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驰将留下来负责监督和联络的幕僚曹师爷叫到马车上,面授机宜,“这位贾小友,很有些本事。你要将他赈灾的种种手法,最后汇聚一个条陈给我。”
  他对贾环说的“创造价值”很感兴趣,但作为总督,不可能拉下面向小童生请教。那在士林内,他会被传为笑柄。但这并不妨碍他偷师。
  曹师爷道:“东翁放心。”


第一百二十章 小金融体系
  冬季日短。傍晚时分,晚霞满天,淡淡的暮色笼罩下来。
  山长张安博、叶讲郎、骆讲郎、贾环、公孙亮、姚纬、柳逸尘、都弘等人在路边,目送齐驰齐都御史的车队消失在官道尽头。
  贾环心中微微有些感慨:齐驰齐都御史确实是名臣。
  古时候,人命如草芥。封建王朝历朝历代在中后期,都是忧患人口多,土地少。从没把人口当回事。齐驰不重视灾民,倒也不能完全指责他是官僚作派。这叫历史局限性。
  齐驰在能够兼顾时,愿意安置灾民,协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一点是值得赞赏。另外,“为国家增加税源,岂会畏惧区区权贵”这句话说的确实够牛,很有范儿。
  但凡愿意、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大臣,基本都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明朝唯一可称为宰相的名臣,张居正。可惜,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
  在他那个时空中,象征着文明的大明,最终被象征着野蛮的清朝替代。流血漂橹,汉民惨遭杀戮。若是明朝还有张居正这样的名相,何惧“我大清”?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这个时空中,女真人给大周给灭了。周太祖宁骥起兵后,大发神威,先后统一了江南,再追亡逐北,将清兵赶出关内,灭了后金,毁其文字、宗庙。
  以贾环的观点来看,他有两点看法。第一,齐驰日后必定是宰辅重臣。会做官,会做事,这是必然的。第二,周朝很有可能还处在王朝的中期。社会矛盾丛丛,但依旧稳定、繁荣。水上,繁花似锦,水下,暗潮汹涌。
  …
  …
  当日,闻道书院的众人招待曹师爷在书院住下来。贾环没有心情招待他,连夜起草规划。
  第二天上午,贾环在和曹师爷聊了几句,前往书院大街的许记酒楼,重建工作小组所在地召集书院同学开会。手头没有紧急、重要事务的同学齐齐汇聚。
  宽敞明亮的大厅中,颇为简陋,摆满书桌,椅子,笔、墨、纸、砚。约五十多名同学各自找位置坐下。
  公孙亮先将钦差和书院达成的赈灾协议都详细的说了一遍。3万民灾民即将抵达,可不是说着万的。大家心头都有点沉重。
  见大家有些沉默,公孙亮开玩笑道:“以后大家改口称贾师弟为贾副使。”
  有两个少年起哄道:“见过贾副使。”
  气氛顿时有些欢快起来。
  贾环笑着摆手,“那太生硬。我该取个表字了。”贾环知道其中一人叫纪澄。姚纬给他提起过,今年十二岁,是外舍弟子最优秀的人才。实务能力很强。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个话题顿时激起大家的兴趣,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姚纬支招道:“院首可让山长帮你取个表字。”气氛如此轻松,其实也是因为书院的同学对贾环有信心。
  再难,没有几个月前在绝境中难吧?那种面临生死的情况下贾环都带着大家走过来,何况现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
  贾环坐在大厅居中的椅子上,微微倚着,笑着摆摆手。拒绝姚纬的提议。他其实更倾向于让他的业师林举人帮他取表字。他已经去信。
  说笑了一会,贾环朗声道:“我知道,要安置3万灾民,大家心里有压力。所以,我先说两个好消息。第一个好消息:钦差齐大人支持我们将刘家湾的无主良田分配给乡民。”
  “哈哈,那这下我们可不用担心和什么权贵的管家打交道了。”
  “好。省了卖地的银子。现在书院账上就没多少银子。”
  “我觉得让书院的规划更加的完整。”
  等大家伙议论了一会,贾环再接着道:“第二好消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的小院价格要涨了。东庄镇涌入3万灾民,人多屋少。房屋的价格会上涨。”
  这是一个好消息,事关大家的切身利益。大厅中的气氛越发的活跃起来。
  贾环这才开始介绍他的安置计划。灾民、粮食、银子、资产、采购、工作、借据、粮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详细的一一安排下去。
  …
  …
  中午时分,贾环、公孙亮、柳逸尘、姚纬、都弘、秦弘图、易俊杰几人到新镇的路口食档吃饭。书院的厨房伙食不错,但吃了这么久的厨房,大家都愿意换换口味。
  正值饭点,以销售快餐、盒饭为主的食档里很热闹。镇上做工的乡民很多,二两的粮票可以在这里吃份盒饭。书院回头会和林姑娘开的这家食档结算。
  贾环、公孙亮几人点了餐,拿着饭盒坐在窗边边吃边聊。公孙亮和贾环很熟,笑着道:“贾师弟,我看你心情挺不错的啊。是不是,那两万两银子的事?”
  贾环笑着点头,“大师兄,我说我现在想大笑三声,再说一句,天助我也,你信不信?”其实,他昨天和齐都御史的幕僚曹师爷讨价还价,要到2万两现银,真是意外中的意外。这是给东庄镇注入了大量的现金流。安置3万民灾民足矣。
  易俊杰端着饭盒,笑道:“信,我们怎么不信?”
  姚纬道:“院首,你今天上午的计划一提扩大粮票的数量,我就觉得你心里应该是计划。”
  都弘点着轻笑了下,“贾兄,我们倒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贾环微笑着道:“那就简单的说下。”金融问题解释起来很麻烦。
  从实物的角度来说,2万两银子和8千石粮食安置3万灾民很有点难度。但是如果将这2万两银子拿出一本分作为货币本金,发行粮票,在内部流通,足以满足3万人的日常需求。而后,再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刺激产品的流动性,引导小镇内的经济秩序。
  他曾经参与到数个具体的商业计划中,对银行的运作流程有一些了解。而3万左右的小镇的情况,并没有现代金融体系那么复杂。只需要一个大概的设计即可。
  简单的说,从劳动价值论来看,以乡民、灾民、窑工的劳动来创造价值。建造东庄镇的基础设施。这里有一个问题,老弱妇孺是不可能参加建设的。
  贾环实际的安排是服务业。小镇里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人手。缝补、准备饭食、照顾家禽,木柴,等等。力所能及的力量都可以调动起来。
  创造的价值将会通过通过服务业,以及贾环设计的简单金融体系转移出来,用于兑现,和外界购买各种物资、粮食等。假设所有的交易都是同等价值的交换,这就存在一个贸易顺差和逆差的问题。
  贾环设计这么一套体系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最终谁来问这个贸易差额买单。如果贸易逆差,那贾环就的负债完蛋。如果是顺差,那书院和小镇的居民都会赚。
  乡民们创造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房屋、商铺。第一,因为要安置乡民住。第二,就是贾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要让外来的富户,为贸易差额买单。
  那么,贾环的自信是什么呢?
  很简单,闻道书院这座重点高中要招生了。水平不够,想买进来不?欢迎。其次,闻道书院的学子将会允许在镇中居住,允许外出,想带美貌的丫鬟来陪读不?欢迎。
  贾环没有主持灾民安置的兴趣。这种琐碎的事务,他将都丢给大师兄公孙亮处理。他接下来,要推动的就是上述的两件事情。他首先要取得山长的同意。然后,寻找富户生源。
  …
  …
  贾环那一套框架性的理论体系讲出来,书院里每几个人能听得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执行。
  十一月上旬,从黄洛镇中抵达闻道书院的灾民已经达到2。5万人,据曹师爷说,还有1万多人。
  搞的贾环一听曹师爷说“大约”、“多”只能的概数就相同恼火。幸好,他做程序员的习惯,留有备用计划。曹师爷连连向贾环赔罪。这是他的工作失误。
  小波折之后,重建工作持续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源推动着重建工作迅猛、飞速的进行。最终,东庄镇总计安置灾民40361人。
  山长张安博和宛平县县令赵俊博私交不错。再加上京城中呼吁山长张安博出仕的声音越来越大。十一月十一日,县令赵俊博很给面子的将宛平县的书吏派到东庄镇登记户籍、田册、房契。对闻道书院、乡民的利益予以追认、确定下来。
  十天之后,登记完成时,小镇里不知道谁点燃起了鞭炮。空气里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登记户籍、田册、房契等事宜的完成,意味脱出流民的身份。重新变回为大周的良民。有家有产。可以憧憬来年幸福的日子。
  三天后,一场小雪飘然而来。镇中略显冷清。下午时分,书院大街与东庄镇交汇的路口,一座两层的酒楼中。二楼的雅座里,贾环招待来访的冯紫英吃酒。
  贾环提壶给富贵公子冯紫英到了一杯酒,笑着道:“山野之地,没有美酒佳肴招待,请冯兄见谅。”
  冯紫英爽朗的一笑,“贾兄弟说话越发的文雅了。我前儿还和你家东府的珍大哥喝酒,说起你在东庄镇做的好大的事业。我们这些兄弟,当然要给你捧场。”
  贾环微微一笑,品着茶,谦虚的道:“小打小闹。冯兄是为乌庄头的事情而来?”
  冯紫英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在京城中交游广阔。他和冯紫英在龙江先生的酒宴上相识。可没有照顾他利益的交情。倒是有件事和贾珍相关。
  前些时候,刘家湾那里的良田还真有人来觊觎。来的就是宁国府的在香山脚下庄子的乌庄头。据说和宁国府的大庄头乌进孝有亲戚关系。给贾环命人捆起来抽了一顿。


第一百二十一章 千里驹
  名叫“书生食府”的酒楼窗外,小雪飘飘,寂静无声,落地即溶。
  贾环问的明白,冯紫英也不矫情,笑呵呵的举杯和贾环轻碰一杯,说道:“正是。这都快腊月了。贾兄弟扣着他,须叫珍大哥脸面上不好看。”
  贾环就笑了下,品着茶,淡然的道:“我过两天就放了他。不过,东庄镇这里正缺粮,他在我这里又吃又喝,要把账目结了才行。”他确实没打算长期扣着乌庄头乌进新。
  冯紫英见贾环很给面子的一口答应下来,顿时笑的满面春风,道:“贾兄弟痛快!粮食的事情,你放心。我和珍大哥都有心意奉上。”说着从衣袖中拿出礼单,递给贾环。
  朝廷开仓平抑粮价。京城里现在粮价稳在一两银子一石左右。比往日的粮价贵了一倍。但对他和贾珍来说,数十两银子的事不是事。
  贾环接过礼单扫了一眼。贾珍的礼单是正常的节礼,大约值七八两银子。算是拔高了。
  贾环来红楼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在除夕宴上咏雪,大出风头,在贾家东西两府各处拜年,总计也不过是得了20两银子。当时把赵姨娘给羡慕的!从礼单的份量来看,贾珍对他还是居高临下的大哥、族长态度。
  冯紫英的礼单份量则重的多:粮食数石、瓜果蔬菜若干、鸡鸭鹅几对等等,加起来约有五十两银子左右,算是一份厚礼。这是希望结交的姿态。
  贾环最近一个多月跟齐驰的幕僚曹师爷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对周朝的官场、官职有些大概的了解。神武将军是武官散阶爵位,正四品。冯紫英的父亲冯唐大约等同于正军级——干部。
  冯紫英在京城中交游广阔,三教九流都有来往。但认真算起来只是个二三流的公子哥。龙江先生那种富贵闲人、宰辅的子弟才算是一流。宝二哥那种自然是不入流。
  贾环微笑着放下礼单,“冯兄客气。如果有意的话,可以来镇上买间商铺经营。”
  冯紫英有结交的意愿,他当然不会拒绝。因而,提出一个善意的建议。
  东庄镇的重建才初具规模,但这里有4万多人口,银子花的如流水。一间商铺并不仅仅是意味着店面,而且意味着可以参与东庄镇的供货体系中。贾环刻意控制商铺出售的数量。到现在十一月底,一间商铺价值已经由原来的68两银子炒到了约25两银子。
  冯紫英就笑起来,和贾环喝酒,“贾兄弟真是个爽快人!”贾环如今名满京城。提学、总督都在京城中为贾环扬名。他和贾环结交,并非是为了银子。而是人情投资。当然,有银子赚也行,交情日后再慢慢培养。
  贾环笑了笑,和冯紫英边吃边聊。气氛愉快。冯紫英交游广,见识多,说起京城的秘闻、趣事。比如:雍治皇帝将嫂子收进后——宫;朝廷首揆谢福清宠妾多为十二三岁的女子等等。
  吃过饭,贾环和冯紫英下酒楼,准备前往关押宁国府在卧牛镇佟家村的庄头乌进新的小院将他放出来,迎面正好碰到两名中年男子进来。
  左首青衫装束的是龙江先生的管家徐四。龙江先生不谙商业。他的这位管家却是好手。在东庄镇投入很大。还购买了对书院对商人发行的票据2千两。
  徐四身边锦袍员外装束则是贾环的老熟人,四时坊仁和书店的老板吕承基。闻道书院的粮票印刷、制作都是委托给他办理。他是晋商出身。去年时吞并了林家的西江月茶楼以及崇文门外大街数间茶叶、香料、药材店铺。吕老板同样购买了书院发行的票据2千两。
  徐四和吕老板两人都是笑着向贾环拱手,“正巧碰到贾副使。可有瑕再饮一杯?”
  贾环身上挂着宛平县赈灾副使的临时职位,来东庄镇上做生意的人都是称呼他贾副使。院首这个亲近的称呼,只有书院的同学能叫。贾环笑着道:“你们谈你们的。”
  冯紫英是龙江先生的座上宾,和徐四熟悉,四人在“书生食府”一楼大厅寒暄几句就分开。
  贾环带着冯紫英到镇中的一间小院中,将饿的气息奄奄的乌进新给放出来。看管乌进新的是书院在灾民中招募的几名汉子。书院的弟子已经基本退出护卫队这个编制。几名汉子中为首的一人叫做石旷。约三十多岁,雪天穿着短褂。
  随后,贾环送了冯紫英送出东庄镇,才返回。此时,小雪融融,屋舍、商铺、良田、树林、山丘、书院,若沉浸在凄迷的小雨中,带着烟雨朦胧的画卷意蕴。
  一会后,贾环登上闻道书院的台阶,回头看去,看着那整齐、宁静,又生机勃勃的小镇,思绪飘飞,心中感慨。
  他静养三个月的病假期已经过去。东庄镇的重建工作已经进入正轨。他在其中赚了不少,计有:院落15间,商铺20间,酒楼“书生食府”的股份12%。等两三年,东庄镇的资产价格膨胀起来,预计他的个人资产达到2千两不成问题。他脱离贾府前的赚钱计划实际已经完成80%以上。
  现在,是时候认真学习,继续他的功名之路了。明年的八月,秋闺就要开始。
  书院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他已经将此事委托给返回书院的罗君子。而等山长出仕的消息传出来,估计招生会呈现爆发的态势。这是官本社会官员的明星效应。
  年前,他会回贾府一趟,将晴雯和如意都接出来。他的“逃离”计划很快就要完成,距离他远走高飞之日不远。
  绵绵的雨雪中,贾环没有在留恋繁华的东庄镇,撑着油纸伞,洒脱的走进闻道书院中。
  …
  …
  京城内城,四时坊宁国府中。
  贾珍在一处精美、奢华的花厅中招待着连夜从东庄镇赶回来的冯紫英吃酒,杯盘陈列,菜肴精致。
  “如何?”贾珍三十四五岁的年纪,捏着青花瓷的酒杯,沉吟着问道。
  贾环将东府佟家村的庄头乌进新给扣住的消息,早传遍贾府。贾环连他亲爹政老爷的面子都不卖。如今名声大噪。估计更加的骄狂。因而,他委托冯紫英做个中人将庄头要回来。
  他堂堂贾家族长,三品爵威烈将军,倒不是怕贾环一个小童生。这么做,是免得闹开了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贾家的体面。
  冯紫英一脸笑意的从怀里拿出一叠纸,递给贾珍,笑道:“自然是把人给提回来了。珍大哥,你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贾珍接过纸张,看了几行字,脸色就变了。这是乌进新的口供,陈述了他历年谎报、贪墨的东府的银子,足有3千两之多。简直是岂有此理。
  贾珍愤怒的将供状拍在桌子上,“混账东西!枉我这些年这么信任他。”
  冯紫英笑笑,等贾珍的气稍微消了些,说道:“珍大哥,贵府出了个千里驹啊!”
  很明显,贾环拿乌进新做了筏子,东庄镇那里的良田估计没几个权贵的管家敢起念头。贾府在京城中算不得顶尖的权贵家族,但也算是老牌的贵族。曾经的金陵四大家族相互联姻,同气连枝,势力错根盘结。算是中等权贵。
  这样的人家,还是贾环自己家里,贾环说捆起来打,就捆起来打,谁敢去撩他的虎须?贾环后面可是杵着一位正二品的高官:齐都御史。京城这里谁要打那数百亩良田的主意,心里得掂量掂量。今上,可不是昏君。
  贾环“吊打”乌进新,实际上得罪了他家的族长贾珍。而他又将这份口供送给贾珍卖了个人情,当真是手段圆滑。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贾珍不置可否的摇摇头。心里有事,和冯紫英草草吃了两杯就散掉。贾珍回到小妾佩凤的房里,心里郁结的叹口气。
  乌进新的事情就罢了。到此为止。
  但他和贾环其实还有笔账没算。他的儿媳妇秦氏去往香山栖霞观修行求子,和贾环脱不了干系。他仔仔细细的问过,秦氏那天就见过贾环。以贾环的聪明,肯定给秦氏出了这么个主意。否则,秦氏那个尤——物,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
  这个哑巴亏,令他心里很有点不舒服。
  然而,贾环身在书院,他鞭长莫及,要在暗中回敬很难度,只能留待日后。
  …
  …
  十一月底的月考才过,贾环考了内舍十九名。成绩略有退步。这几个月他没有系统的学习。一起的好友,易俊杰考入内舍,还留在外舍的都弘则是有些心灰意冷。
  书生食府一楼的饭桌处,白白净净,一副文弱书生模样的都弘感叹道:“贾兄,你们几个都进入内舍,功名有望。我如今已经十九岁,再读下去,家里也供不起。我想要出来做事。”
  秦弘图劝道:“唉,都兄,不要这样想,你认真读几个月,未必没有机会。”
  都弘低着头道,抑郁的道:“这次内舍招收10名弟子,我都没考上,以后哪里还有这样的好机会?我不是读书的料子。”
  贾环和易俊杰都没有劝,默默的喝着果酒。
  都弘道:“贾兄,东庄镇的重建工作,书院的弟子正在逐步的退出。招收乡民补充。但书院终究是要有人管柴米油盐的事情。贾兄要是信任我,我愿意试一试。”
  这些事情本来是大师兄公孙亮在管。但贾环并没有推辞,他要是推荐都弘,公孙亮不肯能不同意。贾环爽利的点头,“行。只是…,你不在考虑读书的事情?”
  都弘抿了抿嘴,摇摇头。
  贾环三人都是长长的叹了口气。在大周朝,读书人的地位,怎么都比商人高。
  四个人在酒楼里喝着酒、闲谈。情绪有点低落。
  这家“书生食府”是书院众同学凑钱开设的。大小股东加起来有一百多人。贾环委托给林姑娘经营。她在这几个月经营食档的过程中,与书院合作愉快。
  正喝着酒,一名同学带着和熙的阳光风风火火的闯进来,“院首,快走。山长找你。”
  “什么事?”
  “山长即将出任顺天府巡抚。”
  “啊!”贾环、秦弘图、易俊杰、都弘都是惊讶的“嚯”的站起来!


第一百二十二章 书院琐务
  贾环会了账,和都弘几人一起快步往书院里走。等赶到山长张安博的曲水院时,院落的正厅中已经是欢声笑语一片。
  叶讲郎、骆讲郎、吴讲郎、公孙亮、罗向阳、乔如松、庞泽、许英朗、张四水、柳逸尘、姚纬、纪澄等人有已经在厅中。冬日的正午,阳光和熙。
  闻道书院辛亥年一共中了20个秀才。回到书院读书的共有12人。其中卫神童并没有留在书院。但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毕竟,闻道书院不是专门教授秀才学问的书院。显示出书院强大的凝聚力。
  正中的官帽椅中,宽厚的山长捻须而笑,神情并无多少得意、矜持,反而是有些重新出仕之后的感慨。
  贾环进来,向山长行礼道:“弟子给山长贺喜。预祝山长施展生平所学,一展心中抱负。”
  山长张安博和蔼的笑起来,示意贾环几人落座,环视一圈,自嘲的道:“我生平所学并非在实务。此次担任顺天府巡抚,安置灾民,还是要用你的策略。”
  叶讲郎温和的笑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长何必介怀?”这话说的大家都欢快的笑起来。
  贾环坐到公孙亮身边。公孙亮给贾环解释着事情的来龙去脉。朝廷军机大臣何大学士派人送信来:
  今上圣心独断,已经批复大理寺右少卿梁锡的奏章,起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