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山争雄-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昭云点头受教,心中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杨广,后世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写过论文分析杨广,可能后期有些精神分裂,反复无常,要多加提防。
他趁机问起了李渊这个人,罗艺思忖一下,回复道:“李渊一向表现平庸无奇,官衔只是卫尉少卿,四品官,算不了什么,在李阀中只能说边缘,算不得目前最有底蕴和势力的世家,不过这个人,貌似人缘还行,也不得罪谁,跟新陛下又是表兄弟,日后肯定能受到重用。”
罗昭云心中猜测,极有可能,这是李渊明哲保身,此人的城府很深,谋而后动,否则也不会成为唐朝开国之君,虽然历史书,把李渊描写很弱,好像一切都是李世民的功劳,那不过是篡改的历史,突出唐太宗的光环而已。
在李渊起兵时候,依靠的就是他自身的影响力,绝非李世民那个刚弱冠年、放荡不羁的青年。
所以说,李渊肯定有些能力,只是还没有展现而已,罗昭云对这个人也比较好奇,只是一直无缘深交而已。
当他从祖宅回来,没过两日,罗昭云果然接到了入宫听封的口谕,要明日入早朝听封。
传口谕的太监,给他带来一身朝服,武将的五品服,由于暂时还没有被正是册封将军爵,所以官服仍然按五品来穿。
这是罗昭云第一次这么正式要上朝,他的级别够了,以后怕是少不了早朝议会了。
不过,要上朝不是简单去就行了,还有一些礼仪要学习,随行的太监中,有人当场指点他一番。
罗昭云跟着认真学习,经过大半天的短暂培训,他对自己的站位、走位,上朝的程序总算是掌握了。
这些细节,出不得差头,否则会被朝堂的御史台的殿内侍御史纠察、弹劾,那就自己找别扭了。
练习完毕,次日一大早,罗昭云没有策马出行,因为在皇宫外,没有拴马石,都是侍卫和家丁牵住,一般官员,少有骑马来上朝的,大多文官坐轿子,也有坐马车,轿夫、车夫、家丁们在广场外等候自己的主人。
罗昭云索性就步行走来,当他穿过河桥,来到皇城外,看到不少朝廷的官员们,已经候在午门外了。
很快,越聚人越多,文武百官,加起来足足上百人了。
当早朝第一缕晨曦照耀到皇城端门上,整片皇宫闪烁金光,金碧辉煌,端门缓缓开启,到了入早朝的时候了。
第0195章 早朝会
大兴京城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当年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三百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
大兴城有八水连通,水运发达,城池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广阳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此时,所有官员站在皇城外,等着朱雀门开启,大臣们鱼贯而入,走过皇城,继续向宫城走去。
皇城是官员办公的地方,中轴线的左侧,是鸿胪寺、大社,右侧是太常寺、太庙,再往里,三省六部、九卿、御史台、十二卫府衙等等。
到了宫城的广阳门,再往里走,才是皇宫,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富丽堂皇,磅礴大气,威风八面,所有的殿阁以宏大、雄伟为主,雕龙刻凤,不少石柱上都有龙雕盘卧,代表着高贵和真龙身份象征。
这里防守严密,禁卫军站立整齐,还有巡卫队来回行走,一片严肃。
早朝的正殿为大兴殿,文武百官按着次序,现在殿外排列好,有御史、内侍监督,在这不许大声喧哗,不许随意走动,站姿要附和仪礼等。
罗昭云幸亏提前被告知,有条不紊,跟着百官,徐徐进入了大兴殿内,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高有十丈,宽阔无比,数百人安好位置后,外围仍然有很大空地。
“陛下驾到——”一句尖亢的声音响起,内侍言官在高喊。
杨广在千牛备身和大内侍卫、宫女、内侍的簇拥下,如众星捧月一般,龙行虎步,从侧面走入大殿的高阶之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轰然高唱,异口同声,跪拜在地,三呼万岁,整齐划一,刚劲有力。
“众卿家平身!”杨广一身龙袍,头戴流苏天子冠,坐于高位上。
“谢陛下!”百官起身,全都微微低头,不敢仰视,罗昭云也在其中,不能东张西望,否则就是失礼了。
罗昭云心中痛恨这种等级森严的形式主义,把君权绝对化,太没有人权了。
此时隋炀帝杨广,正坐在龙椅上,俯视下方,虽然他是新君,登基不过几个月,但是杨广已经培养出他的威严和霸气,脸上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跟刚开始上朝时候神态,已经大相径庭。
大殿内,这些功臣宿将、元老勋旧、朝廷新贵,大隋帝国的智囊和人才,这个璀璨时代的精英们,全都匍匐在他的脚下,山呼万岁,顶礼膜拜。
文武百官站得很整齐,同样给人一种众志成城、气壮山河的声势。
不得不说,大隋正是盛世,国力强盛,官员们的精神状态也都非常好,宰相和六部侍郎们、九卿长官们,许多跺跺脚四方乱颤的大人物,可现在都逐渐受制于杨广的气势,收敛的锋芒。
杨广虎目精光,带着一股锐利杀气,他已经坐稳位置,平定了北方祸乱,自信心暴涨,已经对庙堂内许多门阀世家的权贵,有了反感之心,想要剥掉许多大家族的荣耀和特权,让中央集权更有凝聚力。
“喧旨吧——”杨广一挥手,站在一旁手持圣旨的太监,应命站出来,开始朗读圣旨。
这道旨意,其实是册封此次平定杨凉谋反的武将,还有一些有功之臣,比如杨素、周罗睺、杨义臣、李憬等人,其中,就有罗昭云的名字,被提拔了左卫府将军,正四品。
册封完毕,紧接着又一道旨意,重新安排了北方边镇的总管、州刺史,管辖这些叛乱的州县。
圣旨宣读完后,杨广又询问一下早朝议会事项,左右仆射、六部尚书,有的提出一些治国的事,有军户的问题,有选拔官吏和人才的事。
杨广说出要多提拔寒门庶子进仕的话,结果不少关陇贵族的人站出来,引经据典,坚持门阀取仕才是国家栋梁所在,寒门低微,毫无学术,没有血统等,无资格进入庙堂,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令杨广脸色越发沉稳,宣布退朝。
“罗成何在?”
就在宣布退朝之前,杨广忽然叫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全朝官员都愣住了。
罗昭云站出来,弯身施礼道:“臣将罗成,拜见陛下!”
杨广看着他的挺拔身影,微微点头,比数月前见到的时候,又成熟不少,开口道:“你留下,跟随朕入后宫,有几句跟他说,其余爱卿,退朝去吧!”
“遵圣谕!”这些文武百官,徐徐退出,临行前,不少人的目光都看向了罗昭云。
许多官员皆听说过他的名字,这一两年内,名声鹊起,在京城内也算少年俊杰了,如此年轻,就被封了将军之位,大不简单。各方势力,都对他有些动心,想要拉拢过去,他可能是未来的军方支柱!
还有一些家里有带待出阁千金小姐的大臣,以特别的目光,打量着罗昭云,眼神颇为满意。
而当事人罗昭云,则看着隋炀帝起驾,紧跟过去,要进入后宫了,他心中在纳罕,为何要单独留下他呢,是福还是祸?
第0196章 坐以论道
罗昭云跟随圣驾,从大兴殿向后宫林苑走去,这里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园林精致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虽然已经到了深秋,但是这里梧桐深深,修竹葱郁,各种秋季的花圃盆栽,仍然景色秀丽。
杨广在宫女、太监、侍卫的护送下,张罗伞盖,大扇如蒲,起驾回到了安仁殿。
千牛备身、带刀侍卫们守在殿外,只有少数贴身大内侍卫才有资格跟进殿内,那都是知根知底,绝对忠诚护卫,出身贵族大户,才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做亲卫,寒门勇士根本就没有机会。
殿内金銮玉翠,画屏悠悠,琳琅满目,瓷器雅致,地上都是西域进贡的上等毛毡,走在上面,质感很好,宫女和太监站好了位置,如同雕像一般,不敢随意动弹。
在软塌座上,坐立着一对母女,正是萧皇后和小公主杨采玉。
杨广坐下之后,罗昭云被召见进来,叩拜了陛下与皇后。
“免礼,起身吧”杨广神色淡然,一摆手,让罗昭云起身。
此时此刻,罗昭云都不知道,自己被单独叫来内宫是什么意思,不过这里没有虎视眈眈的侍卫,也没有重重杀机,应该是福非祸。
他起身后,抬头看了杨广一眼,如此近距离接触隋炀帝,罗昭云心中的滋味也是百感交集,从野史中,杨广是个杀父害兄,荒淫无道,好大喜功,横征暴敛,昏的不能再昏的昏君;可是他接触过几次,发现隋炀帝杨广,还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甚至理想抱负的。
“罗成,这次朕单独喧你入宫,一来是你功劳很大,屡次为朕分忧,当特殊恩待,二来皇后和公主也想见你了,叙一叙旧,毕竟你上次救了太子和公主的安危,正是朝堂动荡之际,不宜过于明显地封赏,所以,这次带你入宫,也是想给文武百官瞧一瞧,朕对人才,甚为重视!”杨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算是为罗昭云解惑了。
罗昭云点头,明白了这次入宫的事,心中踏实不少,抱拳道:“有劳陛下、皇后挂念微臣,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还有我呢?怎么不谢我哩,我也想见你了。”小公主在一旁取笑着说。
她不开口时温文尔雅,恬静如玉,这一开口,便活泼可爱,俏皮灵动了。
罗昭云微微一笑道:“微臣也谢过公主惦记和挂念了。”
十一岁的杨采玉,身材纤细,已经初有美人胚子的模样儿,也知了男女之别,被她日夜想念的男子一调笑,脸颊不争气地红润起来,有点羞赧了。
知女莫若母,萧皇后对自己女儿的小心思,还是能摸到的,于是笑颜道:“罗将军莫当真了,她只是顽皮,谢她作甚,真要谢的话,也是她谢你的救命之恩才是。”
罗昭云谦逊回道:“保护公主安危,都是末将职责所在,不敢邀功自居。”
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都微微点头,对罗成的对答如流,不失分寸,感到颇为满意。
“赐座!”
“喏!”有太监抬来软塌座椅,给罗昭云坐下。
隋唐时代还是“坐以论道”的格局,就是君王私下跟臣子见面,往往会赐给臣子座位,这样坐起来谈话,称为坐以论道。到了北宋赵匡胤的时候,杯酒释兵权后,他喧大臣入宫谈事情的时,逐渐撤掉了座椅,让大臣们站着回话,演变成“站以论道”,一直到明朝都如此。
当满清入关之后,清王朝的大臣都是“跪以论道”,跪着跟君王回话,从入宫开始就跪着等谈话结束离宫,这从侧面也提现了皇权的加强,还有士大夫地位的沦丧,士族尊严的逐渐丢失。
浅谈片刻,杨广忽然问道:“这次出征,一去三个多月,可曾又写了什么诗文出来?”
罗昭云心里一颤,猜不透杨广什么意思,上次他可是见到过了杨广的妒才,这个皇帝自诩隋朝文采最高,但是士大夫中推崇的文人是薛道衡,所以杨广对薛道衡,是又宠信,又有些妒恨。
“微臣驽钝,这半年来,没有什么灵感,平时已经不做诗文了。”
“真的如此吗,杨公上次入宫,跟朕提起这次出征经过,他还亲自写了几首诗,让朕评判,读的三首诗中,朕只看重一首,结果杨公却说非他所作……”
罗昭云心中咯噔一下,莫非是他念的那首一夜征人尽望乡?
“微臣,似乎只作了一首,只是消遣之作,也曾跟杨公谈论过。”他不得不自圆其说了。
杨广微微点头,轻吟道:“三军营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倒也不失一首佳作。”
罗昭云回道:“这首正是微臣所作,三个月内,也只有这次灵感。”
萧皇后和小公主都在旁默默品味着,都是精通诗词的大小才女,眸光不断发亮。
杨广也体会到罗昭云的文武全才,如此年轻,是可造之材,所以要提前重用,为他效力,培植亲信,对付关陇贵族的旧势力,隋炀帝忽然又问道:“你的文学素养不浅,很有才华,希望能为朕分忧。近来,朕一直在思考如何扩大寒门仕途之路,不知你对此,有什么见解和想法?”
第0197章 献策
隋炀帝杨广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如何牵制关陇贵族,打压旧阀实力,强化中央集权,因为这两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太多的朝代更迭,藩王作乱,门阀割据,威胁皇权,杨广想要大隋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解决门阀士族的问题。
这是国之根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伤根掘基,王朝倒塌,不可冒进。
但是隋炀帝恰恰是个急功好利的性格,他心中有着功盖三皇五帝,势超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霸气,但是毕竟大隋开国,是他的老子实现的,开国之名他得不到了,但是他要实现大业,称霸宇内,再现古代圣君,四方蛮夷来拜的盛世。
可门阀士族,却严重制约了他,甚至危及他的权力和统治,他的父亲就是以外戚专权而得北周天下,隋炀帝可不想,这些八大门阀,还要那些一流豪门,能够威胁他的统治。
拉拢寒门,提拔寒士,来平衡门阀,分化贵族权力,这是隋炀帝的想法,但如此实施,却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
此时,隋炀帝杨广问向了罗昭云,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想法,还夹杂着试探,以及无心之举,总之,隋炀帝这个人,性情多变,古怪得很,有时候的想法,不能按常理揣度。
罗昭云犹豫了一下,看宫内倒是没有什么外人,但仍是拘谨,毕竟他要是说些不利于门阀的,担心会将门阀得罪了,以后在朝内,可是寸步难行了。
杨广城府也颇深,否则不会在夺嫡中成功扳倒太子了,他看出罗昭云的犹豫,心中略村,一挥手,让所有宫女侍卫们退出房外,只留下萧皇后和小公主,还要几名侍卫,都是站在角落,如果低声说话,不见得能听到。
罗昭云放下心来,回答道:“臣以为,当广开科举之路,选拔人才,给寒门一定取仕机会。”
其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书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但是这种举人,都流于形式,最后推举上来的,肯定都是关系户,跟寒门关系不大。
杨广狐疑道:“科举选人?这方面,朕也早有考虑,打算设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学业优敏’等十科举人。再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等四科举人,拓宽选拔举人的途径和考核,但执行起来,恐怕还是难免被门阀控制。”
罗昭云听完,明白杨广所说,都是隋代推行的举人制度,但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在大业中间,伐辽东之前,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才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但仅此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下去。
因为不久伐辽东之后,科举就荒废下来,随后三伐辽东失败,天下烽烟,诸侯并起,杨广躲避到江都去,北方几乎一片混乱,科举没有推行起来,就夭折了,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真正实行。
不过,如果以为唐朝科举对国家影响很大,那就错了,因为在唐朝的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了,一届科考,三年一次,一共才录取二十人,最后都是成为翰林院等执笔官,才如李白,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权官职,对朝政影响不大。
只有到了宋朝,科举取士,才是最主要途径,赵匡胤为了拉拢寒门士子,不让这些文人捣乱,使读书人都能坚决拥护朝廷的领导,所以科举更加全面,选人的数量也多,宋代的门生、学派党争也最多,读书氛围也最好。
罗昭云开口道:“臣所说科举,不是传统意义的举人和选拔管理,可是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途径,让所有人在皇帝的监督下,凭着真才实学,进入朝堂为官,他们会直接成为陛下的人,这样略过的门阀考核,他们都会绝对效忠陛下了。”
杨广眼神一亮,露出惊喜之色,连萧皇后、小公主听完,也都感到惊奇,不知他有什么办法?
“可以跳过门阀控制,甚至能让朕亲自监督,究竟是什么办法?”
“考试!”
“考试?”杨广错愕一下,有点不知所云。
罗昭云振奋道:“就是科举考试,不是通过那些表面的贤能、正直、德行等,主观考核,而是让寒门与贵族的公子,读书后进行科举考试,可以分文章卷、治国卷、军伍兵法卷、建筑算术卷等,分科取士,不但可以选出一些精通儒学,擅写词赋的士大夫,还能选出精通治国理论的官吏,懂得兵法的武将,精于建筑、算术、工匠的人。”
杨广听完,表情变化,然后啼笑皆非道:“哈哈,这个想法,朕还是首次提到,依靠答卷写字吗?这倒是能避开一部分门阀插手,只不过,你所说建筑、工匠之流,他们如何有资格参与这种朝廷科举,真是荒谬!”
隋炀帝有赞有斥,对罗昭云的建议,一部分觉得可行,一部分觉得异想天开。
罗昭云心中一叹,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代太深了,连皇帝本身,都觉得天经地义,更何况那些贵族和百姓了。
“这样一来,士子们就真的能崛起,步入朝堂吗?”杨广还要疑问。
罗昭云道:“朝廷颁布科考的书目,让贵族和寒门子弟,各自学习,然后统一出题,或是各州一张卷,从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级选拔,出现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不同级别,笼络读书人,压制贵族势力,到最后一关,陛下亲自在宫殿监考,所有来京城殿试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以前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演变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陛下就能将收天下文人为己用了。”
第0198章 美人萧后
罗昭云的一番超前的科考制度,让杨广、萧皇后三人都陷入了吃惊中,仔细品来,还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打破常规。
其实,这套科举制度,从隋唐起步,到宋明高峰,清朝走向极端,直至清光绪卅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在秦朝以前,多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如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如今,罗昭云提前说出来,其实是想试探一下历史走向,不知这样去做,一旦被隋炀帝采用,是否会使天下百姓安定,士子文人们投靠朝廷,不再有隋末农民起义了?
他不清楚自己的路在哪,也不知自己的解决,很想通过这些新观点,去尝试改变一下历史,如果历史轨迹在变化,就证明他回到了不是消亡的古代,而是来到一个跟历史相似的空间,是个宇宙神秘空间之一,如同镜像一样,复制了古史,演变到了隋代。
如果历史真的变化了,罗昭云就考虑,自己就不要束手束脚,畏前畏后,应该积极影响历史大事件。
蝴蝶效应是否真的存在呢?
隋炀帝杨广思虑半天,眸光闪烁,忽明忽暗,深沉如渊,片刻后,他起身道:“罗成,你陪皇后在这说会话,然后就出宫吧,册封旨意,很快就会出宫,朕要去议事了。”
他对这番话,有赞同,也有排斥,但终归是给了杨广许多思路,他不会盲目听从,那样显得他无主见,他要综合衡量,于是,迅速起驾,要去办公的中华殿,传召了虞世基、苏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