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凤儿笑道:“娘娘有所不知,虽然舒州与夔州相隔有两千余里。可若是自水路而行,需耗时月余既可。若是水陆兼程,则半月可达。而从夔州到舒州,更是无需三日便到。皆因夔州在长江上游,舒州在长江下游。逆流而上,需纤夫拉船,总是要多花费些时日的。”
“原来如此!”周芷若恍然大悟,又是有些震惊地说道,“原来水路这么便利,怪不得陛下力排众议,非得开凿运河不可。”
这有关国家大事,韩凤儿也不敢随意插嘴。无意中听了陆承启要开凿运河的消息,她更是佩服不已。
“韩姊姊,我有件事想要拜托你。”周芷若郑重地说道。
韩凤儿一愣,说道:“娘娘但说无妨,凤儿自当竭力办到。”
“我要韩姊姊,帮我暗中保护一个人。”周芷若诚恳地看着韩凤儿,等着她点头。(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章:钦差不好做
韩凤儿一愣:“保护谁?”
周芷若悄声说道:“状元苏轼。”
韩凤儿一惊,说道:“是那个精善诗词歌赋的大才子苏子瞻?他不是在刑部吗,我如何去保护他?”
周芷若叹息了一声,从小花园的拱门看去,还能隐隐看见跟着诸葛楠在念书的孩童:“此事说来,也和福利院有关……”当即,周芷若便把发现拐卖孩童一事说了,韩凤儿异常闺怒:“天底下竟有如此恶人!”
“陛下也很是震怒,便派出状元苏轼做钦差,暗中调查此事。奈何此事不知如何被人察觉了,苏子瞻在梓州路竟遭到暗杀!陛下得知后,更是龙颜大怒。这些人贩子,居然丧心病狂到这等地步,连朝廷钦差都敢加害。虽然陛下已让当地监察司暗中保护,可我还是不放心。恰好你要回舒州,那便沿路保护吧。你武功高强,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什么线索,帮助苏子瞻破案。韩姊姊,为了那些可怜的孩童,就请你帮帮我!”周芷若对着韩凤儿施了一礼,吓得韩凤儿手足无措,连忙把周芷若托起。
“娘娘,行侠仗义,本就是习武之人要做的事,娘娘这般,可折杀凤儿了。”
周芷若一喜:“韩姊姊这是答应了?”
韩凤儿郑重地点了点头,无论是为了陆承启,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童。行走江湖之时,韩凤儿也知道这些人贩子的可恶之处。每每拐到孩童后,男的便是卖入高门府第之中做家仆,女的则以姿色而分,姿色好的,卖入青楼;姿色稍差的,卖入高官府邸中做婢女;姿色不行的,则卖给穷乡僻野,做童养媳……
原先这些孩童,可以在父母脚下承欢,哪怕穷点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而被人贩子这一拐卖,父母伤心,牵肠挂肚,孩童更是遭罪。这等惨绝人寰之事,正义感极高的韩凤儿哪能容忍得了!
“太好了,韩姊姊,这是我的令牌,单凭这个,你可以调动大顺境内所有皇庄的资金;也可以号令当地县令,知府。这里是些钱银,你在路上要用得着……”看着周芷若一件件地把随身携带的东西扔给自己,韩凤儿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娘娘使不得,这些都……都太珍贵了,路费我有。暗中保护苏轼,我韩凤儿的武功也能办到,何须令牌?”韩凤儿一边说,一边把这些东西推回给周芷若。
周芷若笑道:“拿着吧,我掌管着皇庄,皇庄便是为了陛下而存在的。陛下要做的事,就是我要做的事。既然请动了韩姊姊,又怎能不付报酬呢?难道韩姊姊,还有别的要求不成?”
面对周芷若的“循循善诱”,韩凤儿无声地“屈服”了。见韩凤儿不再拒绝,周芷若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
夔州路,夔州城,一间客栈中。
秦明正在向苏轼抱怨道:“苏大才子,你都看报纸看了两天了,什么时候去查案啊?先前好不容易拿到手的线索又断掉了,你不急吗?”
苏轼眼睛没有离开过手中的报纸,随口答道:“我作为钦差都不急,你急什么?”
秦明要疯了:“你破不了案,我们十几个人就要一直陪着你。训练搞不了,他们是学员还好。而我是教习,回到皇家军校后,我这个教习还不如一个学员,想想都够窝囊的!要是被狄副校长把我给撤职成学员,我还得回边军去。你说我急不急?”
“你急便去破案啊,跟我在这里耗着,确实没什么进展的。”苏轼无所谓地说道。
秦明就奇了怪了:“诶,我说,苏大才子,难道陛下没给你时限吗,怎么我看你像是来游山玩水的?”
苏轼放下手上的报纸,盯着秦明说道:“我有游山玩水吗?”
“怎么没有了,你昨日还在写诗!这不就是你们文人最喜欢做的事吗,甚么游记、诗词的。”秦明毫不留情地揭了苏轼的底,半分情面都不给。
苏轼一愣,才想起昨日写下的一首诗:“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挂冠及未耄,当获一时闲。汝亦拙进取,才高命坚顽。譬如万斛舟,行此九折湾。”此诗乃是有感而发,应当是写给天下士子的。为何苏轼突然诗兴大发了?皆因他刚刚看到两日前的《大顺民报》,惊闻陆承启要推行新政。小皇帝雄心壮志,苏轼是明白的,可改革官制这么大的事,居然说来就来,岂不是要让天下士子都纷纷抗言?
念及此处,苏轼才有感而发。他不是在规劝陆承启,而是在规劝天下士子,还未至耄耋,就须得勤奋进。便是十品官又如何,不一样是为百姓做事,一样领着朝廷俸禄?
最后那句,看似在写夔州的水路与船只,其实是在说,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做了十品官,不过是其中一个不如意的罢了。但很明显,苏轼也是在发牢骚,小皇帝这么莽撞,要是弄出些什么动荡朝局的事情来,如何收场?
秦明哪里明白苏轼的心思,还道他不把心思放在查案上,一心游山玩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苏轼叹了一声,“秦大郎,你看着吧,明日例朝便是风雨欲来之时……”
“啥?不是我说,苏大才子,你怎么在夔州,还惦记着朝廷里的事呢?你又怎么知道,明日例朝有风雨呢?”秦明很是不解,他恨不得不苏轼拖起来,让他去查案。
苏轼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说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圣上创立报纸,便是如此用意,秦大郎不明白吗?”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可这跟查案有什么关系?”秦明还是不理解。
苏轼叹息一声,说道:“你还不明白啊?一路上这么多想置我们于死地的刺客,又怎么会准确得知我们的行踪?唉,陛下也是的,知道这钦差不好做,还不派个能帮忙的人给我……”
“什么,难道我是在帮倒忙不成?那次客栈着火,不是我们拼死相救,你能逃出来?这个月,要不是我的学员为你挡刀,又怎么会现在都躺在床上?你这酸秀才,到头来全是我们不是了?”秦明恼怒了。
苏轼连声赔不是道:“秦大郎,我可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你们虽然可以保护我,却不能跟我探讨案情。我现在已经知道,是哪些人在从中作乱了。”
秦明余怒未消,大声地说道:“你说,是谁?”
苏轼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说道:“真相全在里面。”(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章:抽丝剥茧
“什么?!”秦明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明白苏轼在说些什么,“报纸里面有真相?我的苏大才子啊,你就别逗我玩了!”
苏轼不知道怎么跟他说明,只好循循善诱道:“秦大郎,你知道我为什么夔州逗留这么久?”
秦明立时答道:“这个我知道,你不就为了去那些勾栏瓦肆看戏喝茶,去乡绅府邸登门拜访,去游山玩水写你的诗词吗?”
秦明这话,让苏轼无从辩驳。确实,逗留了夔州城近两月以来,他都是在重复着这几件事。但苏轼这么做,都是有原因的:“我去勾栏瓦肆,是因为那里走南闯北的人多,能探听出不少消息;我去乡绅府邸,是为了得知他们家中的家仆,有没有是贩卖而来的;我去乡间,不是去游山玩水,是……”
“我知道,是去问农户话,对吧?”秦明插嘴说道,他一直跟着苏轼,哪里不知道这大才子的行踪?“那苏大才子从这些人的嘴里,又得到了什么线索呢?”
苏轼被秦明问得哑口无言,良久才说道:“起码我知道了被拐的孩童,到底去了何方。”
“这些我早就同你说过了啊,童男的便是卖入高门府第之中做家仆,童女姿色好的,卖入青楼;姿色稍差的,卖入高官府邸中做婢女;姿色不行的,则卖给穷乡僻野,做童养媳……这些孩童都已然画押签了卖身契,你便是知道了下落,又能如何?”秦明毫不留情,继续诘问道。
苏轼摇了摇头,苦笑道:“秦大郎,你真的没有动过脑子想吗?什么人三番五次想要置我们于死地,又有通天般的手段,拐卖这么多孩童?这些孩童可是来自夔州路、梓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这么多路府,再把这些孩童带到大顺其余州府之中,卖与下家,寻常人哪里有这等本事?再者,能如此行事多年,却一直未被发现。若不是监察司察觉到异常,或许还发觉他们在如此作恶!”
秦明一愣,他一直不敢相信的事情,还是被苏轼道破了:“苏大才子,你是怀疑朝中有人……”
苏轼叹息了一声,说道:“我现在也是在怀疑之中,不敢确认。这事耸人听闻,轻易说出去,谁敢相信?”
“确实难以想象!”秦明也是心境不稳,“谁能相信,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竟然会做出这等丑恶之事来?”
苏轼沉吟了一番,说道:“现在我也只是怀疑,没有确凿的证据。”
“还需要甚么证据!我们出京有谁知道?而上一次客栈着火,这一次刺客暗杀,难道都是巧合不成?好在他们只想着刺杀,没有用上毒杀这条计策……”秦明恨恨地说道,也怪不得他这般气愤。带出来的学员都因为保护苏轼,硬生生用血肉之躯挡下了一刀。虽然那刺客也重伤而逃,可谁能保证没有下次?
苏轼虽然生性豁达,可也没豁达到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杀,也风轻云淡的地步。冷静地分析道:“他们不会使用毒杀的,毕竟现在只有我们知道,幕后指使很可能是朝廷里的官老爷。刺杀还能推说是江湖仇杀,一旦下毒,不仅朝野震动,陛下更不会轻易放过。恐怕那时,事情就更掩盖不住了。陛下也不是偏听偏信的,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必定是朝中有人暗中作祟。他们这般做,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明若有所悟地说道:“没错,所以他们只能利用江湖力量来对付我们,一旦动用了官府的力量,恐怕他们本来的面目立时就要暴露了。”
“想不到秦大郎也有动脑的一日啊!”苏轼揶揄道,“不错,他们先前火烧客栈,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再查下去了。可前几日,或许我们已然触碰到真相了,所以他们才不择手段要置我们于死地。”
秦明被苏轼揶揄得满脸通红,争辩道:“既然已经查到真相,苏大才子你为何不顺藤摸瓜查下去?还说什么真相在报纸中,这不是荒唐吗!”
“你可知道,陛下又开始推行新政了吗?”苏轼正色道,他炯炯的目光,盯得秦明心里发毛。
“陛下不是一早就开始推行新政了吗,这有什么奇怪的?”秦明不明所以。
苏轼叹息一声,说道:“这次非同寻常啊,你可注意到这两日围在我们身边的监察士少了许多?”见秦明点了点头,苏轼继续说道,“那是因为他们要开始捉人了,天下动乱,怕是免不了……”
秦明一愣,说道:“这是怎么回事?”
苏轼把新政的内容一说,特别是把十品官制的原委说了一遍。天下胥吏的可恶,秦明早就知晓。只是习以为常之下,秦明也见怪不怪了。拖到今日才由朝廷出台政策解决,也说得过去。
“原来那些监察士是去捉拿恶吏去了,这很好啊。天下黎民百姓,早就被这些恶吏污吏欺压得抬不起头来,陛下除去他们,肯定大得民心,这真是良政啊!”可秦明还是想不明白,“可是这新政的推行,和我们破案有什么关系?”
“各地州府的胥吏良莠不齐,陛下推行新政,为的便是整顿吏治。只是如此一来,各地的读书人又哪里会善罢甘休?绝了他们晋升之路,要他们同胥吏一般,做一些他们认为极为低贱庸俗之事。虽官职定为十品官,和胥吏一比,又差到哪里去?寒窗苦读十余年,到头来中了进士,还不如一个胥吏。如此落差,谁受得了?即便陛下再开秋闱,增添取士人数,又如何安抚得了全天下士子们的心?一场动乱,看是避免不了了……”
苏轼幽幽一叹,他作为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才子,又怎么会看不出新政带来的好处?只是有利益之处,肯定有风险。新政的风险,也是让苏轼颇为忧心。真的是应了范仲淹那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二章:欲盖弥彰
“那些读书人要闹事?”秦明更加不明白了,“然后我们就能破案?这……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苏轼苦笑道,说到这个份上秦明还不明白,只能说两人真不适合做搭档。“幕后指使要掩盖住这件事,就必须造就一件更大的事情来。很可能陛下要推十品官制,便是这幕后指使想出来的。陛下只是被人误导了,才决意要推行新政……”
秦明眼前一亮:“对啊,定是这个原因,不然陛下怎么会突然要推行新政?仔细想来,十品官制加上秋闱,怎么都算是大事了。这么一来,天下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这两件事上,幕后指使便能从容收手,把证据都抹得一干二净了……咦,难道最先提议的京官,便是幕后指使不成?”
苏轼苦笑道:“我去找过监察士,他们说当日具本弹劾这些恶吏污吏的,乃是御史中丞李然。李中丞一身正气,看不惯这些事,在情理之中。想来李中丞也不过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才具本弹劾的。”
秦明闻言,顿时颓然了。突然,他又问道:“监察司那边,有没有查出什么来?”
“既然那幕后指使能想到这计策,又如何会留下破绽?朝中官员,算计起来都是周密严谨,不可能留下明显破绽的。”苏轼摇了摇头,“不过,明日例朝,定然会有人谏言陛下,撤销新政。到时谁忠谁奸,或能看出个大概。我们要早日破案,就看明日例朝了。好戏,才刚刚开始啊……”
秦明听到能破案,兴奋地说道:“那个词叫什么来着,欲什么彰?”
苏轼接道:“欲盖弥彰。”
“不错,就是欲盖弥彰!幕后指使想要把水搅浑,我们就是那什么麻雀在后……”
“是黄雀在后……”
“管它是麻雀还是黄雀,反正我们就当那什么渔翁了。”秦明没有在乎被苏轼一次次纠正自己使用成语的错误,兴奋地说道。
听着秦明不伦不类的成语,苏轼苦笑着摇了摇头,意思他的明白的,不就是静观其变么?“幕后指使之人,又如何不知道避嫌?他既然挑起事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自是不能这时候跳出来。是以明日例朝闹得最欢的大臣,肯定不是幕后指使。不过,也有可能是幕后指使的同党,反正要一一判断。唉,如果我能在例朝出现,那就好了。谁知道,这幕后指使如此狡猾,既然想到了这一招?真是措手不及啊……”
苏轼不得不佩服这幕后指使对于人心的把握,他得知了小皇帝要查人贩子一案,怕自己的罪行暴露,便怂恿小皇帝推行新政,解决十品官制。小皇帝本来就性子急,一听到有这等恶行,自然想要一劳永逸。哪怕小皇帝不上当,采取保守的做法,把那些个污吏捉起来论罪了事,他也可以借题发挥,散布谣言,弄得人心惶惶。小皇帝被政事搅得头昏脑胀,自然会把人贩子一案暂时抛诸脑后。幕后指使有了这些空隙,就能抹消证据,安安稳稳继续在朝廷上做官。
而事情的发展,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陆承启果然是雷厉风行,毅然推动新政。这下好了,天下士子定然愤而谏言,事情一闹大,陆承启自然是无暇他顾。幕后指使便能有更多的时间,先是躲在一旁看戏,然后再从容地抹消证据,遣散人贩子,收拢钱银。这般一来他又有名望,又有财富,致仕之后,子孙百世都用不完。这样苦心孤诣,老谋深算,天下有几人能及?
好在苏轼也不笨,其中的弯弯道道都一一想明白了。只是朝中有名望的大臣这么多,怀疑哪个?
把自己的思路一说,秦明登时就被绕糊涂了:“算了,这等高深的问题,还是你们这些文人能想得通透。我秦大郎是不要想了,免得想坏了脑子。苏大才子,你要是知道幕后指使是谁,你就直接说给我听便是了。”
苏轼苦笑道:“是了,是了……就是不知道,这个幕后指使隐藏得这么深,明日会不会跳将出来?”
还没说完,却听到房门“吱呀”一声,秦明都走出去了:“大才子,别想太多了,该吃晚饭了!”
苏轼把报纸收好,然后说道:“行了,等会便来。”说罢,顺手把装着尚方剑的剑匣带上。没办法,这尚方剑虽然有莫大的权力,可先斩后奏。但也是苏轼的软肋,一旦丢了,他除了锒铛入狱之外,便是贬官流放一途了。这等风险,他可冒不起。所以不论去哪,都得随身带着。不是自己背着,就是给秦明背着。反正他们现在是一条船上的,尚方剑丢了,他们都得倒霉。
夜幕将至,长安城中依旧喧闹一片。
在晚饭时间,长安城是最热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色小吃在路边小摊上飘来一阵阵香气。无论是脚店、各色酒楼、青楼、勾栏瓦肆,都是人头攒动。
心情不佳的刘琦,从马车上走了下来。望了望这酒楼的牌匾,大书三个字“春风楼”。
刘春小心翼翼地问道:“公子,这里可是青楼啊,要是老爷知道你来这等地方,那小的定会被骂死的……”
刘琦望着他,奇道:“你怎么知道便是青楼了?”
刘春一愣,说道:“这不是春风楼吗,小的常常听人说,洞房花烛夜文雅的叫法是什么春风一度,这春风楼还不是青楼?”
刘琦白了他一眼,说道:“真是断章取义,你还叫刘春,那你是女子?这春风楼取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诗,乃是高中状元之意。这春风楼,是秀才举子们的雅聚之地,哪里有你说的那么难听。青楼,也亏你想得出来!”
刘琦可是决意要做官的,做了官后,他是要娶韩凤儿的,自然不能入青楼,坏了自己的名声。要是连同士子们谏言小皇帝成功,收回新政,到时候有什么纳栗、门荫,他被人诟病出入过青楼,品行不端,平白丢了官位,找谁说理去?
“你在这里候着,要是饿了自己去买吃的。”刘琦丢下这句话后,整理了一番特意穿出来衣裳,昂首挺胸进入了这“春风楼”中。(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三章:举子雅聚
刘琦刚刚踏入春风楼,立马就有一个小二操着职业化的笑脸迎了上来:“这位公子,里面请!”刘琦轻车熟驾,他作为一个贵公子,下馆子这事再熟悉不过了,直接说了句:“楼上可有雅座?”
这小二犯难了,赔笑道:“公子,实在不好意思啊,今日楼上雅座,已经全给包下来了。”
刘琦有些不高兴了:“给人包下了,是谁?”
小二低声说道:“也是同公子一样,是些秀才。刚刚一伙计才送酒饭上去,听说是在谈论些朝堂之事。幸好当今圣上仁慈,不再以言论论罪,不然啊这些狂生都得被京兆府衙门捉去,交足钱银才能放出。前些年,因言论下狱处死的狂生,还少了去?这些秀才,真不知检点……”
听着小二絮絮叨叨,刘琦倒也来了兴趣:“哦,他们在谈论些什么?”
“还能有什么,无外乎来年秋闱之事……诶,公子,你不能上去,公子!”那小二话还没说完,刘琦性子急,居然刷开那小二,“蹬蹬蹬”地往楼上跑去,小二撵都撵不上。
一时间,楼下大堂中的食客、酒保、焌糟(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谓之“焌糟”)一时间都为之侧目。
……
“源长,此言差矣。十品官制虽谓之官,却大有不同,几等同于胥吏,这官不做也罢!”
“话不能这么说,就拿平章你来说,你今年春闱也去考了,结果如何?贡试两千六百名开外,殿试根本无望。若是新政,说不得还能当个十品官。若是靠着科考,怕终生做官无望了……”
“源长,你这话甚么意思?你同我一起考得春闱,你不也是千名开外?你这般说,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