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越沧海(无财)-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不是么,昨夜这般放肆,今日可不得睡到辰时。小妹先收拾了甲胄,出去知会渡边将军一声,也好让他们不要急着上路。”说罢,顾少妍略微收拾了一下甲胄,便一扭一捏地往外头走去。

小道姑怔怔地看着对方的背影,又蹑手蹑脚回到内堂,只见那个昨夜要了自己身子的俊秀男子,此刻依然鼻息微鸣的酣睡在那里,看上去一点心理波动都没有,完全是吃饭喝水一般的没事儿人。

“也不知这死没良心的可还有没有别的没名分女人了。罢了罢了,不去想了,就当还是安心修贫道的道术罢了。娘娘那一关,还不知道怎么过呢。说不定这厮到了娘娘面前,又会摆出一副‘寡人也不过是为了让此二女安心为我所用,这才雨露均沾’的样子罢了。”

。。。

。。。

第359章新军见闻

时间走入了建隆元年三月。

自从正月底的时候,钱惟昱虚与委蛇接受了北宋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头衔,并且开始以“守备东南、清靖地方”为借口制定扩军计划,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若是按照往常的扩军招募规划。要想筹集数万人的大军,却不依赖强行拉壮丁之类不人道却高效地手段的话;那么单单凭借以钱粮军饷引诱百姓从军吃粮,无疑是一件见效比较慢的事情。但是同样一件事情,挪到了吴越国的国情之下,却显得水到渠成。

吴越国已经有一批成熟的、有过多年工程兵经验的穷苦失地人口,在政府雇佣的环境下服役数年,纵然这些人还没有精湛的军事技艺,却至少已经有了不错的体格和纪律性,犹如一张白纸的军事素质正好避免了染上老兵油子的痞气油滑,适合灌输新的军事素养。

杭州、越州都是富庶繁华之地,人有钱了自然会胆怯惜命,不复好勇斗狠之态,所以吴越国新扩军的基地便设在了南边一些的偏僻山区小县。最终,钱惟昱挑中的新军练兵基地就设在了越州南部临近婺州的山区县城诸暨。

这座小县原本也就不到两万户的民户,自从大王规划新军之后,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原本缺乏开发的山区坡地都被开出来,略微平整后成为一片片的营地,外围的奢侈物资自然是绝对不会流入这里的,而军械粮秣、衣甲布匹倒是供给不缺,全靠政府采购支持。

……

吴良和自己手下的一干弟兄们,跟着从撩浅军调来的其他一批人马,浑浑噩噩地在诸暨城北大营外取齐、验明身份,随后被安排到了一个夯土坯子的新屋内住下,便算是有了一个“亲从都新丁”的身份了。来之前,他们原本是在严州的“千岛湖”政府工程上干活修筑水坝堤防,接到命令后便靠着两条腿、几袋干粮,自行徒步行军了七八天赶来这越州、婺州交界的诸暨大营。

这两年“千岛湖”的工程也已经完成了七八成的量了,政府投入的“撩浅军”、“发丘营”等工程兵部队,乃至临时雇佣劳工也逐渐少了下来,正好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往军队里投入。

这里的营房也就是夯土架了个木架子顶,下头大通铺,比起帐篷宿营唯一好处就是有了土墙,外加挖了排水壕沟罢了。毕竟是要常年住着的,若是完全和野外宿营相若,住久了就容易出流行传染病了。当下吴良正在拾掇着自己为数不多的铺盖行礼,却听到旁边一个声音过来悄悄问道:

“吴头儿,话说为啥子是俺们这些人被拉来从军呢,吴头儿你当初在撩浅军好歹还管百来号人,如今来了这儿只得一个什将。真是不值啊。”

吴良抬头一看,却是和自己一起被征发来当大头兵的梁满仓,原本在撩浅军里是自己手下一个工程兵的队正,年轻,有眼色,又肯卖力气,这才在年纪小小的情况下就当上了队正。只可惜,如今被征发到亲从都里当兵后,就直接一撸到底从大头兵做起了,怪道是心有怨言。吴良放下行李,一拳头轻轻砸在梁满仓肩膀上,教训道:

“虽说降了级,这亲从都可是大王嫡系;当个大头兵军饷比原来在撩浅军里扛力气活当个队长还钱多,还不美得你!这亲从都扩军后的军官,听说大多也都是当初‘镇海新军’时候就跟着大王出生入死六七年了的老兄弟提拔起来当的,咱这些刀头上打滚的资历都没有的,能够要你花几年时间刮练,便是不错的了。

某从家父那里听来,这次从撩浅军发丘营选人从军,也是一来看力气、纪律,二来看年纪。身体底子不行的不要;年纪过了二十五岁的,除了个别有潜力当军官平调的,其他基本都不要;大部分人普遍也就二十岁以下,最小的还有十四五岁的——就算此前只在撩浅军里扛了一两年活儿的,如今若是十四岁,那还不得十二岁就出来挣命糊口的苦哈哈了。”

梁满仓被吴良这么一说,便不好意思起来,连忙没口子称道:“要我说呢,原来都是要年轻力壮的。年纪小的人,有几个和吴头儿这般二十不到就当到管着百来人的地位的。原本都只是苦哈哈,自然是没什么怨言了。”

吴良被梁满仓这么一说,倒是不好接口——他之所以能二十岁不到就在撩浅军内管上百人,也是因为他爹吴良是撩浅军内一个都虞侯,当初用火药炸山修水利、乃至去日本开银山都是立了功的,大王恩典,准父荫让儿子额外提拔一级。加上吴良自己也身强力壮又有点小组织能耐,才在一年多前做到相当于撩浅军‘都头’的程度。除了这些少数人之外,大部分此番调来亲从都当兵的都是从最底的基层做起。

略微停顿了一下,吴良寻个话头岔开刚才的话题,说道:“你道此番多招募少年人从军多是为了年富力强么?听说还要全军都一边操练战技战法,一边使人教授读书认字呢,虽然不曾要求人人都当秀才,至少当兵的也要读《千字文》识上千儿八百字的、懂得日常战技的排练所需和新式器械的操练。年纪大的人,再从头读书识字就慢了。”

“啥?当兵还要识字?这是哪门子道理?普天之下也不曾听说过啊。”

“小声点儿!不然你以为家父干嘛让某来这里。所谓识字也不求多,无非是更好地操练所需,顺带着教一些忠君爱国,为大元帅效死的道理罢了。这事儿不好多说,大略知道就是了,朝廷也不会指望着当兵的认字儿太多的,够用就行。咱大王能够编出《汉和字典》,让读音认字的法门简便了数倍,这些年乡间读书识字的童子也比五年前多了许多。哪怕贫穷农户人家,十户人家总能找出一两个学识字的。当兵的要是都不识字,那不是连贫农都不如了么。”

“这倒说的也是,俺当初也是十岁就从淮南寿州跟着流民混过来的,那时年纪大些的都被安置到海外垦荒了,俺全家都被周人杀了或是抢光了粮饿死了,又不肯被人收养。幸好那时候平南军的十王爷修赣江,俺十一岁便到工地上挣命;五年之后偶然寻访见到几个当年逃难时同龄的少年人,居然有两个都已经认字了——当初淮南大乱逃过江的时候,还不是一样的赤贫。”

两人说着,便在那里不胜唏嘘,忆苦思甜起来。

“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道理钱惟昱还是知道的。很显然,对于提升军队的素质、让士兵更好地掌握技战术水平、提高组织纪律性,稍微读点书认点字还是很有用的。至少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如同近代化的德军那样成为号令严明划一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蒙古鞑子那种中古时代全凭野性好勇斗狠的兽类。不过认字的数量,也就仅限于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看得懂军情和号令,外加灌输忠于大元帅的理念、适度洗脑就够了。有了假名拼音,再加上只要求读得熟练,不要求写得熟练,那么认一千个字估计也就两年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完成了。

……

吴良和梁满仓和那些严州撩浅军的人在诸暨大营混摸了两三日,陆陆续续又有一些江西兵和福建兵新人赶来。略略计点了一番,怕是严州撩浅军而来的就有不下一万多人,江西兵足有两万规模,福建兵也有万把人。基本上各镇募兵多少都是和此前的工役规模多少密切相关的。两广那边因为这些年归化蛮夷、修邕江、大规模兴修水利搞桑基塘,怕是所能募得的人就更多了。只是两广路途遥远,至今都还没有编好的粤勇来报道。

三月月中,诸暨大营的劳工就已经聚集了七万人之众了,大营规模几乎都扩充到了比诸暨县城差不多大小。一群原来老本行就是开山架桥、修堤筑坝的壮汉还没开始军事训练,倒是又做了一把土工作业,营建不休。

眼看着凑起了人手,今年募集到位的7万役工便被都编入了亲从都,把亲从都从三万人一下子扩充到了十万人。三月二十这天,这些新兵们第一次见到了他们的主帅林仁肇。林都帅在大校场上把人马都集中起来,视察了一次军纪队列,随后花了几天把原本的三万亲从都老兵打散填充进来,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实现以老带新的混编。

原本钱惟昱从镇海新军时代就刮练的一万人马,如今也都从军**年了,大多数人都有三旬上下年纪,最年轻的也有二十五六。编入如今扩军后亲从都的也有七八千人,这些人几乎个个都是几层军官了,混得最烂至不济都有一个队副,也算是兑现了钱惟昱昔年对于那些对自己死忠之人的上升通道规划。

吴良因为自己是保住了什将的位置,上头也不会把老兵派给他手下伏低做小,故而一个队的二十来号人都是原本撩浅军来的人。眼见着旁边的队伍混入亲从都的老兵之后全体精气神马上就不是一个样了,他们这些纯新兵蛋子也就只有暗暗努力,争取不被人鄙视。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是亲从都的老兵们,虽然被打散了编制扩充进新军中,在装备等级上依然和那些新人是截然不同的——三万亲从都至少都有铁甲在身。就算没有全套,一顶钢板锻造的头盔、胸口一面一尺多见方、弧形曲面的锻钢胸甲还是少不了的。而新人们如今只是身着棉甲或者换下来的旧皮甲,据说只有军中操练比武过关了才能换装。如此奢侈的竞技,自然也让新军刮练的积极性被煽动了起来。

。。。

。。。

第360章文武张弛

新军训练正式开始之后,那些从工程部队调来的人明显就感受到了:吴越国扩编亲从都时所用的训练方式和激励方式,与传统办法之间的彻底不同。

吴良一直以为自己原本在撩浅军里已经算是卖力气的了——毕竟吴越国的撩浅军“绩效考核”可是用上了后世的工程量审计办法的,物料往来钱粮进出也都是复式记账法。这些办法不仅让吴越国的政府工程贪污难度提高了数倍、杜绝了至少七八成原本会被贪墨的物资,也让偷懒的工匠无所遁形,为了拿到计件制的绩效饷银,不得不起早摸黑干活——可是到了这里之后,哪怕是原本已经在严州的千岛湖工程工地上拉了三年的石料车,依然感到吃不住一开始的体能训练。那些原来在工地上卖死力气时间短的,就更是底子不行了。

从三月中下旬开始,最初的体能训练就有三项,一个是所有士兵每天要做两种分别叫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的奇怪操练。新兵被要求每日起床睡觉加上午下午一共四次,每次做五十个俯卧撑,一天就是两百个;据说这个分四个时段做的要求,还是上头林大帅希望少量多次、达到锻炼效果才这么要求的。至于引体向上,所有人都被要求每天一次性无负重情况下完成20个,或者是在初手臂外其他部位全身着甲之后做10个——全身着甲,大约会让人的整体重量上升30多斤。如果引体向上做不到额定数额的,那么每少一个,以后的体能锻炼量就会每天额外多10个俯卧撑,直到你引体向上达标为止。

第二类体能训练是竞速跑和全副武装越野行军。全军以指挥为单位,500人一起在校场内进行两里路一圈的竞速跑,早晚各一次,然后每个营的士卒腰牌颜色不同。在跑完时抽取最后一百名的腰牌拦截下来检查,哪个营的士兵落在最后一百名中的人数最多的,那么就会在后一项越野行军训练中受到训练量加大的惩罚。

越野行军的要求则是每日在诸暨周边的山区进行20里路的山地行军,要求除了战靴和绑腿可以不是着甲状态,其余必须全身甲胄,暂时没有重甲的也要在皮甲上挂配重,总计凑出全身盔甲35斤、军帐铺盖行粮等捆扎的背囊15斤。20里路的山地负重行军至少会花掉每天两个时辰,基本上是午饭后略微消化一下做好恢复性训练就要开始行军了,到天黑才能回营、缓过气后吃晚饭。而前面所说的场地竞速跑步中每个指挥最慢的一个营,就要当天越野行军多走五里路。

第三类体能训练总算是最贴合军事需求了:每天上午做完俯卧撑和引体向上后,就要训练挥刀或者拉弓。每日可以二选一进行训练,约摸是挥舞陌刀三百次,抑或拉五十斤普通步弓一百次。为了配合挥刀和拉弓的训练,上午其余的时间无非是穿插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令配合的说明阐述。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士兵都大字不识,甚至左右不分,要想训练队列明确军令,倒是颇显一番混乱,直到刮练了半个月之后才算略有起色。

训练很紧凑,每天的军事训练时间大约有4个时辰。所幸在饮食营养上如今的吴越国很舍得任性花钱——关键也是有钱可花,有足够的粮秣肉食可以采买,换做如今其他诸侯国,只怕也就后蜀略微可以挤出一点余粮来,换做赵匡胤,靠以战养战腾出军粮来都不容易,哪能和全国耕地平白多收一季占城稻的吴越国相比。

在饭食上,诸暨大营内十万受训亲从都士兵,无论新兵还是老兵都一视同仁。占城稻为主的糙米饭一日三顿管够,早餐喝稀的,中午晚上干的。夜间如果有文化课的,有时候还宵夜加餐。提供糙米饭倒不是说如今吴越国差那么一成半成的出米率,而是因为糙米毕竟营养保留度比较高,维生素全面。光这一条,别国就已经做不到了。

主食之外,剩下的便是肉食蔬菜了,“东坡肉”倒是撩浅军、发丘营那些工程兵原本在做工的那些年里就吃过的了,毕竟吴越国富庶,给力役一般也有三天五天吃一次肉食。只是到了亲从都内,就提高到了确保每天午餐都有一块三两重的东坡肉可以吃。吴越军的训练没有采取用减少肉食来作为对落后人员的惩罚——毕竟这个年代体力不济的人很少是因为肥胖、缺乏锻炼那种搞笑的因素,而是很多人本来就因为营养不良才跑不动、扛不起。这种情况下生搬硬套对付现代人的激励法,用饿饭减肉来“激励鞭策”体能不行的人咬牙反超,那纯粹是“唯意志力”的唯心主义拍大腿行径。

这个时代的猪肉也就在南方的江浙乃至两湖吃的人略多一些,而且不上台面,达官显贵除非是乱世饿得不行、要么是物资匮乏没有别的供给,才会吃一些。只是在烹饪手段上都不高明,以至于没什么人觉得好吃。钱惟昱身边的妃子按照钱惟昱的指示发明出东坡肉这些年来,这种吃法俨然已经是如今这个时代对猪肉的最好处理手段了。东坡肉的士气提振效果之明显,便不言而喻了。

由于猪肉对于增强肌肉力量的优质蛋白含量不够,为了弥补南方人和北方人体格和力量上的天然差距,用营养弥补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手段了。对于这个问题,吴越国的后勤部门把脑子动到了牛肉和鹿肉上面——台湾岛历史上一直是鹿肉的最大产地,原本1640年代的时候,荷兰殖民者可以与台湾的高山族原住民贸易、平均每年买走鹿脯一万五千多头。

如今台湾岛已经开辟了这么多年,对于岛屿深处的山区因为瘴疠和高山族生番问题未解决,不好屯垦,只能是运去水牛种群散放到台湾中部丘陵,多年下来后繁衍生息,再与高山族生番贸易买入猎获宰杀好的“野牛”、“野驴”制品,通过海路从台湾运到浙南。鹿肉稀少,因此只有军官每五天可以供给一顿鹿肉;而牛肉较多,每个普通士兵五天都可以吃一顿牛肉。如此这般花代价补充优质蛋白,再配合高强度训练,不用半年这些少年新兵的身高体格都会有明显的改观。

如果说肉食的供给只能体现吴越军需的“土豪任性”的话,那么其余菜蔬的科学化营养配比就显得精益求精了。前述肉食牲畜屠宰后的内脏下水全部也都由大营的火头军处置,动物肝脏被刻意额外收集,补充到肉食当中去,而蔬菜则要求常吃胡萝卜、白萝卜、甜菜诸般食物,其余随意搭配。这样的营养结构,对于培养弓弩手、火枪手、炮手所需要的好视力、夜视能力非常重要,不懂营养学的北宋军队便完全无法复制山寨吴越人的这点优势。

……

白天的辛苦训练背后,晚上新兵们还要全部进行识字教育,经过几年《汉和字典》新式拼音的普及,如今吴越国考不上科举也没啥行当可做的富余读书人劳动力可谓丰富,为了给十万亲从都士兵统统进行初步的识字普及,朝廷也组织了一千多号人的教书先生进行扫盲。

最初的一个月里面,也不追求识字多,仅仅只教授了五十多个简单字——都是和对应假名拼音读音相同的常用字。但是五十多个假名拼音的读法、拼法却是被要求严格记住,****考核、反复加强的。如此一来第二个月开始就从改版的《千字文》开始教习假名拼音拼读法——千字文的印刷上,每个字后面都对应印着拼法,每个教谕还配有两部字典供士兵借阅查询。打好了基础之后,果然识字速度就快起来了。加上对亲从都的士兵文化要求是“看得懂、读得出”而并不要求写字写得多好、没有书法课的要求,一切工作也就简化了下来。最后为了适合这些写字不多的人的速成,军需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鹅毛笔。

有了识字课之后,士卒们自然少不得被灌输一些忠君爱国、尤其是忠于吴越王、忠于大元帅的洗脑教育。发展到后来,教谕人员还被要求在每天睡前让士兵们抽出一刻钟,围在一起讲述过往生活忆苦思甜——比如在吴良那个营里面,梁满仓这家伙是淮南流民、原本因为南唐和后周之间的战乱导致全家饿死、只身奄奄一息作为流民逃过江,然后被朝廷雇工给钱,过上了可以吃上饱饭的日子。

而吴良本人因为是“军二代”,从小吃的苦明明不多,倒也被教谕要求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比如说轮到他发言的时候,就说自己世居浙南,总曾祖父那一辈开始,也就是唐僖宗年间就在处州婺州一带过活了,不过因为运气好这片地方是吴越武肃王治下,貌似记忆中祖祖辈辈传言,有六七十年家乡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了……要忆苦思甜,实在是回忆不出多少骨肉分离的苦楚,最多干活多卖点力气劳累一些,便算是苦了。将来一定要向那些苦地方来的战友好好学习,珍惜如今日子的来之不易,绝不把大王四代恩泽当成是理所当然天上掉下来的云云……

这样的话虽然说着谦逊,可是在其他江西兵福建兵淮南兵听来,冲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如今这个时代,北朝都从唐僖宗到赵匡胤换了七个朝代了,打生打死的战乱持续了多少年?而吴越土著居然说七十年不曾见家乡有战争了,这数遍华夏大地,貌似找不出第二块70年家乡不曾遭遇兵祸的土地了吧?中原有五代和唐宋这么多次更替,四川有前后蜀,吴地有吴、唐以及中间摄政的徐氏,马楚亡得早换了刘言周行逢,或许只有喜欢把读书人阉太监的南汉和吴越差不多,但是南汉寿命短得多,君主横征暴敛也重得多……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此一番忆苦思甜的反复思想碰撞,或诉苦,或说世居吴越的好处,新兵们的政治觉悟就这么简单直白地凝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一种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的信念动力。

。。。

。。。

第361章精气神

新军刮练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了给新军新的气象,装备的优化激励也着实算是变着法儿的翻新。

三月底的时候,吴良眼见着隔壁一个营的士卒因为在体能战技的比拼中取得了全指挥第一、全都前五的成绩,全营一百号弟兄比旁边的友邻部队先换上了全套锻钢板甲。着实让吴良眼热不已,回来后少不得体罚了梁满仓等一干弟兄,无奈自己的队全部是新丁,没有当初老亲从都里过来的老兵,要拼体能进步速度着实有些麻烦,短时间内怕是没希望了。

四月初,同一个指挥里又有另外一个营因为在弓箭训练中优胜,拿到了全新的复合弓和神臂弓换装,替了原本的二线旧弓。从都头到军使、什将、队副还额外拿到了新的佩刀——那是一种介于横刀和倭刀之间形制的刀具,有人拿来试过,说是比倭刀更加锋利坚韧,哪怕是锻钢板甲都能划开。

据说这种新式刀的生产方式参照了倭刀的反复折叠锻打法,做到了六百叠六百锻的程度,只是锻打的手法不再是靠刀匠拿锤子直接敲,而是在长兴钢铁厂外另起了一条水力锻造产线,用锻造水锻板甲的方式来锻刀。把锤头改成适合锻刀的形状后,就靠水锤的巨力均匀而反复地持续锻压,实现六百锻所需的时间可比原来日本刀匠那种需要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