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朝廷在城市里建立了安乐庐,专门收治患病的旅客。政府还要求旅店如发现病人不得将其赶走,而应就近请大夫治疗,然后报告官府报销医药费。


第48章 国有银行
  除了收养病人的福利机构,宋代还设有“药局”、“施药局”,类似于今日的平价门诊部、平价大药房。
  “民有疾咸得赴局就医,切脉约药以归”,药局只“收本钱不取息”。
  宋人吴自牧记述道,南宋时,“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依方修制丸散咀,来者诊视,详其病源,给药医治,朝家拨钱一十万贯下局。令帅府多方措置,行以赏罚,课督医员,月以其数上于州家,备申朝省。或民以病状投局,则畀之药,必奏更生之效。”
  好了,幼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可医,这三点都已经实际做了,是不是就可以算和谐社会了呢?宋人好像比后世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高一些,他们的回答是——不!
  光做到了这三点他们还不满意,于是又搞出了一个“漏泽园”制度。
  漏泽园是干嘛的?洪涛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最终还是莲儿嘴快给出了正确答案,漏泽园就是后世的公墓!
  北宋真宗年间,朝廷在“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
  到了神宗朝又正式下诏:“令逐县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葬。无主者,官为瘗之;民愿得钱者,官出钱贷之;每丧毋过二千,勿收息。”
  看到没,这是有明确诏书的圣旨。穷人也不用担心死不起了,国家掏钱给你买棺材买墓地。当然了,别嫌墓地位置不好,白吃馒头还嫌黑就不讲究了。
  如果你还是不乐意把亲人埋在太远的郊区,逢年过节的不好祭拜,那好,政府给你贷款,让你去买更好的墓地安葬亲人。注意啊,这个贷款是无息的。
  只把人埋了就算合格吗?宋人这次又给洪涛上了一课,他们的回答依旧是——不!
  宋代的漏泽园还有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如逝者有冥器陪葬,有兰羞祭祀,尽力照顾了逝者的尊严。
  这些下葬随品及祭品都由政府置办;“园中置屋,以为春秋祭奠,听其亲属享祀”;还有专人管理,“官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
  看到没,即便是穷死的人,政府也要让他尽可能体面的去死,到了阴间之后不能又变成无依无靠无人搭理的可怜虫。
  该有的祭奠器具必须有,没亲人扫墓也没关系,政府出钱雇僧人代替。毕竟是自己的国民,尽量能善始善终。
  从出生到死亡,宋朝的福利制度基本都涵盖全了,已经有一点后世福利国家的模样。虽然迫于条件和能力,这些制度不见得就执行的十全十美,但从制定这些律法的本意上来讲,当时的皇帝也好、大臣也罢,并不是想向世界证明自己有多强大,那个年代也无法证明。
  他们只是证明给自己的国民看,想让国民知道他们的领导人不是口贩子,也不是全在忽悠人,还是切实的想着大家,能做的尽量去做,做不到那也没辙。
  “朝廷每年都要向这些机构投入大量钱粮,怪不得拗相公和官家黑了心的要弄新政呢,这么干肯定入不敷出啊!”
  有关宋朝的福利制度洪涛也就是听听而已,他也没打算在这个年代去搞什么红十字会。但还是从中听出了一点关心的内容,那就是财政问题。
  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钱粮都是关键。宋朝的军队要抵御北方强敌,没有马那就只能靠器械了,可是造弓弩盔甲都是需要钱的,钱多战斗力就强、钱少战斗力就弱。
  如果朝廷每年财政收入中的一大块都给了社会福利,必将影响军费开支,这是一个两难的题目。消减社会福利会让百姓对朝廷失望,可不增加军费的结果更严重,到时候百姓连失望的机会可能都没有了,直接就得绝望。
  “官人所言差矣……各局各坊由内帑划拨钱粮都是定数,除去支应之数外,悉数汇入抵当所生息,取其息以供开销耳。”
  对于驸马的这种担忧,富姬非但没表示出来丝毫认可,还反驳了回去,脸上全是看白痴般的表情,好像面对的不是教她算盘的那个术数博士,而是个尚未开化的野人。
  “啥玩意?抵当所!现在就有抵当所啦?交引库和检校库呢?”
  前一秒钟还在忧国忧民的洪涛听了富姬的话脸又红了,这次穿越到北宋来,身份是比以前高贵了许多,可吃瘪的次数也是前几次的总和。
  在宰相和皇帝面前无知一些还有情可原,可是让一个女流之辈如此鄙视情何以堪啊。不对,不是一个女流之辈,莲儿即便强忍着不作出鄙视的表情,可嘴也是撇着的。
  抵当所这个机构洪涛比较熟悉,南宋就有,它的名字听着像是个当铺,其实功能比当铺高级多了。它是个啥玩意呢?本质上讲,抵当所就是宋朝的银行,它干的事情也基本都是银行才做的,比如说吸收存款然后放贷生息!
  这种机构在清朝其实也有,谈不上冠绝历朝,比如说清代的票号、钱庄、和会、帐局、当铺,它们加在一起,也可以算是银行的雏形。
  但是抵当所有一点是清代这些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它是国有银行,而清代的金融机构都是民营的。
  国有和民营差距大吗?回答是肯定的,不光大,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体区别在哪儿呢?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上。
  前者必须依附于一整套经济措施,光弄个银行是没意义的。后者完全就是散养,根本没什么整体方向,只能算自发性质配合生产的附加品。
  一个自打出生那天起就是有目标、有方向的;一个是无头苍蝇,飞到哪儿算哪儿、过了今天就不知道明天是啥样。
  这就是差距,巨大的差距。这么说吧,宋代的金融政策和机构,比近千年之后的清代要先进好几个档次,根本就拿不到一起去比较。
  再说白一点,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到了清代,在金融管理水平上不仅没有进步,还大大的退步了。
  而中国的科技、人文、教育、乃至农业、工业、国防水平,也正是在这不到一千年的时间段里被西方超越的,并且远远甩在了身后。非要说这是个偶然也没法反驳,不过在洪涛看来这是个必然。
  他在南宋实施斩首行动之前,就和金河帝国的高层探讨过有关南宋制度中的优缺点,最让他看重的就是商业化社会的基础,其中金融行业的发展又是重中之重。
  但是他没想到在一百多年前的北宋,金融行业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既然有了抵当所,那就不可能没有其配套设施,比如交引库和检校库。


第49章 有价证劵
  如果说抵当所是银行的话,检校库就是信托机构,交引库就是证劵交易所。看到没,现代金融业的三巨头都凑齐了,还是在一千年之前。
  “那我就明白这些钱大概是从哪儿来的了……我也知道我要干的事儿到底该不该干了!”
  富姬的回答是肯定的,交引库和检校库确实存在,而且它们的历史要比抵当所还早。到这时洪涛就不用富姬去一点一点给自己讲解福利系统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了。
  那些钱是自己生出来的,不管是皇帝的内帑也好、朝廷的国库也罢,它们付出的只是本钱,维持福利系统运转的不是本钱,而是由本钱派生出来的利息。
  具体的流程很简单,就是把本钱存入国有银行,再由国有银行对外放贷或者投资,获利之后把利息返还给福利系统,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注入。只要国有银行不倒闭,证劵交易所别常年熊,信托机构别无事可干,福利系统就不会缺乏资金注入。
  事实上这套系统运转的非常良好,据富姬讲,六尚的闲置资金也会存入抵当所生息,不光六尚,很多朝廷机构都会这么做。
  这也不是什么暗箱操作,只要征得皇帝和宰相的同意,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可以把闲置资金存入抵当所生息。
  钱多就多得,钱少就少得,反正不会让钱在箱子里生锈玩,多一文是一文,这就是宋朝官员和百姓对钱的态度。
  那这么多钱都存入银行了,银行能贷出去吗?或者说银行能找到那么多可以盈利的投资项目吗?
  在这一点上就得去问问交引库和市舶司了,作为国有银行,抵当所的大部分投资都是流向这两个部门的。前者是证劵交易所,后者是海关兼商业部海外贸易司。
  交引库是干嘛的呢?它是负责发放盐引、铁引、茶引和香药引的。这几种大宗商品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禁榷物质,私人是不能无证买卖的。
  但是宋朝政府比较具备经济头脑,他们知道如果全部让官府买卖的话,必须是把裤衩也赔掉的节奏,于是就变通了一下,弄出了几种引据。商人们拿着这些凭据就能去政府仓库里提货,想卖到什么地方就卖到什么地方。
  从古至今,但凡是政府管控的物资就必须利润大,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放到宋朝也一样。既然盐茶铁香料不愁销路、不愁利润,商人们必须会来争夺这几种凭证,有了凭证才有合法销售的资格嘛。
  然后宋朝政府又耍了一个很高明的商业手段,他们说了,想要凭证没问题,但大家得帮朝廷一个忙。也不是白帮,就是利润低一些、风险大一些。啥忙呢?军队的后勤!
  宋朝军队自打建国以来,隔三岔五的就得和北方国家打一仗。骑兵打仗可以一个人两匹马、三匹马的自己驮着给养走,步兵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的给养必须靠后勤部门往上送。军队进攻五十里,后勤部队就得跟着往前送五十里。
  可是这么多物质光靠军队从全国各地调集过来,路上的损耗就不好控制,一不好控制就得出现各种贪墨现象。到头来一百斤粮食从后方北运,到了前线能省五十斤就不错。
  这咋办呢?要不说宋朝君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奸商出身呢,他们打仗的本事很一般,但做买卖的天赋确实比历朝历代的人高明很多。
  他们捏住了商人趋利的脉门,颁布了一个折中法。朝廷不再负责从全国各地往北方前线调派物资了,改由商人们自愿按照政府的采购价格向前线运送。
  按期按数量送到之后也不给钱,而是发给交引,主要是盐引、茶引、香药引、矾引和犀象引。商人拿着这种政府颁发的提货凭证,就可以到各地的榷场去提货,继而再拉到认为合适的地方贩卖,从中获利。
  这样一来,帮着朝廷运送物资虽然不赚钱,可一旦拿到各种交引,明显就是赚钱的好买卖啊。大家都不是傻子,不图利谁早起。但这句话反过来说,图利早起有错吗?
  显然没错。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为了挣钱,商人们会比厢军对待货物认真一百倍,想尽办法降低路途上的损耗、减少运送时间,保质保量的把军用物资运到前线。
  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交引换取禁榷物资去赚钱了,国家不吃亏、商人们也不吃亏,军队的后勤还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都不是双赢了,而是三赢!
  其实不仅仅是三赢,具体几赢洪涛都算不清楚。原本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变通之法,却让证劵交易和证券交易所出现在了大宋国内。到底拉动了多少内需、多少经济增长,反正洪涛是算不出来。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他更看不全。
  不管是盐引、茶引还是香药引,都是不记名、不挂失的,也就是说这玩意是可以转让的!当初设计这套办法的人真让洪涛好奇,这孙子会不会也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呢?保不齐还是个玩金融出身的。
  仅仅就是可以转让这么一个小细节,就让原本朴实无华的提货凭证瞬间身价百倍,摇身一变成了宋朝的有价证劵。
  商人们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与其拿着这张提货凭证去榷场提货,然后再去辛辛苦苦的贩卖,不如直接把它加价出售给更需要的商人。这样虽然利润少一些,但却可以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并且节省时间。
  钱流动快了必须是好事儿,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更是在后世天天喊。于是乎,很快就有商人专门干起了倒卖交引的买卖。
  他们一手去加价收购、一手再加价出售,具体该加多少钱买、加多少钱卖,全靠对未来一段时间此种货物价值的预判。花钱买对未来价值的期望,这不就是有期货股票嘛。
  在宋代的大城市里,类似的证券交易非常发达,冲要州府都设有交引铺。富姬描述说,汴梁城内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引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大概意思就是说,交引买卖都是大宗交易,买卖家必须身家万贯,商铺也就跟着高大雄壮。
  为了显示自己资金量足,很多交引铺就在门口摆上成堆的金银铜钱,谓之看垛钱,只是为了让潜在的客户心理踏实。
  这倒是和后世的证劵交易所差不多,建筑先得气派,没见一家交易所藏在胡同的小平房里,旁边还挨着公共厕所的。


第50章 信托机构
  那么问题来了,商人总是逐利的,而且胃口会越来越大,管太严了不成,不管也不成。就拿这些交引为例,既然是有价证劵可以自由交易,那会不会有人趁机囤积炒作牟取暴利呢?
  毕竟交引还不是纯粹的股票,还兼顾着提货单的功能,还是大宗的生活必需品,一旦流通数量太少,肯定会影响日常生产生活秩序。
  答案是肯定的,古人做起买卖来一点不比现代人心善,战乱年代囤积粮食的事情都能干出来,炒作一下交引根本不算事儿。
  那该怎么办呢?派皇城司的探子去挨个监控,谁敢囤积炒作就杀谁的头?或者干脆发一道圣旨,规定交引的价格,不许大家炒作获利?
  在这方面宋朝政府又给洪涛上了一课,他们的道德底线真比后世人高很多,非常守规矩。既然是政府倡导大家玩证劵,那就不肯自己抽自己大嘴巴,主动去破坏游戏规则,更不耻于用行政命令来强行干预市场规律。
  他们采用了一个看似很麻烦,但实际上更高级的办法,就是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国有银行的庞大资金量,亲自坐庄平抑价格。
  炒作没关系,这玩意不炒热了也没法盈利啊。但有一个限度,一旦超出了安全值,宋朝政府的国有银行就要发大招了。你不管不顾的做多是吧?那我就反过来做空,看谁本钱足,谁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反之亦然。
  为此宋朝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买钞场。当证劵市场上交引价格趋低时大量买入,一旦交引价格居高不下,立刻大量卖出,用市场的手段做到了自然稳定价格的作用。而且执行的还挺完美,从来没出现过价格失控的现象,由不得洪涛不竖大拇指。
  可惜的是这条金融街在东城,与今天的方向不顺路,洪涛暂时还无法去亲身体会下一千年前的股民是个啥模样。但他已经和富姬说好了,一腾出时间就得带着自己去城中各处转转,只要有热闹的地方全不放过。
  抵当所和交引库都搞明白了,还有个检校库呢?这个机构更有意思,也更符合商业社会的原则,那就是诚信。
  诚信到什么程度了呢?后世里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信托责任。没错,检校库玩的就是信托,这个概念要到18世纪才在英国诞生,但宋人在11世纪就已经把它弄成了一种习惯。
  最开始这个机构并没有金融色彩,它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国民处理遗产。比如说有个家庭遇到意外,父母都死了就剩下一个孤儿。
  这个家庭留下的房子、土地、家具、钱财该由谁继承自有官府来判定,但之后怎么来确保这些遗产不会被恶人侵占呢?总不能指望人性本善,大家都不会去趁机霸占孤儿的财产吧。
  还有就是孤寡老人和没有合法继承人的遗产,总不能说人死了这些财产就全归政府,就算这么想,也得把吃相弄得好看一些,别让国民觉得政府太没品。
  于是检校库就出现了。它专门代为清点管理遗孤财产、户绝财产、无主货物、有纠纷财物、官府收缴的赃物。具体的法条是:
  “揆之条法,所谓检校者,盖身亡男孤幼,官为检校财物,度所须,给之孤幼,责付亲戚可托者抚养,候年及格,官尽给还。”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以下的意思:对亲人离世的遗孤,政府有责任将他们的财产核查清楚、登记在册,存入检校库代为保管。并定时从代管的财产中划出若干,发给遗孤作为生活费。等遗孤长大成人,政府再将代管的财产给还他们。
  宋朝政府希望通过官方的检校制度,使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权益获得保护,免遭他人侵夺。除了大方向之外,还有具体执行的法律条文和制度。
  一、“诸身死有财产者,男女孤幼、厢耆、邻人不申官抄籍者,杖八十”。
  宋朝的检校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凡符合检校条件者(亲人故去、只留下孤儿与财产),均须报官检校,否则就挨板子;
  二、“州、县不应检校辄检校者,许越诉”。
  不符合检校条件而官府强加检校的,允许受害人越级控告;
  三、“辄支用已检校财产者,论如擅支朝廷封桩钱物法,徒二年”。
  官府如挪用检校人户的财物做他用,要追究法律责任,判刑两年;
  四、“州县寄纳人户物色在官库者,若有毁失,依弃毁亡失及误毁官私器物律备偿”。
  检校库的人户财物如有损坏或遗失,官府须给予赔偿;
  五、“孤幼财产,官为检校,使亲戚抚养之,季给所需,资蓄不满五百万者,召人户供质当举钱,岁取息二分,为抚养费。”
  用利息的收益来支付遗孤的生活费,就不存在坐吃山空的问题了。
  这些法律条文合适不合适洪涛也无法做出评判,但从最后一条里就反映出检校库不仅仅是个管理机构,它还兼顾着投资获利的责任。否则就得亏本啊,自己先坐吃山空了,还怎么帮孤儿保值财产。
  除了保值和升值之外,检校库和遗孤之间已经是完整的信托责任了,只不过这份合约是由国家强制背书的,达到条件自动生效,不管你乐意不乐意。
  “早知道现在比南宋落后不了多少,我还犯什么傻去抢着背黑锅啊,直接当个金融大鳄不好吗?只要把交引库改一改变成真正的股市,不是照样能给皇帝提供一个可以平衡新旧两党的获利点嘛!”
  听完了富姬的介绍,洪涛不仅没高兴起来,反倒蔫头耷拉脑袋了。他恨啊,恨自己没早出来转转、没早把这些事情打听清楚,就急吼吼的冲出去当救世主了。
  现在看来,自己可能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也不用缺了八辈子徳去开启潘多拉魔盒,依旧可以挽救新政、挽救这个让人不得不爱的朝代。
  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花膏的事情比较好理解,皇帝和宰相都能听懂,也都认可。股票交易这个玩意自己心里明白,可真不能整套整套理论的讲出来,尤其无法深入浅出的让皇帝和宰相们理解。
  而且这些后世的金融理论放到现在会不会好用洪涛心里也没底,毕竟他不是玩金融专业的,很多细节问题不可能提前想得那么周到。


第51章 城管
  “官人可是饿了?我们去前面的瓦子里买些吃食,还有傀儡戏可看!”洪涛自己小声的嘀咕,却被莲儿听岔了。
  这次出门没有走内城,而是先向顺着金水河出了梁门,再折向南。前面不远的街面上人流又多了起来,应该就是莲儿所说的瓦子。
  瓦子也叫瓦市,有点像解放前的天桥,有吃有喝有玩有用,属于一种官府默许、民间自发的商业娱乐综合街市。
  这种地方洪涛在南宋临安城里逛过,怎么说呢,要是按照后世的标准,只要不是特别喜欢热闹的人,并不觉得太有意思。
  但通过它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内容,因为在这种地方留恋的,大多数都是社会底层民众。
  “休要忽悠大官人,我不饿,怕不是你又馋了吧!官人我今天还有事情,改日再来逛瓦子。”这次洪涛没从善如流,体察民情哪天都可以,自己短时间内也不会离开这座城市,来日方长。
  “……那劳什子慈幼局有何稀奇,让富姐姐去就好嘛。”眼看已经走进了瓦市的街面,看着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位、杂耍棚子,莲儿的嘴都快噘成猪了。平日里她也很难有机会出来逛街,小孩子脾气尽显。
  “官人是要去收养小童,你我儿时都在局中厮混,早一日遇到慈善人家就早一日有了盼头。尚有官人教授技艺,迟几日去瓦子有何不该!”
  洪涛一直拿莲儿当小孩子,但在宋人眼中,已经快十四岁的女孩子基本就算成年人了,真不用惯着。比如富姬,当下就把莲儿厉声训斥了一番。
  “好了好了,官人确实有大事要做,改日定带你来瓦子看傀儡戏,还有女飐。”
  看到莲儿眼睛里已经开始聚集水雾了,洪涛还得充当好人。富姬威严起来很有武则天的气势,看来在宫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