽从贼寇那里得知,贼寇漂洋过海攻占了高丽近半之地,并建立了安东都护府,现正移山东灾民前往高丽,意为永久占下那里。”
  梁师成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大哗!
  “李衍那贼寇跑到高丽去了?”
  “我说这一年多他怎么这么消停,原来是跑高丽去了!”
  “一伙贼寇竟然都能打下高丽近半之地,这高丽何其之弱,早知恁地,咱们大宋应该派兵将其地纳为大宋的一部分。”
  “……”
  看这乱哄哄的一片,赵佶忍不住一皱眉,道:“诸位爱卿,谁有见解,不妨大声说出来。”
  随着赵佶此言一出,大殿之内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见此,赵佶气极道:“怎么,刚刚不是都挺能说的嘛,现在怎么全都变成了哑巴?”
  蔡攸四下看了看,然后出列道:“禀官家,微臣有话说。”
  “关键时刻还是蔡爱卿能为朕分忧。”赵佶心道。
  念及至此,赵佶和颜悦色道:“蔡爱卿请言。”
  蔡攸道:“官家若是要剿灭这伙贼寇,微臣请求领兵,官家若是要招安这伙贼寇,微臣请求去宣旨。”
  “呃……分忧之心倒是有,就是少了些主张。”赵佶心道。
  赵佶示意蔡攸先退下,然后看向别人问道:“谁还有见解?”
  李纲出列,道:“臣认为,该剿灭水泊梁山在国内的据点,在登州驻大军阻止李衍移民,派大军去半岛上剿灭李衍,必要之时可以联合高丽剿灭李衍。”
  蔡京与郑居中不合,王黼与郑居中交好,蔡京生气,就调王黼任户部尚书。
  蔡京的想法是,目前青黄不接,哪哪都是窟窿,想以国家财用不足作为王黼的罪状。
  也就是说,目前北宋的钱袋子是由王黼掌管。
  听了李纲的发言,王黼跳出来道:“如今江、淮、荆、浙、梓皆大水,黄河更是因大水而决堤,河北山东两地的良田尽没,以至于到处都是灾民,各地都在等着救济,你来告诉我,哪里来钱银支持你所说的诸般事宜?”
  李纲想说:“将官家的万岁山停了,不就有钱了?”,可李纲也知道万岁山是赵佶的逆鳞,谁提谁倒霉,因此,迟疑了一下之后,李纲道:“李衍竟然能打下高丽的半壁江山,实力不可小觑,若不趁他羽翼未满之际将他扼杀,将来或许成为大患,还请官家将他剿灭。”
  “哼!”
  赵佶哼然道:“不考虑实情,乱议朝政,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赵佶虽然昏庸,但对他自己的家底还是有点数的,现在哪有可能劳师远征,这不是闭着眼睛胡说八道嘛!
  更主要的是,心中已有倾向的赵佶,不想听到李纲这番言论!
  所以,倒霉的李纲被踢到了偏远的南剑州管税务去了。
  赵佶此举顿时就让“聪明”的臣子找到了风向。
  王黼当即出列,道:“官家容禀,微臣观那李衍之行径,并不像反贼行径,他虽然也打过州府县城,但均是抢掠一番便从那些州县撤出,没有占过咱们大宋的一寸土地,而是不辞辛苦的跑去高丽开疆拓土,且我听闻,那李衍打的是‘替天行道’大旗,天为何,天乃官家,想必他是以此来示好官家,希望得到官家的招安,另外,他虽打下了高丽的半数之地,可是却并未称王,而是自号安东都护府大都督,这安东都护府乃是唐朝所创管理高丽之地的机构,咱们大宋乃中原王朝的正统,是唐王朝的延续,李衍此举不正是向官家表忠心,等待官家招安于他,然后他就带着那高丽一半之地归顺咱们大宋,甚至就连他移山东灾民,都是在为官家解忧,若非如此,官家至少得耗费千八百万贯钱银去赈那些灾民。”
  王黼此言让赵佶龙颜大悦!
  蔡攸见状,道:“王尚书此言不错,想那田虎,自从占了威胜之地,野心不断增加,如今已经占了四州四十二县,还有那王庆,打下房州之后,又打下子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五座军州,哪像李衍,寸土不占咱们大宋的。”
  不比较不知道,这一比较,所有人都发现,李衍还真有点忠臣良将的样子。
  与此同时,赵佶听闻田虎和王庆已经势大到了这种地步,脸顿时就是一沉,道:“这田虎和王庆怎么越剿势头越大?”
  众人哪敢说,官兵因粮饷不足,以至于,兵将均失操练,兵不畏将,将不知兵,一闻贼警,将军怯懦,军士馁弱,且贼多势众,都是拚着性命杀来,官军哪敢与之敌对,胆大者,当场就跑了,胆小者,跪地从贼,因此,被田虎和王庆越弄越大。
  见无人答他话,赵佶点童贯之名,道:“童爱卿,你有何言?”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三部分,其中厢军和乡兵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为军中主力的是禁军。
  而禁军同样分为三部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以及中央禁军,至于南方各路,所有的禁军加在一起,其数量也不及以上三部分中的任何一部。
  原本最强的是中央禁军,可因为太久不打仗,以及赵佶等王公贵族将之当成能工巧匠,而慢慢衰弱了,现在比厢军和乡兵强不了多少。
  后来最强者是河北禁军,当年河北禁军在无险可守的河北平原和辽国骑兵对打也毫不示弱,绝对是劲旅。
  可惜!
  檀渊之盟签订,辽和宋达成了合议,双方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以至于河北禁军也慢慢衰弱了,很多军队不但涣散,而且主要以经商为主,丧失了原来的战力。
  而随着西夏崛起,西军慢慢被加强,从河北大名府和汴梁禁军抽调了不少军队将佐进驻山西和陕西,慢慢的就形成了现在的西军。
  这也是大宋现在唯一能打的部队。
  而这支部队,现在就归童贯领导。
  一听赵佶的语气,童贯就知道,赵佶这次是真怒了,便道:“如今辽金和谈,所虑者,唯西夏矣,虽如此,官家若有所令,西军也能抽调出四万敢战之士,再加些禁军、厢军和乡兵,凑足十万之数,臣定为官家平了田虎、王庆二寇。”
  赵佶听后大喜,道:“还是童爱卿能为朕分忧!”
  童贯道:“这是臣之本分……只是,大军开拔,少不得要补足之前所欠军饷,还请官家体谅。”
  “这……”
  一听要钱,赵佶立即语塞。
  不得已,赵佶只能去看王黼。
  王黼见之一脸苦色,道:“如今江、淮、荆、浙、梓皆大水,黄河更是因大水而决堤,河北山东两地的良田尽没,以至于到处都是灾民,各地都在等着救济,今年的财政只收上来了一半,且都已经花完,就连前些年的盈余现在都已花完,目前户部的账上只有一百二十二万贯,微臣实在是无钱支付西军那一千多万贯的军饷。”
  没钱怎打仗?
  所有人都不言也不语了。
  见此,别提赵佶有多闹心了。
  这就是赵佶不愿意来上朝的愿因,到处都是闹心事,哪有打坐、吟诗作对或是练练彩阴哺阳神功顺心?
  关键时刻,还是蔡京站了出来,道:“今岁不如就先这样吧,待明年财政收上来,再寻剿贼之机吧,那田虎、王庆不过是两个跳梁小丑,不足为惧。”
  当了十几年宰相的蔡京都说田虎和王庆不足为惧,那田虎和王庆定不足为惧。
  赵佶心下一松,然后道:“那李衍该如何对待?”
  蔡京心知李衍要比田虎和王庆难对付百倍,可他知道赵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所以他并未出声。
  蔡京不出声,有人出声。
  谁?
  蔡京的好儿子蔡攸。
  急于表现自己的蔡攸,抢在王黼之前,道:“官家,微臣认为,当派一人去训斥李衍强占咱们大宋附属国高丽领土一事,李衍若是个晓事的,必定会主动上表臣服……微臣愿往高丽走一趟!”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军师之才
  ……
  登州城都打下来了,救出解珍、解宝自然不在话下。
  这解珍和解宝皆七尺以上身材、腰细膀阔,擅长穿山越岭,是登州第一号猎户。
  水浒一大谜团就是一众好汉排位之谜。
  排名主要凭借实力、关系以及出身,实力强、关系硬、出身名门的自然排名靠前,实力弱、没关系、出身低微的只能靠后站。
  不过,这里却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子,那就是孙立和解珍解宝兄弟的排名。
  孙立同鲁智深和杨志一样,都是提辖出身,而且孙立这个提辖还是个兵马提辖,应该是比鲁智深和杨志的官大一点点,算得上是个中级武官。
  另外,套用孙新的一句话“如今登州只有他一个了得,几番草寇临城,都是他杀散了,到处闻名。”说明孙立是很有本事的。
  再有,全靠孙立带登州系去做内应,才有了宋江打下祝家庄、扈家庄、赚了李家庄,进而才有了宋江盖过晁盖后来成了水泊梁山之主,因此孙立对水泊梁山是有功的。
  再加上,孙立的那一帮亲戚。
  可以说,实力、出身、关系,包括功劳,孙立全都有了。
  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孙立竟然没能排进天罡之列,反而是解珍和解宝排了进去。
  这是为何?
  解释很多:
  有人从孙立身上解释,说孙立人品不行,骗了甚至是杀死了他同门师兄铁棒栾延玉,不义,这样的人,在义气为重的水泊梁山自然是排不上高名次。
  也有人从宋江身上解释,说登州派系过于强大,且自成一体,其中骨干又都是亲戚,宋江自然顾忌,所以故意挑拨离间不提孙立而提本领一般的解珍和解宝。
  还有人从解珍和解宝身上解释,说解珍解宝撑起了野战军的大旗,也是少有的“捷足先登”型选手,他们兄弟是野战部队,一般脱离大军单独行动,侦查,探路,翻山,放火,偷袭都很拿手,而孙立属于马军将领,与孙立专业技能重叠的人太多太多了,将孙立放在马军小彪将第二位,貌似有些委屈了孙立,实际上,排在孙立前面和后面的那几位,黄信、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哪一个出身都不比孙立差,哪一个上山前的官职都比孙立高。
  最为奇特的一个解释,也是最为完美的一个解释,是《结水浒传》中的解释,大意是:这石碑金大坚与宋江、吴用、公孙胜其实早就做好了,那时宋江就已经让金大坚将卢俊义的名字刻在了第二位,并且决定只等卢俊义上山就公布石碑,当时,张清、董平等人还未上山,宋江等人也没想过张清、董平等人会上山,宋江等人原来想的是就在部下头目中选出几个凑满一百零八人之数,可张清、董平等人却来了,那时天罡数内只剩第十五、十六两行未刻名字,因此将张清、董平的名字刻入其中,所以董平在五虎将之列,名次却在十五,与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离得很远,就是因为石碑其实早就已经刻好了,没法改,至于十五、十六原来定的人中,其中一人就是孙立。
  等等……
  解释很多,而且很多天马行空,其实对于李衍而言,这些解释全都没有意义。
  对李衍有意义的是:
  一、解珍、解宝的确是难得的野战军头领,有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