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京城的繁华也足够让他们忘掉之前的忧虑了。
小船沿着汴河前行,最后在京城外的一个小码头停靠,随后毕升父子几人下了船,打听了一下城门的方向这才进到城中,只见当他们进到京城时,看到城中车水马龙往来不息,街道两侧全都是高大的店铺,道路更是宽阔的可以跑马,几个人都感觉自己的眼睛不够看了。
护送毕升父子的衙役也是第一次进京,路上虽然辛苦,但这时看到京城的盛况,他们也感觉不虚此行,而且现在天色还早,所以也不急着去工部,当下他们与毕升父子三人商议了一下,于是决定先在京城里转一转,毕竟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着也得买点东西回去。
等到下午的时候,毕升父子这才在两个衙役的带领下来到工部,毕竟他的调集就是工部签发的,而工部的官员批复了调令后,也立刻有人带着他们一行人去了驿馆暂时安置下来,至于对毕升父子的安排,则需要等上头的回复。
毕升父子到来的消息也很快送到了李璋这里,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李璋也几乎想要立刻见一见对方,不过考虑到对方一路太过辛苦,需要休息一下,所以他只能耐着性子等到第二天就立刻登门拜访,因为他想让毕升看一看自己已经打造出来的活字印刷作坊。
第六百九十八章 活字印刷作坊
“参见侯爷!”毕升父子三人战战兢兢的向李璋行礼道,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才刚到京城,就遇到李璋这种大人物,而且对方还是亲自来到驿馆见他们,这让毕升父子都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毕老先生不必多礼,不知你们现在是否有时间,我可以带你们去新建好的活字印刷作坊转一转,有些问题还需要你们来解决。”李璋这时笑着开口道。
“活字作坊已经建好了?”毕升听到这里也惊讶的抬起头看着李璋道。
“差不多吧,其实当初给你下调令时,朝廷这边就已经开始筹办活字印刷作坊了,现在不但建好了,活字也造好了,只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李璋笑着回答道。
“真的!那……那朝廷是用什么材料造的活字?”毕升听到这里即惊喜又有些担心的问道,他真的怕朝廷也用泥活字,到时肯定会出现一样的问题。
“铜,现在朝廷造的是铜活字,只是造价太高了些。”李璋这时也无奈的道,其实活字并不一定要用铜,只要用一些质地比较软的金属就行,比如铅、锡之类,只不过铅有毒,锡在低温下又容易粉化,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铅锡合金,但这个时代铅的产量更小,毕竟这东西的用处不大,李璋暂时也找不到那么多铅,索性就用铜了。
听到活字竟然用贵重的铜制成,毕升的眼睛也不由得一亮,不过想想也正常,朝廷肯定不会像自己一样为了省钱只能用泥活字,想到自己梦想中的金属活字已经实现了,这让毕升也兴奋起来,甚至有些急切的想要亲眼去看一看。
李璋这时也看出了毕升的想法,当下也再次邀请他们父子,这次毕升也毫不犹豫的答应,随即李璋亲自带着他们乘着马车出了驿馆,一行人来了皇城东侧,大名鼎鼎的国子监也就在这里,当然这里更出名的还是有许多勾栏院,听说还是当初赵匡胤亲自下令设立的,也不知道他当初是怎么想的?
就在国子监东北角的方向,活字印刷作坊就设立在这里,当李璋带着毕升来到这里时,负责管理作坊的官员也立刻跑出来迎接,这座作坊虽然是李璋建议的,但却由工部牵头,平时也由工部的官员管理,当然了,整个作坊李璋也出力甚多。
“赵主事,这位就是发明活字印刷的毕老先生,以后你们也要一同共事,今天就由你带他们一起参观一下吧!”李璋这时将毕升父子介绍给这位管理这里的工部官员道,对方虽然姓赵,但和皇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反而也是湖北人,算起来与毕升也是半个老乡。
“侯爷客气了!”只见赵主事也十分客气的向李璋道,随后又对毕升笑道,“毕主事有礼了,在下赵孟,是这座印刷作坊的主事,另外工部对你的任命也下来了,与在下一样都是官拜九品主事,共同主持活字印刷作坊的事宜!”
“九……九品主事!”毕升听到对方的话也惊的瞪大眼睛,因为他实在没想到朝廷竟然真的授予他官员,而且还是个九品官,虽然这个品级很低,可要知道一县的县尉、主薄也不过是九品,以前他连见蕲水县尉的机会都没有,却没想到忽然间自己就和县尉平级了。
“不错,说起来工部里的主事也并不多,这次毕主事能得到破格提拔,也多亏了侯爷的举荐!”赵主事倒是很会做人,这时竟然把李璋推荐毕升的事讲了出来,这让毕升也终于明白过来,原来自己能进京也全都多亏了眼前这位定北侯。
毕升听到这里也立刻李璋道谢,不过李璋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得到毕升的感激,他只是觉得毕升做出的贡献要得到应有的奖赏,区区一个九品主事甚至不足以表彰毕升的功绩,只不过大宋工匠的地位还是比较低,能为他争取一个九品主事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当下赵主事带着他们几进到活字印刷作坊,里面也有不少工匠在忙活,毕竟京城本就是大宋最大的印刷中心之一,所以这里的工匠也全都是从各个印刷作坊里抽调来的,这时也都在熟悉活字印刷,有些工序还需要他们的经验来补全。
毕升看着这么大的印刷作坊,整个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而他最想看的就是活字,于是赵主事也带他们来到排版间,这里摆放着已经制好的铜活字,毕升伸出变形的粗糙大手拿起几个铜活字,结果震惊的发现这些活字大小几乎一样,上面的字体也十分的规整清晰,看起来不像是雕刻成的,反倒是像浇铸而成的。
“赵主事,这铜字不像是刻出来的?”毕升当即将心中的疑问讲了出来。
“不错,虽然在铜上刻字我们也能做到,但速度太慢,也要消耗太多的人力,所以我们的铜活字是先刻出阳字字范,再以铁敲打出阴字字范,最后这才以铜浇铸在阴字字范上,也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了活字,这个办法还是侯爷想出来的!”赵主事最后笑着解释道,当然也不忘夸赞一下李璋的功劳。
“好办法,如此一来,即使日后活字损坏,只要把字范保存好,日后就能快速的补充,而且还能大批量的制作铜活字,简直一举多得!”毕升听到这里也不由得赞叹一声,同时看向李璋的目光也满怀敬佩。
李璋这时则是哈哈一笑,并没有解释什么,其实这种阴阳字范的办法也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后世使用的办法,他虽然知道的不多,但也从一些资料上看过,所以有些印象,当然他只是提出想法,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工匠们把他的想法实现出来了。
对于这一枚枚标准异常的活字,毕升也有种受不释手之感,旁边的毕文和毕荣更是看花了眼,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黄铜可都是钱啊。
看过活字后,赵主事又带毕家父子在其它地方转了转,而最后当来到一个房间里,只见里面的一些工匠也在激烈的争吵着什么,而李璋这时也看了看毕升,作坊虽然建起来了,但有些问题还没能解决,他找来毕升也是希望借他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六百九十九章 报社
“不对,这个墨汁的比例不对,虽然我们多加了些油,但染料好像并没有完全化开,这其中肯定会有问题!”印刷作坊的一个房间里,一位满身墨迹的匠人正在面红耳赤的与人争论道,而周围也都是与他相似的匠人,他们正在讨论印刷墨汁的配方。
金属活字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样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金属表面太过光滑,不容易着墨,而中原使用的大都是水墨,后世印刷使用的大都是油墨,虽然李璋知道这一点,但油墨的配比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对比,因此这段时间这些工匠也都一直在实验着这件事。
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时,同样也遇到了着墨的问题,虽然泥活字的着墨性要比金属好一些,但依然无法使用传统的水墨,所以毕升也改进了印刷用墨的配方,这也是李璋请他来的原因之一。
除了印刷用墨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序需要完善,比如活字的快速检索、排版等等,毕升他们需要尽量的简化这些工序,从而加快印刷的速度,而这些都是毕升的老本行,再加上他又是赵祯钦点的主事,负责主管这里的工匠,以及印刷技术的改进,所以他也很快就融入到作坊之中。
李璋并没有在作坊里呆太久,等到毕升熟悉了这里后,他也告辞离开,不过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去了印刷作坊旁边的一座院落,这里正是李璋提出的报社,毕竟印刷作坊主要是为报社提供服务的,而报社这里也招募了不少的年轻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国子监的学生。
“侯爷请看,这是我让下面的人所写的新闻!”李璋刚来到报社,就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官员立刻跑上前将一叠文章送到他的面前道。
这个年轻官员名叫张方平,此人有过目不忘之能,曾经被宋绶、蔡齐视为天下奇才,后来年纪轻轻就中了茂才异等,现在官拜著作郎一职,而李璋也听说过他的名气,所以报社开办后,李璋就特意将张方平要来主管报社,这个人不但文章写的好,而且还颇有见识,曾经对党项、辽国的事上都发表过十分有远见的看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方平还是苏轼的父亲苏洵的好友,甚至苏洵去世时的墓表都是由张方平亲手所写,只不过现在的苏洵才刚刚开始收心读书,苏轼更是一个只会玩泥巴的小屁孩,等他们父子成长起来,估计得到十几年后了。
李璋和张方平也早已经熟识,毕竟这间报社他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当即接过张方平手中的文章看了看,这些其实就是一些新闻稿子,李璋这段时间正在训练张方平这些人写新闻的能力,所以一般都是布置几个新闻内容,然后让他们写成文章交给自己。
不过李璋看了几篇张方平递来的文章后,眉头却不由得皱了起来,随后他这才语重心长的对张方平道:“安道啊,你们这些文章的确是写的文采斐然、花团锦簇,哪怕放在科举上也算是相当不错的好文章了!”
听到李璋的夸奖,张方平也不由得露出几分微笑,却没想到李璋这时话锋一转严肃的道:“不过你们恐怕忘了,咱们的报纸可不是让你们表现自己才华的地方,而是为了传递消息,你们的文章引经据典固然十分好看,可是这对于读书很少,甚至只是勉强识字的人来说,根本无异于天书,这让他们怎么看得懂?既然看不懂,他们又为什么去买报纸?消息又怎么去传递?”
李璋一连几个问题把张方平也问的满头大汗,他之前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他们在写文章时,已经默认为这些文章是让读书人看的,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其它人。
“这个……我……下官错了,还请侯爷责罚!”最后张方平也吞吞吐吐的认错道,他一向自认聪明绝顶,可是这次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在给李璋的这些文章中,就数他写的最为艰涩难懂。
“安道,文章并不是只靠引经据典才能表现才华,能把一篇文章写的通俗易懂同样不是一件易事,就像香山居士的诗一样,语言平易通俗,但却是可以与李杜并称的大诗人!”李璋这时拍了拍张文士的肩膀再次道。
其实对于张方平李璋还是十分看重的,对方不但有才华,而且年轻有远见,特别是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报社的事更是十分的上心,只要他能改变自己的文风,日后报社肯定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
“侯爷放心,下官必定不会辜负侯爷所托!”张方平这时也恢复了几分信心,当即再次保证道,他也早就听李璋说过报社的未来前景,所以他也想承担起引导天下舆论的重任。
“我相信你的才华,另外报纸也不必老是写一些政论、法令之类的,有时也可以增加了一些奇闻趣事,甚至是传奇小说之类的,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报纸,只有买报纸的人多了,报纸的影响力才会更大,这些都需要你们慢慢的想办法。”李璋最后再次叮嘱道。
张方平听后也连连点头,他十分认同李璋对报社的想法,那就是在初期尽可能的扩大报纸的销量,只有销量上去了,报纸才能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这也是李璋最看重他的地方,毕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像张方平这么开明。
“侯爷,印刷作坊那边怎么样了,还需要多久才能正式的发行报纸?”张方平最后再次开口问道,说到报纸发行时,他脸上也露出几分期待的表情,毕竟他们已经为报纸筹备这么久了,现在最关键就是等印刷作坊那边的能顺利运行了。
“我来也正是要告诉你,印刷作坊那边应该很快就可以运行了,你这边新闻的内容和排版也需要准备了,这是报纸发行的第一期内容,你们这边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李璋说到最后也再次叮嘱道。
第七百章 耶律仁先战败
有了毕升的加入,活字印刷作坊也进展迅速,半个月后,第一版由铜活字印刷出来的报纸也终于开始了发行,为了谨慎起见,第一版的报纸数量并不多,仅仅印刷了一万份,然后由发到京城各区售卖。
只不过让李璋也没想到的是,这一万份报纸仅仅不到半个时辰就被人抢购一空,为此不得不加印了两次,最后印了三万份这才满足了城中的需求,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和读书人,这些人都是报纸的潜在客户。
另外最重要的是,报纸在发行之前就做足了宣传,这也是李璋的长项,毕竟造势这种套路虽然很老,但却十分管用,再加上报纸也的确十分有用,特别是对于读书和商人来说,他们可以从报纸上了解许多的信息,而在报纸之前,他们却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了解信息,不但不准确,而且还可能有虚假消息。
相比之下,这份发行的大宋日报却是官方报纸,上面的消息准确性可以保证,甚至还有许多外面打探不到了消息,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所以报纸发行后被人哄抢也十分正常。
后花园的凉亭之中,李璋这时也正拿着一份报纸,旁边放着一盏香茶,他一边品茶一边看着报纸,报纸上的内容他虽然早就看过了,但之前全都是手写的稿子,现在变成铅字印在纸上,看起来感觉十分的不一样。
“张方平总算是开窍了,这篇对免除积税的文章写的相当不错!”李璋看着报纸上张方平写的文章也连连点头道。
所谓积税,其实就是全国各地收不上来了赋税,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毕竟有些地方遇到天灾人祸,赋税可能一连几年都收不上来,而以后再想收就不太可能了,如此一来,常年积累下来,各地都有不少这种积税,既然收不上来,于是赵祯索性就免除了这些赋税,这样即能减轻百姓的负担,也能落得个仁慈的好名声。
这种免除积税的做法可不是赵祯首创的,事实上他是跟着自己的父亲赵恒学的,虽然赵恒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甚至可以称得上一个昏君,但其实在赵恒刚即位时,也对国内做出不少的改革,只可惜后来赵恒没能坚持下来,后半生把前半生的积累全都败光了。
除了张方平的文章外,还有其它一些报社的人写的文章,大都是关于朝廷改革新颁布的一些律法的解读,另外在报纸的边角也增加了一些京城的奇闻趣事。
说起来大宋日报虽然是个官方机构,但真正的官员并不多,除了张方平这个主编外,另外还有三个次编属于官身,剩下的人员大都是聘任的年轻人,本来李璋想按照后世的习惯称他们为记者,但这些年轻人却觉得“记”与“妓”同音,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所以他们在讨论过后决定称自己为“报事”,本来他们就是在报社做事的人。
“竟然还有欧阳修的文章,看来连大宋的高级官员也被报纸吸引了!”李璋翻过到背面,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再是直白易懂,而是给真正读书人看的文章,虽然写的文采斐然,但李璋并没有什么兴趣。
不过李璋虽然没有兴趣,但想必许多读书人肯定会十分感兴趣,毕竟这帮读书人平生最大的心愿除了治国平天下外,最重要的就是想让自己的才名传播天下,所以经常有读书人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而现在有了报纸这个渠道,肯定会有读书人看到其中的机会,更何况欧阳修已经给他们做了一个榜样了。
看完了这份第一期的大宋日报后,李璋也让人把报纸小心的保存好,作为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它的第一期报纸也很有收藏价值,而且李璋已经订购了一年的报纸,日后每天会有人把报纸送到他家的门房那里。
想到以后每天都有报纸可看,李璋也感觉日后的生活多了些期待,当然报纸刚开始发行,肯定会遇到不少的问题,自己还需要帮张方平把把关,不过以张方平的才能,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不需要自己再操心了。
“老爷,这里宫里刚送来的!”正在这时,忽然只见一个侍女快步走到李璋面前,然后将一份文书放在他面前道。
李璋拿过文书,侍女也十分知机的退下,而当李璋打开文书看到上面的内容时,也不由得脸色一喜,因为这竟然是关于辽国的一份情报,确切的说是耶律仁先西征李元昊的情报。
早在几个月前,耶律宗真就发疯一般非要西征党项,最后耶律仁先亲自领兵出征,并且还征调了许多的女真人随同,只不过对于这次西征李璋并不怎么看好,因为李元昊完全可以拖住辽军,以辽国的情况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到时就是李元昊反攻的时候了。
事实上李元昊的策略几乎和李璋猜测的如出一辙,估计李元昊也知道耶律仁先不好对付,所以在面对耶律仁先的大军时,他根本没有正面交锋,而是派出小股的部队骚扰,同时坚壁清野不给辽军补给的机会。
如果换做是一般的将领,面对李元昊的这种打法恐怕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住,毕竟辽国的补给线实在太遥远了,哪怕就近征粮依然跟不上。
不过耶律仁先却早有准备,他这次带的骑兵绝大部分都是母马,在食物跟不上时,他就让人挤马奶充饥,而且耶律仁先多次找到李元昊的必救之处,逼得李元昊不得不现身与他决战。
然而李元昊却也十分的狡猾,哪怕拼着损失一部分人手,也尽量的避免与辽军的正面交战,使得耶律仁先之前盘算多次落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军的情况也越来越糟糕,哪怕食物勉强支撑,但其它物资却已经消耗殆尽,大军更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面对这种情况,耶律仁先也多次上书请求退兵,然而耶律宗真的老毛病又犯了,无论如何也不肯退兵,估计在耶律宗真看来,上次败给宋军还情有可原,但如果这次再败给小小的党项,那他的脸面简直就要丢尽了。
耶律宗真不愿意退兵,耶律仁先虽然是主帅,但如果强行退兵的话,那也是死罪,所以耶律仁先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与李元昊周旋,然而这时的辽军早已经军无战心,女真人更是数次闹事。
李元昊精明过人,也很快察觉了辽军的情况,这也让他很快抓住了机会,最后在乌古鲁河畔对辽军发动了一场决战,结果耶律仁先不敌,最后辽军伤亡上万,一直退到东边的镇州这才稳住脚根。
“耶律仁先终于还是败了,这下李元昊的声威大振,日后实力扩张将会更快了!”李璋看完手中的情报,当下也皱着眉头自语道。
李元昊本来已经成为丧家之犬,可是没想到他趁着宋辽交战的机会再次崛起,这次他能打败辽军,算是彻底的在辽国西部站稳了脚根,甚至与辽国划乌古鲁河而治,这虽然削弱了辽国的实力,但却让大宋再次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李元昊崛起,下一步大宋该先打哪一个呢?”李璋这时再次低语道,按说辽国才是大宋最大的敌人,之前收复燕云打败辽军后,他们接下来应该趁着辽国实力未复猛攻辽国,可是现在李元昊崛起的势头太猛,这也让李璋不得不再次正视李元昊的威胁。
第七百零一章 党项与辽国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了,报纸的发行越来越顺利,甚至京城中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的线人,靠着向报社卖情报消息为生,而报社也一分为二,开设了早报与晚报,早报侧重时政,而晚报则侧重娱乐,甚至已经开始有人在晚报上连载传奇小说了。
去年辽军败于李元昊之手,这件事也被报纸大报特报,一连几天都是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各方人士也纷纷在报纸上发表看法,不过说来说去无非只有一句,那就是辽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辽国,连区区一个党项都打不过。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辽军刚败之时,东边的高丽也忽然出兵,猛攻辽军在鸭绿江东侧的保州等地,辽国在江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