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尔沁部的意思很明显,不想惹祸上身,连与大清关系最亲密的科尔沁部都离心离德了。
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科尔沁部与大清再亲密,也不可能陪着大清一起灭亡。
现在在科尔沁部眼中,大清已经是夕阳西下,迟早是失败,为了自己的部落,怎可能随大清一起覆灭。
科尔沁部几个部落,大多选择观望,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安达礼所在的西鲁特氏,已经准备出兵。
因为明安达礼早已经投降新军,之前也随唐宁一起征辽东,此际其所部又一起追击清廷的最后力量。
虽然不是主力,但其本人却是得到唐宁青睐,受到重用。
此番将清军追击到科尔沁部不远处,作为西鲁特氏的首领,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以便给自己部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他跟随唐宁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唐宁没有过多的掩饰自己的野心。
覆灭清廷不是其终点,不然的话,唐宁征剿日落西山的大清,何须用到五六十万大军,另外还有上十万精锐在山海关驻守,肯定有其他目的。
其用意自然是在大清覆灭之后,继续向外扩张,与满州族相连的科尔沁部,必在其扩张范围之列,而且还是首当其冲。
与其被动被唐宁吞并,还不如趁其未主动下手时,先一步归顺,自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第三零零章 多尔衮失势
西鲁特氏派出了五千骑兵,虽然兵力不多,但对清廷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是清廷走向末路的一个重要标志,曾经的重要伙伴甚至直接向自己亮剑了。
吴三桂让明安达礼亲自指挥西鲁特氏的军队,连同其自己率领的兵力,加起来一共七千余人。
现在,明安达礼部的蒙军七千余人在清军的西北角,吴三桂部主力两万余人在其南部,而新军东路军万余骑兵准备从东北角进行包抄。
三方虎视眈眈的环绕着清军,给其巨大压力的同时,一旦寻觅良机,伺机发起猛烈进攻。
“隆隆隆……”其人不知,在距离他们百余里后,唐宁亲率万余精骑也在向这个方向奔行。
当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支援,因为不需要他的支援,凭现在派出去的军力,也完全能够吞掉敌军。
之所以他亲自赶过来,主要目的还是想将清廷最后一股精锐力量给收编。
虽然他唐宁与满八旗是大敌,但不得不承认,满八旗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骑兵之一,而他唐宁手中,步兵多的是,骑兵最为稀缺。
他唐宁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不会轻易就将一个种族灭绝,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也做不到这点。
所以,能够将其收报,为自己所用,那将是最好的选择。
他唐宁不只想收复满八旗,还有分裂的蒙古各部,他都想尽归自己所用,只有凝聚各族之力量,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面对新军已经渐渐成合围态势,还没等新军发起猛烈进攻,清廷内部已经隐隐有分裂的迹象,他们分成了几派。
一派是支持不惜一切代价,趁新军后方主力赶到之前,集中力量将新军的骑兵击溃,哪怕是多牺牲一些随军的百姓。
另一派则比较强硬,支持放弃拖慢速度的百姓,哪怕他们中很多人的地位尊崇,但作为大清的一分子,为大清牺牲也是他们的责任。
他们的牺牲也是有价值的,可以让满八旗几万精锐腾出手来,没有束缚的满八旗精锐,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实力。
即便此次损失巨大,以后也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现在为了保住这些拖累的百姓而孤注一掷,实为不智。
最后一派,则比较微妙,因为他们的意思隐隐有投降的意思,以原本支持豪格的两黄旗的一部分人为主。
在他们看来,豪格投降了唐宁,这是一种归顺的表现,唐宁为了收买人心,必不会对主动归顺的人再大开杀戒。
如果拼死顽抗,人口数量本就不多的满州族,被灭族都不是不可能。
为了满州族的生存,放下曾经所谓的骄傲,选择低头,也不失为一条生存之道。
几派的分立,也可以看出了清廷权利中心的分化,多尔衮已不再是一手遮天了。
为何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就在撤离盛京城的途中,实力就大为削弱了呢?
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多铎在的战败身死,消弱了多尔衮实力的同时,又打击了其威望。
多铎的战死,对多尔衮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多尔衮入关之后,就不再亲自领兵出战,主要靠其一兄一弟。
兄阿济格之前在应天府战败被俘,当时还受了重伤,虽然被救了下来,但却留下了一身的问题,无法根治。
现在整天病怏怏的,无法再领兵出征,基本是一个废人了。
所以,多铎的重要性对多尔衮就更为重要了,如今连多铎都战死,这对多尔衮的打击可想而知。
听闻多铎死后,多尔衮嚎啕大哭,一方面确实是出于悲痛,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知晓胞弟的死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吧。
当然,这只是多尔衮失势的一方面原因,其二,是除了两白旗,其他各旗实权人物意识形态的转变。
多尔衮之所以拥有滔天权势,除了手中掌握的两白旗之外,就是其他几旗也有一些权贵对其支持,以期能够获得摄政王的重用。
但现在不同了,如今是生死存亡之际,有的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信任多尔衮,或者和多尔衮的意见不同,于是又改投他派。
这些人原本支持多尔衮,只是对其拥护,并非直接将手中掌握的实力交由多尔衮。
所以,这也可以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叛变,而多尔衮还没办法阻止。
两白旗在关内的时候,就受到重大损失,两个主将阿济格和多铎又一废一死,三兄弟只剩下多尔衮独自一人,自然无法再撑住局面。
封建王朝,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看各人能力,最主要还是看自己手中掌握的实力。
多尔衮的能力自不必多说,但他为了掌握大权,也一直在不停的积攒实力,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现如今其逐渐失势,自然有人不再对其恭敬了。
如果不是现在大清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尽力稳定局面,多尔衮这个所谓的摄政王位置能否再保住,都是两事。
多尔衮的失势,也直接造成了清廷分成了几派,也表明清廷开始自己内部分裂了,无法形式统一的意识形态。
孝庄、代善、济尔哈朗等心系大清命运的人,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点,他们甚至宁愿多尔衮依然掌握大权。
这样的话,以摄政王的能力,自然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也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可现在,三派都有实权贵族支持,互相之间都无法说服谁。
这样下去,不用新军发起进攻,自己内部就崩溃了。
如果不是代善、济尔哈朗几个有威望,又有实力的人物弹压着,恐怕几派已经按照各自的想法开始行动了,大清也就彻底的分崩离析。
但现在,即便勉强维持一个整体,那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敌环伺,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来处理自己的内部问题。
而新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起了猛烈进攻。
正在这时,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了,唐宁率万余精骑赶来了。
虽然万余精骑算不得多么庞大的数字,但是唐宁的出现,就代表着神兵,代表着战无不胜。
可以说,大清能够从如日中天到直坠而下,就是唐宁的横空出世造成的。
自从唐宁率军北上,其亲自指挥的战斗,面对满八旗精锐,皆是大胜,无一败绩。
击溃英亲王阿济格所部,并将其俘虏,攻占应天府。
远征辽东,攻占盛京城,击溃并俘虏肃亲王豪格,导致豪格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这一个个战绩,无不是一记记重锤砸在大清那并不坚固的身躯上,才造成大清不得不退出京师。
如今又弃盛京城而逃,只不过是失败之后的又一颗恶果而已。
第三零一章 逼降
唐宁的突然出现,无疑又让逃亡之路变得更加渺茫,整个清廷上下,仿佛一下子变得死寂。
之前还在争论的几派,突然间也失去了再争论的兴趣,好似都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能齐心应对,他们三派的哪一种方式都行不通。
现在他们想的是,是停下来好好歇息一番,然后与新军决战。
还是继续加快速度北逃,然后被新军追上再决一死战。
最终,他们在一处地势稍微有利的位置停了下来,然后开始休整,所剩不多的物资开始分发下去,让大家难得的吃一顿饱饭。
大多数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应该是最后的晚餐了吧。
本已饥肠辘辘,吃出来的应是美味,但入口却颇为苦涩。
“隆隆隆……”新军还有明安达礼部的蒙军成三个方向向着清军汇集而来。
吴三桂按照唐宁的命令,抽出万余兵力到了清军阵营西侧,其他几路也稍微调整了下位置,从四个方向对清军进行了包围。
但是,他们都没有急于发起进攻。
直到半个多时辰之后,随着一阵隆隆声响,又一支队伍出现,众人都知道,唐宁来了。
新军上下振奋不已,而清军则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骚动。
他们甚至有些后悔刚才没有听从多尔衮的意见,趁唐宁抵达之前立即主动发起进攻,也许还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他们本能的将自己当成了弱势的一方,选择了主动防守,也想趁机补充一些精力,以便接下来的大战中能够更好的发挥。
但现在,唐宁出现,其无形中带来的压力,都不知凡几,这不是不到一个时辰的休整就能够弥补过来的。
唐宁所部是从南部过来的,但唐宁在观察了一下风向之后,直接迂回到了东面方向。
看到唐宁所部的行动,清军本能的加强了东面方向的防御。
但是,唐宁却没有立即下令进攻,只是派出两百余骑上前。
让人奇怪的是,这两百余骑的战马马背上,除了坐着的骑兵,在骑兵身后两侧,还各有一个箩筐。
箩筐里面似乎还放着什么东西,隔得有些远,看不清有什么。
这两百余骑冲出新军阵形,开始缓缓的向着清军阵营靠近。
虽然只有两百余骑,但是其古怪造型,让清军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反而心生警惕。
因为唐宁经常会整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手段,谁知道这突然走出来的两百余骑会耍什么新花样。
这两百余骑在接近到距离清军百丈左右时,主动竖起了几面白旗,表示自己没有恶意,然后继续靠近。
但清军却不敢有丝毫放松,依然严密注视着,直到新军这两百余骑在五十丈左右的距离停了下来,然后开始了他们认为唐宁搞出的新花样:撒纸。
这也正是唐宁观察风向的原因,现在刮西风,所以他率队出现在东面。
两百余骑站成一排,互相之间还相隔一段距离,然后就从身后的箩筐中一把一把的抓出纸,然后直接向空中抛去,就像给死人撒纸钱一般。
当然,这不是纸钱,而是一张张方纸,上面还写有密密麻麻的字。
一张张纸被撒在天空之中,立即分散开来,然后随风飘散、飞舞,向着清军阵营这边飘来。
终于,有的纸飘飘荡荡的卷入了清军阵营中,有人不自觉的伸手抓住。
第一时间有人将收集的一些纸送到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和孝庄等人手上。
纸上面确实有字,而且还是用满文书写的,他们检查了一下,所收集的这些纸上面,所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于是,他们开始仔细研读起来,然后便明白了。
其实,这就是一封招降书,这种招降方式倒是挺独特的,不是写一封书信送给主将,对主将进行招降,而是广撒招降书,似乎是想让每个人都看到,包括平民百姓。
招降书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清廷已经无路可走,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生路。
招降书上的口吻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个是豪格,另一个,自然就是唐宁。
豪格表示,通过其与唐宁的直接接触,深知光明王不是嗜杀之人,从光明王起兵以来,从未听闻光明王有大规模屠杀的消息。
而李自成的闯军、张献忠的大西军、甚至是大清的八旗军,哪一个没有大规模的屠杀记录?不管是对军队,还是对平民,各自手上都沾染了不少无辜的鲜血。
在残酷的战争中,这本是不可避免之事,但是,新军就做到了没有屠杀的记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光明王所率领的新军,确实是一支仁义之师。
这样的仁义之师,才能天下归心,也值得八旗军为之臣服。
豪格还表示,光明王唐宁已经答应,在满州族投降之后,只要诚心为大明效力,不但可以获得进入关内生存的权力,还可以获得土地。
有功之人,也会得到封赏,进入大明朝堂……
豪格说了很多投降之后的好处,同时又表示,如果不投降,整个满州族很可能会被灭族,这无疑是对祖宗的背叛。
毕竟,本可以选择生存下去,最终却选择了让整个种族灭亡,那将是整个种族的罪人。
招降书的后面,则是唐宁的口吻,他首先肯定了豪格所言,然后着重表示,如果清廷坚持拒降,那么,他只能下令将满州族进行灭族。
因为,大明的土地上,不允许一支顽抗到底的种族存在,只能斩草除根。
当然,如果有部分愿意投降的,唐宁也表示欢迎。至于其他顽固分子,将会被诛灭九族。
显然,豪格和唐宁各扮演了一个角色,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让清廷高层和所有军民都了解投降的好处,以及不投降的严重后果。
因为招降书是广撒,所以不但清廷高层知道了,八旗军士兵还有随军的百姓,通过口口相传都知晓了,消息都没办法封锁。
一时间,议论纷纷,无法控制,因为就连负责控制秩序的八旗军,都开始议论了起来。
看来,这封招降书的出现,对清廷上下的影响是巨大的。
果然,唐宁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有成效,这个第一次出现的新花样,又成功了。
第三零二章 最终条件
唐宁给了清廷一个时辰的决定时间,一个时辰之后,愿意投降的人,他表示欢迎。
如果依然顽固不愿意投降的,他会动用一百挺机枪将他们全部杀掉。
当然,这是夸张的渲染,他可以拿出一百挺机枪,甚至更多,但却没办法这么奢侈。
毕竟一百挺机枪的子弹消耗速度,可是非常恐怖的。
现在清廷这些精英力量已经被包围,何必这么奢侈的去浪费?
清廷的不少人已经知道机枪为何物了,就是那种可以至少在三百丈开外的距离开动的强大火器,并可以非常快速的连续射击。
威力巨大,可以直接将人体打穿,将人和战马活活肢解。
在这种火器面前,任何悍不畏死的冲锋都是徒劳的。
这种火器,别说一百支,就算是一支,都可以封锁一片区域。
谁都可以想象,一旦唐宁摆出一百支机枪,在这种开阔地带,基本上没什么防护的大清精锐,几乎只有被屠戮的结果,没有丝毫反抗能力。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清廷的高层还在讨论,下面的士兵和百姓也在议论纷纷,神情紧张。
大半个时辰过去,清廷还没有做出决定。
唐宁手一挥,几百个士兵翻身下马,然后从战马上解下机枪和弹箱,开始搬到阵前。
一挺挺机枪被架了起来,互相之间间隔一段距离。
虽然没有经过细数,但一百挺机枪应该是有的,唐宁似乎没有说谎,顿时让发现这一幕的清廷上下惊恐了起来,第一时间派人打出白旗,似乎想与唐宁直接接触。
其实,他们又哪里知道,大部分机枪旁边的弹箱,是空的。
因为弹箱没有打开,弹链也没有装上机枪,所以直接是看不出来的,他们谁也不会想到唐宁是唬人的。
即便能够想到,他们也不敢赌啊,这太要命了。
清廷派出的是资格比较老的代善作为直接与唐宁的接触对象,一队人打着白旗缓缓靠近。
新军在唐宁的命令下,让代善等人下马并交出武器,这才将他们一行十多人带到唐宁身前。
此时的代善年过六旬,身材有些消瘦,可能是这阵子劳累过度,即便他努力的打起精神,看起来也有些萎靡。
如果唐宁没有记错的话,正史中,代善在两年后就病逝了。
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年,唐宁还是给予了基本的尊重,没有坐在高头大马上,还是主动翻身下马。
随行的豪格连忙上前,恭敬的称了一声礼亲王,代善只是略一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是在战场上,所以条件有限,唐宁让人将木箱当成凳子,与代善对面而坐,而豪格就坐在唐宁右手边,代善的左手边。
这是代善第一次亲眼见到传闻中的光明王唐宁,之前只听说光明王年轻有为,有潘安之貌,有诸葛之才。
今日一见,虽然在容貌上略微有些夸大,但也不得不承认盛名之下无虚士。
“礼亲王此番前来,想必是可以给我等一个满意的答复。”唐宁主动出声,直奔主题,态度不卑不亢。
代善沉吟了一下,才说道:“敢问光明王,会如何安排我满州族上下。”
从这句话中,唐宁便知道,清廷已经考虑投降了,此番派代善前来,无非是想将无条件投降变成有条件投降,多争取一些有利于清廷的条款。
其实,唐宁完全可以说一句,“你们没有与我谈判的资格,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立即投降,不投降,那就都得死。”
但是,现在他唐宁是想要收编这些人为自己所用,自然不能将事情做绝,毕竟这一代人也是满州的精英,如果丝毫不给脸面,难保他们日后不会生出其他心思。
毕竟,就连大明的一些软骨头,在投清之后,也因为一些不公,最终选择反叛,何况那些更要硬气的满州精英。
因此,唐宁沉吟了一下,说道:“既然礼亲王直接问了,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
“首先,大清年号就此废弃,顺治必须退位,降为亲王,文武百官遣散。皇室其他成员最高可享受亲王同等级待遇。”
“其他亲王、郡王等皆可保留爵位,但须为大明尽心效力者才可享受同等待遇。”
“满八旗各军,必须接受新军整编。新军准备整编二十个骑兵师,每师若万人,如不意外,满八旗皆可编入骑兵师,为大明开疆扩土,建立功勋。”
“我唐宁一向珍惜人才,爱惜人才,不太注重出身。只要你们尽心为大明效力,汉、满、蒙等各族皆是一家,我们一起为建立一个大大的大明,而一起努力。”
说到这里,唐宁停了下来,看着代善道:“礼亲王殿下,我这些条件,可还满意?”
代善正要说话,却听唐宁说道:“礼亲王殿下,这是我的最终条件,不可能再增加。”
一旁的豪格插话道:“礼亲王,光明王殿下,已经非常有诚意了。若论罪,我们这是反叛,被追究起来,很多人都是要被灭族的。”
豪格这些话确实没错,努尔哈赤本是大明的臣子,却拥兵造反,这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
代善微微看了豪格一眼,最终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看到了唐宁的决心,以眼下的处境,确实也无法再提出其他要求了。
否则的话,一旦惹怒了唐宁,可能连这些条件都别想拥有。
他也从刚才的简短谈话中看出,唐宁此人虽然年轻,但行事果决,也确实注重人才,且目光非常的长远。
唐宁虽然只是说了一句汉、满、蒙各族将是一家,但他从这里就可以听出其野心,接下来,必然是征服蒙古各部。
如要征服蒙古各部,满八旗精锐,确实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唐宁才公开表示会组建骑兵师,也表明了对满八旗的看重。
但是,也只是看重,如果清廷想以此作为筹码,那就错了,所以才毫不犹豫的表示这是最终条件。
作为大明的光明王,比之曾经的皇叔父摄政王更加权势滔天的存在,说出的话,自然是一言九鼎。
于是,代善就带着唐宁的最终答复,又返回到了清廷的阵营中。
第三零三章 清廷覆灭
代善带回的消息让清廷喜忧参半,喜的是,唐宁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
忧的是,大清要完了,再无翻身之日,至于唐宁答应的条件能不能完全兑现,也无法定数。
毕竟,真的投降之后,唐宁就是刀俎,自己就是鱼肉了,即便唐宁当场反悔也没办法了。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他们也只能往好的方面想。
当一个人承认自己失败,决定要投降后,心态上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越来越妥协。
最终,清廷以少数赞同多数,选择了投降。
孝庄皇太后携着年幼的顺治,率领群臣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