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来的老仆张三介绍道:“这是九房的贾代行太爷。”
  贾环行了礼。
  在贾府的门口寒暄一阵后,贾府在金陵的都总管刘管家领着众人从位于旁边的街道的侧门进入贾府之内,在前厅的正堂里坐下来叙话。看得出来,贾家虽然没有人住在金陵,但这边的房子、器具都维护的很好。
  果然是有钱人家的做派。
  这相当于后世的富豪们在各地都有别墅,然后每一个别墅都请了管家团队。负责:日常打扫卫生,更换冰箱食物、床单被套,修建草坪、花园等。
  留贾家的众人吃过丰盛的午饭后,贾环先让刘管家安排好纪鸣等人的住处。再带着晴雯、如意给自己选了一个靠近角门,方便出入的院落。带来的礼物,则是由张三安排,分批放在贾府内的库房中。
  初到金陵,贾环打算现在贾府这里住一段时间,改天再去金陵城中购买一栋属于自己的院落。
  主要是他觉得居住在贾府,肯定会不可避免的卷入到贾家的人、事中。他是来金陵读书的,对这些庶务没什么兴趣。还是,自己单独住着舒服。只要在林黛玉来金陵之前,买好宅子就行。
  他下江南身上带着五千两银子的,并不缺这点消费。林如海那一百万两银子,他已经收下。但在林黛玉出嫁之前,他并不打算用。这点底线他还是有。他收下,只是让林如海、林黛玉安心。
  能完成林如海的托付,他用这银子,自是心安理得。完不成,他会退钱的。当然,从他当前的情况来看,完成照看林黛玉的任务的概率还是很大。
  下午时分,贾环召见贾府的刘管家、宁国府的吴管家,了解了下两府在金陵的情况。告诫不可生事,以免败坏贾府的名声。当然,别人欺负上门了,也不用客气。
  随后,带着礼物,一一拜访贾家各房的族老,尽到礼数。晚上在贾代行的一个儿子家中吃饭。
  处理好家事之后,第二天上午,贾环约齐纪鸣,一起前往大臣们府邸云集的大功坊张府上拜访山长张安博。
  贾家在金陵城中出了贾府各房外,按照关系的远近,需要走动的是贾史王薛四家在金陵的亲戚。比如,王熙凤的父亲王大老爷就住在金陵城中。四大家族在金陵城内的族人很多,具体到底哪些家是亲戚,跟着来的老仆张三会提醒贾环。
  再者,便是世交甄家。这是贾府的老亲。来往的极其亲热。甄家的家主甄应嘉此时官任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以及李纨的父亲李守中家。他曾官任国子监祭酒,此时赋闲在家。
  当然,走亲戚不仅仅是看关系的远近,多半还要考虑影响力。比如甄家绝对应该排在首批拜访之列。但在贾环这里,把贾家里的礼数尽头后,第一序列要拜访的则是山长张安博、乡试座师方望。
  张府位于大功坊西段的一条长街中。门前冷落。正三品的礼部侍郎,是一个闲散的官职。
  从左副都御史的位置到南京礼部尚书,即便是朝廷加了从二品的淮扬节度使虚职,江南官场也不会认为六十多岁的张安博还有前途。
  贾环和张府的门房、老仆都是熟识,很快就到了前面的偏厅之中稍微,略等了一会,庞泽、田师爷两人就出现。
  庞泽一身灰色的直裰,鼻子颇大,惊喜的拍着贾环的肩膀,“哈哈,子玉,你可算是来了。”
  贾环笑着和两人见礼,道:“我也就落后你们一个月而已啊。”
  田师爷捻须而笑。
  纪鸣和庞泽是熟识。几人相互寒暄着。故人重逢,自是一番叙话。说起别后的情况。贾环说起何师爷在沙胜处当幕僚。到中午时,山长张安博,张承剑回来,整治了一番酒菜。众人畅饮一番叙话。
  酒后,众人聚在客厅里喝茶、闲谈。
  张安博居中而坐,一身深蓝色的道袍,意态闲适、洒脱,道:“子玉,你既然来了金陵,可先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我现在在南京国子监讲学。”


第二百八十七章 拜访(上)
  国朝国子监监生的来源分好几种,有:举监、贡监、荫监、捐监、恩监。
  举监,顾名思义,就是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国子监就读。贡监,则是秀才按照制度进来的。比如贾环的老师、闻道书院的第二任院长叶鸿云就是贡监出身。
  荫监,是勋戚和官员之子因为父辈恩荫入监读书。比如贾蓉等一批勋贵子弟就是挂名在国子监中读书。恩监,是特别选充人才入监,由国朝的高官推荐。
  捐监,就是花钱买入国子监。
  国朝开国之时,缺乏治理国家、地方的文官,能从国子监毕业的监生,如进士功名。但此后,随着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肄业的监生,只能等同于举人。
  可以参加会试,同时具备做官的资格。当然,只能做一些小官、杂官、佐贰官。
  在叶鸿云读书的时,一二十年前,贡监都是选拔县学、府学中最优秀的生员进入国子监。故而,生贡,秒杀举人以下一切文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学、府学中选拔进入国子监的渠道都被把持,进来的都是科举无望的生员,质量下降。到贾环读书这会,监生已经成为被精英秀才鄙视的学渣。
  也要算上捐监泛滥导致监生质量下降的缘故。
  当然,国子监肄业监生的待遇还在。可以参加会试,做官。只是,能肄业的监生人数越来越少。国子监的特点就是宽进严出。至于勋贵们的子弟如何肄业,取得做官资格,自是各显神通。肄业考试,还不是学官们主持?
  总之,现在的监生,是一群有一定社会地位(监生算学历),就业难(有当官资格,但坑位少,且前途渺茫)的群体。
  国朝的国子监有两所,位于京城内的国子监简称北监,位于南——京城内的国子监简称南监。
  贾环身上有举人的功名,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符合程序。他这是举监。更重要的是,国子监入学手续在礼部办理。张安博现任南京礼部左侍郎。所以,你懂的。
  贾环本就具备会试资格,做官资格。张安博让贾环进入国子监的目的并不是肄业,而是便于教授他。张安博此时以名儒的身份在国子监中讲学。要听课,总得有资格。
  在国朝初年,国子监风气严肃,需得坐监读书。但现在入监读书甚至可以只挂个名,不必真正的在校。
  贾环对这些事情自是清楚。他也不愿意在国子监里给关两年啊。起身道:“谢山长。只是,我昨日才到金陵,需要代表贾府走动下亲朋故旧。另外,过十几天可能要去一趟扬州。扬州巡盐御史林察院病入膏肓。”
  贾环因为探望林如海在扬州停了几日。和林如海的关系,张安博、张承剑、庞泽、纪鸣、田师爷自是都知道。
  张安博微笑着点点头,道,“那晚几日也无妨。我先帮你把学籍办下来。”
  贾环来金陵就是为了读书,说好入学的事情,心里也是一阵轻松。接下来,就是在金陵的读书生活了。
  大家说笑了一会,贾环帮忙纪鸣说话:“纪德信亦想在山长门下求学。我们在扬州偶遇,他特意前来金陵。”
  “哦?”张安博好奇的看向纪鸣,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举人,略显拘束、朴实,和蔼的问道:“德信可愿入跟随在我左右?”
  这是名儒做派。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学习,他便愿意教授。
  纪鸣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他当时刚和贾环说起时,还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他在成为生员之后,就离开了闻道书院,不算闻道书院的核心弟子。
  纪鸣忙起身行礼,语气微微有些激动,“学生愿意!”
  他和贾环目的略有偏差。读书求学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书读到举人这个层次,已经具备自学经义、融会贯通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与贾环、山长交往。
  没想到山长愿意将他带着身边教授。这是意外之喜。
  张安博捻须笑道:“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辈读书人当如此。”
  纪鸣和贾环的待遇有所不同。这是因材施教。他将纪鸣带在身边教授,是言传身教。而将贾环放入国子监,则是要贾环一心读书。无须参与他身边的应酬、事务。
  在为人处事上,贾环已经历练的足够。
  …
  …
  第二天上午,贾环和纪鸣相约去拜访了座师、南京礼部尚书方望,聊了片刻后,告辞离开。
  倒不是方宗师对贾环怠慢,而是因为方宗师身为文坛宗师,正忙着会客,能抽空和贾环聊一会,已经是难得的礼遇。
  拜访过方宗师后,纪鸣便和贾环商量住处的问题,“贾兄既然要另置别业,我也不好在贵府长住,我意欲在大功坊内租凭一处院落。方便跟随在山长身边学习。”
  他这次来金陵,带了几名长随、侍女。
  贾环想一想,笑着点头,“也好。”他不在润德坊的贾府里长住,纪鸣住在贾府之中,也略显的不方便。
  纪鸣很快就在大功坊内租凭了一间三进的院落,带着侍女、长随搬进去。开始跟随在山长身边的学习生涯。
  而贾环还得继续他的拜访贾府亲朋故旧的进程。当天下午,贾环带着张三、钱槐、胡小四前往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家中拜访。
  李守中在雍治三年因上书言事,被罢官回家。虽然是贾家的亲戚,但是一家在京城,一家在金陵,因而与贾家来往的并不密切。当然,这其中与他女婿贾珠已经病故多年的原因。
  李家位于金陵南城的定林坊中。粉瓦白墙的街巷之中充满了日常生活气息。沉淀着时间流逝后的历史厚重感。如李家这样崛起,又衰落的科举世家,在历史上不在少数。
  贾环见到五十多岁的李守中之后,将大嫂李纨托他带来的书信转交以后,略坐了一会,就告辞离开。
  李守中亦不挽留,让管家送贾环离开。随后,到书房中裁开女儿的书信,看完之后,禁不住皱眉。
  “…环兄弟有天资之才,前途不可限量。虽则将与薛姨妈之女定亲,然父亲可择侄女嫁之。”
  李纨的寡嫂有两个女儿。名叫李纹、李绮,年纪与贾环差不多。以李纨的看法,若是李家想要复起,可以选择嫁一女给贾环为妾,抓住这个潜力股。
  红楼原书第四十九回 ,李纨的寡嫂带着两个女儿上京,投奔李纨,由此可见李家在未来三四年的没落、窘迫。
  当然,李纨只是在信中这么建议。这种做法还有很多困难。李家虽然没落,到底是有个金陵名宦的名头,嫡女嫁给贾环为妾,名声十分不好听。
  具体如何,需要她父亲斟酌。
  “荒谬!”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冷哼一声,将手中的书信丢在书桌上,置之不理。
  …
  …
  贾环自是不知道李纨在书信中提了什么,出了李家,回头看了一眼,沐浴秋日午后阳光中的李府,轻轻的摇摇头。
  曾经的金陵名宦李家此时已经没落了啊!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内心里并不大在意李守中对他的冷落。只是略微有些感叹而已。本来就不怎么亲近。
  随即,贾环抓紧时间前往史、王、薛三家去拜访。拜访李家的事情,就像是一朵小浪花,淹没在贾环的行程之中,没有泛起任何的波澜。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贾环带着礼物,前往甄家拜访。
  甄家位于大平坊中,府邸占地面积广阔。门前车马喧嚣。一派繁盛的景象。
  贾环是以亲戚、世交的名义上门,自然不用等候。一名管事出面,将贾环一行四人带入府中。
  入目所见,廊檐飞檐都是华美至极,园林、院落错落有致。与京城的贾府之中不相上下,甚至犹有过之。
  钱槐、胡小四两人带着礼品,跟着甄家的管事走了。一名管家将贾环带到一处偏厅中略作等候。
  老仆张三在贾环身旁介绍着情况,“甄老爷官居体仁院总裁。在金陵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甄老太太曾在宫中担任太上皇的乳母。甄家大小姐是当今太子妃。二小姐是九皇子梁王的王妃…”
  贾环听的心里沉吟。
  毫无疑问,大部分红学观点,都认为甄家就是曹雪芹的曹家。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的奶兄。外派江南织造的肥差,同时兼任皇家密探。康熙下江南时,接驾数次。这与甄家此时的情况有点类似。
  红楼原书第十六回 ,王熙凤和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话时,提起此事:独他家接驾四次。所以,甄老太太是太上皇的乳母,贾环倒是能接受。
  但甄家的大小姐竟然是太子妃,这是什么情况?
  甄家的情况,贾环在贾府时就有所耳闻。他在雍治十年中举时,甄家有意将还未出阁的甄三小姐嫁给他。他了解一些,但并没有细想。当时的情况,甄家怎么回事,他难得关注。他那时是一心远走高飞的。
  不过,现在来看甄家这状况,以贾环了解的官场信息,细思极恐!


第二百八十八章 拜访(下)
  红楼梦中提起甄家有几处。比较惹眼的就是第七十四回 ,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愤慨的发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言论,提及甄家被抄家。
  按时间线上,当时是红楼十五年秋。对比一下,就可以得知,四年后甄家就会被抄家。
  换言之,太子注定会被废。太子妃的娘家都查抄,太子的位置还坐的稳吗?
  就贾环知道的信息,贾家在未来的皇权争斗中有极大的概率会支持太子。此时,贾家和甄家的亲密关系也佐证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雍治皇帝政变上位,不喜欢太上皇的铁杆支持者甄家,是意料之中。大约是太子妃这个位置,保住了甄家此时的富贵。
  基本上,没有皇帝会没事废太子玩。除非是太子威胁到皇帝的地位。比如,李世民废太子李承乾,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雍治皇帝今年不过四十一岁。皇帝在这个年纪,不管谁是太子都得老老实实的窝着。
  而太子在未来三四年间被废,只能说明一件事,这小子不老实,上跳下串,让他老爹不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今上不喜欢太子,早早的布局,准备换人,在几年后一举成功。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让人觉得惊悚、背后冒汗。皇权斗争向来是极其残酷的。赢家通吃。
  贾府的败亡,起因就是贾元春、王子腾卷入皇权斗争,落败身亡。贾环对贾家卷入皇权斗争有心理准备:畏惧、害怕是没有用的。谁他姓贾,又决定留在贾府?
  只能积极应对。贾环的策略早就定好,届时让政老爹“换人下注”。由甄家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将这场争斗的画面,补全了一角,让他看得更清晰了一些。
  以贾环看来,太子被换,怕是第二种可能大一些。正常情况下,皇帝正当盛年,只要太子不脑残,就不会搞事。而,贾环对雍治皇帝的手段有了解。非常厉害。
  贾环内心里思考时,张三还在贾环耳边说着两府的交情,听得贾环嘴角泛起苦笑。
  甄家属于必定会被干掉的角色。甄大小姐是太子妃,在这场皇权的斗争中,甄家没有退路。不像贾府,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他是恨不得,贾家立即和甄家绝交才好。谁想沾染这个大麻烦?现在关系越亲密,将来被清算的概率越大。
  红楼原书第七十五回 ,明确的写了贾家帮甄家转移财产: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
  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这可是证据确凿。所以,有红学观点认为,贾府败亡的原因中包括:帮甄家转移财产。皇帝抄家,贾家却收容甄家的财物,你这是几个意思?
  贾环略坐了小半个时辰,就见一名甄家的子弟快步走进来,约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一身天蓝色的长衫,系着玉带,贵公子装束。身姿颀长,眉清目朗。仪态风流倜傥。
  “哈哈,子玉,为兄来迟,莫怪莫怪。”
  张三小声提醒道:“这是甄老爷的大公子。礼大爷。”
  贾环微不可察的愣了下。甄家有一个甄宝玉,和贾府里的大脸宝长的一模一样。他以为这位公子哥应该叫甄珠。原来不是。起身行礼道:“见过礼大哥。”
  甄礼热情的笑道:“都是自家人,不必拘礼。坐,坐。”又让随行进来的管家泡茶,解释道:“今夏江南遭了水灾,家父正在和南京左都御史张总宪商议奏请朝廷减免江南地区赋税的事宜。子玉第一次到家里来,家父命我好生招待。等会午饭后,再和子玉见面。”
  贾环就笑,“伯父客气了。自当是以国事为重。”心里明白,甄应嘉多半是真有密折上奏的权限。
  江南地区有灾情,各方面肯定要上报朝廷。估计张总宪是预先来和甄应嘉协调、沟通。上达天听。毕竟,这年头谎报、夸大灾情的地方官很多,都想为乡梓多减免些钱粮。
  甄礼笑起来,和贾环喝茶闲聊:问贾环什么时候来的金陵,住多久,办何事等等。末了,又笑道:“哈哈,看我,光顾着说话了。说起来,后头的老太太、太太们都等着的。”
  说着话,命人好生招待张三,带着贾环前往甄府的后宅。一路上穿廊过院,抵达一处精美的花厅之中。
  甄府的内眷们已经等候在此处,满屋内香气缭绕,环佩铿锵。
  虽说,贾家和甄家是通家之好。贾环到甄家的内宅之中,自然不会摇头晃脑,四处张望,打量甄家的女眷。
  甄礼笑着给贾环介绍甄老太太、甄应嘉的妻子吴夫人、甄二老爷的太太宋夫人、甄礼的妻子许氏、二房堂弟的正妻陈氏。场中另有姨娘、管家、陪房等女眷陪着。
  贾环一一见礼,将贾母等人的问候都转述了一遍。
  说了一会话,甄老太太笑呵呵的打量着眼前瘦弱但毫不怯场的少年,感慨道:“真是个让人稀罕的哥儿,这才多大的年纪?”又命道:“去把宝玉和姑娘们叫出来,见一见贾家的三哥儿。”
  片刻之后,就见一名长的和贾宝玉一模一样的少年,和三名小姑娘出来。为首的是甄三姑娘,约和探春差不多的年纪,十二岁左右,穿着时下流行款式的淡紫色长裙。五官俏丽,眉眼间有些英气。
  见礼之后,甄宝玉依偎在甄老太太的怀里,痛心疾首的感叹道:“环兄弟,你能写出那么好的诗词,怎么就去考科举呢?唉…,那是个乌烟瘴气、藏污纳垢之所。想不到你也是个俗人。”
  贾环一阵无语。
  他在贾府里把大脸宝教育的不要不要。大脸宝在他面前,不敢搞这些奇谈怪论,大放厥词。陡然的听到甄宝玉这种言论,顿时有种日了狗的感觉。
  这尼玛与“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看得出甄宝玉在家里的地位很高,女眷们笑着说了宝玉几句,将话题转开。
  贾环没有卖萌奉承女眷的习惯。他身体里有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灵魂。看得出,甄家上下对他有些好奇。贾环自是有问必答。他不卖萌,当然也不会高冷。只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但,这样的场合,话题持续不了多久。
  聊了一盏茶的功夫,甄老太太吩咐道:“礼哥儿,你好生招待你环兄弟。”
  “是,老太太。”甄礼答应下来。贾环起身向甄家的女眷告辞。跟着甄礼往外走,刚到院子门口,却是给甄三姑娘带着两个丫鬟堵住,“环兄弟且慢着,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环兄弟。为何你去岁以年龄为由拒绝我甄家的婚约,今年中秋却在词作里把女儿家的闺名传的天下皆知呢?这是什么道理?”
  贵公子装扮的甄礼一身苦笑,“三妹妹,环兄弟是家里的贵客。”
  甄三姑娘鼓着腮帮子,气道:“我知道。”
  甄三姑娘身边的两个大丫鬟吃吃的娇笑,就近打量着贾环。果然如传闻中一样。容貌比家里的宝二爷差远了。只能算普通。不过,那份沉稳的气度,确实不像少年人。估计也是挺无趣的一个人吧!与姑娘相比,不般配呢。
  贾环倒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大约也能体会面前美丽的小姑娘的心情。给他拒婚了嘛。现在找他要个说法,潜台词是:你也不怎么样啊!
  贾环自是不会和早熟的小姑娘生什么气,沉静的笑一笑,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三姑娘风姿雅丽,英敏秀丽,他日自有佳婿相配。”
  甄家的女子,都是皇室指婚。他记得甄家这位姑娘好像也是嫁到京城里去了。出嫁前,还在贾府里呆过。
  糊弄我。甄三姑娘好笑的瞪贾环一眼,带着丫鬟让开路。这少年看似温和,但骨子里骄傲着呢!
  甄礼带着贾环顺着甬道走远,笑呵呵的道:“环兄弟果然是风雅之人。可惜前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之后,再无佳作传世。”刚才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牡丹亭》。
  贾环笑道:“会有的。”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可以比拟《牡丹亭》的佳作。
  …
  …
  贾环和甄应嘉见了一面,于下午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