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国与阮国有土地可得,还算可以。
  但是曹国与兰国,与晋国大地隔着一个广袤的阮国,就算是打赢了晋国也寸土不可得,虽说军法严明将士不会异议,但是浴血疆场的将士们也颇有微辞。
  如今诏书一读,曹伤和兰芳便拍案称赞,晋国富甲天下,国内大城无数,便是这侵占了魏国之土地,也是十分的富足,曹、兰两国久在西陲,相比于魏晋两国自然是远远不如,如果战后能大肆劫掠一笔,便可足足的弥补此战的付出了。
  待到消息传到帐外,四国将士便欢呼雀跃,譬如“魏皇万岁”“大哉魏国”的喊声,更是弥漫原野。
  毕竟,这是富可敌国的财富呀!
  魏国舍弃不要而馈赠联军将士,这在诸国合盟史上还是头一遭。
  “诸位,此番在下来此,也有一个请求。”
  便在众人高兴之际,魏威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拱手一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迅速扫视过大帐。


第321章 深夜探讨

  “特使但说无妨。”曹伤抬了抬手道。
  魏威点了点头,拱手道:“来之前,我大魏皇帝有一言,恳求诸位在攻城之时,莫要抢掠原本属于我大魏国土之臣民,官府中的库银与粮草尽可拿去,百姓之性命财货,还请留情。”
  说着,魏威有意无意的,往阮阜宁投去了一个眼神。
  意思很明显,四国联军中阮国出兵百万,占据了大头,这个请求同不同意,就要看阮国的态度了。
  帅帐中忽然诡异的寂静了下来,曹国和兰国的将军们,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静静的不说话。
  “哈哈哈,特使多虑了,此战最重要的是讨伐晋国,我等乃是仁义之师,贵国要收复失地,我等自然也不会从中作梗,行那虎狼之事。”阮阜宁哈哈笑道。
  听阮阜宁这么一说,众人也就安心下来。
  魏威拱了拱手道谢,也没有特地谢阮国。
  毕竟,说起强占魏国的土地多的,除了晋国之外就是阮国了,当初的伐魏之战,阮国同样也是主力军。
  其可恨之程度,丝毫不弱于晋国。
  只是因为目前的国家战略需要,两国结成了同盟,都默契的没有提起过去罢了。
  所以,阮阜宁即便是承诺不劫掠魏国旧地,魏威的心里也不会有丝毫的感激之心。
  子夜时分,军宴散去,大军营地又恢复了井然有序的森严与肃静。
  大帐内军灯熄了,直保留下一盏小小的烛火。
  卸去甲胄的公孙止与魏威在微弱的光芒下,就这几碟小菜,一边煮茶,一边夜谈。
  两人的关系本就很好,当年公孙止从武国出来,辗转了几个国家游学,最后在魏国安家,一开始结交的那些朋友中,就有魏威。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两人情同手足,这也是魏威成为特使的原因之一。
  两人围炉夜坐,感慨万千。
  毕竟都是明睿深沉之士,点评了一番诸国,又议论了一番形势后,顿觉这几年来,风云变化,令人唏嘘。
  忽然,魏威低声问:“陛下这道旨意,是否太阔绰了?”
  公孙止一愕,自然明白自己这位老友所指的是什么,连连摇头道:“老弟莫要看得太近了,凭我之观测,这道旨意并非是陛下故作阔绰,而是为了长远考虑。”
  “长远考虑?还请公孙兄指教。”
  “此番联军看似胜券在握,但实则如空中楼阁,全赖苍国和楚国之大军在前线厮杀,稳定了军心,不至于让我联军溃散,可是老弟想过没有,若是苍楚联军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失利,军心该如何?”
  魏威恍然大悟,道:“公孙兄的意思我明白了,曹国与兰国大军久陷战场,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必定会军心大溃,等完全攻陷晋国之后再说瓜分之事,未免太过遥远了。”
  公孙止点点头,道:“没错,拿到手里的好处才是真的,此次阮国出动大军一百万,关键时刻不一定听我们的,能将曹国与兰国的利益与我们进行捆绑,便可勉强与之抗衡,若是看到有大利可图,两国说不定得再次增兵,对我魏国来说才是最为有利。再说了,这区区财货而已,晋国大城有上百座,富庶难以想象,便是那晋城的财货,就抵得上一些小国。”
  “也对,看来陛下之志,不在区区战场之利,倒是愚弟格局小了。”魏威长舒了一口气,而后忽然一个激灵,道:“公孙兄的意思是,要攻下整个晋国?”
  “老弟以为呢?”公孙止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道:“我大魏一败之后,国土惨遭诸国瓜分,仅仅阮国就占了二百余城,便是将晋国夺占之地全收回来,也难复当年的盛况,终究是敌人愈强,而我愈弱,只能期待此次契机,多夺占一些晋国土地,方能弥补损失。”
  魏威低头不语,而后猛的抬头,道:“不可,此策略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公孙止不动神色,拨动着炉火。
  “晋国广袤富庶,民风说不上彪悍,但是军法一体,人口众多,轻易便可征召百万大军。若是我大军攻入,一旦被围困住,便悔之晚矣!此次我魏国出动全国之力,若是一旦遭此大劫,难免阮国会有所行动,那时我大魏才是真正的亡国之祸!”
  “那老弟有何高见?”
  “上上之策,便是趁战胜余威,夺取晋国的东部之地,然后迅速抽兵,不管阮国如何与晋国干耗,我大魏仍然坚持出战之时制定的目标。”
  出战时的目标?
  公孙止脸色微动,所谓的出战目标,便是魏国决定复仇雪耻之时,定下的收复失地的目标,将晋国灭亡并不在此目标内,只要收复了失地,便抽出兵力,攻打北方的几个晋国盟友,将其地吞并,由于弥补阮国所夺去之地。
  可是,眼看着晋国就像是一个纸老虎一般,被苍楚联军大败,四国联军也有机会长驱直入了,这个时候再来看当初的目标,是不是显得有些保守了?
  相交多年,魏威一见公孙止这表情,便知道自己这位兄长在想什么,于是继续道:“临国、越国、宋国、羽国、鸿国,此五国乃是晋国盟友,此次未在联军之列,此番前来的时候我可是听说了,武国此次虽然未曾出兵伐晋,但是其也是盟国一员,在听说晋军大败之后,便对鸿国蠢蠢欲动,凭我大魏现在的实力,不急流勇退捏软柿子,难道非要在这晋国与阮国相争吗?”
  公孙止点了点头,魏威说得的确没错。
  以魏国如今的能力,就算是打赢了晋国,接下来肯定也会与阮国产生摩擦,还不如将尾大不掉的晋国丢给阮国去摆弄。
  只是……
  晋国之富庶,岂是几个小国能比的?
  鸿国已经有武国染指了,剩下的临国、越国、宋国、羽国加起来,都没晋国的百座城池富庶,所看重的无非就是人口罢了。
  想了想,公孙止道:“贤弟之言,虽有一些道理,但是愚兄却认为,该审时度势一下了。若是依照之前的设想,急流勇退自是正途,然则,今日情势已经大为异常,晋国是非攻不可。”


第322章 重新出发

  大为异常?
  非攻不可?
  魏威沉吟了一下,道:“何出此言?”
  “其一,晋国自绝于天下,没有他国救援,其附属之国自身都难保。”
  “其二,晋国至今已经损失了一百五十余万大军,且两线溃败,战略上陷于被动,若是再溃退下去,必然会举国震恐,人心弥散。”
  “其三,晋国之地本就是不断掠夺而成,其内很多民众都还记得故国如何,其国策乃是先掠夺后施恩,被侵夺之地的诸多百姓多有不满,我大魏接手之后,不需要太多时间便能进行有效统治。”
  公孙止列举出三点,又道:“这些理由,贤弟有想过吗?”
  “真是如此?”
  “若是抽离出战场,便耽误了我魏国壮大的最好时机,须知晋国发展百年,国土广袤,其富饶之程度不是别国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我大魏得趁此机会,吞下其果实。”
  “的确,当今天下除了苍国,其余的国家都没有快速令国家繁荣的能力,就连那劲头强劲的云国,都要望其项背。”
  公孙止叹了一口气,道:“这是自然,此次苍楚大战虽然有楚国的功劳在内,但是主力还是苍国大军,这几年来其军队实力已经增长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地步,就算是我大魏都无法与之争锋。总之,一旦我大魏撤兵,要么被阮国捡一个大便宜,要么会被晋国赢得喘息之机,我大魏便会永远失去一个天赐良机了。”
  魏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压低了声音,惊疑道:“你说,此番攻陷晋国,苍国可否会跟我们抢地盘?”
  “这……此事我也说不准,原本大家料定,苍国将主力布陈在彻国境内,会觊觎王畿之地。可没想到现在主力却转移到了北方,那可是一大片富庶之地,除了一个康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与之竞争,晋国的东境之地,苍国探囊可取。唯一的问题是,苍国到底是选择富庶的东境,还是位置最佳的王畿,值得考虑。”
  “若是苍国都想占据呢?”魏威提出了一个设想。
  “不可能,此番诸国合力攻晋,出力的又不是苍国一家,别说楚国不会同意,恐怕就连阮国都不会放任,毕竟王畿就在诸国的中间位置,其战略意义之重,任何一国都不会放任其落入一个国家的手中。”
  魏威也点头,道:“的确如此,苍国虽然有天子大义在身,但也不敢一力战群雄,恐怕这王畿之地是瓜分定了。依此看来,苍国染指晋国东境的可能性很大,说不好还要与我大魏争夺地盘,所以我还是那一句话,不如干脆放弃晋国之地,这淌浑水我们不掺和。”
  “贤弟,莫非如此惧怕与二雄相争么?”公孙止眨了眨眼睛,道:“就连百姓匹夫都知道,富贵险中求,在这大争之世,我大魏若是怕这怕那,便已经失去了争雄的资格,短暂的苟且后,必将被别国覆灭,到了那时后辈子孙骂的,就是先辈们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这……”
  魏威哑口无言。
  公孙止又严肃道:“至于晋国,贤弟也不用担心。一个丧失了抵抗力的大国,能等来的只会是落井下石,所谓唇亡齿寒雪中送炭,必是利害关联之时,绝非奄奄待毙之际,那楚国、苍国、阮国、云国的皇帝,都是当今之雄主,必然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晋国若是一败再败,覆灭几乎是必然之事,我大魏应该担心的,只有如何避免与苍国相对抗。”
  “避免与苍国对抗……那阮国呢?”
  “阮国……此战过后,迟早会起冲突,如果能多取得一些利益,提前一些又何妨?终究,阮国与苍国不同,我大魏若是想要提升国力,还得依靠苍国的扶持才行,若是成为血盟关系,那就更稳妥了。”
  魏威默然良久,便是喟然一叹:“邦交相争,只有利害也!”
  “大国之争,本就如此,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投桃报李,都是一句废话罢了,亡国灭种的事情,岂是个人之义能比的。”公孙止也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道:“好了,眼下先击败了晋军再说吧,以目前取得的优势,说这些有点为时尚早。”
  “公孙兄,好自为之了。”
  直说到四更天,眼看快要天亮,两人便一起躺在芦苇草席上凑合睡下了。
  同样也是这个时候,十里之外的阮军大营,一盏油灯也熄灭了,阮阜宁与几个大将,都回去歇息了。
  曹军大营……
  兰军大营……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也是联军在看到胜利的希望后,首次调整了未来的谋划。
  三日之后,阮、魏、曹、兰,四国联军各自点兵。
  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大战,一百五十万大军目前能继续出战的,还有一百一十万左右。
  联军统帅公孙止,亲自前往各军大营,鼓舞士气,立誓要攻入晋城。
  晋城,乃是晋国京都。
  以四国联军所在的位置,若要攻克晋城的话,还需要攻下几座主要的关隘。
  其中,横在面前的第一座,便是陈步关。
  陈步关,本是魏国原本在西境之地,一座抵御晋军的前线关隘,可以说是天下难得一见的雄关。
  当初,晋国率领诸国伐魏之时,便有八十万大军,被此关挡住了三个月之久。
  这是一座难以克服的关隘,要是想攻入晋国的本土,首先就得从此下手。
  可是,自从得知苍楚联军大胜的消息后,秦堪便调集重兵防守此处关隘,要想攻破的话,谈何容易?
  这一日,联军出发了。
  二十万大军作为先锋军,其余的九十万大军紧随其后,阮国的五万铁骑护在左右两翼,威势赫赫的走在队列两侧。
  整支大军,不疾不徐地向前推进。
  这里,原本是魏国最丰腴富庶之地,官道宽阔,村庄人口稠密,可惜自从被晋国占去之后,就大不如前了,整整三百余里,途经十几座城池,饿殍遍野。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军接连十几日只遇到一些敌军斥候,竟然一支大规模的敌军都没看到!


第323章 伊水仓

  没有敌军?
  这怎么可能!
  该不会有伏击吧?
  联军心中生疑,但是又经不起夺城的诱惑,也只能继续前进了,同时派兵驻扎在主要的城池,万一出了什么状况,也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一百一十万的大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因此驻兵之事留下了四十万人,主力部队只剩下了七十余万。
  在抵达陈步关下的时候,经过一打听,晋军还真的在沿线外围城池中,布置了一些兵力,只不过数量不多。
  一时间,公孙止只能苦笑。
  秦堪不愧是晋军五大将军之一,擅长防守之名果然不是虚的,竟然用区区兵力,拖住了他联军的四十万军,原本晋军因为回防抵御苍楚联军所缺失的劣势,也因此弥补了。
  七十万联军,对战据险而守的六十万晋军,一时间僵持住了。
  此时正是初春,说冷也不冷,大军便在陈步关十里之地驻扎下了。
  只不过,如此一来粮草消耗便是大问题。
  特别是阮国,在驻扎了十几天之后,便开始焦躁不安,阮军统帅阮阜宁几次去帅帐中与公孙止商议,要商讨该如果取下陈步关。
  ……
  与此同时,苍军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倒不是大军被阻隔了,实际上在强大的攻城车面前,苍楚联军并不怕什么关隘。
  大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要分兵留守被占领的城池,一方面又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境地。
  因为现在,除了苍军之外,三十万楚军也要消耗大规模的粮食,而且根据接到的消息,云国的二十万大军也已经进入了彻国,准备前来与联军汇合。
  一旦到了苍国的势力范围,其粮草肯定是要由苍军来负担的。
  虽说,楚国与云国在战后肯定会支付购买苍国粮草的银钱,但是问题是,苍国目前的粮食负担也很重要呀!
  毕竟,粮食这东西是一年又一年从地里种出来的,并不是有银子就一定能买到。
  彻国和晋国,因为在筹备大战,去年就官府就派兵在民间征集粮草,百姓家里基本上是没有多余的米粮了,沿途经过的很多座城池中,百姓们都要靠杂粮支撑,上山弄野味野菜,下塘下河捕捉泥鳅水鱼,这些百姓们自己都够呛,大军就算是想征集粮草,都十分的不容易。
  除非是硬生生的抢夺和屠杀。
  但是,屠杀是万万不可的,楚军倒是有这个意思,但是司马宏早已经将这些地方视之为苍国土地,将这些百姓视之为苍国臣民,如何能同意?
  于是,只得花大价钱从苍国内收购了。
  这也造成了,苍国内的粮价和米价飞快上涨,就连制作方便面和压缩饼干的面粉,价格也直接涨了一倍多。
  好在,百姓们都对朝廷比较有信心,也很支持对晋国的战事,倒是没有在民间造成太大的动荡。
  三月,二十万云国大军,从苍国的西北部,直接穿插进入了晋国,与苍楚大军会师成功。
  苍楚九十万联军,直接变成了苍楚云一百一十万大军。
  很巧合的一个数字,无论是魏国率领的四国联军,还是苍国率领的三国联军,都是一百一十万。
  再加上楚国在王畿的七十余万大军和彻国内的二十万苍国青龙军,这就是整个伐晋联盟中的总兵力。
  ……
  四月,战事已经胶着很久了。
  从正月的那一场大捷之后,便很久没有传出什么好消息了。
  可能唯一有点波澜的,就是楚国、莽国、范国、雅国,四国合力攻吴,惨遭失败。
  至于为什么失败,无非就是含恨出战下,楚国的大将军熊芳贪兵冒进,掉入了吴国大军布下的口袋,被结结实实的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五十万大军虽然保下了二十余万,但是大将军熊芳,也羞愧难当,把剑自刎。
  眼下,楚国正在动员全国之力,发誓要攻取吴国。
  总之,四月的晋国战场上,两路联军都没有取得什么实质上的进展。
  也利用这个空档,晋国又征召了百万兵卒,充入了战场。
  ……
  五月初,正是百姓们忙于耕种之季节。
  不管是粟米还是其余的一些农作物,基本上都该播种了。
  同时,大麦小麦也在这个季节收割。
  天气有些闷热。
  寻常年月,这晋国辽阔富庶的丘陵平原上,正是农人遍野牛车与商旅争道的繁忙日子,一切扰民的徭役征发与官府政事都会消停下来,为国家粮食之储备让道。
  当然,除非有必要,一般也不会在这个与天争食的时节打仗。
  然而,今年却是不同。
  苍国要有大动作了。
  原因很简单,粮草的负担越来越重。
  这便是苍国底蕴的薄弱之所在,过去几年几乎年年有战争,百姓们虽然富裕起来,但是粮仓里都还很紧巴,可不像阮国和晋国等一些大国,只要没有遇上什么重大的天灾**,储存的战略物质和粮食,够百万大军吃个五年十年是不成问题的。
  这在这方面,苍国耗不起。
  别说让百万大军吃五年十年了,就是五个月都够呛。
  远在乐元城坐镇的杨沐,也深深感觉到了粮食方面的压力,民间的粮米价格都已经涨了三倍了,要不是官府一直在抑制粮价,打击哄抬价格的无良米商,恐怕涨到十倍都有可能。
  所以,唯一缓解粮食压力的方办法,就是攻入晋国内,打开伊水粮仓。
  没错,就是伊水粮仓。
  须知,粮食这种东西运输起来太难了,而且储存的作用也是作为一个战略物质,用来救灾或者支撑大战需要,不可能将整个国家的粮食堆积到一起。
  没那个必要,也得不偿失。
  所以,就有了国家粮仓。
  晋国的国家粮仓一共有五座,以京都的晋城太仓为首,这伊水城的伊水仓就是其中一座,聚集了西境几百座城池每年收纳的粮食。
  根据所掌握的情报,这伊水仓能容纳粮食五百万石,即便是晋军筹备粮草抽调了很多,也应该有两三百万石。
  一石粮食够一个士卒吃两个月左右,两三百万石够三国联军吃个半年了。
  只是,伊水城是一座大城,要想攻下它是一件极难之事。
  由于有伊水仓在,所以在晋国诸城中的位置十分的重要,周围就设立了几座坚城防守。
  除此之外,还要担心晋军大败之后,将粮草烧掉。
  虽然,历来粮仓在设计的时候为了防火,有非常严密的防火措施,就算是放火也不太可能会将粮草烧掉。
  但是,粮草可是三国联军的头等大事,哪怕是多烧了一万石,那都是非常大的损失。


第324章 伊水城下

  经过半个月的谋划,进攻伊水城势在必行。
  从三国联军面对的敌人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
  晋国经过上一次惨败之后,吸取了教训,征召了百万大军不说,而却还调集了秦堪麾下的军队整合在一起,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三十万。
  这样规模庞大的敌军,的确给三国联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当然,联军这边也不是没有优势。
  第一,经过几个月的经营,晋国大片地区都成了联军的大后方,通过积极的扶持傀儡势力,基本上纳入了苍国的统治范围。
  第二,几座主要的大城已经被苍国控制,晋国若是要反攻的话,就得付出几倍的代价。
  第三,晋军新征召的百万大军,战斗经验比较少,其中虽然以退役府兵和老兵居多,可是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也不少,这样一支鱼龙混杂,且以前没有进行任何协作训练的军队,在协调能力上就比联军低了一大截。
  一百一十万的大军,分出了十万大军留守,整整一百万大军的调动,如同一股飓风一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伊水城,这是一座数百年的大城,早在还不是晋国之地的时候,便已经存在了。
  如此一座战略意义重大的城池,不可能是一座孤城。
  其周围还有两座拱卫之城,分别为伊东、伊西。
  暮色时分,司马宏巡军,聚集众将,发下三道帅令,将联军分为两部分。
  云国的二十万大军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