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项目暂时封存吧,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本官也说不清,等你们有时间的时候再去慢慢摸索。”
  但高俅不这么想,还在顽固的坚持。最终洪涛不得不用命令的方式中止了这种意义不大的举动。不是不愿意让他试验,也不是反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态度。只是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比如分馏煤焦油。
  金山煤矿开采快一年了,焦炭窑也正式出炭很久,唯独还没利用上的就是煤焦油。与其费人费力的把这些液体运送到马尾城处理,不如就地解决。
  时间真是过得快,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大地还是一片萧瑟,不知不觉间已经有点绿意了。石羊河畔用来汲水的水车也恢复了运转,带着冰碴子的河水顺着拓荒者自己开挖的水沟流向了被冰封了一冬的土地。
  “老人家,地都收拾好了吗?”离开了那个总觉得要爆炸的小屋子,洪涛感到浑身骨头节都锈了,又伸胳膊又伸腿,不打算骑马,把缰绳交给了黄蜂,背着手向河边走去。
  这里也插上了界桩,显然是拓荒民的土地。洪涛没敢往里走,沿着界桩转了半圈,找到个正在抡着锄头挖沟的白发老头,打算和他聊聊。
  “……大人是凉州公人?”老汉只抬起半张脸,用一只眼夹了夹,继续低头干活儿。
  洪涛真可以算深入简出,平时就算出门也是一身新军军装。老资格的凉州人能认出他来,但新来的肯定没见过,就算见过也不知道是谁,平时出头露面的都是王二和讹力命。
  “没错,城主大人差我来问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对于这种状态洪涛最满意,喜欢挖坑的人都不愿意被太多人认识,影响专业技术发挥。
  “困难……干啥不难啊。就说这个些地吧,上面一扎厚的草泥,撒上种子就能长,可惜了全荒了。真不知道官府是怎么想的,咋不早招呼人来呢!”
  可能觉得洪涛不是啥大官儿,也可能是这个问题问道点子上了,老汉终于停下了锄头,柱在下巴上打算聊两句。
  “早来不成啊,早前这里被西夏人占着呢,这不刚抢回来没两年,帅司大人确定西夏人不会回来才敢招呼大家来。”
  要论装孙子洪涛也是大宋第一,瞎话张嘴就来,说得还那么顺溜,连黄蜂都有种错觉,以为帅司大人真的还在凉州城里,自己只是出来体察民情的小吏。


第486章 不许一刀切
  “话是这么讲,可这地荒了可惜……西夏人就不吃粮食?”老汉自始至终也没说出半个满意,但他的意思应该差不多,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您这是挖什么呢?”听口音洪涛分辨不出来这位老汉来自哪儿,但肯定不会离边关太近,否则不会不明白西夏人的生活方式。
  “嗨,水渠,这个大家伙顶事儿,再挖几条沟把水引进去就省大事儿了。我家七口人原本只能种十来亩地,光挑水浇地就能累死人。有了它帮忙,儿子种几十亩,我和老婆子闺女也能伺候十亩地……呸!”
  老汉说起地的事儿就没啥埋怨了,全是满足,对大水车更是举起拇指赞不绝口,越说越有劲儿,向手心吐了口唾沫,论起锄头继续挖。
  “来来来,左右我也闲着没事儿,帮您试试……”看着老汉抡锄头抡的头上直冒白烟,洪涛也有点跃跃欲试,想活动活动身体。
  “这、这使不得……”老头稍微熟悉了凉州的规矩,不太怕官府的公人,但还没达到从心底不怕的程度,不敢把锄头交出去。
  “啥使不得,我家以前也是种地的。来来来,您闪开几步,看我的……走你……嗬!”
  为了把老头的锄头骗过来,洪涛立刻就给父母改了户籍,变成农村户口了。连抢带夺的拿过锄头,抡圆了就是一下……地还挺硬,看着人家锄不太费劲儿,可是到自己手里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嘿嘿嘿……你个娃子不老实……”老汉一眼就看出来了,啥父母务农都是编的,这位连锄头都不会使。
  “我家是种水田的……您这地是种粮食还是白叠子花?”依旧是片刻不迟疑就把谎话圆了,锄头继续抡,啥对不对的,咱就是有力气!话也不能停,正好了解了解王二的工作完成的如何。
  “要我说还是种高粱稳妥,两个小混蛋非要种白叠子花。那玩意咱都没见过,能种的好才见鬼!”得,这个问题把老汉惹毛了,指着远处的几个人影开骂。
  “官府不是派人教大家如何种了吗?”闻声洪涛立刻停下了锄头皱起了眉,这都快到播种季节了,要是还没做好前期工作,今年的棉花收成恐怕就更不乐观了。
  “教是教了,我没去听。种了一辈子地还得听别人讲,哪儿有这个道理。大人见多识广,您给评评理,为啥种粮食就卖钱低,种白叠子花反倒多卖钱。那玩意不能吃不能喝,凭啥卖的贵?要我说这里的城主就不懂种地,好地都种上花花草草,入秋以后大家吃什么!”此时老汉已经进入了暴走状态,不指着儿子骂了,改成了凉州城方向。
  “官府不是有粮食卖,也不比内地贵太多,种白叠子花多卖钱之后不是能买更多粮食回来嘛。我给您出个主意,干脆让儿子种花您种地,到秋天好歹家里能落点粮食,左右都不吃亏。”
  老汉骂得越响洪涛心里越踏实,这不是骂,只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和抗拒。能消除这种情绪的只有结果,像这样祖辈耕种的老人靠讲课是没用的。
  “对啊!还是大人有见识,就这么干!我倒要让那两个小子看看,地是该怎么种的!”
  一语道破天机,老汉就像接到了圣旨,连锄头都不要了,深一脚浅一脚的趟过田埂向远处跑去,想来是要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两个儿子。
  “大人为何要给他出这种主意,要是大家都学他的话白叠子花会少种许多的。”
  黄蜂一直都在冷眼旁观,只要没有异常他一般都不吱声,不愧是裴英的徒弟。不过有时候他也忍不住,比如眼下驸马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行为。
  “强扭的瓜不甜,若是本官逼着你娶了王二,你肯定不乐意。别在意啊,本官就是打个比方。人和人如此,官府与百姓之间也是如此。很多事情最好别逼着百姓去做,而是要引导,用事实证明孰优孰劣,这比任何政令都好用。”
  洪涛没当过农民,几辈子里都没当过,但他对农民充满了感激和尊敬。不管何朝何代,都是这群任劳任怨的人出力最大、收获最小,还谁逮着谁欺负。俗话讲欺负老实人有罪,自己就别再欺负他们了。
  “若是种白叠子花不如种粮,大人和官府岂不脸面全无,于威信有损。”黄蜂觉得驸马的这个回答有些理想化,缺乏必要的政治素养。
  “谁也没规定官府必须是对的,是人就会出错,出错了就认,还得承担责任。你看周大人不就因为执政有误才辞职去了肃州,咱们当官的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是要利用这个位置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假如明知道白叠子花是坑人的玩意,但为了自己的面子还逼着百姓去种,要这种官员何用呢?你若是那个老汉的儿子,希望碰上这种官员吗?”
  洪涛在后世见过、听过这种一刀切的政令,也吃过亏,必须深恶痛绝。现在自己当政了,要是也玩这套的话,根本说服不了自己的良心。
  他认为搞这种政令的人必须都是笨蛋,就是因为能力不够所以才图省事放弃百姓利益,根本就不配坐在管理者的位子上。
  前面不是说过嘛,洪涛最恨笨蛋,就算不当政、不改革,他也不会为了掌控权利去当笨蛋的,这是一条无法逾越的底线。
  “……”黄蜂的三观又被触动了,驸马所说的道理他以前没听过,对不对不清楚,但答案很清楚,只能摇头。
  “这不就结了,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话不是我说的,谁说的本官也不知道。有朝一日你也可能走上高位,到时候不管发布任何政令先换位思考一下,基本就不会出大差错了。对了,我说的是管理自己的百姓,可没说也适用于战争。假如将来你当了将军,必须不能这么做。敌人怎么难受就怎么来,抛弃一切道德、伦理和人性,谁扔的最干净,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与官员相比洪涛更愿意当老师,每当能用自己的理念影响别人时,内心就忍不住的欢呼,为此再累再苦也觉得舒服。至于说自己的理念对不对,谁知道呢,用事实检验一番不就清楚了。
  其实就算洪涛不出主意,拓荒民们也不会傻乎乎的全部播种毫无把握的白叠子花,各家或多或少要保留一块土地用于种植粮食。
  在这个问题上凉州官府选择了柔弱和强硬两种办法应对,之前签订的合同可以更改一次,重新写明种植白叠子花的亩数,种植数量越少优惠力度越低,收购价格也随之降低。如果每家种植白叠子花的面积少于五十亩,拓荒田就会被强行收回,再分配给其它拓荒者耕种。
  强硬的是,凉州官府会不定期派出警察对各家的种植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一旦发现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没二话,直接抓人没收土地。一切敢于阻碍执法者的行为通通视为严重违法,可以当场射杀,也可以抓捕之后送到矿山做苦役。
  这条法案不用通过任何代表审议,因为凉州、甘州、肃州全是军事管理地区,只要最高军事长官、甘凉路兵马都总管王诜签字用印,即刻生效。
  湟州和马尾城则不用执行此条法令,大家爱种啥种啥官府不管,你乐意把田亩全空着,只要能如数上缴土地税即可。


第487章 丰收的季节
  事实上没有官府提供白叠子花籽、没有必要的培训指导和收购指标,自己种植白叠子花还是很不靠谱的。
  棉花种子需要用硫酸脱绒,还得拿热水浸泡催芽。前者是洪涛根据后世农业技术发明的绝招,后者则是回鹘农民世代总结出来的窍门,两者合用效果应该更佳。
  进入五月份之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让洪涛都有点目不暇接了。先是肃州城建造完成,质量如何没亲眼看到,但周一日和王大的信里都不约而同的用上了一个词儿,坚不可摧!
  想来有王七这个融汇中外的建筑天才在,新肃州城必然不会成为豆腐渣工程。
  接着是王二的统计数字出台,凉州城附近的拓荒田播种白叠子花宣告初步成功,出苗率很高,甚至比回鹘人的还高。
  这让几位回鹘农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把原因推给土地,说这里的土地太肥沃。其实这和硫酸脱绒的效果密不可分,原理嘛,洪涛也不清楚,反正后世棉农就是这么做的,肯定有原因。
  然后是化学实验室的王四和王五携手,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试验,终于把无水乙醚给弄了出来。王十四好奇心太大,非要试试官人所说的迷醉效果,结果被连夜送到了凉州城,见到洪涛时还处于半昏迷状态中。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被免除实验室试验员身份一个月,专门负责打扫实验室和院子。敢于挑战规则的人,不管后果如何,都要受罚。
  还没等洪涛的笑容完全绽放出来,黄怀安又来献宝了。土铣床和车床没什么突破,但他把纺车给改造了改造,提高的不算太大,四倍而已!
  纺车,就是把丝、麻之类的纤维捻成线的工具。最初人们是用手捻线,太慢了,后来才发明了手摇纺车,由锭子给线加捻,速度快了很多。
  凉州毛纺厂就是采用的此种生产方式,先把处理过的羊毛变成毛线,再用织机织成布匹,才能制作毛料布匹。毛纺厂的毛线产量并不取决于织机的多少和先进与否,而是看纺车工人能纺出多少毛线。
  和丝绸、麻布比起来,毛线多了一个用途,它可以不通过织机编织,用手工织造毛衣毛裤,但在纺线的环节上没任何差别。
  可是棉布就没这个优势了,谁也不会自己拿棉线编织衣服穿,必须织成布才有用。这么一来,纺线就成了限制织机产量的环节,太慢了。
  北宋有一种大纺车,可以上几十个锭子加捻,由水力驱动,一昼夜能纺百十斤丝麻。不过这种纺车纺出来的线太细,用于丝绸和麻线这样的超长纤维可以,羊毛和棉花的纤维相对较短,再这么纺线就不成了,强度不够,很难用于织机。
  黄怀安改造过的纺车上有四个加捻锭,虽然速度上没有大纺车快,但纺线的粗细可调。配上变速箱之后依旧能用水车驱动,这样就暂时解决了纺线环节的产能不足问题。不能说直接提高了四倍产量,但两三倍还是有的。
  为啥说是暂时呢,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的,纺车升级了,很快就会有人去琢磨织机。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驱使,织机早晚也会升级,然后黄氏纺车就又落后了,还得继续升级。人类的科技就是这么你进一步、我追一步交错着发展起来的。
  “官人,属下偷偷试过了,此物确实犀利,一寸厚的松木板被穿了这么大个洞,渭桥镇的钢甲也防不住。就是距离太差,十五步外无法把控准头。”
  作为科技带头人的王大头肯定不甘落后,他也提着一个皮袋子来献宝了,还是偷偷摸摸的,说话声极小。
  袋子里是把一尺来长的前装手枪,模样像极了十六世纪欧洲的燧发枪。其实它就是燧发枪,之所以造成了这个样子,完全是洪涛手绘图纸的功劳,王大头忠实的把图纸上的一切还原了出来,丝毫不差。
  还多了点东西,银饰。王大头这个毛病看来一辈子都改不了,不管做什么总要尽善尽美,哪怕只是个试验品,依旧要在枪身、枪柄镶嵌上精美的银饰,以体现他的手艺不俗。
  “再长的枪管还是无法制造?”洪涛对这玩意连试试的兴趣都没有,它没什么实用性,在战场上连把手弩都不如。更没有成本优势,完全靠工匠手工打造,产量非常低。
  “管子倒是能做出来,就是里面的三根膛线不好弄,入刀稍微有些偏差就会有深有浅。”一提起这个问题王大头那只残废的右手直哆嗦,他真想亲自上阵挽回名声上的损失。
  “不急,慢慢来,细管有困难就先弄粗管,熟能生巧嘛。这玩意不能放在本官手里,回去之后即刻熔毁,半点风声都不能透露,否则你我都要面临杀身之祸。”
  洪涛是真不急,即便王大头把带膛线的枪管造出来了,自己也拿不出合适的发射药和底火,还是个废物。
  湟州工匠们的起点已经很高了,至少比当年的金河帝国高,他们欠缺的只是经验。这玩意急不得,还得让成功她妈上场慢慢磨练。
  其实以他们的技术储备,制造前装滑膛枪绰绰有余,但洪涛不想这么干。有了钢板弩、攻城弩、箱车和霹雳弹、火油弹,新军已经可以从装备上碾压同时代的所有的军队,没必要再更换滑膛枪。那玩意并不比现在的武器先进多少,造价还那么高,没什么大用。
  那能不能弄几门滑膛炮出来呢?技术上完全能,可实际情况不允许。新军不能再加强战力了,那样会让朝臣更恐惧,保不齐连皇帝都得有想法。
  所有的热武器研究都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即便试验成功也只能进行生产工艺方面的磨合调整,没有必须情况下不打算批量生产。
  到底是先去化学实验室试验火棉,还是去凉州机械厂里完善枪管加工工艺呢,亦或去毛纺厂看看黄氏纺车,或者巡视一下棉花田?
  “甜瓜长势不好……我说大上啊,你手脚都有伤,没事儿就歇会儿吧,又不缺那几口瓜果吃。”还没等洪涛想好该优先干什么,高俅又一瘸一拐的来了。他真没什么新发现,是来求解惑的。
  这家伙也属于闲不下来的主儿,凉州的化学实验室和玻璃作坊属于新建,还没有正式生产任务,他就在旁边弄了一个暖棚,打算继续种瓜点豆。
  之所以要来洪涛这里求助,原因很简单,野地里的瓜秧比暖棚里精心伺候的长势还好,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不是说遇到不合理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了解清楚,好奇心才是做学问的根本动力……”
  高俅一看老师不愿意给答案,不得不把绝招祭了出来。这一招号称必杀技,是孩子们通过很多实践总结出来的,对付养父非常好用。
  “……成吧,去告诉黄蜂备马!”洪涛咬了好几次牙,忍住了揍高俅一顿的冲动。这群孩子学好慢,学坏是真快,连高俅这么老实的人都知道用自己的话来堵自己了。
  暖棚的面积没有马尾城大,总共不到半亩地的样子,里面的瓜秧长势并不赖,绿油油的看着就健康。但高俅说他在实验室西边还种了几陇瓜苗,打算趁着春夏季节合适增加点产量。
  问题就出在这几陇瓜苗上,它们的长势更好,绿得都发黑了,植株更高、叶片也更肥厚,真的有点气人。


第488章 偶然发现
  要知道暖棚里的土地是深翻过的,还施了底肥。松土、浇水高俅是一次不落,且环境温度更高,怎么会长不过普通田地里的呢!
  “大上啊,这回你可真把为师难住了,是不是种子不同?”洪涛只是个阳台族,看过一些有关种植、积肥方面的书籍,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对于这种明显不合常理的事儿也没法解释。
  “此地的瓜秧都是从暖棚里移植出来的,老师不是说过植株过密结果反而少,学生才会多此一举。”高俅对这个解释不认同,种子都是一样的,甚至发芽长出真叶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黄蜂,你去找两个精于耕种的拓荒民来,我还就不信了!对了,是请来啊,人家要是忙就花钱雇,别败坏了你家大人的名声。”
  看着高俅一脸愁闷,洪涛的好奇心也被激了起来。今儿还就得和它耗上了,自己不明白没关系,咱有明白人能请教,总不能专业的农民也给不出准确答案吧。
  但这次还就是没有答案,黄蜂找来的两位老把式看过两块地里瓜秧之后,又翻了翻地里的土,再捏起一点放到嘴里品尝,然后异口同声的说是田亩里的土更肥,所以才会让瓜秧长得如此旺盛。
  但人家也说了,土地太肥沃对瓜果没有啥好处,会造成瓜秧疯长却不爱结果。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都是有讲究的。
  “大人真是神仙下凡,教出来的学生种地也如此精妙,幸亏大人的学生不多,不然就没了我们的活路。”
  不过对于高俅的种植手艺两位老把式还是交口称赞的,他们不太明白暖棚的用作,只是觉得能让瓜苗出芽如此早必须是绝技。
  “嘿我个暴脾气,黄蜂,去通知莲儿,把本官的午饭端过来,今儿本官和它们拼了!”
  这样都没得到满意的答案,洪涛真忍不了。自己是星君下凡啊,怎么能对付不了几棵瓜秧呢,尤其是当着学生,这个脸丢不得。
  “高俅,你老实交代,到底往地里埋什么了,是不是专门搞把戏来折腾老师玩的。宸娘年纪小,王二、王十她们是女孩子,调皮一些本官能忍,你要是也学她们肯定没好果子吃!”
  坐在地头上吃完了午饭,洪涛开始了仔细勘探,甚至挖出几棵瓜秧,把地里刨了个半米多的大坑,依旧没找到土地肥沃的答案,有点恼羞成怒了。
  “学生不敢,这里半个月前还是荒地,学生只是扔了一些实验室的垃圾。待他们几个来了之后,垃圾全都装到木桶里送去焦炭炉焚烧了,这才空下来……”
  高俅觉得自己要倒霉,玩了命的解释不是恶作剧,同时也想好了,以后再有闲事不明白绝对不去打扰老师了。
  “实验室的废料……来来来,和本官说说,你近来都在做什么实验?”废料……肥料,这个词儿引起了洪涛的注意。难道说高俅又弄出什么新鲜玩意,无意中成了肥料?
  这回算是猜对了,高俅确实没闲着。硝化甘油的试验没成功,他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炼焦窑的烟囱上。既然老师能把制碱的废气变成盐酸,他也想试试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把炼焦窑的废气利用利用。
  为此他也让木工作造了一个类似焦炭桶的装置,套在炼焦窑的烟囱上,试着用各种液体和焦炉废气起反应。
  水、糖水、盐水、酒精、硫酸都试过,得到的产物一一收集起来。结果嘛,好像都没啥用。下一步他正打算用盐酸和硝酸试试,看看有没有收获。
  “你确定把废液都倒在这里了?”炼焦炉的废气里含的物质可多了,无法确定具体种类,但听说高俅用到了硫酸,洪涛好像有点眉目了。
  “肯定,这里以前是个小坑,学生严格遵守了先生的教诲,每次倾倒废液之后都会用土掩埋,开垦瓜田时才用锄头深翻过一遍……”高俅指着瓜陇中间,使劲儿向老师说明自己是遵守规矩进行试验的,真没犯规。
  “这他妈就叫傻人有傻福,本官如此睿智,愣是没你的狗屎运管用,天意啊!走,去看看你收集回来的东西。”听了高俅的叙述,洪涛基本确定了一种可能性,不由得仰天长叹命运的不公。
  水、糖水、盐水的溶液都被洪涛排除了,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硫酸溶液。焦炭炉的废气中有很高比例是焦炉煤气,煤气中氨的含量很高,硫酸恰好可以中和氨,得到的新物质叫做硫酸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