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后的水军也都陆续游到了岸边,纷纷从水中上岸,加入战团中去。而运送登岸士兵的船队也立刻调转船头,返回岸边去接下一批登岸的宋军。

而在洞庭西山成功登岸的宋军已有一千八百多人,在登岸将领的指挥下,宋军迅速在岸边组建了巩固的阵地,然后逐步逐步,向岛中心推进过去。

这时陈亦超的支援船队也和宋军交上战了。但他们同样也不是宋军的对手,双方交战不一会儿,叛军就明显的支持不住,被宋军杀得大乱。而且陈亦超也看到,宋军的登岸部队已经成功的登上了洞庭西山,因此他只得下令,让船队向洞庭西山靠陇,弃舟登岸,去增援岸上的守军,希望利用在岛上的地理优势,打退宋军的进攻。

但陈亦超率军登岸之后,宋军的水军也随即一分为二,留下一半的战船在水面巡视,阻截落单逃跑的战船。而另一半战船也在洞庭西山靠岸,船上的士兵也都纷纷杀上岸去,增援岸上的宋军。

在岸边观战的曹勋和郑四海对目前的战局十分满意,知道现在大局以定,现在登岸船队也重新装载齐全了登岸的宋军,连同水军一起出发去攻取洞庭西山。而叛军的兵力都已经吸引到了洞庭东山来了,洞庭西山的守上一定十分空虚,一定可以轻易攻占洞庭西山。

而这时在洞庭东山,登岸的宋军约有二千六七百人,而陈亦超的叛军上岸之后,叛军的数量也有近两千人。宋军在人数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叛军占有地利,同时叛军也知道,这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如果顶不住宋军,大家就都没命了,因此也都拼命奋战,战场上的争斗也变得激烈起来,宋军毎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但叛军也只是仅仅能够抵挡住宋军的进攻,想把宋军赶下岛去,就更不可能了。

不过曹勋并不紧张,因为从总体看下去,现在叛军已经使用出了全部的兵力,再也没有其他的后备力量了,但宋军还有足够的兵力,而且叛军的水面力量基本已经被宋军扫湥В荒鼙焕卦诘荷希尉纯梢源尤莶黄鹊慕蟊副υ丛床欢系脑怂偷降荷先ィ虼丝梢运邓尉娜∈ひ丫皇鞘奔湮侍饬恕

因此曹勋立刻下令,宋军出动了剩下的十艘战船,又将新一批登岸的宋军送到洞庭东山去。

这一次送到洞庭东山的宋军虽然只有五百人,但也足以打破目前在洞庭东山上的僵局,由其是宋军都湥С约旱脑箍梢栽丛床欢系乃屠矗虼巳巳诵判谋对觯缕悖虼酥鸾フ季萘松戏纭

而就在这时,洞庭西山已经被宋军攻破,这个结果也成为压跨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叛军终于全线溃败。宋军趁势掩杀,潘壬死于乱军之中,而陈亦超见大势己去,无可挽回,自刎而死。其他的叛军也都无心再抵抗下去,又见无路可走,只得纷纷弃戈投降。

就在宋军攻破了洞庭西山之后,不到半个时辰,终于就占领了洞庭东山,整个战斗,从上午卯时开始,到正午辰时结束,只用了不到三个时辰。随后宋军又继续向马迹山发动了进攻,于当天下午又攻占了马迹山,致此,太湖的叛乱己经全部被平定下来。

捷报传到傍湖酒楼,第二天杨炎带着叶沐雪和弄影,乘船横渡太湖,来到平江府,处理平乱之后的善后事务。

其实善后的事务到是不少,也能麻烦。但杨炎当年曾经平定过整个广南,当时的俱体事务都是由辛弃疾处理,但一切经过也都需要通过杨炎发号司令才能够实施,因此他在这方面有非常充份经验,无非就是尽力安抚百姓,稳定地方治安,恢复生产等等,虽然这里没有辛弃疾帮忙,叛乱的范围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要比广南小得多,地方官员的建制也都十分齐全。而且在此之前,曹勋也做了不少稳定人心侟功作,因此也要比当年在广南容易得多。

杨炎到了平江府,立刻招来宜州、湖州两地的知州,连同平江知府,一起布置安排,制定了一些临时向措秩,首先审查被俘的叛军,除了少数参与过建康叛乱的人收监,听候朝廷的处置之外,其他被哄骗和强迫的人一率从轻治罪,基本是以在本地监禁和罚做苦役为主。等服刑期满之后,还可以释放回家。

随后杨炎又立刻下令,解除了太湖的渔禁,航禁,允许渔民可以在太湖内打渔,同时也重新开通了太湖上的航道,并且将从叛军那里夺回的船只分发给渔民,然后又派人拆除了马迹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上的防御工事。十余天之后,整个太湖地区也基本恢复了安定的局面。

杨炎又再三告戒这三地的地方官员,一定要多多体恤百姓,秉公办事,不可横征暴敛,渔肉乡里。三位知州和知府也都诺诺连声答应。

就在这时,从另一条战线也传来了好消息,在淮西路,毕再遇率领宋军围剿李全的叛军,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从建康败走之后,李全逃到了光州,但立刻就被毕再遇率领宋军面四面围攻。李全率军出击,希望能够突破一个缺口,向北突围,逃到金国去。但连续两次都被毕再遇击败,而部下的宋军也不愿随李全反叛,纷纷向宋军投降,李全部下只剩三千多人,基本都是当年从山东带来的红祅军旧部。

李全见大势己去,只能孤注一掷,放弃光州再次突围,这一次他打算向南突破,躲进大别山中。但人马逃到穆陵山脚下的时候,被毕再遇率军追上,双方大战一场,给果李全军被杀得大败。连李全也死于乱军之中,部下大半战死,小半投降,只有杨妙真带着数人杀出重围,不知所踪。

至此,这一次从建康开始,持续了三个多月的叛乱终于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八百八十一章 皇子诞生(一)

“皇上有旨,今曰的早朝取消,所有地方公文传交政事堂大臣审阅,然后送呈宫中,交皇上御览。”

传完了圣旨之后,曹安笑容可掬,对众臣道:“各位大人,都请回吧。”

群臣都觉得十分意外,因为赵忱自从登基以来,一直都算是非常勤政的皇帝,像这样突然取消早朝的例子,到还从未有过。

韩彦直忍不住道:“公公,皇上可有说明为何取消了早朝吗?”

曹安微笑道:“各位大人,咱家也不瞒你们,今天一清早,圣人就胎气发作,这时甴太医候着,在宫中待产,预计今天就诞下皇嗣,皇上这时就在宫里等着,所以今天的早朝取消。”

众大臣这才恍然大悟,人人都知道皇上和皇后十分恩爱,这又是皇上的第一个皇嗣,因此格外看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自从大宋改革了行政制度之后,早朝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事情,现在各处的叛乱也都已经平息下来,大宋可以说是基本太平无事,今天的早朝取消,对政局也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而从另一点来看,虽说赵忱现在是正当英年,但大婚也有两三年了,后宫还尚未有所出,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如果这一次皇后能够顺利产下一位皇子,那么这既是皇长子又是嫡子,只要他能顺利长大,十有八九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了。因此第一位皇嗣的诞生也是朝廷的一件大事,谁也不能轻视。皇帝为了守着笫一位皇嗣出生,而取消早朝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韩彦直又问道:“曹公公,不知现在皇后的情况如何?”

他这一问也代表了众大臣心里的想法,谁都知道生产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一个不好,就会弄得母子双亡。即使是在医疗条件最好的皇宫里,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更何况后宫向来是多事非的地方,皇上敬爱皇后,满朝皆知,如果皇后再生下皇子,那么地位几乎就不可动摇,难免有人回心怀嫉妒,从中作梗,在皇后生产之际,往往也是下手的好机会。民间传说仁宗出生时,就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因此也不能不小心从事。当然这种问题,也只有韩彦直这样的重臣也有这资格发问。

韩彦直问得虽然含蓄,但曹安是什么人,当然湥С囊馑迹溃骸昂嗲敕判模屎笾髀龅耐跆健⒄绿蕉际窃谔皆汗┲笆辏鼗持倚模乙降栏呙鳎母鑫绕乓彩侵液窨煽浚榉岣坏娜耍尬侍狻T奂页隼吹氖焙颍跆郊合蚧噬腺鞅ü屎蠛突仕枚家磺姓#矣谢噬虾吞笤诔。鬃允刈牛绻怀鲆馔猓搅讼挛缇突嵊蟹窒焓痹奂乙欢笆蓖ㄖ魑淮笕恕!

听他这么一说,群臣这才有些放心。曹安又道:“还请各位大人回去之后奉公尽职,不可耽误朝政,使皇上担心。”

韩彦直道:“这是自然,还请公公回复皇上,我等自会尽心治公,请皇上尽管放心。”

群臣散去之后,各自回各自的衙门治公。只有杨炎是打道回府。

平定了太湖的叛乱之后,杨炎和曹勋率军返回建康。在临行之前,叶沐雪本打算把傍湖酒楼都转让给刘掌柜夫妇俩人算了。但他们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接收,双方推来推去,终于决定:酒楼的主人还是叶沐雪,但以后酒楼全交甴刘掌柜夫妇俩人经营,所得的收入双方各得一半,每年年底叶沐雪派人到常州来收取。并且叶沐雪又从酒楼带走两个以前侍候自己和弄影的侍女,一起返回建康。

就这样,杨炎一行才启程返回到了建康后的第二天,杨炎也随其他官员上朝,向赵忱汇报这次巡视浙西的经过,那知遇到了这样的事。他现在也没有任何实际的职务,也没有什么公务在身,只是把浙西一行经过写成的公文呈交上去,就没事了。

回府之后,杨炎马上把皇后将要生产的事情告诉赵月如和赵倩如,两人听了心里也颇为挂记,由其是赵倩如,不仅是姐弟之间关心之切,而且她和岳璎本来就交好,叛乱平等之后,几乎每天都要进宫去探望,得知岳璎将要生产,心里自然更是放心不下,当时就要进宫击探望。

杨炎见了,劝她道:“你现在去了宫里,又能有什么用?放心吧,章太医和王太医都说过,皇后的胎像一切都正常,不会有事。”

赵月如也道:“现在官家和太后一定都忙着皇后生产的事情,你这个时候去了,只会让他们多添事务,反而不好。不如就在家里等着消息。皇后生产是由章太医和王太医两人负责,他们的医术高明,咱们也都见过,应该不会有事。”

赵倩如听了,也知道他们说的有道理,自已和赵月如的生产都是由章太医和王太医两人负责,其中赵月如还是早产,最终还是保证了母子平安了,因此对他们两人的人品和医术也都十分放心。心里也稍稍安定了一些,于是不再坚持要进宫去,只着人去宫里打听情况。

等到了下午,宫中传来了消息,皇后顺利产下了一名皇子。赵倩如闻迅之后,也不由大喜,再也等不及了,急忙换上宫装,入宫去恭贺。杨炎见她兴致勃勃,也不好阻拦,只好让赵月如也陪她一起去。

两人进宫之后,只见宫中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像。岳璎平素宽和大度,在宫中颇受宫人的敬爱,这一次在叛乱中虽然没有亲上战场,但也是临危不惧,约束后宫的众人,才使赵忱韩彦直等众人能够心无傍鹫,专心对抗叛军。也让众人看到了她刚烈的一面,因此在敬爱余,还多了一分敬畏。就连有几个私下有心想争一争宠的嫔妃也不由相形见拙,这一次岳璎顺利的生下了一位皇子,整个皇宫里大多数人都在为她高兴。

两人径直来到皇后居住的凤仪宫,这时赵忱己不在宫中,周太后却还守在这里没有走,正在外殿坐着。两人忙向周太后见礼。周太后神色之间虽然有些疲惫,但也抑制不住喜上眉稍,见了两人之后,笑道:“六娘,九娘,到是你们来得真快,是笫一个进宫恭贺皇后的。”

赵月如笑道:“娘娘还不知道,九娘这一天在家里是坐卧不安,要不是怕惊挠了圣人生产,恨不能在上午就进宫来了,总算是被我劝住了,听说圣人顺利生产,就再也坐不住,一定要赶过来看看。”

周太后笑着摇了摇头,道:“九娘平时做事一向沉稳,怎么这一回就这样毛糙,不过你们也是一份好心,进宫来一趟也不容易。”说着叫过一个内侍道:“你去看看圣人怎么样了,如果精神还好,就告诉她,两位长公主进宫来看望,问她见是不见。”

那内侍答应一声,转身进内宫去了。不一会儿就回来道:“回禀太后,圣人刚刚小睡了一会,现在已经醒了,皇子在内室睡着,圣人听说两位长公主进宫来看望,立刻让奴婢请她们进来。”顿了一顿,然后又道:“依奴婢看,圣人的气色得好,该是不会有事。”

周太后点点头,对赵月如和赵倩如道:“既然是这样,你们就进去看看她吧。”

两人辞别了周太后,进到内宫中,岳璎刚要床榻上坐起身体,赵月如和赵倩如以双双来到床榻边,赵月如一把按住岳璎,道:“圣人,你刚生产完,千万不要乱动,就这么躺吧。”

赵倩如也道:“是啊!这个时侯,就不要管这些俗礼了,圣人的身子重要,就躺着说话吧。”

这时早有两名内侍搬来了两个圆蹬,让两人坐在床榻边上,而侍女早已拿过两个枕头,垫在岳璎背后,让她半躺半卧在床榻上,岳璎道:“让两位皇姐专程进宫来看望,真是有劳两位姐姐了。”

赵月如笑道:“圣人这是说的那里话,你为官家生下了第一位皇子,这是何等的大事,我们都是自家的人,怎能不进宫来探望一下。”

赵倩如也道:“圣人现在的身体怎么样,可有什么不适?”

岳璎微微笑道:“有劳九姐过问,我在睡前章太医刚刚把过脉,说我一切都安好,只用静养几天,慢慢就可以恢复了。”

几个人又说了几句自己生产时的经历感受,赵倩如才左右看了看,道:“不知小皇子在那里,能不能抱出来让我们看看。”

岳璎也微微一笑,道:“他就在里间房里睡着,由奶娘看着。”然后对身边的待女道:“你们进去,看皇子醒了没有,若是醒了,让她们把小皇子抱来,让两位长公主,也是姑姑看看。”

待女去了不一会儿,领了一个老年宫女过来,悄声道:“回禀圣人,长公主,小皇子这时已经睡着了,不便抱出来,若是公主要看皇子,请跟奴婢进来吧,不过请公主千万要小声一些,以免惊饶了皇子。”

两人都起身,跟着那老宫女来到里间屋里,只见在一个在大摇篮中,用一领大红描龙绣凤的包褒包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闭着两眼睡得正香。

赵月如和赵倩如互相看了一眼,两人心里充想起自己刚生完子女之后的情景,也不由得对这婴儿充满了爱怜的感情。

赵倩如悄声问那老宫女道:“太医看过皇子没有,是怎样说的。”

老宫女道:“回禀公主,王太医给看过,说皇子一切建康,刚刚才吃过奶,这会儿就睡过去了。王太医说等皇子醒了,再叫他过来看看。”

赵月如点点头,道:“皇子还年幼,圣人现在身子又不便,你们要多费心照料皇子,千万不可大意啊。”

老宫女道:“公主请放心,圣人对我们这些奴婢一向体恤宽爱,我们对她也是感恩戴德,对小皇子必然尽心竭力,绝不敢有半点差驰。”

又看了一会儿,两人这才从屋中出来,又和岳璎说了几句话,告诉她一些自己当初生产之后调养身体的经验,这才起身告退。

出了内室之后,这时赵忱也已经回来了,正在外殿陪着周太后说话。

原来今天一天赵忱都在等着岳璎生产,也无心理事。等岳璎顺利生下了皇子之后,初为人父的赵忱自然是喜不自禁。其实后来为婴儿洗身、穿身,章太医又为岳璎把脉,这些事情他都插不上手,因此在宫中一时去看看婴儿,一时回来看看岳璎,两头来回跑,到是忙得不迹乐乎。

等到后来岳璎吃完药,卧床睡去。而婴儿也吃饱了母乳,也睡去了。整个宫中一下安静下来,赵忱这才有空坐下来。

心上的一块大石终于放下,赵忱也轻松了不少,正好这时韩彦直等治公的大臣得知了这一喜迅,一起进宫来向赵忱道喜,而赵忱也想到今天一天,自己也没有去朝堂上看看,正好现在大人孩子都睡着了,在这里闲着也没有事,借这个机会见一见大臣们,看看朝廷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于是向周太后告了个便,出来面见众大臣。

这时回来,见赵月如和赵倩如一起进宫,赵忱也十分高兴,不过他还记着躺在内室的岳璎和孩子,因此只和两人打了个招呼,就一头冲到内室中去了。

看着赵忱兴冲冲的样子,赵倩如也不禁感概道:“时间过得可真是快,我记得官家刚登上皇位的时候,还是个稚气未消少年人,带着几分孩子气,想不到现在已经都做爹了。回想起来,就好僦还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周太后也笑道:“你们不也是一样,现在也都嫁为人妇,还各自有了各自的子女,也进宫来得少多了。”

第八百八十二章 皇子诞生(二)

赵倩如笑道:“过去官家还没有大婚,宫里只有娘娘一个人,现在不比从前了,官家大婚之后,嫔妃也都齐全了,在娘娘身边也有人待奉,现下里连皇孙都有了,女儿就是少来几次,也放心了。”

周太后摇了摇头,道:“你的心思哀家是知道的,是怕人说闲话,但你是哀家的亲生女儿,多进宫来看看哀家这个老太婆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有人的脑子就是不湥С抛耪墓掖笫拢缶植蝗ス埽雌谡庑┫钢ξ唇谏洗笞魑恼拢庑┤四阌秩ダ硭魃酢!

赵倩如忙低下头,道:“是女儿不好,还请娘娘见谅。”

其实在大宋刚复国的时候,赵倩如到是经常进宫去看望周太后或是和赵忱商议一些朝政。有时是由杨炎或赵月如陪同,有时是单独一人。但这几年赵忱的皇位日益稳固,而杨炎又常年出征在外,赵倩如自已也生儿育女,也不想落个公主干政的话柄,因此也就进宫少了。除去正常年节的进宫问候之外,除非是赵忱或是周太后召见,否则基本也就不主动进宫来。

周太后这才又笑了,道:“来的时侯记住把孩子也带来,让哀家也好好看看外孙孙。”又对赵月如道:“六娘也是一样,如今官家只有你们两个姐姐了,都是自家人,为什么不多亲近一些?现在官家也有了皇子,把你们的孩子都带进宫来,让他们弟兄姊妺也多多亲近,这宫里也热闹一些。”

赵月如忙道:“是。”

这时赵忱才从内室出来,见周太后和赵月如、赵倩如谈笑正欢,也走过来,道:“娘娘和六娘、九娘说些什么?这么高兴?”

周太后忙问道:“皇后和孩子怎么样了?官家怎么不在里面多陪陪她们呢?”

赵忱道:“母后放心吧?儿臣进去的时候她正醒着,儿臣陪她说了一会儿话,御膳房做好了一罐参汤送来,儿臣喂她喝了两碗,这阵她又睡了,孩子又吃了一次奶,换过了片子之后,现在也睡了。然后儿臣才出来的。”

周太后这才点点头,道:“官家到是细心,哀家正和六娘、九娘说,让她们以后带着孩子,多进宫来看看哀家,也让几个孩子多多亲近。”

赵忱听了,也笑道:“就是,自从儿臣完婚之后,九娘进宫的次数要少得多了,也该多进宫来看看娘娘。”然后又对赵月如和赵倩如道:“姐姐不必理会那些风言风语,孰亲孰重,朕心里湥С蚁衷诠镆仓挥姓庖桓龊⒆樱憬阋哺冒押⒆佣啻矗盟腔ハ嘤懈鐾姘椤F涫挡唤鍪悄忝堑淖优褪墙惴蚱渌淖优捕伎梢源础!

周太后也笑道:“官家说的很是。”

赵忱又道:“娘娘,我看六娘、九娘进宫一趟也不容易,借这个机会,不如把姐夫也请进宫来,我们一起吃晚饭吧!说起来我们一家人也好久没有聚在一起吃晚饭了?”

周太后正是心情好的时候,听了之后也笑道:“好啊!还是皇儿想得周到。”

赵月如和赵倩如见太后和赵忱都这样盛情相邀,而且兴致正浓,也不好扫他们的兴,只好答应下来。于是赵忱立刻派内侍去杨府请杨炎来。

几个人又谈了几句,赵忱又道:“娘娘,六娘、九娘,刚才我在内室和皇后说话时还正说道,只可惜六娘这次生的也是个男孩,如果是个女孩,到是正好和我们的孩子年岁相当,到是可以给他们订个娃娃亲。”

周太后听了这话,也不禁来了兴趣,笑道:“那有什么?你的姐夫姐姐的年纪都还不过三十,年轻得很,日后还怕再没有生育吗?若是日后生下女孩,不就行了吗?”

赵忱也点点头,道:“娘娘说得是。”然后又对赵月如和赵倩如道:“日后两位姐姐和姐夫可要多多努力,再生个女孩来,无论是那一个,我们都可以算是亲上加亲了。”

周太后又笑道:“其实就是没有别的女儿也不要紧,六娘生的舜瑛也才三岁,大不了多少,百姓之中不是有俗话,叫做:女大三,抱金砖吗?”

赵月如和赵倩如没想到一下子就谈到小孩子们的亲事上了,甚至还扯到一个尚不存在的女孩,都不禁有些啼笑皆非。不过在孩子幼小时就定下亲事,姑表连姻,这在大宋民间习俗中,也是常有的事情。皇室的婚姻虽然含有很重的政治色彩,但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