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红楼-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陵八大米行的各处店铺前空无一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市民们谁都不会购买高价粮食。
此前几日,在四五天的时间内,金陵八大米行在1两5钱银子一石至一两8钱银子一石这个区间冲高、喜人的销量在九月十一日遭到暴跌。销量为零。
如此严峻的情况下,米行的掌柜们虽说恨的牙齿直痒,但没有人敢“蒙着头”作出决定。都在等着监视长江水道湖广方向的情报,以及松江府方向的情况。
长期在米业这一行里刨食,已经有掌柜认出来,户部售卖的米粮是产自广——州府的大米。必定是走海路运往松江府的。因此,两个方向的情报要综合起来才能做出决定。
整整两天,金陵米业公所里的掌柜都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之前嘲讽、讥笑南京户部尚书卫弘的话,现在想起来,真是心里磕碜的慌。丢人啊!
陈家米行的洛掌柜喝茶时心里都在苦笑。他曾经戏言卫尚书给了米业同行们一个好借口。然而,现在看来,户部先设置临时的售卖点出售廉价的坏米,实际上是在培育市场。让金陵的市民们知道、习惯去户部设在各码头、城门口的地方买米。所以,在粮船一到之后,立即对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销售量节节攀高。
毫无疑问,户部背后高人在操作。
九月十三日晚,枯坐在米业公所里等到消息的各家米行的掌柜们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湖广粮船还没到,松江府无粮船来金陵。顿时,各自散了,脚步匆匆的回去向东家汇报。
洛掌柜带着随从坐船到陈家后,在偏厅里略坐了一会,就得到陈家的大少爷陈子真的召见。
精美的斗室之中布置的很雅致,香料冉冉。
小厮上了茶。
陈子真坐在主位的木椅中,伸手示意洛掌柜喝茶。听洛掌柜说完情况后,沉吟着道:“你觉得现在米价还撑得住吗?”
洛掌柜苦笑一声,“大爷,现在不是撑不撑得住的问题。而是会亏损多少的问题。”
陈子真表情凝重的点了点头。
陈家为了米价这件事,用刺杀震慑帮卫弘摇旗呐喊的贾环。虽则事后将贩运私盐的郑家给丢出去当替罪羊。但并非没有后果。
暗杀士人,这很犯忌讳。不要将士林所有人都当傻子。你说不是你做的,别人就信?只是,他们现在畏惧陈家的权势,没有证据,不会开口发声,心里未必没有看法。
而在付出这样的代价之后,如果米价之事,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赚到银子不说,还要陪本。这怎么行?陈家必须得做点什么。
…
…
夜色深沉。秋夜里又下了一场雨,更添凄寒。
卫弘带着随从外面巡视各处的售粮点回来,心情很不错。贾环在信中向他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精彩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有大部分都实现了。
他将不会成因为户部粮案被致仕。说不定还有升官的可能。当今天子,御下极严,有刻薄寡恩之名,手段冷厉。但对有能力的大臣,时常会不吝提拔、重用。
雨滴落在后院的正厅外,卫弘喝着鸡汤,与老妻坐在一起说会话。都是家长里短的话题。却让他倍感舒服。
不久前,自老家松江府华亭县赶来的次子带着妻子与一双儿女前来。令家中充满了生气。此时,十一二岁的孙子和八九岁的孙女正安静的坐着。
卫家的基因非常好,两个小人儿坐着,宛若金童玉女。卫老夫人看着的笑呵呵,道:“老爷,兼儿才到金陵,你怎么有将他打发回华亭?这孩子不像康儿那样出息。但也…”
卫弘无奈的苦笑,摆摆手,解释道:“就是兼儿可靠,我才让他回华亭办事。”
他的次子是嫡幼子,更得夫人的喜欢。但他更喜爱像他的长子,在京城做官的卫康。写信将次子卫兼叫来金陵,面授机宜后,让他回华亭。不是因为讨厌折腾他。而是因为贾环此时正在华亭。
卫老夫人咂咂嘴,没说话。
金童玉女两人都是好奇的转着眼珠子。透着一股子灵性。听着爷爷和奶奶说话。
这时,外面的丫鬟快步进来回话,神色匆匆,进来后先行礼,语速急促的道:“老爷,外头的张管家传话进来,吏部陈尚书来了。”
卫弘顿时一愣,随即笑起来,“还真让贾子玉给料到了啊。”将鸡汤碗递给一旁的侍女,站起来,交代几句,就往前院里去。
贾环给他的方案中,就有关于这一节的应对措施。
米价下跌,形势大好。破敌只在数日间。
但是,陈家怎么可能没反应?所以,陈高郎来了。
…
…
花厅之中,陈高郎坐在椅子上打量着厅中的陈设。用度、器物算得上上等。当然,和陈家里的用度没法比。但由此可见,卫弘此人也并非什么清官。
卫弘从厅外进来,微笑着拱拱手,“让陈大人久等了。”宦海多年,这点面子功夫,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陈高郎弓着背,老态龙钟的站起来与卫弘见礼,语速缓缓的道:“老夫为私事而来。卫子衡何故拒人于千里之外。你我以读书人相交。”
卫弘就笑一笑,坐下来。
聊了几句科场话题,陈高郎似笑非笑的看卫弘一眼,道:“卫兄手握粮船,春风得意啊!有人委托我来向你传句话,想要卫兄高抬贵手,将卖米的价格提高一些。他会感激不尽。”
卫弘的算盘,他大约猜的出来。弥补户部的亏空嘛!这样可以减少罪责。
户部的粮食,卖的价格高一些,获利会更多。他还有好处提供给卫弘:白银五千两。
至于,卫弘最终到底会不会被朝廷问责,这就不好说。但退这一步,致仕时,这笔丰厚的酬劳就更加重要。
陈高郎深信,每一个人都是有价格的。比如:郑国公邓鸿、金陵知府贾雨村。
卫弘沉吟着。心里好笑。陈高郎话说的漂亮,但是谁不知道陈家的米行是金陵最大的粮商?说到底,陈高郎今天来谈判,是处于弱势的。
服软,在情理之中。
第三百七十四章 弹章如潮
沉思了片刻,卫弘拿起茶杯喝口茶,淡淡的道:“贾子玉与我的孙儿卫阳交好。”
陈高郎眯了眯眼睛,点头道:“他的香水生意可以照做。”当然,陈家调配来的香水也会继续和他的香水竞争。
之前,贾环因买凶杀人,干掉两名营兵,遭遇到了种种刁难。他的生意,贾家的生意都受到影响。陈家在其中没有起好作用。
卫弘对此心知肚明。
当初贾环受到打压、刁难,并非不是因为贾环采用刺杀干掉营兵的手段。这件事引起士林的反感是真的。但是,要说会士林中人会打压贾环就太扯淡。
谁管着谁啊!
真正的原因是:贾环触碰到了以陈家为首的倒卖粮食、囤居积奇的圈子的利益。而贾环用刺杀的手段报复,引起那些人心里的紧张。谁知道贾环会不会继续用这种手段报复下去?当然,某些人也是士林中的一份子。
所以才有这些事。罪名当然是贾环破坏士林规矩。然而,什么是规矩?对我有利的,即便破坏规则,我也看不见。对我不利的,我就要和你讲规矩。
这就是一些人的嘴脸。
卫弘宦海多年,对这些事看得分明。当然,贾环日后还要混文官圈子。士林的反感,还是要想办法化解一二。不是争取敌人的原谅,而是争取中间派的同情、理解。大部分时候,中间派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件事,他的老师张安博已经代他解释。算是揭过。
此时,他是帮贾环把失去的利益要回来。当然,死去的人、讨回公道,这他没有办法帮贾环。
随着卫弘点头,陈高郎苍老的脸上浮起一抹笑容,喝口茶,叹道:“现在的米价有些高了。这几天,一两2钱银子一石米的价格,金陵的百姓似乎可以承受。再往后,粮价就会下跌。”
卫弘接话道:“再过几天秋粮会入市。高粮价不存在基础。”
“嗯。”陈高郎起身,弓着背,拱拱手,道:“今天就到这儿。我就不打扰卫兄休息了。”
卫弘客气的送陈高郎到门口,再返回后宅。
陈高郎的意思是:留五六天的时间,让粮商以一两2钱银子一石的价格“出货”。而即便以这个价格,预估米行还是赚的。要知道,天下承平日久,粮价并不高。淮南大水前,不过6钱银子一石。金陵八大米行的成本价会是多少?
不要怀疑他们手中的米卖不出去。金陵拥有两百万人口。粮食需求巨大。
雨夜里。雨声越急。
…
…
马车的轱辘声音行走在石板路上。
陈子真服侍着父亲安坐在马车里的塌椅上。陈高郎点点头,将结果告诉长子,“米价约定一两2钱银子一石。家里的米行,在这几天将所有的粮食都清空。”
读书人是不谈钱的。谓之铜臭。不过,如今江南之地风气开放。士林领袖礼部尚书方望都带头收钱卖碑文。只是,陈高郎心中对他自己出面去谈判还是有点不舒服。语气,不自觉的有些严厉。
陈子真赔笑道:“好的。”心里松口气,这样的价格,米行还是有得赚。
陈高郎看了儿子一眼,“你觉得事情完了?”
陈子真不解的看着父亲。难道不是?父亲和卫弘达成协议。陈家米行脱身,这件事圆满结束。剩下的不过是等着朝廷来调查倒卖粮食的案子。
陈高郎冷哼一声,“幼稚!明日拿着我的书信去拜访下伍、巴、皮他们几家。一起上书弹劾卫弘。”
他向卫弘服软?只是缓兵之计罢了。陈家米行将粮食卖光获利脱身后,就是他对卫弘动手之时。卫弘给他造成这么大的麻烦,难道就这样轻描淡写的揭过?
陈子真错愕的看着父亲,半天合不拢嘴。半响,回过神来,道:“好!”
…
…
九月十四日,金陵粮价全部维持在一两2钱银子的价格上。满城哗然,不知所措。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九月十五日,金陵官场联名弹劾户部尚书卫弘玩忽职守,致使出现倒卖粮库的大案。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金陵官场就将过错推给卫弘。
区别在于,这一次,近乎全体的文官都在上书。连左都御史张经纬都在弹劾卫弘。新花样还在于多了一条罪名:高价售粮,与民争利。一时间,弹章如潮,发往京城。
秋雨时节,贾雨村与几名交好的金陵文士泛舟于秦淮河上。白师爷随行。期间聊起这件事。
贾雨村笑一笑,道:“卫司徒一片好意,可惜办错了事情。将高粮价转嫁到百姓身上。这有损朝廷的信誉。”
他也上书弹劾卫弘。
几名文士纷纷附和,道:“粮商牟利,此是商贾之性。而高价售卖朝廷的粮食,则是为一己之私。意图掩盖过失。”
轻舟之中,白师爷微笑着搂着身边的妓家喝着酒。其实,陈家敢于翻脸的真正原因在于一个消息:户部在长江边上停靠的几艘粮船上的粮食已经卖光了。
换句话说,卫尚书现在即便想要平抑粮价,手中也没有筹码了。想必,卫尚书此时在家中要给气的跳脚吧!
陈尚书果然是金陵官场的大佬。这样的权谋手段,这样的心性…,啧啧!
…
…
在贾雨村悠闲的泛舟之时,中午时分,左都御史张经纬在家中和来访的族侄应天府推官张良哲喝茶说话。
张推官将妹妹嫁给了礼部侍郎张安博的弟子、贾环的好友庞泽,又在金陵简报上和国子监有合作。在金陵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博弈中,他内心里是站在张安博、贾环、卫弘这一边的。
当然,他心里怎么想的并不重要。一个推官,没有资格参与这个层面的权力博弈。
客厅中,张经纬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张良哲,道:“良哲,有话就说吧!”他其实已经猜到侄儿要问什么。他内心中很无奈。
张良哲顿了下,小心的陪笑着问道:“伯父,你怎么跟着上书弹劾卫司徒?他不过是给陈尚书给骗了而已。”
这肯定不用想了。稍微有点官场常识的人都明白。九月十四日,全城的粮价都维持在一两2钱银子一石的价格,后面必定有妥协。而够资格去和卫司徒谈的必定是陈高郎。
张经纬轻叹口气,“我何尝不知道?我不过是跟风而已。卫尚书这次躲不过去了。”
能够调拨几艘粮船来金陵,恐怕已经是卫弘的极限。不可能还有后续的粮船。淮扬巡抚署衙那边,估计调拨不了多少银钱过来支援。毕竟,还是要以赈灾为主。
而卫弘加价卖朝廷的粮食,这是罪上加罪。他只站在胜利者的一边。
张良哲沉默了一会,感叹道:“好人难做!好官难为!”
他的伯父要当政治投机分子。他无话可说。随波逐流是大部分官员的选择。他亦是如此。但,人内心之中都会有一杆良心秤。金陵的米价不应该这样高。淮南受灾的百姓要救济。这些“正确”的事情,如今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利益纠葛而被阻止。
他因而感慨万分。
第三百七十五章 贾环归来
九月初十的晚上,户部尚书卫弘征调贾家、王家总计近百名男丁帮忙守卫粮船。贾家这里带回来的贾环的口信。传令者是贾环的长随钱槐。贾府在金陵的都总管刘管家自是领命遵从。
随着钱槐回到金陵,贾环的消息也随之传到武定桥和安街的贾环家中。贾环自八月下旬带着长随钱槐、胡小四出门后,就再没有消息传回。
黛玉、晴雯、如意、紫鹃、袭人、雪雁、沫儿几人这些天一直在家中没有出门。家门口还守卫着淮扬巡抚沙胜督标营的兵士。外面的信息都是依靠管家元伯、管事娘子带进来。家中宛若信息孤岛。而今,这是第一次传回贾环的消息。几个女孩子都是喜极而泣。
深秋的季节,天空下着雨,更添严寒。午后时分,黛玉穿着浅粉底绣花的棉袄、精雅的水蓝色襦裙,在东厢房住处中看书。气质婉约妩媚。
室内烧着炭盆。温度适宜。紫鹃在一旁安静的侍奉着。外头隐约传来晴雯、如意、袭人的说话声。
裴姨娘的灵柩还停放在家中,等着贾环回来送往苏州安葬。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中悲伤的气氛慢慢的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对贾环在外面的担忧。
黛玉放下手中的书。这是一本流传到江南的《射雕英雄传》。由闻道书院印书局刊印。制作精美。黛玉细声问道:“紫鹃,你说三爷现在到哪里了?”
紫鹃就笑,“姑娘,这我哪里知道啊。钱槐跟在三爷身边都不知道。想必三爷是在做大事。需要保密呢。”这已经是姑娘第八次问起这个问题了。
其实,她心里也担心着。三爷走的时候明说了:你们放心。姨娘的血仇、公道,我要亲手拿回来。
紫鹃的脑海中禁不住想起前几天钱槐回来时说的话。
“回林姑娘的话,三爷在扬州抄了郑家,处死郑元鉴后,跟着沙巡抚去了淮南巡视灾情。现在具体在哪里,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想着三爷这几天应该快回了。”
“三爷让我带话,问林姑娘好,要注意起居饮食,要几位姐姐好生服侍林姑娘。”钱槐向来是称呼晴雯、如意、紫鹃、袭人等人“姐姐”。这无关年纪,而是身份。
有些事情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惊心动魄,她都能想得到。人,是那么好杀的?姑娘识文断字,见识比她多,只怕想得更深,心里更加的担心。
想到这儿,紫鹃温声宽慰道:“姑娘,三爷沉稳多智,计划周详,不会有事的。”
林黛玉轻轻的点头,微微蹙眉,漂亮的小脸上浮起挥之不去淡淡的忧愁,轻声道:“凶手都死了。姨娘在天之灵不会怪三哥哥的…”
以黛玉的聪慧、见识,自然明白一家盐商绝对不敢对读书人动手。后面还有指使者。贾环在外面,肯定还在谋划一些事情。但是,她宁愿不要贾环再去追查、复仇最后的黑手。而是希望他能平安的归来。她已经失去母亲、父亲、姨娘了…
紫鹃赞同的点点头。郑家、郑元鉴怎么回事,当日钱槐做了一些简单的说明。她当时听到消息时,心中感到很震撼。感受到三爷的意志和决心。
两人正说话间,元伯快步从外面进来,五十多岁的老头儿气喘吁吁,在门外的走廊里高声道:“姑娘,三爷回来了。”
“啊…”黛玉、紫鹃,在暖阁里说话的晴雯、如意、袭人都惊喜的往客厅中迎出来。
晴雯快语的问道:“元伯,真的吗?”标致的脸蛋上,眉开眼笑。如若娇花。
元伯喘口气,笑道:“是我没说清楚。三爷到金陵了。派了胡小四回来报信。”
“哦…”晴雯难掩失望。随即心中又涌起期盼。三爷就要回了。
如意眨眨眼睛,突然有一些想哭。
袭人柔顺的低下头。这段时间,家中遭遇变故,三爷外出复仇,她们留守。她和晴雯、如意几人的关系反倒渐渐的亲密起来。
这时听到三爷即将回来的消息。心中亦是有期望的情绪。三爷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黛玉带着紫鹃出来,正好听到元伯的解释,细声道:“元伯,辛苦你了。”
三哥哥,你终于平安的回来了。
…
…
贾环于九月十六日下午抵达金陵城外。他是从松江府而来。随行的是十几艘吃水极深的粮船。
让我们将时间倒退几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当晚,贾环在夜色之中与淮扬巡抚沙胜道别,悄然的从淮安府宿迁县启程出发,沿京杭大运河前往松江府华亭县。
昼夜兼程,数日后抵达华亭县。约下午三点许,在县城外的一处隶属于卫家的庄园中与王家大老爷王子朓见面。陪客的是卫弘的嫡次子卫兼。
王子朓是王熙凤的父亲,王子腾的长兄。贾环按照礼法称呼他大舅。至于,王子朓是不是认贾环这个贾府庶子当外甥?答案不言自明。
贾环来金陵后虽说低调,但是表现得相当的耀眼。再者,京城与金陵虽然相隔很远,但一年多的时间,足够王子朓与弟弟王子腾通信,了解情况。
贾环找王子朓帮忙,是因为王家在海上商贸中有关系。贾环找王家帮忙购买广州府、安南的大米。海运至松江府华亭县。
红楼原书第十六回 ,凤姐说:“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这显然是礼部的事务。海上亦有小国来朝。再者,护官符上明写着: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显然,王家在海贸上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
当然,贾环找王子朓帮忙,也是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好处费给他。这才换取了王子朓鼎力相助。如今,第二批的粮食已经抵达华亭。存放在卫家的庄子中。
下午时分,庄子中充满了深秋初冬的气息,树枝都是光秃秃的。天边、田野中呼号着寒风。
卫弘宦海多年,老家的宅子、田地自是不缺的。庄园正中的院子修的雅致。花厅中,贾环与王子朓、卫兼寒暄着几句。
王子朓约六十岁,看起来有些衰老,坐在上首的椅子上,很土豪的拿着两个铜胆在把玩。面对贾环的致谢,很豪迈的挥挥手,道:“都是亲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米面不够,子玉你只要还有银子,广州府、安南那边的大米随便运。”
贾环心里苦笑一声。这位王大舅性子还不错,只是见识就…
海运一趟的时间是多久?他还运第三批粮食到金陵干什么?金陵那里的博弈早就结束了。正是因为从南方海运米粮过来根本没有利润。没有海商运。所以,这条路线才会被忽视。
海路上走的都是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运的是南方的奇珍异宝等十几倍、几十倍利润的商品。
贾环拱手道:“大舅说的是。且看我以后。”
往往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他虽说给了王子朓一笔银子作为酬谢,但王子朓这个人情,他还是要认,确实是给他帮了大忙。否则,他想烧香都找不到庙门。
王大舅按照红楼原书的情况,怕是没几年寿命了。王熙凤的哥哥王仁在日后会去京城在王子腾府上落脚。这时,估计王大舅已经死了。
这个人情,他只能落在凤姐头上。
唉…
很多时候,贾环都是想抽凤姐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典型的胸大无脑啊!妥妥的猪队友!但是,今天王大舅这个人情在,他怎么都要保王凤姐一条命。不能看着她落一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结局。
这些米,将会帮助他在金陵翻盘,干掉陈家。
贾环看向卫兼。这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美男子,一身华美的衣衫,但缺少贵公子的气度,看起来有些木讷。见贾环看过来,卫兼尊敬的道:“贾朋友但可放心。粮食在这里绝对不会被发现。”
他有秀才功名。但仅止步于此。科场无功。这个秀才怎么来的,其实也有些商榷的地方。
卫弘再三交代他要听贾环的安排、命令。卫兼一向畏惧父亲,顺带着对父亲看重的贾环,即便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
王大舅是长辈,对贾环自是不必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