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读完后,将册交给两位丞相。
  范宏济与孔尚贤二人,跪立在两侧,一人捧着册子,一人捧着太子印绶。
  接着,便是宣读皇帝册立太子的文书。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长子杨钧,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天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于太鼎八年二月十五日,授杨钧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大典告成,洪恩宜霈,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布告内外,咸使闻知。”
  宜读完毕后,皇帝近侍官沈安手持太子玺缓,神情庄重地交给太子杨钧。
  杨钧一个小孩子,看着太子玺绶,好奇不已。
  好在,之前就毕竟被教导了一番礼仪,总算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状况。
  杨钧跪在再拜三稽首,接受太子玺缓。
  于是,接下来册立太子的仪式进入"gaochao",百官跪拜在地,一步一叩首,上殿恭贺,齐呼皇帝万岁。
  杨沐点了点头,宣布大赦天下,减免半年徭赋税,特赦死囚改为发配。
  紧接着,内使将册、宝放入册宝亭盈匣中,皇太子杨钧在丹陛下鞠躬,郑重四拜。
  册、宝亭在仪仗鼓吹和百官迎送下抬入东宫。
  皇太子杨钧到中宫朝谢皇后,接着拜渴宗庙、敬告祖宗。
  拜谒宗庙分两个步骤,首先是杨沐以皇帝的身份告祭祖宗,简单地说,就是告诉这些老祖宗,自己生了一个了不得的儿子,并且立这个了不得的儿子为太子,让祖宗保佑皇太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储。
  说起来,这个仪式其实没多大存在的必要。
  因为,苍国自从立国到现在,总共也就只有两任皇帝,杨沐的那个便宜老爹,只怕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被人穿越了,而且还将苍国发展到了如今这般强大。
  这祖庙中,更多的是杨沐的祖辈,那些在杨沐那个便宜老爹成为皇帝之前,就已经供奉的祖先。
  好在,从血脉上来说,杨沐是货真价实的杨氏子弟,小皇子杨钧也是根正苗红的杨氏血脉。
  至于第二个步骤,那就是太子杨钧,以太子的身份在祖庙中上香,告诉祖先自己会勤奋好学,做好一个储君的本分,学习治国之道,希望祖宗庇佑云云。
  接着,太子杨钧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皇宫城楼。
  老百姓夹道而立,争睹未来天子的仪容,场面十分壮观。


第363章 立太子之后

  典礼一直进行到了下午,别说杨沐了,就连小杨钧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要不是被侍从一直哄着,恐怕早已经睡着了。
  典礼完成之后,就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苍国内全新的君储关系建立了起来。
  杨沐也有点迷茫,他还年轻,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些年,父子之间的关系会发展成怎样,但是至少从目前看来,还算是和谐的。
  至少,苍国内部变得更加稳定了。
  所谓的国家朝廷,其实就是指一级一级往下的统治关系,这其中最总要便是最顶端的一层,也就是皇帝。
  再然后,就是丞相和其余百官。
  从现在开始,苍国的至高统治者终于可以无忧了,有了传承之人,哪怕再风雨飘摇,也不会失去主心骨。
  打一个不好的比方,如果哪一天杨沐有什么三长两短,那么太子就可以立即登位,稳定朝局和人心,不至于让苍国陷于内乱之中,也不会引起底下官员的恐慌。
  但是,杨沐还有一个万万没想都的地方,那就是朝中官员们变得更加有干劲了。
  因为,就在二月十六日,也就是立下太子之后的第一天,朝会之时的气氛就有了些许的变化。
  这一天是太子册立之后的第一天,所以按照礼制,太子是需要临朝的。
  一大早,小杨钧就在睡梦中,被侍从叫醒,然后穿好了小衣裳,再套上小蟒袍,十分的可爱。
  看着小杨钧睡眼惺忪的,杨沐摸了摸他的头,道:“还困吗?”
  “困,不过我没关系,母后说我是男子汉。”小杨钧眨了眨眼睛,握了握拳头,然后张开了双臂,糯糯道:“父皇,抱抱。”
  杨沐露出了疼爱的笑容,低下腰将小杨钧抱了起来,轻轻抚摸他的背。
  这几天,小家伙确实是太累了。
  一天排练,加上一天的正式册封,对于一个大人来说是一件繁琐的事,费心费力。
  小家伙天生好动又活泼,能这么听话走完整套流程,已经很不容易。
  此时,天还是刚刚亮,杨沐便拍着他,不到一会儿小家伙便睡着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百官都到齐了,在宫门外的金水桥等待。
  若是在平时,这个时候大家早就进入朝殿了。
  但是今天不同,太子睡着了!
  内侍将这个情况,通传到了殿外时,百官听起来虽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谁也没有异议。
  毕竟,人家父子之间的事,大家管得着么?
  就算是今天,这满朝文武在外面站一天,没有皇帝陛下的旨意,大家也只能老实呆着,时辰一到各回各家。
  “让大家都进来吧。”
  良久,杨沐说了一声,同时拍了拍杨钧的小脑袋,将他叫醒。
  小家伙虽然还有些起床气,但是哼唧了几句,也就恢复如常了,乖巧地站在阶下。
  在礼部尚书王膺的带领下,朝中百官依次走入殿内。
  待等所有人都入内,并且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后,开始叩拜天子。
  按照往常,礼成之后就可以正式商议国事了。
  但是今天有些不同,百官无所动,礼部尚书王膺沉声说道:“百官觐见太子。”
  说罢,他与所有在场的朝臣一样,面朝着小杨钧拱手行礼,与其余大臣齐声拜道:“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说完,这些朝臣也不起身,直到小杨钧在太监的提醒下,抬了一下手说免礼,众位朝臣这才收礼起身。
  此时殿内,一片寂静。
  新的开始,大家都在期待,杨沐能说点什么。
  而杨沐,也在逐一打量着他们。
  他有一种感觉,百官们的精神似乎变得不一样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家里有什么大喜事一样。
  不过是昨日刚立了一个太子而已,大家的改变就这么大么?
  他翻开了一个奏折。
  那是外交部严正递上来的。
  还有一个曾十三的折子。
  两者说的事情不同,一个说的是会盟,一个说的是邦交关系。
  但是,却同于都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苍国在册立太子之后,在接下来的这场会盟中态度强硬一些,落实远交近攻的战略,还是说多争夺一些钱财,为之后的扩军做准备。
  正是这一点,他有些明白这些大臣异常的原因了。
  作为一个皇帝,他自己都还没说要扩军,百官们就已经在筹谋扩军的事情了。
  扩军是为了什么?
  为了打仗,为了扩张!
  在伐晋之战刚刚结束,百官们都迫不及待得想要更进一步,心思昭然若揭。
  杨沐打量着满殿的朝臣,心中亦难免有些恍惚。
  他感受到了一股莫大的压力。
  因为他是皇帝,是苍国诸多大事的决策者,一言决千千万万人的生死,一言就能决定今后整个苍国的大势走向。
  他的决定,将很大程度到影响整个国家,影响国内千千万万的臣民。
  今天,之所以大家这么热情高涨,并不仅仅是因为苍国立了太子,而且是经过立储一事,大家推测出,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立储,有稳固国本,图谋扩张之心。
  如果之前,大家的那些心思,都只是自己想象,同僚之间谈论一番,将想法深深的埋在心底,化作一种美好的希冀,那么册立太子一事,就让大家看了希望。
  皇帝陛下,表明心迹了!
  杨沐大概也猜到了这些关窍,颇为头疼。
  事实上,他还真的没有想这么多。
  或者说,自己的潜意识里有这种心思,但是自己并没有察觉到。
  称霸……么?
  脑海中闪过一个可能,杨沐深深吸了口气,目视着殿内诸臣,沉声说道:“诸位,开始朝议吧。”
  “是,陛下。”
  紧凑热烈的朝议开始了。
  由于诸国皇帝已到,再讨论那些谈判之事,就显得有些不合事宜,有走漏风声之险,所以大家干脆也就不说这个问题了。
  除此之外,毕竟太子初立,大家也就讨论起了太子的学业问题。
  无非就是,要给太子找几位老师。
  总之,太子太傅这个职位,还是有很多人垂涎的。
  虽然,太子太傅只能有一个,但是捞个少傅之类的,也是一件前途无量,政途意义十分重大,将来若是太子登位,朝中的地位可就了不得了。


第364章 粮食问题

  杨沐也很头疼。
  按照宫里的规矩,太子册立后,便要选几名授师教授其学业。
  但是,如今的苍国中,太子的学业让谁教?
  是像学堂中一样,采用新式教学,还是像诸国传统的方法,聘请几个名师来教导?
  从本心上,杨沐两者都是排斥的。
  如果放在后世,小杨钧这个年纪,应该还在上幼儿园,读一年级都还早着呢。
  让一个小孩子,去学那些枯燥的东西,听一些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岂不是……太残忍了?
  毕竟,杨钧才五岁呀。
  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杨沐以前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讨厌上学,就连上学前班,都是因为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陪他玩,如今他的儿子,又岂能在该玩的年纪,被困在枯燥的书房中,每日沉浸在学业里?
  一个小孩子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自古太平皇帝多是呆弱之辈,因为从小受到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教育,杨沐想的是,这两年多花些时间,好好陪伴孩子,小孩子就应该做小孩子该做的事,再大一些的时候,就该严格教导。
  至于怎么样教导,杨沐必选的也是新式教学。
  毕竟,传统的那些经义,其实与新式的教学是有很多相悖地方的,甚至是矛盾,苍国日后的发展就依赖于数理化等工业化了,如果作为一个储君不认识到其重要性,将来怎么能保证不会人亡政息?
  自古以来,皇位和权力交接,除了担心爆发内乱之外,就属于此最重要了。
  小杨钧看着诸多大臣在讨论他,也意识到此事很重要,懵懂地抬起头来。
  杨沐哈哈大笑了一声,挥了挥手,也没说什么。
  朝臣们懂了。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讨论就是田垦一事了。
  所谓田垦,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农民的耕种,一部分是荒地的开垦。
  如今正是春耕时分,今年的耕种关系到驻扎在前线的将士们的后勤保障问题,也关系到明年一整年,苍国民间是否会窘迫的问题。
  如果耽误了春耕,那么前线的粮草就将更为紧张,不仅是三国联军,就连驻扎在王畿内的青龙军团,也将大受影响,无力展开大战,最多只能堪堪自保。
  明年,就注定无法对外开战了。
  春耕,种子问题倒是不怎么担心,虽然不说培育出杂交水稻之类的,但是工部也知道优选优育的道理,接连五六年,农耕司早就甄选出了十分优良的品种,各郡各县也都有种子的储备。
  普通百姓也意识到传统自留种子的劣性,所以都是直接购买种子的,这样结出来的穗,产量会高很多。
  所以,春耕的主要问题,还就出在人力上。
  之前太多人投入在后勤运输方面,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再加上上一次临时的征兵,导致民间很多乡村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劳动力。
  为今之计,就是在进一步推动解放奴隶,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劳动力。
  然后,就是垦荒了。
  除了最新兼并的盛国之地外,其余的各郡中,土地开垦在经历过最初几年的如火如荼之后,如今迎来了短暂的停歇。
  因为,各村之间事宜开垦和灌溉的好地方,基本上都被开垦完了。
  目前工部正在组织民间百姓,修建梯田和围湖造田等。
  围湖造田自是不必说,多在湖泊多的地带。
  梯田,大多就是丘陵地带和山林地带。
  自古以来,大礼王朝的百姓们,便有修建梯田的传统。
  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但是梯田的种植对于人力的消耗相比平原要高出很多,而产量没有任何优势,一旦遭遇大旱就可能颗粒无收。
  所以,在粮食并不是十分紧张的地区,官府都是不提倡的,百姓们也没有刻意去修建。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田埂和水渠的问题。
  但是,随着水泥的诞生,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
  比如渠道,在两座丘陵之间,不是特别远的地带,就可以修炼一座架在空中的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的渠道——渡槽。
  在一些大型的水池边上,修建一座水闸,便形成了一座水库。
  水库,便成了灌溉之源头。
  前往不要小看水库与渠道的结合,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是要实现起来还真的不容易。
  在中国古代,估计都能于都江堰那样的伟大工程相媲美了。
  曾经有人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
  中国的南方,正是有那么多梯田,才让中国有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一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情况。
  毫不客气的说,在某些地区,梯田的占比是远远要高于普通水田的。
  出于需要,工部也将修建梯田的计划说了一遍,同时刻意预估了一下修建渠道和水库需要的钱财,向户部伸手要钱。
  “我苍国,还有多少军屯田?”杨沐忽然问道。
  当初,在需要大力发展军队实力的时候,他直接废除了军屯这一制度,让士卒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作战训练中。
  但是如今,伴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军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小,实际上很多地区,特别是新吞并的一些地区,都是有很多的军屯田的。
  民屯与军屯不同,前者不必多说,是苍国主要的粮食储量来源。
  而后者,则单纯是为了养活各地方府兵。
  虽然,民屯的产粮远远将军屯抛在后面,但若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民屯的效率却远远不如军屯。
  其原因无非就是那些遗留下来的通病。
  垦田分配不均、百姓们的恋乡不愿意搬离、交通水利不发达、新吞并地盘中的新旧势力的划分等等……
  “陛下如果要发展军屯,不妨先改变一下府兵制度。”
  这个时候,兵部尚书葛烈站出来,没有说军屯的规模,而是直接提出了一个建议。
  “改变府兵制度?”
  杨沐皱了皱眉,当下讨论的是如何提升近两年苍国的粮食产量,弥补这一个短板,和府兵制度有什么关系?


第365章 募兵制

  所谓的府兵制度,其实在大礼王朝的各国都是不相同的。
  在一些小的国家甚至没有府兵。
  苍国在一开始,也是没有府兵的。
  不过,在后来扩张的过程中,或者收编,或者需要保卫地方,就发展成了府兵。
  最典型的,就是在攻打郑国的时候,收服的那些义军,基本都是一群农民凑在一起,在大战过后朝廷又不能太穷兵黩武,所以将之归属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农民兵,一部分是地方军。
  其中,农民军一直保留着,甚至发展成了每年的训练,只要一开始征兵,就能够非常迅速的组织起来。
  地方军,则渐渐发展成了府兵。
  这个府兵,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府兵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地方官府名下的兵力。
  虽然,其带有民兵的性质,但是平时的编制和任务,却是有很大的不同。
  府兵有宿卫和征防的双重任务。
  宿卫的任务是较固定而又经常的,苍国内地的稳固地区,战争较少,宿卫自然就成为最主要的任务。
  而在新吞并的地盘上,就担任着平叛和维护地方的任务,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就需要时刻准备征防了。
  目前,苍国还没有爆发过什么内乱,阵防的作用就不是很多。
  府兵担负着宿卫的主要任务,这与禁兵的宿卫结合在一起,但又是相互区别的,府兵分番宿卫京皇城,叫作上番,上番是府兵经常性的任务。
  府兵担任征防任务时,与地方兵或边防兵结合在一起,往往被视为中坚力量,府兵的征防任务,征是临时派遣,防是固定上番。
  除此之外,府兵在出征时偶尔单独作战,譬如之前的讨伐盛国,其实在决定要会盟伐晋之后,其攻伐任务基本上就落在了府兵的头上,只不过因为其没有太大的功绩,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已。
  杨沐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目前苍国内的府兵大概在将近百万的样子,兵部尚书葛烈说的府兵制度改革,就是这个?
  “陛下,我苍国的府兵,虽是朝廷为名,但是在平时并无太大的战事,于徭役差不多,除了重型兵器与战马之外,弓矢衣粮等都需要自备,仅仅是七事,就耗费巨大。早我苍国内部安定之时,臣认为实乃一件耗费民力之举。”
  杨沐点头,葛烈的这一点,说到了点子上,也让他若有所悟。
  所谓的七事,就是指服、被、资、物、弓箭、鞍辔、器仗。
  府兵平时在家,有练习武事的任务。
  每年每次番上时还要集中教阅,考察平时练习的成绩,也是临时集中的一种训练;
  苍国府兵制,其实就是“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兵部统辖,各地官府详细分配,但是没有调动之权。
  安稳时期,府兵屯田种田,并在兵部委派的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的管辖下。
  这种府兵制度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就跟明朝的卫所制度差不多。
  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府兵的确比较浪费。
  因为,在平时的时候府兵用不到,但是一到战时,战斗力却还赶不上其余的国家的军队。
  这是一种什么概念?
  要知道,目前在整个大礼王朝的诸国中,苍国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都是第一的,一旦形成规模的团战,更是可以说天下无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连别国军队战斗力都比不上的府兵,要之何用?
  如果仅仅是方便征兵,那么民兵预备役可能就够了。
  所以……
  “葛卿有何高见?”杨沐抬手问道。
  “陛下,这几年来,我兵部也为府兵之事焦头烂额,不如可缩减府兵规模,将征兵改为募兵?”
  募兵?
  杨沐眼前一亮,所谓的募兵制,杨沐曾经和兵部说起过,当时葛烈就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没想到,这一次葛烈提出将府兵制改革,就说是说要改成募兵制。
  募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
  募兵制选出的人也叫做武卒,录取之后按各人特长进行编队,职责与武器各有序列。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采取由单兵到多兵、分队到合成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使武卒完全脱离生产,专心操演,成为常备兵,明显不同于过于业余兼职的征发兵,是一种史无先例的创举,开后代募兵制的先河。
  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些人将成为职业军人,骁勇善战,相比于如今的那些素质良莠不齐的兵卒,战斗力肯定是要大涨一节的,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军队战斗力,还能解放生产力,何乐不为?
  募兵制和征兵制,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只是说哪种情形决定的。
  兵部尚书葛烈提出来的,大概就是说在地方军的府兵这一块,由征兵改为募兵,作为常规的六大军团,则是采用征兵制的方式。
  至于暂时考虑的银钱等问题,在杨沐与一众朝臣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钱是赚来的,以苍国领先于诸国的技术,赚的钱足够军队的扩张了,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粮食与后勤,与整个制度效率的问题。
  府兵使用募兵制,在如今的苍国,是再适合不过了。


第366章 大阅兵

  接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