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路之上,甚至都没有遇到几次像样的战斗。
东路军的战果同样不错,先占领淮安府,然后再拿下徐州府,随进入山东,攻占兖州府。
当多铎听闻唐宁派出的西路军和东路军的连番战绩之后,大骇不已。
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抽兵去支援。如果派遣孔有德、耿仲明甚至是江北四镇的军队前往,他是真的不放心。
一旦这些人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万一直接举旗向新军投降,那真是直接送上门给新军吞并了。
如果抽调满八旗精锐前去阻击,他同样不放心,因为这边那么多降军,需要足够的力量进行威慑。
否则的话,这些人不但有可能会投降新军,甚至是直接反噬他多铎,将他多铎灭了去邀功,都不是不可能。
无奈之下,多铎只得将情况加急向京师汇报。
其实,在多铎发出求援信息之后,在湖广、山东等地,已经发出了多封救援信息。
多尔衮收到这些救援信息,并在上朝时通报出来后,众大臣皆是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谈判的使者刚回来不久,唐宁就有这么大的动作。
但事情已经发生,须尽快找出对策。
“汉军果然不可信,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大多是汉军或汉臣留守。此番贼军大举北犯,如不派遣精锐支援,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恐皆不保啊。”
“说得轻巧,我八旗军,已有四旗在外,如果要阻拦敌东西路两军,至少要派出两旗精锐主力。”
“如果再派出两旗,留守京师周边便只剩两旗,近在咫尺的山西可有不少汉军,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趁京师防守空虚起什么其他心思?”
“那就把山西总兵姜瓖的人也调出去……”
清廷第一次遇到了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最大的难题:防守。
努尔哈赤成势之后,几乎一直处在进攻方,充分的发挥出了游牧民族的骑射能力,不用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防守那是明军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清军的作战自由性非常高。
可现在,入主中原之后,他们就在占领和统治广阔的地域。
要尽力保住陕西、河南、山东,以拱卫京师的防御,维护他们的统治。
所以他们也不得不开始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六八章 大举北伐(二)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在多尔衮的赞同下,清廷又派出了两旗主力,正红旗和镶蓝旗。
然后,又抽调蒙八旗及山西的汉八旗共十余万人,组成十五万大军。
以正红旗主将满达海,镶蓝旗主将济尔哈朗分成两路分别阻击唐宁派出的东西两路大军。
而在清军援军刚南下两天后,从广东和福建驶来的庞大船队也顺利的进入了长江。
船队的数量超过五百艘,其中排水量超过三百吨以上的船只超过两百艘,这些船只还运来了大量的物资。
但是,这些物资并没有卸下来。
唐宁还组织大批人力将应天府收集的物资继续往一些运输船上装载。
这一忙就是几天,秦拱明率领的一万五千白杆兵,和韦正良率领的近两万狼兵也先后抵达。
稍作休整,便纷纷登船。
晕船的士兵登上排水量超过五百吨,甚至是一千吨以上的大船。
装满物资和士兵的船只迅速驶出长江,进入大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很多人不知道,唐宁本人也隐藏在其中,他亲率八千新军精锐。
另外还有吴三桂、尚可喜部、明安达礼部等原北方军队大都被抽调。
这些可以说都是精锐,总兵力共超过六万人,动用那么多船只和物资,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所以唐宁要亲自坐镇。
为了防止自己离开后留下权力真空会让某些不轨之人做什么小动作,他还特意将宋云舒和吴殳从广东调过来,并且将广东、福建的新军万余人也调至应天府。
同时,新军的情报部、参谋部等重要机构,全部移至应天府,以便更方便的统领和指挥全军作战。
新军这般明目张胆的大规模动作,自然瞒不过多铎的耳目,他惊骇的同时,又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他不知道唐宁此举的目标是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北上。
可偏偏,水师是大清最不缺乏的,就算有心要去追踪或是阻击,也很难做到。
无奈之下,多铎又只能派人快马加鞭的向京师去汇报。
在多铎送的情报还未抵达京师时,清军南下支援的镶蓝旗首先与新军的东路军在山东南部交战了。
两日后,另一路也与西路军在河南南部交战了。
新军用铁丝网、拒马、壕沟等布置出了严密的防御阵形,以逸待劳的静待清军发起进攻。
清军既然又调集两旗南下,自然是想着尽快的稳定局势,先解决东西两路的战斗,再去支援豫亲王多铎。
因为他们拖不起,拖得越久,对大清越是不利。
面对新军的这种阵势,两路清军发起了一次次进攻,汉军、蒙军和满八旗轮番上,皆以失败告终。
因为铁丝网、拒马、壕沟等防御措施,对骑兵的影响太大了,即便冲至冲前,也没办法破开铁丝网的阻隔。
除开新军这些严密的防御手段,新军那排成三条长排的横线战术,威力也非常大。
在距离新军三十丈范围内,几乎是一道天堑,越靠近,伤亡越大。
而实行这种线式战术的,此时却不是真正的新军士兵,而是大顺军。
大顺军在长期的战斗中,他们并不缺乏火枪兵,甚至很多火枪手的资历比新军还要老。
在应天府的整编过程中,新军指挥官在唐宁的命令下,将其火枪手全部集中起来,编练线式战术,并且给他们更换了大量燧发枪。
这种战术摆出来很容易,要想发挥其战斗力,主要还是能在战场上时刻保持阵形的完整性。
这就要考验士兵的执行力和勇气了。
大顺军的执行力自然比不上新军,勇气也有所不如。
所以,火枪队的指挥,全部由新军指挥官担任,而新军火枪队的主要作用,则是督战。
如果在战斗过程中怯战后退者,站在他们身后的新军是毫不犹豫要将溃逃者拖出去枪毙的。
好在,新军的防线布置得很严密,敌军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将其冲破。
在见识到这种战术对敌人的重大杀伤力之后,大顺军火枪队士兵的士气,也迅速的提升了上来,不再那么惧怕,也不觉得这种战术是故意让他们去送死了。
在几轮进攻皆是惨败之后,满达海和济尔哈朗都认识到曾经的败军在投入新军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确实改变了不少,战斗方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也再次证明,新军那种线式战术的可行性。
曾经的败军一换上这种阵形,立即像变了一支军队似的。
只需要几千人排成长长的三排,轮番射击就可以将一个方向封锁得死死的,步兵冲不过去,骑兵也很难冲过去。
而且,还有那该死的带刺的铁网,比拒马、壕沟更加难缠。
随军的汉军伤亡非常大,他们的战斗意志本就不高,一次次的惨败而归,让他们的士气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满达海和济尔哈朗又不想过量的消耗蒙八旗和满八旗骑兵的实力,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大举进攻。
因为他们输不起,更不想成为下一个阿济格。
两人之间虽然无法直接联系,但两人都很是默契的选择了暂缓进攻,与新军对峙。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曾经满八旗的锐气和骄傲,由于各种原因,已然消散了不少。
但是,唐宁动用那么多兵力北伐,自然不是为了与清军对峙的,也不会给他们加强防御的时间。
在命令下,新军放弃坚固的阵地,主动出击,摆成六个空心方阵向着敌军阵地缓缓推进过去,互相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
在空心方阵后方,则是几千骑兵紧紧跟随,随后是配备冷武器的步兵。
虽然满达海和济尔哈朗都听闻过这种空心方阵战术的厉害,但是不尝试一下,他们是不会甘心的。
他们的作法依然是节省自己实力为首要目的,皆是以汉军步兵在前,布置成纵队层层防御。
骑兵置于后,准备找寻合适时机从两翼冲出去发起进攻。
新军空心方阵一直推进到清军阵前二十丈左右才发起攻击,在这之前,指挥官严禁提前开枪。
反而是对面的敌人先一步忍不住用鸟铳和弓箭射击,虽然对新军的空心方阵造成了一些杀伤,但并未阻止方阵的推进。
指挥的新军指挥官也是心惊胆颤的,不停的大声命令稳住阵形,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旦阵形不稳而崩溃,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不过还好,大顺军的素质还是比那些乌合之众要强很多,在强令下,他们顶住了压力没有让阵形崩溃。
在反击开始后,他们便迅速的掌握了主动权,士气也迅速的恢复了过来。
而对面的敌人就悲惨了,像割麦子般成片的倒下,然后轰然崩溃。
第二六九章 大举北伐(三)
面对步兵的溃败,济尔哈朗虽然心有不甘,但在此情景下,也不想强行动用骑兵发起攻击,第一时间率部撤退。
收拢残军,重新整理部队之后,再静待新军追来。
在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正在行进的新军空心方阵之后,立即派出一支骑兵直冲新军最中间的一个空心方阵。
在距离不到百丈时,阵形突然从中间一分为二,分成两队骑兵向两边迂回,向着新军方阵的两翼包抄而去。
面对敌骑的突然变阵,新军指挥官立即命令停止前进。
除了正前方的士兵,方阵其他三个方向的士兵立即转向,面朝方阵外侧,直视着敌骑兵的靠近。
第一排士兵成跪姿,第二排士兵半蹲,第三排士兵则是直立,举枪瞄准敌人。
看着凶猛冲来的敌骑兵,第一次以如此阵形面对骑兵冲阵的原大顺军士兵,很多人心里不由的紧张起来,但没有命令,他们也不敢轻易后退。
因为后退者,会被直接拖出去枪毙。
眼看着敌骑兵靠近到已经不足三十丈了,感受着扑面而来的阴森杀气,感受着脚下的隆隆声响,很多士兵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了。
“不要慌,保持阵形,我们可以打败他们,新军就是通过这种阵形打败的他们,我与你们同在……”
“没有命令,不准开枪,准备感受敌人死在你们枪口下的颤抖吧……”
新军指挥官一边下着各种命令,一边努力的稳定着军心。
其实,对面那些冲在前面的清军骑兵,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带着明晃晃刺刀的枪口对准自己,心里也不是那般平静,也无法平静。
只要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密集的枪口对准自己,想要不被击中,实在是太困难了,被击中一发弹丸的可能性都很低。
在如此速度的冲击下,哪怕没有被击中要害部位,恐怕也很难活下来,坠落马下的结果,不是被活活摔死,就是被后队的骑兵踩死。
“杀……”不少清军骑兵大喊出声为自己壮胆。
“开火……”终于,随着一声令下。
“砰砰砰……”排成三排的士兵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向前飞去,汇集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弹幕。
“啊……”
“咴儿咴儿……”
在一阵杂乱的惨叫声中,一个个骑兵纷纷坠马,一匹匹战马翻滚着倒下,凶猛冲至的敌骑兵顿时一片大乱,后面跟上的骑兵冲势不由一滞,慢了下来。
冲在最前面的敌骑兵几乎一下子被清空了,只有靠近两边最外侧的少数骑兵躲过一劫,神色控制不住的惊恐起来。
第一次见到如此恐怖杀伤力的大顺军士兵,一个个震惊不已,顿时士气大震,连忙在命令下重新装弹。
“杀……”清军在一阵阵高喊下,又匆匆整军继续冲击。
而这一耽搁,新军这边的装弹已经完成,一支支燧发枪迅速举了起来。
指挥官凝视了一眼继续冲来的清军,冷声高喝,“开火……”
“砰砰砰……”
又是一片骑兵惨叫着倒下,这惨烈的一幕看在济尔哈朗眼中,心中似在滴血。
另一侧,也几乎发生着差不多的一幕。
终于,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之后,趁着新军这边装弹的间隙,一些清军骑兵冲上前来开始反击。
有的用弓箭射击,有的直接纵马冲阵,新军也立即出现在伤亡,阵形出现了一些混乱。
“不要乱,不要乱,保持阵形,用你们火枪上的刺刀狠狠的刺……”
显然,想要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完好的方阵是很难的,何况大顺军接受训练的时间尚短。
在混战中,很多士兵都没能听到命令,有的主动冲杀出去,有的则向后退,直面敌军的一侧方阵随之松散开了。
既然如此,新军指挥官便不再维护方阵了,立即指挥其他三边的士兵调转身形,排成线形开始反击。
这些士兵手中的燧发枪是装好子弹的,在迅速排好阵形后,立即开枪射击,清军又倒下一片,其他清军见罢,又分兵冲击过来。
双方随即混战在一起。
通过望远镜看到这边情景,济尔哈朗沉吟了一下,猛一咬牙,又派出两支队伍支援。
看着清军援军冲来,其他几个原本静止不动的空心方阵,立即运动了起来,向着混战的战场推进而去。
见此情景,济尔哈朗心头一紧,然后连忙派出传令兵,下令撤退。
因为,他突然怂了。
面对新军的两个方阵,都没能及时将其冲垮,还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他是真的没有信心能够击败对手。
因为他知道,对面的主要兵力皆是闯军,并非真正的新军。
唐宁手上掌握着四五十万闯军,损失再多,恐怕唐宁也不是很心痛吧。
可是,他手中的满八旗才多少人?连两万都不到,就算一个人拼十个,也只能拼掉十多万闯军。
损失十多万闯军,对唐宁的影响并没有多大,但大清再损失一旗的主力,那影响就很大了。
何况,面对新军这种新型方阵,别说拼十个,拼五个,拼三个,他都没有任何把握。
虽然没有经过真正的统计,但通过望远镜的观察,他感觉满八旗的损失,可能还要比闯军的多。
要是没有一举击溃新军方阵,还被新军支援过去的方阵给拖住,那就麻烦了,派出去的队伍恐怕会非常危险了。
要知道,新军阵形后方,还有虎视眈眈的骑兵,虽然数量不多,但要是在关键时刻冲出来,那也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经过种种考虑,已经输不起的济尔哈朗不敢冒险了。
撤退的号角吹响,刚派出去支援的清军立即划过一道弧线,又迅速的返回。
而正在与新军混乱的清军,也努力的摆脱纠缠,开始边打边撤。
“砰砰砰……”趁对方还未拉开距离,新军努力的用子弹向他们的背后发起了一轮射击。
一个个好不容易摆脱新军的清军惨叫着翻身坠马。
“杀……”新军后方的骑兵也适时的冲出来,开始对逃走的清军发起了追击。
几个完好的方阵立即改变方向,加快速度追去。
第二七零章 大举北伐(四)
济尔哈朗收拢匆匆返回的骑兵后,连忙下令后撤,但他第一时间派出几千骑严密监视着追来的新军骑兵。
而新军骑兵一改追击敌骑兵,开始冲击行动迟缓的步兵。
虽然敌步兵有着几万兵力,但此时的军心涣散,加上连满八旗都战败选择退却,更是无心恋战。
济尔哈朗自然知道新军的用意,大骇的同时,连忙派骑兵阻击。
但新军骑兵却不与其骑兵多做纠缠,反而分成几支从几个方向不停的袭扰步兵,让清军疲于奔命。
更要命的是,新军的步兵也大举推进,快速冲来,一旦被追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不是姜瓖等汉八旗士兵有些作用,齐尔哈郎恨不得丢下他们算了。
“汉军将士们,鞑子已经不行了,此时不反了他们建功立业,还待何时?难道要与他们一起陪葬吗?”
“鞑子拿你们的命不当命,就因为你们是汉人。现在我们汉家的江山,我们要拿回来了,你们还要当国贼吗?”
“唐大人有令,反正起义者,可以既往不咎,否则格杀勿论。”
新军骑兵一边袭扰,一边大声的对汉八旗进行劝降。
其实,不用归劝,中下层士兵早就意动了,只是没人带头。
能带头的姜瓖等人,又被清军直接控制着。
其实姜瓖也是个有反骨的人,李自成打到山西时,他投降了大顺军。
在清军打到山西时,他又迅速的投降了清军。
正史中,由于清廷对汉将的歧视,再加上手握重兵为清廷所忌惮,在金声桓、李成栋等反正之后,他也跟着反了。
总之,他前前后后反了几次,是个见风使舵之人。
此刻,他自然能够看出清军不敌了,在清军最擅长的野战中,连曾经的手下败军大顺军都打不过了,这以后还怎么与新军争夺天下?
所以,习惯了见风使舵的姜瓖,心中也是想要率军反正的。
但无奈,他被清军看管得死死的,不敢轻举妄动。
他无法轻举妄动,不等于所有人都不敢,他麾下的将领和士兵也不是百分百的听他命令。
“弟兄们,现在新军追得紧,鞑子管不了我们了。现在不反,以后就没机会了……”有军官在军中大喝,其麾下的士兵立即响应。
“反了他们,不反了鞑子,我们就要死在新军手上,投靠新军才是唯一的活路,反了……”
有人带头,就立即有不少人纷纷响应。
济尔哈朗大惊,急令亲兵押着姜瓖去阻止叛乱。
但显然,这个时候姜瓖的命令也不好使了。几万人一乱,除非血腥镇压,否则很难通过命令平息的。
现在能够镇压的,自然只有骑兵了。
可是,这还在打仗呢,齐尔哈郎怎么敢派出骑兵去镇压叛乱,这不是等着新军来收拾残局吗?
无奈之下,他只能派人尽力的收拢还没有反叛的步兵向济南府的方向退去,已经反叛的,只能任由他们而去,还要防止这些人反咬一口。
而新军留下配备冷兵器的步兵收拢那些降军,骑兵和火枪兵则衔尾急追,不给清军喘息的时间。
曾经,清军一路将大顺军从京师驱赶到了湖广,让大顺军损失惨重,闯王李自成和大将刘宗敏双双战死,大顺政权灭亡,经受过莫大的耻辱。
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风水轮流转,现在是大顺军将鞑子追得一路奔逃了。
东路军大顺军主将刘芳亮、李来亨很是振奋,对新军的指挥也越发敬畏。
在追击的几次接战中,新军又取得了几次小胜,主要是由骑兵取得的,其中的原因还是由于济尔哈朗不敢停下来与新军进行更大规模的战斗。
而清军还有着上万步兵随行,拖慢了速度,所以才被新军一次次得手,济尔哈朗既愤恨,又无奈。
一路逃到了济南府城,据城而守,才暂时摆脱了一路急逃的命运。
直到此刻,济尔哈朗才静下心来好好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他觉得自己一开始就错了,不应该选择与新军野战。
不能用原来的想法再去看待大顺军了,投靠新军的大顺军已经完全变了样,不是大清精锐再通过野战就能轻松战胜的了。
多铎、阿济格的例子已然在前,大清精锐在野战中已经不占优势了,骑兵已经无法轻易破开步兵方阵了,特别是新军的空心方阵。
投靠新军的大顺军,显然也学会了这种战术,并及时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有如今一败。
幸亏还是他齐尔哈郎行事果决,觉得很难取胜,战斗下去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停止进攻,然后撤退,这才避免更大的损失。
但即便如此,步兵已然损失了十之八九,只剩下了不足七千人,主要是汉八旗。
而满八旗和蒙八旗骑兵也损失了不少,超过了六千人,其中满八旗有近三千人。
三千人虽然不算很多,但现在对于大清来说,三千精锐已然是重大损失了,还不知道满达海那边的情况如何,希望情况会好一些。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年轻气盛的满达海可没有济尔哈朗这般冷静和沉得住气。
在新军走出坚守的阵地,摆出空心方阵发起进攻时,他一口气派出万骑冲阵,在战斗陷入胶着时,他又迅速的派出五千援军支援。
双方一度陷入混战,而随军的新军嫡系部队见此情景,也迅速的投入战斗。
真正的新军自然比之大顺军更熟悉的掌握空心方阵,加入战斗后,迅速的改变了战场形势,也让大顺军近距离的见识了新军对空心方阵的运用。
看到己方骑兵伤亡惨重,满达海像是一个输急了的赌徒一般,恨不得将剩下的预备队全部投入进去,被副将死死的拉住才作罢。
于是,承受不住重大伤亡的清军选择了撤退,新军骑兵同样选择了衔尾急追。
真正决定撤退之后,满达海又比济尔哈朗果决了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