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芷若不免有些吃醋,说道:“陛下待臣子,都好过臣妾!”
陆承启连忙安慰道:“如何能比?臣子乃是朕左右臂膀,梓童却是朕的倚靠啊!”
听得这句话肉麻,周芷若红着脸啐了一番:“没个正经!”那红扑扑的脸颊,竟不输腊梅。
看得周芷若离去后,陆承启才宣召李诫觐见。李诫衣着不算多,靠着年轻的身体,硬扛了好些时候。陆承启见到面色铁青的李诫,连忙唤他进入备有暖炉的凉亭之中,再为他斟了一杯热茶。
这番动作,把李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连忙施礼道:“陛下不可如此!”
陆承启执意说道:“小事耳,不足挂齿。李卿快快坐下,朕要亲耳听听,这半年多来,你在河南府治水,到底进展如何?”
李诫老实,不懂得怎么说话,只得呐呐地坐了下去。还真别说,就着暖炉,喝着刚刚烧开的热茶,身子一下就暖和起来了。“陛下,具体事宜,臣已在奏疏当中,写得很详尽了……”
陆承启摆了摆手,他也知道李诫老实,除了工作不会说别的。可他在意的,并不单单是治水。陆承启喝了一杯热茶,缓缓地说道:“那只是治水事宜而已,朕想知道的是,河南府的百姓,经过水灾后,生活到底怎么样?”
这才是陆承启要关注的,他要知道经过朝廷的赈济,河南府的百姓到底恢复得怎么样?
果不其然,李诫脸色凝重了起来:“不瞒陛下,若非治水,臣尚且不知,大顺境内居然还有如此穷困潦倒之人。”
陆承启连忙追问道:“怎么回事?”
“大水过后,田地抛荒,百姓衣不蔽体。若无朝廷赈济,饿殍千里都是小事。过得一年,黄河沿岸百姓吃饭都不容易,须得下河捉鱼,山间野菜都被挖光了。若不是陛下固执己见兴修运河,以工代赈,一旦朝廷赈灾钱银用光,不知多少户人家家破人亡……”李诫太老实,要是换了一个人,绝不会耿直地在陆承启面前说出这番话。这可是有指责陆承启施政有误,放马后炮的嫌疑的。
也好在陆承启不是这样一个小气的皇帝,不然的话,李诫早就被呵斥放肆了。没办法,陆承启也是靠着黄河水灾,才趁机掌权的。所以陆承启对治水一事很上心,他觉得非常对不起这些黄河沿岸的百姓。要是他动作快的话,应当不会有这么多人背井离乡……(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五章:黄河治水初见成效(下)
“依李卿之见,河南府百姓,该如何安置?”
李诫顺着陆承启的话头,接下去道:“以工代赈,已然可矣。”
陆承启不过是顺口一问罢了,以工代赈这个东西,早就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他也算是照搬的后世米国罗斯福新政,以治水为名,大量吸收青壮挖通运河,疏导黄河淤积。通过劳动,给付工钱。这样的模式,很快便给朴实的汉人百姓接受了,自然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只是李卿有没有想过,黄河泛滥成灾,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若是一家之中,没有青壮,如何养家糊口?”
李诫作为一个做多说少的老实人,自然也看到了这一方面:“启禀陛下,臣也发现了这个情况……”
陆承启又给他斟了一杯茶,笑道:“那李卿为何不曾给朕上过奏疏,言及此事?”
李诫一时间愣住了,呐呐说不出话来。
陆承启叹息道:“朕知道,李卿把自身俸禄都散给了这些百姓。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样的资助,只能撑得一时,如何撑得了一世?”
李诫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启奏陛下,非臣一人之力,尚有其余乡绅,亦纷纷开仓放粮……”
陆承启品了一口香茗,施施然地说道:“朕当然知道此事,因为朕命皇庄如此做的……”
李诫吃了一惊:“原来如此,怪不得……”
“李卿做事,还是不够老练啊!朕要你记住,不管任何时候,朝廷都是你的靠山。不管是天崩还是地裂,只要朝廷未倒,国库都是为了百姓而存在的。不然的话,何必要收税充实国库?赈灾救助,非一人或几十人、几百人协心同力就行的,没有朝廷的援助,没有国库的拨款拨粮,数以万计的百姓,凭一些乡绅富户,又如何帮得过来!”陆承启语重心长地教导着,李诫听了,微微地点了点头。
陆承启意犹未尽地说道:“朝廷收税,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如同水灾、地龙翻身一样,唯有尽力救灾,救活一个是一个。地方州府报给朝廷后,不管有多大的事情,朕都要撇下拨款救灾的。当然了,朕要李卿设计的常平仓,也是为了地方州府的自救。大顺国土如此之大,若是极西之地,极南之地,极北之地,极东之地发生了这般天灾,不开展自救,朝廷的救济一时半会也去不到,这不是让百姓受苦枉死吗!”
李诫深以为然,说道:“陛下宅心仁厚,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若是第二个人这般说,陆承启定然当他是拍马屁。可老实人李诫这么说,陆承启就坦然受之了。因为李诫懂陆承启,陆承启也懂李诫,这个老实人若不是发至内心,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天下非朕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若无臣民,朕又算什么?百姓才是大顺朝存在的根本,若是百姓要让大顺倒下,那朕也就不是皇帝了……”
根本没有什么忌讳,因为陆承启心中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了,这句话也只能对李诫说说,换了个人,陆承启不敢这么说的。
“陛下……”
李诫一时间有些哽咽,虽然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君是懂事以来就要遵循的准则,可陆承启这样的皇帝,又如何不让他死心塌地为之卖命呢!
陆承启也自知有些失言,哑然一笑,一举饮尽杯中香茗道:“今日难得见到李卿,朕的话多了些,莫怪!”
李诫默然,没有话说。陆承启则意犹未尽地说道:“黄河治水,非一朝一夕之功。若非没有合适人选,朕都舍不得要李卿去。”
李诫沉默了好久,突然才问道:“陛下一定要挖通运河吗?”
陆承启一愣,说道:“为何不呢?”
运河之利,很早之前陆承启就和他说过,李诫没理由忘记的。突然有此一问,难道别有深意在?
果不其然,李诫认真地说道:“陛下,黄河治水,弊在一时,功在千秋,这些臣都明白。可每年国库拨款近五百万贯,仅能挖通数十里,如此长久耗费,是否值得?”
陆承启也很严肃地说道:“朕认为,若能以钱银使得黄河不再泛滥,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多少都值得。不知李卿算过这笔帐没,大顺立朝以来,单单是黄河泛滥,损失了多少钱财?起码是万万贯钱以上!每年区区五百万贯,相比起万万贯,又算得了什么!李卿莫忘了,中原富庶,都是因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若黄河不再频发水灾,河中府、河南府、开封府、大名府、东平府、河间府这些州府,能给朝廷带来多少税收?再者运河连通后,过往商旅携带货物多了,商业又将如何发展?李卿莫要着眼现在,要看到未来!”
听了这话,李诫的心结总算消去了。他从来没有接手过耗费如此大的工程,千方百计想要为朝廷省钱。可开运河岂是一件能省钱的事?大半年下来,糜费已然超出预算。李诫不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才有此心结。
“李卿莫要有所顾虑,运河一事,利在千秋,花费再多,也是应该的。”陆承启笑了笑,心道:“想想隋炀帝,挖了个运河,连国家都丢了。现在才挖了一段,只要慢慢来,使用招募工匠制度,严格监管,杜绝克扣工钱,保证工匠生命,应该不会酿出甚么祸患。我就不信了,我会是第二个隋炀帝!”
李诫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既然陛下如此说,臣定当竭心尽力,疏导黄河,连通各个支流!”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了,天色亦不早了,看李卿满脸风尘之色,想必是回京后就来觐见了。朕也不好多留你,你先回家一趟,报个平安。”
李诫当即起身施礼说道:“臣告退!”
说罢,便在陆承启贴身小太监高镐的引导下,出了梅园。在梅园外,恰好碰见皇后周芷若。李诫连忙施礼道:“臣见过皇后娘娘。”
周芷若讶然道:“李尚书急着出宫,不尝尝这御膳房的点心?”
李诫谢绝道:“天色已晚,臣不便多留……”
周芷若也通情达理,说道:“来人,把这些糕点给李尚书用食盒装好。李尚书莫要拒绝,这是陛下的吩咐!”
李诫被堵住话头,只好任由周芷若身后的宫女取来食盒,装了点心,才给放出宫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六章:除夜
时间过得很快,从腊月廿十四到除夜,不过六日光景。
腊月的最后一天,此时中原汉人谓之“除夜”。这一日,不论贫富士庶,大家小家,俱要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这一套习俗,后世岭南,仍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或者叫做“洗邋遢”;贴门神、春联、年画这些就不用说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是这么做的;而在除夕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等,这就有点罕见了,后世潮汕那边把这叫“团年”。此时的春联,唤作“桃符”。因为这时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
这一日,不仅是民间的狂欢,连大顺皇宫内都喜气洋洋。毕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皇宫内当值的,不论是谁,都会领到一个用红纸包住的大“利市”。这是对他们辛苦工作一年的认可,也算是吉祥的寓意。
民间更是热闹。到了晚上,吃过年夜饭之后,大顺朝的城市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不管是京都长安城,还是偏僻的小县城,不论是士子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一大家子围着火炉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达旦不寐。这个被叫做“守岁”,小孩子最为高兴,还能拿到压岁钱,虽然仅有几文钱。
拿到压岁钱后,这些小孩子便会跑到外面玩耍。若是往年,大人们还怕小孩子会被拐卖,今年连人贩子都不敢活动了,这都得归功于皇上掌权,颁布新政。大人在感慨年景渐好,小孩子们在绕着街奔跑,还一边唱着童谣:“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这首童谣叫做“卖痴呆”,儿童以此相戏谑,希望来年变得聪明,能中个进士,当个状元。这样的童谣,后世广州一带仍有类似风俗,不过就不是“卖痴呆”了,而是“卖懒”:“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过咗年就大个仔,唔好再学懒。静静话你知,努力读书点会迟,发奋图强怀大志,八十都未迟!”其中劝学的寓意,都是一致的。
除夕夜,又如何少得了烟花爆竹?自前朝起,烟花爆竹便成了节庆日必备的保留节日。利用火药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在节日里燃放,图个热闹与喜庆。除夕夜中,唯数大顺皇宫宣德楼前烟火最盛。这些都是由工部和将作监联合承制的烟火,专门为了除夜和元宵夜而准备的,时有文人记载:“禁中爆竹山呼,闻于街巷。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其烟火外画钟馗捕鬼之类,内藏药线,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
皇帝与民同乐,估计也只有在大顺一朝方能真正见到。大顺皇帝陆承启,不仅偕同皇后周芷若现身在宣德楼上,与百姓一同观赏烟火。此刻百姓的情绪,更是被提升至最高处,发自内心地山呼“万岁”,看得皇后周芷若一脸自豪:这都是她夫君励精图治带来的!
烟火表演,是大顺朝除夜最精彩的节目。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响亮,造型也非常华丽,制成人物、果子的样子,甚至做成屏风,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此刻民间市井,也是灯烛烟花,与皇室烟火一同放响。一时间,天空中万朵火焰盛开,使人眼花缭乱。
城北都亭北驿,辽国贺正旦使耶律仁先和副使萧韩家奴也出到街道上,静静地感受着汉人的“疯狂”。他们都不是第一次来中原,却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着长安城的繁华。漫天的烟火,到底需要多少钱银?他们心中都在感慨大顺有钱,却愤怒为何连一点都不肯赔付给辽国。
突然,耶律仁先用契丹语问道:“萧韩家奴,我们辽国的‘乃捏咿’(契丹语称“正旦”为“乃捏咿”),也是这般热闹吧?”
萧韩家奴一愣,也同样用契丹语说道:“于越是在说‘惊鬼’吗?”
“惊鬼”是契丹人在元旦节日里的一种宗教活动。正旦这日,辽国国俗以糯米饭和白羊髓为面饼,捏成拳头大小的丸子。每个契丹屯营,都会赐四十九枚。到了戊夜,每个营帐都在帐内窗中掷丸出外面。如果丸子的数量是偶数,则奏乐声响起,众人参加宴会,大吃大喝,年轻男女也借此机会开始表达爱意。要是丸子的数量是奇数,那就不得了了。辽国皇帝当即令巫十有二人鸣铃,执箭,绕帐歌呼。营帐内,把一把把的盐巴掷入火炉内,烧地拍鼠,谓之惊鬼。此时辽国上下的契丹人,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居住满七日才能外出。
耶律仁先叹息一声,说道:“其实你我何尝不知,汉人文化,非我契丹能及。就连元旦日大朝,都要仿造中原学了个十足十……”
萧韩家奴闻弦而知雅意,小心翼翼地说道:“于越的意思是,要契丹人学汉语汉字?”
耶律仁先摇了摇头,说道:“恰恰相反,我们不仅不能提倡,反而要推广契丹文字!”
“可自陛下以下,全都以习汉字为荣,如何转变得来?”萧韩家奴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啊,可你我若是不说,谁又能想得到?日后我辽国被汉化后,又如何算是契丹人?”耶律仁先何尝不知潮流难逆?汉文化的伟大,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同化你。从这个层面来说,耶律仁先是很赞成把辽国境内的汉人都撵回中原的。可这么一来,辽国就会先瘫痪了一半。要知道辽国中,多少粗活累活脏活,都是汉人来完成的!
就在这时,一行打着灯笼的内侍,缓缓向他们走来。待得他们走近跟前,方才客气地说道:“前面可是辽国贺正旦使?”
耶律仁先用汉话说道:“正是!”
那为首的内侍说道:“陛下有旨,明日大朝,请辽国贺正旦使一同上朝。”
耶律仁先点了点头,辽国也是这个规矩,他明白。见他也不说“领旨”,内侍有些不满,但还是敬业地说道:“咱家还奉了礼部之令,教导贺正旦使、副使习大朝之仪。”
到底是萧韩家奴懂得多些,连忙说道:“有劳公公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七章:元正大朝
除夜过后,熬了一晚上“守岁”的朝廷重臣,又要准备上朝了。这一次不同,乃是大朝会仪,一年仅一次。按照惯例,上完这次大朝之后,朝廷就会开始放假,一直到正月十六才再次开朝。
这也是为何这些大官,敢于“守岁”,熬过一个早上就可以回去补觉了,而且这个大朝虽然繁杂,却也是个走过场的形式。无非是彰显大顺建国的正义性、合法性,以及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类的事情。
未及卯时,文武百官已然百官冠冕朝服,在大庆殿外候着了。这个时候,各个熟识的官员间,就免不了喜气洋洋地互相拜个年,说些吉祥话。
而一干外国使臣,也按照国力强弱,自觉地在一旁列队着。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互相之间都在用汉语来交流。这一幕看在耶律仁先眼里,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大顺复兴,恐怕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辽国了。顺辽两国恩怨,自大顺立朝后便一直持续到现在,恩怨纠缠,谁也说不清谁占了上风。这些年来,看似辽国强势点,可幽州城下那一战,又把辽国的自信打得稀巴烂了。
离卯时还差一刻,已有强壮内侍备好法驾,设黄麾仗三千三百五十人,用太常雅乐宫架登歌。然后便见到陆承启偕同皇后周芷若的御辇缓缓驶来。
待得下车后,大顺天子陆承启身着龙衮绛纱袍,头戴通天冠,脚蹬黑舄鞋,牵着一身礼衣,脸贴珠花的周芷若,一同在大庆殿前焚香祭天,此举乃是“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着礼部尚书冯承平念完冗长的祭辞后,才算祭天完毕。
随后,陆承启偕同皇后周芷若,一同步行进入大庆殿中。皇帝皇后进了大庆殿后,便有身着介冑的御前侍卫四人立于四个殿角,这些都是临时封给的职位,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镇殿将军。朝会一结束,这个职位就没有了。但这一种荣誉,则是很多人盼望不来的。
大庆殿中,早已在殿庭内列好法驾仪杖。先是诸国使臣,按照国力强弱入贺,陆承启也给足他们面子,一一赏赐了好些财物,不过多以刺绣、蜀锦为主。
随后,百官穿着冠冕朝服,连诸路举人解首,都身穿士子青衫服立班就位。这些举子,头戴着二量冠,白袍青绿内衫,脚穿登云履,算是士子能穿得的最高规格了。
陆承启和周芷若端坐在大庆殿首,文武百官依次就位并向皇帝拜贺。这是一个繁琐的事情,文武说是百官,其实数量远超百位,起码得有三百余人。等他们拜贺完毕,辰时已然过了一半。
紧接着,中书令向陆承启奏诸个州府上奏的镇表,其实也就是礼物清单。门下侍郎奏祥瑞表,陆承启内心嗤之以鼻,这些官员就是这般好大喜功,什么麒麟现身、凤凰来仪和黄龙出现等等。在他们看来,长颈鹿就是麒麟,见到变异的孔雀就说是凤凰,至于黄龙,不过是条中华鲟罢了。
陆承启虽然不屑,可表面上依旧毫无表情,开口说道:“既然祥瑞如此多,就让它造福一方吧,朕只需听闻听闻便是了。”
这句话一出,骇得这门下侍郎登时言语结结巴巴,说不连贯。他也算是有急智,明明奏表上还有很多祥瑞,但他立马止住了嘴,不再细说了。
门下侍郎说完后,户部尚书林镇中奏诸州贡物,礼部尚书冯承平奏诸个藩国贡物。本来还有太史令奏云物祥瑞的,可见到陆承启这番表情,便知道无需他出列说话了。陆承启见他们奏表完毕,说道:“诸卿来宾辛苦了,退朝吧。”
他的贴身小太监连忙说道:“请百官来使稍待片刻,于崇元殿上寿。”
陆承启牵着周芷若的手,出了东閤后,百官便退下,前往崇元殿去了。这时,陆承启和周芷若,要去景福殿给尊慈太后拜年。只是一个早上要办完所有事情,这个拜年就显得走过场了。陆承启按照礼制,对尊慈太后刘氏说道:“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佑,与天同休。”尊慈太后刘氏也按照礼制答道:“履新之祐,与皇帝同之。”
说罢,陆承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太后,朕要去崇元殿,过后在与梓童一同过来,与太后拜年。”
刘氏早就对朝会制度熟稔于心,笑道:“我儿今日忙活,不必来景福殿了,哀家知道我儿有这份心意便足矣。”
陆承启再嘘寒问暖一番,便匆匆离去。崇元殿上,有司早已陈设完毕,百官也已然就位。等到皇帝陆承启出来就位后,群臣拜,三称万岁:“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这叫“上寿”,意喻陆承启能长命百岁。
陆承启还礼道:“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这时,殿中的太监,开始为陆承启斟酒。宴会便开始了,这也算是中国的特色,什么大会都离不开吃喝。当然,顾及到陆承启不胜酒力,贴身小太监给陆承启斟的酒,其实是温水一杯罢了。此时,受邀请在列的太师杨道奇则以他尊崇的身份,遂令行百官同时斟酒,以敬皇帝。如此敬了四盏酒后,太官、尚食(御厨的分类,本为太官署、尚食署,其御厨称呼用官署名)开始为百官端来食品。中间还有歌舞表演,都是宫廷养着的歌姬,不同与民间。待得酒过九盏后,上寿礼算是结束了。陆承启心道:“总算是完成今日的任务了。”
见到小皇帝起身离开,百官也一同起身恭送:“陛下圣安!”
回到仁明殿中,陆承启没等高镐唱诺“皇帝驾到”,未进门就大呼大叫道:“这朝会也太累人了!”
周芷若听得他的声音,连忙出迎道:“恭迎陛下!”
陆承启挥退左右,搂着周芷若回到内殿之中,一同在龙凤桌前坐下。陆承启肚子饿得慌,抓起桌上的糕点就是一通乱吃,一边吃一边口齿不清地埋怨道:“梓童,你说御膳房是不是傻?整个宴会,中看不中吃,想把人饿死不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