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木林)-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回家,明天再接着议论。

赵忱愿以为马上就能讨论出来,是否同意金国提出的这一个赎回失地的计划,那知这一讨论起来,文武官员们各执一词,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随后一连讨论了六天,也没有确定出一个结果来。而且官员们之间也越争越激烈,连执政大臣中的王炎,叶颙、周葵等人也都加进了争论。

其中王炎力主拒绝,而叶颙、周葵却主张接受,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结果他们都争得面红耳赤,青筋暴跳,有好几次都差一点吵了起来。幸好赵忱十分机警,是势头不对,就立刻强行制止,再加上两位宰相韩彦直和赵汝愚都是顾全大局的人,也极力把这场争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内,因此才没有变成了互相攻击。

不禁如此,因为赵忱一直都釆用较为开通的治国态度,朝政信息,基本都对外公开,因此金国主张赎回失地的提议很快就从朝中传了出去,就连各地方,民间也开始对此展开了议论。不过在中下层官员和民间,到是以赞同金国的主张占了绝大多数。毕竟谁也不愿意再打仗,如果能够不用战争的手段来收复失地,当然是好的。

而一向学风开放的钟山书院,这一次自然也不能幸免。虽然朝廷并不干涉钟山书院的治学和学术争论,但几位主持书院的学者都是老于事故的人,自然也知道那些话能说,那些是绝对不能说的。朝廷虽然给了学院相当大的治学自由空间,但有些忌禁还是绝对不能碰的。因此平时也十分注意约束学生,言行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出格,更不能犯忌。就连陈亮和朱熹的王霸利义之争,也只是从上三代论到汉唐就打住了,绝不会牵扯到本朝的事情。

但这一次却不同,一来无论是怎样选择,大前提还是要收复失地,只是在用钱收复还是用武力收复之间选择,不会违背朝廷的大原则。二来是朝廷现在也拿不定把握,也希望多一些人的讨论。因此这次书院里也没有忌禁,可以畅所欲言。就连几位主持书院的学者也都迅速分成了两派,互相对立。吕祖谦、朱熹、陆九龄、陈博良都主张同意,而陈亮和陆九渊则坚绝反对。连续几天,双方都对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不过总体来说,也还是以赞同的人居多。

有趣的是一向言行一致的陆氏兄弟,这次居然针峰相对起来,一个赞同,一个反对。不过这次争论并不是学术上的分岐,而是对朝政的见解,而陆氏兄弟的性格本来就各有炯异,因此持不同的观点,也是理有可原的。而钟山书院的学生们也有幸一见,陆氏兄弟之间互相辩驳,各不相让的场面。

本来是一个简单问题,但现在确有越来越复杂的发展趋势,赵忱也不禁忧心匆匆,但他本身也在这两种意见中左右为难,不能取舍,心里也十分着急,这几天在宫中都茶饭赖下,坐卧不宁。

这天下朝之后,赵忱回到宫中,也不想吃饭,倒在榻上,用锦被蒙头,但脑袋里还再“嗡嗡”作响,刚才在文德殿上,官员们互相争吵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一样。就连皇后岳璎端上一罐乌骨鸡汤,来问候他,也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

岳璎见赵忱这个样子,知道他是为了国政操心,但又怕他憋出毛病来,因此叫宫女把小皇子抱来,放到赵忱身边。

小皇子以取名叫赵拓,现在都快四个月了,已经可以坐立,长得白白胖胖,十分可爱,趴在赵忱身边,依依丫丫的叫着。赵忱虽然满腹心事,但见了爱子,也只好暂时把烦恼压下来,抱起儿子逗着他玩。

岳璎这才道:“臣妾知道官家这些天来,都在为国事操心,心绪烦燥。只是国事固然重要,但也可以慢慢来解决,官家的身子亦不能不管,如果急出病来,不禁朝廷大臣紧张,就连娘娘也不能安心,因此还望官家多多宽心,保重身体才是。”

赵忱苦笑了一声,道:“皇后说的这些道理,朕又何偿不知,只是……唉,这些朝政说出来又烦心,不说也罢了。”

岳璎这才命宫女添了一碗鸡汤,亲手递给赵忱,道:“朝政再烦,饭总还是要吃的,官家先把这碗汤喝了吧。”

赵忱点点头,把赵拓交给宫女,接过了汤碗。正在喝汤的时候,忽然一个内侍进来,道:“启禀官家,杨驸马和两位长公主在宫外,想要求见官家。”

第九百零九章 金国的阴谋(二)

赵忱听了,心里也一怔,杨炎出任枢密副使之后,一直主管军务,在张鹄出使大宋的时候,他正在江淮一带巡查御前驻军的防务情况,走了还不到十天,怎么现在就已经又回到建康了,莫非是边境发生了什么大事,比如是金军侵袭,才赶回来报告不成。

但赵忱马上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现在金国使臣张鹄还在建康,金国不大可能不理这位使臣的性命,而且如果真是金军侵袭,杨炎就应该留在边境,指挥宋军抵御,只用派一个信使回京报信即可,决不会放下军情,亲自赶回来。

如果不是军情,那么又是为了别的什么事情。近年来杨炎很少主动进宫来求见赵忱了,虽然赵忱赋予杨炎、赵月如、赵倩如在紧急时候,可以直接进宫来见自己的权力,但大宋近年来也没有什么紧急大事发生,只是在史弥远叛乱的时候,赵月如、赵倩如才行使过一次。向这样他们三人连夜进宫求见,还从未有过。可以想像,一定不是小事。

赵忱心中一动,难到是为了这一次金国提出的赎回失地协议吗?想到这里,赵忱忙放下汤碗,又传报的内侍道:“快请,快请到睿思殿来,朕马上就去见他们。”

内侍走了之后,赵忱一下从床上站了起来,对岳璎道:“即然是姐姐、姐夫一起来了,皇后就随朕一起去吧。”

岳璎点点头,道:“官家先行一步,臣妾为你们准备一些点心,让你们一边吃一边说吧。”

“姐夫进宫来见朕,是为了什么事情?”因为心里有事,赵忱见了杨炎也顾不上客气,等杨炎见完礼之后,就直接了当的开始发问。

杨炎微微一笑,道:“臣在江淮也听说这段时间以来,朝野之中为了金国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提议争论不休,而陛下似乎也为此难以决定。因此臣才连夜赶回建康,和两位公主进宫来,就是为了此事。”

见杨炎果然是为了这件事进宫,赵忱也松心了不少,他对杨炎还是信心十足的,相信他这次进宫来,一定能为自己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就在这时,岳璎亲自端着一个大托盘进到睿思殿来,笑道:“难得姐姐和姐夫一起进宫来,就一起来吃些点心吧。”

杨炎和赵月如、赵倩如忙一起起身,道:“怎么敢有劳圣人亲自端点心上来。”赵月如和赵倩如早己迎了上去,从岳璎手里把托盘接过来,只见托盘里放着四碟点心,还有一壶茶水。

岳璎笑道:“姐姐、姐夫也不是外人,一家人在宫里讲究些什么?”说着,帮她们把点心、茶水一一放在桌案上。

东西放好之后,赵倩如笑道:“不知现在娘娘安睡了没有,官家,我和姐姐先去看看娘娘,等一会儿再过来。”

岳璎也道:“现在时辰尚早,娘娘应该还没有安息,我陪两位姐姐过去吧。”又对赵忱道:“官家,臣妾就先告退了。”

赵忱知道,赵月如和赵倩如不过都陪杨炎进宫来,现在借故离开,是好让他和杨炎静心交谈,因此点点头道:“你们去吧。”

等赵月如、赵倩如、岳璎离开之后,赵忱才问道:“姐夫认为是该答应还是拒绝。”

杨炎微微笑道:“不知官家觉得金国的这个提议如何呢?”

赵忱苦笑了一声,道:“朕现在也是左右为难啊,其实说起来金国的这个提议还是不错的,而且这笔钱虽然数额巨大,但我们大宋慢慢支付,分二十年三十年时间,还是供应的起的。虽然耗时久远,但朕还算年轻也等得起,毕竟可以不动刀兵,不伤将士,不扰百姓,就可以收回失地。何况兵锋一启,我大宋也无必胜的道理,而且战事所耗的时日费用,也未必比金国要求的要低。”

杨炎点点头,笑道:“官家所说的这些,也不无道理。金国之议,不仅稳妥,而且也可以不伤一兵一卒而尽复失地。但即是如此,那官家又为什么不就决定下来,现在反而还是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呢?”

赵忱道:“一来朕也是害怕金国并无信义,只是为了暂缓国内之急,而出的权宜之计,二来也是怕以大宋财力,资金国所用,三来朕心里总是觉得有些不踏实,金国这番决议的背后,似乎还有什么阴谋诡计。因此才迟迟难以决定。”

杨炎这才正色道:“官家但心的确实很对,依微臣看来,金国此举明为解决两国的争端,但其实是暗藏阴谋,远比陛下担心的要严重得多,对我大宋来说,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赵忱也不禁大吃一惊,他虽然心里总不踏实,但没有想到杨炎会把事情说得这么严重,不禁问道:“请问姐夫,金国此举实际暗藏着那些阴谋?”

杨炎道:“第一害就是拆散了我大宋与蒙古的联盟。”

赵忱身子一震,一下子就明白过来。现在大宋对金国在形势上占据了主动,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有宋蒙联盟为基础,两国互为犄角,对金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令金国只能陷于腹背受敌,疲于奔命之中。而一但大宋答应了金国的这个以银钱赎回失地提议,那么在这个提议履行的期间,宋金之间自然就不会发生战争了,那么宋蒙的联盟也就等于是破灭了。

相反金国不仅可以稳住南境,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对付蒙古,而且还可以把从大宋得来的银财投入到对蒙古的战争中。同时没有了大宋的牵制和支持,仅靠蒙古的力量,恐怕很难和金国全力施展相抗衡。一但等到金国灭掉了蒙古,只剩大宋一方,就算已经让出一部份土地,也好对付了。金国随时可以撕毁这个协议,与大宋重新敌对。而失去了蒙古的帮助,大宋想要单独收复失地,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想到这里,赵忱也不禁由衷赞道:“姐夫真是目光如注,一下子就把金国的诡计看穿了。”

杨炎道:“官家,并非是臣目光如注,而是现在朝中的大臣大多都只是从宋金两国的立场来看待金国的这个提议,而且据臣所知,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把蒙古视为蛮夷之族,毫不重视,因此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蒙古。臣曾亲自出使过蒙古,而且如果没有蒙古出力,我们大宋也很难取得西夏战争的全面胜利。现在的天下大势是在宋金蒙三之的角力,因此在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必需从宋金蒙三方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赵忱听了,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姐夫说不错,看来以后朕也要注意这一点。那么姐夫,金人的第二个目地又是什么?”

杨炎道:“金人的第二个目地,就是为了使我大宋武力松驰,分轻严备,再次重新回归到以前的重文抑武的道路上去。”

赵忱全身如遭巨震,杨炎这句话使他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清醒过来,大宋自立国之始起,武力就一直不振,这一方面是因为朝廷釆用重文抑武的国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澶州之盟以后,也使朝廷上下达成了一种同识,那就是和平原来还可以用金钱的换取,因此在澶渊之盟以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用金钱换取边境和平,一直都被大宋朝政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和平即然能够用金钱买来,那么一向注意防范武将的大宋,自然会对军备武力进一步的压制。虽炙篆养着数目庞大的军队,只不过是为了防止民变,而并非是要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尽管偶尔也有个别皇帝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也受制于防范武将的传统,和以金钱换和平的虚假之中,因此也一直收效不大。

但经历过几乎是灭国之灾的赵忱却十分清楚,国家的和平,在于自身国力武力的强大,决不是能够用金钱换得回来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保护,大宋的财富越多,只会让边境的其他诸国越眼红,也就越想吞并大宋。

因此赵忱当政之后,才一直着力于改变大宋重文抑武,防范武将的传统,并努力提倡文武并重。而经过靖康之难以后,金国屡次背盟,也使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用金钱换和平是靠不住的,过份抑制武将的后果对国家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也在逐渐改变岐视武人的观念,如杨炎能以武将的身份出任枢密副使,这在过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赵忱继位八年以来,在军队武备上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现在的大宋已经不仅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还有一批优秀的武将,军事力量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太祖太宗当年,足以震慑住周边的国家地区,保护大宋的安全。

第九百一十章 金国的阴谋(三)

而如果大宋接受金国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提议,那么当人们以为失去的土地原来也可以用金钱赎回来,势必又会逐渐走回到轻视武备,抑制武将的老路上去。而为了凑足赎回失地的钱财,又势必会压缩军费的开支,来减少财政支出,武备又会走向松驰。到了那个时候,大宋还有什么本钱来与金国抗争。如果金国毁约,大宋将毫无办法,任甴金国宰割,重导靖康之难仉覆辙。

现在赵忱已经做了八年的皇帝,而且经历过多次政坛的风雨,完全熟知大臣们的心态,绝大多数的大臣都没有哪么长远的眼光,文武并重的观念也并未深入人心,只是面对金国的危胁,和收复失地的大义,才不得不接受。如果一但真的接受金国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协议,绝对又会走上老路。赵忱也不得不承认,金人的这一招釜底抽薪,果然历害。

赵忱长长吐出一口气,直盯着杨炎,道:“姐夫提醒得好,朕决不允许金人的奸计得呈。”

杨炎道:“金人的奸计还不尽于此,最后一点是,还想再度挑起我大宋内部的党争,让我们大宋内耗不止。”

这一点赵忱到是有些不能理解。党争一直也都是大宋非常忌违的事情,但金国的提议和党争有什么关系。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最坏结果就是引发了朝中的新旧两党之争。在宋神宗死后,新旧两党也失去了王安石、司马光这两位还算故全大局的领袖,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不顾大局,只争一时之气的意气之争中。在随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新旧两党此起彼落,轮番登场,无论是那一方当政,势必会对对方痛下狠手,除之而后快。等到另一方上台之后,又立刻向对手发动有过之而无不极的疯狂报复。

于是在激烈的党争中,什么国家,大局、道义,是非,全都被抛到脑后去了。而朝廷中的正气,风尚、大义也被这无休止的党争消磨殆尽。直此蔡京上位,使得朝廷政治风气进一步的恶化,终于有了后来的靖康之变。

而在南渡之后,虽然赵构将这一切归节到一开始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头上,并把他从文庙中移出,也意识到党争对朝政大局的灾难性后果。然而赵构也没有制止住党争的发展。相反甴他亲手打开了大宋的新一轮党争,即主战主和之争。

在赵构、赵昚两朝之中,主战主和之争始终都惯穿着朝廷的局势。只要是金军犯境,主战派就会上位,而一但金军撤走,局势平静之后,主和派就会出头。居有讽刺味的是,反到是在秦桧当政的十六年时间中,钳网思想,排除异己,打击政敌,一手遮天,朝廷中反到是安静了不少。

在孝宗登基之后,尽管一直都再积极谋求恢复失地,希望有所做为,但出于大宋政局“不让一派独大,两派互相牵制”的传统,因此孝宗在人事安排上始终都保持着主战、主和之间的平衡。启用张浚的时候,同时也提升汤思退,任用虞允文为相,又让梁克家与之并列。虽然保持了双方政治势力的平衡,但在无形之中,又助长了党争的风气。

因此在孝宗当朝的这十余年中,书生意气也始终充斥朝堂,言战者指斥言和者忘记不共戴天之仇,而言和者又嘲讽言战者好大喜功,无所顾忌,双方互执一辞,议论不己而又全无实效。结果使有识之士虽然心怀贞志,但在行动上却只能不求尽忠,但思无过。进不贻君子之讥,退不逢小人之怒。始以容容,而终以靡靡。

但在赵忱继位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赵忱从一开始,就是以强烈的力主恢复的面貌出现,因此朝中言和的声音大大降低。而在赵忱初继位时,为了保证朝局的稳定,还继续留用主和的梁克家和洪适等人当政。随着皇位的逐渐稳定,梁克家、洪适等大臣也先后被逐出了政坛,一批主战大臣得到了重用,可以说目前在朝堂上已经没有真正意议上的主和派了。即使是一惯主和的周葵,也不敢再提出纳币割地求和的主张来。

而这一次金国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协议,虽然引起了大宋朝野的一番争论,但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主和,而是宋金双方依靠实力博奕,得出一个双方都还能接受的结果。因此杨炎提出会再引发大宋的党争,赵忱到觉得是有些多虑了。

杨炎见赵忱的神色,知道他并不相信,进一步解释道:“居臣所知,我大宋对金人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协议已经有了十分激烈的争论。只是现在朝廷尚未有明确的意向,因此双方都才有克制,一但朝廷作出决定,无论是同意与否,都会遭到反对方强烈攻击,而赞同的一方为了保证自己的意见,一定会奋力反击,这样一来双方的争执只会越来越激烈,以至不可收拾。要知道当年新党旧党之争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斗得你死我活,而是逐步逐步才发展到那一步的。”

听杨炎这么一说,赵忱又想起白天在朝堂上大臣们的激烈争吵,也不由又陷入了沉思中。

其实赵忱也知道,在朝堂上不让一派独大,也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强烈打击主和派,任用主战派,一方面是因为赵忱又收复失地,成就功业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赵忱对政治的理解,要比孝宗更深了一层。在两派相争的时候,既使是在一派的内部,也绝不就是铁板一块。只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才能够抱团一致,而当在朝堂上出现一派独大局面的时候,往往也就是该派从内部分裂的开始。

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一层道理,赵忱才敢放手打击主和派,并任由主战派坐大。事实上现在主战派中,实际也分为了两大阵营,一方称为冒进派,即主张只要自身准备好了之后,就主动对金国发起进攻,韩彦直、王炎、刘珙、辛弃疾、张栻,都属于这一派。而另一方称为稳妥派,主张只做好自身的准备还不行,必须要等到金国内部出显破绽,有了十足的把握之后,才出兵北伐。在没有好的机会之前,还是应该以稳为主,赵汝愚、周葵、叶颙、范成大等人都支持这一观点。

这两派的观点虽然有差异,但大前提却是一致的,即都主张用武力来收复失地。并且对金国采用强硬态度。积整振军备战。在并不受损的条件下,与金国暂时达成和平协议也是可行。正因为双方的最终目地一致,而且各自的领袖韩彦直和赵汝愚都算是顾全大局的人,因此两派虽然有所对立,但并没有发展到势如水火的局面。而且在许多事情上,互相之间还算是能够精诚合作。

但金国提出的以银钱赎回失地协议,使这两方明显有拉大分裂的迹像,拒绝这个提议的,基本都是冒进派,他们虽然没有杨炎看得那么深远,但大多都懂军事,而且多少都与金国直接打过交通,深知金国不能信任,而且收复失地,不能只凭白银,还是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而稳妥派大多都赞同,他们都是文官出身,少有军旅经验,认为除非是到时不可解的时候,凡事能够不用战争来解决,就尽量不用战争来解决。因此金国的提议到是正对他们的胃口。

虽然现在双方的争吵还是留停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但正如杨炎所说,是因为朝廷还没有明确的意向,双方还都有所克制,事实上现在也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只是被赵忱、韩彦直、赵汝愚等人一致压制住了。一但朝廷作出决议,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势会引起一方的强烈不满。那么演变到党争的那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的。

想到这里,赵忱也不禁有些后怕起来。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有了,如果议论不出个结果来,先不妨答应下来,毕竟能换回几座州府,总也是好的。要不是杨炎极时赶回来提醒自己,如果轻率决定,那这个后果恐怕真不好说。

因此赵忱问道:“现在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不会平息争论,那么依姐夫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杨炎道:“官家明天首先招集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几位相公,先把金国个提议的危害向他们说明,无论朝政作出那一种决定,反对的一方都要保持克制,不要引发党争。几位相公都是顾全大局的人,相信他们会理解官家这一片良苦用心。有他们几个支撑大局,底下的官员也就再闹,也起不多大动静来了。”

赵忱点点头,道:“姐夫说的是。只要是把他们说服了,那么拒绝金国的这个提议,也就好办多了。”

杨炎却摇摇头,道:“不,官家,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