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从朝廷邸报上抄下来的消息,还有开封城内有关朝廷的一些传言,并由专人进行点评,只是不讨论对错,也不下结论。
  福州商报一出来最先关注的就是商人,然后就是当地官吏。对于朝廷的动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他们想及时知晓只能靠家人、友人的书信和朝廷邸报,别无他法。
  但私人书信往来非常慢,一年写两封到头了,还不一定能送到。邸报上面都是明发的政令,有关朝廷内部的更多信息无从得知。
  现在好了,商报上每隔五天或者一旬必有新内容登出,还有被称作专家的人进行深入分析,就算不太懂朝政的人也能看明白大概意思。
  至于说这个叫专家的人分析的对不对,老百姓根本没法评判,太深奥,跟着看个热闹。官员们则表面上嗤之以鼻,暗地里却仔细揣摩,总有能恍然大悟、击掌叫绝的时候。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有人在胡编乱造,逗人一乐。但很多消息个把月之后就会被从北面回来的海商们印证,八九不离十,商报上说的都是真的。
  不光真,还比口口相传更全面、更深入。可这些消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没人能知晓,就连开办日报社的魏姓海商也闭口不谈。
  那日报社的消息是怎么来的呢?得去问朱八斤和王十。这两个家伙控制着顺风镖局、顺风邮递和山川督察院,表面上是护送货物、人员和信件往来,其实早就构建出一张还不算特别严密的大网,覆盖了整个北宋疆域的三分之一还多,基本分布就是黄河沿岸、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府路。
  特别深入内陆的只有甘凉路、大名府、渭桥镇、开封城。其它地区朱八斤和王十还没时间去布局,主要是交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旦离开驿道和水道消息传送太慢也就没啥意义了。
  假如有人能拿到顺风邮递系统的分布图,再对比一下这些店铺的位置就会发现,两者基本都是重合的。顺风邮递发展到了什么城市,当地很快就会出现一两家货色新颖的店铺。
  为了不太引人注目,像在杭州、明州、福州、江宁府这样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大城市中,店铺主人通常都是外来户,大家也见怪不怪。
  而到了鄂州、江陵府、渝州这样相对封闭的中小城市里,店铺或者作坊则是由本地人开办。但他们都不是实际控制者,只是个站在前台的幌子,真正的主人藏在他们的身后,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谁。
  这就是洪涛的疏散计划核心内容,每家店铺、商号、作坊的背后都藏着数目不等的儿童团员和她们带走的工匠。
  初期先弄一些比较普遍、简单的工作,不求大发展只求隐藏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金量的充实,她们就会一点一点的发展壮大,同时还会把身边的生意伙伴、朋友、邻居裹挟进来一同经营,在当地做大做强。
  山川督察院和促进社在这期间会充当指挥系统和大脑的角色,不管开国侯王诜的人还在不在,按照既定步骤走下去,就不会有问题。
  每个点之间都是独立的,儿童团的孩子们也不知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都在什么地方。需要互相联络时只能通过王十的系统,不需要联系那就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该嫁人嫁人、该娶妻娶妻,儿童团和驸马养子养女的身份永远深埋心间,直到带入坟墓中为止。
  在福州开办日报社的是王二,她身边的还有六个儿童团二期、三期和四期的孩子以及四位工匠,其中两名就出自宝绘堂。
  魏姓海商是个鳏夫,与顺丰镖局有业务往来,前两年在明州时被王十的人下了套,赌钱输得倾家荡产,早就成了山川督察院的外围暗桩。
  这次他得到命令北上杭州把王二一行几十口人接到家中,名义上是娶了一位北地落魄地主的闺女续房,实际上是请回来一位姑奶奶,家里家外所有事情都是王二做主。
  当除了不能当家做主之外,这位姓魏的海商也不算亏,一分钱不花就娶回家一个年纪相貌都还算不错的新媳妇,还想怎么样啊。
  王二和他说了,老老实实听话,将来生了儿子继续给魏家传宗接代,家产也依旧是魏家的。要是敢动什么歪心思,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去大海里当鱼饵了,她拿着魏家的遗产在当地找个海商分分钟改嫁。
  要不说狠人永远是狠人呢,王二算是把蛰伏的命令执行到没法再彻底了,她要在福州落地生根,看谁还能说咱是外来人。
  不光自己生根,还要开枝散叶弄出个家族,连带着身边这些弟弟妹妹和工匠家庭一起生根发芽,将来几家人都发展起来之后,暗中联合起来在福州城里跺跺脚怎么也得晃三晃。
  福州日报社就是复兴计划的开始,与搞实业相比她更喜欢琢磨人玩,可惜大宋不让女人入仕,但控制舆论这件事儿她是一直都没忘。
  当初组建促进社时,大家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个养父所说的国度,想当官得靠老百姓选,甚至当皇帝都得选,谁也别想一言九鼎,如何实现这一步,控制舆论很重要。
  干别的她不拿手,干脆办家报纸玩舆论吧。别看不起报纸,干好了照样威风凛凛,爹爹说这叫传媒巨头,皇帝想起来都半夜做噩梦的存在!
  这件事儿不光对她的胃口,王十也特意捎来密信,代表促进社全体成员对二姐的远见卓识表示佩服,并保证尽其所能给日报社提供各种渠道内和渠道外的消息。
  还要把福州作为山川督察院的一个重要据点交由王二统领,利用日报社和魏家的影响力向当地官府渗透,由山川督察院提供暗中协助,争取在二三年之内把福州变成促进社的一言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第590章 都是火种
  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洪涛基本都能通过山川督察院的情报系统在事后得知,但也仅仅是得知,丝毫不能干预。
  朝廷的禁军打仗为啥总是特别死板,明明能赢的战役有时候输的不明不白?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方将领要依照皇帝和枢密院的意图排兵布阵,甚至是拿着提前拟好的圣旨排兵布阵,丝毫不敢改动。
  这种方式并不能说完全错,甚至还挺超前的,和后世的信息化战争模式有一拼。但它需要极强的通讯技术手段支撑才好用,在没有网络、卫星、无人机的古代,能打赢才怪。
  同样道理,当地是什么情况自己一无所知,既然把孩子们撒出去了就别再试图方方面面遥控,让她们自己发展比较合理。自己需要做的只是根据实际情况调配系统资源、管控系统风险。
  元丰十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早,刚刚三月气温就突然回升,蛰伏了一冬的人们也像小虫子似的纷纷钻了出来,富贵人家去河边看柳、农户则是耕牛遍地走。
  最先热闹的地方依旧是河边的造船厂,随着河面的冰凌开化,船匠们把覆盖了一冬的稻草和防雨布从船身上揭开,让阳光直射给木料加温祛湿。
  第二艘和第三艘州级武装货船都已经下完了龙骨,肋条和船板也在木工作里赶制了一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运过来往船身上装。
  这是温家三个儿子想出来的新式造船术,既然每个工件都是有标准尺寸的,就不用非守着龙骨一件一件加工再一件件安装,干脆先在工棚里统一造出来再集中安装,这样可以节省至少三个月的工期。
  尺寸不对咋办?只要确定龙骨尺寸是对的,任何一个部件的尺寸不对就说明有人做错了,没有第二种可能。接着就按照部件上的工号查吧,谁做的、谁审核的一目了然,该谁负责谁负责。
  这套管理办法是洪涛提出来的,算是给温家的造船流水线拾遗补漏。两种新式思维一综合,以后造船的速度还能加快,可以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同时开造更多的船只。
  “老人家,身子骨可还硬朗?”看着两艘船用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出肌肉和皮肤,洪涛对工期不担心了,转而对温家人和这百十号船匠的未来开始操心。
  把他们分散到各地继续为海商们建造新式大海船不太可能,除了湟州号上的水手之外还没人会驾驶这种西式混合帆船,那也就没人愿意造。
  让他们跟着王浩回漳州发展吧,这些船匠只有一少部分是漳州人,剩余的全是从厢役和工程兵里抽调来的,背井离乡去那么远的地方不是个小事儿,人家乐意不乐意还得两说着。
  要是全散了再聚起来可就难喽,这事儿不光要问问王浩的意思,还得听听温家人和船匠们的想法,光自己觉得合理没用。
  “让侯爷费心了,老汉我一顿能吃三大碗白米饭,除了腿上有些风寒之外,再干几年没问题!侯爷放心,就算老汉干不动了这里还有大牛三兄弟,他们都是侯爷的徒弟,就和儿子一样使唤,谁敢说个不字就别想入祖坟。等到天气能使船了,家里还有几个小孙子要上来学手艺,人手不会缺!”
  温老爹的身子骨确实不赖,说话中气十足,像他这样一辈子不闲着的老人,只要还能吃得下饭一般就不会有啥毛病。一旦哪天吃啥啥不香,儿女也就该准备准备等着给老人送终了。
  “可惜啊,朝廷建完这三艘船就不打算再建了,本官过几个月也要离开此地,所以想问问老人家以后有没有什么打算。”
  温老爹越是充满干劲儿洪涛心里就越苦,好不容易把造船厂弄起来,刚走上正轨,还得亲手拆了它,这种迈三步退两步的事儿最让人心烦。
  “侯爷要走?……老汉能不能问问您打算去哪儿上任?只要那地方有河,咱家就跟着大人一起走,离开了工坊我们的手艺岂不是白费了!”
  一句话就让温老爹从烈日炎炎坠入了冰窟窿,他比谁都明白新式大海船的工序和原料供应,光靠船匠们造不出来。
  防水防腐的沥青油、紧固船体的钢螺栓、拼接桅杆的铜箍、升降帆具的铜滑轮、舵轮的升降和操作变速箱等等一系列零部件全要靠其它工坊制造,还有那些帆布,缺少了谁都不成。
  “这就是本官今天想和您商量的事儿,去哪儿上任现在还不确定,甚至能不能上任都不一定。您来这里有两年了吧?应该也知道本官在朝中和同僚矛盾颇深,一旦离任此地怕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工坊能否存留下来也不好说。大牛、二虎、三豹是本官的徒弟不假,也正是因此才不想让温家一起遭难。与其到时候不得不走,不如现在先琢磨个退路,这番话老人家可否明白?”
  北伐的事儿在朝廷里不算太大的机密,但在民间还无人知晓,洪涛也不想从自己嘴里透露出去,让辽人有了警惕就等于给新军增加困难。
  “……那官家也不管管他们?唉,老汉明白了,朝廷大事不是我等能说三道四的,不知侯爷可有计较,老汉我听着便是。”温老爹不是个糊涂人,听明白了也想明白了,除了跺脚惋惜之外,还想听听开国侯的意思。
  “本官倒也没什么太好的应对之策,只是觉得这些工匠全散了太可惜。将来重新带徒弟还得耗费一两年功夫,最麻烦的是得有船练手,光靠跟着看四五年也学不会。您看能不能说服他们都跟着回漳州,王大官人那里我去说项,帮温家弄个造船厂应该不是问题。”
  洪涛也没啥好办法,只能把人先推给王浩。他不是想去日本嘛,必然对新式海船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好办,自己掏钱和温家合股弄个造船厂,他们的手艺不会荒废,还能慢慢培养新式海船的市场。
  “……就按侯爷说的办,老汉这就去找他们挨个说,能多带走一个就多一个。只是侯爷您……”温老爹低着头想了想,这个办法可行,他也不愿意手下的工匠散了。
  “不用替本官担心,车到山前必有路。但去漳州开办船厂的事儿您不要和任何人提及有本官的份额,大牛、二虎、三豹暂时也不要说,到时候自会有人出面帮着操办。”
  既然温老爹同意了,洪涛也就放心了,到底能有多少工匠肯跟着温家去漳州讨生活,那就是他们的选择了,自己没法挨个去做思想工作。
  “唉……奸臣当道,老天爷不开眼啊!”看着开国侯背着手走上了河堤,温老爹一拍大腿干脆蹲在地上小声咒骂起来。
  朝廷的事儿他不懂,可船厂里造的大海船是好东西肯定没错。开国侯到大名府这两三年干了一大堆好事儿,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但好官怎么就做不长久呢,这世道真没有好人活路了吗?
  “爹、爹……”还没骂痛快,脚手架上传来了儿子的喊声。
  “嚎什么嚎,你爹还没死呢,有屁快放!”温老爹一肚子憋屈,还没法和别人撒,正好儿分给儿子一部分。
  “爹,湟州号回来了……”劈头盖脸挨了一顿骂,温大牛站在脚手架上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挨骂也得继续说,不光说,还得指着说,西边那一片白色的帆影太眼熟了。


第591章 最后的叮嘱
  “啥?湟州号回来了,你看清了?”温老爹闻言立刻就从地上蹦了起来,这一蹲一起有点猛,脑部缺血,差点没一头栽倒。
  “看得真真的,咱家造的船还能认错?您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我扶您去棚子里躺会儿吧。”
  温大牛已经从脚手架上爬了下来,看到老爹站在原地直踉跄赶紧跑过来扶住,再看到老爹的脸色立马就慌了。
  “离死还早着呢,快去追侯爷,保不齐王大官人也来了,咱家……唉,和你说也没用,还愣着找抽呢?快去追啊!”
  湟州号是跟着王家船队走的,去干嘛了谁也不清楚,但很可能再跟着王家的船队回来。既然侯爷说让自家去漳州开船厂那就离不开王大官人,现在温老爹已经没心思想别的了,先把自家和这一百多号工匠的活路弄清楚才是要命的事儿。
  上次宸娘回来就是洪涛刚下河堤,这次回来依旧让养父跑了个二回。不过这次洪涛没发火,站在跳板前面喜滋滋的迎接女儿归来。
  结果宸娘脚还没沾地就飞了起来,然后两个人一起摔倒在河滩上,孩子太重,大人太怂,弄了个灰头土脸外加闪了老腰。
  “嘶……慢点慢点,哎呦呦喂,别拽……”洪涛非常怀念前几世的身体,就算相貌长得没现在水灵,遇到谁一对一总有点战斗力,不至于让个孩子弄得如此狼狈。
  “爹爹,孩儿背您!”宸娘知道又惹祸了,此时求情装怂是没用的,勇敢面对才有机会逃脱惩罚。
  “黄蜂,快把这个倒霉孩子轰走!哎哎哎……你倒是扶着我点儿啊!”
  洪涛一肚子舔犊之情此刻全部化为乌有,真想飞起一脚把面前这个满头黄毛小辫的丫头踢到河里去,可惜腿抬不起来,没人扶着站都站不稳。
  “你离本官远点!绿荷,谁让她进来的!”很没面子的被黄蜂背回了府衙,刚说趴下让绿荷用驸马酒揉揉腰,宸娘的小脑袋又出现在眼前。
  “爹爹可认识这是什么?”绿荷一个劲儿的冲宸娘使眼色,可是小丫头全装没看见,从怀里掏出个小瓶子,挑衅似的放到了洪涛鼻子前面。
  “……你抓到鲸鱼了?好啊,拿本官的船去捕鲸,气死我了!蒋二郎呢?马上让他来见本官,我……嘶……”
  洪涛打开蜡封的瓶塞闻了闻,不太保险,又用舌头舔了舔,立马就知道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然后又急眼了,大声喊着名字想翻身起来,结果老腰很不给力,翻身都费劲。
  “您先别急,听孩儿说嘛。我们在半岛南边转了一天多都没找到合适的港口,结果就把济州岛占了。那里的人见到爹爹的热气球立刻磕头如捣蒜,蒋二叔还把他们的岛主一家全用霹雳弹炸死了。现在孩儿就是岛上的天神,让他们今天死就不许活着看到明天的太阳!可那座岛上啥也不产,只能种地牧马,总不能老靠爹爹接济,于是孩儿就想起……”
  宸娘不敢再瞎逗了,往卧榻旁边一跪,举着小瓶子开始诉说探险的经过,每到凶险处就压低嗓音,赶上大杀四方时则眉飞色舞,和瓦市里说白话的伶人有一拼。
  “就想起捕鲸熬油……这么说你们找好了地方准备待下去啦?是你自作主张还是和族人一起商议的结果?”
  过程洪涛大概听明白了,济州岛在哪儿也知道,但实情是不是如宸娘讲的一般还得画个问号。这孩子歪的太厉害,骗人都不带打草稿的,还是个贼大胆。
  “蒋二叔都说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河有树有草,就是没发现矿,所以孩儿才按照爹爹讲的故事去杀鲸鱼熬油,卖了钱好买原料回去打造武器,防止高丽人渡海来抢。对了爹爹,想防住高丽人还需要船,要不那两艘大海船就先赊给孩儿吧,将来用鲸油偿还如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不错,宸娘还把蒋二郎抬出来加强说服力,顺便再摆一摆实际困难,要是能蒙两艘大船回去就啥都不用愁了。
  “嗨,合算回来就是惦记老爹这点家产的,这孩子完了,赶紧该干嘛干嘛去吧,那两艘船加上湟州号都不能给你,待爹爹打完辽人再说。”
  洪涛算是听明白了,这那是回来看自己的,百分之六十是奔着船来的,百分之三十是把剩下的族人拉走,最后百分之十还想着从自己手里再咔哧点好处,白眼狼一个。
  “……那把两艘小船先借给孩儿好不好?您就不怕高丽人上岛把女儿抓起来砍头,到时候跑都没地方跑。”一看大便宜占不到,宸娘换上可怜兮兮的表情退而求其次,苍蝇再小也是肉嘛。
  “去把西迪叫来,让她先把腰给本官治好再聊别的!”洪涛是不打算和宸娘磨嘴皮子了,她目前满脑子都是女王和建国,啥也顾不上。
  别看洪涛腰闪了,可是晚上和西迪的肉搏照样不落下风,这才叫轻伤不下火线。碰撞完了肉还得接着灵魂交流,把济州岛上哪儿有块石头都问清楚,然后坐在床上奋笔疾书,写到天蒙蒙亮才算写完一份《关于海岛发展的若干步骤》
  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发挥海岛的优势、如何在北宋、高丽和日本三个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方面洪涛是专家,不光有理论还有实践和成功案例,这些都是宸娘未来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捕鲸没问题,也是宸娘目前最好的选择,在这方面洪涛偷偷自豪了一小下,看咱养的闺女就是有眼光,还没成年呢就干出了比成年人还厉害的大事儿。
  但是对于她登基成为女王一事洪涛觉得还是太早了点,可不乐意也没权利管,只能祈祷犹太人能控制好少年女王的权力欲望,别让她无限膨胀下去。
  要是哪天她连自己的话都听不进去了,这个小屁国家也就走到头了,搞不好还会成为大宋的敌人。一旦面临那种局面自己也救不了她,都是子女,凭什么就得让着她而压制其他孩子,没这个道理。
  另外还有一件事儿洪涛需要叮嘱西迪,济州岛或者叫耽罗国以前是高丽王朝的属国,突然换了主人肯定瞒不了多久,以后如何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是个大问题。
  按照自己的意思暂时还是别和高丽人撕破脸,不管用什么方式,哪怕把脸皮一抹装孙子也要先稳住对方,只要不涉及主权问题就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要是高丽人不答应呢?”西迪也不想刚落脚就打仗,但出于对高丽王朝毫无了解,心里也没底。
  “只要不明着撕破脸,拖到年底他们就没功夫去管南边一个小岛上到底由谁来当家做主的事儿了。高丽人一直在大宋和辽国之间摇摆不定,辽国如果吃了大亏国内必将大乱,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靠近高丽北面边境的女直人。倒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全得放到北部边境,你们只要老老实实的先装怂就不会有事儿。再往后的发展趋势谁也看不清,得靠你们自己想办法,本官不一定能帮上忙。”
  高丽人未来会有什么动向洪涛能大致判断出来,他们也时刻盯着大海对面的两个庞然大物脸色呢。不管谁输谁赢辽国都会伤筋动骨,北宋这边顶多少一个特立独行的驸马和几万新军,没啥变动。
  可再往后会如何发展真算不出来,历史走向已经被自己折腾乱套了,穿越人士对历史脉络的把控优势荡然无存,几个月之后还有没有开国侯王诜都是问题,哪儿还有闲心去琢磨几年之后的事儿。
  “奴家说句不该说的话可以吗?”西迪越来越像个宋朝女人了,说话之前还要征求男人的意见。
  “不该说就别说了,我不会去济州岛当海盗王,别问为什么,我不是凡人,所以要有不同于凡人的生活。另外我也说句不该说的话,仅仅靠你的族人无法建国,数量太少,就算人人都是特种兵,死一个也少一个,补充都来不及。既然都是犹太人就别分什么南北了,你以为汉人都是一个祖先吗?完全不是,但他们都认同一种文化就足够了。要是能把以色列人也加入你们的计划中,我觉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很多。这个问题你回去和他们提一提,算是本官最后的忠告。还有一个私事儿你要记清楚,将来我们的孩子不许去争夺王位,最好连大臣都不是,让他去当个智者,像那些工匠一样挺好的,哪怕当个先生或者医生也成。好啦,走吧,你还有很多事儿要做,湟州号暂且借给你们再用一次,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