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惺苌说乃伪嫉玫搅撕芎玫闹瘟啤K淙还庋茉白约撼没崛ǎ寡钛锥运烁艉遥馐倍怨庋艿男形彩指屑ぁ6庋芗搜钛滓惨谰扇绻省

杨炎见自己离开时交待组建的各项机构都已经初居规模,到是十分欣慰。于是又将守卫兵力重新布置了一番,又命令曹勋、高震等人小心把守,这才离开隆兴府,赶去潭州。

※※※

赵惇急不可耐的要继位称帝,里面其实是大有原因的。起初几位宰相本来商定,等建康府的宋军平安撤回之后,再行继位大典。但这时却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却使太子的继位必须要提前了。

原来先期撤离临安的邓王赵恺已经逃到了福建路,并在建宁府以邓王的名义,号招福建路的军民百姓抵抗金军,并且在建宁府开始招集人马,建立自己的力量。

因为现在临安失守,皇帝生死不明,而太子也下落不知,整个大宋已经陷入群龙无首的状况中,而赵恺也是大宋宗室,同时还有亲王的身份,在这纷乱的局面当中,还是颇有号招力的。加上又有宗天玄帮他造势,首先是建宁府的知府胡伟响应其号招,奉立赵恺为主公,接着邵武军的知军余扬,福州的知州罗远斌等福建的地方官员也都到建宁府来讫见赵恺,承认赵恺的地位,并且献上钱粮物资,还有士兵、军器等等。也有一些从临安逃到福建的官员,听到了消息之后,也都纷纷投靠到赵恺的身边来。同时赵恺下榜招兵,打造军器。

后来就连乾道北伐后被贬职的邵宏渊也投到了赵恺的麾下。而且赵恺立刻授予邵宏渊兵权,让他全权付责军事布置。邵宏渊到底是武将出身,还曾经做过建康府御前驻军都统制,因此整编福建的地方军,操练人马还是比一般人要强得多,有了他的加入,也大大加强了赵恺的力量。

这时赵恺已经拥有建宁府、邵武军、福州、南建州、兴化军五处州府,几乎已经遍及整个福建路,军马两万余众,一时之间也声势不小。而且由余金军的主力人马前段时间只顾进攻建康府,而完颜长之也只注意到隆兴府。赵构和赵惇一行刚刚才在潭州站稳脚跟,杨炎也只顾迎接太子一行,谁都没有注意到赵恺已经在福建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来。

其实现在与金军和潭州的力量相比,赵恺的势力并不大,到现在也才只有四五个州府,人马也不过只有两万余众,而且赵恺仅仅也只是以邓王的名义在招兵卖马,扩大力量,并未称帝,在这局势纷乱的状况下,其实到并不为过。但传言往往总将事实夸大,这消息传到潭州以后,就变成了赵恺手下现在有十余万大军,占领了整个福建路,并且将要称帝等等。

陈俊卿、韩彦直、梁克家、龙大渊、史浩等几位执政大臣知道以后,也大吃一惊。谁心里都明白,这个时候赵恺突然冒出来号招军民抗金,或者称帝意味着什么。陈俊卿、韩彦直、梁克家都是推崇正统的人,而且还有赵昚的遗诏,当然是支持由太子继位,而龙大渊、史浩也都是和太子关系良好,自然也不希望看到赵恺称帝。因此几个人立刻在一起商议,决定现在已经不能再管建康府那边的情况如何,太子必须要马上继位,才能在名份名正言顺压过赵恺,领导大宋剩余的地方抗击金军。

因此几个人又联名向赵构上表,请求赵构下诏,由太子继位称帝。并且由陈俊卿当面向赵构阐明局势。赵构了解目前的局势之后,也知道不容迟缓了,立刻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让太子赵惇继承皇位。不过按照礼仪,太子应当三辞之后,才能接受继位。等这些过场都走完之后,太子赵惇终于答应继承帝位,并订在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十五日举行登基大典。正好这时进攻隆兴府的完颜长之也退了兵,而且杨炎已经十分顺利的将建康府的宋军接应回来,总算是给太子登基增加了一些喜庆的消息。

不过太子登基的诏书只发放两湖、两广、京西、江南西之地。因为目前朝廷能确定传达诏令的地方也只这六路之地,福建以被赵恺所占,而四川又离得太远,消息不通,现在也不知通情况如何了,因此只能先称帝,再通知。潭州附近的地方官员纷纷赶到潭州,恭贺太子继位,路远赶不来的也派来了使者。就连赵忱也被赵倩如接到了潭州。杨炎是在十四日才到达潭州,总算是赶上了太子登基的日子,连受命坛也早己经筑好了。

到了潭州以后,杨炎才从杨沂中和赵倩如那里得知了太子急于称帝的始末原由。杨炎对太子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像,但对赵恺更是没有半点好感,相比之下,还是更能接受太子继位,而且杨炎也知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道理,对太子急于登基的心里到也能理解。

第二天,聚集在潭州的文武大臣,以及宗室子弟等人都云集在湘水边的受命台前,各按班列站好。只见受命台分为三层,总高两丈,长六丈六尺,取六六之数,宽各为八丈一尺,取九九之数。整个台子是用土木青石混拼而成,在短短十余日之内,就能修筑这样规模的楼台,到是不易。而且每层都插满各色旗幡,台阶上都铺着大红地毯,守卫的士兵、内待和宫女、彩娥都身着锦衣,两侧还有人演奏钟鼓乐器。钟鼓齐鸣,乐声不断,到也十分热闹。

杨炎看得却微微皱眉,登基称帝当然是一件大事,但筑坛受命却只是一个形式,现在却弄得这么铺张,若是在太平时期到也罢了,但正是非常时候,应当一切从简才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时吉时己到,太子赵惇立刻登坛受命,先拜祭天地,诏告祖宗,然后由赵构亲自为他加冕,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台下的众大臣、宗室、士兵都拜倒在地,对着台上端坐的赵惇三呼万岁,登基的典礼才终于告以结束。

接下来众大臣簇拥着新帝赵惇回到临时的行在,赵惇下旨,先将潭州改为天临府,为临时行在,立李妃为皇后。立段燕珠为贵妃,太上皇又赐了一名姓黄的宫女给赵惇,也一并立为贵妃。赵月如和赵倩如也都升了一级,由公主成为长公主。赵忱乃为信王。并追谥先帝赵昚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并待击败金军之后,再为孝宗发丧。

封完了宗室之后,然后就是加封各位文武官员,几位执政大臣仍然未变,还是以陈俊卿、梁克家为左、右朴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加封陈俊卿少师,赐爵魏国公,梁克家少傅,赐爵仪国公,以韩彦直为枢密使,加封太子太师,赐爵宜城县开国公。以史浩、龙大渊为参知政事,各加封太子少保,洪适、刘珙为枢密副使。

又以叶颗为吏部尚书,曾觌为户部尚书,周葵为礼部尚书,胡铨为兵部尚书,范成大为刑部尚书,汪应辰为工部尚书。陈良翰,龚茂良为御史中丞,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张浚之子张栻为左正言兼翰林学士等等,其他大小官员,每人各加一级。这样一来,临时朝廷的各项机构也都基本建立起来,大宋的行政机构终于又可以正常开始运行了,这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当务的问题自然是金军南侵。封赏完毕之后,赵惇立刻招集几位执政大臣,一起商议如何抵抗金军的进攻。龙大渊率先提出,现在应与金国议和,两淮、两浙之地都祓金军占领,不妨都割让给金国,做为议和的条件。

但立刻遭到陈俊卿、韩彦直、刘珙等人的强烈反对,陈俊卿甚至还抬出先帝赵昚来,声称:“先帝一向力主抗金,金人入侵之际,不惜以死守社稷,也不与金国议和,如今尸骨未寒,陛下怎可违先帝之意,就与金国重开议和呢?”

这顶大帽子果然十分厉害,大宋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无论赵昚的做法是对是错,但是现在是人死为大,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轻易更改的。陈俊卿这样说了,连龙大渊都无法反驳。

第四百七十六章 新君登基(三)

韩彦直也道:“陛下,古人有一旅成中兴者,金人虽占两淮、两浙之地,但立足尚未稳,何况现在我大宋尚有十路之地,百官具在,军马二十余万,万众一心,将士用命,何愁失地不能光复,不能还都临安,如何能弃而不顾。天不绝我大宋,岂诽一国?若再与金人议和,将两淮、两浙之地尽弃,则不仅大宋根本居失,而且也必伤天下有志之士之心,不出十年,大宋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就连一向主张与金国议和的梁克家、洪适也认为,以现在的局势,如果和金国议和,将两淮、两浙之地尽让与金国,其实就等于是给了金国稳定这些地方的时间,一但金国在两淮、两浙之地站稳脚步,大宋也确实必将亡国。

赵惇听了之后,也当即表示,绝不于金国议和。

这时另一位参政史浩道:“陛下,现在两湖之地太靠近金军,也不安全。而四川富饶,素称天府之国,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臣以为陛下当幸架四川,在成都府建立另临行在,以为恢复根本。”

韩彦直当即反驳道:“四川虽然富饶,但偏于一隅,难以总领全局,指挥调度。而且川路艰难,虽然易守难攻,但也不便出军。何况自古以来,未有居四川而得天下者。而天临府地处折冲要路,水陆两路,四通八达,才是恢复根本。”

刘珙也道:“现在天临府周围尚有大军不下二十万,大宋的精兵良将尽在于此,怎能说还不安全。陛下若是幸架四川,带兵少了,难保陛下安全,带兵多了,而两湖兵力空虚,又怎样抵挡金军。何况金军也在川陕进攻,四川未必能够幸免。幸架四川当作罢论,不可再议。”

赵惇听了,沉默了半响,才徐徐道:“卿言有理,幸架四川之议,不可再提。”

就这样,几位大臣争论一番之后,总算是确定了与金军交战的方针,下面就是讨论俱体的用兵布置。目前七位执政大臣中,只有韩彦直和刘珙有过军中的经历,算是通晓军事,其他四人都文官出身,其中陈俊卿和梁克家是老资格大臣,对军事虽说不精通,但还了解一些,洪适出任枢密副使几个月,也能说得出一二来,只有龙大渊和史浩,只要议论军事,根本就播不上嘴。

商议一番之后,几位执政大臣认为,还是采用先前就订好的计划,以长江中游为限,分江北和江南,两处防御。主将方面,还是选用李显忠和杨炎两人,但俱体的兵力布置,还需要和领军的武将商议之后,再行安排。

李显忠的资历和威望自不必说,以七万人马在建康府挡住二十万金兵近一个月,也算是不易,在目前的大宋不做第二人选,而杨炎虽然年轻,这两年建立的功绩也远远超过其他诸将,又是赵昚在临终亲自指定的。这一次也多亏了他领军接应,才使建康府的宋军平安撤回,因此赵惇听了,也点点头没有异义。

而且就在第二天,赵惇就诏杨炎单独进见。

杨炎进入临时行宫,见了赵惇,意外的发现,赵月如也在侧座陪同着。因为赵月如现在还是未出阁的公主,因此自从到了潭州以后,赵月如就住进了临时行宫。后来杨炎又去接应建康的人马,两人就一直都没有再见面了。不过在赵惇面前,杨炎也不好表现得太过份,只是看了赵月如一眼,又抵下头去。

参见了赵惇之后,杨炎起身。赴惇立刻命人赐座。杨炎推谢。赵惇笑道:“这里并非朝堂上,只是你我君臣私见,何况说起来子昊是九娘的驸马,也算是朕的妹婿,非是外人可比,就不必多礼了。坐下也好说话一些。”

杨炎听赵惇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在推辞,告谢之后,便坐了下来。

赵惇看了赵月如一眼,道:“先帝在时,曾告诉过朕,以将六娘也许配给子昊,朕亦不敢有违先帝之意,只是现在国势艰难,难以为你与六娘完婚,因此朕以为在局势稍稍平静一些之后,再行婚礼也不迟,子昊意下如何呢?”

杨炎又偷眼看了赵月如一眼,见她粉面微晕,双眸之中略含羞溉,但更多的却是喜悦之意,道:“一切听凭陛下做主。”

赵惇点点头,道:“朕自知才智浅薄,无才无德,只是奉先帝遗命,太上皇诏令,才得以继位。幸好还有先帝遗留给朕几位忠正贤良的大臣,可以为倚仗。先帝在时,常对朕夸赞子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可以委以重任,如令金人入侵我大宋,江山社稷危在旦夕,还望子昊莫望先帝的嘱托,尽心竭力,扶保大宋才是。”

杨炎听了,忙起身拜谢道:“陛下放心,臣自当尽力,保全大宋江山,击退金军,使陛下早日返回临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惇又点了点头,摆了摆手示意杨炎坐下,道:“不知子昊现在有何良策,可以击退金军吗?”

这一点杨炎到早就想好了答案,道:“陛下莫看金人现在占了两淮、两浙之地,气势正盛,实犯兵家数忌,其一,金国国内叛乱方平,百姓尚未安居,国力尚未恢复,而又起刀兵,国力自不足持,必会加重岁赋,难免不会再有叛乱滋生。其二,金人不远千里行军,远涉江湖,后勤供应,长达数千里,而现在时至隆冬,北方必有风雪,粮草转运必然困难。其三,金人为北方人居多,到了南方,难免水土不服,受病痛苦。其四,金人善长马战,而江南一带河湖港汊居多,马不能驱驰,金人冒然南侵,实在是舍长取短。以此四点看来,金军人马虽众,气势虽凶,但并不足惧。”

赵惇听了,也不禁面露喜色,原来他虽然在几位执政大臣面前表示与金军一战到底,但回宫之后,却又十分但心金军势大,怕敌不过金军,因此心中总放不下。

第四百七十七章 新君登基(四)

赵惇听了,也不禁面露喜色,原来他虽然在几位执政大臣面前表示与金军一战到底,但回宫之后,却又十分但心金军势大,怕敌不过金军,因此心中总放不下,后来想起赵昚所说,如果有事不决,可以找赵月如商议的话。于是找来赵月如一问,赵月如建议他单独诏见杨炎来询问,这才有了今天的事情。

听了杨炎的话之后,赵惇也安心不少,道:“怪不得先帝常对朕夸赞子昊,果然所言不差。朕却是可以安心了。”顿了一顿,又道:“不过现在两淮、两浙之地匀被金人所占,我大宋根本之地尽丧,金军虽犯数忌,但想要击退,只怕也不易吧?”

杨炎道:“陛下尽管放心,金军占了两淮、两浙之地,不过是趁我大宋不备,从海上偷袭,侥幸得手而己。自古以来,取江南者莫不先占襄阳,然后浮汉入江,顺流道下,则两淮两浙尽在彀中。当年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太祖平定南唐莫不如此。如今金人虽占了两淮、两浙之地,但襄阳尚在我大宋手中,只需组须一支水军,顺江东下,控制长江水路,另选一支水军,由海路进攻守住平江府或海州,即可切断南北交通,那时则南渡金军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这时再起大军十五万,分兵两路,一路沿长江东进,收复建康,另一路沿海北上,收取临安,则金人可灭,大宋可复。臣以为,最多一年时间,陛下就可以又回到临安了。”

赵惇听了也不禁大喜过望,兴奋得站起身来,在屋中来回走了几步,道:“子昊之言,当深得朕心,朕有子昊,可以无忧矣。”

杨炎接着道:“但尚有一事,陛下如果不定,纵然臣有妙计千条,也难以成功。”

赵惇一怔,看着杨炎,道:“有什么事情,你则说来。”

杨炎起身,拜伏于地道:“臣愿为陛下决一血战,万死不辞。但只恐陛下犹疑不定,外托与战之意,内怀疑二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而无日矣。”

这时赵月如也道:“官家,杨节度所言极是,官家应早作定决,以绝和谈之议,才能激历士气,上下一心,抵抗金军。”

赵惇一拍桌子,道:“好,朕这就传旨,自今日起,再有言与金人议和者,当斩。”

杨炎这才告辞离开,赵月如送他出去,杨炎对她道:“我看陛下为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恐怕以后又会有反复,我很快就会领军出征,陈相公他们也不知军务,你在宫里要多多宽解陛下,与金人议和,只是自取灭亡之举。”

赵月如点点头,道:“这一点我知道的,你自己在战场上也要小心。”

第二天赵惇下旨,任命李显忠为湖北、京西路安抚使,兼知襄阳府事,付责襄鄂一线的防御,又任命杨炎为江南西路安抚使、江南东路招抚使,兼知隆兴府事,付责隆兴府一线的防御。其实就是以长江为界,李显忠管江北,杨炎管江南。军队方面其他诸将的官阶也都各加一级。

其实现在集中在两湖的宋军有二十五万左右,大至可分为四个部份,为荆湖路原来的御前驻军,共有军队六万五千,分别驻守襄阳府、鄂州、荆南府、江州四外。李显忠从建康府撤回来的人马六万余众,散布在池州到江州的长江南岸。保护赵惇一行的殿前司人马四万多,由杨沂中统领,现在全都驻守在天临府,再就杨炎的广西军,共计有近十万多人马,现在主要集中在隆兴府,抚州,建昌军一线。

并且经过几位执政大臣和杨沂中、李显忠、杨炎等人一起商议,决定由李显忠率领三万人马,领大将时俊,进驻襄阳府,总领襄阳府,荆南府,鄂州三支御前驻军。而池州的盂宗政,饶州的毕再遇,还有江州的御前驻军均为杨炎节制。同时又命刘宝为建昌军镇抚使,率领殿前司前军、后军共一万五千人马,驻守建昌军,其实就是防被福建的赵恺。

这里面自然是以杨炎拥有的兵力最多,同时现在杨炎还兼任着两广制置使的职务,也就是说两广之地,其实也是杨炎的领地。可以说现在杨炎的权势之大,已经无人能及了。也有官员认为现在杨炎权势太重,身兼四路军政大权,为大宋历来未有,两广制置使应该别委任他人,但韩彦直认为隆兴府一线,其实全由两广在支撑,田杨炎全面统领,有利于人力物力调度,非常时期,也只有事请从急。加上赵月如也在赵惇力保杨炎,因此赵惇也就没有理睬。

同时赵惇又任命陈敏仍为马军司都指挥使,步军司都指挥使吴拱以回四川养病,因此任命戚方为步军司都指挥使。加上殿前司,三衙禁军到是都凑齐了。不过步军司的全部兵力都在杨炎手上,戚方只是光杆一个,而马军司的大部 份兵力都在杨炎那里,陈敏掌握的只有前军、后军两军,人马还不足一万,只有殿前司还保持有六个军,四万多人马,因战朝廷决定,将陈敏和戚方暂时都留在天临府中,招募人马,重新组建新军。

※※※

金军开始南征以来,总体来说进行得算是十分顺利,连续攻占了两淮、两浙和江南东路的大片土地,而且还攻占了建康府和临安府这两座南宋都城,也算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战果辉煌,比起当年完颜宗弼“搜山捡海”也不呈多让。

但自从攻点了建康府之后,经过了这连续两个月的作战。金军也确时有些疲惫了,需要休整一段时间。而且孛撒进驻建康府之后,这时渡江南下的金军已经接近二十万,在江北还有纥石烈志宁的七万人马,加上南阳,川陕两地的金军。大金为这次南侵已经投入的人马超过了四十万,以现在的大金国力负担起来,也十分吃力,而且随着金军占领两淮两浙之地,战线拉长。粮草物资供应也渐渐有些跟不上了。因此金军的攻势也不得不暂时停下来。

这时在临安城中,完颜长之和完颜陈和尚、张鹄三人也聚在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进军方案。三人正在商议之际,忽然有人送来密报。完颜长之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宋朝太子赵惇已经在潭州继位称帝的消息。

完颜长之看过之后,又交给完颜陈和尚和张鹄,张鹄看了之后,道:“赵惇小儿已经在潭州称帝了,而且已经任命杨炎为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招抚使,显然南宋已经开始准备反击我们,我看应该立刻把这个消息上报给皇上,通知各路人马,要早做准备,小心防守,以防宋军的进攻。”

完颜陈和尚摇摇头,道:“只守不是办法,我看还是尽快集结人马,先去进攻宋军,如果能够攻破隆兴府,只要打败了杨炎,就可以直取潭州,那么就大局以定了。”

张鹄道:“可是现在人马疲惫,粮草也接济不上,而且还有许多士兵不服江南水土,都已经生病了,我看至少在一个月之内,我们不可能大举进攻南宋。”

完颜陈和尚也沉默不语,因为张鹄说的都是事实,人马疲惫或许并不是大问题,但后勤补济不能及时供应却实在令人头疼,虽然刚攻下临安时,他和完颜长之就以暴力手段管理临安的方法争执过,但现在也不得不承认,完颜长之的办法确实有效,至少在短期内搜集到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要不然现在临安的金军早就面临粮荒了。而且还能供应一部份给建康府的金军。

另外水土不服也越来越严重,现在临安的金军中就病倒了两千多人,而且人数还在增加,在短其内,情况很难好转,相信其他地方也好不到那里去。好在现在以近冬季,天气渐冷,如果是盛夏季节,生病的士兵还要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军短时间内,确实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完颜长之沉默了一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