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翼鹰扬(笑生)-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以下的历史记录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为何波兰人会对德国、苏联报以如此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就华沙人来说,前面两个国家一直以来的历史上,从来就是他们的天敌。
1655~1656年,在波兰与瑞典的战争中,华沙被摧毁,后于1716年重建。
1772和1793年,波兰两次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瓜分,华沙志遭到严重的破坏。
1794年,华沙人民响应波兰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在克拉科夫领导的反对沙皇压迫的民族起义,在修鞋匠扬基林斯基率领下,同沙皇卫戍部队展开殊死搏斗,配合科希秋什科的部队,使华沙一度从沙皇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但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沙俄军队血洗华沙,华沙城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1795年,波兰第三次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瓜分,华沙被沙皇军队占领。
1830年,士官学校爱国学生高举义旗,与华沙人民团结一致,同瓜分波兰的沙皇军队进行英勇的肉搏战,但终因力量悬殊,华沙又遭到沙俄军队的一次洗劫。
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波兰人尤其是华沙人具备一种独特的气质。战胜或者死亡,已经成了历经古难而不得不进行的选择。历次的劫难,也使他们明白,面对灾难来临的时候,逃避并不是唯一的办法。
在苏联红军到达并可以包围华沙军队前,这儿的百万居民参加了防御工整的修筑工作。不论城市周围接近地的那些战线,同样城区内的街垒,与无数的以楼房以基础的建筑形成的抵抗枢纽,也在他们的手里迅速的被建立起来。甚至当苏联红军完全包围了城市之后,没有来得及疏散的华沙居民里青壮年也拿起了武器。
现在,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作战的双方,无论是枕戈待旦的波兰人还是秣马厉兵的苏联红军,都已经准备好了殊死一战。
战争的阴云,就此笼罩在了这个华沙始建于13世纪的历史古城。咬紧了牙关的波兰人紧握手中的钢枪,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不惜一死。
在决战开始之前,我们不得不述说一下参战双方直接指挥的将领。作为这一场几乎可以说决定着未来历史战役的双方的指挥官都是谁,在这样一种局势下他们会如何使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来进行这样一场有着长远历史意义的战役。
尤其战役的结局如何呢?请看下章两位将军。
第三卷龙起大洋东第四季红色斗牛场第9章两位将军
波兰首都华沙,这座历史名城现在如同一只浑身长满了刺的刺猬。城市边缘可以看到一座座“快速战线”组成的外围防御圈。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些碉堡是相联的,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道城墙。
这道“城墙”的后方,是略高出它们的抵抗枢纽,再后方是依托高大建筑物形成的巷战堡垒。为了保卫首都,波兰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其他地域的防守,整个城市的防守力量已经达到了35万人这样一个极其庞大的力量。
约瑟夫·毕苏斯基是波兰军队元首和统帅,他是波兰备受争议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独裁者。
青年时期曾参与谋划刺杀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后加入波兰社会党,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俄罗斯作战,但被德国囚禁。1918年,波兰独立成功并建立共和国,他成为总统至1922年并对苏联作战。
在历史的舞台,他的铁腕加固了波兰的国家机器,对外打败了强大的红军,对内强化了波兰经济和工业实力,在他的统治下,波兰迅速崛起,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1935年毕苏斯基病死,希特勒私下的对亲信说:“波兰最可怕的人死了,从此这个国家不足为患了。”
当然,这不过是另外一段历史,与我们的故事几乎毫不相干。在这里引用这段历史的目的,仅仅不过是从一个侧面上来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模样的人物。
这样一个可以被阿道夫·希特勒称赞的人物,却被苏联红军一个年轻的将领打败,也就是他现在的对手图哈切夫斯基。
图哈切夫斯基,1893年2月6日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省多罗戈布县的一个衰败的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尤爱军事。1911年,进入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武备学校学习。次年以名的成绩被选入亚历山大军事学院继续深造,1914年毕业,到谢苗诺夫禁卫团服役。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图哈切夫斯基随部队开赴前线,1915年2月19日被德军俘虏,1917年10月逃跑回国,回原部任连长。“十月革命”爆发后,图哈切夫斯基经人介绍加入苏联红军和共产党,成为个加入共产党的原沙俄军官。
现在29岁的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红军西方方面军的司令员,也就是约瑟夫·毕苏斯基的对手。可与后者相比,他的生命虽然曾经非常辉煌,但他的失去生命的时候,却使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为了权利是如何残酷对待自己同志的布尔什维克。
这就是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也正是这件残酷清洗的案件使这位有着“红色拿破仑”之称的年轻将领命丧阴谋,并间接导致了未来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惨败。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刺案件发生后,斯大林对苏联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认为斗争正日趋激烈,隐蔽的敌人正纠集在一起试图用极端手段作垂死挣扎,因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揭发和铲除人民的敌人”的运动。
纳粹德国为削弱苏联的军事力量,借机于1936年下半年伪造了一份绝密“专卷”,其中包括一封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高级领导人之间的来往通信,把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苏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诬陷为图谋夺取苏维埃政权的德国间谍。然后故意制造了一起绝密“专卷”失窃案,使这一假情报落入斯大林之手。
斯大林和苏联内务部轻信了这份材料,于1937年6月4日逮捕了图哈切夫斯基、雅基尔、乌鲍列维奇、费尔德曼、科尔克、埃德曼、普利马科夫、善特纳等8名高级将领并把他们交付军事委员会审判。在经过军事法庭短暂的秘密审讯后,被告以“叛国罪”于11日被处决。
随后,又在红军全体军官中进行了大清洗,与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有关系的大批军官被逮捕或处决,陪同他们一起受死的有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位,85名军长中的57位,195名师长中的110位,406名旅长中的220位,以及上校以下的三万名军官。
哈切夫斯基死前的那句话:“告诉斯大林,祸害俄罗斯的并不是我而是他!”
苏联红军的指挥力量由此被大大削弱,终于被一群新的忠于“某人”的军官们率领的部队,在基辅写下了70万人被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为惨烈的一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披露出来的材料证明图哈切夫斯基等所谓的“叛国罪行”案是一起冤案。1956年以后,苏联为此案受害者恢复了名誉。
眼看这似乎是场由阿道夫·希特勒导演的冤案闹剧,实则这不过是独裁统治者“狡兔死,走狗烹”的一贯作法。
在“天朝”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历代封建帝王诸如宋、明两代完成建国之后,对功臣的大肆屠戮,至于近代例子则不胜枚举。所以“上当”之说,不过是在为了苏联布尔什维克残酷的党内斗争所找寻到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他不过是在托洛斯基被打倒之后,一定要斩草除根的军队里实权派人物而已。可以轻易得到的结论是,如果这些军队里有着极高威望的人不被打倒,那么一人独裁是否是件轻松可极的事情呢?所以,打倒军队里具备一定威望的实权派人物,是获得党内、国内独裁统治的唯一前提。
不过,历史同样证明,这是一种多么愚蠢的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完全不负责任的极端自私的行为。如果追究这些事件的根本,无一不是因为完全没有社会监督,公民完全没有知情权,党内的斗争完全没有规矩可循的“混乱治国”的手段。而这种手段的使用,大约多数可以归因为“独裁”的向往。
在这儿,不禁要试问一句,独裁真的可以使国家发展吗?独裁真的可以使国家一直强大下去吗?如果这些都不可以达到,那么在这儿不禁要多问一句。那些说“民主与富强没有根本联系的人”,他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如果回答历史上那些独裁者统治下的国家、民族为何会陷入一种悲惨境地的质问。
约瑟夫·毕苏斯基、图哈切夫斯基两人所属不同政治集团,以及两人身后国家的遭遇,使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历史所表达出来的真理。
前者在亡故后,他独裁统治多年的波兰最终被希特勒与苏联刮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沦为一个悲惨的“屠戮之乡”。苏联方面更是在卡廷森林中,对数千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进行了屠杀。
纳粹占领波兰后,为了消灭波兰和犹太民族,对波兰人采取绝对手段,有的赶入俄占领区,或押到德国做苦工,或送进集中营或死亡营,统计对占领区的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杀人数,犹太人有600万、波兰250万人之多,其中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全部杀死,仅天主教神父及修士被杀死的就有3000多人。
后者,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亡故,却使苏联在战争前期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装备、国土。可以这样说,屠杀这位元帅的斯大林与他的党羽的手上,不但沾上了这些优秀军人的鲜血,同样也间接沾满了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1000多万平民的鲜血。
那么现在,这一切悲惨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历史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吗?这一切大概全都决定于眼前,这场即将开始的大战之中。
在波兰的首都华沙城下,即将开始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为悲惨壮烈的一战。一面是驻守在坚固城市要塞里的多达35万正规军,及相当数量平民组成的民兵进行的防守作战。
另外一方是装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火炮及雄厚实力的,兵力多达80万人的苏联红军。他们挟着战胜了俄罗斯国内的叛乱,击退波兰军队把他们赶回到首都之雄壮军威的苏联红军。
在即将发起进攻的苏联红军的部队里,有这样一个小团长,他的名字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曾经是一名骑兵指挥官的朱可夫这时是骑兵军重型坦克团的团长。作为进攻的主要力量,他和他的战友恐怕将是冲进华沙市区的批苏联红军。
随着开战时光一秒一秒的近逼,作为一个团指挥官的朱可夫透过潜望镜观察着远处茫茫夜色之中的波兰首都华沙。
与这时红军年轻的指挥官们一样,年轻的他心开始了战前急匆匆的跳动,一种难以按捺的激动使他的瞳孔里放射出寒冷的光芒,他在期待着那开路的炮火响起的时候。
第三卷龙起大洋东第四季红色斗牛场第10章初生牛犊
初生之犊不怕虎,一个年轻有理想的军人,即使面对艰险想必也不会退缩。
“团长同志,有您的命令!”
坐在坦克上的朱可夫伸手从骑摩托的通讯兵手中接过命令,年轻的心紧张的呯呯直跳。不过在这夜色迷茫的时刻,他并不能在外面看清命令。重新盖上坦克的顶盖,打开小灯才是阅读命令的时刻。
“要开始了吗?”
坦克驾驶员转过头问他,可坐在车长位置的朱可夫并没有回答他。疑惑里转过头看过去,却见朱可夫不可思议的睁大眼睛喃喃自语。
“我的天哪,真不思议这个时候传达这样一道命令!”
朱可夫手中的在命令在他失神之际仿佛一片落叶飘落下来,驾驶员借着灯光隐隐看到以下几个字。
“命令,骑兵军重型坦克师坦克近卫团团长朱可夫……调任命令即时生效!”
“咆哮巴宾”的受伤,使作为攻击主力的骑兵军轻型坦克师的布置几乎处于混乱状态。保尔·柯察金虽然依然留在部队,可他作为一名师级政委,却不一定有能力指挥这样的作战。
这时,年纪不过仅仅只有27岁的朱可夫,被调任到保尔·柯察金所在的坦克师担任师长。大家可能认为,他实在太过于年轻,可对于原本就年轻的苏联红军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毕竟,这时指挥西方面军的司令就是年仅29岁的图哈切夫斯基。所以,一位27岁的师长也并不是什么出乎人意料的事情。
临阵换将原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作为履带式坦克师后续攻击力量的轻型坦克师必须有一位称职的师长。结果,骑兵出身的朱可夫受到了斯大林的指派,成为骑兵军的一位师长。
这恐怕也得益于,斯大林是这支军队的队伍者,对于团级军官他一向都在“精明的”的心里留有清晰的印象。
这时,在轻装坦克师的阵地上,保尔·柯察金在焦急的等待着新任命师长的到来。战斗也许在下一个黎明到来的时候就会开始,可作为扩展战果的快速坦克师的他们,却没有一位真正的指挥官来带领,在战场上这的确是一件使人不得不担忧的事情。
终于,远远的来了一辆吉普车,看样子是直奔他所在的森林处奔来。
保尔·柯察金向一旁一起等待的几位军官摆了摆手,随即拉展自己军装的下襟,向前迎上去。
寒冷的风吹拂着朱可夫的面容,年轻的这时的心里洋溢着某种不可名状的快乐。他刚刚到方面军司令部跑了一趟,身上是全新的军装,大校的肩章也冷却着簇新的光芒。一切都那么顺利,司令部里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告诉他,选择他来指挥一个快速坦克师的原因。
“如果没有记错,你应该是出身骑兵的军官吧!唔,你的战绩也不错,好吧我就把我们勇敢的骑兵交给您了,好好干吧!”
看着远处森林黑色的身影,朱可夫瞪大了眼睛,虽然轮式坦克对他并不陌生。
“您就是新来的师长同志吗?您好,我叫保尔·柯察金是轻坦克师的政委!”
朱可夫满意的看着同样年轻干练的青年政委向他敬礼,他和身后同样是几个军官,相信他们都是自己手下坦克团的团长。
“大家好,我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从今天起我得要和大家一起战斗。可惜的是战争马上可能就要打起来,恐怕没有给我们留下相互熟悉的时间,如果可以的话,请大家告诉我你们的名字,另外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作战计划,我想在开战之前尽快熟悉一切!”
保尔·柯察金听着朱可夫说话的声音,心中对于这位文雅而以沉稳的军官先有了几分好感。至于作战计划,他早已经在自己身上的文件包里准备好了。
“在这里师长同志,我们的任务是攻击进入巷战阶段后,从侧翼迂回袭击!”
听到这儿,朱可夫再看了一眼保尔·柯察金。他稍稍有些诧异,这样一个爽朗的青年军官为何却成为了一个政委,在他的头脑里,优秀的军官首先应该充实指挥员的岗位,然后再考虑政治需要。
不过性格比之“咆哮巴宾”不知道要沉稳多少的他,并没有把这种感觉到到脸上。他只是很简单的一点头,接过保尔·柯察金递给他的资料。
“好吧,这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们用吗。请吧,诸位同志,看来作为后续梯队的我们还有多一些的时间,相信这些时间足够我们吃透整个作战计划了!”
是的,轻型坦克师还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一下未来作战的策划工作,因为打头进攻的是装备履带式坦克的重型坦克师。
战斗在凌晨的时间打响,500门大炮在一开始就使战争呈现出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苏联进攻方式与西方包括装甲集群应用的开创国中华联邦,都完全不一样。
坦克这种钢铁骑兵,对苏联红军而言,在进行远距离迂回作战时是主力,但近距离对付敌方设防战绩的突破与攻击,却是配属给步兵部队使用的。
一辆辆“灰狼坦克”的后面,是成群装甲车,再后面还有大队排开散兵线的苏联红军步兵。倘若这是中华联邦的坦克师进攻的话,那么拥有“坦克保姆”与足够装甲车的部队,并不会包含有多少徒步步兵。而天空的飞机,也会比苏联红军进攻时,多出几倍的数量。
至于对付坚固阵地,崇尚空中打击的中华联邦,除过无可奈何之外,一般来说并不是什么必须攻击的地方。这从中华联邦前面进行的国内、国外的战争就可以轻易得到结论。
当曙光开始在人间投射下线光明时,整个战场慢慢在晨光里显出了模样。
面对波兰军队,继续不断的由防坦克障碍、“快速战绩”构成的筑垒地域。苏联红军进行了宽正面的突击。长炮管的灰狼式坦克拖着滚滚烟尘,并释放出掩护用的烟雾。在浓浓的有若雾气的烟雾里,看得到更多的坦克与装甲车。
在这些装甲车辆的后面,是端着手的武器,徒步前进的苏联红军步兵军的士兵。他们一如在苏联国内战争时那样,稍稍低着头,在滚滚沙尘里跌跌撞撞的向前挪动着步伐。
再后面,是车载75毫米支援火炮,它们的炮火不时闪动着射击时的光芒。按照突击坦克分队的指示,对那些“快速战线”的碉堡进行压制射击。
在这些火炮后面的天空里,除过赶来进行轰炸的“奔雷”攻击机之外,还有一些身形巨大的“空中母舰”。成群的蝌蚪机正不断从它们巨大的身形里飞出来,在天空里形成攻击队形。
战争,在这里进行的时候,完全是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在进行着。
反观波兰军队的战绩,这时正在苏联的重炮轰击下呻吟着。小金字塔形的反坦克水泥障碍,在重炮的轰击下,被气浪抛向天空。那些沙袋在天空里形成更多的灰尘,仿佛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地狱一般。
“快速战线”在重炮的打击下颤抖着,驻守在里面的波兰士兵,这时都缩缩在深深的地下。甚至当重炮的轰击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缩在了防炮洞的深处。
这时不断得到改良的“快速战线”的碉堡就显示出来它优良的防护能力,一层层的钢筋水泥板承受着炮弹的轰击,但硬软硬的模式,却使爆破榴弹的威力大幅降低。当炮弹的气浪掀开最外层的沙袋时,水泥板被向下压缩,这时六角形的装满了沙土的保护层发挥了作用。
火药爆炸的压力,在这些泥沙被压缩时所吸引。甚至爆炸的力量,不能使碉堡里的防崩落层有任何破损。仿佛一个“便当盒”一样的碉堡,以使整个碉堡的受力可以分散开来,对碉堡的完整性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当然,这样优良的防护力依然不能抵抗炮弹的直接命令。倘若是一枚100毫米及以上的炮弹直接命中,那么依然有可能把碉堡直接摧毁。然而,躲在碉堡正面防炮洞的士兵,却因为重重的保护而不会受到伤害。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带着随身武器,通过地下相联的通道,转移到另外一个碉堡里继续作战。
随着苏联红军的“蝌蚪机”赶到战场的时候,波兰军队的飞机也来到了战场,制空权的争夺开始了!
第三卷龙起大洋东第四季红色斗牛场第11章空权时代
“幸亏我们有足够的空中力量!”
约瑟夫·毕苏斯基在指挥部里通过潜望式望远镜看着前方战线上腾起的烟雾,包括远处在炮火之中前进的苏联坦克,同样历历在目。
作为波兰军队的统帅,他呆在由中华联邦建设的,在城市中的集通讯、情报、作战指挥为一体的指挥中心里。像这样的指挥中心,随着预计的战斗进程,建设了5处之多。
通过远望设备直接观看着战场的约瑟夫·毕苏斯基赞叹了一声,同时他也完全理解了“雷霆国际”应波兰政府的雇佣,向他们提供的军事顾问团告诉波兰政府的话。
“没有制空权,一定会丧失战争的主动术,因此在华沙保卫战里,波兰政府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制空权的获得。可以断言的是,没有制空权,那么这场战争就已经彻底失败了!”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完全交给中华联邦的波兰政府,因为这个建议再度向中华联邦敞开了他们的金库。
由于国家不过刚刚建立,再加上连绵的不断受损的战争,波兰这时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过多的金钱。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如同苏联政府的办法一样,把所拥有的琥珀矿的开采权向联邦出售10年。毕竟,波兰国家的土地、资源都不大可能与苏联人对抗。但琥珀这种经过精加工,具有相当经济价值的资源为波兰政府赋予了战争技术装备升级的机会。
在谈判过程中,波兰政府提出他们需要的飞机是格斗性能更好的“军刀”,前面说过这种撤装了航炮的多用途战机,因为炮弹挂架而增加阻力,多用途化也使军刀机的格斗性能有所下降。当然,这对于拥有了“飞镝之锋”的中华并不是问题。可波兰方面需要的制空战机,却只好使用老式的“军刀”。
不得以,中华联邦只好重新制造一批老式军刀。好在“军刀ABZ”由于外贸订货,生产并没有停止。因此2000架飞机的交货,对于中华联邦庞大的军火生产产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
随着中华联邦“军刀机”的到达,波兰军队的飞机数量在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方里,有了显著增加。同时,在中华联邦进行短期训练的飞行员,也在华沙保卫占爆发前回到了华沙。虽然,这些飞行员训练的时间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