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有毒-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嘿嘿嘿……你还没有我家宸娘聪明呢,那不是挂在天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
  洪涛很高兴的摸了摸宸娘的头,不让她再去盯着太阳看。这句话补充的太合适了,就好像是自己已经把人埋了,然后她又拿着铁锹在土包上拍了几下。
  “太阳……”王冠还是不太明白。
  “太阳每日升起落下都有固定的路线,如果我能知道它任何一刻的位置,是不是就像大海上总有一座岛屿呢?有了岛屿参照,王兄的家人难道还找不到路径?”
  拿六分仪对照太阳导航的原理洪涛就不打算给王冠讲了,讲了他也听不懂。要是沈括在的话还能多聊聊原理,说不定那位全才立马就得把数学书扔掉,然后改和自己学天文学。
  “可……可王兄如何知道太阳的位置?夜晚又该如何?”王冠冲着太阳眨巴眨巴眼,还是不信。而且他找到了一个大漏洞,晚上总不会也有太阳吧!
  “晚上不是还有星星嘛,白天观日、夜晚观星。但我这可不是牵星板之类的玩意,不敢说分毫不差,总在五十里之内。”
  本来洪涛还指望宸娘再抢答一次,这样才会显出对方有多无知。可惜小丫头真没那么神,她也眨巴着眼睛等答案呢。
  “五十里!那岂不是神仙降临了!”王冠是海商家族的孩子,虽然只当了个内湖里玩耍的水军,但对大海还是有点基本概念的。
  在一望无际的波涛中如果可以把位置精确到五十里之内,那就等于有了条官道,只要方向不搞错,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第112章 急不得
  “别急着喊神仙,我所说的五十里是指东西位置,南北的话不超过三十里。如果学艺精湛的话,十里也不成问题。”
  洪涛还挺谦虚,其实用六分仪测定南北纬度,再配合海图,位置能精确到几公里之内。东西误差是会大一些,但也达不到五十里。
  这就是洪涛的狡猾之处,他不想一次性把本事都教给别人。古人不是云了嘛,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害人之心不可有,到了洪涛这里是害人之心必须有,防人之心天天日日强。
  “口说无凭!”王冠本意是不信,但见驸马说得这么肯定又有点含糊。
  “这还真是个大麻烦,没有圣旨我无法出京……还是等等吧,说不定很快就有机会了,到时候去黄河上展示一番你就明白了。”
  这个问题确实把洪涛给难住了,陆地上能使用六分仪测量,还更准确。可自己无法离开这里,别人又不会用,这玩意不是学几天就能会的,需要很多几何知识进行计算,看来这步闲棋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下。
  “官人,宸娘要学,将来宸娘可以带官人一起回家看娘娘……”
  驸马所说的确实是个难题,王冠也无解,只能是长叹一声。可宸娘好像有了大收获,揪着洪涛的袖子就不撒手了。
  “好好好,官人教你,咱们这就回去学。王兄,龙舟就让周家班先弄着,都不是金贵物件,他们没问题。船桨和桨架装完之后再差人去府上叫我,小女也饿了,我们得回府吃午饭,你这儿又不管饭。”
  宸娘的要求还真提醒了洪涛,自己并不是没事儿可干,而是可干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说先做个六分仪出来,顺便再找找有没有纯净度比较高的天然水晶,磨几套镜片出来做个望远镜玩玩。
  光这两样东西就够自己折腾好久的,更别说还有轮式复合弓这个大杀器呢。即便没有鲸须可用,也应该能把滑轮组移植到这时候的反曲复合弓上去。有了滑轮组的辅助,既可以增加弓弩的精准度,又能适当增加初速,对破甲能力很有帮助。
  其实最主要的不是增加弓箭的威力,而是降低了开弓射箭的难度,滑轮组的偏心轮在拉满弓的时候会起到蓄能作用。
  换成白话讲,就是装了滑轮组的弓,拉弓时该用多少力量就用多少力量,一石的弓绝对不会只用八斗力气就能拉满。
  但是拉满之后就不用再维持一石的力量了,这就能让弓手更自如、持久力更长,同时也降低了弓手的训练难度。
  以前勉强才能拉开一石弓的弓手肯定用不了一石弓,但有了滑轮组的帮助他就能用一石弓了,还不是勉强凑合用。
  别小看这么一点变化,标准降低那么一点点,就可能为禁军增加成千上万的合格弓手。
  宋朝禁军缺少骑兵,只能用步兵列队和骑兵硬怼,靠的就是弓弩这种远程利器,弓手的数量和质量,对禁军的战斗力至关重要。
  “唉,说一千道一万饭还得一口口吃,急不来啊!千万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即便当了英雄又如何,还不是被后人评来评去,背个黑锅也是常事。王冠这边看来也不能扔,有个退路总比没有强,实在不成就去宸娘家混个巴依老爷也不错。”
  其实洪涛很想把金河帝国那一套制度搬过来,不用多,五年之内就可以弄出一支成建制的火枪队。也别管是前装枪还是后装枪,加上一部分骑兵和后勤部队配合,打两场大规模诱歼战肯定毫无问题。
  一旦让宋军攻占了幽云十六州,依靠地形便利,辽军再想打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比较初级的热兵器进攻可能还不是特别强悍,但要论在有利地形下的防御作战,多少骑兵来了也是白搭。
  至于说西夏嘛,先这么耗着它,只要把北面的战线稳住,越往后拖战局就会对大宋越有利。
  这还没算上海军呢,如果能有一支装备了马匹和火枪的陆战队进入渤海湾地区,神出鬼没、攻城掠寨、烧杀抢掠,辽国就算再着急也没力量南侵了,老家能不能防住都是问题。
  可惜的是这种想法也只能是想一想,再厉害的武器也得靠人去用,还得正确使用。
  工业化的前提是上层建筑必须思想统一,那玩意可比王安石的改革彻底的多,也刺痛的多。
  以目前大宋朝廷里这些人的认知程度,恐怕不会允许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势必又是一场龙争虎斗。连自己家都安定不下来谈何扩张领土?看来赵普说的没错,攘外就得先安内。
  “官人也想去宸娘的家了?等宸娘长大学会了本事,就买一艘老大老大的大船,带上嬷嬷、莲儿姐姐和长公主,还有许先生一起回家好不好?”
  宸娘还不太明白什么是英雄,更不懂官人为何不愿意当英雄。但回家这个词一直都是她的心病,每次触碰都让她心潮澎湃。
  “嗯,宸娘乖,好好学本事、赶紧长大。等你们都长大了,官人我也就不用这么战战兢兢啦。”
  每次听到宸娘关于回家的诉求洪涛都忍不住在想,难道说犹太人真有这种天赋?不管走到哪儿都忘不掉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故乡?
  不是的话,宸娘又怎会这样呢?府上的其他孩子从来没一个提到过故乡,顶多是在感到委屈的时候喊声娘娘,或者干脆在睡梦中才会想起家人。
  回到驸马府之后洪涛照样是没啥可干的,因为马上就要到上元节,工匠们全都回家团圆去了。
  没有了他们的协助,洪涛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只能停留在纸上,就算动手能力强,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古代,照样屁都做不出来。
  还不对,还真不是屁都做不出来,他把前几天弄出来的那一小罐酒精拿了出来,躲在书房里一个人捣鼓了好久。
  晚上睡觉的时候,公主房里突然传出了各种怪声,连一向不怎么说话的宸娘都在咯咯咯的笑。如果此时进屋,会闻到一股浓郁的桂花香气,味道有点像香药,可感觉又比香药强上很多。


第113章 上元观灯
  一年一度的上元节终于来了,和南宋的临安城比起来开封确实更热闹。因为它大,街道也更宽阔,热闹起来真有点巴西狂欢节的劲头儿。
  满街都是人,天还没黑沿街的商户、住户、政府机关就忙不迭的把各自悬挂的灯笼点了起来,就好像今天的灯油都免费似的。
  驸马府也一样,不光要点灯,还得盛装出行,因为驸马两口子受到了大宋皇帝的邀请上东华门观灯。
  这要放在后世,就是受邀与国家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待遇,所以必须早去,总不能皇帝都到位了驸马才姗姗来迟,这也太不懂事了。
  所以洪涛尽管很烦穿得这么窝窝囊囊,脖子上还得挂着个狗牌,但也半个不字没说,像具服装店里的塑料模特似的,任凭几个女人一顿折腾。然后面无表情的上了马,在两队禁军的保护下浩浩荡荡杀奔西华门。
  现在洪涛有了腰牌可以随时进入皇宫,除了内朝之外随便走。既然是去东华门,那从西华门穿行最近。
  绕行也不是不能,那恐怕就得再提前一个时辰出门了。这一路要经过开封城内最热闹的两条街道,想一想都让人头疼。如果光是骑马也就罢了,后面不是还有公主的车嘛,堵车这个词儿肯定也不是后世才有的。
  就和后世里参加重大活动差不多,车马是不能太靠近会场的。按照身份不同,停车场的距离也有差别。
  驸马的等级在皇亲国戚里并不是很高,但架不住长公主有个很疼她的皇帝哥哥,所以洪涛也跟着沾光。他可以骑着马一直走到东华门下,算是距离会场最近的停车场。
  本来洪涛以为自己提前了一个小时抵达已经很低调了,没想到此时的停车场里已经快满了,到处都是豪车,规格一点不比自己这匹御赐的枣红马次。
  既然是豪车,不是用来作战的坦克,车的性能就不是主要,外观、内饰才是重点。从这两点上来讲,洪涛这匹御马就很不够档次了。
  宋代的富贵人家和高官还是比较爱显摆的,他们不仅喜欢好马,还要弄一具好鞍。什么鞍具算好鞍呢?必须是原州产的。
  原州隶属于秦凤路,是北宋最靠西北角的省份,和西夏交界。大概位置嘛,洪涛还没太搞清楚,因为宋代的地图比例尺有点失调。估摸着应该是在兰州以东300公里左右,差不多算是后世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区域。
  先不管它到底在哪儿吧,原州人最善于制作马鞍。铁衔、蹬,水绳、隐花皮,作鞍之华好者,用七宝钿厕,费直数千缗。
  这是长公主的原话,别的需要莲儿给翻译,但最后一句洪涛听明白了,高档的原州马鞍价格是几千贯!
  一具马鞍就顶飞鹰社和宝绘堂大半年的利润,洪涛是真不太明白好在哪儿,难道说骑上它可以增加马术属性?
  但光有原州马鞍还不算豪华,上面得加个垫子。冬天用毛的,叫紫线座;夏天的用藤编的,曰阇婆篻。不管是软垫还是草席,没个百十贯也拿不下来。
  洪涛的马鞍也是原州的,据说价值300多贯,只能算是名牌里的扫街货。这还是原来驸马置办的,如果让他自己买的话估计连10贯都舍不得花。真没必要,假如以后需要长途骑行,说不定还会关注关注。
  和洪涛一起下马的还有个五十多岁的高大男人,看穿官职也不小,具体有多高洪涛也看不出来,索性就不打算上去见礼。
  “来人可是驸马王诜?”但人家并没打算就这么睁只眼闭只眼的过去,一声高喝硬生生把洪涛钉在原地。
  “呃……不知老大人如何称呼……”被人直呼名并没什么,宋人也不是逢称呼必须叫字。一般来说长辈、领导称呼晚辈、下属都可以叫名,不算失礼。
  平辈之间关系比较熟的也可直呼名,当然了,称字也不是不可以。这位的年纪肯定是长辈,官职也不会低,洪涛只好抱拳行礼。
  “有闻驸马患了失心疯,不想连人都认不得,也罢……哼……”
  老头一看就是个不苟言笑的古板脾气,明知道驸马疯了可依旧不打算原谅,袖子一甩昂首挺胸的走了,路过洪涛身前时连眼珠都不带错的,就像身边原本没人。
  “他是谁?”这种局面洪涛早就预料到了,为什么元日的时候不愿意陪公主回娘家,不就是不愿意去遭这个罪嘛。
  既然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洪涛还是挺能装孙子的,你看不见我、那我也看不见你,都看不见自己才好呢,全省事了。
  “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吕微仲……吕大防!”高翠峰比富姬稍微强点,但还比不上莲儿的翻译水平,看到驸马皱眉了才想起这位不喜欢听别人的字,只愿意听名。
  “蓝田四吕的吕大防?”洪涛有关历史的知识非常散碎,用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来形容非常恰当。比如说这个吕大防吧,有关他的详细情况洪涛记不住多少,但蓝田四吕的称号却很清楚。
  为啥呢,因为后世他去蓝田旅游过,基本每个旅游景区都会把和当地沾边的历史人物当做噱头,洪涛就是从旅游手册上看到的。
  所谓蓝田四吕就是说古代当地有个姓吕的一门六个儿子,大忠、大防、大钧、大受、大临、大观。结果其中五个儿子学习都非常给力,全考上了北大清华。
  很厉害吧?别忙,厉害的还在后面呢。这六个儿子里除了老四死的早之外,其余有四个大学毕业之后全当了官。
  老二大防最高做到了宰相,其他三兄弟官不大,可在学术方面各有建树。反正吕家四兄弟谁都不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这恐怕比一门四进士还厉害点。
  “正是……有句话学生不知当讲不当讲……”高翠峰并没为驸马想起了往事而高兴,反倒有些吞吞吐吐。
  “有话就说!”洪涛琢磨着肯定又是要提醒自己注意礼节之类的,刚才和公主分别时就已经被叮嘱了一大堆,再听听也无妨。


第114章 城楼论道
  “这位吕大人和苏子瞻甚是交好……”高翠峰冲着那个正在爬楼梯的背影指了指。
  “他爱和谁好就和谁好,官人我像媒婆吗?”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自打苏轼来过之后,府里从马夫到丫鬟不止一次问过苏大官人何时还来的问题,洪涛已经有点烦了。
  “……吕大人之女嫁给了官人的从兄……”高翠峰见到驸马不太爱听苏轼的名字,又换了一个说法。
  “我从兄……哦对,好像是个有堂哥,他叫啥来着?”高翠峰要是不提洪涛都忘了自己还有个叔伯兄弟。
  两家走动的并不多,不是从自己这代,上一代就这样各过各的。因为自己那位叔叔是文人,而自己父亲是武人,谁也看不上谁。
  “王谠、王正甫,现为少府监丞……”高翠峰真不愧是个政务通,只要是有名有号的官员他都能熟记,甚至连出身家世都了然于胸。
  “哦对,我想起来了,他的名太反动,字更反动!这倒霉名字要是到了我们那疙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让高翠峰一提醒洪涛马上就想起来了,确实有这么一位堂兄。当初听到他名字的时候吓了一跳,这位难不成也是穿越者?
  “我这位从兄是吕大人的女婿?”但有关堂兄的家庭生活情况洪涛还是第一次了解,别看人家官职不大,只是个七品监丞,但找媳妇的本事比自己可强太多了。如果按照历史脉络发展下去,吕大防就是未来的宰相,当宰相的女婿好像比娶公主有前途。
  如果说在停车场遭遇了吕大防的冷眼算偶然,那上了东华门之后就是普遍了。这里不让带随从,没有了高翠峰这个活花名册,即便被人嘲笑漠视洪涛也不知道对方是谁,想记仇都记不到点上。
  公主更帮不上忙,她和后宫嫔妃、皇后、皇太后们都在楼的南侧。
  “晋卿不太自在?”就在洪涛如鸡立鹤群般与周围所有人格格不入时,后身传来了一声天籁。
  “存中的作业可做完了?”没想到沈括也来了,想想也是,吕大防能来,这位封疆大吏自然也有资格。这下好了,洪涛不再孤独,有沈括在,看几小时花灯就不算受罪,有人陪着聊天了。
  “太难、太难……惭愧、惭愧……”此时的沈括就像个没完成作业的小学生,好不尴尬。
  “嘿嘿嘿……无妨无妨,沈兄不用妄自菲薄。终大宋一朝能习得此技者唯有沈兄,算院中那些学生基础略有不足,收效甚慢。然今日我两人不聊术数,沈兄官拜经略安抚使,对西夏国中之事想必甚是了解,能不能稍微讲讲?”
  站在城门楼上聊数学几何肯定不太合适,没有纸笔干说也不是洪涛能力所及,可不聊这些聊什么呢?洪涛打算聊聊沈括的工作。他是带兵打仗的一方主帅,就算再糊涂也得对敌人有所了解。
  “晋卿为何要了解这些?”沈括还是很有职业道德的,警惕性也比较高。
  “不瞒沈兄,我打算给陛下上疏,言明互榷之弊端,如能加以改善,无需刀兵夏自亡也。然若要言之有物还需知己知彼,望沈兄帮我。”
  洪涛在说瞎话方面已经不用打草稿了,原本这个话题是一时兴起,但转念间就编得天衣无缝,既合理又找不到印证之处。
  “……想来晋卿天资聪慧,定能从中找到解决之法。括不日即将赴任,但愿此法合用,可解救边关将士之苦。”沈括显然是不太了解眼前这位驸马的脾气秉性,还信以为真了。
  在沈括眼中,西夏就像是街头的泼皮无赖,既不会致命又非常恶心。在宋国和辽国之间,这个无赖把什么叫有奶就是娘、朝三暮四、毫无信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是吧,不管宋国还是辽国还都拿它都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你尽遣主力去攻打它就向后撤,留出空间来和你周旋,且西夏武力值还不低,轻而易举很难被完全打败。且两国又不敢举倾国之力讨之,深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可不理吧,它就有事没事儿的过来占便宜,今天抢你个村子、明天夺你个镇子。从锅碗瓢勺到人口牲畜什么都要,一分钱不嫌少、一万块不嫌多,乐此不疲。
  大白高国,这才是西夏国的本名,汉语称为白高大夏国,简称夏国。因其位于宋国西北,故称西夏。
  夏国的主要民族是党项,为羌族的一支,羌笛何须怨杨柳里的那个羌。
  这个民族历史挺久远的,以前是吐蕃的一部分。后来党项羌和吐谷浑联合起来反对吐蕃,吐谷浑被灭了,党项羌一看苗头不对干脆就依附了唐朝。
  安史之乱以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趁机闹事,建议唐代宗把党项羌迁到了银州以北、夏州以东的地区,这里正好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故地。
  迁过来这部分党项羌被称作平夏部,也就是后来西夏皇族的部落。
  唐僖宗时这部分党项人的首领拓跋思恭因剿灭黄巢起义有功被赐李姓,封夏国公。夏、绥、宥、银四州慢慢就成了拓跋氏的私人领地。当时这部分党项军队被称作定难军,打仗比较厉害。
  此后的百十年,党项羌俨然成了西北地区的一股藩镇势力,不管中原谁主政都依附于谁,要政策、要投资,但绝不参加战争,在一边偷偷的休养生息。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它也依旧低眉顺眼的归顺,被委以夏州节度使一职。
  古人云一山难容二虎,以老赵家的尿性是绝对不允许有藩镇势力存在的,于是宋太宗就着手准备削藩。
  可惜事与愿违,李家运气好提前得知了消息,然后就反了。但依旧没建国,直到李元昊继承了夏国公位子时才正式称帝。
  建国初期西夏与宋国、辽国都打过几次大仗,胜多负少,这才稳住了局面,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谁也不能一口吞掉对方,但谁又都不放心谁,有事没事还得打一打,打完了再接着谈,往复循环、周而复始。
  但是吧,历代由所谓能人凭借一己之力建立起来的政权都不太稳固,因为根基是人而不是制度,人一没根基就垮了。
  李元昊死后西夏内部也陷入了权利争斗,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纷乱不堪。目前西夏的真正掌权者和清朝末期一样,是皇帝的母亲梁太后。
  神宗皇帝之所以想要对西夏大动兵戈,也正是看到了其内部不稳,西夏皇族刚刚叛乱。虽然没成功,但对西夏国力损耗不小,想借此机会一举平定这个心腹大患。
  “存中以为如何,可否一劳而永逸?”这些东西洪涛在两位丞相给的资料里看过了,写得更仔细。
  “……不易……”也就是沈括这种理科生的思维模式,换个别人百分百会说肯定赢,吾皇高瞻远瞩,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115章 先知彼(上)
  “为何?”洪涛自然也认为神宗皇帝此次的算盘打错了,别问为什么,只因为历史上西夏是被蒙古人灭掉的。也就是说它这次不仅不会输,还能欢蹦乱跳的活好久呢。
  “夏国军力不弱,且战法相克……”沈括长叹了一口气,继续给洪涛解释详情。
  西夏全国有300万人左右,但它的军队数量高达50多万,而且是常备正规军,临时征召的还不算。
  而宋国有1600万户,壮年男性人口2000多万,真正的作战部队也就60多万,所以说两国在单一兵力对比上并没太大差距。
  至于说厢兵,那玩意不算兵,甚至连民兵都算不上,当做农垦兵团或者建设兵团更合适,只是一群军事化管理的民夫。
  平均5个人养一个兵,是不是太穷兵黩武了?必须算啊,在此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就算10个人养一个兵也是非常困难的,西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