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宫廷-第6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票鼗嵫≡窆淌屏Γ⒄顾蔚兀庖焕匆蝗ィ蟾啪褪羌改旯饩啊H粑抟馔獾幕埃肥挡惶赡茉俜⑸秸

    而这个时候,楚国趁机发生诸公子争夺王位的内战,其实对于魏楚两国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彼此都不用太担心对方会趁机做些什么。

    但问题是,暘城君熊拓这回真的能趁机夺取王权么?

    说实话,赵弘润对此并不看好。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别看楚东这回损失惨重,但归根到底,在楚西、楚东两者间,楚东还是占据优势的,至少,上将军项末的弟弟项娈,麾下就仍有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昭关』,负责遏制刚刚复国不久的越国。

    因此,倘若暘城君熊拓当真与楚东贵族撕破脸皮,凭借楚西的军队,未见得能够稳胜楚东。

    暘城君熊拓又不是傻子,在明知己方势力仍然不如楚东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用强硬的手段夺取王位呢?

    赵弘润自忖若他猜得没错,此番暘城君熊拓带兵前往楚东,只是为了彰显武力、对楚东施压——只要他做出严重威胁到楚东贵族利益的事,相信楚东贵族这回多少会委曲求全,同意暘城君熊拓的种种要求。

    这就意味着,楚国诸公子内战,未见得一定会在这个时候爆发。

    因此,平舆君熊琥此番前来恳求赵弘润的支持,更多的应该是「借势」。

    当然,这对魏国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毕竟楚国刚刚战败,按理来说的确不可能再次撩魏国虎须;再者,暘城君熊拓入主楚东,虽然短时间内楚国可能不会爆发内战,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楚东贵族与暘城君熊拓的矛盾必定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的内战,将会愈发剧烈——暘城君熊拓是继承了汝南君熊灏思想抱负的继承者,但这对叔侄二人的抱负,注定无法得到楚东贵族的支持,因为这将严重威胁到楚国旧贵族的根基。

    因此,楚国的内战就算短时间内没有爆发,但只要暘城君熊拓还活着,那就是迟早的事。

    想到这里,赵弘润点了点头,似顾左言他般笑着说道:“先来谈谈赔偿吧?”

    听闻此言,平舆君熊琥微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几许『理当如此』的表情,笑着点了点头。

    因为他知道,既然赵弘润说出了这番话,就意味着这位堂妹夫已变相地同意了这件事。

    “相信对贵国的赔款,熊拓公子必定会让贵国满意的。”平舆君熊琥故作慷慨地暗示道。

    听闻此言,赵弘润翻了翻白眼,暗自一番腹诽:掏钱的必定是楚东贵族,你们慷他们之慨,倒还真是大方。

    他并不怀疑平舆君熊琥这番话的真实性,毕竟到时候暘城君熊拓为了进一步削弱楚东贵族的财力,肯定会在『对魏赔款』这件事上偏向魏国。

    有人帮忙出面敲竹杠,何乐而不为?

正文 第1259章:纷聚大梁

    当晚,赵弘润在阳夏的县令府设宴款待了平舆君熊琥,由于彼此已达成共识,因此宾主和睦、其乐融融。

    待等次日大清早,平舆君熊琥便告辞了赵弘润,返回平舆邑。

    而在同日,赵弘润也下令叫青鸦众派人前往楚地,传播『魏公子润不日即将率军复讨楚国』的谣言,一方面方便暘城君熊拓「借势」,一方面也是暗示楚国乖乖将战败的赔款主动送过来。

    此后又过了两日,赵弘润再次收到了来自大梁的催促文书,原来是朝廷催促他尽快带着此战有功之士,前往大梁接受封赏。

    虽然对于这所谓的封赏,赵弘润本人并不看重,但是他也知道,他麾下的将领们,可是眼巴巴地等着呢,因此,在将杞县、圉县、襄邑、己吾、阳夏等县耕种的农田移交给迁居回来的当地官员与百姓后,赵弘润很干脆地就带着一大帮人前往了大梁。

    这次迎贺凯旋,赵弘润算是逃不掉了,因为这事,礼部尚书杜宥还特地派人专程嘱咐赵弘润:请务必莫要像以往那样,悄然回城,让辛辛苦苦筹备迎贺之事的礼部白忙碌一场。

    五月初,赵弘润带着秦少君、芈姜、阳泉君赢镹、王陵等人,还有伍忌、翟璜、南门迟等有功之士,象征性地带了五百名商水军、一百名铁鹰骑兵、一百名游马军,抵达了大梁。

    同时抵达大梁,还有他弟弟桓王赵弘宣,五叔禹王赵元佲,还有诸如韶虎、龙季、羿孤、赵豹、百里跋等几位魏国将领。

    两者的区别在于,赵弘润是因为在阳夏等县协助当地的农耕,耽误了回大梁复命的日期,而桓王赵弘宣以及韶虎、龙季、百里跋等人,则是因为一路追击寿陵君景舍的溃兵,才姗姗来迟——事实上追击楚国溃军的后半程,赵弘润实际上已经将指挥权移交给了弟弟桓王赵弘宣。

    当然,事实上那个时候,楚国溃军已几乎没有丝毫反击之力,桓王赵弘宣有没有指挥权都无所谓,纯粹就是追击上去接收俘虏,白捡功勋而已。

    五月初五,得知赵弘润、赵弘宣、赵元佲等人回归大梁,礼部特地组织了全城臣民出城迎贺。

    事实上前半个月,礼部已陆陆续续组织迎贺队伍,迎接了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与王龁等人率领的『秦国盟军』,南梁王赵元佐与魏将姜鄙的『镇反军』、『北三军』,临洮君魏忌与司马安、闻续的『河东魏师』,燕王赵弘疆的『山阳军』,除此以外,还有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魏国贵族。

    目前,只剩下赵弘润、赵弘宣、沈彧等一批参与『魏楚雍丘战役』的军队与将领了。

    相比较迎接其他军队,今日迎接肃王赵弘润的大梁百姓心情更是激动。

    也难怪,毕竟百战百胜的某位肃王殿下,每次在率军凯旋回到大梁时,却格外的低调,甚至于有时候出于某些原因,很少在大梁百姓面前露面,以至于在如今的大梁,虽然『肃王赵润』的威名响彻整个大梁,但事实上真正亲眼见过赵弘润,得知他究竟长什么样子的大梁百姓,却很少很少。

    也正因为这样,当赵弘润等人在礼部乐官的鼓乐齐鸣中,缓缓从远方进城城内时,城门内外两旁的大梁百姓,皆翘首相盼,争先恐后般想瞧瞧那位肃王殿下的真正模样,这让负责维持治安的兵卫与禁卫压力剧增。

    按理来说,这支回城队伍身份最高的,乃是禹王赵元佲,但年过四旬的禹王赵元佲,早已过了显摆出风头的年纪,虽借口身体状况不佳,让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二人骑马引领整支队伍,接受几万乃至十几万大梁百姓的迎贺。

    可能是头回得到如此规格的迎贺,桓王赵弘宣不禁有些心虚,偷偷问兄长赵弘润道:“哥,咱是不是得说些什么?”

    赵弘润闻言摇头失笑。

    其实对于赵弘宣所提的这件事,历来并没有什么惯例,心情好,朝着那些大梁臣民招招手,心情不好,就跟南梁王赵元佐入城时那样,一脸阴沉,都没有人会多说什么——全看各人的心情。

    不过既然赵弘宣提及了此事,赵弘润觉得,既然大梁百姓不顾寒风在此迎贺,他的确应该说些什么,给予这些人尊重。

    于是,他在经过城门口前,勒住缰绳,在马上拱手抱拳,朝着四方围观的百姓施礼,口中说道:“赵润惶恐,所幸未曾辜负诸父老重望。”

    很谦逊的一句话,引起了围观大梁百姓的强烈反响,不少年轻小伙不禁大声喊着诸如『肃王』、『肃王威武』的口号,让场面愈发火热。

    在马车中看着这一幕,禹王赵元佲不禁有些感慨。

    因为想当年,在他与南梁王赵元佐的那个时代,大梁城内年轻小伙,亦是这般钦佩、热切地对待他们,争相入伍『禹水军』与『顺水军』,使得这两支军队成为当时魏国继『(初代)魏武军』后最强盛的魏军。

    可如今,大梁的年轻一辈,将这份殊荣给予了肃王赵弘润,这让禹王赵元佲一面感慨王室后继有人之余,心底多多少少仍有些失落——终归,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是年轻辈、诸如肃王赵弘润、桓王赵弘宣这些年轻人的时代。

    而此时,桓王赵弘宣亦体会到了大梁臣民对于他兄长赵弘润的拥护与热切,这让他十分羡慕。

    不过羡慕归羡慕,赵弘宣仍未放弃追赶兄长的念头——在这场仗中,北一军也算是真正扬名了,假以时日,北一军未必无法追上商水军、鄢陵军。

    忽然,赵弘宣隐约听到不远处有几名大梁百姓在交头接耳地嘀咕,他们的议论声,让赵弘宣忍俊不禁。

    “不是说肃王殿下个子矮么?完全瞧不出来啊……”

    “笨啊,那是因为骑在马上嘛。”

    “……”偷偷看了一眼兄长的表情,赵弘宣发现身边的兄长脸都黑了。

    平心而论,赵弘润今年已二十一岁,个子也早已不算矮了,已经比芈姜高出了一线,但不知为何,在大梁臣民的印象中,赵弘润依旧是那个矮个子的肃王殿下,气得赵弘润恨不得翻身下马,揪着那几个乱嚼舌根的百姓发泄一番心中的郁闷:哪里矮了?比比?!

    不过仔细估测了一下那几个家伙的个头,赵弘润还是明智装作没听到,一面笑容可掬地朝着两面迎贺的百姓招手,一面策马进了城内。

    此时在城内,亦是张灯结彩,如城外一般热闹,除了平民以外,就连一些贵族千金,亦坐在街道两旁的楼屋二楼,从窗口观瞧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二人。

    也难怪,毕竟赵弘润、赵弘宣二人都还没有婚配——赵弘润是没有对外公布,而赵弘宣则是还没有婚娶对象,再加上兄弟二人那俊秀的外貌,也难怪会让大梁城内那些贵族千金倾慕不已。

    可能是察觉到了那些贵族千金的视线焦点,秦少君与芈姜不约而同地沉下脸,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场,让策马在前方的赵弘润,只感觉后背凉飕飕的。

    当然,不高兴归不高兴,但其实秦少君与芈姜彼此都清楚,此时那些坐在街道两旁屋楼二层的贵族千金,对她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威胁,真正的威胁,还是她们彼此。

    秦少君,乃是暂时假扮秦国储君的秦国公主,出身自然是无可挑剔;而芈姜,乃汝南君熊灏的长女,虽然是类似郡主的出身,比秦少君低一级,但要知道,一旦暘城君熊拓日后成为了楚王,芈姜就是长公主类似的身份地位,论尊贵,丝毫不会逊色秦少君。

    『只有「她」才是劲敌。』

    在不约而同地相互瞅了一眼后,秦少君与芈姜很有默契地相互移开了视线。

    随后,这支队伍便在城内分别了,赵弘润领着芈姜、秦少君、莺儿以及肃王军的将领们,住回肃王府,而赵弘宣则领着他北一军的将领,住回桓王府,其余人,似秦将阳泉君赢镹、王陵,还有魏将韶虎、龙季、羿孤、赵豹、百里跋等人,有府宅的归府宅,没府宅的,则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入住城内的驿馆,歇息一番,沐浴更衣,准备参加傍晚召开于皇宫内的封赏筵席。

    待等到临近酉时,赵弘润与众人在肃王府内沐浴更衣之后,便有提早一步抵达大梁的临洮君魏忌,还有屈塍、晏墨等将领前来拜会——说是拜会,其实就是一同前往赴宴而已。

    毕竟这次犒赏盛宴,其实也是国内各皇子势力变相炫耀武力的好机会,作为『肃王党』的将领,自然要一起出场,结伴前往皇宫。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前往皇宫赴宴,其实芈姜并未受邀,毕竟今日主要是男人的聚会,但考虑到秦少君能够以假身份出席,赵弘润还是带上了芈姜,毕竟他也看得出来,因为秦少君的关系,芈姜最近的心情可不大好。

    待赵弘润一票人浩浩荡荡地前往皇宫时,他们碰到了燕王赵弘疆与燕王妃孙氏夫妇,以及兼任山阳军主将的宗卫长曹焱等人。

    而另外一边,南梁王赵元佐、魏将姜鄙以及天水魏氏的魏罃等人,亦联袂而来。

    瞧见南梁王赵元佐,燕王赵弘疆眼中几欲喷火,而赵弘润的面色亦是沉了下来,吓得附近的禁卫军统领靳炬,连忙以催促两方人尽快入宫为由,出面圆场。

    “四哥,别冲动,咱暂时动不了他。”赵弘润低声劝阻着燕王赵弘疆。

    在赵弘润的劝阻下,燕王赵弘疆这才勉强按下心中的愤怒,附耳对赵弘润说了几句。

    无他,就是请赵弘润帮忙替山阳军争取一些便利,把镇反军赶出河内郡而已。

    对此,赵弘润欣然答应。

正文 第1260章:猛将汇聚

    此次的封功筵席,照旧设在「集英殿」,但因为今日参与筵席的有功之士人数众多,负责主持筵席的礼部与内侍监担心座位不够,遂并未采取以往的「独席」,而是在殿内摆上了一张张长桌与一条条长凳。

    毕竟,今日受邀前来的宾客实在太多了,还真应了这座宫殿那「英杰汇聚」的喻义。

    早在申时前后,雍王弘誉便来到了集英殿,视察筵席的准备情况——作为有实无名的储君,他亦是这场筵席的招待方,负责统筹安排这次筵席。

    临近酉时,朝中百官陆续抵达集英殿,在入殿后纷纷向雍王弘誉行礼问候。

    随后不久,原东宫太子赵弘礼亦领着心腹幕僚提早来到,让雍王弘誉微微有些惊讶。

    在相互见礼之后,雍王弘誉略带意外地对赵弘礼说道:“我以为长皇兄会迟些与小九一同赴宴。”

    赵弘礼淡然一笑,摇头说道:“愚兄已多次对外说过,北一军的军主是小九,与我再无半点关系。”

    雍王弘誉看了一眼赵弘礼,表面上随意地笑了笑,可内心呢,却毫不相信赵弘礼的话:北一军如今由他们最年幼的弟弟桓王赵弘宣统领,赵弘礼亦从未再插手干涉,这一些固然不假,但谁都知道,小九是废太子赵弘礼的支持者——原太子赵弘礼虽看似败落,实际上不过是在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至少,雍王弘誉从赵弘礼的眼神中,完全看不出对方已放弃了争取大位的意思。

    这也是敌人!

    不过暂时,彼此是政治上的联盟。

    『今日的敌人只有一个。』

    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赵弘礼与雍王弘誉颇有默契地笑了笑。

    待等到酉时前后,朝中百官已在殿内西侧的长桌旁陆续就坐,而殿内东侧的长桌,则是今日的尊位,即只有在这场仗中立下功勋的有功之士,才能入座的「功勋席」。

    不知过了多久,殿外传来一声谒者的通报:“庆王殿下到!”

    『来了!』

    雍王弘誉与赵弘礼暗自吸了口气,与殿内朝中百官一同,不约而同地瞧向大殿入口。

    随即,殿外的谒者,用几乎没有停顿的语速,迅速通报那一名名联袂而来的宾客。

    “南梁王到!”

    “襄王殿下到!”

    “姜鄙将军到!”

    “魏罃到!”

    “户牖侯到!”

    “苑陵侯到!”

    “万隆侯到!”

    “高阳侯到!”

    “平城侯到!”

    “曲梁侯到!”

    “匡城侯到!”

    随着殿外谒者一声声几乎没有停顿的通报,一大票人现身于集英殿外,一同迈步走入殿内。

    “看来本王是第一个。”

    扫了一眼殿内的坐席摆设,庆王弘信笑呵呵地说道。

    殿内的朝中百官,配合般地赔笑了两声,旋即目不转睛地盯着庆王弘信身背后的那些人——庆王党!

    远远瞧着故意驻足于大殿门口的庆王党众人,殿内鸦雀无声,纵使是雍王弘誉,亦感觉压力剧增。

    不能否认,庆王弘信如今的势力非常庞大,有朝中官员支持、有军方统帅支持、还有来自国内贵族圈子里的支持,比全盛时期的「东宫党」还要强大,若非目前由雍王弘誉监国,否则,纵使是雍王党,也难以招架来自庆王党的逼迫。

    尤其是此番携南梁王赵元佐、将军姜鄙的胜势,使得庆王党的声势比以往更为浩大,以至于光是那些人站在大殿门口,就让殿内的百官心情紧张、暗咽唾沫。

    事实上,殿内朝中百官亦是心知肚明,此次筵席,除了封赏有功之士外,其实也是诸皇子彰显势力的最佳时机——当然,更主要的,还是雍王弘誉与庆王弘信的交锋。

    见殿内众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瞥向自己,雍王弘誉也不退缩,站起身来笑着恭迎道:“三伯、五弟,还有列位,快请速速入席吧。”

    话音刚落,便有一名太监从殿旁疾步走来,似乎是准备给庆王弘信等人指座,但雍王弘誉却摆摆手遣退了那名太监,笑吟吟地看着庆王弘信等人,那表情仿佛是在说:随便坐,随便坐。

    可问题是,能随便坐么?

    要知道今日会坐在西侧席位中的某些位,脾气可不大好,纵使是庆王弘信亦不想得罪。

    而此时,南梁王赵元佐也看出雍王弘誉是故意刁难,遂出声说道:“姜鄙,你跟我来,其余人,跟着魏罃吧。”

    说罢,他领着姜鄙迈步来到首张长桌,在靠西的那排座位坐了下来,而其余那些参与此战的庆王党贵族们,则在魏罃的带领下,随便挑了几场长桌坐了下来。

    朝中百官见此暗暗点头:这样的座次,倒不至于会激怒某位脾气不好的肃王殿下。

    见南梁王赵元佐出面替自己化解了来自雍王弘誉的刁难,庆王弘信暗自松了口气,在嘲讽般瞥了一眼雍王弘誉后,便与襄王弘璟,到西侧首张长桌的尊位入座——他与襄王弘璟皆不曾亲身参与这场战争,因此,此番其实也是作为陪客而来。

    不得不说,一开场就剑拔弩张的一幕,让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尴尬,此时殿内,鸦雀无声,没有人敢打破这股沉默。

    不多久,宗府宗正赵元俨带着如今接替已故的怡王赵元佐成为宗府宗令的繇诸君赵胜,来到了集英殿,此时,殿内的气氛这才稍稍缓和起来。

    这得归功于繇诸君赵胜,这位善于察言观色、能说善道的君侯,可是辞令交涉的好手,见殿内的气氛不对劲,不留痕迹地通过几个小玩笑,就使殿内的气氛逐渐回暖。

    片刻后,伴随着殿外谒者的通报,桓王赵弘宣一行人亦来到了集英殿。

    让殿内众人感到吃惊的是,禹王赵元佲与其麾下的韶虎、龙季、羿孤、赵豹四位大将,此番居然是与桓王赵弘宣一同前来。

    『这是什么意思?』

    殿内百官对此不禁纳闷。

    要知道,与兄长肃王赵弘润一样,桓王赵弘宣亦同样不曾表露过想要争夺皇位的意念,相比较皇位,这位桓王殿下似乎更执着于像其兄长那样统帅一支军队南征北战,取得一场场对外战争的胜利。

    然而,禹王赵元佲与其麾下韶虎、龙季、羿孤、赵豹四将,却与桓王赵弘润一同出场,这其中是否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呢?

    可能是注意到了殿内众人的狐疑目光,禹王赵元佲拄着拐杖笑呵呵地说道:“怎么?我与弘宣一同前来赴宴,让诸位感到困扰么?我叔侄二人可是在雍丘比肩作战的呀!”

    听闻此言,殿内众人顿时恍然大悟:也对!

    相比较方才对待庆王弘信那些人,此时雍王弘誉的态度可谓是热情地多,主动上前施礼问候:“五王叔,弘宣,我来领你们入席吧。”

    平心而论,桓王赵弘宣对雍王弘誉的印象非常差,但考虑到长皇兄赵弘礼目前与后者属于政治上的同盟,他还是勉为其难地打了声招呼。

    “不用劳烦了。”禹王赵元佲远远瞧见了东侧头一张桌子的南梁王赵元佐,笑呵呵地说道:“我跟弘宣自己去就行。”

    说罢,他就拄着拐杖,徐徐走向东侧头一场桌子,在南梁王赵元佐的对面坐了下来。

    说实话,对于方才雍王弘誉刁难庆王弘信一事,南梁王赵元佐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看来,这种纯粹就是小孩子把戏,可如今禹王赵元佲到场,他的情绪就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

    “我赢你了,元佲。”

    在禹王赵元佲入座之后,南梁王赵元佐率先开口说道。

    “呵呵。”禹王赵元佲笑了两声,不动声色地阻止想要出言反驳、甚至是讥讽的桓王赵弘宣,直视着南梁王赵元佐。

    “你笑什么?”南梁王赵元佐皱着眉头问道,他这样的举动,让坐在他身旁的将军姜鄙感到有些诧异。

    在姜鄙看来,南梁王赵元佐,那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枭雄,但不知为何,这位枭雄在面对禹王赵元佲时,往往会失去平日里的冷静。

    就好比眼下,尽管禹王赵元佲只是随意地笑了两声,但南梁王赵元佐却仿佛感到了浓浓的嘲讽意味。

    不过姜鄙并未干涉,毕竟他多少也听说过赵元佐、赵元佲二人的纠葛。

    “你真的赢了么?”面对着南梁王赵元佐的质问,禹王赵元佲淡淡说道:“我方一战,扫平楚国百万大军,不使留有后患,而你呢?”

    听闻此言,南梁王赵元佐冷哼道:“若非大梁与韩国媾和,你以为我会轻易从韩国撤兵?”

    “我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