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翠峰去的还真快,不到一个时辰就回来了。可洪涛不在府上,不光今天不在,连续好几天这位驸马都早出晚归,连黄蜂都不带在身边了,每次都是几个朱八斤的徒弟陪着回来,早上再给接走。
  问吧,又不好张嘴,不问吧,是真好奇,直到有一天驸马主动提起此事,这才有了去琼林苑里一探究竟的机会。
  “此物状似蜂巢,不知何意?”看着正在木板上风干的圆筒状物体,高翠峰两眼已经不够用了。
  从颜色上看这玩意很可能就是石炭,可为什么要把石炭弄成如此复杂的形状,中间还有很多小洞,就不得而知了。
  “夏涑好眼力,此物名曰蜂窝炭,极易点燃,只需两把稻草。”
  洪涛此时的打扮有点狼狈,袍子上黑乎乎的,袖子挽到了胳膊肘上还用布带绑着,双手更是黢黑。但表情很高兴,看着那几排蜂窝炭,就真和看着一堆金子差不多。
  “小人不知此物何用,还望官人明示……”两把稻草就能点燃的石炭,高翠峰从未听说,但即便是可以也没什么可美的啊,它能干什么用呢?
  “哈哈哈哈……就知道你得这么问,当初我也是这么问的。来吧,老夫让你开开眼!”
  朱八斤比较忌惮黄蜂,但从来不怕高翠峰,一巴掌拍下来差点没把高翠峰肩膀拍脱臼,也不管乐意不乐意,连拖带拉的就给拽进了旁边的房子。
  这几间房子原本是苑中杂役的住所,自打驸马接管了这里之后,除了五郎和六郎带领的一群花匠之外,所有人都被迁到了苑外居住,这里就空了下来。
  此时房中多了一盘火炕和一眼灶台,温度嘛,以洪涛的感觉还是有些低,肯定没到18度。但宋人的供暖标准好像更低,大冬天的屋子里能有个10度左右,别坐着聊天冻手冻脚,他们就觉得非常舒适。
  “可识得此物?”朱八斤很享受给高翠峰这个文化人解惑的过程,能一句话说清楚也得分成好几个问题。
  “大官人急智之作,某自然认得!”高翠峰也不含糊,话里话外的捎带着朱八斤让他别得意。这玩意再好也是驸马发明的,和你没半毛钱关系,更没资本拿出来显摆。
  “你认得个屁!大官人讲过,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你除了嘴好用,全身上下就再没值钱的地方了,可知屋内为何如此燥热?”
  吹牛逼的人最恨说实话的,朱八斤觉得高翠峰在赤裸裸的抽自己脸,说话就越来越不客气,已经开始放地图炮人身攻击了。
  “泼才,休要多言,屋中有灶,自然……自然……”
  别看高翠峰双臂没有二两力气,对上朱八斤这个壮汉丝毫不落下风,张嘴就骂,但骂着骂着自己就没声了,凑到灶前上下左右好一顿打量,满脸都是想不通。
  宋朝的文人还真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酸文人,他们之所以不惧怕任何人,凭的就是一深本事。会作诗填词、会舞枪弄棒、会骑马射箭、上朝能言国事、回家能种地养猪,反正吧,会的越多底气越足。
  一眼灶就可以把整间屋子的温度提高这么多吗?答案是不确定,这得看灶是否烧的旺。眼下灶眼里并没有炉火熊熊,甚至蹲在跟前都感觉不到太多热气,可屋子里为何会有如此高的温度呢,这才是让高翠峰想不通的地方。
  “恁地,看你那穷酸饿醋的样子,可是要朱八爷解惑了?”要论骂人,高翠峰恐怕真比不过朱八斤,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
  “……你便于我讲分明!”高翠峰先是回头看了看洪涛,见驸马没有插手的意思,只好双手一抱拳,服软了。但抱拳的高度太低,刚到腰,速度也太快,没留意看的话以为他就是抬了抬手呢。
  “哈哈哈……给我开!”尽管高翠峰的礼做得很不到位,朱八斤还是喜出望外,恐怕他还是第一次靠本事让个文化人口服心服,确实比用拳头把人打服过瘾。
  既然都过了瘾,也就不再难为高翠峰,当下从灶台旁边拿起一个铁钩子,哗啦一声就把灶台上面盖的铁板拉开了。
  铁板下面还有一层铁板,然后就是截然不同的内部构造。里面不是灶火,而是两个圆圆的竖井,每眼井中都有一个圆形的东西,上面布满了小洞,每个小洞都呈现出暗红色,很显然是有火,可没有火苗。
  “……这是……蜂、蜂窝炭!”那些布满了小洞的东西高翠峰见过,不就是屋外木板上晾晒的黑家伙,驸马称其蜂窝炭。
  “六块蜂窝炭可燃五个时辰不灭,日夜循环的话应需十块左右,包括两餐还有火炕。诀窍还是此物,想大则大、想小则小,官人曰拔火、封火……”朱八斤把铁钩子一放,伸手从旁边提起一口大锅放到了灶上,立刻就有人提水倒了进去。
  这时朱八斤又蹲下身,开始摆弄灶门上的板子。高翠峰刚才也注意到了,这眼灶与众不同,它的灶门是被铁板堵住的,而铁板可以左右抽拉,随时调整灶门露出的缝隙大小。
  “十块蜂窝炭,二十斤许……只是不知石炭价值几何?”
  蜂窝炭的燃烧效果高翠峰眼见为实,无话可说,但是看到朱八斤小人得志的样子,还是忍不住要鸡蛋里挑骨头。想要售卖,光效果好还不成,价格也得适中。


第80章 公主也很狡猾
  “陕西路的炭一秤60文,若是去城外截买,恐50文不到。”
  朱八斤既然想做石炭生意,自然是打听好了行情。汴梁城内多用陕西路石炭,由于进入城门要交税,所以城里的价格和城外的价格会相差不少。
  “一秤15斤,每斤4文,一昼夜需80文,耗费多亦……”秤是宋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每称15斤,这样算起来的话,高翠峰觉得已经找到了蜂窝炭的致命缺陷,贵!
  “你有所不知,此物不全是石炭,其中两成为黄泥,且比直接烧石炭烟小。若把此灶建于房后,屋中只享温热而不必受烟熏灰尘之扰,较之木炭也不落下乘,更无明火危害,可行。”
  蜂窝炭是洪涛的设计的,在这些日子里已经听取过朱八斤他们这些底层市民的意见,叫高翠峰来是想多了解一下中产阶级的想法。
  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可能对价格不是太敏感,但在使用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上要求就更多了。既然是要大批量销售,针对的客户越广、盈利前景就越光明嘛。
  蜂窝炭其实就是后世的蜂窝煤,制造起来没任何难度。先用人工把大煤块敲碎,或者干脆购买更便宜的煤末子,然后用石磨碾细,掺入20%左右的黏土,用简单的模具直接成型晒干即可。
  但光有蜂窝煤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合适的炉具这东西烧起来并不比煤块强多少,成本还提高了,根本卖不出去。
  所以洪涛试着让胡二带着工匠们做了几个简易的蜂窝煤炉子,铸铁来不及了,那就用土坯垒。其实只要密封没问题,土坯的炉灶要比铸铁的保温和燃烧效果好,只是外形不太美观、不太便捷。
  但不管怎么讲,蜂窝煤肯定比石炭造价高,算下来的话应该和木柴的成本差不多,一秤在100文左右。但它的燃烧热量肯定比木柴高,这一点不用自己去普及,宋人已经意识到了。
  汴梁城中石炭的使用范围还是不小的,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炉具,不能克服石炭烟大还有毒的缺点,很少有居民使用,多用于商业和工业领域。
  不过只要有了合适的用途,宋人的观念转变还是挺快的,也愿意接受新事物,前提是必须有利可图。
  比如火炕这件事儿,现在胡二这几位工匠已经开始带徒弟了,因为活儿太多忙不过来。那些找他们盘炕的人也从来没纠结过为啥非要烧石炭,只要屋子里暖和又不用受烟熏之苦,管它烧什么,直接烧石炭还比烧木柴便宜呢。
  就是鉴于此种反应,洪涛才决定与朱八斤合伙经营石炭生意,不仅仅是贩运,还得初步加工、周边配套。光卖原料是不划算的,必须得玩附加值,这个道理在古代和后世全通用。
  其实真正的炉具还在研发当中,只是洪涛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直接搞铸铁炉具,也不想一下子投入太多,万一宋人就真不认这个玩意,那不就赔了嘛。先用这种原始的土灶探探市场的反应,如果真可行再上铸铁炉具不迟。
  而且这么做还有好处,原本买了土灶的家庭一看又出来新款了,多一半会跟新换代的,这等于是赚了人家两次钱。
  还不止两次,以洪涛这种鸡贼性格,铸铁炉具肯定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时不常就得加个新功能弄个新款,不坑死人他就不舒服。
  “官人莫与他啰嗦,我等可否回府开工?”朱八斤早就有点按耐不住了,洪涛越是讲解就越着急,恨不得马上就让乌金行开业,然后把那些黑黢黢的石头都变成铜钱。
  “你等先去,留得小心,莫要有一丝漏气,否则我带着禁军砸了你的买卖!”
  朱八斤要带着工匠去驸马造蜂窝煤吗?肯定不是,这玩意太脏了,别说进府,连城都不能进。乌金行的厂址已经选好了,就在金明池北侧半里多路,那里有个小庄子,是朱八斤的徒弟家。
  小庄子位于汴河北岸,还守着进城的大路,水路陆路交通都方便。以后晾晒好的蜂窝煤可以直接上船从西水门入城,沿着汴河想送到哪就送到哪儿,沿途再设置几个集散中心或者货场,就可以辐射全城了。
  现在朱八斤和这些工匠是去驸马府盘炕垒灶的,在没弄蜂窝煤和炉具之前洪涛不打算睡火炕,因为在院子里烧煤块太脏,又那么大的烟。
  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那就得赶紧享受。而且朱八斤和这些工匠肯定不会管自己要钱的,趁着他们的热乎劲儿先占点便宜。
  就算再仔细、再轻手轻脚,盘炕和垒灶的活儿也不可能悄无声息。它需要在墙壁上开个洞,把屋外的灶和屋内的炕相连,炕尾的烟囱也得贴着墙修建。灶和烟囱的位置就决定了屋内炕的位置,为此房间里的布局也得大动。
  “夫人不可由得驸马胡来,人怎可睡在灶台之上,还有命来?”公主也不明白夫君所言火炕为何物,既然夫君说好想来就是好呗。
  可王嬷嬷忍不了,人老了本来就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一听说炕里要走火,怎么想怎么觉得睡在上面要被烤熟。但她又拦不住驸马的举动,只好在公主耳边进谗言。
  “嬷嬷休要担忧,想来大郎已有定夺……明日嬷嬷陪我进宫看望娘娘,盘桓两日也就是了。”公主嘴上依旧站在丈夫一边,可肚子里已经不太平静了。是人就怕死,更别说是被活活给烤死,想一想就令人毛骨悚然。
  可又不能说驸马是存心要害死自己,一旦火炕晾干生火,不想上炕也得上。怎么办呢?公主不愧是公主,就算出嫁了,娘家也是坚实的后盾,我躲回娘家去看谁敢说个不字。
  这样一来既不算违背了丈夫的意志,又可以观望观望事态发展。如果那几位侍妾睡过火炕之后没什么问题,再回来不迟。
  “使得使得,府中人来人往落不得清静,老身这就进宫去支应一声,留下莲儿服侍官人,想来也不会有误。”
  王嬷嬷也很上道,听了公主的话立刻就理解了核心思想,然后加以完善,特意留下莲儿当传话筒,好让公主在宫中也能知道府中的动态。
  洪涛倒是没去仔细琢磨公主的动向和心理活动,他正忙着在书房里应付沈括呢。要说专业的就是厉害,这位全能天才已经学会了阿拉伯数字和一部分运算符号的使用规律,还把拿走的那些题目都做了一遍。
  然后就更上瘾了,很多以前不明朗、没有脉络的问题都看到了解决希望,这次来除了交作业请老师批改之外,还想再深入一步,看看能不能从驸马这里再弄点私货回去钻研。


第81章 民用和军工
  “高三尺、直径一尺九寸,壁厚三分的铸铁桶,可否算出用料的体积?”洪涛倒是没想去当沈括的老师,但这么好的免费帮手,赶都赶不走,不用白不用。
  让他干点啥呢?盘炕肯定是帮不上忙,那就去计算铸铁炉具的数据吧。一方面满足了他的求知欲,一方面还省了自己的事儿,两全其美。
  “容我三思、三思……”别看沈括是个大数学家,可他之前的思路与现代数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想要把新学的知识运用熟练还得适应一段时间。这道简单的题目就让他有点抓瞎了,一边劲儿揪胡子,一边从怀中掏出个小纸卷。
  “存中慢慢算,这里还有几道题,我们有的是时间。”看到堂堂沈括都被自己逼的打小抄了,洪涛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舒畅无比。
  喜欢算是吧,那我就满足你。除了铸铁炉子之外,还有铅皮烟囱、陶制烟囱、蜡烛定型的模具和一套水利驱动的石磨。
  磨坊宋代不缺,仅汴梁城内就有磨坊十多个,最大的是东西水磨务,都在新城北厢,一个永顺坊一个嘉庆坊。东务挨着五丈河、西务挨着金水河,都用水力推动石磨,任务就是为朝廷加工粮食和茶叶。
  西务洪涛闲逛的时候去过,高翠峰说有水磨百余盘,即便这话有点水份,但五十盘肯定有了,沿着金水河两岸排出去至少有一里地,全是高大的水轮,日夜旋转不停。
  洪涛要做的水磨不一样,它不是利用水轮的同心轴直接驱动磨盘,而是增加了一套齿轮变速系统,通过它的分配传导,理论上讲一架水车可以带动好几台水磨,每台水磨都可以单独控制。
  “此物虽可驱动自如却机关复杂,保持不易,不尽实用。”
  看完了洪涛拿来的模型,沈括立刻就从数学小学生的模式切换到了机关大家的状态,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优缺点都有。
  驸马设计的这套驱动装置精巧是精巧,思路也不可谓不奇特,但实用性却没有看上去那么漂亮。
  水磨是个笨重的机械,要的是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什么漂亮、精密都别考虑,怎么简单、怎么好修怎么来。
  这些齿轮咬合在一起,可以使主轴传来的力量改变方向、改变大小、改变轻重,确实有用,可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维护保养起来太麻烦,一般二般的人真玩不转,且对使用的木料有硬度上的要求,造价肯定很高。
  用这么一套设备去代替技术已经很成熟、很稳定的水磨,除了看着花哨之外意义何在呢?开封城里又不缺摆放水轮和磨盘的河岸,犯不着非得用一架水车带动好几盘石磨。不客气的说,驸马的设计思路有点脱了裤子放屁的嫌疑。
  “早晚会有用的,沈兄尽管算来,我自有妙计……”沈括的分析很有道理,每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可洪涛依旧执迷不悟,坚持要把这套系统弄出来。
  为什么?刚愎自用吗?肯定不是,在知识面前洪涛还是很敬畏的,哪怕对面站的不是沈括,而是彭大,只要说的道理确实对,他也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这套齿轮系统并不是用在水磨上的,洪涛只是找了这么一个借口来掩饰真实目的。
  光靠花膏就能横扫西夏和辽国吗?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始作俑者洪涛还是背后的支持者神宗皇帝和两位宰相,都有很一致的意见,那就是不能。
  花膏只是一种慢性毒药,且不致命,它的作用是扰乱敌国的社会经济和道德水准,同时用极少的成本换来更大的收益。
  经济秩序和道德这两个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日常生活却有极大的影响。不管是农业国还是游牧民族,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经济模式,如果突然蹦出来一种东西,它既不是生产资料又不是战略物资还不是有价货币,却让人无法依靠理智拒绝,那对国家经济是非常有害的。
  说的通俗点吧,假如花膏作为一种商品进入西夏和辽国的市场,并且具有比较高的价值和坚挺的市场需求,那两国人民就需要付出实打实的货物来交换。
  可花膏是无法产生任何效益的,每一次交换都是单方面获利。这就等于大宋是在从另外两个国家人民手中抢钱、抢牲畜、抢一切有用的东西。而两国人民所能获得的仅仅是片刻精神上的愉悦,所有付出都会在一缕青烟之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它的害处还不仅仅于此,在利益损失的背后,道德沦丧才是最可怕的。一个社会不管出于何种阶段,道德都是基本约束力,如果这条线不断探底,社会上就会突然出现很多矛盾,对稳定性造成破坏。
  更可怕的是道德和人性一模一样,学坏快学好难。建立一套道德标准往往需要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可破坏它几年就够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会有很大下滑惯性。
  试问在一个父子相残、夫妻反目、盗抢频发、有花膏就是亲爹的环境里,谁还能继续安心工作、安心生活。这种人和现象不用多,也不用大部分人全去吸食花膏,只需要一小撮人足矣。
  还是那句话,人这个玩意眼睛总是往下看的,一旦道德底线被突破,每个人就会自动调整自己的底线以适应变化。这是个恶性循环,越调整越低、越低就越容易突破,循环往复直至崩溃。
  可这一切就算洪涛全都做到了,想要等待两国自己崩溃也是很不现实的,反而很危险。俗话讲穷凶极恶,当这两个国家意识到花膏的危害性之后,想自救的办法那就只有打仗了。不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他们就是灭亡,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南侵大宋都是首选。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慢性毒药就没啥用了,需要的是真刀真枪的拼杀,对于缺少骑兵的宋朝军队而言,军械装备就是致胜的法宝。
  如何训练军队洪涛就不打算掺合了,驸马玩这个技术很危险,搞不好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再说了,宋朝禁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就算让自己去训练,没有现代装备也是白搭。弓马骑射、行军布阵之类的技术自己真是不会,百分百玩不过古人。
  所以洪涛就转移了一下方向,不去具体干涉宋朝军队,转而向军械方面发展。这玩意自己相对熟悉,就算不能把当年金河帝国的全套装备都搬过来,借鉴借鉴也够西夏和辽国军队喝一壶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件事儿暂时不能摆在桌面上和皇帝大臣们聊,一聊准崩。花膏之事已经是他们目前对自己最大的信任了,在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前,千万别再触碰他们那根本来就很紧的神经了。
  可就这么干等着吧,洪涛又觉得有点荒废时日,所以他打算把军工产业和普通工商业掺合在一起。先不搞最终产品,而是把精力放到设备研发和培训熟练工人方面。
  只要相应的设备、技术工人都有了,炼铁还是炼钢、铸炉具还是铸炮、造车轴还是造强弩,其实就是换图纸改配方的事儿,很短时间内就能复制出一大批有规模的作坊,然后批量生产。
  这套齿轮传动装置就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没有这个玩意,冶炼、锻造、机械、加工等等都只能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技术再高没有产量也是白搭。
  这可不是玩海军的时候,一艘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战舰就能把一个国家搅合得日夜不安。陆军拼的是规模、训练和后勤,没有量就没有战斗力。
  能杀个七进七出的孤胆英雄、可以观天象未卜先知的神奇军师、能取敌军上将首级的无敌虎将,只会出现在故事和演义里。
  面对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按部就班进退有序的军队面前,任何英雄都是蝼蚁、任何军师都是徒劳、任何虎将都是炮灰。
  当然了,前提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者洪涛帮不上忙,前者可以帮的忙多的数不过来。


第82章 打秋风的
  “既然这样……”沈括没打算去说服洪涛,这位驸马已经不是原来那位风流倜傥的画家了,肚子里全是硬货。
  他说有用自然应该有用,就算没用,冲这些术数绝学自己帮着忙活忙活也认了。但刚从图纸上把头抬起来打算表表忠心,顺便看看能不能再从驸马肚子里掏点干货,突然就愣住了。
  沈括的这个眼神洪涛太熟悉了,自己背后肯定又进来人了啊,还不是一般人,小猫小狗啥的唬不住沈括,好歹人家也是一军统帅。
  “……下官王诜见过……陛下和两位相公……”人还没转身呢洪涛就开始抱拳行礼,嘴里还念念有词。等他把脑袋转过去之后,前半句已经说完了,看清来人是谁之后才把后半句补上。
  “哈哈哈哈……老夫还是头一次进都尉的书房,久闻其名,果然名不虚传。”司马光停着个大肚子很不认生,径直走到了书架边,拿起一本他觉得很不错的古籍翻看起来。
  皇帝也没吱声,而是走到书桌后坐下,顺手拿起了沈括刚刚算题的草稿纸,看了看没看懂,然后又发现了打小抄的纸条,这下至少字能认识,看得津津有味。
  “老夫听说存中拜了都尉大人为师,本以为是谣传,如此看来此事亦非空虚来风。”只有王安石最讲究,没去乱翻别人家的东西。但就属他最馋,看到桌上摆着一盘蜜枣,拿起来就往嘴里塞。
  “晋卿术数无双,括如有幸拜在门下当是幸事,不知……”沈括对皇帝倒不是太怕,但看到两位宰相连诀出现有点紧张,尤其是司马光,那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