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祯听后也是眼睛一亮,不过随即他又苦恼的道:“可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大宋内部的弊病之深非是一日之功,而且千头万绪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第六百五十八章 官场与土地
大宋立国不足八十年,但因为大宋在立国时就先天不足,甚至当初赵匡胤估计都没想到自己创立的大宋会延续这么多年,毕竟唐末时军阀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豪强就像是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赵匡胤成长于那个时代,自然也没敢想自己的大宋会延续太久,这也导致大宋各个方面都不怎么完备,政府机构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似的,哪怕经过后来赵光义等人的修补,但依然无法弥补这种先天上的不足。
也正是上面的原因,所以大宋的制度与前面的历朝历代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本质上来说,大宋就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版,相比之下,辽国反而继承了许多唐朝的制度,这也是辽国一直视自己为正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大宋先天不足,所以从立国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但大宋内部却已经是弊病丛生,几乎可以和王朝的末年相比,而且这些弊病背后又牵扯着各方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十分的棘手,这也让赵祯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大宋的弊端说起来复杂,其实无非有两大主要点,一是官场,二是土地,现在就看陛下想从哪方面入手了。”李璋这时则是笑着开口道。
大宋有三冗,其中冗兵与冗官是主因,最后又导致了冗费,现在大宋已经收复燕云,外部威胁已经大为减小,至少在十年内不必担心边境的问题,而且有了长城天险,也不必再保持庞大的禁军,所以精兵之事也已经提上日程,如此一来,冗兵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
除了冗兵,现在也就只剩下冗官了,这也就是李璋所说的官场,如果解决了冗官的问题,那么冗费几乎解决了大半,税负也可以相应的减轻。
而除了三冗之外,最严重的就是土地兼并了,这是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是大宋对土地兼并非但不禁止,反而大加鼓励,不说别人,就连李璋家中也购买了大批的土地,当然相比赵祯遍布全国的皇庄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赵祯才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
虽然李璋和赵祯都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但他们却还是大宋的帝王与大臣,为了大宋着想,他们愿意牺牲这些私利,不过真正愿意为大局着想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会死守着手中的利益,如果有人敢动他们手中的土地,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击,哪怕是朝廷也不例外。
“官场?土地?”赵祯这时再次露出头疼的表情,虽然李璋帮他总结出两个主要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动哪个都不容易,官员是他统治天下的基础,动了官员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天下的动荡,土地更别说了,一个搞不好说不定会有人因此而造反。
“如果陛下拿不定主意的话,不妨将吕相找来商议一下,我相信在政务上他肯定会给陛下一个更好的建议!”李璋再次开口提议道,他只能给赵祯提一些大方面的建议,至于具体的施行,最好还是听一听吕夷简这些专业人士的分析。
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点了点头,随即让人召吕夷简进宫,本来赵祯还想召王曾进宫的,但他却忽然想到王曾生病了,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家中养病,这让他也露出黯然的神色。
“表哥,如果有时间你代我的去探望一下王相,听说他病的很重,也不知道现在好转了没有?”想到王曾,赵祯也不由得长叹一声道,随着王曾的病倒,当年的老臣又少了一个,而韩琦这些后起之秀还没能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程度,这让他也有种无人可用之感。
李璋听到这里也点点头,对于王曾他还是十分尊敬的,早在回来的路上他就听说王曾生病的事,其实在李璋之前去忻州之前,王曾的身体就有些不太舒服,只是当时灾情严重,王曾也强撑着身体处理政务,结果李璋刚一离开,他就病倒了,直到现在也没能恢复。
正在说话之时,只见吕夷简也进到大殿,他先是向赵祯行礼,然后又询问了一下李璋在忻州的救灾事宜,李璋也把救灾的经过大概的讲了一下,其实这些李璋早就写成奏折送到京城了,吕夷简肯定也看过,只是现在想听一听他讲一些现场的情况。
“吕相,朝中最近的情况你也知道,对于宋祁这些人的建议,你有什么看法?”这时赵祯有些迫不急待的开口问道,虽然朝堂上吵翻了天,但作为百官之首的吕夷简却一直稳坐政事堂,并没有对这件事发表任何看法,这也是他召对方来的原因之一。
听到赵祯询问自己的意见,只见吕夷简也淡定的一笑,随后看了看旁边的李璋这才开口道:“陛下应该已经问过定北侯的意见了吧,以我之见,定北侯肯定会赞同宋祁等人的建议,希望彻底的扫除大宋内部的弊病!”
“不错,现在咱们暂时消除了外部的威胁,正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日后的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恐怕后果不用我说吕相也能想到。”李璋立刻点头道。
听到李璋的这些话,吕夷简也再次露出沉思的表情,片刻之后这才转向赵祯道:“陛下想要扫除积弊,这的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陛下也要明白,这件事肯定会动许多人的利益,所以到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如果陛下没有大毅力、大决心的话,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做成!”
“吕相放心,朕能扫平党项,大败辽国,当初同样也遇到不小的阻力,可朕还是做成了,所以朕相信这世上没什么事情能阻止朕的决心!”赵祯当下十分骄傲的道,自从打败了辽国之后,他就一直处于一种自信心爆棚的状态,有人觉得这是帝王之气,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陛下下定决心了,那臣就大胆的说一说!”吕夷简听到这里笑了笑,随后这才认真的道,“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出现问题基本是无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只要这些问题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就不必太过在意,甚至就算解决了这些老问题,可能还会引发新的问题,这些也是臣执政多年的经验。”
说到这里时,只见吕夷简顿了一下接着又道:“对于咱们大宋来说,能够影响国家稳定的问题并不多,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一个在官场,另一个则是土地……”
“咦?吕相你的话几乎和表哥一模一样!”赵祯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惊讶的打断道,而李璋和吕夷简这时则是相视而笑,颇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既然定北侯已经说过,那我就不献丑了,不过这两方面的问题虽大,但却也要分个轻重缓急,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想要多管齐下,彻底的解决所有问题的话,肯定会出大乱子!”吕夷简最后十分肯定的道。
李璋听到这里也露出豁然开朗的表情,因为他想到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这两者都是针对各种问题多管齐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这就相当于对大宋下了一剂猛药,可能这剂猛药可以治病,但也有可能会让病人因承受不住药力而直接死亡。
“那依吕相之见,该从哪方面入手,又该先解决什么问题?”赵祯听到这里也是眼睛一亮,急切的追问道。
第六百五十九章 从吏治入手
盛夏来临,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河东的地震已经彻底的平息下来,各种物资运往忻州,那边也已经选好了新城的位置,开始重建忻州城,而且因为防治得当,也并没有大的瘟疫发生,这也让所有人都是松了口气。
李璋虽然已经回到了京城,但也时常关注忻州那边的情况,甚至他还将医学院第一批将要毕业的学员派到忻州去补习,毕竟那边的伤患实在太多了,这帮学员即可以帮助当地的灾民,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医术,也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今天的天气可实在太热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李璋真想呆在家里守着冰盆一动不动,可是想到赵祯的嘱托,以及他最近听到的传言,他也不得不让人准备好马车,然后乘车来到了王曾府上探望。
王曾已经病了几个月了,哪怕赵祯把宫中的御医派到他府中常驻,但王曾的病情依然没有太大的好转,甚至听说最近两天还严重了,所以李璋也急忙前来探望。
不一会的功夫,李璋的马车就来到王曾的府邸门前,随后送上自己的拜帖后,王府中也立刻有人前来迎接,随后李璋被请到内宅探望王曾,而当见到王曾时,李璋差点没有认出来,因为王曾比之前瘦太多了。
“定北侯来了,快快请坐!”王曾虽然很瘦,但精神却还不错,看到李璋进来当即也笑着开口道,只是他这时半躺在床上,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的药碗,似乎是刚刚喝过药。
“王相感觉身体怎么样,陛下也一直念叨着你,所以就托我代他前来探望一下?”李璋当即上前坐到床前的椅子上关切的问道,算起来今年王曾才六十岁,放在后世也只是刚到退休的年纪,可是在这个时代却可以称得上长寿了。
“有劳陛下挂念了,不过我这病来的慢去的也慢,最近又有些反复,恐怕最近无法替陛下分忧了!”王曾说到这里似乎感觉有些胸闷,当下手按着胸口喘了几下,直到脸色潮红这才平息下来。
李璋看到这里也更加担心,当下再次询问了一下王曾的病情,其实王曾倒是没什么大病,只是他年纪大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直不断,再加政事操劳,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结果前段时间一场风寒老是不好,最后竟然将身体大大小小的毛病一起引发,这才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不过李璋听后也是心中一沉,他也是懂医术的人,像王曾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的正常衰老,一场小病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王曾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十分糟糕地步。
当然李璋嘴上肯定不会直说,而是再次安慰了王曾几句,不过王曾这时却忽然主动问道:“听说陛下最近想要整顿吏治?”
“不错,吏治的问题由来已久,陛下想要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将吏治好好的整顿一番。”李璋也点了点头道,他就知道王曾会问这个问题。
只见王曾听到这里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陛下做此决定,是不是与宋祁等人有关?”
“也不全是因为宋祁等人的奏折,而是陛下也看到了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决心趁着扫除外患的这个机会,前几天陛下召集我和吕相,询问了一下我们的意见,最后吕相建议从吏治下手,所以才有了整顿吏治的事。”李璋倒是没有隐瞒,当下将整顿吏治的原因讲了一遍。
那天吕夷简在见到赵祯决心扫除国内的弊病后,也帮赵祯分析了一下国内的种种问题,然后建议从吏治入手,因为官员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祯想要对国内改革,就必须有一支行之有效的官员队伍,所以整顿吏治的事也被提上日程。
“原来如此,想来这应该是吕夷简的建议,虽然我不喜欢吕夷简这个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务上的才能,此人眼光毒辣,有能力有手腕,只是德行却让人不齿!”王曾不愧是吕夷简的死敌,哪怕在夸对方时,最后也不忘讽刺一句。
“王相猜的不错,的确是吕相建议从吏治入手,对此王相可有什么建议?”李璋并没有评判吕夷简的人品,而是再次开口问道,赵祯请他来探望王曾,除了询问一下他的病情外,也有让李璋听一听王曾对整顿吏治这件事的看法。
只见王曾这时再次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大宋的吏治问题十分复杂,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一职多官又导致官员相互推诿责任,不肯干实事,明明一件小事就可能扯皮数月,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升迁,以及职位的权责!”
所谓“磨勘”制度,其实就是论资排辈,一个官员想要升迁,并不是你做出政绩就行的,而是要讲资历,比如之前被弹劾的陈尧佐、王随等四人,如果只靠政绩的话,这四人其实是没有资格担任执政这么重要的职位的。
“王相所言不错,对于这些吏治上的问题,陛下也十分忧心,官员的升迁制度肯定要改,磨勘制肯定也要废除,到时一切按政绩来升迁,同时派出专门的官员考核官员的政绩,并且由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从而彻底的改变现在的情况。”李璋这时也点头道。
“可是这样一来,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陛下可做好准备了吗?”王曾当下却是面色沉重的道。
磨勘制虽然有大问题,但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有许多官员都是磨勘的受益者,甚至晚有不少官员熬了这么多年的资历,如果一下子废除,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如果这些人闹起来,朝廷也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甚至一个搞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第六百六十章 官场大地震
差遣院,本由当初宋太宗赵光义所设,负责少卿、监以下考课、注授差遣事务,后来又设磨勘京朝官院,次年改名为审官院,而差遣院也随之并入审官院中,负责考校京朝官员,分拟内外任使等职务,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就官的考核。
审官院一般设知审官院两人,分别负责文武官员的考核升迁等事务,主要是由侍御史兼任,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掌有实权,属于那种在官场上人人争相结交的那种官员。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审官院其实是行使着六部中吏部的一部分职能,只不过在大宋这个朝代,六部早就被架空了,连吏部尚书都不管本部的事,所以对官员的考核自然要单独立一个部门,这也就是审官院,由此也能看出大宋的官场架构从一开始就到处都是漏洞,后来发现漏洞就直接打个补丁,于是就诞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行政机构。
不过今天的审官院却引来一场官场上的大地震,因为就在今天早朝之时,赵祯下旨将审官院并入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虽然这本来就是审官院的职责,但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审官院竟然被并入到吏部这件事。
六部从大宋立国之初就已经名存实亡,甚至连六部中的官职也只能成为官员品级的寄禄官,而不掌管官职本身的权力,直接的实职需要由职事官来定,这也几乎成为大宋官场上的定例。
然而现在审官院并入吏部,其实也就相当于把吏部原本的职能归还了过来,使得吏部从一个虚设的衙门变成实权衙门,恢复了吏部本来的职能。
其实如果仅仅只看审官院并入吏部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变动了一些官职而已,但这件事的影响却极其重大,因为这是自大宋立国以来,吏部第一次掌握实权,而且现在虽然只变动了吏部,但其它五部会不会在接下来时间变动。
毕竟在一般人眼中,六部虽然职能不同,但其实却是一体的,现在吏部有实权,那么其它五部实权化也就不远了,但如果兵部有了实权,那枢密院又该怎么办?户部有了实权,三司又该如何自处?
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大宋中央核心机构,如果动了它们,几乎可以说要把整个官场都给推倒重构,而这已经不是官场地震了,而是重建整个大宋的统治机构,所以当审官院并入吏部的消息传出来时,整个官场都轰动了,官员们几乎全都在讨论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比外界的震动,处于权力核心的赵祯、吕夷简这对君臣却表现的十分淡定,甚至除了赵祯下达的圣旨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解释,也没有动其它的五部,吕夷简对这件事也是三缄其口,似乎并不怎么关注这件事。
对于赵祯和吕夷简的反应,也让大宋的许多官员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李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李璋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结果一时间李璋府门前也是宾客云集,所有人都想从他这里打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关门谢客,就说我这段时间病了,暂时不见外客!”李璋直接对府中的管家下令道。
其实这次审官院并入到吏部之中,不仅仅是赵祯整顿吏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们整个大宋官场的一次试探,主要是看看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不过无论官员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场变革都会推行下去,区别只是变革力度的大小而已。
不过李璋闭门谢客能挡得了别人,但却挡不住真正的朋友,比如这天有人前来拜访,李璋也只能将对方请了进来,而韩琦看到他时也是笑道:“李兄,我的来意你肯定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告诉我的?”
韩琦是李璋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而且两人是少年相识,这些年也经常往来,所以肯定不能把他拒之门外,当然韩琦也十分体谅李璋,直接问有什么能告诉他的,如果不能他也不强求。
“别人肯定没有,不过对韩兄你我还是可以说上几句,不过据我所说,韩兄你的官职最近恐怕要动一动了!”李璋当即笑着回答道,韩琦也是坚定的变革派之一,这也引起赵祯的注意,再加上韩琦本就是官场上后起之秀,所以韩琦这次也将得到重用。
“哦?要我去哪里?”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眼睛一亮道,之前他参加了收复燕云的事,并且为之后稳定燕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和刘平一起被调回京城,并且才刚刚担任右司谏,所以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职位会再次变动。
“枢密院。”李璋笑呵呵的开口道。
其实之前韩琦在收复燕云立了大功,本来就应该得到重用,只不过大宋的官场按资排辈,上面的官员没有退下来,下面的官员自然也升不上去,所以只能暂时将他安置在右司谏的位置上,现在随着陈尧佐、王随等人被贬,位置自然空了出来,再加上赵祯需要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为将来改革之用,所以韩琦自然是第一批的人选。
“枢密院!”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露出狂喜的表情,以他现在职位,以及之前的政绩,去枢密院肯定不会一般的职位,当然枢密使肯定不用想了,但就算是副使,那也是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相当于成为大宋的相公之一,而这也是大宋官员最终极的梦想。
“韩兄,你年纪轻轻就能进入政事堂,虽然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也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另外陛下日后还会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处理,到时有你劳心劳力的时候!”李璋当下再次笑呵呵的道,顺便指明了韩琦这次去枢密院是担任枢密副使一职。
韩琦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听到李璋的暗示当即也再兴奋的大笑一声,随后也向李璋道谢,虽然他升迁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李璋从中出力的话,也不可能升的这么快。
第六百六十一章 赵祯的布局
韩琦来见李璋可不是问他自己的前程,而是想问一下赵祯到底是怎么想的,把审官院并入吏部又有什么打算?对于这些问题,李璋挑了一些能说的解释了一下,不能说的就暂时没告诉他,不过以韩琦的身份,以后迟早都会接触到这些。
当韩琦得知赵祯已经下定决心,扫除国内积累的种种弊病后,也是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这正是他之前上书的目的,现在总算是得到了赵祯的采纳,其实从李璋说他要被升迁到枢密院时,他也已经有所猜测了,毕竟陛下大力提拔自己这么年轻的官员,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
送走了兴奋的韩琦后,李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陆续见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或多或少的泄露出一些赵祯的想法,虽然在这些人离开时,李璋一再叮嘱对方要保密,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些消息还是慢慢的泄露了出去。
回味斋二楼雅座,只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其中一个胖子神秘兮兮的道:“都听说了吗,朝廷要出手整顿吏治了!”
“这有什么新鲜的,朝廷每隔几年都会叫嚣着整顿吏治,可每次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只见旁边一人却是有些不屑的道。
“这次可不一样,我听说朝廷要重整六部,把六部重新架构起来,说不定连三省的权力都要恢复,如此一来,朝堂上可就要大变样了!”没等胖子开口,旁边的一个老者就抢先道,他也是消息灵通之人,这段时间也打听到不少的消息。
“我也听说了,另外我还听说,以后官员的升迁需要考功,也就是看官员的政绩、品行等方面,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熬资历了!”这时再次有人开口道,结果他的话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呼,当下讨论也更加热闹了。
雅坐背后的一个封闭的雅间里,李璋和赵祯听到外面那些人的讨论,当下也不由得相视而笑,之前李璋放出那些消息也是故意的,同样也是想借那些消息来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现在看来十分成功,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到处都是在讨论着整顿吏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